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 可持续草地和家畜管理系统

发言人: 贾幼陵,中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农业部总经济师 贾幼陵

(2003年11月23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由世界银行学院、世界银行东亚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这次国际研讨会,就中国西部草地管理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讨,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商对策。这次会议的召开,对加强中国西部地区草原保护与建设,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中国草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中国草原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原只有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草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牧民生活水平,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的位置。草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植被,占西部地区绿色植被总面积的79%。草原保护与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我国草原超载过牧的问题还很严重,乱采、乱挖、乱垦等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鼠虫害还未得到彻底的防治,造成草原退化不断加剧。目前,我国90%的天然草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造成沙尘暴、水土流失等危害日益加剧,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甚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取得的成就

长期以来,各级草原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在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十分薄弱的困难情况下,坚持不懈地开展着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地方各级政府也把草原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全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草原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

《草原法》是规范草原保护和建设行为,打击草原违法活动的锐利武器。1985年,全国

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草原法》。这部法律的实施,对加强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草原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草原保护管理的需要。为此,针对当前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农业部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开展了《草原法》的修订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新《草原法》于2002年12月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

新《草原法》在认真总结原《草原法》实施17年来的经验,并借鉴国外立法先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并在执法机构建设、草原建设投入和处罚力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草原法》的出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草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对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草原重大政策不断完善

政策是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草原保护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利地促进边疆牧区的经济发展。针对草原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草原不断退化的严峻现实,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去年9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9号,以下简称国务院19号文件),提出了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确立了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重大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这个文件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草原工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也是指导今后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已经被提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草原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从部门行为全面提升为政府行为。

(三)草原承包责任制不断推进

草原家庭承包制是我国在牧区的一项基本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牧区对畜牧业经营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行牲畜作价归户、户有户养的牲畜承包制的基础上,又先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草原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保护草原和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效果。近年来,各地为推进和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如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黑龙江等省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草原承包的规定和制度。农业部也明确要求,要以草原建设项目为依托,全面推进草原承包责任制。目前,全国已承包草原面积30多亿亩,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其中,承包到户的草原占承包总面积的68%。草原家庭承包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为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

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草原的主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法律地位不明确,很不适应草原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很多破坏草原的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草原所有者和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新《草原法》对草原监理机构的地位和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务院19号文件也对加强草原监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4月,经中编办批准,农业部正式成立了草原监理中心,为正局级事业单位,编制40人。目前,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筹建工作已经完成,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成立,是草原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同时有效带动了地方草原监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五)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围栏、草种基地、退牧还草等草原建设项目和工程,建成人工草地1049万亩,围栏2500万亩,草种基地66.8万亩,项目区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恢复,取得良好效果。在国家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各地加大投入力度,草原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达2.9亿亩,草原围栏3.4亿亩。结合退牧还草试点工程的实施,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甘肃、河北等省区积极开展了禁牧休牧试点工作,目前禁牧休牧面积已经达到4.7亿亩,其中禁牧2.7亿亩,休牧2亿亩,禁牧休牧区草原植被得到了明显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加快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种草养畜的发展迅猛,促进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已达8000万亩。

三、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本世纪头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草原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根据当前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草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19号文件精神为中心,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为突破口,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依法管理、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努力开创草原工作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草原工作的重点是:

(一)认真贯彻《草原法》和国务院19号文件精神

学习、宣传和贯彻《草原法》,是当前草原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一要积极开展草原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草原管理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二要加快制定《草原法》配套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三要认真总结《草原法》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草原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国务院19号文件是全面指导草原工作的基本政策依据。各级政府要按照文件精神,把草原保护与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大对草原的投入,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努力建立多元化的草原保护与建设投入机制;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把握有利形势,积极争取政府对草原工作更多的支持,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清或调整草原工作思路,制定具体贯彻落实办法,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继续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草原家庭承包,既是广大牧民依法利用草原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保护与建设草原的一种义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承包到户,草原才有具体的责任主体,草原的保护与建设才有落脚点。目前,各地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落实进展很不平衡。北方牧区落实得相对较好,南方省区进展相对缓慢。全国还有30%的可利用草原没有承包,全面落实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北方省区重点要进一步抓好承包到户,南方省区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草

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落实。在落实草原承包制的同时,还要加强草原承包管理工作,规范草原承包合同,建立健全草原承包档案管理制度。

(三)加快建立草原监理机构和队伍

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在《草原法》中得到了确立,这项内容非常重要。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草原监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步伐。已有草原监理机构的省区,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体制,整顿和充实监理队伍。没有设立草原监理机构的省区,要根据工作需要尽快设立草原监理机构。要加强对草原监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正、打得赢、靠得住的监理队伍。要积极改善草原执法工作条件,充实和完善办公、交通、通讯、办案等设施设备,不断增强执法手段。要加大各种破坏草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严重破坏草原的大案、要案,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四)积极推行各项草原保护制度

一是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各级草原部门要在草原资源调查、区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基本草原的划定工作。基本草原划定后,要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告,并设立保护标志。严格基本草原的征占用审批程序,对擅自改变基本草原用途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二是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各地要积极开展载畜量的核定工作,强化草畜平衡管理,要与牧户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饲草料生产供应能力,加快畜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加快出栏,提高生产效益。三是实行禁牧休牧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禁牧休牧与切身利益的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各地草原部门要合理划定禁牧、休牧的范围和期限,并由政府予以公告。要加强对禁牧休牧工作的监督指导,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予以纠正,确保禁牧休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认真抓好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实施

当前,国家实施的草原建设项目很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任务很重。要按照《国债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项目管理,明确省级政府对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负总责,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要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论证和审核,进一步完善项目申报审批程序;项目下达后,各地要严格按照已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制定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对完工的项目,及时检查验收;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益。

(六)大力推进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草业发展

实践证明,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利用农田、农闲田种草,发展草业,是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农区种草发展势头很好,但“三元”种植结构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确立;牛羊肉特别是牛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草食畜禽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农区种草养畜的前景十分广阔。各地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七)不断提高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科技含量

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人工种草、草原围封、草地改良、草原防火、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的来说,科技支撑力度还不够,粗放经营、粗放管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我们要结合农业科技年活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科技推广工作。各级草原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一批

科技示范区、示范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及治理模式;依托工程项目,加快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二是抓好科技攻关。充分调动科研、高校等单位的科技力量,解决当前我国草原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研究草原植被恢复和合理利用、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草原资源的动态监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三是抓好培训工作。要分层次、多形式地搞好农牧民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科学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技术水平。

(八)进一步加强草原防火和减灾工作

我国草原火灾、雪灾、旱灾和鼠虫灾害频繁发生,每年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目前,我国草原防火防灾体系尚不健全,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不能有效保护草原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防火和减灾意识,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防火减灾能力,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地要加强草原防火值班,落实防火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做好火灾预测预报,及早制定防火预案,牢牢掌握防火工作主动权。同时,要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火和减灾能力。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5)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6)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7) 四、旅游营销的变革 (8) 参考文献 (12)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6春工商管理专科 XX小四号、宋体 【内容摘要】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 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带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 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投资趋势及对策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冬会等;加之全国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成趋势,新形势的出境旅游、工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蓬勃发展。下面先看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中国旅游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油茶资源分布、种质资源、经营模式、加工利用、经济效益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油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油茶产业是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通过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已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反差很大的是,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占国内总需求60%多的食用油以弥补缺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油供求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直接推动了粮油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耕地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已降为1.2亿hm2,遏制耕地减少趋势的压力十分巨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由过去主要吃粮向吃更多的肉蛋奶、由吃普通油向吃高档油的方向转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效益不断降低,提高农民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面临新的困难。从国际上看,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动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困局在持续演化,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许多食用油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冲击,但茶油产业却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扩大草本油料植物种植必然会与粮争地,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木本粮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 发展油茶生产,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分流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油茶产业现状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完整版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 要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着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辅处乡2019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是全县蚕桑基地乡镇之一。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辅处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辅处乡蚕桑产业体量小,起步时间短,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取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辅处乡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基本情况简介 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全乡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 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乡内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以山地地貌为主,为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山地较多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隐患严重。乡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由于桑树生长期长,光合产物积累丰富,桑叶产量高、质量优,是蚕生长发育优质的营养供给地。乡内无工矿企业,没有环境污染,无极端闷热、阴冷等恶劣气候,利于栽桑养蚕。通过今年种桑试养蚕,蚕茧质量好,蚕茧粒茧丝长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达75%以上。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蚕桑产业核心区1个,建

立了幸福村专业示范村1个,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蚕桑产业示范点。乡党委、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情实际,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出台了《辅处彝族苗族乡关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引进了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种桑、养蚕、收茧”产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集中项目资金及土地资源优势,在幸福、茶花和开嘎三个村打造集生产示范、养殖于一体的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共发展种植面积达1300亩。 二、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利用不足。全乡蚕桑产业集中在白泥河沿线3个村,发展参差不齐,蚕桑产业资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发展乏力,蚕桑户均种植规模较小,由于是当年种植产量低,与务工相比效益不好,且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桑树园中的桑叶闲置浪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上,农户养蚕还未启步,缺乏成功的“桑蚕养殖”模式。 (二)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无蚕桑科技指导人员。技术人才指导养殖形势严峻。现在生产一线中没有懂蚕桑的技术人员,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更新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显著提高,三亚市旅游业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也愈来愈明显,成为促进三亚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的主导力量。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给三亚市旅游业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充分挖掘旅 游市场的巨大潜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旅游业发展,增强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推进旅游国际化,这是需要 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三亚市以“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 目标,积极实施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 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 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规模 扩大、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三亚市旅游业发 展,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接待旅游过夜人数、旅游收入 均保持较快增长,占全省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全市接待旅游 过夜人数由2004 年的363.84 万人次增长到2009 年的669.05 万人次,年均增长13.0%,占全省接待旅游过夜游客人数由2004 年的25.9%提高到29.7%;旅游总收入由2004 年39.14

亿元增长到2009 年的103.77 亿元,年均增长21.5% ,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2004 年的35.3% 提高到2009 年的49.0%。 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加大。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强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 开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9 年三亚市拥有共有 A 级景区8 处,其中5A 级景区 2 处,4A 级景区 3 处。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态势强劲, 2009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7 亿元,配套设施进一步 完善,国家海岸形象进一步提升。槟榔村5A 级乡村旅游区 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9 年底,全市列 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187 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0 家, 四星级宾馆21 家,三星级宾馆25 家,二星级宾馆16 家, 一星级宾馆5 家,待评五星级宾馆15 家;拥有客房32177 间,床位57210 张,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强对外 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全力办好国 际性赛事和活动,树立城市整体形象,取得了积极成效。一 是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建立旅游营销系统,积极整合旅游协 会、航空、旅游企业和媒体的力量,巩固传统客源,积极开 拓新客源市场。二是积极参与筹办了首届博鳌国际旅游论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会展数量不断增加、展览面积迅速增大、会展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场馆经营能力得到提升、会展公司数量在增加、实力在加强、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和成功申办会展的城市越来越多。会展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改善公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这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混乱无序、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场馆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水平偏低、品牌展会偏少、专业人才素质偏低。未来几年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魏景飞,2010),必须把握机遇,尽快找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展业发展出现新趋势 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危机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试图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欧美经济开始复苏,未来几年将逐步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智玲,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新一轮国际分工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包含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策划与管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手段等)在内的垂直

分工。会展业随之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外包化、人才化和跨业态经营等特点,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且总体趋势不变,未来几年,环保依然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所以环保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产业主导,迫切需要借助会展这一平台展示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国内经济环境稳定,会展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20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维东,2011)。未来在我国总体经济长期趋好、产业全面升级、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国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会展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将成为会展业的重大主题(崔铁岩,2010)。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业内学者陈泽炎认为这“反映着我国会展业的成长壮大和国家给予的重视与关注”。另外“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总体布局的规划,都为我国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展市场化水平低下 我国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总体来说还不高,具体表现在: 1.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导向不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行业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剖析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2021年县林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县地处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畔,随着三峡工程一期工程结束,首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二期工程全面展开,实施库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高效库区林业产业经济已成为全县林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为适应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妥善安置库区移民,有效地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全县根据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开发两大历史机遇,以项目为依托,以工程为载体,开展了以林业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路子。 一是库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以林业为主体的农林网络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地力减退、森林过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业用地面积增大,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4%提高到44%,增长了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年输沙量减少75%,流域径流时间延长了7-1天,中强度水土流失由75%下降到3%,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受害率逐年降低。

二是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环境项目的建设实施,使全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立体产业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结构完全取代了以林业为导向的传统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业化以及二、三产业过渡,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县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由此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兴起。**的自然风光,**的漂流探险,**的滑雪滑草都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以秀水青山为切入点而发展起来的。 三是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库区气候垂直分布的特点,变平面生产模式为立体生态生产模式,按照“山下粮菜,山上银行”的思路,具体建设模式为山顶戴帽—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建水保生态林,把住水土流失源头;山腰种果—小于25度的山腰地带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和等腰梯田,在梯上建设以柑桔、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高效经济林,为农民开拓致富项目;山下粮菜—即在河谷冲积地带改造低产田,沟、渠、林、路网络配套建设,发展粮油、蔬菜等多经作物。 四、移民安置容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以经济林为载体,应用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进行开发移民,拓展了库区移民的生存空间和就业门路,增加了安置容量,解决了库区农民的生存状况,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中国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分析

中国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分析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背景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92 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岛计划,随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直至2010 年开始在全球掀起一股建设热潮。中国最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构想的是南京市,比新加坡晚了近20 年。到2011 年,国内提出或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市开始大幅增加,出现小范围井喷之势。2013 年8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这被外界解读为国家层面已经认可智慧城市发展策略。2014 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比国家顶层战略层面认可更早的是各部委的积极尝试和探索。2012 年5 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 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 年11 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 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 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2 年12 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三批设立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2013 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 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2013 年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 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2014 年5 月,交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在太原、石家庄等26 个城市开展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2014 年8 月,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162 农业工程与能源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2017年11月下 ——————————————作者简介: 屈慧娟(1986-),女,本科,助理农技师,研究方向: 农技推广(蚕桑)。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屈慧娟 (鹤庆县茶桑果药站,云南 大理 671500) 摘 要:我国的农村经济的产业中,蚕桑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具有一定的特点,即覆盖面比较广,产业链比较长,在促进农村结构改革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趋势,怎样促进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主要阐述了桑蚕发展趋势,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关键词:蚕桑产业;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7)22-0162-01 1 蚕桑 我国是比较大的茧丝绸出口国之一,茧丝绸的发展离不开桑蚕业的发展,其发展也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桑蚕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不乐观。在新的趋势下,桑蚕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2 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蚕桑产业主要是利用蚕桑的生物特性,同时结合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要素,利用劳动力来获得蚕丝,之后将蚕丝进行转化,形成丝绸和其他丝织品产业。蚕桑产业主要涉及的对象有工业、农业和贸易产业,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紧密,形成特殊的产业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射虎需求,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比较有特色的产业之一。 但是在现阶段,蚕桑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阻力,而且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例如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和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给该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制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该产业比较特殊,生产效益和绝对效益都比较低,给养殖者的积极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养蚕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重点产区的转移比较快、出口创汇出现减少的情况等[2]。 为解决上面问题,国家、企业和桑蚕生产者应该互相协作,不断促进其发展。经过研究和实践显示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下面的特征,如桑蚕的价格、质量和产量有一定的增长、产业出现转移,同时趋势减缓出现稳定的局面、桑蚕的相关产业的技术和功能出现扩展,使用的范畴比较广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丝绸的出口出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等。 3 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因为蚕桑产业链比较长,如果紧依靠单一力量的话不能很好的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企业和桑蚕生产者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促进桑蚕业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3.1 依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桑蚕业的发展,制定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提升自身在桑蚕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责任,协调多者之间的关系,不断为桑蚕事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对产业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经营模式。加大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对相应的的桑蚕养殖户进行 税费的优惠以及相应的补贴。加强对桑蚕养殖基地的建设,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不断促进桑蚕养殖业发展。3.2 依靠企业提高经营水平 在桑蚕的产业发展中,企业的作用使不容忽视的,可以是市场中的主体,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实力比较强,覆盖面比较广等,而丝绸加工也是产业发展核心。总而言之,如果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好、影响能力比较强、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话,能够实现市场秩序的良好发展,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重要的作用。企业为了能够很好的发展,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在利益的基础上,以销售为依托,主要采取供销一条龙的服务,采取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比较稳妥。对产权关系进行明确,建立全国性的的地区性的组织机构,将生产、经营、科研和开发等融为一体,实现利益共享[3]。3.3 依靠蚕农发展桑蚕 蚕农在桑蚕的产业发展中是比较弱势的群体,其养殖的能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产业的进步。所以应该不断调动蚕农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因为经济效益是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也是进行养殖的目的志气,因此必须重视蚕农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现阶段的农村进行发展中,一些蚕农为了扩大生产的规模,进行股份合作、互换土地的方式等,同时以租赁的方式实现农户之间的合作,不断扩大桑蚕生产的规模化,同时姐结合政策方针,不断开发产业的特点等,发展养蚕相关的产业,如桑枝用于食用菌,桑叶用于饲料和食品的开发等。此外,利用电子加温的装置进行小蚕的饲养,不断提高其成活率,实现丝质质量的提升,使用现金的技术对病菌进行消灭,提高养蚕的质量,实现蚕农经济效益的增加,提高蚕农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桑蚕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社会文化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挑战,蚕桑产业的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应该结合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掌握市场发展的动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桑蚕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J].广西蚕业, 2005(1):38-43.[2]鲁兴明.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3]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7-10-20)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贵州旅游,极有可能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 4.十六届三中全会带来的融资机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决议,使民营资本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无疑会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对于进入成本较低、地方经济实力较弱的贵州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机遇。 (三)贵州旅游市场的劣势 1.交通很不方便。贵州地处高原,境内山地众多,铁路、公路建设成本高,因而许多景区交通很不方便,易到达性较差。游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逗留时间短。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贵州很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游人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舒适感和亲切感。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牵涉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绝大多数行业均将告别高速增长,我国会展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与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会展业新常态,表现为增速减缓、体制滞后、竞争加剧等变化。目前,我市会展业也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无法更好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因此,亟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与总结。 一、我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物质支撑,会展中心在我市的会展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举办各种展览和会议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此外,XX市的交通具有海、陆、空的综合优势,全市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众多酒店和宾馆经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也将带动会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向高端发展。综上所述,我市举办会展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且日臻成熟。 (二)展会规模逐步扩大

展览总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16年会展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以上。会展中心至今累计观展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展会品牌、拉动效益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XX会展业持续努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展会发展战略,举办4场“惠货全球行”、14场“惠货全国行”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外延、加深内涵,至今以会展中心为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南国书香节暨XX书展、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旅游博览会、台湾精品博览会、广电车展、鞋文化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色、较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这些展会逐渐形成了知名度并常态化。此外,会展中心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路线,坚持面向全国招展,提升会展的广度和内涵,先后引进了儿童用品展、华南工业展、服装节、购物节、茶博会、性文化节等项目,并重点打造了车展、房展、婚庆文化博览会等本地消费类展会。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在促进我市经贸和文化交流,活跃区域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市场消费,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四)会展产业链已经形成 目前我市会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链围绕会展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相关企业以会展业为依托,积极寻求商机的同时也促进会展活动的发展。在每年举办大小林立的会展活动的促进带动下,会展广告、会展物流、展会布展、会展工程设计、会展商务服务等业务得以稳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会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根据会展业1:9的拉动

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目录 一、绪论 (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二)相关概念 (1) 1.家族企业的概念 (1) 2.家族企业的特点 (2) 二、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 (一)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 1.家族企业的优势 (3) 2.家族企业的劣势 (4)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分析 (4) 1.家族制管理模式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4) 2.家族制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4) 3.家族制管理模式当前管理问题突出。 (4) (三)国外家族企业发展与我国的对比分析 (5) 1.中美家族式企业对比 (5) 2.中外家族式企业差距的根源 (5) 三、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5) (一)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 1.资金筹集机制过于封闭和狭窄 (6) 2.企业产权封闭不易于社会化 (6) 3.管理方式排外面临瓶颈制约 (6) 4.组织结构名不符实不利于企业规运行 (7) 5.代际传承机制建立不可疏忽 (7) 6.思想观念严重滞后 (7)

7.企业家素质低下不利于企业壮大 (7) 8.企业文化缺失使企业发展没有文化支撑 (7) 9.法律意识淡薄 (8) 10.外部社会环境问题 (8)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9) 1.文化传统---影响家族企业的深层次原因 (9) 2.遗产税开征将带来家族企业传承的新问题 (9) 3.法规不完善导致职业经理人选择的高成本 (9) 四、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9) (一)建立现代企业的规管理体系 (9) (二)建立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系统 (9) (三)建立有效的集体决策模型系统 (9) (四)建立完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9) (五)维持模式 (10) 五、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湖南农机2010年7月收稿日期:2010-03-14作者简介:曹友情(1990-),女,江西九江人。 摘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自 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改善旅游环境,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旅游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10)04-0126-02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CAO You-qing ,WU You ,FEI Li-ya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 Abstract :T ourism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s a whole.China has abundant natural and human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domestic tourism i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So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facilities domestic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be to strengthen ,use of economic ,lega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tourism market fully ,improve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ter. Key words :T ourism ;national economy ;tourism statu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曹友情,吴 优,费黎娅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内需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1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都具有战略性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国民收入、赚取更多的外汇,对于扩大就业领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作用巨大。 (1)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收入是国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收入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旅游牵涉甚广,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收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1959-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旅游业产值占整个GDP 的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其中2009年我国旅游业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更是超过了4%,2010年 我国旅游业预期目标是实现总收入1.44万亿元,增长12%。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高的行业,不仅能带动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是最终端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1元钱的旅游业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由此旅游业总收入对整个国家收入的带动作用是多么显著。它不仅为铁路、民航、公路、水路运输和旅馆住宿等输送了大量客源,而且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业、商品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 (3)增加外汇收入。外汇在一个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对外汇收入更是重视。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种种优势使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增加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 (4)扩大就业领域。旅游业是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不仅自身发展迅速,也很好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为游客 湖南农机 HUNAN AGRICUL TURAL MACHINERY 第37卷第4期·学术 V ol.37No.4 2010年7月 Jul.2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