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教材资料

电影教材资料

电影教材资料.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导演剧作》《视听语言》 《导演表演》 《导演创作》《导演艺术讲座》
《电影摄影》《电影美术》《电影声音》 《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
《纪录片创作》《影视剪辑》《影片赏析》《大师研究》《制作实习辅导》









电影中文图书书目汇总[
选取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focus/article/200201040022.htm


电影理论参考书目



一、 基础理论



1. 视听语言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nyddudykim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7bjzagetdf3

[英]T.S.马纳尔《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卡雷尔.赖茨/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欧内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ft02yv0fd05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詹姆斯.莫纳柯《怎样看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


(参阅周传基译《怎样读解一部影片》,《世界电影》1986年1-6期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group/topic/1463647/)




2. 影片分析

周欢/周传基《读解电影》中国工人出版社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剧作理论基础

[美]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258

[美]布鲁姆 《电视与银幕写作:从创意到签约》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520

[美]温斯顿 《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135

[美]劳逊 《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147

《电视剧脚本作法48讲》 [日]舟桥和郎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526


[日]新藤兼人《电影剧本结构》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瓦尔坦诺夫等《电影剧本本性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衍与张俊祥著述参阅“中国电影理论”部分)

世界著名电影剧本选 第1分册 苏联分册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dtfmjnymcq3


日本电影剧本选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3gobynhxxqd



4. 重要辞书

《世界电影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二.电影史



1. 外国电影史

大卫·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中国电影史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3. 电影史方法论研究


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0gxwptyadgz


——————————————————————————————


三、 西方古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

1. 总论与文集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2. 古典电影理论

[法]雷内.克莱尔《电影随想录》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库里肖夫《电影导演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爱森斯坦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蒙太奇》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5ojzkjx3y5r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59qdhzoxniw
[苏]魏茨曼 《电影哲学概说》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1ktqmd4j3jj

———————————————————————————————
———————————————————————————————

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电影研习社书籍总目录


编号 书名 作者 译者 出

版日期 出版社

A-001 认识电影(共二版) Louis Giannetti 焦雄屏

A-010 史科西斯论史科西斯 David Thompson 谭天 远流电影馆

A-015 导演功课 David Mamet 曾伟祯 远流电影馆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eljmfdlxpyo

A-019 法斯宾达的世界 Ronard Hayman 彭倩文 远流电影馆

A-020 温德斯的旅程 Kathe Geist 韩良忆 远流电影馆

A-022 费里尼对话录 Giovami Grazzini 邱芳莉 远流电影馆

A-035 布纽尔自传 Luis Bunuel 刘森尧 远流电影馆

A-036 一个导演的故事 Michelangel Antonioni 林淑琴 远流电影馆

A-037 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 Danvsia Stok 唐嘉慧 远流电影馆

A-038 电影是什么 Andre Bazin 崔君衍 远流电影馆

C-001 温德斯论电影 文 .温德斯 孙秀蕙 万象

C-004 雕刻时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陈丽贵、李泳泉 万象

C-005 法斯宾达论电影 莱纳.韦纳.法斯宾达 林芳如 万象


———————————————————————————————


光影大师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1hznjsxndkm

电光幻影100年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furfxo1zm1v

制作纪录片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fwy5wezbnyl

当代电影分析 [法]奥蒙等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5cmxzgoxkzj

布莱松:电影书写札记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0xdgzyarhi

全新摄影手册(静态摄影)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dptwcjgytuy





 看电影的书


电影人很喜欢说的话是:这个世界的80%的信息是靠视觉传递的。

电影人很不喜欢说的话是:这个年头电影一年的产量只有几十部,还没有几部象个样。
报纸期刊上搞电影版的感叹的话是:你每期正经地谈一部公映的影片是不可能的。
但是书报亭中的关于电影的杂志还是花花绿绿很"精致"地活着,几本关于周星驰的、甚至关于“后现代”的电影书籍也随着D版事业繁荣着大小书店的门面。
但是这时候,在一个虚拟社区的一个17岁的女孩的把自己的关于电影讨论版的名字叫做“雕刻时光”,这个名字可是来自前苏联最知识分子气的导演塔尔柯夫斯基的自传的书名。电影这个东西就这样呈现着很复杂的生态,而“纯”的电影书籍更是有一个自己的语境,例如象商务的“汉译名著”一样的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自有自己的生命力。
2000年几乎被我遗忘,但是

一旦想起觉得非提及不可的电影书籍是苏牧的《荣誉》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7月)。这本书籍其实是典型的电影学院的教材,一个更为有实践意义的教材,它提供一个读解电影文本的技术报告的样本,比起以前的同类书籍,在精读的程度、技术层面的指导性都十分的恰到好处,对电影大众直至电影学徒拥有一种可信的指南性质。而本书选片的数量上的少,保证了精读的可能和可贵,而在片目质量上又是主流中沾点异类色彩,但是绝不冷僻、古旧和纯粹大师作品的不具一点亲和力。所以听说这本书卖得很好,其实那些D版的骨灰级的影迷真应该看这本书,尤其你手痒想自己拍个DV的时候。电影学院的教材也能畅销是件好事,尤其是中国大陆影视教育很不普及的情况下,显得冬天里也有让人想出来晒太阳的日子。
2000年还有两本大陆学者写的电影专论很有特点,而且书籍的研究取向都有意义,是搞研究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基本上谁都不下功夫做,做了不是让人觉得傻,就是让人觉得痴。一本是李显杰先生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3月),另一本是陈墨先生的《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8月)。
李显杰先生是一个让人很觉得惊奇的学者,《电影叙事学》一直坚持着他的学术取向,坚持着基本上在国内不再有人涉及的电影本体论方向的研究,虽然这本书还增加了“实例”二字,但是对于一个主流是工业的电影界来说,“实例”或者“实践”这样的字眼在全世界基本上成为电影理论者必须要挂的招牌了。但是李显杰先生书中依然“时间”、“空间”、“结构”等等一路地谈下来,而且看李先生以前的论文更是从贡布里希的视觉研究中汲取营养,这是非常有启发的研究思路。对于来自非北京几个电影研究机构的学者的近年来少见的涉及本体的这本专著,无论研究本身的成绩是否突出,也是很令人尊敬的。
陈墨先生的《流莺春梦》应该是他最"厚"的书籍了,应该是他最投入情感的书籍了。中国电影学者写自己的电影作者史是很本分的事情,写象费穆这样顶级的人物,更是应该多几部专著才显得压得住阵脚,一来在中国电影史中可以拿出来写的人物本来就相对的少,可以任史学家挥洒自如地讴歌的更是少之又少了。但是中国电影研究中的人物专题研究的有分量的著作确实很是缺乏,电影史和电影本体理论的双重贫血造就了大陆电影理论研究自己的病灶。所以有了这么厚的一本写费穆的专著,也是一件出门遇到喜鹊似的让人高兴的事情。虽然研究费穆最到位的文献,我还是以为是

《当代电影》上徐峰先生短得多的那篇论文。
2000年在中国电影图书中,还有两本在“形式”上可以称之为积聚和拼凑而来的书。一本是文化研究角度对中国“新时期”电影进行的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称得上广博地了望,同时本书在文体和思绪上也是和这个时代一样显得活力全然外化了。这本书无疑是中国电影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它也会继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就是著名的女性学者戴锦华的文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 月),本书的书名来自于希腊著名导演安哲罗普诺斯的同名电影,这位导演最犀利之处就是对希腊的历史进行极具诗意的透视。而另一本具有文化档案和文化研究素材价值的书籍吴文光先生主编的《现场第一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其实这本书籍只不过选择了两部影像作品作为保存对象,一部是纪录片《阴阳》,另一部是16毫米电影《小》。在中国当下艺术创作,尤其是更民间化的创作的“现场”不能有效存档备考,那么这本书籍在暴露这些创作生态给更为公开化的视野和为以后的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写作方面的贡献仍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本书的现场感仍然不够强烈,但是已经表明了吴文光在自己的纪录片创作和文字工作中的“人类学”目光。
在汉语出版界,电影书籍的出版成就更重的是体现在翻译书籍的数量和质量上了。台湾的远流和万象两家出版公司在电影界的声誉就是建筑在“电影馆”和“电影眼”两套以译著为主体的书库的策划出版。电影是一个舶来品,在电影业和电影艺术运动都比中国大陆要丰富的国家,在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和电影生产的互动性都深刻的国家,在电影作者和电影工业体系都呈现更为丰满的形态的国家,它们大量的旧著新文都是我们必须所要面对的“影响”。
大陆最为重要的电影出版机构中国电影出版社已有几年的因版权问题而几乎停顿了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的出版计划,又开始以古典时代的大家们的著作翻译为新的出发点,一些新书陆续和读者见面。1999年为了纪念前苏联爱森斯坦这位电影史上的路标式人物诞生100周年而出版了《蒙太奇论》,使得国内重新思考蒙太奇理论有了最原始的材料,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创作界足够的重视,由此想到以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为最杰出的一些西欧的导演在1960年代以后对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重读过程中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相比较而言,记得在中央戏剧学院最普通的一间教室举办了一次纪念这位大师百年诞生的讨论会,白发的长者和最年

轻的学生在一起进行了交流,此情此景让人感喟。

2000年同样被所有理论者认为百读不厌的匈牙利著名早期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的经典著作《可见的人.电影精神》(2000年4月)完整出版,也是很值得提及的事件。作者在电影艺术尚未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时代,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目力做出了热情而深邃的研究,他对于利用电影的视觉表达的特性疗救人类“感性”的缺乏进行了诗人般的想象,如果活到今天他是否会对新一代年轻人痴迷于动画和漫画影像的状况进行一种反思性的思考?不要说作者的观点至今仍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就是作者的人文基础和对当时最前沿思想的掌握,还有他的文体,这些必然和安德烈.巴赞一起构成了电影理论/批评史上的双峰,也告诫现在的从业者所要具备的学、学识和如同创作者一样的写作冲动的标。

2000年电影书籍的出版中间让我意外的另一个事件是三联出版了一本《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2000年 10月)。意外的原因是三联这样等级的出版机构终于出了电影书,,以它的人才、资金和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关系,自然可以使更多的国外电影书籍更快进入中国读者的眼帘。它在国内读者中的影响力也能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严肃的电影书籍。还有一个意外但又是意料中的原因是象费里尼这样的电影艺术家自己写的书籍成为三联的选择。艺术家所写的书籍更能够给更为广泛的具有人文素养的非专业的读者一种艺术精神和生命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费里尼这位一辈子在欲望和伦理之间很纠缠的伟大的艺术家。他一方面称呼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容格为自己的“老大哥”,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保持着和世俗生态的痴迷联系,可能没有一位导演对自己的内心情欲和道德做如此直露,甚至是夸张地表达。他在二战后的西方资本国家从贫困腾飞到物质繁荣的时间段中进行了一个欲望更为接近世俗社会的艺术家的心理自白,这种本能性的自我欲望展示使他自己的文字仍然充满一个“梦呓者”的自白性质,读起来会情趣盎然。这本从一个朋友手中掠夺过来的书,对与自己的意外惊喜还是因为我很喜欢费里尼这位导演,同时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长序的作者卡尔维诺,还很喜欢这本书的译者倪安宇对卡尔维诺的小说用另一种语言的精彩转译。其实台湾出的那本倪安宇译的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多》(时报出版1994年11月)是我爱不释手的书籍之一。三联如果把这种出版形成一个系列,那真可以说是新世纪新奉献了。
所有的这些书,有的时候仿佛是给一个想看电影的人写的,有的时候又仿佛

是给看了这些书才想去再看看电影的人写的。其实,在这个所谓信息的80%依赖于视觉传达的今天,我想其实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后会想起用文字去表达一些想法,也许也会有人在读完一本书后想去看部电影,甚至想去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呢!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focus/article/200201040021.htm

作者系杜庆春老师



2007-08-28 05:49:03 S.Dummy (天津) 好书推荐:台湾远流出版社的电影理论丛书
作者:刘一兵 2002-01-04 15:13:29

大陆近年来电影书籍版出版得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俗。为了迎合通俗口味,那些专业性较强的著作常常会很难问世。例如,钟大丰教授最近完成了两本电影理论译著,其中一本便是悉德.菲尔德的近作,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讲授电影剧本写作规律的教材。可是,电影出版社却要作者出部分资金才能付锌。钟老师只好另找婆家。其实这样的书肯定是会畅销的,会为出版社赚钱的。然而这样的书却遇到了这样的待遇。其他更专业化一点的书籍便可想而知了。结果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书籍经常就只有那些炒炒影星轶闻,讲讲电影故事了。中国电影出版社近来几乎没出什么有分量的著作了,倒是最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的那套《电影学书系》出得挺招人眼的。

与大陆相比,台湾近年来倒是在电影理论出版物方面更有品味。远流出的一套叫做《电影馆》的丛书便是一例。这套书共有数十册,其中《伯格曼论电影》、《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布纽尔自传》、《史柯西斯谈史柯西斯》、《法斯賓德的世界》、《温德斯的旅程》、《费里尼对话录》、《柯波拉其人》、《少年凯歌》等等,都是难得的电影导演研究资料。《认识电影》、《解读电影》、《电影意义的追寻》、《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等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电影学著作。这些书的品味之高,集团规模之大,都令大陆电影出版社望尘莫及。现在,这些书在大陆也已经有地方可以买到了。最初只是在北京王府井的三联书店有售,最近我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书店里也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不过书得价钱要比大陆的书籍贵了很多。我买了一本《史柯西斯谈史柯西斯》花了八十多元。即便是这样,我也几乎把能买到的都买下了。我认为,对于研究电影的专业认识或者是对研究电影文化有兴趣的朋友,这些著作是十分有价值的。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focus/article/200201040020.htm











2007-10-23 01:05:11 S.Dummy (天津) 影迷需要这样的电影史
卫西谛

看到《电影的故事》这部厚重的“黑

皮书”时,我立即从外观与书名联想到了贡布里希的名作《艺术的故事》——真没有想到,本书的作者、苏格兰人马克·卡曾斯正是从贡布里希那里获得了这部书的理论源泉。在序论
中,他引用了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的第一句话: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艺术,有的只有艺术家。并且引申为: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电影艺术,有的只是电影工作者。《电影的故事》的主人公正是电影工作者的代表——导演——的故事。那些改变电影面貌的导演们,从哪里获得灵感,如何形成风格,如何建立地位,又启发了哪些后来者。卡曾斯以“范例+转化”的理论为叙事框架,制造“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当然尚没有结尾——因为电影史本身仍在发生中。卡曾斯的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初窥电影门径者的某些困惑:某个镜头、某种风格、某类形式,是如何发生的。有经验的影迷都知道,没有一个镜头、一种风格、一类形式是横空出世的、绝对独创的,在电影历史的上游都能找到它们的渊源——这也是“迷影者”(非研究者)需要阅读电影史的原因。

在《电影的故事》之前,我一直在“陆续阅读”几本重要的电影史,法国人乔治·萨杜尔、德国人乌利希·格雷格尔、美国人克莉斯汀·汤普森与大卫·波德维尔等人的。我说“陆续阅读”的意思是“使用”,就像格雷格尔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所说的,他把自己的著作当作工具书,分国别和导演,以便于读者“使用”。而乔治·萨杜尔的那部经典的电影史有着“地质学”的风范,他声称“我们的计划是把电影作为一种受企业、经济、社会和技术严格制约着的艺术加以研究的”,他甚至严谨到以《工厂大门》中人们穿着的衣服与所有文献所指的拍摄季节的不符,而做出若干研究、推测、假设。至于汤普森与波德维尔那本(以电影的风格、样式、类型为研究线索的)《世界电影史》,“不仅试图指出电影史‘怎么样’——即重述造成电影史稳定或演变的过程;同时还要追问‘为什么 ’——即探求一些因果关系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发生和运作的情况”。——说实话,这些大部头之作对于多数影迷来说,只能“使用”,它们多少有些令人望而生畏。而卡曾斯坦白地说,《电影的故事》只是一道通往电影世界的门,读完它你或许就能继续阅读“如汤普森与波德维尔等饱学之士所写的电影书籍”了。

《电影的故事》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不光讲述了“有声电影的故事”这样的电影历史的发生史;也不仅有如“宝莱坞的故事”这样的电影在某个地域的发展史;还不局限

于“表现主义的故事”这样的对电影风格的来龙去脉的介绍;甚至不止于“帕索里尼的故事”这样的关于某个著名导演的从影历程进行综述的东西……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更讲述了“蒙太奇的故事”、“跳接的故事”、“正反打的故事”这样的电影语言的形成和转变过程。马克·卡曾斯的过人之处在于将这些专业概念用通俗、简练的文笔,以及包括恰当、有趣的图片(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显得昂贵的原因)鲜活地展现出来——他从来不用外行人不懂的术语。关于跳接,当他谈及杜甫仁科的《兵工厂》时,讲到一个工厂老板面对工人罢工时,面露不知所措的表情,使用了9次跳接。这时,他立即联系到戈达尔30年后在著名的《筋疲力尽》中的使用的手法,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他再一次提到跳接,是描写库布利克在《漫游太空2001》中的“伟大的跳接”——一根抛在空中的腿骨变成一艘太空船。在《电影的故事》里常有这样半页纸之内“自成一体”的小故事,令人读来兴致盎然。

再比如关于“注视摄影机”。影迷可能大致粗略地知道,古典主义的好莱坞电影(卡曾斯称其为封闭性浪漫主义)是限制演员注视摄影机的,以免让观众“出戏”,(直接来源于传统戏剧表演中演员与观众视线的不交流)。此后这种禁忌被彻底打破了,大约发生的时间是众所周知的新浪潮之后(这也得益于布莱希特的戏剧贡献)。然而《电影的故事》告诉我们,早在1920年代,喜剧演员哈台就已经经常使用过这种手段;此后,1940年代鲍勃·霍普也用此来制造喜剧效果;此后戈达尔、特吕弗使用这种方式震惊世界;而再后来伍迪·艾伦也常让演员面对观众说话,以打断叙事制造间离效果和喜剧气氛;到1990年代,好莱坞主流电影也出现这样的镜头,在《沉默的羔羊》中,朱迪·福斯特对着这摄影机凝视,制造出来的却是一种惊悚的效果,让观众有现场感。在《电影的故事》里,卡曾斯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凝视观众”的历史与作用,我相信这一定能勾起影迷们(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去深入探寻电影史“内部构造”的兴趣。

最后主观地说,我个人认为《电影的故事》的前半本要比后半本要精彩。这大概是因为,我上面所说的这部书的“迷人之处”——关于电影语言的故事,很快就被讲完了,在1970年代之后,电影的发展相对稳定一些(而对我来说后半部分的“电影的故事”过于熟悉了)。尽管卡曾斯本人认为1990 年代以来的电影,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活力,因为数字技术的诞生——但或许是我们仍处于这个

时代大潮中,作者也无法提供或更宏观、或更细致、或更有创见性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我得说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史入门之作。

《电影的故事》,[英]马克·卡曾斯著,杨松锋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148.00元





几种编剧书籍


悉德.菲尔德的书现在满天飞,我就不发了。有意阅读的朋友去狗狗里搜悉德的名字可也。


所提供的书里,我个人认为麦基、布鲁姆和舟桥和郎的书都非常好,可惜的是,相对中国影视界现状,还嫌缺乏针对性,如果国内有人去这么实实在在地替编剧爱好者写书就好了。叹口气吧。

还要格外唠叨一句:“一册在手天下走”的神书是没有的,虽然说没有书万万不能,但书绝不是万能。首先书存在一个能领会不能领会的问题,其次书里能讲明的,必然是可以口头传达的基本技巧,真正深层次艺术层面的东西,是很难言传的,只能依靠感悟和经验来解决,所以多写、努力写,仍然是最有效的学习途经。
书可以铺路,但路还得自己走。

电子书均为PDF格式,如没有相应阅读器,可去网上搜索“Foxit Reader”软件。

特别感谢此系列电子书的制作者阿西网友。

声明:此处所提供之电子书,非本人制作,仅供给本版网友参考之用,不以任何手段获取任何盈利。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和权益,请通过站内短信联系我,我会及时删除链接。


编剧理论

1、《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美]麦基

罗伯特?麦基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是麦基第一次以书的形式揭示其屡获大奖的银幕剧作方法。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著作,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它对电影中起作用的、应予以周密考虑的各因素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把写作从智力活动提升到情感活动的高度,将银幕剧作的手艺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次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又推出了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鲍玉珩、钟大丰译)、《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钟大丰、鲍玉珩译)。前者是美国典型的《编剧手册》式书籍中最有

名的一本,从书里可以看到与电影商业市场紧密相关的美国电影剧作教育的所有特征;后者从构思、人物、结构、情节等各方面来帮助编剧们解决写剧本时恼人的心理问题。这些著作都成为学习电影剧作的良好教材。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258

2、《电视与银幕写作:从创意到签约》 [美]布鲁姆

这一套译本,与过去的影视教育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不仅仅局限为过去那种“影视艺术”教材,而扩大为“影视传播”教材,影视媒介的管理、影视产业、影视职业能力培养等等都被纳入本翻译系列,与中国影视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趋势结合更紧密,也更加具有实用性。

这是一本电视与银幕写作的标准教材,已经被公认为这个领域的经典读物。无论是对电视、电影,还是对情景剧,系列情节剧,长篇连续篇、肥皂剧、谈话节目、综艺节目、动画片以及非虚构娱乐节目的脚本写作,你都将从中得到具体的指导。如何打磨出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意?如何编写高质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剧本?如何在市场化的工业体制中为写作赢得支持?如何规范行业中的标准并使之保护作者的权益?

第1章 引言
第一部分:在影视作品中创造出具有市场价值的前提
第2章 如何在影视剧本中创造出具有市场价值的前提

第二部分:故事的创作
第3章 如何开发具有市场的故事
第4章 如何书写故事
第5章 戏剧元素和段落结构
第三部分 人物和对白
第6章 如何塑造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的人物
第7章 如何设计真实的
第四部分 电影剧本格式
第8章 投稿电影剧本格式
第9章 如何在剧作中有效地设置场景
第10章 剧本修改
第五部分 电视剧本
第11章 情影喜剧剧本格式
第12章 如何设置专业的情景喜剧场景
第13章 动画片、互动媒体、新媒体和非虚构性娱乐节目
第14章 剧情类电视剧剧本格式
第15章 如何在剧情类电视剧中创作专业的场景
第16章 肥皂剧、谈话节目和综艺节目
第17章 如何创作新的电视系列剧
第六部分 市场营销与剧本推销
第18章 如何推销电影剧本
第19章 如何推销电视剧本
第20章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520

3、

《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美]温斯顿

本书的作者在题目上用了文学二字,在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很自由地用这个词,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蠢到把文学看成是电影的属性之一。而且从剧本的角度来说,话剧本也都划归为文学。LITERATURE在英文里的含义很广。他们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划分而造成神精错乱,把文学变成了电影的属性之一了。

在大陆中国,那些电影综合艺术论者到处找稻草。找到一两部影片,马上就大喊大叫,“ 文学回潮啦”,甚至连“作家电影”这个概念也被所谓的研究外国电影的“ 专家”当作文学性的证明提出来的。真是使人怀疑,这种人不仅不懂英语,甚至连汉语都不懂。大家明白地知道,作家电影的提法就是导演中心论。导演就象作家一样,是那个作品的唯一的作者,其他人只是体现他的构思与意图而已。这跟文学性有何干系?

我们可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它不是在谈电影剧本吗?可是为什么它没有谈属性,反倒是先谈电影的语言。至于对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等人的创作的认识给我启发尤其大,尤其是对于我的读解能力,因为他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讲一个思潮,包括意识流。尽管我认为他的分类存在一些问题。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135

4、《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 [美]劳逊

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们说来却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在考证戏剧理论与电影剧作理论的关系方面。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以“冲突律”为结构依据的传统剧作特征。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147

5、《电视剧脚本作法48讲》 [日]舟桥和郎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526


剧本选集

1、 奥斯卡奖电影剧本选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541

2、世界著名电影剧本选 第1分册 苏联分册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cgi-bin/fileid.cgi?fileid=1936185

2、 世界著名电影剧本选 第2分册 美国分册




https://www.doczj.com/doc/5b7269126.html,/thread-19282-1-1.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