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橡胶模压制品常见问题及分析

橡胶模压制品常见问题及分析

橡胶模压制品常见问题及分析
橡胶模压制品常见问题及分析

橡胶模压制品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模压制品:

是指在平板硫化机上用模具成型和硫化的中小型橡胶制品。

橡胶模压中出现的反映在不同制品的同一类问题,如:缺胶、鼓包等。由于橡胶材料的种类、批次、产地不同、机台、操作者不同、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 缺胶

表现为表面(全部或局部)疏松、麻面或有空洞,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1)加料量不足为保证每穴制品不缺胶,应准确确定用料量,加足料量并反映在工艺文件内;

(2)压力不足,胶量不能充满模腔,应适当增加压力。

(3)胶料流动性太差。在制品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可调整胶料配方,增加可塑性。

工艺上适当增加压力或者在模具表面涂洒一层硬脂酸锌、硅油一类的润滑剂。

(4)模具温度过高,胶料部分焦烧,流动性降低。应适当降低装料时的模具温度,但不应过多,否则模温在规定时间内升不到硫化温度而使整模胶料报废。硅橡胶可在较低温度下装料。

(5)胶料的焦烧时间太短应改进配方,提高胶料的耐焦烧性能。

(6)装料合模速度太慢,引起焦烧,应提高操作技术。

(7)坯料安放位置不当,使得胶料不易充满模腔。

(8)模具结构不合理,也会使胶料不易充满模腔如:

对于狭长制品,应便于制品长度方向与加压方向垂直。

(9)加压太快,胶料在未充满模腔之前就被挤出模外,使飞边增厚而制品缺料,应减慢加压速度,是胶料在压力下缓缓流入模腔。

2. 对合线开裂

表现为啓模后在模具对合处制品开裂,有时飞边内缩现象(俗称抽边),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1)压力不足或压力波动使硫化过程中胶料模腔内部压力大于硫化压力。而使模具稍稍涨开,引起制品开裂,应检查压力或者检查压力波动原因。

(2)硫化压力过大胶料被严重压缩,启模时,压力急剧下降,硫化胶体积增大,制品其它部分受模具限制无法膨胀,而模具对合模线处则可自由膨胀,因膨胀不均造成的内应力就会导致对合线开裂,应使硫化压力调整到合适的状态,防止过大过小。如果降压后飞边增厚,可酌情减少加料量或加大流胶槽。(压力下冷却后出模)。

(3)硫化温度高、时间短造成厚制品抽边的主要原因、制品外部硫化后,由于胶料传热慢,内部还处于未硫化状态,如果这时候降压啓模,内部硫化反应中的发挥物就会迅速外溢,同时由于温度下降,胶料严重收缩(比之硫化完全的胶料收缩率要大)。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对合模线处开裂抽边,应当调整硫化条件,采用低温长时间硫化法或分阶段升温硫化法.

(4)对合模线处局部疏松、胶料之间结合强度小这是造成合模线处局部开裂的常见原因。导致局部松散的原因很多,如模具合模不严,胶料从缝隙中流出过多,放料方法不当。使对合线处某个部位有不明显缺胶;模具结构不合理(对合线方向与加压方向平行是典型的不合理结构,应予以避免),胶料太硬等。具体第1页,共3页。问题具体加以分析进行改进。

(5)缓压太迟如果在胶料表面已经硫化后再缓压,常使对合线开裂。

3. 鼓包、气孔或呈海绵状

产生原因及预防方法

(1)硫化不充分,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使得硫化时产生的挥发物没有排除干净,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2)硫化压力不足,模腔内滞留的气体和硫化挥发物不能及时排出,应适当增加压力。

(3)加压太快,合模迅速,气体来不及排出,应缓缓加压,使模具慢慢闭合。

(4)缓压(俗称排气)不当或没有排气。对于大部分制品来说都需要排气。把握时机,过早过迟都已不宜排气,还会带来其它不良。

(5)模具结构不合理对于结构复杂制品,应采用多镶块模具,利用其它从模具合缝处逸出;对易出现气孔的地方可加开跑气槽,上模板壁腔不宜太深。

(6)装料方法不当,模腔内空气不易排出。对于模具结构复杂、有死角的模具来说,在放料时应均匀分布于模腔各位置。

(7)胶料内夹有空气和水分。通常是热炼或保管不当造成的。应当提高热炼质量,保管好混炼好的胶料。密封或干燥处理。

(8)硫化温度偏高,胶料表面过早硫化,妨碍了胶料中的空气、水蒸气和挥发组份的自由析出,尤其是厚制品橡胶。采取措施同

2.

(3)

(9)装料不足除了引起制品表面有缺胶现象,也可使内部不密实,有气孔。

(10)胶料硫化速度太快内部挥发物来不及析出已硬化。应调整配方,改善胶料的诱导期。

4. 分层和开裂

生产原因及防止方法

(1)返回胶(胶料混炼后没有用完又与新胶料混合在一起混炼,这种胶料

称为返回胶)与新胶料混炼时翻炼不均匀,致使硫化程度不一致分层。增加薄通次数,混炼均匀。

(2)胶料或模具被油脂及其它杂质污染。在被污染的地方分层,防护好胶料,清洁模腔。

(3)脱模剂喷涂过多,使部分浸入胶料中,造成制品分层、开裂,尽量少喷或不喷。

(4)混炼不均匀或喷霜是橡胶配合剂(如硫化剂、防老剂、增塑剂等)从橡胶中析出的一种物理现象。未硫化胶和硫化胶均可发生,胶料在浸入模具前如果不能很好的消除喷霜现象,制品各部分就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体,而在喷霜部位开裂或分层。防止方法,使用前充分混炼,不能停放太久。

(5)胶料塑性太差热炼充分,尽量高温硫化。

5. 脱模裂伤

这一缺陷是指在脱模过程中将制品撕裂,撕裂部位因因撕裂原因不同而异,原因和防止方法如下:

(1)过硫因为过硫制品弹性不够,出模时易造成机械拉伤,一般情况下,适当降低硫化温度缩短硫化时间,即可解决此类问题

(2)脱模时模温过高橡胶分子仍处于剧烈运动中,遇冷空气则局部先行冷却,与后冷却飞部分形成内压力,极易造成脱模裂伤。硅橡胶此类缺陷较多。

(3)未用脱模剂或脱模剂不够量

第 2 页,共 3 页。

(4)出模方法不当,应加以改进。

(5)模具结构不合理。

(6)模具型腔加工不良或长期使用,增加了出模困难。

7)选材不合理,应选用抗撕裂强度好,伸长率大的橡胶材料,如NR。

6. 喷霜

硫化制品喷霜,生产原因与预防方法。

(1)硫化不充分,为完全反应的硫化剂较多而析出制品表面。

(2)某种配合剂用量太多,超过了硫化胶的溶解度,应调整配方。

( 3)配合剂混炼不均匀。

( 4)制品存贮温度过低,配合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降低

7. 扭曲变形

产生的原因与防止的方法

(1)硫化部不充分,材料塑性大,出模时因机械力作用使其发生扭曲变形,硫化不充分的制品,后硫化现象也较严重,在后硫化过程中也可发生变形。

(2)硫化不均匀一是制品太厚,内外硫化不均,内部继续硫化,制品发生变形,措施同2

( 3)。二是上下平板温度不一致,造成硫化制品各部分硫化程度有差异,引起变形。

(3) 出模温度太高胶料尚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在机械力作用下变形,同5

(2)(4)带有金属件的制品,金属件尺寸不合格,虽然胶料用其弹性可以安放在模腔内,但出模后立即恢复到原来状态,导致整个产品变形。

(5)有夹织物的制品由于织物和胶料收缩率不一样。出模冷却后因收缩不均而变形。

(6)壁厚相差大,冷却收缩速度不一样,容易使壁薄部分挠曲变形.金属制品纯胶薄的部分出模也易引起变形.固定冷却。

(7) 防护保存不当

第 3 页,共 3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