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7月自学考试市政学复习资料(全)

2010年7月自学考试市政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 市政学
一、 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1、市政的主体:
广义的主体: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的政党组织(共产党市委及其组织体系和民主党派及其组织体系)和各种国家机构(国家权利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国家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还包括各类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和广大市民。
狭义的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及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2、市政的定义: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3、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一些特殊情况或重要因素?
①党的领导——必须考虑和重视共产党市委这个处于领导地位的市政主体,要研究她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也要研究这样改进和完善这种领导作用。
②权力统一——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又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大量社会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③走向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市政客体会发生重大变化。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处于变革和发育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将在市政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市有差别——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不同层级的市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其权限、职责和管理范围也有较大差异。这对市政主体和客体都会产生影响。
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我国的市政府都管辖一定的农村地区,承担者比较繁重的农业管理和为广大农民服务的任务。
4、市政的主要特性:
①政治性(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历史性(市政也是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③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五一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④综合性(现代声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
⑤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 、市政学的讲究对象
1、市政学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

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
市政学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P10
1、专门分析城市
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2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政治学:行政学:与城市学:
三、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2、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概说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千至六千年间,城市的产生有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 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才使这一基础得以奠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时期农业与畜牧业分工;第二次: 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第三次原始社会末至奴隶社会初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历史条件: 战争性质的变化; 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 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
3、城市的发展: 有五千余年历史。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
(1)古代城市阶段:
(2)中世纪城市阶段:
(2)近代城市阶段:
(4)现代城市阶段: 三个世界共存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

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衡量指针(次要)P28
城市化衡量指针有单一指针和复合指针
(1)城市化水平指针
(2)城市化速度指针
(3)城市化质量指针
城市化的动力P30-P34(论述)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2)农业发展为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城市化的类型: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
a积极型的城市化, b消极型的城市化, 1)过度城市化(2)低度城市化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a向心型城市化, b离心型城市化,
(3)逆城市化
二、中国的城市化
1、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
(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和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我国城市化的方针:(重点)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数量),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方针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不同等级城市和谐发展的结果,而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发展中应有所区别与侧重。
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50

万以上大城市,100万以上特大城市)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
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1)有利于 “发展中间促两头”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城讪化两种方式的协调——内涵式; 外延式
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4)便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利于农村社会转移型
(6)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系统的形成
第三章 城市功能和结构
1、城市功能(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2、城市功能的特征:
(1)整体性(城市功能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2)结构性(指城市系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
(3)层次性(城市功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了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4)开放性(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而言的)
3、城市功能的类型: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
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次要)P50
(1)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交通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状况等)
(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城市的济实力制约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形成,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又依赖于城市的主导产业)
(3)行政区划(大中小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而城市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功能会带动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发展,促进城市其它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为什幺说迭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迭加性发展的趋势。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迭加发展的过程,后来城市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迭加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政治功能外,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在工业生产的带动下,城市的商贸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消费中心等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功能开始向

多元化方向发展。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
综上所述,城市功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过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有的功能在被继承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是城市功能 迭加性发展规律。
在城市功能一般发展规律的支配下,城市功能还有以下三个具体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迭加倍增效应规律
(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途径P55(注:每个途径都是一个简答题或论述题)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二 城市结构: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的社会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结构主要内容P58(1-4条简答或多选)
1、 城市的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的内容(简答):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国际上普遍按照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分三类:
第一产业: 它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存在的物质,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
第二产业: 它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 如采掘业
第三产业: 它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为传递产品而提供劳务的产业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简答、了解)
2、 城市的企业结构: 包括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企业的规模结构
3、 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简答)体现在控制力上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简答)
A 它们虽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但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是由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决定的, 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C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 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 减少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
4、 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城市流通结构主要包括的内容(简答、多选)
城市分配结构主要内容
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P63
(1)城市的政治结构 包括:
A 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
B 城市社会成员之间

的各种政治关系。
(2)城市的文化结构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 包括人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 年龄构成。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包括城市人口户籍结构, 就业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P67
1、 城市密度(作用)合理的城市密度有利于:
A 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B 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节约使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C 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刺激竞争,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
D 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 降低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E 有利于城市政府进行管理,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能。
2、 城市布局:
城市各类要素总是按一定形式、一定方向具体地分布与城市空间地某一位置上,或地面,或地下,或空中纵横交叉,呈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态
合理的城市布局有利于:
A 能缩短人流, 物流,信息流, 资金流的流动空间和时间,方便它们的流动,提高城市效益。
B 能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自然条件,建立合理, 便捷的交通联系
C 能避免城市各物质实体或要素相互干拢,创造一个 “美学上令人愉快,生理上有益于健康,经济上文化上有利于发展”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
3、 城市形态(作用)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P691、 经济发展 2、 企业行为 3、 居民行为
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则P70
1、 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 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 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3) 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
实现城市总体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
三 城市体系
1城市体系: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的城市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
2城市体系的特点: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重迭性
3城市空间

相互作用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性。(3)可输性。
4城市空间分布的原则:(1)市场原则。(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
5城市体系的类型:金字塔型、多核型、网络型、带状型
6区域的概念与特点: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一般具有同构型、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其作用P76
1、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 城市之间的关系
建立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P77
(1) 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 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
(3) 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 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 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7经济区的运行原则:
(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
(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
(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
(5) 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
8符合什幺条件的城市是中心城市?P81
1、 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 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
3、 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4、 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9中心城市的类型P82
1、 全国性中心城市 2、 地区性中心城市 3、 省区中心城市
9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
(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10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及其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
(1) 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
(2) 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
(3) 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
(4)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
11影响中心城市强度的因素P84
1、 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 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
3、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 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城市性质是由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和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集中反映。(城市职能包括城市主要

职能、城市辅助职能)
2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P86
区别: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即反映特定城市的性质。而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反映特定城市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
2、在多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的范畴里有城市职能的部分,但城市职能只构成城市性质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
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供水、用地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1、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并属于城市主要职能之中。
2、在单一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与城市主要职能是一致的。而在多种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是城市多种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3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
(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4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P86
1、确定城市性质,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能合理租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5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
6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P90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城市发展现状
4、城市发展远景
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二 城市规模
1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
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
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针:城市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
2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是:
(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3城市规模分布意义P93
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
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
4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P94(次要)
1、国土面积和资源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发展的历史
4、人口

规模等因素
5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自然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
(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5)此外,一国的体制、国土面积以及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构成、素质等,也会影响城市的规模。
6城市的规模效益: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经营规模于经济效益之间有一种函数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下降,从而企业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是城市规模演变与城市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
7城市规模效益的特点:规模性、空间性、外在性
8城市规模效益所涵盖的范围P98(次要)
1、从城市居民个人看,城市居民因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聚集能获得的外在效益主要有:
(1) 就业机会 (2) 货币收入 (3) 从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广泛设施中得益
2、从城市厂商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主要有:
(1) 厂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市场需求的扩大
3、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聚集主要是能带来综合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9城市规模成本:城市规模成本主要包括:外部成本(2)“门槛”成本(3)疏散成本
10适度城市规模的内涵P100: 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最重要的指针是社会经济效益
1、适度城市规模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适度城市规模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3、适度城市规模是一个区间量和动态量
11城市适度规模的目标模式应符合的要求P101
1、既能在宏观上满足全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在微观上促进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能使企业以比较少的投入获得比较多的产出,即有利于企业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能给居民提供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居民既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获得比较高的收入
4、能建设和有效地经营各种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5、城市环境优美,成为一个花园城市
三 城市类型
1城市分类的原则: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4)功能、规模、隶属和地域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2城市分类的意义P102(次要)
1、城市分类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与个性
2、城市分类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分类管理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3城市分类的原则

P103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4 国外城市分类的方法:
1奥啰索分类法:最有影响的一般性描述分类法
2哈里斯分类法:主导职能分类法
3纳尔逊分类法:依据城市的对外服务职能进行分类
4莫塞和斯科特分类法:
5马克斯韦尔分类法:
5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1)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类别分类:
a综合性城市
b工业城市:钢铁-鞍山;轻纺-南通;机械制造-十堰
c矿业城市:大庆、玉门、茂名、淮南、大同
d交通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城市-徐州、郑州、鹰潭、襄樊;海港城市-大连、塘沽、湛江;内河港阜城市-裕溪口
e商业金融城市:武汉
f风景旅游城市:桂林、黄山、曲阜、敦煌
g科学文化城
(2)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
a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
b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
c集中式城市和分布式城市
(3)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
a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b副省级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c地级市:苏州、无锡、常州
e县级市:锡山市、武进市
(4)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
a特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
b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
c中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
d小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20万的城市。
e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00以上、10万以下。
(5)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
a沿海城市:烟台、连云港
b内地城市:宜昌、九江
c边境城市:凭祥、满洲里、二连浩特
此外,按照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的强度,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按照城市发展历史的长短分:新兴城市、古老城市;按照城市外观形态分:团状、带状、环状、放射状、组团状、星座状城市等。
第五章 市政体制
1市政体制的含义:
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1)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制
(2)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

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3)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在城市的商会
(4)我国城市权力的中心在中共市委,尤其在市常委会
2市政体制的内容P112
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2、城市的国有机构与正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3市政体制的基本关系:P113
1、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它关系。
2、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是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它主导和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它关
3、社会团体对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利益表达,主要是通过中共市委集中后,转化为权力机构的意志
4、市与区县的关系,大量的是市级代议机构、行政机构与区县代议机构、行政机构的关系
4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1)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国家政体的内容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内容,市政体制的形式必然与国家政体的形式相统一
(2)市政体制一方面与国家政体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与国家政体相比较,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5市政体制的作用P116
1、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啬统治阶级的团结,调动统治阶级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市政体制通过协调城市政党组织、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
3、市政体制通过改革和完善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巩固统治阶级在城市的统治地位
4、市政体制通过调整城市政权的组织结构,适应城市政权先例统治和管理职能的需要
5、市政体制通过促进城市政权有效地先例统治的管理职能,适应城市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
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P119(次要)
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形式多样化
2、政党组织通过竞选掌权
3、西方国家的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一般分别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
4、城市一般不辖区和县,市和县、乡镇的政府是独立平等的地方政府,都直接受省、州的领导
5、利益集团比较活跃
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了解)P122(次要)
1、市议会制2、议会市长制3、市长议会制4、市委员会制5、市经理制
3议会市长优点是:有利于市议会监督市政府的工作;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的特别行政机关市长和市议会双重负责,在西方国家的市政管理中是比较独特的
缺点:市议

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会降低行政效率
4西方国家从以下三个途经,改革大都市地区的管理体制:
(1)极少数大城市市辖区、市、区的政府分工协作,管理城市公共事务。
(2)大城市兼并周围的中小城镇,即大城市在行政区域上包含县乡镇,导致大城市政府与县乡镇政府有不同程度的上下级关系。
(3)大都市地区多数县乡镇的居民不愿意所在地区被并入大城市的行政区域,而是支持县乡镇政府在适宜由大城市政府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的领域,与大城市政府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大城市与县乡镇的合作
5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P131(可单独作为简答)
1、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2、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3、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共市委和市级国家机构全面地领导中共区、县委和区县级国家机构的工作
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我国市街体制类型P134(次要)
1、市、区和街道三级型,直辖市和多数的地级市属于这种类型
2、市和街道两级型,县极市属于这种类型
7市街体制的改革P134(次要)
1、适当合并市辖区和街道,从而扩大它们的范围
2、市政府向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向街道办事处适当下放权力
3、使市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权分法制化、制度化
8市领导县的类型P136(次要)1、地市合并型2、划县入市弄3、升市领县型
9市领导县的条件:
1986年,民政部颁布市领导县的条件: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即设区的市),巳成为该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中心,并对周围各县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第六章 市政管理机关
1中国共产党市级组织机构的具体构成P138
1、市党代表大会 5年一次
2、市委员会 每届任期5年,5年以上党龄
3、市委常委
4、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
2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的三方面P140——(中国共产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的体现)
1、政治领导 首要的,是核心
2、思想领导 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
3、组织领导 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保证
3市民主党派组织 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爱国统一战线的各政党的统称。中国目前共有8个民主党派
4各民主党派的市代表大会拥有的职权:P141
1贯彻执行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决定;
2听取和审议同级委员会的

重要事项;
3讨论并决定同级委员会的重要事项;
4选举同级委员会。
5新时期城市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P142
1、有计划地稳定地发展组织
2、大力吸收德才兼备的青壮年人才进入领导班子,逐步实现新老合作与交替
3、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骨干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领导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4、在配备领导班子和吸收新成员时,把好政治关,防止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和严重违法犯罪的人进入民主党派组织和掌握领导权力
6城市民主党派组织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P142
1、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
2、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出力
3、协助城市有关部门开展统战工作
7充分发挥城市各民主党派作用的对策P143
1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本方针;
2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为城市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展各项活动;
3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4改善和加强党同民主党派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中的合作共事关系;
5支持民主党派代,表维护和反映本组织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合法利益和合法要求
6协助各民主党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7此外,城市各民主党派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解除思想顾虑,
8人民政协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职权P144
定义:简称市政协,是城市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城市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组成: 由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城市各民主党派组织,无党派民主人士,市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全市各界的代表以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的代表组成。
任期: 每届任期为5年
职权: 1选举政协市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
2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3讨论并通过有关决议
4参与对国家和城市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议和批评
9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P145
1、凡参加政协市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和履行政协章程的义务,也有声明退出的自由
2、政协市委员会与政协上级委员会是指导与被子指导和关系,但对于政协上级委员会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决议,政协市委员会必须遵守和履行。
3、政协市委员会用其常委会的议案,需经各自全体委员的过半数通过,各参加单位和人个对会议的决议都有遵守和履行的义务,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
4、政协市委

员会各参加单位在市政协会议上,有通过会议决议的权利,有参加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和市面上的重大事务的权利,有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取举权
5、参加政协市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如果严重违反政协章程和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决议,由市政协常委会根据情节给予警告处分,或者撤销其能加政协市委员会的资格。
10政协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P146
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主要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11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147
12大常委会的职权P149
13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权P152
14民政府的领导体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
15市长的职权P155
16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P158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
4、按照权现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5、按照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城市行政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7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P160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既要考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
3、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
4、加强服务,提高效率
18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P163
1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市人民法院审判的案件,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3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4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5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19检察权:是指依法督城市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全体市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权力,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一种特殊权力。
20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实事

求是的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法制原则
4检察独立原则
5双重领导原则
6互相配合原则
第七章 市民与市民参政
1市民的概念:具有城市户口(身份)、居住在市区内(地域)、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职业)的合法公民。
2市民素质的概念:
市民素质即市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集体人格状态。市民素质是一个动态概念,即一个城市的居民,在其人格构成、社团构成和文化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形成的整体人格倾向。
3影响市民素质的因素:
(1)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对城市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
(2)市民素质状况取决于市民的语言、地理、历史和传统的情感与意志特征。
(3)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的文化、价值、知识和能力素质状况。
(4)市民素质取决于市民的道德水平和城市精神的塑造。
4为什么说传统的市民概念正受到新的挑战P168
1、从身份上看,城市居民的首要条件是持有有效的城市户籍
2、从地域上看,市民是指居住和生活在市辖区或城区范围内的居民
3、从职业上看,市民是指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职业群体
5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对市民行为和市政管理影响较大的市民构成,主要有三个层次:
人格构成:特征有 理性重于情感;时尚重于传统;个个主义倾向;消费主义倾向;较强的心理调试平衡能力。
社团构成
文化构成
6市民素质的特点:
(1)市民素质具有整合性特点。
(2)市民素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
(3)市民素质在其发展中具有可塑性特点。
7市民参政与市民素质的提高:大多以教化为主,忽视了参与因素
1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政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首要素质因素,其特点:自主性;多样性;客观性
2市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市民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的频度和程度。
8市民的基本权利P179
1、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2、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享有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4、享有劳动、休息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5、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9市民的法定义务与公共道德P181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既要认真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又要遵守城市政府制订和倡导的各市政管理法规、规章、公约和公共道德规范
1、要认真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P181
2、遵守城市政府制订和倡导的各市政管理法规、规章、公约和公共道德规范P182
3、有义务遵守城市公共道德规范,发扬良好的道德风范P182

8市民的公共道德:(1)社会公德、(2)职业道德、(3)家庭美德、(4)个人品德
9市民政治权利的保证:
(1)公民行使选举权
(2)选民有罢免权
(3)市民可以通过行政法规,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包括:行政诉讼、行政复议)
(4)市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也有法律各制度保障
10市经济与劳动权利的保障P185
1、通过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保障
2、通过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保障
3、市民的知识产权也有相关法律和法规保护
11消费者权益保障P187
1、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4、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5、6、……P188
12市民权利的自我保护P189
1、市民要知道到哪里去起诉
2、市民起诉时须明确自己提供的基本材料
3、市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第三节市民参政的内涵与方式
1市民参政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市民参政,亦称市民政治参与,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具体说来,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与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2市民参政的意义:
(1)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3市民知情权的概念:是指市民了解城市各项政务活动及其过程的权力。
4市民参政的条件:
(1)市政公开及其制度化是市民参政的前提条件
(2)市民意见表达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扩大基层和地方选举的范围和力度
b在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循序启动大众传媒及其它舆论工具
c大力开发市民智力、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市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
(3)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
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市民利益表达通常以团体的形式来进行,包括:工会、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群众团体、职业群体、行业组织、产业组织、文化组织、自治组织等。
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他们的利益表达属于代理人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第八章 市政职能
第一节市政职能体系
1市政职能的一般概念:
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是城市政府情理活动的基本方向。
2把握市政职能概念应该注意的问题P201
1、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国家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2、市政职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政府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3、市政职能的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
3市政职能的特征:广泛性、服务性、规范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特点。
4市政职能的意义:
(1)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2)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3)市政职能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4)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实施“三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5市政职能体系的概念:
市政职能体系是指城市政府各项职能在市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纵向和横向相互作用关系。市政职能体系是各项市政职能的运行机制的总和。
6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多数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是多途径、多元化的,但主要采用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宏观调控为主,微观监控为辅;法制手段为主,经济和行政手段为辅;公共服务为主,公共管理为辅的模式。
(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直接经营和控制某些公益事业。
(3)依法规定各种审批、许认可程序,对和市民息息相关的事务进行巡视检查和实时监督。
(4)通过政府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5)委托(或允许)私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7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
我国市政职能体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

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8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
我国城市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职能提供前提。
a坚持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b实行政企职能分开
c城市政府的上级机关要依法下放权力
d城市的非权力政治系统,尤其是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应依法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活动,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
(2)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分解职能“撤香火”来“拆庙”)
(3)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从订指针、批项目、分资金、分物资,逐步转到主要搞好规划、政策、协调、服务、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和加强检查监督方面来)
(4)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针、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
总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城市的确立,市政职能开始由过去的“计划、管制、调控”逐步转变为“调控、仲裁、服务”。
9城市政府经济调控的特征:(1)双向性。(2)综合性。(3)超前性……
第三节市政绩效管理
1市政绩效的内涵:市政绩效就是城市政府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包括一下方面:
(1)市政绩效是对市政职能实现程度和结果的客观评价。
(2)市政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城市政府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城市政府的工作业绩包括内部业绩(行政效率)、外部业绩(行政效能)和社会效能等三个方面。
(3)市政绩效是市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也被称之为绩效管理。
2市政绩效的特点:
(1)市政职能的层次性决定了市政绩效的层次性。宏观的市政绩效以整个城市政府为关注对象,微观的市政绩效以特定的市政机构或部门为关注对象。
(2)市政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市政绩效管理的公共性。
(3)市政绩效管理和评价都具有理论实践相结合并且注重操作技术的特点。
3市政绩效管理过程的基本要素(或步骤):
(1)明确城市发展战略和绩效计划;
(2)制定市政绩效协议和绩效计划;
(3)市政绩效的监测、评估和反馈
(4)市政绩效的正式评估与分析;
(5)公务员的奖惩、培训和发展。
4市政绩效管理的主要原则:
(1)市政绩效管理应融入日常的市政管理活动之中。
(2)市政绩效管理的前提是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a是市政府各个部门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整个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
b是市政府各部门应通过有效的沟通,使部门、单位任务及整个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成为每个公务员的共同信念。
(3)市政绩效管理是以公务员的认同和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
(4)市政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市政管理的全面、迅速和持续地发展。
a市政绩效管理是以发展为导向的;
b市政绩效管理强调用积极的、正面的方法评价公务员的工作实绩;
c市政绩效管理对公务员工作中的失误不采取简单惩罚的办法,而是以建设性的态度提供帮助;
d市政绩效管理强调公务员的培训和自我发展。
5市政绩效管理的基本程序:
(1)是制定市政绩效协议(绩效合同)和绩效计划(共识)
a确立绩效协议的根本规则是谁对什幺事情负责
b各种职位上的自由裁量权限有多大
c行政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幺
d履行职责和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行政资源
e用什幺样的控制机制来检验他们是否实现了目标
f具体工作任务、责任、标准以及公务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2)是监控绩效管理的过程
(3)是进行市政绩效评价
总之,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其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
第九章 城市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的概念:
我国的城市规划是由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2城市规划的特征:(1)综合性。(2)权威性。(3)特殊性。(4)动态性。(5)科学性。
3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P232
1、国家生产力的布局规划
2、城市在一定的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3、城市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的地理条件
4、城市的发展战略
5、城市的经济计划
马丘比丘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是《雅典宪章》的姐妹篇
4城市规划的作用:
(1)城市规划是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结合体,它从城市建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
(2)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它指明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城市规划根据国家的生产力布局等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需要配置辅助产业;再根据产业规模确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一步根据产业,人口和用地的规模,配置基础设施。科学的城市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减少城市各种资源的浪费。
(3)城市规划是用地和建筑的规范,它促进个别和

城市整体的土地和建筑的效益
(4)城市规划是市民生活质量的卫士,并通过指导产业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编制
1城市规划的原则:
(1)城市规划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2)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
(3)用科学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水平的原则
(4)以人为本的原则
(5)合理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6)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原则
(7)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
(8)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的原则
(9)城市建设与国家、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a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要做到适用、经济
c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
2城市规划的内容P242
1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我国的城市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1)勘察、搜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资料。(包括: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的资料;城市经济技术资料;城市建设现状资料;城市环境资料)
(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3)起草城市总体规划。(a指导思想;b发展规划;c布局规划;d专业规划和工程规划;e规划的实施)
(4)上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市民评议城市总体规划草案。
(5)城市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后,由市政府向市人大提交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议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和通过城市总体规划。
(6)上级政府审查、批准城市总体规划。
(7)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大或者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编制城市的详细规划:
设市城市的详细规划由市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政府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由县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其它建制镇的详细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2城市的分区规划:是大、中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所制订的规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3城市的详细规划:由市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政府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由县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其它建制镇的详细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