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3:21:18.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刘玉琢[导读] 总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提高救治效果。刘玉琢 (西藏军区总医院感染病医院 850007) 【摘要】目的总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对79例结核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9例患

者经抗结核、降颅压、激素及对症、支持综合性治疗后,治愈53例,好转22例,治愈好转率94.936%。死亡4 例。结论心理护理、颅内高压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生活护理、药物护理,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护理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分支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膜结核性病变,病变除累及软脑膜外,蛛网膜、脑实质和脑血管常同时受累,引起脑神经损害和脑脊液循环受阻,其病情凶险,病死率和并发症重及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周密护理是影响结脑预后的重要因素。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我们共收治了79例结脑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在西藏地区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生活在农牧区,居住条件恶劣,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差,越是偏远、落后的地方,患病率越高,阿里、那曲属藏北草原,结核病流行区(该地区以牛型结核分支杆菌为主),人烟稀少,海拔高,以放牧为生,食牛奶未经煮沸或消毒。加之未接种卡介苗,是易患结核的主要原因。

我国仍是结核病疫情较重的国家,据估计,综合门诊病人中,肺结核占3.7%,90%以上肺结核病人到内科门诊就诊,而结核性脑膜炎按常规诊断并不困难,表现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无肺结核病表现,病初1个月内CSF不支持,难于确诊。若患者来自于农牧区,未曾接种疫苗,在排除血管神经痛等疾病后,应高度怀疑结脑的可能,行相关检查。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7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男47例,女32例,年龄2月~78岁,四季均有发病,出现昏迷48例。本组病例诊断为播散性肺结核37例(急性播散性24例、亚急性、慢型播散性13例)、继发型肺结核22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肠结核3例、结核性腹膜炎2例、淋巴结结核6例、肾结核病史3例、骨结核病史1例。

1.2结果 79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53例痊愈出院,好转出院22例,死亡4例。

2 根据79例结核性脑膜炎有如下护理体会 2.1饮食指导患者由于高颅内压致频繁喷射性呕吐,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降低食欲,持续发热及大量脱水、利尿剂应用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内环境紊乱。清醒患者应鼓励多饮水、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钙饮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饲流质、半流质饮食,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肠外营养。

2.2一般护理患者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通风,将患者安置在小房间,甚至ICU病房,避免多次搬动患者颈部或突然变换体位,抬高患者床头15°~30°,以减轻头部脑组织充血,降低颅内压。将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昏迷)及呕吐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保护,防止坠床,并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光线暗淡,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因患者昏迷、长期卧床或发热,做好皮肤、口腔、呼吸道和二便护理至关重要。本组病例患者均使用电气褥床,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每2—4 h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1次,59例患者无一例压疮发生。加强口腔护理,根据患者口腔分泌物pH值或细菌培养,选择合适的漱口液,气管切开者行口腔冲洗,每2d 一次,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尤其观察口腔溃疡、白斑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行气管切开者均采用密闭式吸痰,有效地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留置尿管者每日用碘伏进行会阴及尿道口消毒2次,为了保护膀胱功能,置管3 d后给予定期开放尿管。便秘者给予调整饮食结构或给予缓泻剂,或行小剂量0.2%肥皂水低压灌肠。以保持大便通畅。

2.3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症的护理(1)颅内高压颅内高压所致脑疝是结脑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颅内高压护理非常重要。频繁剧烈的呕吐及瞳孔变化是颅内压急剧升高、脑疝的先兆。发生颅内高压,常用20%的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点滴,在15~20 min内滴完,以确保脱水降颅内压的效果。注意防止药液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如果患者肾功能受损,可改用甘油果糖静脉点滴。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造成颅内压突然增高而发生脑疝,必要时用开塞露、缓泻剂。脱水治疗时应防止水、电解质紊乱。(2)惊厥结脑患者由于脑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或者并发低钠血症,脑细胞兴奋性增加,易出现惊厥,而惊厥又加重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病情恶化。惊厥时,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予氧气吸入,流量1-2L/分,改善惊厥后脑缺氧缓解。(3)昏迷昏迷者应翻身拍背,采取平卧、侧卧体位,注意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吸人气管引起窒息和吸人性肺炎。不能合眼者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双眼,避免眼球干燥及防止出现角膜溃疡形成,口唇干裂者用棉签蘸清水予以湿润。保持适当体位,注意功能位,避免畸形、挛缩、足垂发生。(4)消化道出血结脑患者过度应激反应,尤其是应用激素情况下,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早期做好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治应激性溃疡发生。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予暂禁食,并给予胃内注入凝血酶200U+生理盐水20ml胃内保留,1次/4h,同时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护理上严密观察出血量,监测血压、脉搏变化,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大便颜色及肠鸣音等症状体征,以防低血容量性休克。惊厥、昏迷患者注意两牙间置纱布缠绕的压舌板以防舌咬伤。(5)瘫痪瘫痪的护理病变侵犯脑实质、脑干、脊髓或脊髓腔梗塞时,可出现相应肢体瘫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协助和指导家属对患者每天进行肢体被动运动5~6次。各关节维持功能位置,定时翻身,每天做肢体按摩3~4次。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脑脊液蛋白基本恢复正常者,鼓励其主动运动,每天行走数次,鼓励生活自理。也可以协助用轮椅推患者到户外散步、晒太阳,使其增加对生命的热爱,调节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高热护理:物理降温,遵医嘱药物降温,温水擦浴,39度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 39以下每天测4次,药物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冷水擦浴:可使皮肤迅速降温,但频繁使用反而会妨碍散热。也可用冰袋或凉水浸湿毛巾冷敷,一般于前额或颈旁、腹股沟、腋下等处,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温水擦浴:水的温度以32—34℃为宜,可使周身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擦拭颈部、腋窝、胸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1、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2、体温超过39度,给予物理降温或给药。大量出汗、退热时应预防虚脱。3、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4、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次。饮食前后漱口。5、注意保暖,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6、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避免使患者着凉。7、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心情愉快。

2.4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 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4、头颅影像学脑CT和MRI显示颅内病灶可呈多灶性分布,伴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或小脑炎者见脑干、小脑部位病灶。HSV脑炎可见颞叶底部或额叶病变,可呈出血坏死型脑炎,或继发脑梗塞。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发表时间:2013-04-09T11:33:51.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东娇 [导读] 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 陈东娇(海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570311) 【中图分类号】R5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138-02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不典型病例 近些年来,结核菌复燃,传染性极强的结核病人分布各行业,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市场经营者、餐饮茶座服务员等,传染率极高,病情凶险,症状及体征极其不典型,预后极差。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结核性脑膜炎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36岁。因入院前15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头痛,3天后出现意识障碍,行脑脊液检查提示为压力300毫米水柱,白细胞计数高达65×106,糖及氯化物轻度降低,按“病毒性脑膜脑炎”治疗效果不理想,意识障碍加重,间断有抽搐,自主呼吸减弱,出现肺部感染,II型呼吸衰竭于2012年8月21日转入我科,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无色清亮,潘氏试验阳性,蛋白定量1.08g/L,RBC200×106/L、WBC160×106/L,多个核细胞2%,单个核细胞98%,GLU3.29mmol/L、CL-116.3mmol/L,隐球菌及抗酸杆菌阴性。查头颅+胸部CT示双侧丘脑异常信号影,结合病史考虑感染性病变;右肺尖后段及双肺下叶背侧渗出性病变;双侧胸膜稍增厚,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肺部CT提示存在继发性肺结核,故颅内感染考虑为结核性脑膜炎可能性大。治疗上予:①中枢神经系统支持:脱水降颅内压:甘露醇125ml ivdrip Q6h、甘油果糖250ml ivdrip Q12h;持续泵入地西泮10mg/h,丙戊酸钠0.2tid抗癫痫对症治疗;予冰帽降温对症治疗。②呼吸系统:行气管切开术,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勤翻身拍背、振动排痰,加强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循环系统:监测CVP,补液,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监测心功能指标。④镇静镇痛治疗:地西泮止痉同时联合芬太尼镇静治疗。⑤抗痨及抗感染治疗:1)预防措施有:洗手、消除院内感染的因素、遵循无菌操作等;2)抗痨治疗:利福平0.45qd、异烟肼0.9/d、乙胺丁醇0.75qd、吡嗪酰胺0.5tid、泼尼松龙片30mg qd;3)抗感染治疗:利奈唑胺注射液0.6q12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q6h、卡泊芬净50mgqd。⑥营养支持及免疫支持: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白蛋白10gq12h,胸腺肽1.6皮下注射qd、免疫球蛋白10gqd。⑦加强皮肤、管道护理,防治褥疮、管道脱落等。经上述积极综合治疗1个月,患者神志转清,成功脱离呼吸机,循环系统稳定,无发热,复查头颅CT示病灶明显吸收,成功转出ICU。 2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血管病性疾病,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病因不明,估计与环境污染可能有关。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一般与患原发结核时机体的高度过敏性有关。从发病原理来看,结核性脑膜炎系继发性结核病,因此,应重视查找原发病灶。根据病理改变,结核性脑膜炎可以分为四型:①浆液型:其特点是浆液渗出物只限于颅底,脑膜刺激征及脑神经障碍不明显,脑脊液改变轻微。此型属早期病例。②脑底脑膜炎型:炎性病变主要位于脑底。但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可较弥漫。其临床特点是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及颅神经障碍,有不同程度的脑压增高及脑积水症状。但无脑实质局灶性症状,脑脊液呈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改变。此型临床上最为常见。③脑膜脑炎型:炎症病变从脑膜蔓延到脑实质。可见脑实质炎性充血,多数可见点状出血、少数呈弥漫性或大片状出血,有闭寒性脉管炎时,可见脑软化及坏死。部分病例可见单发或多发结核瘤。可引起局灶性症状。除脑膜刺激征、颅神经受损及脑实质损害症状不相平行。本型以3岁以下小儿多见,远较前两型严重,病程长、迁延反复,预后恶劣,常留有严重后遗症。④结核性脊髓型:(脊髓型)炎性病变蔓延到脊髓膜及脊髓,除脑和脑膜症状外。有脊髓及其神经根的损害症状。此型多见于年长儿,病程长、恢复慢,如未合并脑积水,死亡率不高。但常遗留截瘫等后遗症。我科此例患者为行病理检查,故无法分型,依据头颅CT及脑脊液结果诊断考虑为结核性脑膜炎,且经抗痨治疗有效,证实诊断明确。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 [2]马虹,黄洁夫等.临床医药大全[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3. [2]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4. [3]林建华.如何正确估计剖宫产的产后出血量[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5):260. [4]刘彩霞,王德智.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1):22.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制订,2004年发表 目的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建议。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发病的初始阶段,一般先在基层医疗单位或急诊科接受治疗,通常在感染科医生、神经内科专家、神经外科专家的会诊指导下进行。与其它许多感染性疾病相比,细菌性脑膜炎的抗微生物治疗的依据不是来源于按照随机前瞻双盲设计的临床实验,最早的治疗依据多从实验动物感染模型获得。经常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兔子,将其麻醉后臵于实验台上,小脑延髓池穿刺以便获得CSF,先取得常规CSF标本,然后注入微生物。CSF标本要进行白细胞计数、生化检查、CSF抗菌药物浓度测定。同时研究:脑膜炎对药物穿透屏障的影响,药物在脓性CSF中的抗菌效果评价(以杀菌速率表示),药物在CSF中的药效学等。通过这些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临床选用对细菌性脑膜炎有效的药物进行试验。 在本指南中,我们推荐了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建议的分类和分级(强烈程度和可靠性)见表1。指南于2004年5月发表。 表1 IDSA-USPHSGS临床指南提供建议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与分级定义 建议强烈程度 A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应该采纳 B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应该采纳 C支持此建议的证据不很充分,此建议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为非强制性的 D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不应该采纳 E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不应该采纳 依据的可靠性 Ⅰ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 Ⅱ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经过良好设计的临床实验,但实验不是按随机原则设计的; 或来源于大样本或病例对照的分析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的);或来源于多个时间 段;或来源于结论明确的无对照实验 Ⅲ权威专家的观点;以临床经验为基础;描述性研究或论文;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初始治疗方法 对疑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初始处理措施包括对脑膜炎症状的尽早识别、快速诊断以及及时的抗菌治疗和辅助治疗。婴幼儿处理步骤见图1,成人处理步骤见图2。 图1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婴幼儿患者处理步骤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 ↓是 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免疫功能受损或受抑制;特定的CNS疾病史1;视盘水肿;或局部神经功能缺陷2;其它不能立即做腰穿的情况 ↓否↓是 血培养和腰穿STAT3血培养STA T ↓↓ 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6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 │头部CT检查结果阴性 ↓↓ CSF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做腰穿 ↓是 继续治疗 1.包括与CSF分流、脑积水、创伤等有关的疾病,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及各种占位性病变。 2. Ⅵ或Ⅶ脑神经麻痹不是延迟腰穿的指征。 3.STA T:立即,应紧急干预。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结核性脑膜炎的内科治疗进展 马晨阳1 杜斌2 (1.内蒙古扎兰屯市医保局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结核医院扎兰屯市162650)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症结核病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起关键作用。有文献报道:第1周开始抗结核治疗,70%缓解;第2周开始抗结核治疗,50%缓解;超过3周才抗结核治疗,疗效极差;若不治疗,病死率100%[1]。TBM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抗结核治疗的早晚、化疗方案正确与否、激素、降颅压、鞘内注射是否适当、所感染的结核菌是否耐药、患者发病年龄、病型、是否有合并症等因素[2、3]。闫世明[4]认为TBM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早期用药、联合用药、规律用药、适当剂量、全程用药的结核病化疗原则;②选用有杀菌、灭菌作用,且通过血脑屏障良好的药物。现将TBM的内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1.1常用药物、用法及不良反应 目前对结脑治疗肯定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钠、氧氟沙星等。 ①异烟肼(H),全杀菌药,早期杀菌作用最强,易透过血脑屏障。成人600-900mg/d,异烟肼代谢属快速乙酰化型,为保持脑脊液中有效抗菌浓度,重症可以用至1200mg/d,儿童15-30mg/(kg.d),静脉滴注,3个月后减量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及肝脏损害。②利福平(R),全杀菌及灭菌药,不能或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只有部分通过炎性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是血中浓度的10%-20%,但已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成人450-600mg/d,儿童10-20m g/(kg.d),空腹顿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肝、肾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性结核或其他脏器结核病变。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行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成年发病率占半数以上,以青年发病率较高,但也可见于老年。除肺结核外,骨骼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常是血行播散的根源。部分病例也可由于脑实质内或脑膜内的结核病灶液化溃破,使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上有结核结节形成,病灶周围有炎症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干酪坏死,常以脑底部最为明显。在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混浊胶样渗出物积聚,主要由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围绕脑干,可压迫和损害就近的颅神经,引起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病变严重者可累及脑皮质而引起脑膜脑炎,引起多发性脑软化。未经适当治疗而致病程迁延的病例,由于蛛网膜下腔渗出物的机化而发生蛛网膜粘连,可使第四脑室下中孔和外侧孔阻塞,引起脑积水,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型,是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的一部分。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病程长,变化多,易反复,患者心理负担重。所以,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很重要。 1临床表现 早期患者头痛,精神呆滞,双目凝视,畏光。中期为脑膜刺激征,颅内压高,颈部强直、嗜睡、呕吐,以喷射性呕吐为主。晚期出现昏睡,失明,抽搐,呼吸不规则,危重时产生脑疝而死亡。 2护理 2.1一般护理 (1)早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通风,将患者安置在小房间,避免多次搬动患者颈部或突然变换体位,并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光线暗淡,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2)注意避免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如导尿管、吸氧管、吸痰管等均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定期更换,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同时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3)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腔炎。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经常翻身,防止褥疮发生。昏迷眼不能闭合者,可涂眼膏并用纱布覆盖,保护好角膜。(4)注意患者安全,如有烦躁不安者,就注意保护,以免外伤。 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即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密切注意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如发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头痛呕吐加重,呼吸不规则,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并记录24 h出入量。(2)注意观察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如出现视物不清、中毒性肝损害症状等,均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3对症护理 (1)对呼吸困难、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脑组织缺氧。(2)注意大小便的护理,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者应按时冲洗膀胱。(3)做好饮食护理注意增加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进食牛奶、豆浆、豆腐、鸡蛋、鱼类、肉类为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进食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忌食辛辣、坚硬、油炸、酸类食物。丰富的营养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有利于提高抵抗力,促进病灶愈合,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合理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这样就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抢救治疗,精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2016年细菌性脑膜炎指南

2016 年最新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2016-08-06 22:05 来源:丁香园 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见于成人及儿童,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呼吸或循环衰竭。因而,细菌性脑膜炎要求急症处理,诊治上的任何拖延都将造成严重后果。 世界范围内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疫苗的逐渐普及,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改变,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也出现了相应变化。为此,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ESCMID)制定了新版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旨在为医疗实践提供最佳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治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 该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杂志上,其中将归纳的临床证据按质量由高到低分为1~3 三个级别,将指导临床实践的推荐意见按强度由强到弱分为A~D 四个等级,便于临床医生根据实际病例情况参考诊治意见。现将新版指南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 特定人群患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感染病原体有何特点? 新生儿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证据级别:2)。 儿童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证据级别:2)。 成人脑膜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另一种成人重要致病菌是李斯特菌(证据级别:2)。 2. 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准确性如何?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通常症状呈非特异性(证据级别:2)。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和呕吐,临床发病体征无特异性(证据级别:2)。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 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

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 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率在39%~93.5%之间。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3)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可 在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检测到特异性病毒抗原和核酸片段。【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患儿急性起病,有高热、

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1-06-13T15:46:34.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汪欣茹姜杰张海英[导读] 腰椎穿刺是诊断和治疗结脑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腰椎穿刺可化验脑脊液协助诊断,检测颅内压的高低等。汪欣茹姜杰张海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胸科医院内二科 15005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1-0327-02 【摘要】成人结核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预后除取决于早期的确诊、及时准确的治疗、同时护理工作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处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是抢救治愈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结脑患者的自护能力和家属的照顾技巧,以利于结脑患者的后期护理和康复。【关键词】成人结核脑膜炎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可继发于粟粒性肺结核及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也可在其他部位无结核病扩散的情况下单独发生结脑。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行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近年来成年发病率逐年增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上有结核结节形成,病灶周围有炎症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干酪坏死,常以脑底部最为明显。在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混浊胶样渗出物积聚,主要由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围绕脑干,可压迫和损害就近的颅神经,引起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症状[1]。下面是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010年的45例结脑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20例,女25例;年龄25~44岁,病程6天~3个月,其中合并肺结核24例,淋巴结核7例,未查出原发病灶l4例。本组病例早期以头痛、发热和呕吐等典型症状为首发23例,仅有发热而无头痛及呕吐13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表现6例,以胡言乱语、精神异常为首发表现2例,以失语或偏瘫为首发各1例。1例因病情加重临床死亡,44例治疗好转出院。 1.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外观清亮37例,微浊17例,浅红1例,白细胞升高2l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升高、葡萄糖下降、氯化物下降等。脑脊液检查对流脑的诊断尤为重要,是不可缺少的确诊脑膜炎的重要指标。以上所有病例脑脊液检查结果均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指标。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结脑患者的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反复,对病情缺乏了解,担心疾病的预后,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多等,患者易出现心理障碍。在治疗期间患者易产生急躁、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甚至濒死感、精神紧张,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的和患者交谈,运用科学、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有关结脑的治疗及护理,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多开导、体贴、关心患者,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对医护的信任感。 2.2饮食护理由于患者颅内压升高致频繁呕吐,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降低食欲,持续发热及大量脱水剂应用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清醒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少吃多餐,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以满足患者机体需要,餐间给水果及果汁。避免辛辣食物、禁止饮酒。昏迷者鼻饲流质饮食,注意卫生,保证饮食的质和量。 2.3 基础护理结脑需特别注意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及时更换尿湿的衣裤、床单,2小时翻身次,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1~2次,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因抗生素、激素的应用易发生口腔霉菌双重感染,应鼓励患者勤漱口,对有意识障碍者每日用盐水棉签擦洗口腔,早晚各1次。病房保持安静,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利福平要晨起空腹服用以达到最佳疗效。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应用脱水剂,在输入脱水剂时防止药液外渗使局部组织坏死,脱水时还应防止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的发生[2]。 2.4体位的护理绝对卧床,避免频繁搬动病人,如突然搬动颈部或变换体位,应抬高床头15度-30度,以减轻头部充血,降低颅内压。昏迷病人应取平卧位或倒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痰或呕吐物吸入气管。腰穿术后。及时用温水擦净病人身上的消毒剂和血迹,为病人穿好衣服,盖好被子,注意询问病人有何不适,嘱病人去枕平卧4~6小时。 2.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了解肢体活动情况。注意观察脑水肿及早期脑疝症状,如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昏迷、抽搐及呼吸改变等。若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3]。 2.6腰椎穿刺的护理[4]腰椎穿刺是诊断和治疗结脑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腰椎穿刺可化验脑脊液协助诊断,检测颅内压的高低等。腰椎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腰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操作方法、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如何配合,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穿刺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瞳孔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协助抢救,术后嘱其去枕平卧6~8小时。 2.7出院指导结脑抗结核治疗时间长,化验正常及症状消失后可出院,但仍需坚持抗结核治疗1年~1年半,出院时嘱患者必须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到医院复查肝功、肾功、血常规等,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疗程期满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患者和家属都要明确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口唇及四肢麻木、耳鸣、听力下降、肝区疼痛、黄疸等应立即来医院就诊。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劳累,保持精神愉快。 3 讨论 结脑患者病情严重,变化复杂,常呈慢性过程急性加重,且病程长,恢复慢。本组病例经过较系统的治疗和完善的护理,除l例死亡,l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病例均好转出院。通过对结脑病人的护理,体会到护士应做到:制定针对性、可行性的护理计划,对病人实行帮助、指导、教育,使其最大限度适应现状,调整生活行为向健康转变,延缓病情进展,恢复健康,使病人重新适应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藿,于莉.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6):83—90.[2]金丽红,邹少林.结核性脑膜炎的观察和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5,10(6):814.[3]章笑萍.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480. [4]冯桂英,焦连丽.重症结核性脑膜炎58例疗效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2,24(5):300.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非化脓性炎症,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不是很清除,估计与环境污染可能有关。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早期病例即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供应营养丰富的含高维生素(A、D、C)和高蛋白食物,昏迷者鼻饲,如能吞咽,可试由喂食。病室要定时通风和消毒,俣持室内空气新鲜,采光良好。要注意眼鼻、口腔护理、翻身、防止痔疮发生和肺部坠积瘀血。 (二)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药物宜选择渗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的杀菌剂,治疗过程中要观察毒副反应,尽可能避免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目前常用的联用方案查①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或对氨基水杨酸;②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③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具体用法、剂量、疗程见表8-4。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性反应,有抗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能减轻动脉内膜炎,从而迅速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能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防止椎管的阻塞。为抗结核药物的有效辅助治疗。一般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可选用强的松每日1~2mg/kg口服,疗程6~12周,病情好转后4~6周开始逐渐减量停药。或用地塞米松每日0.25~1mg/kg分次静注。急性期可用氢化考地松每日5 ~10mg/kg静点3 ~5天后改为强的松口服。 (四)对症治疗 1.脑压增高 (1)20%甘露醇5 ~10ml/kg快速静脉注射,必要时4 ~6小时一次,50%葡萄糖2 ~4ml/kg静注,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2)乙酰唑胺每日20 ~40mg/kg分2 ~3次服用3天、停4天。 (3)必要时脑室穿刺引流,每日不超过200ml,持续2-3周。 2.高热、惊厥按后章处理。 3.因呕吐、入量不足、脑性低钠血症时应补足所需的水分和钠盐。 (五)鞘内用药 对晚期严重病例,脑压高、脑积水严重、椎管有阻塞以及脑脊液糖持续降低或蛋白持续增高者,可考虑应用鞘内注射,注药前,宜放出与药液等量脑脊液。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2岁以下0.25 ~0.5mg/次,2岁以上0.5 ~5mg/次,用盐水稀释成5ml。缓慢鞘内注射,隔日1次,病情好后每周一次,7 ~14次为一疗程。不宜久用。 (六)注意事项 1 时机不当 结核性脑膜炎一定要早期治疗,只要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就不能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不典型而误诊,从而丢失了治愈的最佳时机。据统计:第1周开始抗结核治疗,70%缓解;第2周开始抗结核治疗,50%缓解;超过3周才抗结核治疗,疗效极差,死亡率极高。

肺结核护理常规及健康宣教

肺结核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2.观察有无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症状。 3.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午后低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夜间盗汗等。 4.有无接触史,了解病人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 【症状护理】 1.咳嗽、咳疾的护理: (1)观察咳嗽的性质、时间、有无痰液产生,痰液的颜色和量。 (2)指导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 (3)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止咳祛痰药。 (4)喉痒时可用局部蒸汽湿化,痰多时采取体位引流。 2.发热、盗汗的护理: (1)应卧床休息,多饮水。 (2)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给予小剂量镇静药。高热病人参照高热护理常规执行。 (3)盗汗时及时擦身,更换衣服,避免衣被过厚。 (4)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勿使病人着凉。 3.咯血的护理: (1)嘱病人卧床休息,床旁备好负压吸引器。 (2)给予心理安慰,使病人保持镇静,解除恐惧,鼓励病人将血咳出。 (3)注意观察有无咽痒、发干、心悸、胸闷、面色苍白等大咯血先兆,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采取抢救措施。 (4)注意观察应用止血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如遇大咯血,立即取头低脚高位或俯卧位,并拍背及时吸出口腔内的血块。

5.胸痛的护理:采取患侧卧位,遵医嘱给止痛药。 【一般护理】 1.活动期或咯血时应卧床休息,恢复期病人可以参加户外活动和适当体育锻炼。 2.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钙质食物。 3.了解病人服药情况,询问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4.宣传结核病的知识,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 5.易产生悲观情绪。当出现大咳血时,病人会感到紧张、恐惧。护士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病人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一旦确诊肺结核,应立即转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健康指导】 1.宣传消毒隔离的方法,预防传染;严禁随地吐痰,不要对着他人咳嗽或打喷嚏。尽可能和家人分餐、分床、分碗、分筷、分毛巾等,物品定时消毒。 2.定期复查,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说明药物治疗坚持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五大原则的重要性。介绍有关药物的剂量、用法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主动配合。 4.指导病人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注意营养搭配和饮食调理,增加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复发。 肺结核健康宣教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疲乏、失眠、盗汗、午后潮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 结核病的预防 肺结核是一个流行较广的慢性传染病,处理必须以预防为主。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1、临床 (1)病史:①针对儿童、青少年询问结核病接触史和卡介苗接种史有意义; ②部分病人有新近初染或者其他脏器结核病史;③注意询问既往结核病治疗 史。 (2)症状及体征: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影像学:头颅CT或MRI:脑水肿、脑室扩张、脑梗塞、脑基地池渗出物或脑实 质结核灶; 3、脑积液压力增高: (1)脑脊液无色或微混,毛玻璃样改变,重者为草黄色; 白细胞数增高>10×106/L,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蛋白增高>45mg/dL;糖<45mg/dL;氯化物降低(可能与血清氯化物降低有关); (3)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未检测到肿瘤细胞; 4、病原学: (1)脑脊液分支杆菌涂片阳性或培养阳性; (2)脑脊液PCR或结核抗体阳性,ADA增高可协助诊断。 ?根据以上符合1、2、3、4条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符合1、2、3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可试行抗结核试验治疗,进一步确诊;符合1、2条,可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尽快完善CSF和病原学检查。 ?(三)治疗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12–18个月。 2.初治:强化期:3个月HREZS(A),继续期9个月以上的HREZ; 异烟肼早期可增加至0.6-1.2g/次,1次/日;泼尼松30-40mg/

天,总使用时间3个月为宜。复治:根据用药史、药敏,选择敏感药物。 3.对症治疗:(1)高颅内压者: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必要时可给予甘油果糖、高渗糖、利尿剂等交替使用,同时可口服醋氮酰胺0.25-0.5,3次/日,以减少脑脊液生成。持续高颅内压不能缓解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天,及腰大池定压引流术,或者每周2-3次椎管内注药(缓慢放脑脊液,并椎管内缓慢注入异烟肼0.1,地塞米松3-5mg)。(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3)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保护胃肠道。 4.鞘内注药指征 (1)顽固性高颅内压者;(2)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者;(3)脑脊髓膜炎,有早期椎管梗塞者;(4)较重病例,伴昏迷者;(5)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者;(6)慢性、复发或者耐药者. 5.脑积水治疗 (1)颅内压很高时,早期可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但时间不宜过长; (2)慢性脑积水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侧脑室分流术。(四)标准住院日为45–90天。

结核性脑膜炎地诊疗及病例分析报告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及病例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毛薇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这种非化脓性的炎症,它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结核的发病率它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这之后就逐渐有一个缓慢的上升。美国结核性脑膜炎在20世纪60年代后也是一个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1985年之后就开始有显著的上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了结核主要是由于HIV的流行。结核病在HIV病人中很多发现首发的就是结核病,所以结核病常常是HIV感染的一些首发症状。 艾滋病的患者结核的发病一般是正常人的500倍,其他的一些易患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高危人群。比如与结核病病人接触,有密切的接触的人容易患有结核病。还有就是一般状况较差,慢性酒精中毒或营养不良的人,流浪者和老年人或长期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这样的人,还有患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病人。 结核的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经过血循环播散,播散到脑膜、软脑膜下种植,种植之后就形成了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可以发生破溃,破溃后大量的结核就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这样粟粒性的结核或者结核瘤病灶,最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还有结核菌从颅骨或者是脊椎骨结核病灶,可以直接破入颅内或者椎管内,这样就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形成了结核病灶。 这是粟粒性肺结核病人的CT的表现,可以看到双肺有这个均匀的弥漫的这种小结节。 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特点,通常它是以渗出、变性、增殖这三种组织炎症反应同时存在。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中一种或两种病理变化就更突出。比如说在急性期的病变就以炎性渗出最为明显,而且由于重力的关系大量的灰粉色的胶状粘稠的渗出物容易沉积在脑的底部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纤维素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增多,形成典型的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与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的就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渗出、变性和增殖它不只局限在蛛网膜下腔,而是会沿着原脑膜扩散。这样它就会侵入脑实质、视网膜、脊膜和脊髓。这样就是实际上结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5-08T11:34:11.8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汤华 [导读] 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是否敏感,是及时发现有无脑疝的重要体征。 汤华 (湖北省襄阳市结核病院 441003)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用药,有效的心理支持,预防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35例结脑病人治愈好转3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对结脑病人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病情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93-02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由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是最严重的结核病。具有病情凶险,病程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早期诊治和周密的护理,是治愈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前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3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本文对其病情观察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3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0-46岁,平均年龄25.6岁,住院时间5~96天。3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头痛,热型为不规则热,其中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11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临床均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2. 治疗及转归 住院后根据不同病情给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选用4~5种联合正规方案治疗,同时予以激素、脱水、对症、支持及营养等治疗,治愈好转3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病情观察 1.意识变化。意识变化是评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变部位、性质、轻重的重要指标,也是辨别颅压高的重要依据。若患者意识由清醒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原有嗜睡状态由易唤醒变为不易唤醒,烦躁后突然进入安静昏睡;这些都是病情恶化现象。 2.瞳孔观察。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是否敏感,是及时发现有无脑疝的重要体征。瞳孔一侧散大多示脑水肿,瞳孔双侧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常示脑干下移,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有脑疝形成。 3. 生命体征变化。中枢性发热者常于入院24h内体温骤升至39℃以上,且伴意识障碍加深及颅内高压症状加重;感染性发热者常于病后数日体温骤升且有波动,并伴有心率、呼吸加快和感染征象。 4.头痛和呕吐的观察。头痛是颅压高的早期症状,初期为间歇性,随病情发展呈持续性并逐渐加剧。呕吐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表现,也是颅压高、脑膜受刺激的常见症状。 护理 1.一般护理。早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时消毒。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护理操作做到“四轻”并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各种导管(导尿管、吸氧管等)定期消毒更换,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每日清洁口腔2~3次,避免食物残渣、呕吐物致口腔不洁细菌繁殖或并发吸入性肺炎,协助意识清醒患者饮食前后漱口。昏迷眼不能闭合者,可涂眼膏并用纱布覆盖,保护角膜。注意安全,在患者惊厥发作时齿间应置牙垫,避免舌咬伤,并防惊厥、烦躁时坠床跌伤。 2.高热护理。当患者出现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常用冰袋或凉水浸湿毛巾冷敷前额或颈旁、腹股沟、腋下等处,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或30—50%酒精、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者,可用药物降温。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出汗太多导致虚脱[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物理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 3.体位护理。卧床休息,一般取平卧位,抬高床头20-30度,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多次搬动病人颈部或突然变换体位;对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以免仰卧舌根后坠堵塞喉头。解松衣领,及时清除口鼻呕吐物、分泌物,防误吸窒息,加重脑水肿增加颅内压或发生吸入性肺炎。必要时吸氧,或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过治疗,即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也不应活动过早下床活动,可在床上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及按摩,防止肌肉费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一般在脑膜刺激征状消失,脑积液明显好转后方可逐渐下床活动 [2]。 4.用药护理。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3],如出现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异常、视力减退、听力障碍及变态反应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利福平、异烟肼应空腹服用,可达到最佳疗效,同时也可减少其副作用。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时,滴速以10ml/min为宜(250ml20-30分钟内滴完),使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达到所需浓度起到脱水作用,超过30分钟甘露醇易氧化成葡萄糖使药物失效[4]。在脱水过程中,应防止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低钠血症的发生,同时要观察疗效,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常用20%甘露醇对血管刺激性非常大,应保护好患者血管,输液过程中如发生渗、漏,可立即用50%硫酸镁湿敷,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椎管的阻塞。使用过程中如果剂量过大或减量过快、剂量不准确易造成反跳现象,因此要严格遵照医嘱给药,并嘱患者不能随意增、减剂量,禁止漏用、少用或多用。同时观察病人有无腹痛、黑便现象,并按医嘱给予胃粘膜保护剂。 5. 饮食护理。结核性脑膜炎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且大量应用激素,患者代谢旺盛,护士应鼓励病人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多纤维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如蛋羹、牛奶、豆类、瘦肉蔬菜粥等。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大便干结,避免用力排便引起颅内压增高。高热期,鼓励患者多饮水,可根据患者习惯提供可口饮料及营养丰富的果蔬汁,必要时静脉补充水分及营养物质。昏迷不能吞咽患者可鼻饲和由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鼻饲营养液温度38-40度,避免过热或过冷,每次灌注前应测试胃管是否在胃内,鼻

IDSA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IDSA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制订,2004年发表 目的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建议。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发病的初始阶段,一般先在基层医疗单位或急诊科接受治疗,通常在感染科医生、神经内科专家、神经外科专家的会诊指导下进行。与其它许多感染性疾病相比,细菌性脑膜炎的抗微生物治疗的依据不是来源于按照随机前瞻双盲设计的临床实验,最早的治疗依据多从实验动物感染模型获得。经常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兔子,将其麻醉后臵于实验台上,小脑延髓池穿刺以便获得CSF,先取得常规CSF标本,然后注入微生物。CSF标本要进行白细胞计数、生化检查、CSF抗菌药物浓度测定。同时研究:脑膜炎对药物穿透屏障的影响,药物在脓性CSF中的抗菌效果评价(以杀菌速率表示),药物在CSF中的药效学等。通过这些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临床选用对细菌性脑膜炎有效的药物进行试验。 在本指南中,我们推荐了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建议的分类和分级(强烈程度和可靠性)见表1。指南于2004年5月发表。 表1 IDSA-USPHSGS临床指南提供建议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与分级定义 建议强烈程度 A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应该采纳 B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应该采纳 C支持此建议的证据不很充分,此建议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为非强制性的 D相对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通常不应该采纳 E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可采纳此建议,此建议不应该采纳 依据的可靠性 Ⅰ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 Ⅱ依据来源于1个以上经过良好设计的临床实验,但实验不是按随机原则设计的; 或来源于大样本或病例对照的分析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的);或来源于多个时间 段;或来源于结论明确的无对照实验 Ⅲ权威专家的观点;以临床经验为基础;描述性研究或论文;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初始治疗方法 对疑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初始处理措施包括对脑膜炎症状的尽早识别、快速诊断以及及时的抗菌治疗和辅助治疗。婴幼儿处理步骤见图1,成人处理步骤见图2。 图1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婴幼儿患者处理步骤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 ↓是 是否存在以下情况:免疫功能受损或受抑制;特定的CNS疾病史1;视盘水肿;或局部神经功能缺陷2;其它不能立即做腰穿的情况 ↓否↓是 血培养和腰穿STAT3血培养STA T ↓↓ 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6地塞米松4 + 经验抗菌治疗5 │↓ │头部CT检查结果阴性 ↓↓ CSF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做腰穿 ↓是 继续治疗 1.包括与CSF分流、脑积水、创伤等有关的疾病,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及各种占位性病变。 2. Ⅵ或Ⅶ脑神经麻痹不是延迟腰穿的指征。 3.STA T:立即,应紧急干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