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35卷第2期

2019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35No.2

2019

文件编号:1003-7586(2019)02-0019-04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王旭涛

(广东省揭阳空港经济区登岗中学广东揭阳515558)

摘要阐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从中挖掘出科学家敢于质疑探索生命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解决生物问题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命的历程,学习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生命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创新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命科学史探索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包含着生物实验探索、理论形成的科学规律与探究方法,每个科研成果的背后也蕴涵着科学家伟大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学,利用科学史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团队合作的科学精神,领悟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和探索精神。1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历史背景下展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能使生物学知识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将科学史料引入课堂,将科学家们的传奇故事展示给学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例如,在进行“伴性遗传”教学时,教师可引入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情境:在1792年的圣诞节前夕,英国学者约翰.道尔顿特意买了一双棕灰色袜子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母亲,谁知母亲接过礼物,打开一看,发现是一双鲜艳的樱桃红色袜子,笑着对道尔顿说:“你怎么买了一双鲜艳的樱桃红色袜子给我,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争辩说:“这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呀!怎么说是樱桃红色的袜子呢?”这双袜子让道尔顿疑惑不解。后来,他拿了这双袜子让别人帮忙识别,除了自己和弟弟外,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说这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心想:为什么自己看上去是棕灰色的袜子,而别人看上去是樱桃红色的呢?最后,他认为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就开始琢磨这一奇特的现象。通过两年的实例搜集,对许多人的辨色能力进行了细致地鉴别比较,他最终确定自己和弟弟的眼睛患有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

—色盲症,从而成为第一位发现色盲症的人。之后,他于1794年发表了《论色盲》的论文,为医学诊断作岀了突出的贡献。道尔顿是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而不是医学家,但他却能发现千百年来医学家没有发现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道尔顿具有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探求疑问的科学精神。此外,有著名英国“皇家病”事件的血友病故事,研究血友病家族系谱图,就会惊奇地发现:患血友病的女性远远少于男性;女性血友病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血友病,而男性血友病患者的子女一般都是正常的,但其外孙子常常患血友病。

典型的血友病和红绿色盲症都是引出伴性遗传内容的很好史料,能够激发起学生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寻求答案,总结人类遗传病的基本规律,归纳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这种寓史于教、史教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科学,拉近与科学家的距离,激发其学习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

2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

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科学家在“勇于存

19—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或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师傅,甲每加工25个零件,有23个及格,乙加工20个零件,有19个及格,丙加工50个零件,有47个及格。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师傅加工,你会选择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实际上可转化成“求谁的合格率高”这一数学问题(教育学/学科教育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5b9919171.html,/)。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四、关注课堂人文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它对人的学习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在实 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慧,使他们养成 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鼓励创新注重求异培养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在好动、好奇的行为活动中,每个学生或多 或少都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再加上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本身 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小学生 虽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但他们从上小学起就被老师们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管得 死死的:只有老师让干什么才敢做什么;回答问题,不能离开那“唯一”正确的答 案一步;没法问老师课本以外的一些问题,不敢举手质疑……长此以往磨灭了好奇心,磨灭了求知欲,磨灭了想象力,又谈何创新能力的萌生?又谈何创新能力的 培养?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注重求异训练,鼓励标新立异 传统教学观把获取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往往从教材或学习过 程中获取“唯一”正确的答案。“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是形成唯一正确答案的基本模式,学生很少有发挥创新的余地。破除“唯一” 正确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允许学生根据所学的知 识“异想天开”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求“众多”答案,发挥自己的创新,鼓励 标新立异……只有不断的这样训练,学生才会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 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应变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磁铁》时,让学生做“巧取曲别针”的实验,同学们大都很容易 地想到先用磁铁在烧杯壁外吸住曲别针,然后沿着烧杯壁慢慢向上移动取出的方法。此时,我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强烈的好胜心 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不一会儿,他们果然想出了很多办法:“我用铅笔刀在磁铁上磨几下,铅笔刀就能吸出曲别针”。“我用磁铁吸住一长串曲别针,然后 将它们伸入烧杯也能吸出曲别针,好像猴子捞月亮一样。”……这些方法虽不能说 明磁铁隔着物体吸铁,但也是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几次试验后“发现”的新奇方法,不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吗? 二、巧妙观察实验,诱导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本身就包含了创造的成分,不去发现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 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科学老师应巧妙组织观察,设计合理 的实验,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中,提供发现问题的契机,诱导学 生独立分析,尽可能地多“发现”问题。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不 成熟、不完整时,教师应多鼓励,以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 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 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巧妙设计了四个乒乓球分别装有沙、锯末、 空气和水(留少许的空气,目的是“模拟”一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同)。通过 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一样大小的物体,轻的浮在水面上,重的沉入水底。“物 体的轻重和谁相比较呢?”继而,细心的同学又“发现”:四个装着不同物体的乒乓 球在水中的高低位置不同,而装水的乒乓球处在他们“中间”,自然而然地想到: 是不是应和同体积的水相比较呢?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材料,诱导学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

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

生活细节中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生活细节中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7-18T14:22:05.017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婕[导读] 幼儿期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更离不开感知觉的发展,直观观察,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刘婕(开封市民族幼儿园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幼儿期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更离不开感知觉的发展,直观观察,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活动。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而获得的成功体验。细节中的探索精神培养,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探索、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根据新《纲要》的内容,正是体现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关键词】细节;探索;体验;游戏 生活细节中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学习的兴趣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点。 “生活即学习”,我们在幼儿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并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1.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动,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一个三岁的孩子经常会被父母拉着小手剪指甲,心里对指甲剪充满了好奇。有一天,当他剥不开瓜子时,想到用指甲剪去剪瓜子,这是孩子从成人为自己剪指甲的行为中总结出来的,认为可以帮助自己剥开瓜子是最好办法。认为可以帮助自己剥开瓜子的最好办法。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而获得的成功体验。远比爸爸妈妈喂到嘴里的瓜子香甜。3-6岁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幼儿容易掌握哪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 2.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看电视,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他们。你会发现孩子会跟着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紧张、一起好奇、一起失望。他们会对故事中的某个地方很感兴趣;一句对话.一个词语.一个动作等,会自己跟着模仿。 例如在讲述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时,故事中叶公前后不同对待龙的态度的语言描写,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他们不时地发出一阵阵的笑声。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演叶公见到真龙时的表情、神态,其他的幼儿观察、讨论,谁表演的更逼真、更形象。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演、讨论、再表演、再讨论这一系列的探索,进一步理解了成语故事的真正含义,也理解并学会了使用“大惊失色”、“撒腿就跑”等词语。孩子们听的多了,表演的多了,理解的多了,会用的也就多了。在他们讲故事时,优美、生动的词语会出现得越来越多。幼儿的活动中,兴趣、游戏性要很大比重。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利用幼儿的探索,帮助幼儿学习。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或直接朗诵歌词来描述画面,帮助幼儿理解歌词。需要说明的是画面不宜过多、过碎,比如:“走来一只小兔手里拿着喇叭,这边吹,嘀嘀嘀滴哒,那边吹嘀嘀嘀滴哒,小小音乐家;走来一只小猴,手里拿着腰鼓,这边敲,咚咚咚咚咚,那边敲,咚咚咚咚咚,小小音乐家。走来一只小熊,手里拿着二胡,这边拉,吱扭扭扭扭,那边拉吱扭扭扭扭,小小音乐家。”每一段只需要有一个画面就可以了,“走来一只小兔”这一段就是画一只吹喇叭的小兔子,“走来一只小猴”这一段画一只敲腰鼓的小猴子,“走来一只小熊”这一段画一只拉二胡的小熊,不用一句歌词画一幅画,画的太多反而扰乱幼儿的视线,不容易记住歌词。画中的形象要卡通,可爱,色彩鲜艳,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幼儿注意力,尺幅较大,便于幼儿观察。在图片的提示下,幼儿全曲跟唱歌曲。这就是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除了直接地“教”之外,更多的是以间接控制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帮助幼儿主动学习。图片就是教师间接控制的方式。幼儿的活动中,兴趣、游戏性要很大比重。 3.开展有组织的实验、探索活动 仅仅依靠随机教育是很不够的。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活动中进行的。不仅在科学领域,在语言活动中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探索活动。幼儿期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更离不开感知觉的发展,直观观察,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活动。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口头语言迅速发展,有意记忆也开始发展。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计算、认知能力发展很快,与之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在童谣《滚汤圆》的学习中,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个小小的乒乓球,让他们在玩球的过程中,发现并找出许多种不同的玩法;在肚子上滚动着玩;用脚滚球;在胳膊上.腿上.脸上滚动小球;用两个手指捏住球当成地球仪转动着玩等.每当一个孩子想出一种新玩法时,教师就去模仿他,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学,并会积极地想着新的玩法,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在玩球的同时,教师念出童谣,幼儿在玩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童谣。幼儿不知不觉地在游戏中学习,实践,寓教于乐。幼儿没有困难地轻松学习,教师和孩子愉快的互动,体现出学习是双边活动。 在探索行为发展过程中,幼儿在心理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自我兴趣—自我探索—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主动探索—产生更大的情绪体验—焕发出更积极的探索行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幼儿在每一次往复的过程中,探索精神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幼儿这时的“学”来看,如入无“师”之境,在活动、游戏中自主地尝试,体验,接受教育影响,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向着我们教育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教师的逐步退出,根据新《纲要》的内容,正是体现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4.细节中的探索精神培养,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将教育意图具体化,把教育目标贯穿,融汇其中,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得以实现。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在单位时间内,使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最大化,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有效教学。能有效的在较短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主动学习简单,搭建幼儿学习的支架,把握幼儿的最佳最近发展区,教师的行为和师幼互动等帮助幼儿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探索、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最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精品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鲁平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 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完小李湘强 【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必要途径。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多动手实践,改进创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论文关键词】科学实验科学精神创新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验,亲自感知科学实验中的设计、观察、对比、记录等过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实验导入,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进行科学实验,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在科学课上,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先精心准备了一个磁悬浮的实验,让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对于磁铁,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孩子都玩过磁铁,知道两块磁铁靠近了了会自动吸到一起,有时会互相排斥,也知道磁铁能吸铁,但都没见过磁铁能浮在空中。在做实验时,用两块环形磁铁放在一个略大一点点的塑料筒中。先让学生看到两块磁铁都能轻放入筒底部,但将两

块磁铁同极相对放入筒中时,上面的一块磁铁浮在了空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想一控究竟。这时,我先让学生代表动手实验演示,再讲磁铁同极相斥、异极吸引的性质,同时讲解了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印象很深,效果很好。 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如何挖掘大自然的无穷科学,除了经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之外,还要有一双探索科学的慧眼,也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要老师经常引导、培养。我带领孩子们到校园观察樟树,先让孩子们自己看,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观察完了,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让其他的孩子现场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树有多高、多粗,树干和粗枝、细枝、树叶的颜色、形状、光滑度、纹理,还有叶脉。有的同学还发现枝和叶折断后有一点点水份,还有小虫子……总有一些同学有独到的发现。老师对这些观察方法和结果进行指导总结,然后再让孩子们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对樟树再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并作好详细的记录,有的用文字、有的画图、有的拓印……比第一次的观察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只有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过程一般都要十多天。一般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了一遍。虽然形象,但不太实在,学生没有实际接触,效果不好。正如诗句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教学时,特地准备了五个盘子,五类种子,放在走廊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负责种子的发芽过程。除了仔细地观察并记录本组的种子变化过程之外,还要记录并比较另外四组的种子变化情况。每组一部旧手机,用于拍摄图片。到了最后,五组将自己的观察日记在班上交流,将图片在教室的多媒体

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精神的几个细节

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精神的几个细节 玉林市新桥一中谢远珍 摘要: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大胆的发现。”研 究表明,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果敢地探索的行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的境界;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活,也就无从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师生快乐、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探索精神的土壤和阳光。 关键词:课改探索精神数学压抑平等 引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几个年了,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旧多为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接受”模式。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实际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和谐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为此就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一、打造“水文化”的学习环境,是培养探究精神的前提。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水,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回答是肯定的。学生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它同样需要像载歌载舞的水一般灵动、诗意、执着。教室环境布置,在无声地营造着育人的氛围,在关注和雕琢的同时,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切不可过分“功利”。 闻名中外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我校已借鉴试行将近一年了,成功与否还得留给时间去证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室文化的设计。寒窗十多年,参加工作也近十年了,对教室的传统有做法是教室前方黑板上张贴班训,两侧是名人名言,鼓励的话语已习以为常,也一直认为对于毕业班的教室前方的黑板写下醒目的“距中考仅有××天”、“超载梦想,赢在中考”……是为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让他们更懂得珍惜时间。但在一次和学生深入的谈心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习惯的只是我们没有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来,现的中学生多是90后的,他们生在长在一个开放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的年代里,他们的心灵都很脆弱,需要的是更多的激励。他们本身就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求得到赞扬。而激励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推动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让他们信心百倍地鼓起前进的风帆,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中考’二字,他们深感紧张、压抑,父母、老师每天都把‘中考’挂在嘴边,他们觉得就像电视里文化大革命张帖的大字报的场景,每天除了压抑还是压抑,这样单一的暗示,平添了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紧张。所以借鉴“杜郎口”的模式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及时地把班规改为了“我的梦想我做主”,增加了才艺展示台,主题为“风景这边独好”让每一个同学写下自己的格言。中考的提示牌移到了教室后墙,内容改为“距离实现我的梦想还有××天”,口号式班训改为瑞士心理学家的励志名言“每一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激励自己,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阐述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意义及方法

阐述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意义及方法 在构成科学精神完整体系的诸要素中,科学探索精神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探索求知,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就努力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那么,在现有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呢? 1. 对“探索精神”准确定位 1.1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目的。幼儿探索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对未来世界的探索精神,通俗讲是培养幼儿具有一种凡事多问多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该把科学教育活动当作孩子获取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途径,并不局限于知识传授,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一种对周围世界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学会学习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一些教师以为科学教育就是教给孩子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或回答他们日常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这是一种片面和简化的理解。因此,科学教育应满足孩子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需要,在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正确与他们交流,满怀好奇心去探索,让孩子热爱科学,敢于探索。 1.2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特点。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要看、听、问,像是天生的科学家,本能地渴望了解周围世界,这就是科学探索精神的生长点。而这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探索是无意识占主导,幼儿的思维能力刚刚开始,不可能象成人那样会自己分析思考,很多时候是出于完全的好奇之心,问这问那,但并是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认识到这个特点,一方面可以正确地看待孩子自发的探索性是与生俱来;另一方面要大胆鼓励幼儿的这种好奇心;再一方面逐步引导幼儿向有意识有目的方向上探索。 1.3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方法。幼儿阶段的科学探索活动,并不是为了解决深奥抽象的科技“尖端”,而是基础的尝试,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幼儿在帮助老师清洗玩具时,他们发现同是塑料积木,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先漂后沉。他们的兴趣就来了,多次操作,反复观察后,终于明白,完好无损的积木是浮在水面的,破损的积木进水后,会慢慢沉下入水中。他们把一团纸放在水面上,纸团慢慢沉到水下,老师提议他们用同样的纸折成小船后,放在水面上,很久小船都漂浮在水面上,他们对这种现象议论纷纷,老师就建议他们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操作更多的材料,慢慢寻找答案,明白其中的道理。实际上,幼儿的眼中看到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提问,观察,做游戏等等,无一例外地都要接触某些科学的道理。然而,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般是不可能理解科学的术语和概念的。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精神,常常是用语言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不能不顾及孩子的直接经验不足,还不能达到某种概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仔细聆听孩子的叙述,积极鼓励孩子利用各种视、听、触、嗅等感官探究事物,努力扩展孩子的直接经验,而不能急于求成,以孩子掌握了多少概念、名词堆砌的所谓“科学道理”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数学学科定安县实验中学张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解题反思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只要能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捷径;学生只要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等于建立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推进机制。在长期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途径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我完善。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种教学技术的支持。在新课程教改中,本人对不同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解题反思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习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解决后不要停止,应立即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后的反思,并把反思中的得失板书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 2、教师要启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发现和结论的猜想,并树立自觉的猜想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猜想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出发,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自主学习。 3、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4、反思题目结论,进行解题成果的扩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而且还要将反思对象扩展到学生作业后要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师生在教学上便产生了互动和交往,根据从学生的反思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很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 案例1:在讲解《勾股定理》时,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c b a =+。 问题提出:那么当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为多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解题的题目,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再结合平方根的知识,得到斜边的长度为5254322==+。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结果进行反思:从具体再到抽象,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相同题目的解题公式: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222,,a c b b c a b a c -=-=+=。 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使学生自己应用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探索学习。 5、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外,用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解题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借助信息平台培养探索精神

借助信息平台培养探索精神 发表时间:2011-03-16T10:23:48.03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俊[导读]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为数学这一学科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使数学教学取得“印象深、感受新、效率高”的明显效果。刘俊(楚州区林集镇中小学总校,江苏淮安223200)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为数学这一学科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使数学教学取得“印象深、感受新、效率高”的明显效果。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探索、创新精神。 一、直观画面,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科目本身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数学相遇问题类的应用题,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屏幕上出示一道应用题:“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868 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80 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93.6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教师轻点显示屏上的提示键,题目消失,在音乐声中,屏幕上的北京和沈阳两点间的铁路线,由细变粗,由曲慢慢拉直。而后与北京和沈阳两点间的直线相平行,出现两条铁轨,各有一列火车在两地相对准备开出,教师触摸火车图,屏幕上便出现两列火车在模拟得非常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至相遇。线段图上也同时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化的火车开出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原题中条件、问题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动态地呈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很快便能理解并完整地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可见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情境演示,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题思路寻求不同方法,而且印象深刻,历历在目。 二、有趣动态,开启智慧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认识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探索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逐渐达到表象化阶段时,教师的思维启示点与学生思维障碍点趋于统一,各种矛盾也即将化解,我曾听过“圆的认识”一课,新知教学后,教师让计算机出一道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草地,草地上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只见小猴子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位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老师说:“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感觉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屏幕上又出现了一只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模拟的声音向前进,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的提问,再次定向聚集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此刻,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开启了智慧。通过三维动画演示,反复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迪创新精神。 三、视听同现,激活思路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进行,被激活的各种教学矛盾不断化解,师生双方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相互统一,各自的思维点相互重合,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一位老师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他为了正确地让学生区分两种分法,建立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初步学习“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很多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现,提高了学生逻辑性的整合度,实现了有关除法知识的综合贯通,形成了知识结构的网络。方法如下:屏幕出现8 只小鸟和4 只鸟笼,在教师的操作下,8 只小鸟中的4 只同时飞进4 个鸟笼里,然后演示图下面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8÷2=4(个),8÷4=2(只)。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用手指点一下要选择的算式,若选择正确,就会出现小鸟们欢快跳跃的画面,并发出悦耳的叫声。若选择错误,小鸟们便会发出“错了”的叫声。及时评价与纠正之后,教师操作后,又出现8 只小鸟中的两只,同时飞进一只鸟笼子里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算式。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同时感知,在头脑中较深刻地留下两种分法的表象。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主动探索过程中由局部逐步扩展为整体,形成了正确的认知结构。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具有特殊的功效,特别是它能够按照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对信息的表现形式、呈现顺序、信息类型的转换进行精心设计和综合编排。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界面,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愉悦 中主动去创造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进而培养成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中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趣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激发灵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推力,它就象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小熊分西瓜》的故事:熊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儿子,给了他们1/3、2/6、3/9三个分数,要他们选择自己要得到的西瓜数量,大哥说我比较大,给弟弟分多一点吧,选择了1/3,二哥也说,我是哥哥,多的应该给弟弟,它就选择了2/6,三弟没办法只好选择了3/9。然后,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说,三个小熊说的对吗?它们到底得到了多少西瓜呢?”这时,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带着我的问题通过画图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也有的同学用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发现1÷3、 2÷6、3÷9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商不变。看到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都纷纷使出自己的本事,各显神通,我真替他们高兴。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独立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把自己剪好的松树、衣服、五角星、蝴蝶等图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看”、“折”、“比”,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过程,理解了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递、知识互补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