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复习

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复习

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复习
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复习

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技术复习

1、2009年10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

2、智慧地球是(美国)提出来的。

3、2003年11月4日,沃尔玛宣布:他将采用RFID技术追踪其供应链系统中的商品,并要求其前100大供应商从(2005年1月)起将所有发送到沃尔玛的货盘和外包装箱贴上电子标签。

4、我国开始传感网的研究是在(1999)年。

5、2009年8月7日,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强调“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把传感系统和3G 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

6、2010年1月,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在无锡成立。

7、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

8、物联网已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9、物联网的中国标准组织有那些(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传感网络标准工作组、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10、物联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感知延伸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

11、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不包括(会话层)。

12、物联网网络层技术主要用于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重点在于适应物物通信需求的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的网络改造和优化,以及满足低功耗、低速率等物物通信特点的感知层通信和组网技术。

13、物联网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在技术方面主要用于支撑信息的智能处理和开放的业务环境,以及各种行业和公众的具体应用。

14、物联网信息开放平台:将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统一汇聚、整合、分类和交换,并在安全范围内开放给各种应用服务。

15、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16、物联网服务可以划分为行业服务和公众服务。

17、物联网行业服务通常是面向行业自身特有的需求,由行业系统内企业提供的服务。如智能电力、智能交通、智能环境等。

18、物联网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19、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网络架构、标识解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20、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全面感知、功能强大、可靠传送)。

21、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①、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静态、动态),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要先由传感网实时进行探测

②、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③、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

④、处理中心完成对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2、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指的是(可靠传递)。

23、物联网的核心是(应用)。

24、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性创新,成为国内外IT 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可以分为标识、感知、处理、信息传送四个环节。

25、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层主要功能:信息处理、应用集成、云计算、解析服务、网络管理、智能控制和Web服务等。

原理部分

1、IBM智能地球战略的主要构成部分(RFID标签、实时信息处理软件、传感器)。

2、数据采集和感知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主要包括(传感器、RFID 、二维码、多媒体信息采集)。

3、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变换元件和其他辅助元件组成。

4、按转换原理分类: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

5、自动识别技术根据识别对象的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数据采集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

6、传感器(Sensor / Transducer)是指能把物理、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和输出的电信号,用于获取被测信息,完成信号的检测和转换的器件。

7、力敏传感器接受力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10、声敏传感器接受声信息,并转化为电信号。

11、OCR的三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办公室自动化中的文本输入、邮件自动处理、与自动获取文本过程相关的其他领域。

12、二维码目前不能表示的数据类型(视频)。

13、(二维条码)抗损性强、可折叠、可局部穿孔、可局部切割。

14、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15、根据标签的数据调制方式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和半主动式

16、(读写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译码然后送到后台软件系统处理。

17、低频RFID卡的作用距离(小于10cm )。

18、高频RFID卡的作用距离(1 ~ 20cm)。

19、RFID相关标准有(空中接口技术标准、数据结构技术标准、一致性测试标准等)。

20、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能量与数据的传递都是利用耦合元件实现的,RFID系统中的耦合方式有两种:电感耦合式、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式。

21、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交换方式也可以划分为两种,分别是负载调制、反向散射调制。

22、RFID系统中有两种类型的通信碰撞存在,一种是阅读器碰撞,另一种是电子标签碰撞。

23、未来的电子标签将有以下的发展趋势:成本低,体积小,容量大,工作距离远。

24、ZigBee(自愈功能):增加或者删除一个节点,节点位置发生变动,节点发生故障等等,网络都能够自我修复,并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无需人工干预,保证整个系统仍然能正常工作。

25、ZigBee(自组织功能):无需人工干预,网络节点能够感知其他节点的存在,并确定连结关系,组成结构化的网络。

26、短距离无线通信相关标准包括(基于NFC技术的接口和协议标准、低速物理层和MAC层增强技术标准、基于ZigBee的网络层、应用层标准等)。

27、延伸网指附属于传统电信网的用户接入点的网络,主要包括(传感器网、家庭网、个域网、车域网等)。

28、传感器网:由各种传感器和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29、车域网:用户在基于汽车环境的背景下使用的网络。

30、应用支撑平台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主要包括(环境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中间件平台)。

31、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

32、无线传输用于补充和延伸接入网络,使得网络能够把各种物体接入到网络,主要包括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3、IEEE802.15.4是一种经济、高效、低数据速率(<250kbps)、工作在2.4GHz和868/928MHz的无线技术,用于个人区域网和对等网络。

34、控制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主要通过读写器的接口来完成。一般读写器的I/O接口形式主要有:USB、WLAN、以太网接口、RS-232串行接口、RS-485串行接口。

35、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主要有检错重发、前向纠错、混合纠错。

35、常见的密码算法体制有对称密码体系和非对称密码体系两种。

36、检测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它涉及到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光纤技术、声控技术、遥感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数理统计、信息论等近代新技术和新理论。

37、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①分辨率②转换速度③转换误差④满量程输入范围

38、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是将输入模拟电压与不同的基准电压多次比较,比较时从DAC输入数字量的高位到低位逐次进行,依次确定各位数码的“0”、“1”状态,使转换所得的数字量在数值上逐次逼近输入模拟量的对应值。

4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原理图。

39、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转换过程

?(1)转换启动

转换开始前逐次逼近寄存器输出清零,4位DAC输出V0=0。转换控制信号VL=1时开始转换。

?(2)第一个时钟

在CLK第一个时钟脉冲作用下,控制逐次逼近寄存器最高位输出为1,其余位输出0,即逐次逼近寄存器输出1000。

(3)进入D/A转换器

进入D/A转换器,经D/A转换器转换为与之对应的模拟电压V0,送入比较器与模拟输入信号Vi进行比较。

◆若V0>Vi,说明数字量1000太大,高位的1应去掉

◆若Vi>V0,说明数字量1000不够大,高位的1应保留。

在第二个时钟脉冲作用下,按同样的方法将次高位置1,使寄存器输出1100(最高位的1保留时)或0100(最高位的1丢掉时),并送入比较器与输入信号Vi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次高位的1是否应该保留。按此方法逐次比较,直至最低位比较完后,转换结束。

40、视觉检测系统中的成像系统有光学成像系统、红外成像系统和过程分析成像系统等。

41、对系统的测量数据进行数值处理时,常用软件数值处理技术,与常规的模拟电路处理数值技术相比,软件数据处理具有如下优点:

(1)可用程序代替硬件电路,完成多种运算。

(2)能自动修正误差。

(3)能对被测参数进行较复杂的计算和处理。

(4)能进行逻辑判断。

(5)智能仪器不但精度高,而且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

42、数据融合的基本方法

(1) 信号处理与估计理论。包括小波变换、加权平均、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等线性估计技术,以及扩展卡尔曼滤波、高斯和滤波等非线性滤波技术。此外,还有基于随机采样的粒子滤波、马尔可夫链等非线性估计技术也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

(2) 统计推断方法。包括经典推理、Bayes推理、证据推理、随机集理论、支持向量机理论等。

(3) 信息论方法。包括信息熵方法、最小描述长度方法等。

(4) 决策论方法。多用于高级别的决策融合。

(5) 人工智能方法。包括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专家系统等

43、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系统功耗低、体积小、具有专用性。

(2)实时性强,系统内核小。

(3)创新性和高可靠性。

(4)高效率地设计。

(5)嵌入式系统开发需要开发工具和环境。

44、SOC (System On Chip)是一种固件化的系统集成技术。

45、触摸屏是电阻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

46、信息传输方式(1)同步传输(2)中断传输(3)批量传输(4)控制传输

47、I2C总线接口有4种操作模式:主传送模式、主接收模式、从传送模式、从接收模式。

48、网络生成及节点工作原理

(1)组成网络的传感器节点根据一定的路由算法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数据通讯,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发送。

(2)节点工作过程:

传感器节点在生成网络后,一直处于监听状态,当未收到外界命令的时候,节点为了节能处于睡眠状态;

一旦接收到中心的唤醒命令,节点自身进行初始化,等待进一步命令;

接收到采集指令后,节点初始化各种采集参数,对监测对象进行数据采集、预处理,然后将数据打包,发送给基站。

49、模拟量输出信号: 直流电流信号、直流电压信号。

50、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在线方式,离线方式。

5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①实时数据采集:对来自测量变送装置的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和输入。

②实时控制决策:对采集到的被控量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将要采取的控制行为。

③实时控制输出:根据控制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52、干扰的引入和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静电耦合,电磁耦合,共阻抗耦合,辐射电磁干扰和漏电流耦合。

53、屏蔽技术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静电屏蔽、磁屏蔽、电磁屏蔽。

《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

南京邮电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得分1、一维条形码通常由哪几部分构成? 左侧空白区、起始符、数据符、校验符、终止符、右侧空白区 2、EAN-13商品条形码文字字符为693234010515X,计算该条形码的校验符; 10的倍数-(偶数和*3+奇数和) 3、Code39条形码的条形码字符分别为、,请使用二进制表示这两个条空; 01100 0010、11000 1000 4、EAN分配给ISBN系统专用的前置码为978备用码为979国际物品编 码协会分配给ISSN系统的前置码为977。 5、根据下表,将UPC-A条形码001200000657C转换为UPC-E条形码。0126570c

6、主动式电子标签、被动式电子标签、半主动电子标签的区别? 7、读写器工作方式分为读写器先发言、标签先发言? 读写器管理协议分为读写层、消息层、传输层? 8、简述RFID系统的两种耦合方式? 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9、数字通信系统理论框图? 10、反向不归零编码、曼切斯特编码、密勒编码原理,分别采用反向不归零编码、曼切斯 特编码、密勒码对二进制序列10100100进行编码; 11、利用ASK、FSK、PSK对信号进行调制; 12、写出高频中最常用的协议标准

13、ISO/IEC 14443协议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ISO/IEC 14443 TYPE A 协议中PCD激活PICC的过程。 15、EPC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无接触读取 2、远距离读取 3、动态读取 4、多数量、品种读取 5、标签无源 6、海量存储量等优势 16、EPC标签可以分为几类?简述每一类标签的特点。 EPC标签是电子产品代码的信息载体,主要由天线和芯片组成。EPC标签中存储的惟一信息是96 位或者64位产品电子代码。为了降低成本,EPC标签通常是被动式射频标签。根据其功能级别 的不同,EPC标签可分为5类,目前所开展的EPC测试使用的是Class l Gen 2标签。 (1)Class OEPC标签。满足物流,供应链管理中,比如超市的结账付款、超市货架扫描、集装 箱货物识别、货物运输通道以及仓库管理等基本应用功能的标签。Class OEPC标签的主要功能 包括:必须包含EPC代码、24位自毁代码以及CRC代码;可以被读写器读取;可以被重叠读取;可以自毁;存储器不可以由读写器进行写入。 (2)Classl EPC标签。又称身份标签,它是一种无源的、后向散射式标签,除了具备ClassOEPC标签的所有特征外,还具有一个电子产品代码标识符和一个标签标识符,Class1EPC 标签具有自毁功能,能够使得标签永久失效,此外,还有可选的密码保护访问控制和可选的用户 内存等特性。 (3)Class 2 EPC标签。也是一种无源的、后向散射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 1 EPC标签的 所有特征外,还包括扩展的TID(Tag Identifier,标签标识符)、扩展的用户内存、选择性识 读功能。Class 2 EPC标签在访问控制中加入了身份认证机制,并将定义其他附加功能。 (4)Class 3 EPC标签。是一种半有源的、后向散射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 2 EPC标签的 所有特征外,还具有完整的电源系统和综合的传感电路,其中,片上电源用来为标签芯片提供部 分逻辑功能。 (5)Class 4 EPC标签。是一种有源的、主动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 3 EPC标签的所有特 征外,还具有标签到标签的通信功能、主动式通信功能和特别组网功能。

物联网系统技术方案

物联网系统技术方案 南京绛门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2月

目录 一.前言 (4) 1.1.建设背景 (4) 1.2.设计原则 (4) 1.3.系统分析 (5) 系统说明 (5) 运行环境与开发模式的选择 (5) 可行性分析 (7) 四大特点 (8) 二.解决方案 (8) 2.1.总体方案设计 (8) 系统框架结构 (8) 总体系统架构 (10) 系统组网图 (11) 物理组网图 (12) 系统总体功能构架 (12) 2.2.应用层功能需求详细设计 (12) 登陆 (12) 采集设备管理 (13) 监控管理 (14)

告警管理 (15) 统计分析 (15) 系统管理 (16) 2.3.基础层功能设计 (16) 身份认证 (16) 账户管理 (17) 权限管理 (17) 提醒机制 (17) 日志管理 (17) 三.关键性技术 (18) 3.1.系统技术架构方面的技术路线 (18) 3.2.Mysql集群部署 (19) 3.3.Nginx负载均衡 (20) 3.4.地图接口/工作流引擎集成/报表工具 (21) 四.性能配置 (21) 4.1.业务指标 (21) 4.2.性能指标 (22) 五.软硬件配置清单 (22) 5.1.软件方案 (22) 5.2.硬件方案 (23)

六.项目资金预估 (24) 七.项目实际计划 (24) 一. 前言 1.1.建设背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构成物联网产业五个层级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1.2.设计原则 1、基础性和整体性 整个系统的各种软件应符合国际、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 2、技术的先进、实用性 目前技术发展迅速,本系统需要考虑未来的扩展性,在采用的技术方面应体现先进、实用,才能确保本项目建设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技术不落后。 由于此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不是科研项目,所以使用先进技术并不能使用未经验证的、不成熟的技术和概念,而是以先进的、成功的理念为核心的成熟技术的组合。 3、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开放的结构意味着通信协议的开放和数据与数据结构的开放和共享。通信协议开放,系统接口透明,便于与其它系统组网,实现系统的集成与资源共享;数据与数据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期末复习 知识点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第一章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指物体的信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的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 2物联网三大特征 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2)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3)智能处理: 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4 面向物联网的传感技术 (1)低耗自组、异构互连、泛在协同的无线传感网络。(2)智能化传感器网络节点研究。 (3)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底层协议研究。(4)对传感器网络自身的检测与控制。 (5)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6)先进测试技术及网络化测控。 5 物联网中的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利用知识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人工智能理论研究(2)机器学习(3)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4)智能信号处理 8 什么是IPv6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9 IPv6与物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的发展与IPv6紧密联系,因为每个物联网链接的对象都需要IP地址作为识别码,而目前IPv4的地址已经不够用.IPv6拥有巨大的地址空间,他的地址空间完全可以满足结点标识的需要 第二章 1 物联网层次结构模型 (1)信息感知层: 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物联接入层: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进行汇总,将大范围内的信息整合到一块,以供处理。

物联网感知层

物联网感知层 一、概述 物联网是“传感网”在国际上的通称,是传感网在概念上的一次拓展。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 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由各种具有感知能力的设备组成,主要用于感知和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感 知层至关重要,是物物相连的基础,是实现物联网的最底层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是物联网络建立的基础,深入的了解物联网感知层的网络层部分为建立低成本、高效、灵敏的物联网络提供一定的一局。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物联网与传统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联网扩大了传统网络的通信范围,即物联网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作为下一代信息浪潮的新热点,国内外政府公司和研究机构对物联网投入了极大的关注,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 U-japan ” 和“ U-Korea ”战略,这都是从国家工业角度提出的重大信息发展战略。中国针对物联网到来的信息浪潮,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 二、感知层技术 1 .传感器技术 人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及触觉等感觉来感知外界的信息,感知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大脑再指挥人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外界的信息非常有限,例如,人无法利用触觉来感知超过几十甚至上千度的温度,而且也不可能辨别温度的微小变化,这就需要电子设备的帮助。同样,利用电子仪器特别像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装置来代替人的劳动时,计算机类似于人的大脑,而仅有大脑而没有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官”显然是不够的,计算机也还需要它们的“五官”一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 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在物联网系统中,对各种参量进行信息采集和简单加工处理的设备,被称为物联网传感器。传感器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设备以一体方式呈现,但无论哪种方式,它都是物联网中的感知和输入部分。在未来的物联网中,传感器及其组成的传感器网络将在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大纲 一. 适用对象 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学生。 二. 课程性质 《物联网技术基础》是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讲述物联网涉及的技术、知识、概念,展示一个应用前景广阔的物联网世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前序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 三.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如RFID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熟悉物联网相关的基本技术,如M2M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系统知识,了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军事等领域的相关应用,为以后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物联网专业知识基础。 四. 教材及学时安排 教材:吴功宜、吴英,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 学时安排: 五. 教学要求(按章节详细阐述); 第一章物联网概论 教学要求: 了解:物联网发展的背景;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掌握:相关定义、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关键技术;。 理解:物联网相关研究的发展。

内容要点: 1.1 物联网发展的背景 1.1.1 比尔?盖茨与《未来之路》 1.1.2 Auto ID 实验室、RFID与物联网的概念 1.1.3 ITU与The Internet of Things研究报告 1.1.4 智慧地球与物联网 1.1.5 欧盟与各国政府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规划 1.1.6 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1.2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1.2.1 物联网的定义 1.2.2 物联网的主要技术特征 1.2.3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 1.3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 1.3.1 物联网关键技术 1.3.2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1.3.3 物联网产业的特点 1.3.4 物联网应用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物联网与相关研究的发展 1.4.1 CPS的研究与发展 1.4.2 普适计算研究与发展 1.4.3 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与泛在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智能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智能信息感知设备的研究与发展。 理解与掌握:感知层的基本概念;RFID与自动识别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位置信息感知技术;智能信息感知设备与嵌入式技术。 应用:学会用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内容要点: 2.1 感知层的基本概念 2.1.1 感知层在物联网中的重要性 2.1.2 感知节点的特点 2.2 RFID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 2.2.1 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 2.2.2 条码、磁卡与IC卡 2.2.3 RFID标签 2.2.4 RFID应用系统结构与组成 2.2.5 RFID标签编码标准 2.3 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2.3.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物联网感知技术论文阅读作业

物联网感知技术论文阅读作业 ——阅读《Big Data Sensing and Services:A Tutorial》等三篇论文之后自己的领悟 论文《When things matter:A survey on data-centric internet of things》主要以数据处理为中心讲述了一些物联网的有关技术,除了对现有的技术做出相应的剖析之外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一些对物联网数据管理的开放性研究。该篇论文主要包括六大部分,分别为物联网数据分类、数据流处理、数据存储模型、搜索技术、复杂事件处理、物联网的应用潜力以及物联网技术面临的一些问题。 物联网数据分类部分中作者描述了物联网数据的内在特征,并将其分为三大类,包括数据生成、数据质量和数据的互操作性。数据生成有多种方式,它有速度、可扩展性、动态性和异质性四大特点。速度是指在物联网中数据可以根据不同的速度产生,有些数据生成的速率十分迅速,因此必须高效的处理这些数据并且还要保证处理后数据的正确性,如果数据处理速度不够快,则会导致采样率过低,这样就可能丢掉一些重要的信息。由于各个传感器的精度等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产生的数据的属性也会有相应的不同,因此关于数据处理的可移植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可移植性过差,可能导致一些数据无法识别或识别错误,将对数据处理的结果造成直接影响。数据的动态性也十分的好理解,物联网数据中有许多动态元素。首先,许多东西是移动的,这将导致在不同的时间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其次,许多事情都是脆弱的。这意味着生成数据也许会由于事情的失败而超时。第三,事物之间的联系可能是间歇性的,因此必须用动态的数据去描述。数据的质量有不确定性、冗余、歧义和不一致性四大特点,作者分别从数据的精度来源、所采集到的数据是否有用、采集数据模糊性、传输的数据是否正确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这些特点。数据的互操作性指的是如何有效的将不同类型数据源的数据相结合,从而得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处理结果。而在结合不同类型数据源的数据时数据的语义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根据相应的规则将这些数据翻译程同一种类型的数据,这样才能进行集中处理。 数据流处理部分作者主要讲述了如下几个方面:通用数据流处理、RFID数据流处理、RFD三流处理。 数据存储模型部分讲述了数据存储的新架构、分布式环境中的大规模存储和资源受限设

物联网技术应用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指物体的信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的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 2物联网三大特征 (1)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3)智能处理: 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4 面向物联网的传感技术 (1)低耗自组、异构互连、泛在协同的无线传感网络。(2)智能化传感器网络节点研究。(3)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底层协议研究。(4)对传感器网络自身的检测与控制。 (5)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6)先进测试技术及网络化测控。 5 物联网中的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利用知识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1)人工智能理论研究(2)机器学习(3)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4)智能信号处理 8 什么是IPv6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 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9 IPv6与物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的发展与IPv6紧密联系,因为每个物联网链接的对象都需要IP地址作为识别码 ,而目前IPv4的地址已经不够用.IPv6拥有巨大的地址空间,他的地址空间完全可以满足结点标识的需要 第二章 1 物联网层次结构模型 (1)信息感知层: 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物联接入层: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进行汇总,将大范围内的信息整合到一块,以供处理。 (3)网络传输层:基本功能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器网络及其融合技术等,将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输(远距离传输)。 (4)技术支撑层:主要任务是开展物联网基础信息运营与管理,是网络基础设施与架构的主体。 (5)应用接口层: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主要完成服务发现和服务呈现的工作。 5 物联网网关是什么是一种跨信息感知层和网络传输层的设备 6 物联网的应用? 监控型(物流监控、污染监控)查询型(智能检索、远程抄表) 控制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路灯控制)扫描型(手机钱包、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 8 物联网体系的特点:实时性,大范围,自动化,全天候 9 RFID的缺点(1)、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环境的变换;(2)、覆盖范围受限。 优点(1)扫描识别性能强(2)数据的记忆体容量有不断扩大趋势(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比较好(4)可重复使用(5)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6).安全性

物联网感知层试题及答案

1、( A祥云工程)实施方案拟定了在未来几年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云计算研究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 2、智能农业在( A智能温室)领域的应用,避免了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减少了病虫危害,实现了作物的优质、高产和无公害生产。 3、安防和可视对讲集成管理:通过与可视对讲和安防系统的集成,将进行( C家居控制和遥感遥控)完美结合,通过一块触摸屏即可实现对智能家居系统设备进行控制。 4、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随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属于可追溯性的哪个方面?( A跟踪) 5、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C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给出租车公交系统带来的沉重压力)。 6、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必须以系统一体化、功能一体化、(D网络一体化)、和软件界面一体化等多种集 成技术为基础。 7、以下哪一项用于存储被识别物体的标识信息?(B电子标签) 8、云计算的核心就是以虚拟化的方式把产品包装成服务,(DSaaS )模式是实现虚拟化服务的关键。 9、可以分析处理空间数据变化的系统是( B GIS )。 10、下列哪种通信技术不属于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A广播) 11、下列四项中,哪一项不是传感器节点内数据处理技术(D传感器节点信息传输技术)。 12、在环境监测系统中一般不常用到的传感器类型有( B速度传感器)。 13、节点节省能量的最主要方式是( A休眠机制)。 14、现有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 D ZigBee )是最低功耗和成本的技术。 15、实施农产品的跟踪与追朔,需要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标识、采集、传递和 关联管理。其实质就是要形成一条完整的(C信息链),使得农产品的信息流、物流联系起来,根据农 产品的信息追查农产品的实体。 16、智能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是( B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 17、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方式为( D以上三个选项都对)。 18、下列哪些攻击可以实现对射频识别手机支付的攻击?( C发动大量无效射频信号) 19、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什么?(D位置信息) 20、20XX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伊拉克时,运用到了下列哪项技术,对伊拉克的空气、水和土壤进行连续监测,来确定其是否有违反国际公约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 A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21、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 行延伸。(正确) 22、传感器不是感知延伸层获取数据的一种设备。(错) 23、无线传输用于补充和延伸接入网络,使得网络能够把各种物体接入到网络,主要包括各种短距离无线 通信技术。(正确)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物联网技术基础 二、适用专业 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090700)、物联网技术应用(091900)、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040700)、计算机网络技术(090500)、计算机应用(090100)、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091100)、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电子技术应用(091300)、通信技术(091500)、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091700)、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等(092200)、无人机操控与维护(083300)、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053600)、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032000)。 三、学时与学分 108学时,6学分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能 源与新能源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服 务与营销、物联网应用工程施工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工程运维与管理等

工作必须学习的课程,将为后续学习其他专业方向(或专业)课程奠定 基础。 五、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相关的基础知识, 能完成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工程的安装、调试、管理、服务等工作任务,了解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及应用,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行业趋势等,能掌握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物联网架构与应用的基本概念,能了解RFID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及技术应用; 3.了解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基本结构与组成,掌握智能家居主要子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维; 4.了解物联网有线协议与无线协议的基本概念、参数特性及应用场景; 5.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与其发展的关系; 6.了解智能建筑、安全防范、建筑建设备监控等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其过程常用设备器材; 7.能掌握物联网设备的基本操作,具备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施工的基本技术技能,能掌握各类线缆、端子的制作安装方法,能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

《物联网技术》复习

《物联网技术》复习1 一、选择题 1. (A )WLAN技术使用了哪种介质? A 无线电波 B 双绞线 C 光纤 D 同轴电缆 3. (B )蓝牙设备工作在哪一个RF频段? A 900MHz B 2.4GHz C 5.8GHz D 5.2GHz 4. (A )一个学生在自习室里使用无线连接到他的实验合作者的笔记本电脑,他正在使用 的是什么无线模式? A ad-hoc模式 B 基础结构模式 C 固定基站模式 D 漫游模式 5. (B )当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把他的台式计算机连接到一个WLAN BSS时,要用到什么 无线网络模式? A ad-hoc B 基础结构模式 C 固定基站模式 D 漫游模式 6. (B )以下哪个缩略语用于表示可为单个用户提供10米覆盖围的网络? A CAN B LAN C MAN D PAN 7. (C )WLAN上的两个设备之间使用的标识码叫什么? A BSS B ESS C SSID D 隐 形码 9. (BC )WLAN中使用的两种扩频调制方式是什么? A AMSS B DSSS C FHSS D FMSS 10. (A )在以下哪个802.11x拓扑结构中,在同一网络的接入点之间转发数据帧? A BSS B ESS C DSSS D 对等 11. (B )在对等网络中,布置无线站的802.11b拓扑结构是什么? A BSS B ESS C 基 础结构 D ad-hoc 13. ( D)当规划一个无线局域网时,以下哪个特性明确了每个接入点所支持的节点数以及WLAN的带宽? A 容量 B 覆盖围 C 深度 D 拓扑结构 14. (C )以下哪个术语用于表示自组织网中的节点? A 扩展服务集 B 基本服务集 C 独 立基本服务集 D扩展基本服务集 15. (A )允许无线局域网节点在WLAN外共享一个共同的公共IP地址的因特网网关服务是 什么? A DHCP B IP C NAT D TCP 16. (C )当一台无线设备想要与另一台无线设备关联时,必须在这两台设备之间使用什么 密码? A BSS B ESS C IBSS D SSID 17. (D )以下哪个安全威胁的主要目的是使网络资源超过负荷,导致网络用户无法使用资源? A 拒绝服务 B 入侵 C 拦截 D ARP欺骗 18. (C )IEEE一般的网络安全标准是什么? A 802.1x B 802.11i C 802.3 D 802.15 19. ( B )什么模式的网络桥接只在两个固定点之间传输? A 专用线路 B 点对点 C 点 对多点 D 交换 20. (A )用于WLAN的IEEE标准是什么? A 802.11 B 802.3 C 802.15 D 802.7

基于物联网视频感知技术的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视频感知技术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摄像机是获取视频信息的主要工具。随着物联网的普及,摄像机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生活中,已经成为公安、社会活动中重要的感知工具。文章针对摄像机的一些特性,结合物联网的技术,对视频感知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视频处理;视频感知 视频处理是图像处理技术的一种延伸,因为它基于时间的动态特性,又衍生了一些图像上不具有的独特性质。常用的视频处理包括对视频压缩、对兴趣区的捕捉、边缘提取等。对于一些实际的应用,往往需要综合多种的基本处理方法。 1 视频感知系统硬件组成 视频处理系统主要包含视频采集装置和视频处理装置。视频采集设备主要是摄像机,常规的摄像机主要是获取视频信号并保存到存储卡中,新兴的网络摄像机除了具有常规摄像机的功能,还能将信息通过网络传送到其他设备。视频处理装置是将采集到的视频进行一定的处理并存储到本地或 者网络上其他位置的装置。摄像机一般使用ARM架构,适合视频处理,很多公司如TI、海思等提供了的摄像机解决方案,也都采用了ARM架构。

2 视频处理的特点 2.1 直接操作图像域 视频处理的元操作是对每帧图像进行处理。图像处理是信号处理在二维信号(图像域)上的一个应用。大多数的图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二维的数字图像在计算机上反映出来的形式一般是一个二维矩阵。整幅图像是被分割成N*M个叫做像素点的最小单位,每个点保存了图像的一部分信息。图像处理往往是对图像像素点的属性进行操作,处理。 2.2 大数据量处理 计算机的高效率、无疲劳特性非常适合处理图像的矩阵数据,尤其适合图像矩阵的大数据量和处理过程的大工作量的处理。 2.3 多个域的处理 图像最基本的二维矩阵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作图像域,但是在图像域上一些操作是难以实现的。图像处理中可以通过一些数学上的变换,将原本的图像域信息转换成能反映其他信息的新矩阵,这类操作被成为变换。该类变换函数中最常见的是傅立叶变换,最常见的变换域是图像域和频域之间的转换。 3 视频处理应用 目前,视频处理的应用领域很广,主要集中在农林业、医学、交通等领域。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情景运用不同的处

物联网服务平台的生产技术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云服务平台、数据终端处理器、云储存系统、应用层监测模块、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总用户服务器、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学习信息采集终端、通讯单元、语言播报模块、视频演示模块、可视化交流模块、预警模块、急救模块、客户端和注册服务器;本物联网服务平台给出了应用在校园的物联网方案,可以灵活的将校园内的学生用户、教师用户和行政用户整合为一个整体,并可以对各自的工作或学习进行监督、反馈、存储、展播、传输等操作。 技术要求

1.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云服务平台、数据终端处理器、云储存系统、应用层监测模块、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总用户服务器、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学习信息采集终端、通讯单元、语言播报模块、视频演示模块、可视化交流模块、预警模块、急救模块、客户端和注册服务器;所述数据终端处理器单独控制所述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应用层监测模块实时检测所述教师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学生用户数据处理器、所述行政用户数据处理器的运行并将运行状态反馈至所述云服务平台;所述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所述学习信息采集终端、所述语言播报模块、所述视频演示模块、所述可视化交流模块、所述预警模块、所述急救模块分别通过通讯单元与所述总用户服务器通讯连接;所述学习信息采集终端采集所述语言播报模块、所述视频演示模块、所述可视化交流模块的内容并上传至所述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所述总用户服务器向每个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以及行政用户单独分配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通过所述注册服务器注册认证之后与所述总用户服务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服务平台包括有访问接口层、支撑服务层和数据层,所述访问接口层提供SDK,所述访问接口层包含设备管理接口、数据采集接口和数据访问接口,所述访问接口层通过所述设备管理接口、所述数据采集接口和所述数据访问接口直接获取所述用户数据备份服务器存储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语言播报模块、所述视频演示模块、所述可视化交流模块分别包括有语法结构分析模块、语义内容解析模块,所述语法结构分析模块用于将每个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以及行政用户应用发来的语言内容拆分为不同词类的词组并转换为对应的标准词组,所述语义内容解析模块用于将每个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以及行政用户应用发来的语言内容进行解析并以文字的形式显示在显示终端上。

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题练习题目

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题练习题目 1、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中提及到物联网概念,包括()。(A、B、C、D) A、数字电视 B、购买冰箱 C、不同的电视广告 D、全新的数字音乐 2、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名为《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报告,其中包含()。(A、B、D) A.物联网技术支持B.市场机遇 C.发达中国的机遇D、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物联网的主要特征()。(A、C、D) A.全面感知B.功能强大C.智能处理D.可靠传送 4、IBM智能地球战略的主要构成部分()。(B、C、D) A、应用软件 B、RFID标签 C、实时信息处理软件 D、传感器 5、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包括()。(A、B、 C、D) A、RFID从业人员 B、传感网从业人员 C、M2M人群 D、工业信息化人群 8、应用支撑平台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主要包括()。(B、C、D)

、D、服务支撑平台C、环境支撑平台B、信息封闭平台A.中间件平台 9、短距离无线通信相关标准包括()。(A、B、C、D) A、基于NFC技术的接口和协议标准 B、低速物理层和MAC层增强技术标准 C、基于ZigBee的网络层 D、应用层标准等 10、RFID相关标准有()。(A、B、C) A、空中接口技术标准 B、数据结构技术标准 C、一致性测试标准 D、后台数据库标准 11、无线传感网相关标准()。(A、B) A、传感器到通信模块接口技术标准 B、节点设备技术标准等 C、电路标准 D、感知标准 12、RFID工作模式有()。(B、D) A、低压电模式 B、电磁耦合方式 C、电感耦合方式 D、高压电模式 15、物联网是把下面哪些技术融为一体,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为特征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ABCD) A传感器及RFID等感知技术B通信网技术 C互联网技术D智能运算技术 16、下面哪些专家是“物联网知识校园行”兴趣小组中没有出现过的()(ACD)

物联网发展的瓶颈:感知层的关键技术

供稿:5联网(https://www.doczj.com/doc/5c10365270.html,/)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1999年由MIT提出。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国际电信联盟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开始聚焦这个词。它是指:把任何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本身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感知层,承担信息的采集,可以应用的技术包括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其次是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借用现有的无线网、移动网、固联网、互联网、广电网等即可实现;第三是应用层,实现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具体的核心,是感知层中的技术,从现在阶段来看,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就在感知层。国际电信联盟(ITU)将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RFID)、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嵌入技术列为物联网关键技术。 1、传感器技术 传感技术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从仿生学观点,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成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那么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 传感技术主要研究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传感技术的核心即传感器,它是负责

实现物联网中物、物与人信息交互的必要组成部分。获取信息靠各类传感器,它们有各种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的传感器。按照信息论的凸性定理,传感器的功能与品质决定了传感系统获取自然信息的信息量和信息质量,是高品质传感技术系统的构造第一个关键。信息处理包括信号的预处理、后置处理、特征提取与选择等。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对经过处理信息进行辨识与分类。它利用被识别(或诊断)对象与特征信息间的关联关系模型对输入的特征信息集进行辨识、比较、分类和判断。因此,传感技术是遵循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它包含了众多的高新技术、被众多的产业广泛采用。它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应该受到足够地重视。 微型无线传感技术以及以此组件的传感网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技术手段。 2、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的商用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它通过射频信号等一些先进手段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有利于人们在不同状态下对各类物体进行识别与管理。 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组成。电子标签内存有一定格式的标识物体信息的电子数据,是未来几年代替条形码走进物联网时代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轻易嵌入或附着,并对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读取距离更远,存取数据时间更短;标签的数据存取有密码保护,安全性更高。RFID目前有很多频段,集中在13.56MHz 频段和900MHz频段的无源射频识别标签应用最为常见。短距离应用方面通常采用 13.56MHz HF频段;而900MHz频段多用于远距离识别,如车辆管理、产品防伪等领域。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可按通信协议互传信息,即阅读器向电子标签发送命令,电子标签根据命令将内存的标识性数据回传给阅读器。 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但

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是联系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重要纽带。感知层是由大量的具有感知、通信、识别(或执行)能力的智能物体与感知网络组成。其主要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Zig-Bee和蓝牙技术。 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人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及触觉等感官来感知外界的信息,感知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即人的思维)和处理,再指挥人作出相应的动作,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的最基本的本能。但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外界的信息非常有限,例如,人总不能利用触觉来感知超过几十甚至上千度的温度吧,而且也不可能辨别温度的微小变化,这就需要电子设备的帮助。同样,利用电子计算机特别象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装置来代替人的劳动,那么计算机类似于人的大脑,而仅有大脑而没有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官”显然是不足够的,中央处理系统也还需要它们的“五官”——即传感器。 基于传感器的传感器技术是对感知节点的不同定义与探索。比如一个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地传输它所测量到得环境温度,这是基于温度利用汞的液态与温差变化而形成的;声控灯安装在楼道之间,有人路过就亮,这是基于人走路时声音的分贝大小来进行控制;高速路上的收费站人们开车经过时,在地面的称重传感器会将车辆重量反馈给电脑,以便确认其是否超重,这是基于弹簧弹性收缩变化的张力长度来进行测量。 未来传感器技术可能是温度、湿度、声音、压力等物理参数,亦可以是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成分的含量等化学参数。把这些物理与化学集合而成的传感器是现在人们追求的技术,及机器人得目标。 2.RFID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将不同的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综合在一起,如高频技术、微波与天线技术、电磁兼容技术、半导体技术、数据与密码学、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等。这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开发与应用。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和很多应答器组成。 快速扫描。RFID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RFID标签。 RFID的优点如下: (1)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此外,RFID标签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形态发展,以应用于不同产品。 (2)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此外,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折损;RFID卷标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损。 (3)可重复使用。现今的条形码印刷上去之后就无法更改,RFID标签则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 (4)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

南开大学16秋物联网技术基础在线作业

16秋《物联网技术基础》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监测网络不具有的特点是( )。 . 监测更加精细 . 监测更加全面 . 监测数据更少 . 监测更加实时 正确答案: 2. 以下关于普适计算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普适计算的重要特征是“无处不在”与“不可见” . 普适计算体现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 . 普适计算的核心是“以数据为中心” . 普适计算的重点在于提供面向用户的、统一的、自适应的网络服务 正确答案: 3. 以下关于H接入技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H技术的本质是用光纤取代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干线同轴电缆 . 传输网络形成以头端为中心的星形结构 . 在光纤传输线路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法,形成上行和下行信道 . 在保证正常电视节目播放的同时,为家庭用户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提供服务正确答案: 4. 以下关于大数据基本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大数据是指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与分析的数据 . 一般认为大数据的数量级应该是“P”(240)的 .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尺度本身还在不断地增大 . 不同的领域,“大”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不需要做出统一的规定 正确答案: 5. 以下关于数据挖掘基本概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数据挖掘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的 . 数据挖掘含义是从数据中挖掘知识 . 数据挖掘可以通过描述性分析,做到“针对过去,揭示规律” . 数据挖掘可以通过预测性分析,做到“面向未来,预测趋势” 正确答案: 6. 以下关于数据量换算中错误的是( )。 . 1Y=1024 Z . 1Y=1024×1024 . 1Y=1024×1024×1024 P . 1Y=1024×1024×1024×1024 G 正确答案: 7. 以下关于数据增长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数据量单位的增长在加快 . 同一类数据的数据量在快速增长 . 数据增长的速度在加快 . 新的数据种类与新的数据来源在不断增长 正确答案:

物联网主要技术

Saas M2m 传感网络,指的是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因而又叫“物联网”。比如,我们现在必须通过看、尝、摸、闻,才能形成关于某种食物的综合判断。但如果把这几种感知信息上传至网上,那么即使身在远方,也能随时了解到这种食物的色香味,这就是传感网技术的魅力。 项目的主要技术涉及物联网系统平台架构技术、中间件技术两个部分。在此 基础上,可以通过集成不同的物联网识别设备、物联网传感设备、网关设备,可 以快速开发并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的各种应用系统。其中,物联网系统 平台技术采用TOA(面向物联网的架构,Things 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 并基于中间件TOC(面向物联网的通信,Things Oriented Communication)技 术,为快速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提供通用的集成应用技 术平台。 通过GPRS 无线通讯反馈给上位 监控主机,根据得到的电能量数据运用计算分析软件对某个电能量采集点进行实 时在线计算处理,并将计算结果发布在WEB 上面 IT、通信、基础平台、传感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就目前而言,在物联网产业直接涉及的射频卡、射频卡读写器、软件、网络 传输、信息存储等行业,相关企业都大有机会。同时物联网产业在应用领域市场 更为广阔,尤其是在交通、平安城市、电力能源、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环境监 测、商品零售和物流、工业控制、金融和保险等行业更是潜力惊人 物联网是指把物品通过条码标签、射频识别(RFID)装置、传感器、数据 传输网络等信息感知、监测、传输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网络生态体系, 能够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智能”整合,它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 的“第三次IT浪潮”。物联网产业具有核心技术强、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综 合效益好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个突破万亿规模的新兴产业。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Sarma、Brock、Siu创造性地提出将信息互联网络技术与RFID技术有机地结合,即利用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作为物品标识,利用RFID 实现自动化的“物品”与Internet的联接,无需借助特定系统,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任何物品的识别与管理。 1999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吉列和宝洁等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立Auto-ID Center,在随后的几年中,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中国、韩国等国的6所着名大学相继加入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相关研究实行分工合作,开展系统化研究,提出最初物联网系统构架: 射频标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