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吸血鬼文化探究小论文》

《西方吸血鬼文化探究小论文》

《西方吸血鬼文化探究小论文》
《西方吸血鬼文化探究小论文》

吸血鬼综述

吸血鬼是西方文化里一种恐怖的生灵。他们靠吸食血液来维持生命,畏惧阳光并且具有超自然的能力,永远不死。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吸血鬼的形象逐渐打破原来的观念,最初丑陋、邪恶、嗜血的形象似乎转瞬即逝,冷血与黑暗的代名词也已经转变,性格形象开始人化,其背后蕴藏传播者的思想与受众的心理期待的转变。作为二十一世纪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吸血鬼传说除继续活跃于文学创作中,也进入到其他领域,如影视、音乐、时尚、绘画等。

一、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吸血鬼文化起源于欧洲大陆,相关的民间传说和宗教故事在中世纪十分盛行。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存在着与吸血鬼有关的神话、民间故事或迷信。不论是食肉吸血的女魔、女巫、半人半兽的妖还是僵尸,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恐怖嗜血且有着超自然力量。

最早的吸血鬼普遍仍为是古老的希伯来文《死海古卷》中提到的莉莉丝、该隐和《圣经》中的犹大,三人皆背弃上帝转变为吸血鬼,拥有不死的力量。

1484 年,教皇英诺森八世批准出版《巫术之谜》,该书对吸血鬼形象的存在之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直到十七世纪,法语中第一次出现“vampire”吸血鬼一词。到了十四世纪,吸血鬼迷信才真正形成气候,主要流传在中欧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等地,这明显也是受到了横行于欧洲的瘟疫的影响【2】。十四世纪,黑死病最终导致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死亡。当时的欧洲尸体遍地,人们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为了避免传染瘟疫,人们常常把还没完全死亡的病人仓促掩埋起来。因为这些人在临终时可能痛苦万分,想从棺材里挣扎出来,受伤流血。几天后,人们打开墓穴再次掩埋其他尸体时,会看到保存完好但还沾有血迹的尸体,就把他们想象成吸血鬼。盛传每当深夜时分,亡灵会从坟墓中复活,游荡在街道上,以血为生。随着瘟疫在欧洲的多次爆发和蔓延,吸血鬼迷信在十六世纪席卷了

整个欧洲。这期间亡灵复活后在夜间袭击活人的案例不断被报道,使得人们在极其不发达的科学和医疗条件下对吸血鬼的迷信深信不疑。

二、吸血鬼与宗教的关系

吸血鬼传说在中世纪形成的过程中,作为欧洲伦理基础的基督教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基督教认为人死后还有生命。身体只是物质的躯壳,而灵魂则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存。二是在基督教世界里,血不仅是生命力的象征外,也被赋予超自然的能力【3】。中世纪的教会也利用吸血鬼来宣扬禁欲思想,要求人们进行苦修,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来生。

十四世纪后期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为西方人带来了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能力,反对宗教神学,反对抬高神而轻视人。吸血鬼真正的原型,是违背宗教教义,不被教会承认的异端,在它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强调个人意志,不甘被神权束缚的叛逆精神,这恰恰契合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的不断发展,体现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4】。人文主义者开始美化它,让它变得强大,甚至能与神对抗。吸血鬼的形象在此时开始有了转变的迹象。吸血鬼形象的种种改变,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对神权的一次挑战。

三、吸血鬼形象的转变及原因

传说中的吸血鬼,大多以黑暗中的怪物、带来灾难和死亡、吸食鲜血为生等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认知里。他们生活在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黑色古堡,或是弥漫着恐怖气氛的坟地,他们远离人群而居,人类对他们而言是敌人和食物。

黑死病爆发期间发生了两件历史上著名的“吸血鬼”事件,分别是1440 年的德?莱斯事件和1611 年巴托里伯爵夫人的诉讼案。法国德?莱斯男爵迷上炼金术,希望在血里发现点金石的奥秘,以获得财富和权势。这些实验使他丧失心智,把大约三百个儿童折磨致死。

匈牙利的巴托里伯爵夫人被控挟持了住在城堡附近的300 个少女,并把这些可怜的女孩杀掉放血用来沐浴,以永久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这两起事件的主角后来成为不少文学作品中吸血鬼形象的原型。诸如斯托克的《德库拉》中的德库拉伯爵更是一位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在伦敦疯狂吸食人血,残害露西,引诱米娜,在哈克眼里吸血后的德库拉“犹如一个刚吸饱血后筋疲力尽的水蛭”【5】。

文艺复兴时期,吸血鬼的形象开始有了转变的苗头。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得到传播和发展,有关吸血鬼的迷信几乎消失。直至浪漫主义兴起,为了反对无处不在的实证主义,并对神秘事物表示一种怀旧之情。吸血鬼传说在浪漫主义作家的笔下又复活了【6】。吸血鬼的形象不再是以往可怖的样子,而是变得美丽神秘。拜伦写过《吸血鬼》,科勒律支写过《柯里斯特贝尔》,济慈写过《无情的美人》、《拉弥亚》。19 7 6 年,安莱丝出版了新形态的吸血鬼小说《夜访吸血鬼》这些作品里出现的吸血鬼已不像之前那样面目丑陋和凶残。

后来,吸血鬼文学创作重心转移到了美国,受到美国平等民主思想的影响,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吸血鬼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甚至出现了“素食吸血鬼,不吸食人血只吸食动物血液。他们敏感、忧郁,具有凡人所没有的魅力和神奇力量,力图挽救各种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但又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如《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吸血鬼日记》中的斯特凡等。他们漫长而无休止的生命是孤独而矛盾的,他们苦苦追求着灵魂的解脱。他们依然保留着人类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无论是对同类还是对人类,都满怀柔情与关爱。在每一次为生存吸食人血而杀人之后,他们都在痛苦中思索,不断探求吸血鬼的本性,渴望了解这一魔鬼世界的本源,从而寻找一条出路,能与人类和谐共存,体验过去身为人时没有充分感受的美好生活。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来自于人格的冲突,内心的挣扎。在精神贫瘠、崇尚物欲、信任匮乏、充满各种各样生存危机的现代社会,这种挣扎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体验,所以

吸血鬼文学能够深入读者内心,引起广泛的共鸣。

当代吸血鬼文化具有三个重要作用: 一是用吸血鬼在精神上寄托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梦想; 二是通过吸血鬼的塑造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或对社会不公现实进行批判; 三是作为大众文化之一,吸血鬼文化有着极高的娱乐和商业价值。

四、结语

在现代人看来,令人对吸血鬼深深着迷的不在于他们是否真正存在,而在于他们反映了人类内心对死亡的最隐秘的恐惧和对无尽的爱情、善良与理性的热切渴望。吸血鬼形象在不同时期的作家笔下不断变化、不断成长,也正是他们这种令人充满无尽遐想的特殊形象空间,使他们在文学史上具有了“永生”的魔力,激发人们对其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亮、周莉《西方血族文化绽放的人性和谐之花》《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吸血鬼》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重庆出版社,2007

【3】姜雪,颜晓川《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1期2012 年1 月

【4】章心仪《吸血鬼形象转变带来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2011.11

【5】【6】刘莹华《试探吸血鬼形象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