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邵阳市各县区名称的由来

邵阳市各县区名称的由来

邵阳市各县区名称的由来
邵阳市各县区名称的由来

邵阳市各县区名称的由来

邵阳各县市区的名称,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名出有因,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记其物,志其位,描其形,寄其意,无不与邵阳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民俗、风物等密切相关。

邵阳县及邵阳市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王莽篡汉,侯国除。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以县治位于昭水——邵水之北),邵阳之名由此而得。民国26年(1937),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1951年冬,邵阳县治迁塘渡口。1955 年4 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68 年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 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1980 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1986 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宝庆府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晌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1922)直隶于省。民国17年(1928),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武冈市相传,宋朝宣和年间,吕洞宾路过此地,见山城武冈物产丰富,风景秀美,在沿途的石壁上写下“止戈”两个大字,“止戈”两宇相合,就是一个“武”字,联想起周围起伏的山岗,就是“武冈”的内涵。又郦道元《水经注》曰:武冈县有“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后汉伐五溪蛮(又称武陵蛮——笔者注),蛮保此冈,故名武冈”。但这些只是传说,武冈名称是因山得名。在武冈县北五里,有一座山叫武冈山,东汉以前,武冈山叫都梁山,武冈也一直称为都梁。西汉文、景帝年间(公元前179-141),置武冈县(于今市郊七里桥),属长沙郡,为“武冈”之始。后置都梁侯国。明代两代为府、州。1913年9月废州为县。1994年2月18日撤县设市。

新宁县新宁县自西汉建立夫彝侯国起,四易县名:夫彝,汉夫彝侯国、夫彝县名。为何称夫彝:《新宁县乡土志》云:境内金城山上脉有芙蓉岭,因“芙蓉”与“夫彝”古时音近,水以山名,故有夫彝水,国以水名,故有夫彝候国之称。扶县,东晋时县名。安帝元兴元年(402),桓温号,为避其父桓彝夫讳,去彝,夫无实义,不可单独为县名,故改称扶县。扶阳,南北朝梁代县名。清康熙《新宁县志》云:“邑东金城山其峰似手状,如手之扶阳,曰扶阳也。”又清光绪《新宁县志》云:“因地今其下十余里有扶阳山,又东城外号扶阳乡,皆梁城之佐证。”由此可见,扶阳县是因山而名。新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朝廷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以金城村为治)。意即起事平定之后,不可不有新的“安宁”。

城步县隋大业十三年(617),肖铣据邵阳置建州,设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为置县之始。唐武德四年,李渊平肖铣,更武攸为武冈县,仍治今儒林镇,隶南梁州。贞观十年,改南梁州为邵州,今城步大部分地方为邵州武冈县地,县南境则分别为“西原蛮”地和“桂州蛮”地。宋初移武冈县治于今武冈市城关镇,撤白沙寨(今城步威溪白沙村),于原治(今儒林镇)置城步寨,始用“城步”之名。清同治《城步县志》载:“城步在宋即有城步寨。步者水陆凑会之名,城者言有故城也。”

绥宁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始建莳竹县,隶邵州。遭土著强烈反对,六年改隶诚州。期间,朝廷数次派兵镇压。哲宗元佑二年(1087),因峒蛮首领率众起事,迫使朝廷撤销莳竹县。宋崇宁二年(1103),朝廷派军队对飞山蛮实行剿抚并用,恢复莳竹县,当年改为绥宁县,寓“绥之以宁”安抚太平之意。

隆回县1947年8月,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即龙回之意。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育众生。早在隆回设县之前,明洪武时置隆回巡检司,民国时期设邵阳县隆回乡(今司门前镇),设县时即以“隆回”命名。

邵东县1952年2月,从原邵阳县析出,析邵阳县境东置邵东县,邵东县以位于邵阳市东和邵水之东而得名。

新邵县1952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洞口县1952年,自武冈县析置。出县城沿平溪江西行4公里,江水斩断雪峰山东去,两岸险峰对峙,形成峡谷。相传峡谷为悬崖覆盖,江水穿洞而去,至此形成深潭,名曰“洞口潭”,后演变为“洞口塘”,洞口之名源于此。

双清区国务院于1997年8月29日批复: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以资江、邵水为界,调整设立。双清区位于邵水以东,资江以南,是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双清区,由原东区主体及郊区的6个乡组成,因宝庆十二景之“双清览胜”点缀其间而得名。

大祥区大祥区位于邵水以西,资江以南。1997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大祥区,由原西区主体和郊区的6个乡组成。大祥区城区中心地段是宝庆古城故址,是西汉以来历代设治之地。区境内之大祥坪,旧称“打枪坪”,为练枪和枪杀犯人的场所。邵阳解放后,这里成为邵阳市体育场和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故人们取其谐音,寄予其美好的愿望,更名为“大祥坪”,故大祥区因“大祥坪”而得名。

北塔区北塔区位于资江以北。1997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北塔区,由原东区的江北街道办,原郊区的茶元头、江北、田江和从邵阳县划入的陈家桥乡组成。北塔区之所以命名为北塔,缘于资江北岸的北塔。塔始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塔高26米,八面七层,迄今已逾400余年历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唯一一处古塔“国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