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货币需求量

第四讲:需要多少货币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本讲从理论上探索微观经济主体如家庭、企业、个人对于货币作用的认识与全社会对于货币作用认识的差别。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加深对于货币本质的认识,加深对于社会客观货币需要量的认识,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到中央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难点,从理论上认识到中央银行调控社会货币必要量的先天不足的原因与后天努力的方向。

该讲基本内容:

(一)个人与社会对货币的评价:

1,对个人而言:个人视货币为财富,货币越多越好,不存在货币数量的限制。因此,预测,研究,统计,调控货币不是个人的事,不是微观的事。2,对全社会而言:

(1),假如上述观点成立,又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一个国家就只需要生产印钞机;

(2),对全社会而言,货币只是一种符号,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价值表现,因为资源,财富是有限的,因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需要多少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应该就是有限的,就是应该而且必须加以控制的。

(3),对全社会而言:货币过多——通货膨胀

货币过少——通货紧缩

都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财富的最优创造。

结合中国近年来的实践来分析:“通货膨胀”与“通

货紧缩”。(这是近年来争论的较多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

面)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关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经济增长缓慢或负增长,社会物价水平持续全面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

A,近年来(1998年—2003年上半年),我国货币供应年均增长16%左右,经济保持8%--10%增长,只有物价曾经持续35个月的下跌。

B,对前几年国内物价下降过快、整体经济处于通货

紧缩状态的流行说法我是有所保留的。对咱们老百姓

的生活而言,近年来的实际状况是有些商品的价格确

实下降了,诸如轿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

处于竞争行业的商品。有些商品的价格大体稳定,例

如日用消费品、家用百货等。但同时也有些商品和服

务是在涨价,比如农副产品、水、电、燃气、铁路、

交通、教育、医疗、土地、建筑等行业的产品与服务,

这又使得每单位人民币的购买力在以上领域中在不

断降低。所以,有一些家庭特别是收入未增和增长较

少的家庭会感到生活的压力在加大。

C,我认为物价下跌主要原因与货币无关,而是由于以下几个预期引起的(1,物价进一步下跌的预期;2,人民币升值的预期;3支出扩大的预期(以前大家担心和承受过的是教育支出的较大幅度增加,明后年大家将要承受的是燃油税大较大幅度增长、天然气价格,水、电、粮食价格的上涨);4,收入减少或无保障的预期;5,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失业的预期。)

D,关于“通货紧缩”争论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承认“存在通货紧缩”就应扩大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就基本失效;就应主要运用财政政策。

(b)不承认“存在通货紧缩”“就应深化其它方面的改革如政府体制改革,增强政策透明度,增强政府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增强社会大众对政策的可信度等等,使全体老百姓和社会各界投资者有一个稳定和光明的预期。其它相关的争论如“惜贷”问题;“流动性陷阱”问题其背景的实质也都大同小异)。

(2),关于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经济现象。

A,2006——2007两年来,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回升到3%——8%左右、甚至超过8%。CPI为3%,是否就是产生了通货膨胀呢?是否就应该全面恐慌?全面紧缩呢?本身就值得商榷,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公布和计算通货膨胀率时,是要扣除3%的。

B,农副产品尤其是食品价格、猪肉价格改革的上涨

本身是符合当前党和政府关于“振兴三农、农民增

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改革长期存在的“剪刀差”

的大政方针的,而且在治理超载车辆后,农副产品运

价上升30%左右更是推动了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这

些都与货币供应量失控无关.

C,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物价上涨可用美元走势

加以解释:汇率领域最流行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

一国物价水平同汇率紧密联系,中国的人民币长期以

来都实行盯住美元的机制。1997年开始美元一直走

强,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导致人民币

与其它货币的相对强势,从而引起物价持续下跌;而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兑日圆、欧圆的汇率不

断下跌,其中欧圆兑美元的汇率达到了1:1·5的历

史高位,通过同样的传到渠道引起了中国物价的上

涨”。

D,通货膨胀是会喊来的,因为预期性通货膨胀时时

都有可能发生,1988年下半年的抢购风就是明显的预

期性通货膨胀(中国解放后第一次动荡性的金融危机

由此发生!);而且在长期内需不足、内需难以启动的

背景下,3%左右的价格上涨实际上对于中国刺激内

需、校正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拉动经济持续稳定

地增长是有一定好处的。

E,前两年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原油价格上涨和翘

尾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或不全是货币因素作用

的结果,如在2007年六、七、八月翘尾因素对CPI

的影响就达到40%——60%左右,这一因素逐渐减

弱;而且在西方许多国家在计算通货膨胀率时是要扣

除食品与原由价格的,因为食品、粮食更多受天灾的

制约、主要是靠天气、靠收成来决定它的价格,原油

更多受国际市场油价的左右的、特别是石油输出国组

织(OPEC)左右。

(3)几点结论:

A,政府是由“天生存在扩张与发展冲动”的人组成的,发展所要求的投资扩张必然带来是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

B,政府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大的债务人,只有实行通货膨胀,政府才是最大的永远的受益者;

C,只有实行通货膨胀,才能督促社会大众消费、投资,社会才能发展,才能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消除经济危机;D,近年来所谓的“通货紧缩”,只是一种压力、一种临时的经

济现象,决不会长久的存在;否则社会大众都不消费、都不投资,全都存款,全都在存款过程中既食利又获取本金的升值,社会怎么发展?社会经济怎么增长?

E,过去70多年,世界各国面临的公害是通货膨胀,未来仍将面料这一公害。

(4),社会需要的货币就应该有一个限度:既不能过

多;也不能过少。

但怎样才刚好合适呢?——这就是适度货币需要量

的问题!

(二),适度货币需要量是一个模糊的量,相对的量,

变化的量。

1,货币需要量适度与否?关键看能否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但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是一个

综合经济指标,除受货币多少影响外,还要受很

多因素的影响)。

2,货币需要量适度与否?还要看能否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但是,一方面社会资源利用与配置是一

个动态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另一方面是

否有效配置也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概念。)

3,货币需要量适度与否?还要看能否实现社会财富的最优创造。

4,货币需要量适度与否?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社会承受能力来考察。

5,货币需要量适度与否?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评价的标准与评价的结果

也是大相径庭的。

总之:适度货币需要量只能是一个相对的量,一个模糊的量。

(三),适度货币需要量的模糊性,为有效控制货币供给带来了难度。

1,理论上的难度:由于货币需要量的模糊性,就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模糊性。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

没有客观可行的标准,只能凭借历史和主观的经

验。因此,由于存在着理论上的先天不足,宏观

调控的难度就大大增强。

2,实践中的难度:

(1),调控者与管理者的矛盾:

调控者——中央银行——保卫币值

管理者——各级政府——发展经济

(2),宏观上与微观上的矛盾

宏观上——为了全局利益——适度控制

微观上——为了局部利益——越多越好

结论: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货币作为经济变量,货币是被控制在个人手中的工具,认为越多越好;个人作为经济关系的承担者又被控制在经济规律之中,

必须要遵循适度需要量规律,人们不能为所欲为,必须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尽力理性的调控好货币,否则就迟早会受到规律处罚。

补充1:有同学问“有MD=PQ/V计算公式”(适度货币必要量不就能计算了吗?!)

补充2:写读后感:1000字以内;再下周一上课时交!

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操作难度很大

2010年年末,央行首度提出“社会融资总量”概念,央行副行长胡晓炼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会体现在社会融资总量上,社会融资总量调控应按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随后在2011年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强调“保持合理

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或许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目前的M2扩大到社会融资总量目标。虽然采用“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新的统计口径,将比目前正在使用的M2统计口径更趋完整,调控也会更加精准,但操作难度也将很大。

一、“社会融资总量”概念将使调控更加精准

我们知道,在社会上流动的资金来源包含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部分,撇开利用股票、债券等方式筹

集资金不说,但就银行的间接融资而言,“信贷总量”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年,银行通过创新,造就了很多表外业务,通过表外业务创造信用,流入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当中,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银行表外业务占银行信贷资产的比重日益扩大,同时企业融资的方式也在多样化,如商业承兑汇票、短期融资券等等。因此,如能准确统计并调控社会融资总量,而非单一的“信贷总量”,将使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无法遁形,调控的精准性无与比拟。

二、“调控社会融资总量”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一是“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乍一看合理,但实际操作没有必要。正如数据统计一样,穷尽一切事例,得到的结果自然非常精确,但成本很大,也没有必要,因为按统计学原理,抽取一定数量的代表样本就可以了。比如CPI,我们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进行统计,而是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医疗、居住等8大类商品作为样本,即使这8大类商品,也不是采取穷尽的方法,而仍然是采取抽取样本的方式。“统计”整个社会的总体融资规模与“调控”整个社会的总体融资规模,其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前者,则需要穷尽;如是后者,

则只需抓住影响社会融资总量的关键要素,起到调控目的即可。

二是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操作难度较大。据悉,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口径包括本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股票筹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债等,很显然,这不是央行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即使通过部际协调最终完成了数据统计,时效性恐怕要大打折扣。除非存在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或者央行行使超金融监管职能,但这似乎与央行的独立性不相符合。

三是社会融资总量概念不如M3、M4概念更留有余地。因为社会融资渠道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现时的统计范围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漏项,所以,推出穷尽一切的概念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而继M0、M1、M2之后推出M3乃至M4(据经济观察网报道,M3、M4是与社会融资总量一并提出的,M3反映存款性公司向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包括存款性公司概览中未纳入现行M2的各类存款,即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委托存款、银行理财资金、外汇存款和地方财政存款计入M3,M4反映全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所提供的流动性,包括流通中货币、本外币

存款、理财、回购、实体经济部门持有的金融债券、权证及资产支持证券、证券投资基金、银行承兑汇票、信托投资计划、保险技术准备金和金融公司发行的股票及股权),给自己留有的余地更大,因为它有确切的定义范围,避免了“社会融资总量”可能引致的指责。而且如果未来形势发生变化,致使目前采用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中的实际货币

供应量,还可以采取更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概念,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四是从理论上讲,选择一个合理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予以调控,即能达到调控社会融资总量的目的,而不一定非要把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作为直接调控对象。这里的关键是所选择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总量的相关性大小,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五是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未见有社会融资总量目标。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放在保持物价和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分五种基本类型,即:汇率目标、货币总量目标、利率目标、通胀目标与隐性货币政策目标。即使在美国,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是用的M2,美联储的M2货币总量是

在M1(M1包括流通现钞、活期存款(无利息的支票帐户存款)以及旅行支票)的基础上再加上包括货币市场存款帐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非机构)及其他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小额定期存款(10万美元以下)、储蓄存款、隔夜回购协议和隔夜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等。美联储的M3货币总量是在M2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流动性不强的资产, 如大额定期存款(10万美元或以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机构)、中长期回购协议及中长期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

金(Eurodollars1)等。尚未见到把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先例。

所以,调控社会融资总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仍将只是一个概念,将来央行如何使用这一概念,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课后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个人与社会对货币作用的评价是不同的。2,客观适度货币必要量的含义与作用。

3,货币多少的评价标准。

4,货币多少的主要表现与影响。

5,中央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先天不足表现在哪里?

6,中央银行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为什么说客观适度社会货币必要量是一个相对、动态、模糊的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