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编者: 李颖秋

教 学 过 程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 进入新课 】

第三单元知识脉络: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但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所以要突破要创新。

俄国率先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史无前例的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后来形成的斯大林经济体制,由于自身的超越生产力的缺陷,并被逐渐模式化、固定化,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后虽经数次改革,但仍积重难返,收效不大,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而中国的改革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卓有成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挽救经济危机而诞生的罗斯福新政,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突出特点,实现了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与调整,使疾病缠身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及评价;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及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及评价。 ………………………………………… ☆★ 过程与方法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及内容,分析讲解其利弊;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辨证地评价斯大林经济模式。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新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曲折性;通过讲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说明必须不断调整和变革经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 【 教学重点 】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价。 ———————————————————— 【 教学难点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 教学用具 】 课件及投影仪。

的新时代。二战后发达国家仿效美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使黄金时期应运而生。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思考1: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何种处境?苏维埃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卫革命成果?

干涉、叛乱、扼杀、严峻。

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后来习惯上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考2:什么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行的目的都有什么?

含义: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目的:赢得战争胜利、直接到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思考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哪些?怎样认识评价它?

内容:▲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

▲强制劳动

认识评价: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显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幼稚。

思考4:为什么显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幼稚?

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思考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终结局怎样?

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逐步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探究2:新经济政策:

1、背景目的:亟须恢复、农民不满、国家不能领导组织。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实施:1921年俄共(布)十大

3、内容: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实质:是为了适应苏俄低生产力水平而进行的生产关系调整

◆表明了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思考1:新政策有哪些特点?(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哪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思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

背景不同:战: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政权,新政权面临严重危机。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内容不同:

影响不同:

战:①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新:①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②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探究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思考1:斯大林经济模式何时形成?怎样形成?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而形成。

思考2: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管理手段:行政手段

思考3:如何评价斯大林经济模式?

◆使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思考4:如何认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新体制有利也有弊,曾经对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国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问题也多多。

思考4:斯大林经济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①在一定时期内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时调整,兼顾产业平衡发展以及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②当经济体制阻碍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及时进行改革,给企业以活力和竞争力。而不能将其模式化、固定化。

知识链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原因: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僵化: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被固定化、模式化,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呈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问题: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实际,抑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与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布哈林的罪名是否成立,为什么?

不成立。

因为布哈林的观点是以俄国现实为出发点的正确观点。俄国革命是经济落后国家的低级类型的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只能是逐渐地“和平深入”,新经济政策与之相吻合。布哈林的罪名是他的反对派把经济理论的探讨同阶级斗争相联系后强加给他的,是党内斗争的结果。

自我测评:

1、苏俄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哪些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它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由普遍工业国有化到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用允许自由贸易取代食物配给制;用按劳分配取代强制劳动。

2、简析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要注意比例平衡;要把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重;要注意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要给予地方和企业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小结】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

2、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与问题

3、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1.必然性。(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前提:国有资产在 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 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 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臵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要素市场 ① 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② 生产要素市场由以下市场构成: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外汇、贵金属以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和一定空间内货币资金融通的总和。 2、劳动力市场。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价格。 3、房地产市场。它由三个组成要素: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客体和交易的行为。 4、信息市场。信息产业部门与信息需求者双方进行有偿转让交易的活动场所和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称之为信息市场。 5、技术市场。就是指买卖技术技术商品的场所,是以技术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年名解,2分) ①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6点: 1、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04年简答) 04简答:市场经济的特点(注意不是我国,答共性)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手段,如虎添翼,更充分地发挥了它本身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更确定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着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确会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公有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同样,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性质和力度也不一样。我们国家之所以在利用了市场经济以后,比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发挥了市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因为我们使它服从于我们基本制度的要求,基本制度也赋予了它新的能力,削弱或消除了它的消极方面。这正是我们虽然与资本主义都同样在利用市场经济,但我们从整体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效率的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从而推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既具有共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其共性主要在于: (1)经济联系与资源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均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社会上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都应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以获取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大化为生产经营的直接目地,具有自主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有的全部权利。 (3)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机制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4)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答案

第一专题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答: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总的来说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的取向。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谨慎地、有限制地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成分。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明确地和全面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改造为混合所有制的现代股份公司,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30年的改革,到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则是从进入21世纪到2020年。这个阶段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已开始近半。虽然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①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本身的系统性。 ②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联性。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刻性。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于经济体制的深刻性。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根据《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3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简要分析积累还不够详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的掌握和培育、践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教案纸 教学进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含考勤、旧知识提问、新课导入) 2、 进入新课:(45分钟) (1) 快速阅读课本第121-129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观看PPT上关于中国文化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各大活动中呈现? 2、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抱着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对于愚昧、低俗的文化又该采取什么态度?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职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找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5分钟)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难点在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理解,并且最难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本节课的基础上,在生活中逐渐培养的。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节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记忆的同时,认真回顾课本内容,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 5、 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有关知识,通过结合图片及典型事例,相信大家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中。 6、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文化的多样性 A、先进文化与愚昧、低俗文化 B、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 2、 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A、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纲要 题型: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三、论述题,3道题选答2题,共70分。 注意:授课教师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简答题,我根据听课的内容和重点整理以下问题,如有不全面,望谅解。打星号的题重点把握。 一、简答题。 1、资源、资源配置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P221 资源和经济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资源,一类为社会资源。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P221 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P221 一、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三、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P222 商品经理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市场经济基本含义。P222、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 6、市场机制的含义、内容。P224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联系及作用形式,其基本功能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趋近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 7、价格机制是最基本的运行机制的理由。P224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机制。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市场供求的变化。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平衡,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作用才得以实现。 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它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复习 【学法指导】根据知识线索,全面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梳理】 经济: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___________政策日益不满,频 发暴动。 1.确立: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实施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实行________的公有制;实行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_________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管理经济。 3.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 (1)积极影响: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超越了苏联的___________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造成农业、___________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___________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_________;③剥夺___________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___________的积极性。 【自主复习检测】 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 2.1921 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4.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 卢布,在 700 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 1 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8.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9.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课标要求: 考试要求: 考点梳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 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 (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 历史性的跨越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过程 (1)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①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

第一篇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或以市场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的联结才能进行。 2.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特征:(1)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2)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3)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联结起来运转的经济;(4)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6)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价值的经济;(7)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我利益的经济。(8)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9)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10)市场经济是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经济;(11)市场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12)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13)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经济;(14)市场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有市场的存在,都有商品的存在;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都要生产对社会有用的物品,都要让渡对别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都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都通行等价交换原则,都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都有交换的媒介——货币。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商品经济比较充分和典型的经济形态。从差异性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序列的

经济范畴,主要区别表现在:存在的前提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功能 一、简答题 1.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和风险。 2.市场机制的作用形式有哪些? 答: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3.市场机制的基本运作原理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可以依据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它们的价格,而这样的价格同时也能够反映生产该种商品的要素的稀缺性。在价格的指导下,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从供给过剩的部门流向供给不足的部门,从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状况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论述题 1.试论述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 答:市场经济主要具备资源配置、信息反馈、调节供求、经济评价以及激励与择优等基本功能。 2.试述市场经济的优势。 答:(1)市场经济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2)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法制建设;(3)市场经济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转变;(4)市场经济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第三章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章资源及其设置 一、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的过程,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2.怎么生产。3.为谁生产。 二、市场配置方式的三大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 三、市场配置方式的局限:1.市场配置难以解决长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难以自行纠正宏观经济发展趋向。2.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显得难以尽如人意,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市场调节的过程较长。3.市场配置不能解决经济的外部效应问题、垄断问题、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不能对有益外部性进行鼓励、刺激,也不能对有害外部性进行自动抑制和调节。 四、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有四大功能或作用:1.传递信息的功能。2.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3.提供生产力和促进企业竞争的功能。4.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五、市场经济的特征:1.产权的确定性。2.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3.经济活动的竞争性。4.经济行为的法制性。5.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六、现代市场经济一般四大特征分析:1.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现代公司组织形式。 3.通过政府维护市场积极秩序。 4.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七、产权的特征:1.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式。2.排他性产权的契约性质。3.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多种权利的综合。4.产权的统一性和不完全性。5.产权起源与资源稀缺性及交易费用有关。 八、产权制度的功能:产权制度具有财产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一句话,产权制度能有效地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九、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1.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条件(①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②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体制)。2.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部条件(①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②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③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特征 十、社会主义的本质同市场经的兼容: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同市场经济的兼容。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根本要求同市场经济的兼容。3.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同市场经济的兼容。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市场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案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习人:吴起民指导老师:薛凤伟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掌握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识记并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了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并理解其基本特征,识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能力目标:让学生辩证的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正确的态度,对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能够理解和认同,并以此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哪些厉害的本事? 生:有筋斗云、火眼金睛还有七十二般变化,还有金箍棒 师:对对,关于这个七十二般变化我是最喜欢的,可以变化出很多不同的东西,让别人认不出你是谁,可是有句话说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孙悟空变成什么样的形式,他还是孙悟空,是不是呀? 生:是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厉害的法术,可是我们需要练就火眼金睛的本事,懂得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内容。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95页,了解一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考一下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关系:内容与形式 2、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师: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呢?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性。我们再来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从这二者的定义表述,我们可以判断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体现和服从于经济制度,只有经济体制适用于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师:非常准确,这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内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适当的形式能够促进内容的发展,因此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转变为适应经济制度发展的形式。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96页的内容,了解一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 【引导过渡】 板书: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 1、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过程 师:同学们,在建国初期我们采用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体制对于恢复生产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有积极贡献的,但他自身也有一些弊端,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小字部分的内容。 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痛得过多过死,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