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级中学郭辛林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

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

调”。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

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

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三、初读 1、范读正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知道所怙(hù) 兄殁(mò)死亡南方省(xǐng)坟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①匆忙,急②惊慌去万乘(sha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不临其穴尚飨(xiǎng)汴(biàn):河南开封的别称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一说鬼神享用祭品孥(nú):①儿女。②妻子和儿女嗣(sì):①接续,继承。②子孙,继承人敛(liàn):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衔(xián):

用嘴含,此文为“怀着”。

2、词语

羞:“羞”通“馐”,美味食物。世:“世”通“逝”,死去。兆:坟地,坟

墓。

曷:“曷”通“何”,什么。怙:依靠。戎:军事、军务。尤:怨恨。

果:成为现实,实现。旅:旅居,在外地。诚: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抱:忍受。比:近来。

殒:死亡,这里指损害。吊:抚慰。抑: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或者。

3、整体把握

1、大意: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

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①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板书:悲情之始

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

会三别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

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板书:痛海之极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

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研读第一部分(1--3)

(一)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时羞之奠(馐)不幸早世(逝)

(2)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将成家而致汝

(3)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形作名,诚意)汝又不果来(副作动,实现,成为果实)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将成家而致汝(使…致)

(4)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二)内容提示: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 1 段:此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

情感基调。

第 2 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

手足。

第 3 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三)重点研读和诵读: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

抒情色彩。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二部分(4-9段)

(一)重点字词句

1、注意下列加黑的词语:

(1)通假字:皆康强而早世(逝)其信然邪(耶)

(2)古今异义:虽然/志气/几何/成立

(3)词类活用:视(名,视力)病者全乎(形作动,保全)旦暮(状)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的家业)夭其嗣(使…夭)苍苍(形作名,黑发)者欲化为白(形作名,白发)矣(4)虚词“其”:其能久存乎其信然(大概)其无知(如果)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然乎?其不然乎?

(5)特殊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

(二)内容提示:写十二郎之死。

第 4 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

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 5 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

信的惨烈心情。

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

的至悲至痛之情。

第 7 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

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 8 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 9 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二、重点揣摩第5段虚词的作用

揣摩文章第5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

感情上的作用。

点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

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

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

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

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

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研读第三部分; 2、总结全文,鉴赏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祭十二郎文》教案

一、研读第三部分(10-12段)

(一)重点文言词汇:1、通假字:敛不凭其棺(殓)以待馀年(余)

2、其它词语:吊汝之孤以待终丧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窆不能临其穴

长吾女与汝女尚飨

3、虚词“其”:其又何忧!曷其有极?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汝其知邪?其不

知邪?

4、虚词“以”:取以来以待终丧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5、特殊句式:生不能相养于共居。其又何忧!

(二)内容提示:第 10 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

灵。

第 11 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

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 12 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总之,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

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

痛之情达到高

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特点

1、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思考: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

-叔侄情深

(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噩耗传来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祭奠亡灵思考: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1)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2)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

诵。 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

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3、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本文却不拘格式,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

所带给他的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总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

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

艺术特

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

文字不

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

之凸现

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

刻张驰

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

微妙深

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

或长或

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

从而

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附祭文:

诸葛亮吊周瑜: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

痛哉!伏惟尚飨

《祭十二郎文》译文

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

之长,才、这才。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能衔(含,怀着。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

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

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中年兄殁(死亡,同没。)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而已!”汝时(副词,当时)犹(副词,还、尚)小,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副词,初次、第一次)来京城。其(代词,那)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视、省视)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停留,“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指家属,“妻孥怪我在”)。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复合虚词,一作未果,表事实与预料不相符合,“没有能够”、“没有实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来。是年,吾佐戎(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词,…的人)始(副词,才、这才)行,吾又罢(停职)去(离开),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介词,在)东,东亦客(作客、客居,寄居他乡)也,不可以久(副词活用为动词,久居);图(打算、考虑)久远者(助词,句中停顿),莫如(复合虚词,不如,不及、比不上。“莫”为否定副词)西(名作状)归,将成家(古今异义词,安家落户)而(表承接)致(使……来,招引、引来)汝。呜呼!孰(疑问代词,谁)谓(以为、认为,引申指预料、料想)汝遽(副词,仓促、匆忙、急忙)去(离开)吾与汝俱少年(古今异义词,青壮年),以为虽(即使、即便)暂相别,终(副词,终究)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久与(介词,和)相处,故(连词,因此、所以)舍(丢下)汝而(表承接)旅食(在外地谋生)京师,以求升斗(比喻极微薄)之禄;诚(假设连词,如果真的、如果确实)知其(代词,那、那样做)如此,虽(连词,即便、即使)万乘(本义借代大国,此指及其富贵、封邑广大)之公相(共卿宰相),吾不以(介词,因、因为)一日辍(停止,指丢下、离开)汝而(表承接)就(动词,往、到、去,指就职上任。)也。

(3)去年,孟东野往。吾书(名作动,写信)与(动词,给)汝曰:“吾年未

四十,而(转折连词,可是、但是)视(名词,视力)茫茫(模糊不清、昏昧不明),而(连词,并且)发苍苍(斑白、灰白),而(连词,并且)齿牙动摇。念诸父(伯父叔父辈,“迨诸父异爨”)与诸兄,皆康强而(转折连词,但是)早世。如吾之(指示代词,这、这样)衰者(代词,…的人),其(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哪里)能久存(存活)乎?吾不可去(离开,指去职),汝不肯来,恐旦暮(复合虚词,表动作行为将在近期的某一时刻突然发生,“不知道哪天早晨或晚上”)死,而汝抱无涯(边际、极限)之戚(哀伤)也!”孰谓少者(代词,…的人)殁而(转折连词,可是、但是)长者存,强者夭而(但是)病

者全(形作动,保全)乎!

(4)呜呼!其(连词,与后面的“其”构成选择问,“是…还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信(①形容词,言语真实、可信,真实;②副词,确实、真实、果真)然(①形容词词尾②代词作谓语,“是这样”)邪?其(同前)梦邪?其(同前)传(动作名,传来的消息。)之(助词,取独)非其(助词,无义)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德行美好)而(却)夭其(代词,指吾兄)嗣乎?汝之纯明(纯正明智)而(却)不克(助动词,能够)蒙其(代词,亦指吾兄,为十二郎的先人)泽乎?少者强者而(却)夭殁,长者衰者而(却)全存乎?未可以(古今异义词,可+以+(为)=能够+认为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报丧的书信),何为(为什么)而(却)在吾侧(身边)也?呜呼!其(代词,那)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其嗣矣!汝之纯明宜(应该)业(继承…的家业)其(代词,他的)家者(助词,的),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天意)者(助词,句中停顿)诚(副词,确实、真的)难测,而神(神明)者诚难明(明了)矣!所谓理(天理)者不可推(推求),而寿(人的年寿)者不可知(预知、猜测)矣!

(5)虽然(古今异义词,虽然这样、虽然如此),吾自(介词,从)今年来,苍苍者(代词,代头发)欲(副词,将要,“鸡鸣外欲曙”,“漫卷诗书喜欲狂”,“山雨欲来风满楼”;另助动词,“好象要”,“对此欲倒东南倾”、“山青花欲然”。)化而(表并列)为白(形作名,白发)矣,动摇者欲脱而(表并列)落矣。毛血(毛发气血,指身体、体质)日益(复合虚词,一天比一天、一天天地)衰,志气(古今异义词,精神状态)日益微,几何(古今异义词,复合虚词,多少、多少时间,常作谓语,需调整语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从汝而(表修饰)死也。死而(假设连词,假如、如果)有知,其(代词,那)几何离(主谓倒装,即“离几何”。);其(假设连词,假如、如果)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代词,指时间)无穷(形容词,穷尽、尽)期矣。

(6)汝之子始(副词,刚刚、方)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幼小需提抱,指幼儿)者,又可冀其成立(古今异义词,成人自立)邪!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7)汝去年书云:“比(副词,近来、最近,复合虚词有比来、比者)得软脚病,往往(副词,常常、经常;另副词,表到处、处处,“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而剧。”吾曰:“是(代词,这)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形式宾语,不译,“珍宝尽有之”)。”未始(复合虚词,不曾、未曾)以为(古今

异义词,“把…当成是”、“认为…是”)忧(名词,可忧虑的事)也。呜呼!其(副词,通“岂”,难道)竟以(介词,因为)此而殒(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代词,你的)生乎?抑(选择连词,还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子于人欤?”)别(副词,另外)有疾而至斯(代词,这,这个地

步、这个结局)乎?

(8)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介词,同“于”,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操悉浮以沿江”)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语气词,含有不确定、大概的意思)东野之使者(古今异义词,派却的人)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副词,才、这才)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应付)之(代词,指孟东野)乎?其(选择连词)然(代词,这样、是这样)乎?其(同前)不然乎?

(9)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慰问、抚慰、安抚,“形影相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目的连词,来)待终丧,则(连词,那么)待终丧而取以(同“而”,表承接)来;如不能守以(表并列)终丧,则(那么)遂(副词,立即)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副词,终究)葬汝于(介词,在)先人之兆(同垗,坟墓),然后惟其(代词,他们,指奴婢)所愿。

(10)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目的连词,来)尽哀;敛(通殓,装殓)不凭(临,亲临、来到)其棺,窆(棺材下葬)不临其穴。吾行负(辜负、对不起)神明,而(表因果)使汝夭!不孝不慈,而(表因果)不得与汝相养以(连接,表修饰)生,相守以(表修饰)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副词,确实、实在)为(做、造成)之(代词,代这样的结局),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又何尤(责怪,“怨天尤人”。“何尤”,宾语前置)!“彼苍者天”,“曷其(复合虚词,曷,代词同“何”,表反问;其,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常用来询问时间、原因,“什么时候”、“为什么”)有极(名词,尽头、极点)”!自今已(通“以”,即“而”)往,吾其(语气词,表揣测,大概)无意于(介词,对)人世矣!当求数顷之(音节助词)田于(介词,在)伊、颍之上,以(目的连词,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希望,“幸可广问讯”)其成;长(动词,养育、抚养)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1),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其他问题:一、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二、第四段写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

到绝望。

三、7—9段,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感什么,又叹什么?

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四、10—12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

六、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

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哀后辈孤苦;疚丧

葬难周。

本文线索和思路

本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思路的发展: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前提)→ →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悔恨和强烈的感情震荡(发展)→ →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至高点

(高潮)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艺术特点 1.不拘常格,破骈为散,以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由抒情。2.真挚的感情、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催人泪下。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在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

以此深化亲情。

3.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的语言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交织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作者邮箱: guoxinlin@https://www.doczj.com/doc/5c5666241.html,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丧”“以”“而”“其”等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2、掌握“惟(唯)……是……”这一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3、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 4、分析文中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祭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创作上实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佳作。对此文只有反复“读”才能揣摩语言应用的妙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才能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才能体会到作者沉浮宦海的慨叹。 【课程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评价和文体特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 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着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顺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柔顺和静),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微小)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zhūn xī,埋葬)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xí,低湿的地方),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

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 汴()州孥()薨() 嗣()位殒()生奴婢() 窆()尚飨()颍()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 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 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 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 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 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 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 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 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 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爱身边的亲人。 2、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重难点】 1、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课文前三段 一、导人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预习导读——评价单 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10 班名: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难点解决】祭文的写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辩论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

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 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 3、文体介绍 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 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 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 二、诵读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 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 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 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

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 1、省 ①动词,xíng,知道不省所怙。②动词,xíng,看望汝来省吾。 ③动词,shěng,减少省徭役,减征赋。 2、致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章跌宕起伏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归纳“省”“致”“就”“诚”等多义词的用法。 2.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一、亲爱的同学,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相信你一定预习了,那么请你写下独具特色而又文采斐然的导语吧,相信在你的引导之下,同学们更喜欢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本助读 1.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2.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你一定要多读,熟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四、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意积累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理解并能正确翻译特殊的文言句式。看一看,下面的这些文言问题你都能顺利解决吗? 1.一词多义 (1)省 ①不省所怙(《祭十二郎文》) ②汝来省吾(《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1、《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章,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二、学习新课

1.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2、听范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3.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4、读课文时注意下列字词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 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 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 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 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

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 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 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和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 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 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和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 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 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 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篇二: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doc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 ______ 第—周 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 《祭十二郎文》口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旬,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冃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第一、二学时 【知识链接】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木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Z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徳贡献;最后向死者亲丿瓜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乂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牛:者听的。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而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人。长兄韩会无了,次兄韩介冇了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I?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口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耒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于?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乂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I?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卞这篇祭文。 4、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Z,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生活在屮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侣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來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 Z首。代表作是 《马说》《师说》等。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荣辅备人:张沛季虹李群司磊李华张玉娟朱晓娟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教材分析 《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识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能较好的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2.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体会至情至性的 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课前准备 自读课文,落实字词,完成预学案。 教学策略与手段

1.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并作积累。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小组1: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小组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小组3:释题】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祭十二郎文教案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级中学郭辛林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 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 调”。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 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 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教师) 【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4.了解背景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预习自测】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闻汝丧(sàng)之七日②所怙(hù)③兄殁(mò)南方④省(xǐng)坟墓⑤归取其孥(nú)⑥丞相薨(hōng)⑦佐戎(róng)徐州⑧孰谓汝遽(jù)去吾⑨万乘(shèng)之公相⑩殒(yǔn)其生⑾窆(biǎn)不临其穴⑿尚飨(xiǎng) 【诵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读出情感。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梳理知识点 【通假字】辨析通假现象 1.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6.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一词多义】辨析一词多义现象 ①致 A.乃能衔哀致诚表达 B.致敬亭于幕府送达 C.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D.何意致不厚招引,引来 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取得,得到 F.老妇前致词传达,表达 G.[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兴致,情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