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研究

摘要:

如何让自己的学生随时有一颗敏感的发现和探索之心,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有着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根究底的精神,这对于科技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把科学的探索精神深入到学生心中,随时保持一颗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敏感之心,并结合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的实践行动起来,才是成功的稳基石,科技创新教育的落实点。

中学科学课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述了中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四个途径:一是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二是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是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品质;四是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青少年、科学探索、中学学科、课堂教学

正文: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

每年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参展作品也层出不穷、巧思新颖,其中不凡有许多让人豁然开朗、奇思妙想的构造打动着我们缺少发现的心灵,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就在我们的勤于思考中。如果我们紧紧是为了参赛才在接到文件的短短时间中匆忙凑数的完成作品,显然这是很仓促而缺少许多真正有价值的创新灵感的。所以作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我们,必须把科学的探索精神深入到学生心中,随时保持一颗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敏感之心,并结合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的实践行动起来,才是成功的稳基石,科技创新教育的落实点。笔者就以下几方面针对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敏感的科学探索精神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在学生有高度认识和重视的基础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青少年学生的基础总是参差不齐的,兴趣爱好也不同,而喜欢动脑和喜欢动手实践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平时的课程教育中,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专研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课本身。尤其是探究性的实验,既可以增加科学课堂的趣味性,挑战性和知识性,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设计的实

验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从中学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科学,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从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重视学生的智力探究过程,把科学知识体系、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这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将科学思维过程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在开发这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把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把科学思维过程转变为可操作的培养过程,这样不但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各种科学思维过程,而且把每个过程都分解为不同层次,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环上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要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的一种科学活动。我国《标准》将其基本过程表述为以下6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

四、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品质

科学教育侧重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工具价值,人文教育着重于精神价值,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目标是由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人的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探究的品质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科学探究品质主要包括态度、情感、意志、价

值观等内容。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主要表现为勤奋努力、热情自信、独立思考、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科学课具有丰富的科学品质教育内容,科学教学中科学品质的教育应该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科学知识之中,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教育。教师可通过科学情感教育及加强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来实现。

五、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技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的内容以及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为学生开辟了一条获得科技知识的新渠道,提供了广泛接触自然和生产实际的机会。科学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与创造的场所和机会,具有学生参与的广泛自主性、活动过程的创造性。科技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机动灵活,活动方式趣味刺激,主要形式有:常见的小实验、小制作、小设计、小论文、小发明等;各种内容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安装检修照明电路、装配收音机、制作航模、自制教具和学具、修理自行车、制作电子产品等实际操作;具有课题研究和科学探究性质的活动,如水的电阻率的研究;各类科技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展览、科技节等活动。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鼓励、指导和帮助。科技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学生在课本学到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的结果,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的态度不尽相同,因而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而他们对自己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是很珍惜的,由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产生积极情感,长期坚持,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六、勤于研究、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这一概念,早在1918年就已由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提出,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创新就是不拘限于已有的结论和见解,而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结论和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大胆地鼓励与支持。发现学生有这样的潜质,要精心加以保护,并及时予以诱导。如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学校的一名科技辅导员发现一位学生想研究一种适合于偏远农村家庭用来水田里收割谷子的打谷桶,既可以在有水的田里使用,也可以在干田使用,这和现代技术的收谷机比起来,虽然显得落后了不少,但在传统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偏远农村这是省时省力的创新改进。所以辅导员觉得学生这种想法很好,于是大胆地引导他,并给他提供资料、材料和技术,结果在木匠的帮助下学生创新出来一种漂浮打谷桶,在泸县的县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在泸州市科技创新中获得了二等奖。鼓励学生提问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应在学生中提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独辟蹊径,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七、坚持不懈,不畏艰难

任何事情缺乏坚持和吃苦精神,都难于走向成功的道路,而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并且如今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长在温室里,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他们得到劳动锻炼,树立起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鼓起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战胜困难,敢于夺取胜利的勇气。同时在科学创新的活动中,也要把这种精神深深扎根其中,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其吃得苦,要有坚持不懈的劲儿,面对困难,要有坚持的恒心。在培养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作为学生的得力助手和监督员,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帮助,让其找到坚持的成就感,逐步养成。

八、关爱支持,勤于鼓励

“优秀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人都有强烈的渴望得到认可的同理心。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疑问和难题,作为科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帮助他们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困难,鼓励和帮助同行。而我们往往不能少了那些赞美的语句,那是给学生们强有力的力量。在他们发现问题是,及时给与肯定,在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及时更多参与

其中,引导思维的多方位发散,并用赏识的眼光对待他们的每一次思维的飞跃,哪怕是无实际意义的也不能打击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可用科学家的探索挫折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作为榜样,让他们保持一颗上进充满希望的心来获得成功。

九、关注名人,借助榜样的力量

榜样作用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利用各种资源的整合,向学生介绍成功的科学家实例,引起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例如,爱迪生、达尔文,以及身边的成功的实例。在名人榜样的熏陶下,让青少年学生学会善于观察,细致观察,善于动脑,勤于发问。

参考文献:《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讨》、《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初探》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或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师傅,甲每加工25个零件,有23个及格,乙加工20个零件,有19个及格,丙加工50个零件,有47个及格。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师傅加工,你会选择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实际上可转化成“求谁的合格率高”这一数学问题(教育学/学科教育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5c6010584.html,/)。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四、关注课堂人文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它对人的学习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平阳少艺校教导处》作者:陈碎林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细节中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生活细节中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7-18T14:22:05.017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婕[导读] 幼儿期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更离不开感知觉的发展,直观观察,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刘婕(开封市民族幼儿园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幼儿期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更离不开感知觉的发展,直观观察,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活动。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而获得的成功体验。细节中的探索精神培养,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探索、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根据新《纲要》的内容,正是体现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关键词】细节;探索;体验;游戏 生活细节中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学习的兴趣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点。 “生活即学习”,我们在幼儿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并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1.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动,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一个三岁的孩子经常会被父母拉着小手剪指甲,心里对指甲剪充满了好奇。有一天,当他剥不开瓜子时,想到用指甲剪去剪瓜子,这是孩子从成人为自己剪指甲的行为中总结出来的,认为可以帮助自己剥开瓜子是最好办法。认为可以帮助自己剥开瓜子的最好办法。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而获得的成功体验。远比爸爸妈妈喂到嘴里的瓜子香甜。3-6岁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幼儿容易掌握哪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 2.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看电视,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他们。你会发现孩子会跟着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紧张、一起好奇、一起失望。他们会对故事中的某个地方很感兴趣;一句对话.一个词语.一个动作等,会自己跟着模仿。 例如在讲述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时,故事中叶公前后不同对待龙的态度的语言描写,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他们不时地发出一阵阵的笑声。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演叶公见到真龙时的表情、神态,其他的幼儿观察、讨论,谁表演的更逼真、更形象。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演、讨论、再表演、再讨论这一系列的探索,进一步理解了成语故事的真正含义,也理解并学会了使用“大惊失色”、“撒腿就跑”等词语。孩子们听的多了,表演的多了,理解的多了,会用的也就多了。在他们讲故事时,优美、生动的词语会出现得越来越多。幼儿的活动中,兴趣、游戏性要很大比重。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利用幼儿的探索,帮助幼儿学习。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或直接朗诵歌词来描述画面,帮助幼儿理解歌词。需要说明的是画面不宜过多、过碎,比如:“走来一只小兔手里拿着喇叭,这边吹,嘀嘀嘀滴哒,那边吹嘀嘀嘀滴哒,小小音乐家;走来一只小猴,手里拿着腰鼓,这边敲,咚咚咚咚咚,那边敲,咚咚咚咚咚,小小音乐家。走来一只小熊,手里拿着二胡,这边拉,吱扭扭扭扭,那边拉吱扭扭扭扭,小小音乐家。”每一段只需要有一个画面就可以了,“走来一只小兔”这一段就是画一只吹喇叭的小兔子,“走来一只小猴”这一段画一只敲腰鼓的小猴子,“走来一只小熊”这一段画一只拉二胡的小熊,不用一句歌词画一幅画,画的太多反而扰乱幼儿的视线,不容易记住歌词。画中的形象要卡通,可爱,色彩鲜艳,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幼儿注意力,尺幅较大,便于幼儿观察。在图片的提示下,幼儿全曲跟唱歌曲。这就是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除了直接地“教”之外,更多的是以间接控制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帮助幼儿主动学习。图片就是教师间接控制的方式。幼儿的活动中,兴趣、游戏性要很大比重。 3.开展有组织的实验、探索活动 仅仅依靠随机教育是很不够的。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活动中进行的。不仅在科学领域,在语言活动中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探索活动。幼儿期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更离不开感知觉的发展,直观观察,有利于幼儿的学习活动。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口头语言迅速发展,有意记忆也开始发展。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计算、认知能力发展很快,与之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在童谣《滚汤圆》的学习中,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个小小的乒乓球,让他们在玩球的过程中,发现并找出许多种不同的玩法;在肚子上滚动着玩;用脚滚球;在胳膊上.腿上.脸上滚动小球;用两个手指捏住球当成地球仪转动着玩等.每当一个孩子想出一种新玩法时,教师就去模仿他,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学,并会积极地想着新的玩法,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在玩球的同时,教师念出童谣,幼儿在玩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童谣。幼儿不知不觉地在游戏中学习,实践,寓教于乐。幼儿没有困难地轻松学习,教师和孩子愉快的互动,体现出学习是双边活动。 在探索行为发展过程中,幼儿在心理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自我兴趣—自我探索—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主动探索—产生更大的情绪体验—焕发出更积极的探索行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幼儿在每一次往复的过程中,探索精神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幼儿这时的“学”来看,如入无“师”之境,在活动、游戏中自主地尝试,体验,接受教育影响,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向着我们教育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教师的逐步退出,根据新《纲要》的内容,正是体现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4.细节中的探索精神培养,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将教育意图具体化,把教育目标贯穿,融汇其中,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得以实现。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在单位时间内,使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最大化,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有效教学。能有效的在较短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主动学习简单,搭建幼儿学习的支架,把握幼儿的最佳最近发展区,教师的行为和师幼互动等帮助幼儿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探索、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科学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浏阳市沙市镇东门完小李湘强 【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必要途径。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正确的方法留心观察,多动手实践,改进创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论文关键词】科学实验科学精神创新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验,亲自感知科学实验中的设计、观察、对比、记录等过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实验导入,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进行科学实验,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在科学课上,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我先精心准备了一个磁悬浮的实验,让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对于磁铁,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孩子都玩过磁铁,知道两块磁铁靠近了了会自动吸到一起,有时会互相排斥,也知道磁铁能吸铁,但都没见过磁铁能浮在空中。在做实验时,用两块环形磁铁放在一个略大一点点的塑料筒中。先让学生看到两块磁铁都能轻放入筒底部,但将两

块磁铁同极相对放入筒中时,上面的一块磁铁浮在了空中,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想一控究竟。这时,我先让学生代表动手实验演示,再讲磁铁同极相斥、异极吸引的性质,同时讲解了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原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印象很深,效果很好。 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但如何挖掘大自然的无穷科学,除了经具有科学探索精神之外,还要有一双探索科学的慧眼,也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就要老师经常引导、培养。我带领孩子们到校园观察樟树,先让孩子们自己看,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观察完了,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让其他的孩子现场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树有多高、多粗,树干和粗枝、细枝、树叶的颜色、形状、光滑度、纹理,还有叶脉。有的同学还发现枝和叶折断后有一点点水份,还有小虫子……总有一些同学有独到的发现。老师对这些观察方法和结果进行指导总结,然后再让孩子们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对樟树再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并作好详细的记录,有的用文字、有的画图、有的拓印……比第一次的观察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只有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过程一般都要十多天。一般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演示了一遍。虽然形象,但不太实在,学生没有实际接触,效果不好。正如诗句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教学时,特地准备了五个盘子,五类种子,放在走廊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负责种子的发芽过程。除了仔细地观察并记录本组的种子变化过程之外,还要记录并比较另外四组的种子变化情况。每组一部旧手机,用于拍摄图片。到了最后,五组将自己的观察日记在班上交流,将图片在教室的多媒体

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精神的几个细节

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精神的几个细节 玉林市新桥一中谢远珍 摘要: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大胆的发现。”研 究表明,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果敢地探索的行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的境界;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活,也就无从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师生快乐、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探索精神的土壤和阳光。 关键词:课改探索精神数学压抑平等 引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几个年了,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旧多为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接受”模式。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实际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和谐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为此就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一、打造“水文化”的学习环境,是培养探究精神的前提。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水,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回答是肯定的。学生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它同样需要像载歌载舞的水一般灵动、诗意、执着。教室环境布置,在无声地营造着育人的氛围,在关注和雕琢的同时,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切不可过分“功利”。 闻名中外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我校已借鉴试行将近一年了,成功与否还得留给时间去证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室文化的设计。寒窗十多年,参加工作也近十年了,对教室的传统有做法是教室前方黑板上张贴班训,两侧是名人名言,鼓励的话语已习以为常,也一直认为对于毕业班的教室前方的黑板写下醒目的“距中考仅有××天”、“超载梦想,赢在中考”……是为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让他们更懂得珍惜时间。但在一次和学生深入的谈心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习惯的只是我们没有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来,现的中学生多是90后的,他们生在长在一个开放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的年代里,他们的心灵都很脆弱,需要的是更多的激励。他们本身就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求得到赞扬。而激励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推动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让他们信心百倍地鼓起前进的风帆,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中考’二字,他们深感紧张、压抑,父母、老师每天都把‘中考’挂在嘴边,他们觉得就像电视里文化大革命张帖的大字报的场景,每天除了压抑还是压抑,这样单一的暗示,平添了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紧张。所以借鉴“杜郎口”的模式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及时地把班规改为了“我的梦想我做主”,增加了才艺展示台,主题为“风景这边独好”让每一个同学写下自己的格言。中考的提示牌移到了教室后墙,内容改为“距离实现我的梦想还有××天”,口号式班训改为瑞士心理学家的励志名言“每一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激励自己,

论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

浅谈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执着的探索精神 摘要: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而在众多精神之中,执着的探索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更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基本保证。 科学家想要有所为需具备的科学精神是什么?有些人马上会想到智力、IQ、才干一类的东西,因为揭示自然奥秘,攻克科学堡垒,近乎于下海捉鳖、上天揽月……,必须神通广大、本领非凡,如果没有聪明绝顶的头脑,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想象力、过事不忘的记忆力,以及没有出色的想象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是万万不行的。要意识到,这种观点、这种议论虽然主要来自非科学工作者,但是在社会上却很有市场。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科学家想要有所成就,单凭一个聪明灵活的大脑是不行的,还需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尤其是执着的探索精神。 瓦特是众所周知的大科学家,他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谈到他发明的蒸汽机,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将这一伟大成就归功于他的聪明才智,但是如果深入的去了解瓦特的发明历程,了解他的一生,就会发现蒸汽机的发明应归功于瓦特执着的探索精神。 瓦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而且从小体弱多病,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学习。随着智育的发展,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和钻研之心。瓦特刻苦好学,有时读书通宵达旦。十五岁时,就读了一些工艺和物理方面的书籍,已经具有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他喜欢天文学,常常一个人躺在草地上,观察天空的星星。他喜欢做模型;小起重机、小辘轳、小抽气筒以及船上用的各种物件,他几乎都做过,有的反复做过多次。之后,为了谋生,瓦特到伦敦的一家数学仪器店做了一名学徒,学习制造数学仪器。离开伦敦后,他得到了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在学校里修理数学仪器,并逐渐接触到了蒸汽机的制造。在那个时代,蒸汽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机,极少有人使用。在帮助别人修理过一次蒸汽机后,瓦特决心要制造出一台完美的蒸汽机。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历程颇为坎坷,在发明过程中,瓦特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家财,而且负债累累,期间有很多人劝过瓦特放弃发明蒸汽机,和家人好好过日子。但是瓦特并未因此放弃,即使是她的妻子因为繁重的家务和生计问题逝世,瓦特也没有中断过蒸汽机的研究。皇天不负有心人,瓦特终于在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发明成功了。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加之英国当时煤铁工业发达,所以英国就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十九世纪,开始海上运输改革,一些国家进入了所谓的“汽船时代”。从此,船只就行驶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了。随之而来,煤矿、工厂、火车也全应用了蒸汽机。体力劳动解放了,经济发展了。这不能不说是蒸汽机发明的成果。当然也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的功劳。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间跨度很大,试问在这漫长的几十年时间里光靠智力能发明蒸汽机吗?不能光靠智力,那要靠什么。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正是执着的探索精神支持着瓦特一路走来。面对他人的不解,家人的离去,瓦特依然没有放弃,执着于他的蒸汽机的发明。正是由于瓦特的这种执着精神,才有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才有了人类伟大的工业文明,才有了人类的这一大步前进。 拥有此种执着的探索精神的还有物理大师普朗克。普朗克出生在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传统家庭。在完成中学学业后,普朗克决定学习物理。但是,慕尼黑的物理学教授菲利普·冯·约

阐述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意义及方法

阐述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意义及方法 在构成科学精神完整体系的诸要素中,科学探索精神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探索求知,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就努力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那么,在现有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呢? 1. 对“探索精神”准确定位 1.1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目的。幼儿探索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对未来世界的探索精神,通俗讲是培养幼儿具有一种凡事多问多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该把科学教育活动当作孩子获取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途径,并不局限于知识传授,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一种对周围世界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学会学习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一些教师以为科学教育就是教给孩子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或回答他们日常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这是一种片面和简化的理解。因此,科学教育应满足孩子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需要,在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正确与他们交流,满怀好奇心去探索,让孩子热爱科学,敢于探索。 1.2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特点。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要看、听、问,像是天生的科学家,本能地渴望了解周围世界,这就是科学探索精神的生长点。而这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探索是无意识占主导,幼儿的思维能力刚刚开始,不可能象成人那样会自己分析思考,很多时候是出于完全的好奇之心,问这问那,但并是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认识到这个特点,一方面可以正确地看待孩子自发的探索性是与生俱来;另一方面要大胆鼓励幼儿的这种好奇心;再一方面逐步引导幼儿向有意识有目的方向上探索。 1.3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方法。幼儿阶段的科学探索活动,并不是为了解决深奥抽象的科技“尖端”,而是基础的尝试,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幼儿在帮助老师清洗玩具时,他们发现同是塑料积木,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先漂后沉。他们的兴趣就来了,多次操作,反复观察后,终于明白,完好无损的积木是浮在水面的,破损的积木进水后,会慢慢沉下入水中。他们把一团纸放在水面上,纸团慢慢沉到水下,老师提议他们用同样的纸折成小船后,放在水面上,很久小船都漂浮在水面上,他们对这种现象议论纷纷,老师就建议他们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操作更多的材料,慢慢寻找答案,明白其中的道理。实际上,幼儿的眼中看到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提问,观察,做游戏等等,无一例外地都要接触某些科学的道理。然而,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般是不可能理解科学的术语和概念的。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精神,常常是用语言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不能不顾及孩子的直接经验不足,还不能达到某种概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仔细聆听孩子的叙述,积极鼓励孩子利用各种视、听、触、嗅等感官探究事物,努力扩展孩子的直接经验,而不能急于求成,以孩子掌握了多少概念、名词堆砌的所谓“科学道理”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的特点文/林祖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本)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力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同时,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试验范围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九省一市(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青海)。此次修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大纲修订本从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大纲修订本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如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要“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这些表述都是试验本中没有或者是不够明确的。大纲修订本在知识要求方面,还将试验本要求“知道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改为“了解并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这里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体现了观念上的区别。“知道”只是对已有的知晓,“了解并关注”则不仅是知晓,还要形成一种习惯,带有发展性的要求。[!--empirenews.page--] 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大纲修订本的这些要求,既统领大纲,也为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大纲修订本在必修和选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是试验本中没有的,也是以往任何版本的大纲所没有的。大纲明确指出,“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纲修订本安排的研究性课题在必修本中有:“调查近期报刊杂志等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并做交流报告”“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等5项。在选修中有:“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对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等4项。研究性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结论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与科学研究、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empirenews.page--] 在教学内容中,大纲还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内容,如必修本中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如选修本中的“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在这些成就中,可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平稳状态,经济增长水平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匀速的发展。但在投融资方面仍面临巨大的障碍,由于经济发展受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完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高等教育成为铸造新一代经济工程师的摇篮,加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时代的主题,需要我们探究一条适应于社会发展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高等院校经济学院向来都以“经邦济世”作为经济学科设置的出发点,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设置是以数理逻辑推理为主要导向,本来被经济的多变趣味所吸引的学生因数理的枯燥乏味而拒之门外,所以现在高校经济学的发展多以验证为主,而缺乏创新应用型人才。现在无论是在985、211等重点院校,还是在普通院校,经济人才出现趋同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缺乏是通病,所以经济学院的培养方向应以“学以致用”为导向。因此,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还要加强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培养方案设计的理念、方式和路径,使本科的经济学教学更具有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经济学教学演变路径也是遵循经济学的发展规律,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君主与政治家对经济的影响,强调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到李嘉图及马歇尔之后更强注重解释现实经济的实际问题。罗宾斯(Robbins,1948)解释说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合理有效配置问题。当今的经济学发展是以实用为主要方向,经济学教学的演变路径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研究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校制定合理有效教学计划的基础。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理念与目标 经济学培养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能够更透彻地看待经济学问题,因此教学上不能仅以灌输知识内容为重点,应开阔经济知识的应用思考能力。同时,应确认明确的培养目标,由于目标是理念的直接体现,一个合理、务实的目标有利于经济培养理念的有效落实,不会出现虚增等现象,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并且差异较大,有适应社会需求型、注重生活理念型,还有强调基础务实性,在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要学会团队协作,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注重团体的力量。 在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上,不仅应包含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还应包含开拓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经济问题、有效利用经济理论的能力。重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全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作出具体分析,国内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只有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经济理论才有可能形成适用于中国特色经济应用的人才,才能拥有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产生。 高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无论经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文/董智勇朱文秀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提要]我国近几年经济趋于平稳的发展趋势,经济增长水平维持在固定的数值上,难以有重大突破,由于总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树立正确恰当的培养观,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人才满足于经济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改变教学理念,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7日 劳动/就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9x2017 140--

借助信息平台培养探索精神

借助信息平台培养探索精神 发表时间:2011-03-16T10:23:48.03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俊[导读]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为数学这一学科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使数学教学取得“印象深、感受新、效率高”的明显效果。刘俊(楚州区林集镇中小学总校,江苏淮安223200)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为数学这一学科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使数学教学取得“印象深、感受新、效率高”的明显效果。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探索、创新精神。 一、直观画面,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科目本身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数学相遇问题类的应用题,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屏幕上出示一道应用题:“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868 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80 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93.6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教师轻点显示屏上的提示键,题目消失,在音乐声中,屏幕上的北京和沈阳两点间的铁路线,由细变粗,由曲慢慢拉直。而后与北京和沈阳两点间的直线相平行,出现两条铁轨,各有一列火车在两地相对准备开出,教师触摸火车图,屏幕上便出现两列火车在模拟得非常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至相遇。线段图上也同时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化的火车开出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原题中条件、问题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动态地呈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很快便能理解并完整地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可见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情境演示,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题思路寻求不同方法,而且印象深刻,历历在目。 二、有趣动态,开启智慧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认识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探索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逐渐达到表象化阶段时,教师的思维启示点与学生思维障碍点趋于统一,各种矛盾也即将化解,我曾听过“圆的认识”一课,新知教学后,教师让计算机出一道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草地,草地上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只见小猴子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位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老师说:“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感觉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屏幕上又出现了一只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模拟的声音向前进,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的提问,再次定向聚集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此刻,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开启了智慧。通过三维动画演示,反复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迪创新精神。 三、视听同现,激活思路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进行,被激活的各种教学矛盾不断化解,师生双方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相互统一,各自的思维点相互重合,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一位老师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他为了正确地让学生区分两种分法,建立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初步学习“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很多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现,提高了学生逻辑性的整合度,实现了有关除法知识的综合贯通,形成了知识结构的网络。方法如下:屏幕出现8 只小鸟和4 只鸟笼,在教师的操作下,8 只小鸟中的4 只同时飞进4 个鸟笼里,然后演示图下面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8÷2=4(个),8÷4=2(只)。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用手指点一下要选择的算式,若选择正确,就会出现小鸟们欢快跳跃的画面,并发出悦耳的叫声。若选择错误,小鸟们便会发出“错了”的叫声。及时评价与纠正之后,教师操作后,又出现8 只小鸟中的两只,同时飞进一只鸟笼子里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算式。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同时感知,在头脑中较深刻地留下两种分法的表象。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主动探索过程中由局部逐步扩展为整体,形成了正确的认知结构。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具有特殊的功效,特别是它能够按照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对信息的表现形式、呈现顺序、信息类型的转换进行精心设计和综合编排。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界面,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愉悦 中主动去创造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进而培养成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从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看泰勒的科学探索精神

从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看泰勒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管理思想在西方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前。它是泰勒创立的,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为止,其思想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应用领域。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通过提出科学的标准,包括选任标准,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组织原则,以达到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尤其是分工的思想,对生产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科技革命及各种条件成熟下,使其社会处于蓬勃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管理领域之中,管理依然靠经验和人治的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颈瓶。泰勒本人特殊的工作经历,使他发现生产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一切生产效率低下都是由于管理方法问题造成的。在这种背景下,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勒具有深入实践的求实精神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他自己和前人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立在充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成就。泰勒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代替纯粹的个人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的内在规律,也经受了管理实践的检验。他的科学管理的创立反映了他的求实精神,解决工作效率的实际问题。 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目的上看深入实践的求实精神:一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他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他深入实践,开展调研,实验方案,想方设法改进技术和流程。二是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实现革新,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理论,这是谋求取得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三是在劳资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进行一个彻底变革,要求劳资双方都要树立相互责任观念,都应把注意力从盈余的分配转到增加盈余的数量上来,实现重大的精神革命。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上也能体现泰勒的求实精神: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研究,为每个人的工作中的每一要素制定一种科学方法,用新的科学的动作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做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二是科学地选择并训练和培养工人,研究每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和能力,发现每个工人发展的潜能,让工人“更聪明”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三是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以推广。四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五是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资方要把自己比工人更能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起来,而不能像过去一样把大部分工作都推到工人身上。双方保持不断的和亲密的合作,形成一种双方都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实际的劳动效率。他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的是实际效果。 二、泰勒具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泰勒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和成就处处体现出他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泰勒出生于美国宾法尼亚州杰曼顿的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他在法国和德国的学校念过书,后来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由于他十分刻苦,视力和听力受到了损害,所以,最后不得不辍学。离开哈佛后,它没有放弃,进入费城恩特普赖斯水压工厂的金工车间当模型工及机工学徒。于1878年进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工作努力,泰勒升为职员,后又被提拔为机工班长、车间工长、厂总技师,这中间经过了六年时间。工作中,他不忘学习,参加了新泽西州的斯蒂文斯技术学院业余学习,于1883年获得新泽西州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学学士学位,1884年升任米德维尔钢铁厂的总工程师。到米德维尔工厂当工人的时候,泰勒已经真正开始观察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了。他发现许多工人在干活时都有磨洋工、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强烈关注。为了改进管理,他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进行各种试验,对工人“磨洋工”造成产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一开始碰到问题后工人们竭力发对,但他没有放弃实验,感悟到“罚款”“强制辞退”的不妥,接着又开始了“工时研究”,希望为建立工作标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1890年泰勒担任一家机械制造投资公司的总经理。1893年,他辞去这家公司的工作,开始独立创业,并亲自从事管理咨询顾问的工作。1898~1901年期间,他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贝瑟利恩钢铁公司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的科学管理的思想。 三、泰勒具有善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