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胡适在北京生活了18年,一直在北大红楼工作。他栖身的地方,先后有八处,分别是绩溪会馆、景山东街“卯”字号宿舍、朝阳门内南竹竿巷4号、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北河沿钟鼓寺14号、景山西陟山门6号、地安门米粮库4号、东厂胡同1号。这八处寓所,基本都在东城,离北大红楼都不算太远。目前只有钟鼓寺14号里还留有一点残迹,其他都不可考了,只能驻足在一片区域中遥想当年。绩溪会馆绩溪会馆始建于明朝,由徽商筹资倡建,是安徽绩溪人进京赶考居住的地方。旧址在宣武区椿树上头条1号院。1997年椿树地区拆迁后,这里新建了椿树园小区和庄盛崇光购物中心。1881年,胡传只身北上赴京城赶考时,寄宿于此。1910年5月,胡适在同乡好友许怡荪鼓励下,带着另一同乡好友程乐亭赠送的二百银元路费,由二哥胡绍之陪同,进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也住在这里。他以初试第十名、复试第五十五名的成绩考取。1917年9月,胡适初到北大后的几年,也常去绩溪会馆,并应邀出任会馆董事,兼任绩溪同乡会会长。他与江冬秀在家乡结婚,回到北京后,还在会馆中摆了两桌酒席宴请同乡。景山东街“卯”字号宿舍胡适初到北大时,住在景山东街文科教员预备室,也就是有名的“卯”字号,位于沙滩北大红楼偏

西靠南的一排平房。当时一位教员一间,不用交钱。因为同住的陈独秀、朱希祖生于1879年己卯年,胡适、刘半农、刘文典生于辛卯年18 91年,他们都属兔,年龄正好相差一旬,被人们称作“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胡适只在这里住了一个月。朝阳门内南竹竿巷胡适在卯字号住了大约一个月后,领到了薪水,马上搬到朝阳门南竹竿巷的一座小院,与高一涵同住。这里离北大很远,条件也简陋,房租每月6元,而且是两人分担,比较划算。胡适住北面三间,高一涵住南面三间。院子的后面就是穷人住宅区,比较乱,结果遭了贼。那是高一涵到南方的时候,胡适的侄子白天到北大上课,厨子出去买菜,以前都是开着大门,从来没有失事过。这天晚上,院里溜进来一个贼。当时,胡适的侄子睡熟了,可胡适写作直到凌晨三点。贼等得不耐烦,便在厨房洗面间里偷了一面镜子,一把茶壶,还把胡适从国外带回来的箱子也打开了——那时外国皮箱很软,在上面一个横屉里有个照相机也被偷去了。第二天早上胡适洗脸时找不到镜子,以为侄子拿到房间里去了。想倒茶水喝,茶壶也不在原处,找了半天也没有。接着又发现箱子被打开过了,翻得乱七八糟。来到后院,则看到倒在泥土里的茶叶,这才恍然醒悟,是进来了小偷。于是,胡适不打算继续住下去了。1918年3月3 0日与高一涵一同搬到了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从北大红楼出来,沿

着五四大街向西到北池子,再向南到南池子,在路东找到缎库胡同。胡同不短,西起南池子大街,南止北湾子胡同,北与普渡寺前巷相通,东邻南河沿大街。清时在这里设户部所属缎匹库而得名,宣统时称缎库。民国后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十条,后恢复原名。现在这里都是民宅,既有高高的大红门,也有分割成若干狭仄空间的大杂院。1918 年3月30日胡适与高一涵一起搬到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在这里住了两年多。当时院内有九间正房,五间偏房,两间套房,每月租金20元。四合院虽小,卧室、书房和客厅俱全。最初三个月,江冬秀不在北京,堂弟江泽涵和侄子思聪与胡适住在一起。胡适将他们安排住在南屋,并雇了一名叫阎海的厨子,一名女工王妈,来处理家事。1918年6月,江冬秀从老家来京与胡适团聚,生下了大儿子祖望,很快又有了身孕,屋子显得不够用了,19 2 0年5月,他们考虑搬家。缎库胡同8号也可以说是《新青年》的生产间,因为作为主要撰稿人和台柱子的胡适,在这里和高一涵共同参与编辑杂志。他写下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等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章。北河沿钟鼓寺14

号沿着北大红楼西面的五四浮雕墙,顺着沙滩北街一直向北走,看到一处古建筑,刚要近前,却被一位早已立在那儿的男子挡住,“这条路到头了。”我一看,这不是嵩祝寺吗?东边是厕所,果然就再也没有路了。因见立有文物保护的碑,

便问这寺庙是否开放?答曰,不开放,现在是私人会所。

只好绕嵩祝寺西巷,来到狭长的钟鼓胡同。听说是打听钟鼓寺14号,正在聊天的街坊很热心地用手向背后一指说:“这个17号院就是以前胡适住过的。”钟鼓胡同在清乾隆时称钟鼓司,光绪时称钟鼓司胡同,宣统时称钟鼓寺,因为胡同内有一座庙叫钟鼓寺而得名。民国时变成民居院。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老钟鼓寺当然早已不存在。据说前清的时候伺候慈禧太后的宫女年迈后在这里住过,后来租给了胡适。现在当然又是大杂院。胡适如果活着,应该欣慰,正像他在1921年10月到香山慈幼院开周年纪念大会时发出的感叹——从前皇帝住的园子,现在变成我们的贫民子弟居住上学游戏的地方了!现在也可以说,从前社会名流住过的地方,现在也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家了。我走进胡适在北京八处寓所中唯一的这处遗迹,看到一个长了茅草的灰色屋顶,正是当年的正房,已经拆了不少,杂物堆在周围,无法靠近,即将被拆掉。近一个世纪之前,1920年5月22日,胡适搬到钟鼓寺14号大一些的四合院,在这里住了6年之久。这是个普通四合院,占地约三百余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半,南房4间半,正房3 间,东、西厢房各3 间,另有东厢房北侧平顶东房1间和正房东侧平顶北耳房1间。胡适将正房作为书房和寝室,两厢为客厅和会客厅。男佣人住在门房,女佣人住在耳房。庭院也不宽大,栽有一两棵小

树,数盆夹竹桃。1921年9月20日,此前一直和胡适同住的高一涵也搬到这里,两家成为邻居。他们又在一起合居了四年。1923年5月,高一涵居然接了一个妓女来家做老婆。当时,胡适正在南方养病,听说后怕江冬秀看不起,不招呼他们,赶紧给她写信,请她千万要善待这件事,并说:“他也是一个女同胞,也是一个人。他不幸堕落做妓女,我们应该可怜他,决不可因此就看不起他。天下事全靠机会。比如我的机会好,能出洋留学,我决不敢因此就看不起那些没有机会出洋的男女同胞。……”(1923年5月30日日记)钟鼓寺14号还诞生了自由知识分子议政的刊物——《努力》周报。为此,1922年7月15日,胡适又新租了隔壁,也就是钟鼓寺15号的房屋十几间,打通卧室的门,连成一家。景山西陟山门6号1926年夏初,胡适搬到景山西面的陟山门6号。这处房子曾是官僚政客的公馆。房子宽敞,庭院阔大,有优雅的长廊,厨房中还有机井。陟山门街,清时称陟山门大街,因为在北海东门陟山门外而得名。现在成了热闹的自由市场,有不少兜售老北京特产的店铺。在这里看到13号院比较气派,欧式的石门,像是从前的建筑。据住在里面的老人说,上个世纪5 0 年代,这里的门牌号还是6 号,曾经是个很大的庭院,现在则住了40多户人家。曾有不少人来此间寻觅胡适的足迹。可是也有早年间的老北京住民说现在的大杂院7号是过去的6号,而今早已全部拆除。

哪个院落并不重要,胡适在这里居住时间非常短暂,19 2 7年由欧洲回国后,胡适寓居上海,住了三年半,景山西陟山门6号仍然放着他的东西,特别是书籍,一切由他在铁路局工作的族弟代管。直到193 0年12月他再度盘桓北大,准备就任文学院院长时,搬到地安门米粮库4号。地安门米粮库4号米粮库在清代是用来囤积粮食的,是专门供给皇宫使用的米盐库。19 49 年后定名米粮库胡同。胡同正对着地安门大街,离故宫后门非常近。胡适携眷由1930

年12月1日搬来米粮库,一直到19 37年6月18日启程赴南京讨论国难,9月赴美,准备就任大使,前后共有六年半时间。这里实际也是《独立评论》的编辑部。米粮库在2 0 世纪3 0 年代是新文化人聚居区。一号住着陈垣、傅斯年,三号住着梁思成、林徽因,四号住着胡适。米粮库4号的大宅子是著名的社交场所和文化沙龙,与周作人的“苦雨斋”、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构成一种新文化生态。东厂胡同1号从北大红楼向东走到美术馆,再向南,在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北端和东皇城根之间有一条东西横贯的

胡同,这就是东厂胡同。1946年7月,胡适离开生活了近九年的美国,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住进东厂胡同1号西院。这是个三进的大院落,宽敞的大院子里,种有丁香、碧桃。大门却是简陋古旧的木栅栏,头进院南面是宽大而朴素平实的客厅。虽是北大校长、社会名流,东厂胡同时期的胡

适与此前他各个阶段在北京的生活都不可同日而语,时值法币贬值,物价高涨,教职员及公务员每月薪饷有限,大家都过着简单艰苦的生活。反内战、反饥饿学生运动高涨,北大学生游行请愿时,经常结队到这里来。吴相湘曾去拜访,回来描述胡适的饮食起居:一个圆桌上,一小沙锅汤菜,一小碗白饭,两个馒头。东厂胡同1号是胡适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处寓所。自1946年7月至1948年12月,他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写有《齐白石年谱》(与黎锦熙、邓广铭合撰),还有很多篇关于《水经注》的考证文章。从胡同里出来,已近黄昏,背着阳光,似乎看到了胡适先生走来的身影,坚定而执着,一如当年的新文化运动般,在人们心中留下永远难以忘却的印迹。

高职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庄子显灵记》作者是( ) A.范曾B.陈省身C.季羡林D.王蒙 2.钱钟书的《一个偏见》选自散文集() A.《谈艺录》 B.《管锥篇》 C.《七缀集》 D.《写在人生边上》 3.“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与伦比的精审。”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借代比喻B.比喻排比拟人 C.拟人夸张比喻D.对偶排比夸张 4.王蒙在论证“语言是把双刃剑”分别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时,比较《伊索》话剧中最好的菜和最坏的菜都是口条,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类比法 C.对比法 D.演绎法 5.胡适先生在《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中,阐述大学生毕业后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欲望和理想的人生追求,推荐的“防身三味药”是() A.“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B.“问题散”、“兴趣丹”、“信心汤” C.“问题汤”、“兴趣散”、“信心丹” D.“问题丹”、“兴趣汤”、“信心散” 6.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的是猪事,实则讲人世。阐述的思想观点与主题内容不一 致的是() A.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 B.按照他人的意志,被自己安排或设置的生活也是不幸的 C.人们应该尊重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 D.大多数人们往往对被别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满足得像猪一样安之若素 7.“井蛙不可以语与海”、“夏虫不可以语与冰”和“乡曲之士不可以语与道”三句话分别指的是受到哪 三方面的限制() A.环境地域时间B.环境季节空间 C.空间时间知识D.季节时间知识

胡适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及个人简介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

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题目。 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相与拊掌大笑。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壶告罄。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他说:“不干新朗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赶快拿酒来。”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二十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

高考作文中那些经典的名人名言

高考作文中那些经典的名人名言 外国文学类: 1.思考时,要像一个智者;但讲话时,要像一位普通人。——戴尔·卡耐基《人性的智慧》 2.奇怪得很,人们在倒霉的时候,总会清晰地回忆已经逝去的快乐时光,但是在得意的时候,对厄运时光只保有一种淡漠而不完全的记忆。——叔本华 3.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尼采 4.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古兰经》 5.一棵橡树的生长并不是茫无方向的,而是橡树本性的实现。——亚里士多德

6.我将归来,万马千军。——斯巴达克斯 7.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塞涅卡 8.叶芝想起他的茵佛岛:“每夜每日,我总是听见湖水轻舐湖岸的微音,伫立在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上时,我都在内心深处听见那悠悠的水声。” 9.我游荡如一片孤云。——华尔华兹 10.虚荣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莎士比亚 11.我们每个人都有别人不知道的创伤,我们战斗,就是为了摆脱这个创伤。——卡尔维诺 12.在权力的游戏中,你不当赢家,就只有死路一线,没有中间地带。——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 13.贪婪会让人类拥有最好的嗅觉,嗅到金钱的醉人气息,哪怕是一枚铜板。——宗教裁判所 14.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5.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离。——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16.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17.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纪伯伦 18.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王尔德 19.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萨特 20.他们用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书写人类历史上的篇章的同时,又让我们看到无耻下流、尔虞我诈的另一面,其中又包含着真正值得敬佩的荣誉感、历史使命感。——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之时》,评巴尔沃亚 21.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2.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贝多芬的英雄,是托起形而上之重担的健将。——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3.这世上所有的伟大壮举,都是悄无声息地完成的,世上所有智者无一不是深谋远虑。——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之时》

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华)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12年了,让人越来越感到这世纪与上个世纪的不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已由个别国家(美国、法国等)奉行的真理,发展成为普世的真理,人类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回看历史人物,也会有一番新的认识。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生于19世纪末,成名于20世纪初,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对于他俩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阳刚硬气,而对于胡适先生的软弱和“中庸”看的也更清楚了。本文只谈对胡适先生的新认识。胡适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1892年),4岁丧父,被母亲送到私塾读书。他母亲加倍付费给这私塾先生,精心培养灌输传统文化。20世纪初,他19岁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先生,从此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这旧与新两种文化教育深刻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使他的精神游荡在这两者之间。 胡适先生26岁(1917)回国任北大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开始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发生重要影响。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发表《文学革命》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继而提出“整理国故”,将满怀热情、渴望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人,引到传统

文化的垃圾去寻找“国粹”。这标志着他放弃文化革命,成为文化改良主义者。他逝世的时候,蒋介石送挽联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简而言之,说他是优秀的“中庸”人物。 在政治方面,胡适先生主张民主自由,国家实行宪政。1922年,他曾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16位名人连署发表。1932年,他创办《独立评论》,发表保障人权文章。这些主张并没有被当政者采纳,他也没有坚持宪政理想和独立见解,形成第三种力量,与专制独裁者采取不合作。却一直依附于当政的军事强人,甘做花瓶装饰品。1945年,在美国的调解下,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开启了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良好时机。胡适先生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到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没把中国宪政放在心上。国共重开战,他袖手旁观,仍无所作为。 1948年,蒋介石军事频频失利,危难之时,想让胡适竞选总统,当选后,再任命自己为行政院阁揆,掌握实权。他与胡适商量,胡竟然表示同意。由此看出,他的骨头是多么软。 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要胡适留任北大校长,胡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却留下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1954年,这儿子被迫与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训练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重点) 2.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难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学会自省,努力培养良好品德。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告别,他jūgōng()(),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 pèi()()流离。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老师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B.班上的王明同学数学成绩格外好,即使这样,他还不耻下问 ....,经常向老师请教难题。 C.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 ....,多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影响。 D.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村长的人选顺利产生。

B.高铁开进机场,铁路与港口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作用。 C.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发展,也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D.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前沿的难题。 4.用一句话概括以下材料的内容,20字以内。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今日起提供全球服务。”随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27日下午在北京这一郑重宣布,北斗系统服务范围开始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阅读经纬】 阅读本文前三个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①段的段意。 6.第②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加以概括。 7.第③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这句话有何作用? 8.第③段是怎样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的?

胡适先生读后感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文化视野下的胡适书法 王俊 主题摘要:胡适是一个以“渊博”著称的文化学者,书法在他仅仅是书案“余事”。然而作为一代文化领袖,他的社会影响使他的书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文化涵义。对于胡适的书法,要在文化视野下考察才显得有意义。也只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检视胡适书法,我们才可以了解胡适和那个时代。关键词:胡适 文化学者 书法

一 关于胡适(1891年—1962年),我们有许多需要讨论的话题,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纷繁复杂而饱受争议。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之一,人们曾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他,以不同的标准去评论他。“他的一生,简直就是玻璃缸里的一条金鱼……在在都被千万只眼睛注视着。”(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序)。喋喋毁誉,伴随着他的生前和身后。 绩溪上庄村的胡适故居,悬挂着 钱君匋书写的一幅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此联是胡适当年为钱君匋而撰,现在由钱君匋书写回馈给胡适故居,倒显得更合适,这样的评语似乎只有胡适可以当得起。胡适是涵泳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化人物,一个“通才”式的渊博学者。他自己曾经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社会科学三大学科皆有涉猎,可见其治学之广泛。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五十年代内地开展“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科院决定了包括胡适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历史观点、哲学史观点、文学史观点等九个方面批判内容,于此可见肃清胡适在诸多领域的影响将是一个怎样巨大的工程。

我们由此也就想到书法之于胡适。有人说,胡适天生是个“博士”,而非“专家”,虽然调侃,却有意味,用这句话来评价胡适与书法,应该也适用。因为有着更多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抱负,他对书法似乎没有倾注过多少的精力。文学在他仅仅是“娱乐”,书法恐怕至多只能是“娱乐”而已。胡适的书法,很儒雅,端庄秀丽;但太直白了,从笔法到章法,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打动人的地方。胡适说他自己的文章“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反观其书法,几乎是同样的情景。但从文化理解上说,胡适的书法与其文章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纯粹的书法专业角度来谈胡适书法,流于皮相地用技法的高低来衡量评判,也就“误读”了胡适,是对其书法的文化内涵的漠视。欣赏胡适的书法,要放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里,有人文精神的供养,在文化视野下审视考察,只有这样才显得有意义。同样的,也只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检视胡适书法,我们才可以了解到胡适和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文化观念、审美批评观念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 二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新世纪”已经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有了更深的文化寓意,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刘长春的书法散文写作,我以为亦颇切近。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

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 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3071字) 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别处也没找到。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我想这不是巧合吧。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想想那个时候, 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

胡适名言警句大全

胡适名言警句大全 1: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我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2:咱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发奋。咱们要深信:今日的发奋,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3: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4:大胆的假设,留意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6、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7、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8、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9、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0、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11、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12、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13、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15、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 16、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化学工程学院葛思淼2012141491012 经过前几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的介绍,我对人生观的理解较之前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了解了人生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胡适先生的《略谈人生观》也就更加容易了一些,同时也更深层次地看到了人生观的内涵。 《略谈人生观》的前半部分我觉得主要是在人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即身为一个个体应该更加看重自己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这样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以此作为严格要求自己标准和动力。我觉得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未尝不可,可以减少对别人不必要的偏见和指责,将视线的焦点、努力的重点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严以律己,把提升自己作为一切提升进步的基础,给自己更多的鞭策,这样可以轻松地进行自身修养的锻炼与提升,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 后半部分中胡适先生通过孔子和阿基米德,谈了对知识和境界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我觉得这些圣人和大师正是因为有了胡适先生之前说的那种人生观,才得以在纯粹的知识和精神道路上有如此耀眼的成就,虽然这种将责任归于自己的人生观可能会使这些圣人和大师显得有些不与世俗,但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总是需要这样的人。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不需要完全做到胡适先生说的那种境界,但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加入一些这样的元素或许会让我们在看待社会时更加轻松,在学术和工作的路上更容易地有所进步。 最后一段依照我的理解就是在说信仰对我们的约束,这点我觉得胡适先生实际上是在说社会对我们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当代的中国人缺少必要

的信仰,但是还是会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所约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因为在社会中难免会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看法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社会对我们人生观的一种引导与同化。 胡适先生虽然把这篇文字命题为略谈人生观,但是我觉得已经把胡适先生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通过这篇文章,我对我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我的本质也有了更加到位的理解,这或许也就是胡适先生最后一段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胡适在北京生活了18年,一直在北大红楼工作。他栖身的地方,先后有八处,分别是绩溪会馆、景山东街“卯”字号宿舍、朝阳门内南竹竿巷4号、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北河沿钟鼓寺14号、景山西陟山门6号、地安门米粮库4号、东厂胡同1号。这八处寓所,基本都在东城,离北大红楼都不算太远。目前只有钟鼓寺14号里还留有一点残迹,其他都不可考了,只能驻足在一片区域中遥想当年。绩溪会馆绩溪会馆始建于明朝,由徽商筹资倡建,是安徽绩溪人进京赶考居住的地方。旧址在宣武区椿树上头条1号院。1997年椿树地区拆迁后,这里新建了椿树园小区和庄盛崇光购物中心。1881年,胡传只身北上赴京城赶考时,寄宿于此。1910年5月,胡适在同乡好友许怡荪鼓励下,带着另一同乡好友程乐亭赠送的二百银元路费,由二哥胡绍之陪同,进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也住在这里。他以初试第十名、复试第五十五名的成绩考取。1917年9月,胡适初到北大后的几年,也常去绩溪会馆,并应邀出任会馆董事,兼任绩溪同乡会会长。他与江冬秀在家乡结婚,回到北京后,还在会馆中摆了两桌酒席宴请同乡。景山东街“卯”字号宿舍胡适初到北大时,住在景山东街文科教员预备室,也就是有名的“卯”字号,位于沙滩北大红楼偏

西靠南的一排平房。当时一位教员一间,不用交钱。因为同住的陈独秀、朱希祖生于1879年己卯年,胡适、刘半农、刘文典生于辛卯年18 91年,他们都属兔,年龄正好相差一旬,被人们称作“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胡适只在这里住了一个月。朝阳门内南竹竿巷胡适在卯字号住了大约一个月后,领到了薪水,马上搬到朝阳门南竹竿巷的一座小院,与高一涵同住。这里离北大很远,条件也简陋,房租每月6元,而且是两人分担,比较划算。胡适住北面三间,高一涵住南面三间。院子的后面就是穷人住宅区,比较乱,结果遭了贼。那是高一涵到南方的时候,胡适的侄子白天到北大上课,厨子出去买菜,以前都是开着大门,从来没有失事过。这天晚上,院里溜进来一个贼。当时,胡适的侄子睡熟了,可胡适写作直到凌晨三点。贼等得不耐烦,便在厨房洗面间里偷了一面镜子,一把茶壶,还把胡适从国外带回来的箱子也打开了——那时外国皮箱很软,在上面一个横屉里有个照相机也被偷去了。第二天早上胡适洗脸时找不到镜子,以为侄子拿到房间里去了。想倒茶水喝,茶壶也不在原处,找了半天也没有。接着又发现箱子被打开过了,翻得乱七八糟。来到后院,则看到倒在泥土里的茶叶,这才恍然醒悟,是进来了小偷。于是,胡适不打算继续住下去了。1918年3月3 0日与高一涵一同搬到了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从北大红楼出来,沿

胡适语录: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1、胡适先生写信给长子祖望:“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可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2、余英时先生谈到:一九五八年胡适就“中研院”院长之位,蒋来致辞,恭维他因为崇高道德以致在大陆上受到批判。胡答词,开头便用“总统错了”四字,并解释他受批判是由于提倡科学方法云云。这四个字等于当面打了蒋一个耳光。蒋虽极怒,却不便当众发作。此事也可见蒋有相当修养,至少还有雅量。 3、记者问:您相信大陆清算您的思想,可以成功吗?(胡适)答:我相信他们清算胡适思想,是不会成功,是要大失败的,古人有两句诗,说得很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陆是不会明白这一点点常识的,你看是不是?问:我想是的。您的短短十分钟的谈话,可以给大陆同胞永久深刻的印象。 4、李敖1961年作文《播种者胡适》,其言曰:“一个稍有现代化头脑的人,一看就知道胡适思想只不过是一个“开放社会”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想不到这些平淡无奇的起码言论居然还不为人所容,这真是中国社会的大悲哀!胡适之不过时证明了我们四十年来没进步。” 5、1962/2/24,胡适先生忌日。陈之藩作《在春风里》纪念适之先生:“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春风就这样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了。” 6、胡适先生在给国立北洋大学在读学生陈之藩的信里写道:"我二十岁时,初次读新约圣经,读到耶稣在山上,看见大众前来,祂大感动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我不觉掉下泪来。"(陈之藩着《在春风里》,第十五章:纪念胡适之先生之五) 7、1600/2/17,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被处以火刑。胡适作《容忍与自由》: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仅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8、他的意思是要说,我们是来救火的,不是来放火的。照他的教育训练看来,用暴力的革命总不免是“放火”,更不免要容纳无数“趁火打劫”的人。所以他只能期待“少数里的少数,优秀里的优秀”起来担负改良政治的责任,而不能提倡那放火式的大革命。——胡适《丁在君这个人》 9、【音频:也是微云(1926)】胡适作词,赵元任谱曲,白玉光男高音独唱:"也是微云,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只不见去年的游伴,只没有当日的心情。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10、“二十一条”发,胡适力劝一起留学的朋友理性爱国:“让我们先克尽己责,那就是求学。我们不要被新闻报导的鼎鼎沸沸冲昏了头,而忘却了我们严肃的使命。我们必须要严肃、心如止水、坚定不移地求学。我们必须要卧薪尝胆,以求振兴祖国…而即令祖国这次不幸而覆亡,我们也要让它从死里复活!” 11、胡适:即使文凭能够暂时混得一支饭碗,分得几个钟点,终究是靠不住保不牢的,终究要被后起的优秀人才挤掉的。打不破的铁饭碗不是父兄的势力,不是阔校长的荐书,也不是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在上陈教授的课之前,我对胡适并没有什么了解,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名字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上。但上了陈教授的课之后,我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地了解他。由于我对胡适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他的著作,只是借了本《胡适自传》来读,作为了解他的第一步。《胡适自传》分为“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四个部分,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胡适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他在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胡适先生的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尽管家业逐渐衰落,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在那个时代,胡适的母亲就已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胡母不仅在学习方面对胡适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在为人方面对他的教育。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在“先母行述”这一部分,胡适写到“在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胡适母亲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她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德国著名教育家德里奇·福禄培尔曾经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可见,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是多么的重大,而她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好母亲。胡适先生在十几岁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曾经发表过相关的一些文章,例如《敬告中国女子》和《论家庭教育》。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才能使其孩子有更好的家庭教育。”胡适先生还引用“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湾”说明了: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字上分别出来。胡适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教育,我想这必定是从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就的对比中,以及自己母亲和别人母亲的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来的。 记得看过一个台湾学者的讲座视频,他推广幼儿诵读国学经典著作的,发出慨叹:中国自胡适以后再也没有大师了,为什么?因为自从胡适、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直至新文化运动,后来再没人自小熟读国学经典,对文言文了如指掌了,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然胡适又留洋,所谓学贯中西者也。现在,如何继承乃至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典籍,国内宣传上是加强了,包括北大人大也搞国学研究院,但奈何没有群众基础,很难达到甚至超过胡适那个时代了。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黄侃先生二三事 阅读及答案

黄侃先生二三事阅读及答案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舞……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 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

现代作家经典的名言名句

现代作家经典的名言名句 张爱玲: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三毛: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沈从文: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胡适: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徐志摩: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钱钟书:你要永久,该向痛苦里找。 戴望舒: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朱自清:梦中的天地是自由的,任你徜徉,任你翱翔;一睁眼却就给密密的麻绳绑上了…… 林徽因: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报答你。 余光中: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丰子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郑愁予: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金庸: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古龙:花落时是不是也有声音?花落无声,肠断亦无声 舒婷:人在月光里容易梦游,渴望得到,也懂得温柔。 琼瑶:点点滴滴都是回忆,挥挥衣袖怎么容易。 莫言: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席慕容: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张小娴:曾经以为,伤心是会流很多眼泪的,原来,真正的伤心,是流不出一滴眼泪。 海子: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几米: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毕淑敏: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张晓风:星星都已经到齐了,你还不来吗? 顾城:我要汇入你的湖泊,在水底静静地长成大树。 贾平凹:莲花是藕的喜悦。藕在污泥里守着它的白,于是莲开放了它的精神。 北岛: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安妮宝贝:时间是水,回忆是水波中的容颜。 雪小禅:开始的开始,我就知道,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而你一定是我心里的那一滴泪,纯粹、干净、忧伤。 林夕:我已经相信有些人我永远不必等,所以我明白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会哭。 林清玄: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 亦舒: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周国平: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 王小波:有时候你难过了,这时候我更爱你。 王安忆: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 方文山:被遗忘的神话里有谁的曾经,我们的泪变成故事里的风景。 白落梅:花不会因为你的疏离,来年不再盛开;人却会因为你的错过,转身为陌路。 郭敬明: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九把刀:没有结果的爱情,只要开了花,颜色就是灿烂的。见识了那道灿烂,我的青春,再也无悔。 1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 四十自述在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四十自述的读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一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 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 一、胡适先生的文字。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

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