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27.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28.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29.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3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3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3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何:

(5)谈笑有鸿儒鸿:儒:。(6)往来无白丁白丁:

(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之:②何陋之有之:。

③辍耕之垄上之:④操蛇之神闻之之:。

(2)①无丝竹之乱耳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乱:。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

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

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文章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请你写出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

18、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19、解释加粗的词。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怎样的特点

21、对对联

(1)上联:爱陋室,刘禹锡安贫乐道下联:。

(2)上联:梦得陋室比圣贤下联:。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

篁( ) 佩( ) 洌( )

坻( ) 屿( ) 佁( )

翕( ) 邃( ) 寥( )

俶( ) 怆( ) 嵁(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⑵隔篁竹

⑶如鸣佩环⑷心乐之

⑸水尤清洌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翠蔓:蒙:络:摇:缀:

⑻参差披拂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⑾佁然不动⑿俶尔远逝

⒀似与游者相乐⒁潭西南而望

⒂斗折蛇行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⒅隶而从者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1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4、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进行赏析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_ 的感受。

19、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2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2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醉翁亭记》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

蔚然遮盖

翼然临于泉上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佳木秀靠近

颓然情趣

阴翳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下列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环绕)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凉,冷)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遮盖)

10、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1、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②本文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__;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自然结合。

③写出本文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___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

4、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5、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_。

6.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分)

答:

8、“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眉州眉山人代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理由:。

(2)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6、“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

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1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13、按原文默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院中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14、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古诗文中还有很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里例。(至少两例)

15、作者月夜游寺,情融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一组含“月”字的五言或七言的对偶句。

《送东阳马生序》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假:走: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

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得: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③得鱼腹中书得: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至: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至:

③至理名言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稍:

②不敢稍逾约稍:

3、请写出一个表现作者读书刻苦的句子:

4、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6、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7、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________(2)________ (3)________

9、划分朗读节奏

⑴余因得遍观群书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0、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与“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12、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1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二、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⑴同舍生皆被绮绣被:⑵缊袍敝衣敝: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

⑴①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④计日以还以:⑤以衾拥覆以:⑥俯身倾耳以请以: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以:1、2、 3、 4、 5、6 、 7、

3、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4、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媵人持汤沃灌

B、有司业、博士为之

C、县官日有

D、腰白玉之环

5、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和“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

6、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今义:⑵右备容臭:臭:古义:今义:

7、划分朗读节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9、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10、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

C.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

判若两人腰缠万贯臭气相投再接再厉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