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墨家思想对中国色会的影响

论文、墨家思想对中国色会的影响

论文、墨家思想对中国色会的影响
论文、墨家思想对中国色会的影响

浅谈《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墨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国哲学和当代中国文化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墨家恩想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了兼爱的伦理道德思想。二是提出了“类”,“故”,“理”的形式逻辑体系,填补了中国哲学在逻辑方面的空白。随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崛起,墨家思想必然会被重新审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在学术思想上孔墨两人的地位也是不相上下。可是,自汉武帝时,随着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各个朝代的正统思想。在各个时期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墨家思想却从此销声匿迹了,几乎成了“绝学”。造成墨家文化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坏境的原因,但墨家思想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墨子自称“贱人”作为一位平民思想家,他站在普通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了小生产者平民阶级的利益,提出了许多更为实用和进步的思想。他在宇宙学,数学,工程学等方面也都很有造诣,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当然作为先秦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位重要奠基人,他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最大,取得的成就最高。杨向奎曾先生说过:“没有墨家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残缺的”。事实也是如此,在西方黑格尔等哲学家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偏重伦理,更多的是一些道德箴言,而真正的哲学思想必然包含着要么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要么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对于思辨领域里的逻辑思想却提出的很少,虽然有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但在形式逻辑方面,儒,道都没有涉及。只有墨子在中国逻辑史上提出了具有逻辑意义的“类”、“故”、“理”,填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在逻辑方面的空白。而在伦理道德领域,墨子也公开反对儒家的仁爱,开出了自己解决社会治乱的药方“兼爱”,而“兼爱”也是墨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墨家的全部学说,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一.墨家的逻辑思想

逻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逻辑是人类认识与交往的必要工具,是探求真理,驳斥谬误的辅助方法。中国古代没有“逻辑”这个词,但并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逻辑思想,中国古代把逻辑叫做“辩学”或“名学”。中国古代逻辑的确立就是以《墨经》为标志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家逻辑思想独树一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基础。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类”,“故”,“理”这三个逻辑范畴。特别是为了确立“以说出故”的演绎推论逻辑,在《大取》篇中指出了“类”“故”,“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墨家认为在论证推理的过程中,“类”,“故”,“理”三者是立论的依据,不明确类,故,理就必然会遇到麻烦,凡属错误的推论,一般都是因为“不察故”“不知类”或是“不明理”造成的。所以墨家常常在揭露错误推论中的逻辑错误时指出“予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因此,虽然后来墨家逻辑体系庞大,概念众多,提出了获得正确知识所应遵守的准则“以名举实,以辞抒意,

以说出故”和“或,假,效,辟,侔,援,推”对事物,言论,判断,推理的方法。但是要了解墨家的逻辑思想,就必须首先了解“类,故,理”这三个基本范畴的逻辑意义。“类”既事物的类别。墨家把逻辑的推论以至整个的立论都是建立在“类”的同异基础之上的。在墨家看来,只有明确了“类”的同异,才能明确“故”和“理”的同异。不论归纳还是演绎都离不开“知类”。《墨经》还对“类”的同异和标准做了明确的论述,“有以同,类同也。”“有不同,不类也”《经上》。这就肯定了类同必须“有以同”。同类既是同法,同类也就是同理。异类必须“有不同”。还指出:“马与牛不类,牛有角,马无角,是不类也”。不同类,所以异类不比,不能相互比较。墨家在分类时依据的属性必须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的分类才能真正明确“理”和“故”,也才能真正达到“知类”的目的。所以,“理”是类的本质或规律,“类”则是“理”的客观基础。知类也就是为了明理。“故”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原因,是理由。是一个结论所以发生前提的总和。《经上》的第一条就对“故”下了明确的定义:“故,所得而后成业。”应当说明的是,墨家在应用“以说出故”的推论形式中,其“故”一般指的是充分必要条件,并不是那种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而且,墨家又把“故”分为“小故”和“大故”,规定“大故”必然包含“小故”,“大故”不仅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小故”即不分原因相当于必要条件。“小故”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上》。没有这个“故”,不知道这个“故”“立辞”,判断,推论都是不能成立的。“理”有标准,根据之意,也有统统本质,一般规律的意思。《经说下》曾说道:“论诽之可不可之理,理之可诽,虽多诽,其诽是也。其理不可诽,虽少诽,非也”。这就是说评价对与不对,不在评价的内容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真的有道理,是否真的符合客观事实之理。这个“理”即道理,事物之理,也就是客观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墨家的“理”也就是他们说的“法”,“理”在推论中式立辞的根据,是联系“故”与“辞”的基本依据,只有通过“理”才能知道“故”与“辞”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所以说“理”在推论中相当于大前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立辞”不能不明“理”。这三个概念是墨家逻辑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同样也是重要概念,由他可以进一步认识了解其他墨家逻辑思想。墨家逻辑概念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但不管怎么说,墨家逻辑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在辩论中能克敌制胜,他是在辩论中探求事物的真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不单要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说,还要与各家各学派进行激烈的辩论,要想弘扬自己的学说,就要在辩论中能战胜其他各家,所以墨家逻辑是为辩论制定的,他认为在辩论中能制胜的,合乎逻辑的就是真理,是正确的。在辩论中失败的,不合乎逻辑的,便是谬误,是错误的。这是由一定道理的,但显然不是充分的,有漏洞。首先,现代科学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无法用逻辑来证明的,但可以被实验科学所证明的,也可以算作整理。不一定只有逻辑证明的,才是真理。其次,在辩论中能获胜的一方,可能跟当时的环境,辩论人的口才,等等主管因素有关,辩输的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同理辩赢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但不能否认墨家的墨辩所蕴涵的合理因素,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墨家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创性的制定了概念,判断,推论等思维形式的学说,他明确的揭示了这三种思维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这都在中国逻辑思维发展史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必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二、墨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自秦独尊儒术以来 儒家思想一直是尊为正统思想 为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

是 在现代 我们还要以儒为尊吗 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 但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

待问题 在新时代的潮流下 如何选择思想 何者更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呢 这引起了

我的思考。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 我对墨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为其一些深刻醒世的道理所折服 这也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 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墨子有很多重要的文章 除《兼爱》外 还有《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但他的兼爱一直贯穿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墨子唯兼爱 是以尚同 唯尚同 是以非攻 唯非攻 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三“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

“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良治状态。墨子的兼爱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生关怀上,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社会理想的核心,他的“尚同”、“非攻”等主张都只是其兼爱思想的拓展,或是为实现兼爱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普通百姓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尽管他主张的这种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等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不失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社会蓝图。[1] 承认兼爱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却不能否认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共产主义也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它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当然兼爱不能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能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遍伦理理则,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与美好。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集贤良之士。他借“古者圣王为政”之名强调要“列德而尚贤”,即在用人上要做到“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以此建立“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用人机制,这是一种极富现代意识的政治思想。墨子还对他的尚贤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如就如何聚集贤良之士,他认为如果要聚集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同样的道理,要聚集贤良之士,也应使他们富裕、显贵,使他们受到尊敬与赞誉,更何况,贤良之士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理应受到善待。墨子的尚贤理想说到底是幻想通过尚贤,使整个统治阶层都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的贤良之士组

成,而最高统治者国君更应是一位具有完美道德情操的人。墨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与儒家致力追求的圣人治理下“三代之治”的理想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举贤良是服从于“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原则的,是后者的补充;而墨家则将举贤良放到中心的位置,摒弃了儒家等级观念的选人用人标准,内涵着一种朴素的民主平等思想,这是非常可贵的。张永义认为,墨子尚贤学“破天荒第一次道出了平民要求参政的呼声。”程有为认为墨子的尚贤思想完全打破了旧的贵贱等级观念和传统的亲亲观念。墨子的尚贤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为贤”,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代表着正确的用人路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名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我们名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为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为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这是对墨子提出的“任人为贤”路线的充分肯定,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坚持的组织路线。[3] 作为尚贤政治理想的发展,墨子还提出了“尚同”的思想。他幻想建立一种下级服从上级、以上级的规范为规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的纲纪整肃、是非统一、政令畅通的理想政治秩序,即所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当然,墨子尚同的前提是尚贤,即作为下级表率的上级必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贤良之士,其是非定是正确的是非。有人指责墨子的尚同似乎又回到他反对的等级秩序上去了,因而认为其思想是内在矛盾的。其实这种指责没有道理,因为即使在当代民主法制社会也主张政令畅通,现代管理学的原则也要求下级服从上级。这是行政秩序的要求。关键在于上级制定的规范是否合理,上级的是非观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根本标准。而这标准是墨子在尚贤中已经预设了的,即预设了统治者都是贤良之士,都能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从墨子的一贯主张看,他崇尚和平和谐(这在后面的“非攻”思想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反对战争与动乱,因此不可能主张下级对上级的不服从,因为那将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根据史料,在墨家组织内部就是严格执行下级服从上级纪律的,而且墨子(作为墨家的第一任巨子———最高首领)及其继承者们也确实能够处处以身示范,很出色地履行了贤良领袖的职责。

四、“节用”、“节葬”与当代消费观

梁启超曾赞扬墨子是千古大实行家。对于节用,墨子不仅有深刻的理论论述,更是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庄子·天下》曾具体地描述了墨者学习大禹,辛勤劳动、生活俭的情景。墨子自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弟子自述在墨子门下穿“短褐之衣”,吃“藜藿之羹”(《鲁问》)。[4]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墨家的节用思想培养了中华名族勤俭节约的美德,这优良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使一些人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结果不仅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败坏人的道德品质。这种思潮对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害尤甚。勤俭光荣,浪费可耻,中华名族的这一传统观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尤其是现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仍有大量国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所以,发扬墨家的节用意识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就是将来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也不应该忘记墨子“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至理名言。

五、总结

由以上论述可知,墨家的思想的可取之处比比皆是,所以当时可与儒家思想相媲美的墨家思想从显学沦落为绝学,其缘由并不全在于本身思想的缺陷,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联。崇尚大爱、和平、勤俭的墨家思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注定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同的。没有统治者的支持,只能走向隐没的深渊。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墨家思想在社会发展中作用与功能的是不可忽视的,其核心思想“兼爱”更是与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

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相适应的。可见,墨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1]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9

[2]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0

[3]百度百科,“墨家学说”词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

冯友兰论文中国哲学史论文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 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 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 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

“原始史料”和“辅助的史料”两种。其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更进而划定了中国哲学史史料的五个选取标准③,并注重总结古代著述体裁。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范围和史料特点的探讨。1937年,冯先生在《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文章中又提出原料、副料和旁料的史料三分法。然而,代表他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上集中成就的却是其《初稿》。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冯氏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者,亦主要是基于其《初稿》对该学科之划时代的贡献。 《初稿》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写作范式。 从内容看,冯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和第二章“论目录”,讲史料学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四章,是介绍哲学典籍的具体史料学。查看冯著之后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基本都遵循了此种二分的写作范式,只是在内容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也呈日益增大之势。我们认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和冯友兰先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初稿》第一章,他给史料学下了一个定义:“史料学是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部门,为历史学的研究作准备工作,是关于史料的方法论。”④ 虽然冯先生在其著作里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定义,即他没有着重讲述“关于史料的方法论”,而是偏向于具体哲学史料的宣介,但是他的这一卓越见解却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指示了研究方向。如上所述,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呈日益增大之势,这表明学界对之重视程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 专业名称: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号: 2013210253 姓名:康亚峰 指导教师:郭守靖 2014年05月

古代阴阳学说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过来的,其中形成的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古代阴阳学说,也是我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阴阳学说武术文化影响 1.阴阳学说的基本含义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讲的就是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法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2],讲的就是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阴阳一词,最早取源于秦汉时代的《青囊经》,《青囊经》的作者是黄石公,这部著作是最古老的阴阳学书籍,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约4000余字,这是第一部可考查的有文字记载的讲述阴阳的经书,里面道出了阴阳学最秘密的说法,即阴阳内经炼气法,不过现在已经失传,无处可寻了。 阴阳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但是“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这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 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阴阳学说。董仲舒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在于:他把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提炼成“三纲”,深化了宗法伦理关系,同时构建了“天人阴阳”观念,形成了三元化的阴阳学说。 3.阴阳学说的主要思想 阴阳是古人对于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抽象认识,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用“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3],《周易·系辞上》里面讲“一阴一阳为之道”[4]。《易

中国哲学论文

老子之“道” 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由道家首先提出。道,原指道路、坦途,后逐渐发展为真理,规律,基本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为宗旨,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合一为目标,表述严谨,逻辑性极强。 关键词:道,矛盾转化,无为,为人处事,管理 正文:一、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它是一种规律,是物质的本初,是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道德经·德经第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二章》并进而指出:“道者万物之奥?”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祸福,刚柔,兴衰,智愚,生死,进退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6]、“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7]。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8],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

墨家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四大家对我国当时社会影响最深,最广。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墨家是进步的流派。它的消极一面最小。可惜,西汉的巨儒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dí)。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儒、墨显学之争 归纳如下: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儒、墨两家虽然都提倡"仁",但是两家"仁"的含义却是各不相同的。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人",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①的区别。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所以,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②学术界多持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爱无差等"的对立的观点。但是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家诸子钩沉》据马总《意林》辑录《随巢子》(墨子弟子随巢子的著作)的材料认为,随巢子在论述"兼爱"时说"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即有亲疏的差别,但没有被拒绝的;有先后的差别,但没有被遗忘的。可见随巢子保存了墨家"兼爱"说的原貌,是"纯笃无疵"的。因此认为,"爱无差等"的说法,大概是墨家"传述之末失",加上后人的附会,才成为被攻击的把子,而它的本意并非如此。③孙诒让之说,仅录以备考。 其次,"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儒、墨两家都提倡"义",然而两家"义"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而且还认为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显然对立的。孔子不仅"罕言利",④而且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第三,"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即《论语·颜渊》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朱传 内容提示墨子学说,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讨中,应该加强对墨家文化传统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并予以积极汲取和弘扬。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对儒家文化传统及其意义的研究,而忽视研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以及它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 尚贤、尚同: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主张 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

的, 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他认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一个 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尚贤中》)。在他 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 是德行忠厚,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墨家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跟儒家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用人原则是相对立的。这种对立反映了两种政治理论和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墨家主张建立的是平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利万民的;儒家则主张维护世袭贵族的政治制度,反对平民民主制度。墨家提出的平民民主的政治主张,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 我们认为,对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的研究,不仅要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动的形势上去探索,而且还要联系墨子的整个人学观去探索。用人之道是与何谓人的根本观点相一致的。在他看来,不论是天子还是贱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必须从事耕织和听政才能生活和生存。这里既触及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劳动实践活动,又十分清楚地表明:全社会的人尽管从事的活动类项不同,但都必须各从其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我们离世界第一还有多远》

2014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学生所在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博士研究生 考核结果:阅卷人 第 1 页(共 6 页)

成绩 哈尔滨工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任课教师:吴永忠等 班级:1班 学号:XXX 姓名:XXX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封皮的背面)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黑) 摘要、关键字(使用宋体小四号) 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吴永忠、谢咏梅、叶平、王德伟、谢保军、徐凤臻等教师讲授,按照八个专题系统地介绍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政治经济热点问题、科技前沿问题、主要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问题。听了吴永忠老师对于当代发展问题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结合阅读老师提供的由程超泽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这部学术专著,使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这本书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缜密的铺排,剖析21世纪中国在达到阶段性颠峰后有可能实现第二次起飞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新农村运动、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生活方式观、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本书还对21世纪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后的地位的问题做出了创见性的预测论证。 在大篇幅分析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走势的同时,作者指出中国在通往强国之路进程中种种题中应有之议的潜在隐忧、困境和危机,特别对庞大人口、贫富差距、社会非稳态,以及国际大环境(特别是中国崛起的“美国因素”)等一些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所谓成长烦恼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 据人民网援引《瑞典日报》的消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算,截止2014年9月29日,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7.6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屈居第二。确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让世人瞩目,最近三十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这确实让中国人感到一丝荣誉和骄傲。然而,冷静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盲目乐观。即使中国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也不值得骄。因为这并不等于说中国整体实力就是全球第一,中国还不够发达,人均收入还不高,还远没有进入发达国家之列,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赶超。下面结合该书做一些具体分析,谈谈自己的个人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与评价。 1.总量第一,人均偏低 从历史的长河看,14世纪开始的三百多年里,中国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到清朝乾隆时期中国曾是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只是到近代由于制度落后和腐败,不思进取,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中国才沦为落后国家。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奋起直追,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才迎头赶上。但这仅仅是数量和总量的赶超,质量和人均水平还远远落后,2013年中国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大约是110位左右。 2013年,全世界GDP总量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总共16个,美国16.19万亿,全球第一;中国逾9万亿,全球第二,比位居第三的日本5.99万亿高了不少。但按人均GDP来说,美国

武术影视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武术影视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在狩猎、抵抗猛兽袭击过程中逐渐形成格斗和搏杀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间的战争频繁发生,人们不断地总结格斗经验,代代传习,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中医、宗教、气功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电影业的兴起,各式各样的电影题材被不断地挖掘,武术影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武术影视是指以武术为主要表现素材的影视作品和节目,泛指以武侠、功夫、武术、动作等为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俗称”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和“动作片”等。武术影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不同类别的电影题材中大放异彩。武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不仅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而且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术武术影视发展影响一、武术影视的发展简介 我国最早的武术影视作品要追溯到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此后武术影视便随着我国影视业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香港著名的影评人李鋽桃认为,中国功夫片走过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戏剧式花拳绣腿;第二阶段,讲究真功夫实打;第三阶段,强调表演性和娱乐性;第四阶段,运用电脑特效。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荣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是迄今为止,不光是中国武术影视也是中国电影获得的最大成功。该片以唯美的画面和飘逸灵空的武术动作,一举将中国武术推向了国际,这一标记着中国的功夫片也像美国的科幻片,日本的恐怖片,韩国的伦理片一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二、武术影视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积极影响 1.武术影视借助影视传媒效应,有效拓宽了武术的传播途径和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影视传媒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影视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它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视传媒作为一种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上有着其它传媒不可比拟的优势:(1)具有视听兼备,传播效率高,对受众有极强的吸引力;(2)传播信息快速、形象、容量大、传递方便;(3)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4)传递信息亲切感强,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等传播特点与效应。而武术影视正是借助了这种科学、强大的影视传媒效应,改变并优化了我国武术运动传统的传播形式,使武术运动由师徒传承为主的封闭、秘密、局限的传统传播方式转变为开放、公开、分散的现代影视媒介传播方式,从而为武术运动提供了更为科学、先进的传播理念与方式,有效地拓展了宣传、推广的途径和空间,更好地促进了我国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篇一: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曾经有明确的论述,他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在这里,恩格斯在确定“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哲学的最高问题的同时,对于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了几种表面上不同的表述;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世界是否神所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此外,恩格斯在下文中又谈到“物质和精神关系”的问题。这些都是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恩格斯关于哲学最高问题的论断,是从西方哲学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思维对存在”是黑格尔的用语。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有自己的一套的名词术语,显然不同于西方。中国哲学是否也有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的相类似,而且在某一时期获得了比较完全的意义呢? 我认为,中国哲学也有与西方哲学的最高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虽然是用不同的名词概念来表达的,而具有相似的深切内涵,因而具有同等的理论意义。 试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中国哲学史中与西方哲学所谓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有四:(1)名实问题;(2)道器问题;(3)有无问题;(4)理气问题。与西方哲学所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相类似的问题亦有四:(1)天意与自然的问题;(2)形神问题;(3)心物问题;(4)能所问题。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讨论重点,所以表现了这些复杂的情况。前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理气”问题,后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心物”问题。以下试以历史顺序略述这些问题讨论的梗概。 1.名实问题 在先秦哲学中与西方所谓“思维与存在”问题在字面上最为相近的是名实问题。名即概念,是思维的内容。实即具体存在,是思维的对象。但在中国哲学中,名实问题没有上升为哲学的最高问题。孔子讲“正名”,强调“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而未谈名与实在关系。庄子说过“名者实之宾也”,(2)未有详论。公孙龙著《名实论》,肯定“夫名,实谓也”。《墨子·小取》云:“以名举实”,亦明确断定了名与实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

墨家与中国传统武术

墨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武德思想的源泉 说起墨家,大家都知道它的创始人是墨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墨子。在战国时期战乱四起的时代,为了自保以及得到各国当权者的支持,墨家思想不得不有所转变:也就是崇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和不义,以战争谋和平。墨家的弟子 大家都看过刘德华主演的《墨攻》么,里面所讲的就是孤身作战的墨者,以战争武力的方式来拯救梁国的故事。片子为我们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智者,一个墨者,他厌恶战争,抵制战争,他用生命演绎着侠的含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些无一不和我们如今我武德所相似:我们习武者所讲的武德是什么呢?(有哪位能告诉我?) 传统意义上的武德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的基本涵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其核心是孝悌,也就是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这就是受到了墨家思想中的兼爱的影响。 “义”为行善之本,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我每次看武侠小说看到热血沸腾的时候就会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这个就是墨家的非攻,他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这也是墨家所说的尚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智”是习武者自觉的道德意识,不会欺负弱小,不分贵贱的虚心向他人请教。这就是墨家中所说的尚贤。 “信”就是诚实守信。说到诚信,古有季布一诺(故事就是说古代一个人叫季布,一向说话算数,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而他也因此逃过了后来的一劫、、、)今有四川彩票老板代买彩票中500万,还给委托人。虽然他们不一定有很强悍的武功,但是他们同样是侠义的典范!! 而我们为什么说“侠文化”是墨家思想的后裔呢? 首先说侠文化,那么什么是侠呢? 海外学者田毓英是这样定义侠的:“侠是一个急公好义、勇于牺牲、有原则、有正义感,能替天行道,纾解人间不平的人。” 金庸大师也曾经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和墨家的尚同思想相一致 2. 战国以来的侠士,他们继承了墨家的传统。 我们举几个例子:有墨翟陈辞,止楚攻宋的典故,聂政在行刺成功后的自毁容貌,荆柯行刺虽败后依然果敢。他们或怀恩报主,或行刺暴君,或不辱使命,或为人排忧解难,或杀

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倾听了每周二晚在逸夫十阶杨洪兴老师对中国哲学的精彩讲说,我对中国哲学还是有些许了解了。但本人毕竟才疏学浅,故结合网上书中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写下此论文,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指正。 百度百科上释义,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而我认为,中国哲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中国背景,它以中国古老且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积淀。它重视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有其历史演变性。它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决定了从一开始就根本上区分于欧洲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与伦理显得尤为密切。 对中国哲学史的概述可以如此表达: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从封建

制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哲学。前 两段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称为中国近代哲学。 总的来说,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文明发现最早的 国家之一,文明也很发达,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据考古发掘,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是生活在距今约六十万年以前的人类。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又发现了“元谋猿人”的两枚门齿,据鉴定,其生活年代可能比“蓝田猿人” 和“北京猿人”更早。“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均处于原始群时期,约在二三十万年前开始由原始群向氏族制度转化。中华民族经 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进入了奴隶制 社会。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原 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 们的思维认识能力。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 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 发展的原始状况。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 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我国 古代流传的这些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积 极意义,但它是在想象中并通过想象来表达的,终究是不切实 际的。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 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 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据我国 考古发掘发现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已有随葬物品,这说明原始社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自秦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尊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现代,我们还要以儒为尊吗?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但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时代的潮流下,如何选择思想,何者更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我对墨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其一些深刻醒世的道理所折服,这也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墨子有很多重要的文章,除《兼爱》外,还有《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但他的兼爱一直贯穿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墨子唯兼爱,是以尚同;唯尚同,是以非攻;唯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一、墨子兼爱之于“乱” 墨子对社会的“乱”有自己的见解:不爱而起乱。“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由小家而至大家,其乱之因皆可由“无爱”而起,人人爱自己而不兼爱。在现实,因为一己私心而造成骨肉分离、背信弃义的事让人司空见惯,心透凉。而墨子的提醒世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因此他主张君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家主“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每个人“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非攻》),人与人相爱,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则无乱矣。 墨子的兼爱在很大程度上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诚信友爱,

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剂,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而兼爱也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的意思是视人如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视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大家相互间就更容易消除隔阂,开展正常交往。在和睦相处的情况下去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并维护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最终形成一个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它们都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别人就象爱自己一般。“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若人人兼爱便能治乱,人人兼爱必定社会安定和谐。 二、墨子兼爱之于“义利”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的与礼制相联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利”则指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兼爱,即既要爱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更要爱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在想到自己利益的之前要顾全大家的利益。 对墨子主张“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由此可见,兼爱是交相利的前提,只要兼爱能够代替一己之私,那么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可以化作云烟,而且国家之间也能够和平相处,百姓就能享受平安的幸福生活了。墨子曰:“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所利亦不相为外内。” 兼爱不仅是考量“利义”的前提,也是整个思想动态过程中的衡量标尺。墨子曰:“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形势下的中国

我们看世界世界看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此前我一直在关注G20峰会,总想看看到底中国是不是这次峰会的主导!前几天看《环球时报》,上面写道:G20=G2。起初,我还未真正理解这个所谓“等式”的含义,在我对数字的意识里,20永远不可能与2划等号,但恰恰相反,现在的格局就是20=2。要说此次的峰会是20国参加,还不如说是中美两国“协同”其他国家开会。领导给下属开会,还能说是G20吗?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