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作者简介

威康·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诗人。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的莎士比亚被迫中途辍学。18岁结婚,迫于生活的压力,婚后不久他就只身去伦敦谋生,开始接触不同阶层的生活,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他先后干过杂役、清洁工和临时演员等职业。在掌握了戏剧创作和演出技巧之后,他开始着手改编旧戏,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以供剧院排演。不久他开始进行独立创作。在之后的20多年里,莎士比亚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娴熟的舞台经验和勤奋的努力,连续创作出了

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1610年前后,他退出伦敦戏剧界,返回家乡,1616在家乡因病逝世。

较之诗歌创作,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戏剧作品大致分为以下三类:早期是历史剧和喜剧,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喜剧代表作有《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和《皆大欢喜》(1600)等10部,此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中期以悲剧为主,包括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595)、《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和《麦克白》(1606)以及其他3部作品,此外还有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终成眷属》等5部作品;后期为传奇剧时期,代表作为《暴风雨》(1611)等5部和1部历史剧《亨利八世》

背景链接

《哈姆雷特》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601年,它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并称为欧洲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

该剧的题材取自1200年的丹麦历史,虽然相同的题材有过不同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但都没有超过莎士比亚对它的再现,原因在于莎士比亚赋予这段历史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他通过对哈姆雷特复仇故事的描述,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历史生活。因为在文艺复兴后期,前期的人性张扬演变为后来的为所欲为,世风日下和泛滥的私欲令莎士比亚感到痛心疾首。这在《哈姆雷特》一剧中有较为集中而明显的展现。

内容摘要

刚从德国威登堡大学留学归来的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年轻的王子。就在他回来之前,他的父亲突然暴亡,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就改嫁给他的叔父克劳迪斯——现在丹麦的新国王。国人对这种混乱的宫廷生活议论纷纷,刚回来的哈姆雷特也有诸多疑忌。朝廷里的许多丑陋现象和他的想象相去甚远,他感到内心无比苦闷。

这时,他的朋友霍拉旭与士兵在守夜时,竟遇到了已故国王的亡魂,正当霍拉旭想上前询问时,天亮了,那国王的亡魂也随之消失。初闻此消息的哈姆雷特十分震惊,决定私下里亲自去看看。在克劳迪斯和大臣们寻欢作乐的一个夜晚,哈姆雷特来到城上,真的见到了父王的亡魂。亡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是被阴谋害死的,而他的弟弟克劳迪斯就是真正的凶手。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他的弟弟克劳迪斯趁他午睡时,把有毒的汁液从他的耳朵灌进,毒液在大脑里扩散,导致他七窍流血而亡。克劳迪斯将这一谋杀事件说成是老国王在无意中被毒蛇咬死。父亲的亡魂要求哈姆雷特为他报仇雪恨。

开始哈姆雷特并不完全相信他父亲亡魂的证词。为了避免克劳迪斯对他产生猜忌,哈姆雷特佯装发疯。对哈姆雷特的发疯,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克劳迪斯和王后对此感到十分疑惑,心怀鬼胎,猜测事情发生的原因;哈姆雷特的朋友们认为他是因为父亲的猝死而悲伤过度导致的;克劳迪斯的亲信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爱情而疯狂,原因是哈姆雷特正在热恋他的女儿奥菲利娅。为了证实波洛涅斯的猜测,克劳迪斯命令波洛涅斯设计让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见面,然后他们在幕后偷听两人的谈话。此时的哈姆雷特正由于直面死亡而对人生产生

困惑,沉浸在自己对人生、对罪恶的思考之中,同时还出于对不泄露复仇计划的考虑,他对奥菲利娅说了一番相当混乱却又无比深刻的疯言疯语。心怀鬼胎的克劳迪斯认为哈姆雷特的发疯并非由于爱情,还另有深刻的原因,暗自在内心对哈姆雷特产生了戒备。恰逢这时有个戏团在宫廷演出,哈姆雷特暗中安排了一场影射克劳迪斯篡位的戏,结果在旁看戏的克劳迪斯未等演完便原形毕露,仓皇离去。这一切被哈姆雷特看在眼里,从而坚信了父王亡魂的证词。此后,诚惶诚恐的克劳迪斯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祷告,哈姆雷特本想乘机将他杀死为父王报仇,但他认为在人向上帝祷告替自己赎罪时杀他不合情理,便放弃了这次复仇良机。

王后让哈姆雷特到她的寝宫去,以劝说自己的儿子与叔父和解。波洛涅斯在克劳迪斯的授意下去监视他们母子,哈姆雷特误以为在帷帐后面偷听他们谈话的是克劳迪斯,便一剑向他刺去,不料却误杀了波洛涅斯。克劳迪斯利用这次机会把哈姆雷特送到英国,并设计让英王除掉哈姆雷特。不料这阴谋被哈姆雷特在无意中识破,从而免遭毒手。在经历种种周折之后,哈姆雷特重返丹麦。这时的奥菲利娅在接连遭受情人发疯和失去父亲的双重打击下,不幸精神崩溃,在她带着自己编织的花冠外出时,意外落水身亡。刚返回的哈姆雷特正赶上奥菲利娅的葬礼,他为此悲痛欲绝。

哈姆雷特平安返回,克劳迪斯十分恐慌。接着他精心安排了一场宫廷比武,想借报仇心切的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之手来杀掉哈姆雷特,以绝后患。为了保险起见,克劳迪斯不仅准备了毒酒,还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淬了毒药。出人意料的是,在比武过程中,王后误饮毒酒身亡,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剑,生命垂危。

就在哈姆雷特临死之前,他咬牙挺身而起,一剑把克劳迪斯刺死了。在手刃杀父仇人之后,哈姆雷特也因身中毒剑而不幸身亡。

这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正率军路过丹麦,便乘机攫取了丹麦王位。

解读引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还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思索和对人类自身价值的重估。他为世界文学长廊贡献出了一个不朽的悲剧艺术形象,哈姆雷特的人生悲剧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内容和人类永恒的困惑与痛苦。

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人充满信心,并梦想着自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哪知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丑陋的现实世界:为了夺取权势,克劳迪斯不惜谋杀兄长、娶自己嫂子为妻;在情欲的诱惑下,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诸如此类的背叛与屈服、欺诈与虚伪令哈姆雷特感到无所适从。出人意料的是,哈姆雷特竟又被命运赋予他重振乾坤的责任。随着理想破灭、家庭崩溃和感情失败,哈姆雷特对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一美称产生了怀疑,在他眼里,人不过是其自身欲望和弱点的不幸混合物。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与魔鬼的搏斗战场,就是人的心灵”。他的佯疯,他的延宕,他的决心和犹豫,他的坚定和懦弱,在行动和思想之间划开了一条明晰的界线。结果他不仅变成了“思想的巨人”,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的矮子”。

哈姆雷特不仅看穿了时代的混乱本质,对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也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在他对奥菲利娅讲的那番疯言疯语里,显示出他的深刻洞见和睿智认识。他对人由盲目的乐观认识转变为无比清醒的深刻预见,由对人类充满希望的憧憬转变为对人类前途悲观的感慨。残酷的现实不仅是他个人命运悲剧的根源,还是整个人类困境的缩影。当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之后,对自己的不幸、对生活的窘境和人类的出路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较之情人奥菲利娅的真疯,哈姆雷特的佯狂是出于蓄意而为;同样是替父报仇,雷欧提斯显得无比轻率和鲁莽,被人利用而浑然不觉;福丁布拉斯表现为当机立断,有勇有谋;哈姆雷特虽然一度犹豫不决,但一切都出于慎重考虑、从长计议。在克劳迪斯的种种阴谋面前,哈姆雷特不仅没有被自己的痛苦所麻醉,也没有被自己的混乱思索所迷惑。在理智的正确引导下,他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尽管是一拖再拖的复仇。当哈姆雷特看穿了丑陋的现实之后,他并没有彻底地完全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而是试图用自己的思索和行动来证实人的价值。在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上,他仍保存着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不幸是我们所有人的不幸,他的正直和坦率是人类良知的集中体现。

名言警句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为,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3.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名家评论

1.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大作家本·琼生高度赞扬莎士比亚,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2.德国大文豪歌德在其代表作《威廉·迈斯特的学校时代》中间接地提到哈姆雷特的人生悲剧:“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不能胜任的人身上。这是一棵榭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伸长,花盆就破碎了。”

艺术赏析

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经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他的戏剧作品被公认为是经典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

一、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涵。《哈姆雷特》有三条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从中穿插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两条副线。除复仇的主要情节,将谋杀、爱情、死亡和哲理思索糅合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戏剧本身的思想内涵。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涉及到作品中所有关键人物,克劳迪斯的阴谋将与哈姆雷特有关的朋友、情人、部属等都紧密连接在一起。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人物均是典型的艺术形象。《哈姆雷特》中的主要角色无一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忧郁而深沉的哈姆雷特、多情又无奈的奥菲利娅、阴险狡诈的克劳迪斯、软弱而又愧疚的乔特鲁德、英明果断的福丁布拉斯、盲目的雷欧提斯等,他们没有明显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只不过每个人都有无从避免的优点和缺点,善与恶凸出或弱化而已。这就赋予人物角色丰富而深刻的性格内涵,他们的内心搏斗和灵魂挣扎无不是其自身优点或缺点的集中展现。

三、丰富的戏剧语言。《哈姆雷特》里的每个主角都有鲜明的个性语言,既包括生动活泼的口语,又有流畅的书面语。它集优美而又深邃的哲理诗语言、雄辩的演说词锋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于一体。其中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成为该剧的核心,也是解读作品本身丰富的思想内涵的钥匙。类似的个性化语言是莎士比亚所有剧作的共同语言特征,已成为英语的典范式口语或箴言。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_李文明

V ol. 7 No.1 Feb. 2013 第7卷 第1期2013年2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8 [收稿日期]2012-10-21 [作者简介]李文明(1968-),江西临川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生态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世界闻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已成为英国旅游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已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之一。据估计,在英国每年有大约100万的入境旅游者和约200万的国内旅游者参与了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及相关的旅游活动,年均创造了约12亿英镑的旅游收入。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成功开发主要利益于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汤显祖是一位在国内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但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尽管个中原因多种多样,但在旅游文化营销传播上的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即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营销传播处于非常弱的态势,特别是在整合营销传播方面更是弱差交加。坦而言之,虽然汤显祖戏剧文化的影响力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比性,但同属戏剧文化的旅游开发,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做法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全面具体地探讨这一借鉴意义以促进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探讨 为便于论述,本研究需对如下概念进行界定:(一)戏剧文化旅游朱江勇(2010)首次提出了戏曲文化旅游的概念:“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1]”本研究认为,上述概念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本研究将戏剧文化旅游界定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戏剧文化旅游是戏剧观赏为核心吸引物,以与戏剧创作的作者和表演的演员、戏剧创作人员的创作地、出生地、居住地等的参观以及相关的媒体、纪念物的购买等为一般吸引物的文化旅游形式。 (二)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简称IMC) 是全美广告业协会1980年提出的概念。IMC 理论的创始人舒尔兹教授(Schultz)等1991年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管理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所接触产品或服务所有信息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顾客忠诚度[2]。”数年后他又给整合营销传播下一个新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3]。”本研究在参考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修正的定义,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是对营销传播活动中各组成要素的整合,包括传播主体的整合、传播客体的整合、传播对象的整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对国内的借鉴 ——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 李文明,徐沅林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旅游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界的一个近来备受关注的议题,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文 化旅游开发特别是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其经验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相关部门可借鉴英国的经验,结合汤显祖戏剧文化开发的特点加大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的力度,并尝试与英国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跨国营销传播主体间的整合,以推动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并提高其绩效。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主体整合;媒体整合;戏剧文化旅游;莎士比亚;汤显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3)01-0028-05 DOI:10.14067/https://www.doczj.com/doc/5d7547243.html,ki.1673-9272.2013.01.026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范文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范文 【--读后感范文】 编者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下面请欣赏《哈姆雷特》优秀范文。 俗话都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全剧得以展 开展开的关键条件就是王子哈姆莱特的装疯卖傻,所以我想迁徙一下。他的装疯卖傻可以有很多层面的分析。 在那个颠倒伦理的丹麦宫廷,王子的叔父毒死皇帝,继位后又 娶了嫂子,谁能忍受这样的事实?先王灵魂出现,让哈姆雷特复仇。 复仇,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为了复仇,王子不惜装疯卖傻。 首先,他的装疯卖傻是为了迷惑众人。在哈姆雷特见到先王的 灵魂,鬼魂交代完离开后,哈姆雷特对迎上来的臣子说了些语无伦次的话,让臣子发誓不泄露他们之所见,并说:“以后无论我的举止多么的古怪,因为也许我要故意装疯。”哈姆雷特这时已经意识到他装疯的需要。宫廷里上上下下这么多号人,会有多少不同的想法。让自己成为一个疯子,就不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会被人当作正常人来审视,来猜测。人们也不会对一个又疯又傻的人有太多的兴趣。在常人眼里,疯子是不会有什么想法的;就算有想法,也是乱七八糟

不合逻辑的。所以,一个疯子可以不被太多地猜度心理。哈姆雷特首先以装疯卖傻来迷惑众人,让众人以为,自己是真的疯了,并且,是因为得不到奥菲利亚的爱而发疯。 其次,他的装疯卖傻是进行复仇的需要。在皇室复仇是件很不 容易的事。一有差错,不但仇报不了,自己也保不住。哈姆雷特对如何报仇是必须做长远而周全的计划的。他的装疯卖傻,最重要就是为了复仇的成功。他要验证鬼魂的话是否真实,就要观察那些做了恶的人是否心怀鬼胎。他以一个疯子的身份,来完成了这一切。他进行仔细的观察,并设计了一出戏,让进宫戏班子演出,以考验那些人。当他确定了先王被害之事属实后,他就要进行最重要的复仇了。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了争执,误杀了躲在帷幕后偷听的首相。疯子拔剑杀人,并不会被认为是太过分的行为。他的装疯卖傻,也有利于他与先王鬼魂的沟通。因为鬼魂只有他一个人看得到,当他与鬼魂对话时,旁人仍以为他是在自顾自地胡言乱语。 再次,他的装疯卖傻是他情绪的发泄。复仇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在复仇者的心里必定充满了喷薄欲出的浓烈情绪。如果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那是个痛苦的过程,并很可能落得糟糕的下场。所以哈姆雷特需要一个发泄他的情绪的途径。复仇是他的谋划,不能公开,所以他要发泄情绪,却也要保密,不能让旁人了解他的想法,不然所有努力将功亏一篑。哈姆雷特看似自言自语地说了许多疯言疯语,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讲课稿(有配套课件)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专题 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英国谚语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看到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你脑中浮现的与之相关的词汇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评论区写下来。 一、莎士比亚 在西方,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十大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无可争议地位列第一。这都可以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第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莎士比亚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拓展提问:被誉为是“中国莎士比亚”的人是谁?——汤显祖(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人物,代表作是《牡丹亭》,《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和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都是可以“为情而死”的年轻女子,而且更为巧合的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在1616年去世。) 二、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传世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只介绍有应试价值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他还有一些经典的历史剧和传奇剧、十四行诗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自行去了解。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莎士比亚的喜剧有一个核心:“爱情和友谊”,反映了作者对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想和观念,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象,而是表达他的生活理想。喜剧的主题可以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话来概括:“爱可以征服一切”。作者歌颂爱情和友谊,相信罪恶和矛盾是个别的、偶然的,而且是可以克服的,因此作品洋溢着欢快的气氛。除了上述特点外,莎氏作品中的爱情主人公全部遵循着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轨迹。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汤

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莎士比亚戏剧美学中情与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争。汤显祖戏剧美学中的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他敢于将,’J清”和“理”对立起来,敢于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同于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在当时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时代,汤显祖敢标新,能立异,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斗士。由于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有的在来世(彼岸),有的在现世(此岸),基督教的目标在来世,而儒家思想的信仰在现世,两者完全不同。儒家为入世说,基督教为出世说;儒家重视始而不注重终,基督教顾及彼岸而不顾及此岸。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受此影响莎士比亚的“情”表现为一种出世文化,即灵的追求;而汤显祖的“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入世文化,即欲的追求,正所谓“幸福就在人间”。父权制的社会中的性别系统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在男性看来,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女人的操行,因夫权家庭性质而归结为一个“贞洁”,成为女人安身立命的基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教案

永远的莎士比亚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事迹、历史地位、代表作品,激发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兴趣。 2.引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作品。 【学习重难点】 莎士比亚戏剧阅读指导。 【教学设想】 1.本导读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戏剧作品的兴趣,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构建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优雅的审美取向。 2.鉴赏莎翁作品的精彩片段,一起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了解烛照后世的人文主义思想;共同品味莎翁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步骤】 一、永远的莎士比亚 ——历史如是评价 ☆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英伦何幸邀天宠,九重降下一莎翁。”英皇乔治五世曾这样感叹。 ——世界如是铭记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原因之一是因为这天是莎士比亚出生与去世日。 二、丰盈的莎士比亚 任务:了解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主要作品。 学生阅读教材,圈出莎翁作品及分期。 概括:莎士比亚创作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代表作: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等9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等3部 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时期。 代表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7部 喜剧《一报还一报》 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代表作:传奇剧《暴风雨》等 历史剧《亨利八世》等 小结: 莎翁将人生的欢乐与痛苦,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艺术世界。他从历史剧出发,经由喜剧的明朗乐观、悲剧的痛苦与磨难,最后达到传奇剧的和谐终点。在他三个时期的发展轨迹中,充盈着生命的灵动与生活的多姿异彩。 三、高妙的莎士比亚 莎翁的作品,给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鲜活的人物,有绚丽的语言、有深邃的思想。这个世界精彩纷呈,叫人流连忘返。 (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之一:哈姆雷特之踌躇延宕、奥赛罗之轻信猜忌、麦克白之野心膨胀、李尔王之刚愎自用。 之二: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是爱的精灵,是西方的梁祝。为了爱,双双殉情,留给我们无尽的哀婉、思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完整版)汤显祖与《牡丹亭》巩固练习

汤显祖与《牡丹亭》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集思广益鞭长莫及夙兴夜寐敛声屏气 B.变本加厉秣马厉兵良莠不齐再接再厉 C.各行其是枉费心机焕然一新闲情逸致 D.刻不容缓欢心鼓舞迫不及待良晨美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曲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是历来的名曲,简直可与唐诗宋词的名作相媲美。 ②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③四十年后再到母校,他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④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疑问,可刘老师却说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的问题。 A.传诵品位淡泊质疑 B.传诵品位淡薄置疑 C.传颂品味淡薄置疑 D.传颂品味淡泊质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幅剪纸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可是个细致的手工活儿,手稍一哆嗦,就可能。虽说难,但学生们乐此不疲,最后终于开心地向我秀出剪得千奇百怪的蝴蝶。 ②十年,有人漂洋过海,定居国外,他却选择抛下一切,执意回国;十年,有人安于现状,乐享生活,他却心无旁骛,埋头研发;十年,有人,退居一隅,而他却执意进取,愈战愈勇。 ③报复性涨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机性的本质特点,这几乎已经伴随着调控全过程,并一次次使得调控成果,毁于一旦。 A.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B.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C.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半途而废D.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半途而废 4. 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他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戏剧有喜剧、悲剧、悲喜剧(正剧)等不同种类,被马克思赞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也有著名的《牡丹亭》问世,其思想性、艺术性亦达到极高的境界。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章回小说。《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水平。 5.完成下列填空。 (1)汤显祖,()代()作家。字义仍,号(),又号若士,别署(),江西临川人。 (2)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叫《》,和《邯郸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读后感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读后感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我认为《哈姆雷特》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他是将世上所有的悲惨都聚集在了这位可怜的王子身上。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杀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 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

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断的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各种形式演绎,电影一部又一部,人们却百看不厌,源于《哈姆雷特》紧凑的戏剧情节,高潮迭起,惊喜不断,所有的紧张气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后才会得到缓解。 因为莎士比亚,因为这位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演绎都会让人对这一部经典再一次来一遍心灵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对人生新的体验,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 仇恨的双刃剑,舍弃它比拿起他来捍卫自己明智得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公开课教案_8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特点;赏析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台词品读莎剧语言特色、莎剧深邃思想、莎剧艺术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莎士比亚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台词品读莎剧语言特色、深邃思想 3. 分析戏剧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1. 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特点; 2. 通过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 通过时代背景探究戏剧的主题。 教学准备 1.莎士比亚的图文和影像资料 2.PPT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柄气贯长虹的利刃划破了中世纪的阴霾,听,那是封存在公元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里的岁月回声。屠戮、野心、谎言、嫉妒,潘多拉魔盒现已开启。他的作品是永远高悬于世纪

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嘲笑着谎言与瞒骗,鞭挞着邪恶与背叛......烈火足以使丑陋与罪恶战栗,燃烧!燃烧!连同一个黑暗的世纪焚尽,而光明必将在新世纪的晨曦中破茧重生!长风万里吹不断那惊世的爱与恨,红尘沧海仍眷念那泪眼中的一抹娇红! 37部伟大的作品,一座文艺复兴时代无法逾越的高峰!那波诡云谲的世事变幻,那苦难深重的布衣百姓,还有那永远让人琢磨不透的复杂人性,都镌刻在波澜壮阔的莎氏剧目中! 也许时间的障壁重重,阻隔了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记忆,那就请记住一个仅次于上帝的名字——莎士比亚。他的脚下暴风咆哮;他的头顶光明显耀! 二.走进莎士比亚: 1. 代表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两部长诗、一部十四行诗集、37部剧作。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⑴早期(1590——1600):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十四行诗集》;九部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代表作)、《亨利五世》、《约翰王》;喜剧代表作是《威尼斯商人》,吝啬鬼夏洛克; 悲剧代表作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 (2)中期(1601——1607):,七部悲剧、四部喜剧: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雅典的泰门》也很著名。 ⑶后期(1608——1612),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代表作)。 2. 文人眼中的莎翁: “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本·琼生) “他有非凡的心灵,是才气横溢的全能大师。只有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一个伟大的婴孩。”(泰纳) 雨果认为《圣经》、荷马、莎士比亚“三位一体”。“莎士比亚就是无限。”(歌德) “莎士比亚是一个仅次于上帝,创造最多的人。”(大仲马)“莎士比亚是戏剧方面的荷马。”(别林斯基) 三.课后作业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读 后感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读后感 世界名著的光辉好照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相信在这尘埃的世界里那可爱的光辉正洗涤着人们疲惫的身躯和复杂纠结的灵魂。21世纪的新人踏着前人的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看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我感触甚多,希望在此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心莎士比亚是为众人所知的世界文学巨匠,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之一。他1564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他的祖父理查德·莎士比亚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而他亲不安于农场的收入,青年就其弄经商,举家搬迁到斯特拉福镇,并在这里生下了成文世界文坛巨匠的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家族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平民,但当·莎士比亚成为著名剧作家后,莎士比亚家族成了英国声誉显赫的家族之一。威廉·比亚逝世于1616年,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故乡斯特拉福保留着关于莎士比亚切记忆,并把它取名为“莎士比亚城”。莎士比亚那辉煌而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共留下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篇叙事长诗。悲剧《哈姆雷特》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剧成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 悲剧《哈姆雷特》写于1601年,它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一个悲故事。讲的是古丹麦的哈姆雷特王子在去德国留学期间,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为篡夺而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哈姆雷特的父亲老哈姆雷特。还用可怕地计谋骗娶了他的为新一任皇后。当哈姆雷特回国后,老国王的灵魂游荡在王宫之中,终于有一次,诉哈姆雷特他弟弟可怕的阴谋,叫哈姆雷特揭穿他的阴谋,为父报仇。知道真相的雷特渴望复仇,渴望亲手杀死毒害父亲的坏人。为了复仇他装疯卖傻,离开了自己爱的人,最后也献出了自己那年轻的生命。这部悲剧随着主人公的相继死去而告结但引人深思的情节却深深的映在了读者的心里,哈姆雷特的英雄形象也永远的活在们的心里,他将永垂不朽! 悲剧《哈姆雷特》是写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与社会腐朽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姆雷特》正式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作品最后以极其悲惨的结局—主人公哈姆雷特之死,终于实现了复仇目的。这部哈特的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哈姆雷特》因此也成为 魅力永存”的文学珍品,受世人喜爱。 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处:首先,是老国王的灵魂向哈姆雷特诉己被害的真相。他说,全丹麦人都被骗了,说他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了,是,我是被毒蛇咬死了,现在啊,那条毒蛇头上戴着王冠,还骗娶了我善良的王后呢!在幕里,首先是老国王的一番话让影响深刻,他用讽刺的语言暗示了整个阴谋的过用“头上带着王冠的毒蛇”形象的比喻出坏人的丑陋脸孔和篡位夺权的可怕阴谋。其我深深的被哈姆雷特的勇敢和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感动着,即使那是父亲的灵一个不再是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生活的人,他也毫不迟疑的跟着鬼魂走,因为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一战:社会背景: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第二战:相同之处: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 “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汤显祖的《牡丹亭》和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作品,而《暴风雨》只是一个带有 想象色彩的悲喜剧。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来体现莎士比亚,是由于其完全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哈姆雷特》带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而《暴风雨》以其“乌托邦”似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表现剧作家美好的憧憬。明明是相同的残酷现实,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在揭示现实黑暗和追求人性美好,体现了莎士比亚无限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哈姆雷特》《暴风雨》人文主义精神 一、关于选择《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的台词来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的作品的阅读,带给人无限的唏嘘和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哲理意味,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作品中人的观念差别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走向,而人性更是令人难以琢磨,但与其用怀疑、忧郁的态度去度过宝贵的人生,不如心怀希望,即使现实无情,也可活的无愧于心。 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二、《哈姆雷特》的台词节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照。 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O cursed spite,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原句译文:“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感受到自身的所背负的使命,在这个让他人文理想破灭的现实世界中要去追求他存在的意义,为了找出真相而重整乾坤。这个世界已经脱节了,这是怎样一个被诅咒的因果啊,哈姆雷特竟是因为纠正它而生!莎士比亚关注着哈姆雷特的的寄托和抱负,看着他笔下的哈姆雷特如何由快乐单纯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一步步走向复仇的道路。正如关注满怀人文主义精神的人们一样,于人文的关照中体现人文主义者们整顿乾坤的重担。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原句译文:“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是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 主讲:刘咏梅 教学目的: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教学重点: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深入理解这段唱腔的内在含义。 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建议: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教学时数:一大节。 一、正反两方的矛盾冲突: 提问: 1、正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丫环春香在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性格如何? 2、反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各自代表哪些阶级?各有些什么言论? 二、《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提问: 1、《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2、《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

明确: 1、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情感价值。 2、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 3、以柳反理,反对封建道德,鼓舞青春理想。 小结: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 一体的复合戏。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王思任 《牡丹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 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 三、《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1、作者生平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1564—1616) 2、时代背景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哈苦闷矛盾,犹豫不决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开放型”结构的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一般有三大特征:多场次、可延续性、告诉观众,隐瞒剧中人。封锁型结构有利于体现逼真的舞台性,开放型的结构有利于体现假定型舞台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开头就介绍了剧情和主人公,这是它们相同之处。接下来要说莎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异,必须从同中的异处,异中的同处切入。第一、思想深度有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一对情人双双死去,两家和解;《牡丹亭》的结局是悲喜剧,杜丽娘死而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与杜丽娘双宿双栖。有人就说,《牡丹亭》的结局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结局使人更痛恨现实社会,因此莎士比亚高于汤显祖。在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两国国情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比如杜丽娘要求个性解放是很强烈的,生生死死的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斗争是很激烈的,希望杜丽娘和柳梦梅成其好事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又有什么不好呢?人们有这种美好的希望有何不可呢,何必非要苛求。当然莎士比亚的写作时期又有不同,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要取代封建主义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很普遍了。从时代来看,汤显祖作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是一个审美乌托邦。第二,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不同。莎剧作品中上层、中层、下层都有,而且下层居多,主人公身份有变化;中国戏曲中的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主。第三、艺术形式有区别。莎士比亚以无韵诗的对白和独白为主,有韵诗只占次要地位,它是诗剧但是是无韵诗,以对白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话剧。元曲以唱腔曲艺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歌剧。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六

2019-2020学年度语文选修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挫折(cuò)锋芒毕露(lù)万恶不赦(shè) B、畸形(jī)拂晓(fó)骇人听闻(hài)引吭高歌(háng) C、湖泊(bó)瓦砾(lì)屏气凝神(bǐng)苦心孤诣(yì) D、污秽(huì)冗杂(rǒng)浑身解数(xiè)咬文嚼字(ju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凡职业没有不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②因为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③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④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⑤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A、③①⑤④② B、③④⑤①② C、①④⑤③② D、③②①⑤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名著《百万英镑》《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牛虻》的作者分别是美国的马克·吐 温,英国的雨果、莎士比亚和伏尼契。 B、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戏剧。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C、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是一篇台阁名胜记;明代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人事杂记。 D、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孙犁,是“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老舍 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高晓声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人生难免会寂寞.但寂寞的滋味却不尽相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寂寞是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的寂寞是的,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的,李白“我歌月徘徊”的寂寞的……;唯有直面寂寞.才能品出别样人生。 A、孤傲洒脱浪漫豁达 B、洒脱浪漫豁达孤傲 C、浪漫豁达孤傲洒脱 D、洒脱豁达孤傲浪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与文学改编的差异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与文 学改编的差异 【摘要】《哈姆雷特》自诞生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其内涵都有着不同的 阐释。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其改编在继承原著的基础上,体现了其特有的智性文化,而东方文化背景下对其的改编,以《夜宴》为例,主要侧重对人性和欲望的描写,背离了原著的基本精神,主题流于表面,过于肤浅。 【关键词】文学改编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的延宕 【引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堪称为传世经典,是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心作品的《哈姆雷特》,无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改编搬上舞台和银幕,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他的作品在每个时期,每个国家都得到了不同的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早已超出了文学评论的领域,拓展到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层面,这说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更说明了这个作品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及它的重要地位,这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经典作品传到了世界各地,使得《哈姆雷特》具有了国际身份。 一渗透在《哈姆雷特》改编中的东西文化比较 (一)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哈姆雷特》改编 1、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哈姆雷特》的改编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写的一部舞台剧,对其的全剧改编最早应该是1900年法国拍摄的默片《哈姆雷特》开始的,不过这部作品并非在开始时就引起了轰动,浪漫主义的不少学者认为莎翁的剧本只适合作为文学作品类阅读,原因是他笔下足以激发读者以无限遐思的精妙绝伦的文字,很难再舞台和银幕上将这些臆想中的美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场景和人物。1994年是美国动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取材于《哈姆雷特》的《狮子王》堪称经典,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在生命力旺盛的非洲草原,围绕着一只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万兽之王的的小狮子辛巴的成长历程,对于辛巴与父亲间纯属男人似的情感、整个家族间的角力和归属感进行了精彩的刻画,但影片并不是着眼于这些软性的诉求方面,对于权力的斗争、罪恶感与生命中应承担起的责任等硬性主题同样做了完美的诠释。爱,成长,生命,自我救赎这类有深远意义的感性主题,在色彩耀眼的非洲缀锦上,如同金线般发出亮丽的光彩。 2、东方文化背景下《哈姆雷特》的改编 中国话剧虽然只有短短百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百年之中,对莎翁喜剧的探索与研究确是不容小觑的。《哈姆雷特》在中国的演出最早是由余上沅主持的国立戏剧学校毕业生公演的。而在2006年冯小刚导演拍摄的《夜宴》被称为东方的《哈姆雷特》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欲望的电影,厉帝为了权益谋害自己的哥哥,逼迫自己的嫂嫂屈服他的淫威,并用权利镇压反抗者,想方设法刺杀太子;殷太常为了生存,趋炎附势,同时也助纣为虐;婉后由当初的情欲上升到权欲...人性中有好有坏,《夜宴》主要揭露恶的地方。影片中的人物在欲望里迷失让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