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深圳大鹏统计公报

2017年深圳大鹏统计公报

2017年深圳大鹏统计公报
2017年深圳大鹏统计公报

245.07 259.25

274.53

307.42

330.02

3.6 3.7

4.0

7.0 6.8

大鹏新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201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质量提升年”决策部署,新区上下抢抓“东进战略、强区放权”发展契机,瞄准“一标五区”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完成“美丽大鹏”建设三年专项行动目标为主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2017年我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4亿元,下降4.9%;第二产业增加值190.36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38.72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例为0.29:57.68:42.03。

图1: 2013-2017年大鹏新区GDP与增速

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9%,金融业增长5.4%,房地产业下降0.1%,其他服务业增长13.0%。

人均生产总值23.0万元,增长2.9%。万元GDP水耗为5.46立方米/万元,下降2.5%;万元GDP电耗307.67千瓦时/万元,下降1.9%。

图2:2013-2017年大鹏新区三次产业比例

表1:大鹏新区生产总值构成

单位:万元,%

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全年规模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占全区GDP 比重为64.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6.67亿元,增长20.9%;互联网产业增加值为1.23亿元,增长2.5%;新材料产业增加值为28.96亿元,增长21.7%;生物产业增加值为0.12亿元,增长50.6%;新能源产业增加值为191.17亿元,增长5.8%;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为2.77亿元,增长

本年累计

上年同期 同比增长

2017年 构成 2016年 构成 地区生产总值 3300210 3109368 6.8 100 100 农林牧渔业 9963 7437 -3.3 0.3 0.24 #农林牧渔服务业 553 622 44.3 工业

1756757 1716098

4.7 53.23 5

5.1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52 47 4.7 建筑业 146941 140201 -2.3 4.45 4.51 批发和零售业

195232 171279 14.6 5.92 5.5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0254 35993 9.8 1.22 1.16 住宿和餐饮业 25256 44244 3.9 0.77 1.42 金融业 99732 84399 5.4 3.02 2.71 房地产业 122053 128342 -0.1 3.7 4.13 其他服务业 904022 781375 13.0 27.39 25.13 #营利性服务业 237055 200239 18.0 7.18 6.44 #非营利性服务业 666967 581136 11.2 20.21 18.69 第一产业 9410

6815

-4.9 0.29 0.22 第二产业 1903646 1856252 4.1 57.68 59.7 第三产业

1387154 1246301

11.2

42.03

40.08

5.7%;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43亿元,增长4.9%;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为0.19亿元,增长35.7%。

二、农业

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农业产值 841万元,增长25.1%;林业产值26万元,下降3.3%;牧业产值295万元,下降59.5%;渔业产值21168万元,增长2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55万元,下降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8.4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下降 3.0%,股份制企业增长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7%。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2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19.38亿元,增长6.0%。按行业分,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9.0%,食品制造业增长10.8%,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2.8%,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下降10.6%,家具制造业增长24.8%,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4.1%,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下降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1.7%,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下降68.8%,金属制品业下降33.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2%,计算机、通信和其

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4.1%,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21.4%,其他制造业增长10.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8%。

图3:2013-2017年大鹏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监测的1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8类正增长,7类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如下表:

表2 201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45.26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利润总额89.23亿元,下降7.5%;劳动生产率71.18万元/人,增长13.1%;产品销售率100.5%,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6%,比上年末上升0.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7.12元,比上年上升3.06元。

全区具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9家。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69亿元,比上年下降2.3%,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6%。全年报建工程15项,其总建筑面积达22.76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8.4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77.6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分办事处看,葵涌办事处投资55.8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大鹏办事处投资16.54亿元,下降5.8%;南澳办事处投资5.25亿元,增长38.2%。

图4:2013-2017年大鹏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增速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21亿元,比上年下降29.4%;第二产业投资17.22亿元,下降37.2%;第三产业投资60.23亿元,增长30.5%。基础设施投资35.5亿元,下降3.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7%。

图5:2017年按领域分固定资产投资占比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0.82亿元,比上年增长48.6%。销售面积6.09万平方米,下降35.8%;销售金额18.56亿元,下降44.8%;商品房单位平方米3.05万元。

图6:2013-2017年投资分类占比

五、消费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8.7%。按办事处分,葵涌办事处28.5亿元,增长8.8%;大鹏办事处23.2

亿元,增长8.6%;南澳办事处23.2亿元,增长8.3%。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实现127.01亿元,增长32.8%;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实现19. 53亿元,增长23.9%;住宿业营业额实现3.56亿元,增长7.9%;餐饮业营业额实现3.37亿元,增长3.2%。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中,烟酒类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 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7.6%,五金、电料类增长121.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5.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6.3%,其他类产品下降78.8%。

图7:2016-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图8:2013-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速

截至2017年末,全区星级酒店2家,旅行社9家。全区接待总人数1079.92万人次,增长3.9%。旅游业总收入52.91亿元,增长8.4%。国内游客1069.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国内旅游收入52.08亿元,增长8.3%。海外游客10.47万人次,增长6.7%,国际旅游收入0.83亿元,增长20.3%。在入区游客中,过夜游客157.69万人次,增长6.3%,一日游游客922.24万人次,增长3.5%。景点接待人数1028.33万人次,增长3.7%。按片区分,较场尾片区467.43万人次,增长10.9%;东西涌片区378.42万人次,增长3.4%;杨梅坑片区100.12万人次,下降8.9%;其他片区82.35万人次,下降12.8%。

图9:

2013-2017年大鹏新区旅游人数与收入

六、对外经济

全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87亿美元,增长35.4%。其中,出口总额9.93亿美元,增长45.9%;进口总额3.94亿美元,增长14.6%。贸易顺差5.99亿美元。

图10:2013-2017年进出口总额与增速

图11:2013-2017年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

七、交通、邮政业和电信业

2017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03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完成道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750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1%;完成道路旅客运输周转量15328.24万人公里,同比增长6.0%。

邮政储蓄期末余额1.56亿元,增长20.3%;电信业务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7.2%;固定电话用户3.70万户,下降2.3%;互联网宽带用户3.63万户,下降3.4%。

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0.25万件,包件业务0.07万件,特快专递1.14亿件。年末全区电话用户总数7.79万户,增长22.9%。

八、税收、财政和金融

全年国地两税总收入65.40亿元,比上年下降0.02%,其中,工商税收收入63.55亿元,同比增长0.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8万元,下降14.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48亿元,下降8.2%,公共安全支出3.41亿元,增长54.2%,教育支出7.56亿元,增长31.4%;科学技术支出0.17亿元,增长10.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66亿元,增长6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5亿元,增长

160.7%;医疗卫生支出2.86亿元,下降4.9%;节能环保支出5.67亿元,增长175.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19亿元,增长14.9%;农林水事务支出2.74亿元,增长12.8%;住房保障支出4.80亿元,增长15.2%;交通运输支出0.12亿元,下降29.0%。

图12:2013-2017年大鹏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增速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2%。

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90.3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期末余额82.6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金额56.5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期末余额96.78亿元。外汇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6.88亿美元,其中储蓄存款期末余额0.56亿美元,外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8.74亿美元。

九、教育

2017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28所。在校学生和专任教师分别为16956人和1356人。其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8993人;普通中学7所,在校学生3910人;幼儿园15间,在园儿童316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2017年,全区文化站3个,文化广场8个,公共图书馆(室)24家,藏书45.22万册,有线广播电视站1座,电影院1个。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个,其中医院3个,门诊部3个,私人诊所10个,卫生监督所1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9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65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2人,注册护士279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01张。全年总诊疗人次40.12万人次。

图13:2013-2017年年末卫生技术人员人数 全区举办单项比赛次数8次,参加活动人数5650人,市民体质合格率为96.0%。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截至2017年末,全区公路总长度143.9公里,其中,省养公路58.97公里,地养公路84.93公里。

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8.28平方米,公园29个,路灯1.44万盏。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一级和二级的天数为353天,PM2.5日平均浓度达到25微克/立方米,PM10日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

全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96.1%。

全年供电量10.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3%;自来水供应量1803.09万吨,比上年增长4.8%。

全区垃圾运转站18个,公共厕所62座,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10.63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市容环卫专用车辆61辆,全年清扫面积603.55万平方米,机扫率100%。

全年受理治安案件818宗,比上年增长36.7%;查处373宗,比上年增长20.8%;查处人数423人,增长9.4%;破获刑事案件294宗。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4.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2万人,增长3.7%。其中常住户籍人口3.94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10.67万人。户籍人口政策内生育率98.61%,流动人口政策内生育率94.3%,出生率为30.92‰;自然增长率为27.97‰。

全区居民登记失业人数为82人,期末登记失业率为0.55%。全年共征缴社会保险基金9.6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养老保险7.1亿元;医疗保险1.96亿元;工伤保险0.17亿元;失业保险0.42亿元。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1055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9423人,失业保险人数110366人,工伤保险人数112155人,生育保险人数120680人。年末全区共有220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根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99.35元,比上年增长9.1%,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69. 36元,比上年增长6.4%,恩格尔系数为38.2%。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深圳市大鹏新区统计年鉴(2017)》为准。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及相关数据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综合部分中的生产总值及其分项数据为核算口径数据,其他专业部分数据为该专业口径数据。

4.本公报对部分数据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或四舍五入而产生的差数均未作机械调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年)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主题,以做好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参与宏观调控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较好地完成了2009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已提前完成“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09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89.7亿吨,比上年增加3.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4.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9.8%,比上年减少3.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55.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2%,比上年增加7.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77.5万吨,比上年减少3.3%。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9.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4%,比上年减少3.9%;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37.8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6%,比上年减少2.9%。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2.6万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22.3%,比上年减少7.7%;生活氨氮排放量95.3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77.7%,比上年减少2.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14.4万吨,比上年减少4.6%。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5.9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3%,比上年减少6.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48.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7%,比上年增加5.6%。烟尘排放量847.7万吨,比上年减少6.0%。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4.4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1.3%,比上年减少6.0%;生活烟尘排放量243.3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8.7%,比上年增加5.4%。工业粉尘排放量523.6万吨,比上年减少10.5%。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1.7%和89.0%,分别比上年提高2.4和2.5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4亿吨,比上年增加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截止2009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41个,总面积147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7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7万公顷。 2009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4525.2亿元,比上年增加0.8%,占当年GDP 的1.35%。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0亿元,比上年增加39.5%;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442.5亿元,比上年减少18.4%;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1570.7亿元,比上年减少26.8%。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2月26日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公报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中国环境统计局?) 综述 2012-01-1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环境质量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比上年增加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氮氧化物排放量1852.4万吨,比上年增加9.4%。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6.2亿吨,比上年增加16.9%;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2.4亿吨,比上年增加14.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5.7亿吨,比上年增加20.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98万吨,比上年减少2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全国共统计了城市污水处理厂2881座,比上年增加689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9%,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2012-01-1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 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3.1%和89.8%,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0.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88个,总面积1494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8万公顷。 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397.0亿元,比上年减少10.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29.4%。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3.1%和89.8%,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0.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88个,总面积1494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8万公顷。 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 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397.0亿元,比上年减少10.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29.4%。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2017.08.22 住建部发布)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1]公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第一年。全国城乡建设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加快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城市(城区)建设[2] 概况[3] 2016年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57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93个,县级市360个。据对656个城市和2个特殊区域统计汇总[4],城市城区户籍人口4.03亿人,暂住人口0.74亿人,建成区面积5.43万平方公里。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5] 2016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746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8%。其中,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园林绿化投资分别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43.3%、23.4%和9.6%。

城市供水和节水 2016年年末,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3亿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2.2%,其中,公共供水能力2.39亿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3.4%。供水管道长度75.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6.5%。2016年,年供水总量580.7亿立方米,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60.7亿立方米,公共服务用水81.6亿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220.5亿立方米。用水人口4.70亿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6.9升,用水普及率98.42%[6],比上年增加0.35个百分点。2016年,城市节约用水57.6亿立方米,节水措施总投资29.5亿元。 城市燃气 2016年,人工煤气供气总量44.1亿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1171.7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078.8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6.5%、增长12.6%、增长3.8%。人工煤气供气管道长度1.9万公里,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55.1万公里,液化石油气供气管道长度0.9万公里,分别比上年减少13.0%、增长10.6%、减少3.3%。用气人口4.57亿人,燃气普及

2002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年) 2003-06-05 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6.45‰的情况下,全国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比上年有所减少,呈持续减少趋势。 200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比上年增加1.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7.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7.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2.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67万吨,比上年减少2.7%。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84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2.7%;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83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57.3%。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2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2.6%;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7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67.4%。工业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均比上年下降12.3%。 200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27万吨,比上年减少1.1%。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1.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6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8.9%。烟尘排放量1013万吨,比上年减少5.4%。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04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9.4%;生活烟尘排放量20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0.6%。工业粉尘排放量941万吨,比上年减少9.3%。 200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5亿吨,比上年增加6.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635万吨,比上年减少8.9%。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00万吨,比上年增加5.0%。

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和单位322个,其中,已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2个。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757个,总面积13294.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2%。 2002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85.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188.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0%,其中用于废水治理投资71.5亿元、废气治理投资69.8亿元、固体废物治理投资16.1亿元、其它治理投资31.0亿元;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389.7亿元,比上年增加15.8%。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57.60%,增长比例较大,主要是由于国家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国债资金带动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废水排放及治理 1.废水排放总量(亿吨)439.5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7.2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 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1366.9 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84.0 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82.9 3.氨氮排放总量(万吨)128.8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2.1 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86.7

2018交通运输统计公报_全年完成投资3.1万亿

2017年交通运输统计公报:全年完成投资3.1万亿 划重点(铁路部分): (1)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全国铁路网密度132.2公里/万平方公里。 (2)拥有机车2.1万台,其中内燃机车占40.4%,电力机车占59.5%。铁路客车7.3万辆,比上年增加0.2万辆,其中动车组2935标准组、23480辆,增加349标准组、2792辆。拥有铁路货车79.9万辆。 (3)全国有3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2017年新开通2个。拥有轨道交通车站3040个,增加572个;运营车辆28125辆,增长18.2%。 (4)铁路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0.84亿人,比上年增长9.6%,旅客周转量13456.92亿人公里,增长7.0%。 (5)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6.89亿吨,比上年增长10.7%,货运总周转量26962.20亿吨公里,增长13.3%。(6)全年完成城市客运量1272.15亿人,比上年下降1.0%。其中,公共汽电车完成722.87亿人,下降3.0%,轨道交通完成183.05亿人,增长13.3%,运营里程5.07亿列公里,增长17.1%。(见闻君注:由此数据统计可见,城市地铁客运量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7)全年全国完成铁路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31151.16亿

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投产新线303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82公里。(见闻君注:由此可见铁路投资占比并不高)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开创了交通运输发展新局面。 一、基础设施(一)铁路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4%,其中高铁营业里程2.5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32.2公里/万平方公里,增加3.0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中,复线里程7.2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4%;电气化里程8.7万公里,增长7.8%。(二)公路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比上年增加7.82万公里。公路密度49.72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0.8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467.4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7.9%。 年末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433.86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1.31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0.9%,提高0.9个百分点。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62.22万公里,增加2.2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13.0%,提高0.3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13.65万公里,增加0.65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60.44万公里,增加2.9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10.23万公里,增加0.39万公里。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用户使用手册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2013年6月

目 录 一、数据库简介 (1) 1.1系统概况 (1) 1.2系统特点 (1) 二、数据库构架及使用指南 (1) 2.1环境资讯库 (2) 2.2分析评论库 (3) 2.3法律法规库 (4) 2.4发展规划库 (5) 2.5环保统计库 (6) 2.6环保会议库 (7) 2.7环保十年 (8)

一、数据库简介 1.1数据库概况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研发的,旨在为研究机构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审批决策和大型企业投资规划等工作提供环保资讯、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统计数据的在线信息资源数据库。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依托中经网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成熟的数据库建设和系统集成经验,以及庞大的专家团队,通过对环保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而构建。该数据库能有效的解决现有环保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不畅、信息的持续获得性差、可得信息与需求信息匹配度低等问题,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1.2数据库特点 ★ 内容全面、权威、更新及时:数据库信息均来源于权威的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内容涵盖了环保资讯、数据、评论、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多类环保信息内容。信息更新及时,为用户提供第一手的专业资料。 ★ 灵活、高效、方便的数据检索和转换:检索设计与用户所关注的内容相吻合,既可以实现任意词检索,又可实现条件更为细致的高级检索。此外,环保信息平台还设置有应用图表库,反映了近十年来环保领域发展变化及成果,方便用户查询和应用。 ★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架构,将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便于检索查询。同时,实现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 二、数据库构架及使用指南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是由七个子库构成的数据库群,涵盖了国家、31个省区市以及部分重点城市的最新环保资讯、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及统计数据等多类环保信息内容。包括环境资讯库、分析评论库、法律法规库、发展规划库、环保统计库、环保会议库、环保十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doc 95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4年) (2)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 (10)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年) (18)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1年) (25)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0年) (38)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9年) (48)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8年) (66)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7年) (76)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6年) (86)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5年) (9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ttps://www.doczj.com/doc/5e2756064.html, 规划计划环境统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ttps://www.doczj.com/doc/5e2756064.html,/eic/649371567364505600/index. shtml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4年) 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钢铁、电力、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产量增加较快,对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结合宏观调控,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遏制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快速攀升的趋势。 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比上年增加4.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1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8%,比上年增加4.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61.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4.2%,比上年增加5.5%。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39.2万吨,比上年增加0.4%。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09.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8.1%,比上年减少0.4%;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29.5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1.9%,比上年增加0.9%。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33.0万吨,比上年增加2.5%。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2.2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31.7%,比上年增加4.5%;生活氨氮排放量90.8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68.3%,比上年增加 1.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90.7%和74.2%,比上年分别增加 1.5%、1.7%。 2004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上年增加4.5%。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91.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3.9%,比上年增加5.6%;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63.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6.1%,比上年下降1.0%。烟尘排放量1095.0万吨,比上年增加4.4%。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86.5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81.0%,比上年增加4.8%;生活烟尘排放量208.5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19.0%,比上年增加3.0%。工业粉尘排放量90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4%。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78.6%和59.4%,分别比上年增加3.2%和0.1%。 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0亿吨,比上年增加1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5.7%,比上年增加0.9%;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762.0万吨,比上年减少7.7%。。 2004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441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6365.7万元。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0079起。 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建成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和单位528个,其中,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9个。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194个,总面积14822.6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8%,比上年增加0.4%。 200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9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占当年GDP的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308.1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用于废水治理投资105.6亿元、废气治理投资142.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8%、55.0%;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460.5亿元,比上年增加38.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40.0亿元,比上年增长6.3%。 环境管理得到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6件环保部门规章。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95.7%,比上年略有下降。完成限期治理项目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关于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89年2月28日 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在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中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经济交流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计算,全年国民生产总值①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国民收入11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需求过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剧,物价上涨过猛,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进入第四季度,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中,做了不少工作,初步获得一些成果。 一、农业 1988年农业总产值5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0.5%,林业产值增长3.8%,牧业产值增长10.5%,副业产值增长10.4%,渔业产值增长11.8%。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棉、油有不同程度减产,但粮食、棉花生产比原来预料的要好;糖料有较大幅度增产,扭转了连续两年减产的局面;部分地区烤烟面积增加过猛。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1988年比上年增长% 粮食 39401 万吨 -2.2 棉花 420 万吨 -1.1 油料 1320 万吨 -13.6 其中:油菜籽 504 万吨 -23.8 甘蔗 4908 万吨 3.6 甜菜 1329 万吨 63.2 黄红麻 108 万吨 -4.8 烤烟 233 万吨 42.4 蚕茧 44 万吨 9.3 茶叶 54 万吨 7.2 水果 1662 万吨 -0.4 造林绿化有新的进展。“三北”防护林二期建设工程超额完成当年造林任务,沿海防护林建设初见成效,平原地区人造防护林带有显著发展。但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频繁发生。 畜牧业生产中,生猪饲养回升,肉猪出栏头数、存栏头数均有增长。肉、禽、蛋、奶等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加。草食牲畜持续发展。但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生猪生产不够稳定。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如下:

环境统计年报工作总结

环境统计年报工作总结 篇一:20XX年环境统计年报、公报 20XX年环境统计年报(中国环境统计局?) 综述 20XX-01-18 20XX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环境质量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XX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XX年相比,20XX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和%,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XX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万吨,比上年减少%。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万吨,比上年减少%。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万吨,比上年减少%。烟尘排放量万吨,比上年减少%。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比

上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比上年增加%。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98万吨,比上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比上年减少个百分点。 全国共统计了城市污水处理厂2881座,比上年增加689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XX年) 20XX-01-18 20XX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XX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XX年相比,20XX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和%,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XX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亿吨,比上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上年增长%;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上年增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3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3年)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治理三项重点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93%、氨氮排放量下降3.1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4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4.72%。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风险不断凸显,污染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95.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9.8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85.1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352.7万吨,其中,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19.5万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125.8万吨、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89.8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45.7万吨。其中,工业源氨氮排放量为24.6万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为77.9万吨、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为141.4万吨。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43.9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35.2万吨、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8.5万吨。全国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2227.4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545.6万吨、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0.7万吨、机动车

氮氧化物排放量为640.6万吨。全国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1278.1万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094.6万吨、城镇生活烟尘排放量为123.9万吨、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为59.4万吨。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8亿吨,综合利用量20.6亿吨,贮存量4.3亿吨,处置量8.3亿吨,倾倒丢弃量129.3万吨,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2%。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156.9万吨,综合利用量1700.1万吨,贮存量810.8万吨,处置量701.2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为74.8%。全国共调查统计工业企业147657家,其中火电行业3102家,共排放二氧化硫782.7万吨,氮氧化物964.6万吨,烟粉尘218.8万吨。其中独立火电厂1853家,拥有4825台机组,共有脱硫设施3547套,脱硝设施1076套,除尘设施5140套,排放二氧化硫634.1万吨,氮氧化物861.8万吨,烟(粉)尘183.9万吨。自备电厂1249家,有2690台机组,排放二氧化硫148.6万吨,氮氧化物102.8万吨,烟粉尘34.9万吨。调查统计水泥制造企业3679家,其中有熟料生产的水泥企业1899家。共有脱硝设施538套,除尘设施46592套。排放氮氧化物196.9万吨,烟(粉)尘64.9万吨。调查统计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4202家,其中有烧结机或球团设备的钢铁企业740家,共拥有烧结机1258台,球团设备598套。共排放二氧化硫199.3万吨,氮氧化物55.5万吨,

2010年中国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2月28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日期: 2

2003年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4-02-26 13:19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4年2月26日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2007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4 中国环保产业 2008.11 公报 Bulletin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污染减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0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56.8亿吨,比上年增加3.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6.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3%,比上年增加2.7%;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10.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7%,比上年增加4.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1.8万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11.1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7.0%,比上年减少5.8%;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70.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3.0%,比上年减少1.7%。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32.4万吨,比上年减少6.3%。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34.1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25.8%,比上年减少19.8%;生活氨氮排放量98.3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74.2%,比上年减少0.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2.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上年减少4.7%。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140.0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6.7%,比上年减少4.4%;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8.1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3.3%,比上年减少6.6%。烟尘排放量986.6万吨,比上年减少9.4%。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771.1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8.2%,比上年减少10.8%;生活烟尘排放量215.5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1.8%,比上年减少3.9%。工业粉尘排放量 698.7万吨,比上年减少13.6%。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7.4%和81.8%,分别比上年提高5.1和0.8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6亿吨,比上年增加15.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截至2007年底,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188.18万公顷。 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3387.6亿元,比上年增加32.0%,占当年GDP的1.36%。其中,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552.4亿元,比上年增加14.2%;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1367.4亿元,比上年增加78.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67.8亿元,比上年增加11.6%。 一、废水排放及治理 1.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556.8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246.6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310.2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1381.8 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511.1 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870.73.氨氮排放总量(万吨) 132.4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 34.1 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 98.3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1.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2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49.1 2007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编者按: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9月发布了2007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文如下。 中图分类号:X820.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5377(2008)11-0004-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