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77

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77

专题强化训练(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

(2017·湘潭模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左图示意研究区范围,右图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2.2001~2010年间,研究地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

解析:东南丘陵与洞庭湖平原气候类型、地带性植被类型相同,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洞庭湖平原区以种植业为主,是农田植被。所以年NPP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丘陵。气候决定着植被类型及生产量大小,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主要是水热条件变化影响。第1题,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丘陵,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洞庭湖平原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为主,A错。山东丘陵、华北平原属于落叶阔叶林带,C、D错。第2题,2001~2010年间,研究地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水热状况的变化,气温、降水条件的变化,导致植物生产力的差异,D正确。区域植被类型没有变化,A错。土壤肥力不会出现明显年际变化,B错。雾霾天数的变化对植物生产力影响小,C错。第3题,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植被覆盖率提高,A正确。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植被减少,B错。退耕还湖是水域面积增大,不是生产力提高的原因,C错。主要是退

耕还湖,D错。

答案:1.B 2.D 3.A

(2017·南昌模拟)林线是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高山林线海拔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F地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林线分布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度大

B.纬度低,气温高

C.来自印度洋沿河流北上的暖湿气流

D.高原地形阻挡来自北部的寒冷气流

5.多条林线的走向在图示东部区域发生折向变化,其首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与盛行风向B.降水与土壤类型

C.地势与山脉走向D.气温与纬度位置

解析:第4题,林线通常是指高海拔处树木(针叶林)生长的上限。地处青藏高原的F 地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林线分布区,说明F地的水热条件适合树木生长,主要是受南部的印度洋沿河流北上的暖湿气流影响大,故本题选C。第5题,图示东部区域为横断山区,山川南北纵列,山脉的走向发生变化;同时这里也是地势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地势落差大,所以林线的走向发生折向变化,故本题选C。

答案:4.C 5.C

(2017·韶关模拟)某游客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左图),而背海一侧的植被则高大而茂密(右图)。据此回答6~8题。

6.该公园所处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高山草甸带

D.热带季雨林带

7.山丘东南沿海植被低矮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过低B.降水稀少

C.光照不足D.土层瘠薄

8.该公园每年都会因受某自然灾害影响而闭园几天,此灾害最可能是( )

A.火山地震B.台风暴雨

C.滑坡泥石流D.洪涝与干旱

解析:第6题,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7题,山丘东南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大,土壤贫瘠,因而植被低矮稀疏,热量、降水和背海一侧没有区别,光照条件比背海一侧好,所以山丘东南沿海植被低矮稀疏的主要原因是土层瘠薄。第8题,公园每年都会因受某自然灾害影响而闭园几天,说明该自然灾害每年都会发生,并且会导致闭园,火山地震不是每年都会发生,该公园地势低,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干旱现象不会导致闭园,台风暴雨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会有几次台风登陆福建,所以选B。

答案:6.A 7.D 8.B

(2017·山西质量检测)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示意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9~11题。

植被类型积雪开始时间

(日)

积雪结束时间

(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厘

米)

稀疏灌木136 268 132 11.0 草地135 266 129 29.6 农田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133 273 140 23.4

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9.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B.草地

C.农田D.建设用地

10.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11.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第9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厚的农田,选C。第10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消融速度不快,所以A错;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所以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所以C错;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故选B。第11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所以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所以B、C错;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所以D错。

答案:9.C 10.B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30分)

材料一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该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沙漠和盐沼。盐沼是指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位于中北部的卡维尔盐沼,多泥沼洼地,荒无人烟,面积达77 000平方千米。据美国宇航局一颗人造卫星记录,地球上地表温度最高的地方是伊朗卢特荒漠,气温高达71℃,这是有记录的最高地球表面温度,这里的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

材料二下图为伊朗区域图。

(1)简述该国的地形特点。(6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10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地球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卢特荒漠的原因。(8分)

(4)伊朗的波斯湾沿岸缺少优良大型的港口,结合材料试从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该国西部和北部地区海拔达1 000米,等高线较密,说明地形起伏大,为山地,地势较高。中东部海拔为500~1 000米,顶部平坦,为高原,面积广大,地势相对较低。沿海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为平原地形,分布狭窄。第(2)题,等高线分布特征显示,此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阻挡海洋水汽进入,气候干旱;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多盐分析出;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并在中东部低洼处汇集;盐分随河流源源不断汇入低洼地。同时,泥沼洼地,地表水下渗弱。第(3)题,可从纬度、气候、地形等方面思考。纬度因素:该地地处亚热带,纬度较低,气温高。气候因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影响,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下垫面因素:该地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升温快。地形:由于西面、北面为山脉,卢特荒漠位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卢特荒漠位于谷地,夜间谷地容易形成逆温,热量不易扩散。第(4)题,水域条件:海岸线较平直,少优良避风港湾。陆域条件:沿海地区等高线较密,坡度较大,200米以下滨海平原的面积小;气候干旱,人口少,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缺少大城市,经济腹地小。

答案:(1)以高原、山地为主,沿海有狭窄平原;中东部地势较低(地势南、西、北较高)。

(2)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山脉阻挡水汽深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在低洼处汇集;盐分随河流汇入低洼地,不断积累;泥沼洼地,地表水难下渗;蒸发量大,容易形成盐沼。

(3)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晴天多,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显著);谷地容易形成逆温,热量不易扩散;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

(4)海岸线较平直,缺少优良港湾;平原狭小,不利于港口建设;大部分地区为干旱气候,人口少,缺少大城市,经济腹地小。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林木线,简称为林线,亦有人称之为“森林界线”。该线是指分隔森林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森林植被可正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分森林均会因水分、气温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林木线有时也会受地形影响。

材料二高山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下图为我国高山林木线海拔等值线分布图及阴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单位:米)。

(1)描述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6分)

(2)甲地为阴山,分析阴山南北坡林线高度差异及其原因。(10分)

(3)分析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10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东经90°以西地区,林线基本与纬线平行,为东西走向,受纬度变化的影响,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林线自南向北越来越低。第(2)题,读图可知,阴山南坡为阳坡且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优于北坡,所以林线分布上南坡高于北坡。第(3)题,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山地对气温、降水及土地荒漠化的影响。阴山位于河套平原北侧,可以降低寒冷气流的影响,不易发生农作物冻害。且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南麓的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河套平原。阴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阴山对沙漠的南侵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1)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纬度或热量)。

(2)南坡高(或北坡低、或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向阳坡,获得热量多,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或:北坡为背阳坡,获得热量少,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削弱了河套平原农作物受冻害的威胁;阻挡了南下的沙漠入侵,保护了耕地;阴山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增加南麓的降水补给;山脉内部及山前地带的森林(及湖泊)涵养水源,通过地下水对河套平原进行补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