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气预报能报几天

天气预报能报几天

天气预报能报几天
天气预报能报几天

天气预报能报几天

以前,人们都是从电视上获得未来3天―7天的天气信息,不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网络和手机应用软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天气预报产品,其中不乏号称能预报未来15天,甚至未来30天内天气状况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对很多天以后天气情况的预测能准确吗?以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究竟能预报未来多少天的天气状况?

大气出了道“难题”

目前,全世界普遍采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来预测天气。科学家把大气当成一种流体来对待,通过建立大气的运动方程组,用“解方程”来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

然而,大气运动的情况非常复杂。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中,得出预测结果所依据的方程组,是由连续方程、热力学方程、水汽方程、状态方程和三个运动方程构成的七元非线性方程组。要解这个方程组,计算量之大和运算过程之复杂,可以说达到了“恐怖”的程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面对这种计算也会“发怵”。

因此,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科学家不得不简化方

程组――否则就无法计算。可是对相关参数进行取舍的过程,必然会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取舍过程越不恰当,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越低。

扇动飓风的蝴蝶翅膀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引起两星期以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就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发现的“蝴蝶效应”,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洛伦兹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误差会以指数级增长,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运动过程的不断推移,会造成巨大的后果。这在大气运动过程中表现为,即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因素的强度非常弱,也有可能积累起来,经过逐级放大,达到能左右大气运动的强度。

在理想的大气方程组之外,有无数只“蝴蝶”在扇动着翅膀。如城市热岛效应、工业排放所带来的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因素,它们都会对天气的变化产生影响。植被、水体等因素也在时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并可能会影响天气状况。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在模拟运算中进行详尽的描述。

很显然,当人们想预测未来很多天以后的天气时,相隔的时间越长,这些“翅膀”带来的影响就越大,预报的准

确率也就越低。

观测资料不完善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测天气。

大家可能认为,我们现在拥有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各种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气象观测手段,观测天气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第一,高精度的气象观测目前还无法覆盖所有地区。举个例子,海洋、沙漠和高原地区的气象观测情况就不尽如人意。

第二,气象观测目前还无法做到“身临其境”。科学家进行气象观测时,都是从外部观测的,即使是使用气象卫星,也只能在距离目标气团几千米的地方进行拍摄并传回相关

资料,而且传回的数据有时候也存在误差。比如台风,科学家目前主要还是通过外部观测来分析它的运行数据,很少能做到深入其内部来观测。

第三,大气层是一个三维空间,而我们的自动气象站大多数都位于地球表面,很难测出大气垂直方向的物理参量数据。

第四,现有的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也存在缺陷。

第五,观测结果存在误差。

大气之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大气科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基于现代科学基础

的天气预报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人们对天气变化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中期和长期气象过程的认识还很有限。

我们对天气变化的物理过程尚不能详尽了解,对天气状况的预报自然就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未来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只有彻底了解大气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天气“疑难杂症”

天气预报中也有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

不同天气现象的预报准确率是不同的。比如,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现象,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然而,有些天气现象发生得突然,而且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这种天气现象的预报就比较难,准确率也较低。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水、强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天气现象,它们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另外,春季和夏季是让天气预报员比较头疼的季节。春季,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天气变化较难把握。春季也是对流天气开始发生的时段,因此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较低。

夏季,大气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能量。很多时候,明明上午还是晴天,午后却会迎来一场大雨。这是因为夏季午后很容易出现热对流天气,大气中积聚的能量就像一壶烧

在炉子上的水,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水就会沸腾。然而,我们却很难准确预测出具体哪里会先“冒泡”,所以夏季的天气预报中经常会出现“晴到多云,午后局部有雷阵雨”的说法。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气象台发布的日常预报是对“数值预报”和预报员的“经验性预报”综合考量后的结果,是气象专家多次商讨后给出的结论。对短期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数值预报不见得比预报员的经验性预报更有优势。然而,对中长期(3天―7天)天气现象的预报,尤其是对天气形势的预报,数值预报的准确率要远远高于预报员的主观判断。不过,当时效扩展到15天,甚至30天时,数值预报就很难有实际价值了。

如今,大部分网站或应用软件给出的天气预报都是数值计算的直接结果,准确率并不高。特别是那些15天―30天的天气预报,几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还是建议大家从气象局官方发布的消息中获取天气预报。

气象服务的制度变革

气象服务的制度变革 姚学祥 第一节引言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二十世纪末国际气象界的热门话题。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前途,影响各国气象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削弱人类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影响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亟待理论研究和指导。到目前为止,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尚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翻开经济学、行政学的学术刊物、专著、会议文集,难以看到对这一问题的理论阐述和研究。 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它是一个行政管理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从行政管理学角度看,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服务过去一直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社会职能。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计划经济国家,还是市场经济国家,气象事业都是由国家投资、国家筹办并以国家名义提供服务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气象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最近二十年来,许多国家气象服务从无偿免费的公益性服务逐步向有偿收费的商业性服务发展,个别发达国家的气象服务已经完全实现了收费服务制,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营气象公司。这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提醒我们:气象服务原来并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有些气象服务甚至具有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性质,即使纯粹的公益气象服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实行收费服务。 我国的气象服务商业化趋势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政府职能已经或正在转变,气象部门也进行了改革。特别是1985年以来开展的专业有偿气象服务,改变了以往气象服务只有单纯公益无偿服务形式的状况。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从封闭的气象局大院走了出来,投身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不断提高公益性气象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市场,专业有偿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一个生机勃勃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迅速崛起。 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才能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气象事业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气象服务该不该收费?如何收费?……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亟待理论指导。 笔者认为,气象服务是典型的知识商品,气象服务商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对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公共物品和知识经济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气象服务“公”与“私”的理论思考和大量气象服务实例的分析,提出了若干问题,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我们的分析就从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开始。 第二节气象服务的历史起点:公共物品 气象服务问题的核心是关于气象服务“公益性”与“商品性”的思考,即:气象服务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笔者认为,公益性是气象服务的历史起点,并且,公益性气象服务对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完整版)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 为切实推进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全县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管理、落实职责,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时段 每年考核一次,考核时段为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考核对象 全县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 三、气象协理员考核方式 采用积分制,助理员对照工作职责要求每开展或完成一项打分(各项工作加分分值见附表),年终进行累计,同时,求得该助理员所在责任区内全部信息员的年度考核得分的平均值,上述两项分值之和即为该助理员的年度考核得分。 四、气象信息员考核方式 采用积分制,气象信息员对照工作职责要求每开展或完成一项打分(各项工作加分分值见附表),年终进行累计为该信息员的年终考核得分。 五、通报和奖励 对于考核得分在前5名的气象协理员和部分年度考核成绩突出的气象信息员,紫阳县气象局将予通报表彰,并给予300-500元奖励。 六、有关说明

1、县气象局将全县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年度考核情况及时报紫阳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2、对于成绩突出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建议所在地政府予以进一步表彰。 3、本考核办法由县气象局负责解释。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 附送: 气象局业务管理办法 气象局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针对**县气象局气象业务实际情况,为切实完善和加强我局气象业务管理,努力做到公正、科学、客观地衡量业务工作,严格规范业务行为,保障业务高质、优效运转,使我局业务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目标迈进,全面提高我局业务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业务人员上岗条件 第二条具有相关专业上岗证或临时上岗证(业务科认可的)。 第四条新参加工作人员跟班见习期: 地面测报跟班见习期: ①专业1-2个月, ②非专业2-3个月;农气观测跟班见习期:

我是天气预报员

我是天气预报员(大班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天气以及天气预报表包括的内容 技能目标:会记录天气和设计天气预报表,并能扮演天气预报员 情感目标:喜欢科学活动,感受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天气,并能根据天气增减衣物 难点:体验科学活动探究的有趣性,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图片,视频,纸和笔若干,《天气歌》 活动过程: 一、导入——儿歌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大家一起听一听吧。(天气歌可以在网上搜到,只是时间长达3分钟,所以播放这首歌曲的可以只播一部分) 师:这首歌曲可真好听啊,这首歌说得是什么啊,哦,天气,说到天气,大家都通过哪些方式知道天气呢? 二、活动展开 1.讨论了解天气的方式有哪些? 师:我听见有的小朋友说是通过看手机以及听收音机上的天气预报知道的,有的小朋友是通过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知道的,那么大家知道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吗?大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没关系,老师准备了一个小视频,大家来看一看吧。 2.幼儿回答天气预报包含的内容,请幼儿扮演天气预报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天气预报都包含哪些内容吧。 师:嗯,包含了日期,温度,还有的小朋友说有天气情况和城市,大家说得都不错哦,不过老师在这里要补充一个小知识,数字后面的那个符号叫做摄氏度,它啊,是数字宝宝的专属小尾巴,大家不要忘记哦。 师:现在我要请一位小勇士来扮演天气预报员,为大家预报天气,好,我请这位小朋友。其他小朋友不要着急,一会儿到表演区的时候大家都有机会。 师:这位小朋友表现得真精彩,老师要表扬你们,小河流水哗啦啦,咱们班的小朋友顶呱呱。现在老师要变魔法了,乌卡拉卡,变变变,我把小朋友们分成了4组,请大家制作天气预报表。

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集合预报试验

第4卷 第4期 1999年12月气 候 与 环 境 研 究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4, No.4Dec . 1999 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集合预报试验 蔡其发 张立凤 张 铭 (空军气象学院,南京 211101) 摘 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T42L9谱模式,在中期数值预报领域中引 入集合预报的概念和方法,初始扰动场取为T42L9谱模式24小时预报误差的平均均方差乘 随机数,再综合利用蒙特卡洛预报(MCF)和落后平均预报(LAF)两种方法作集合预报试 验,试验结果表明:各成员预报的等权平均或不等权平均的集合预报明显优于单一的控制预 报;不等权平均与等权平均的集合预报结果相比较,不等权平均的集合预报优势较明显;在 不等权平均的集合预报中,区域性不等权平均又比全球性不等权平均的预报稍好。 关键词 中期数值天气预报 集合预报 试验 1 引言 数值预报是以某个初始场为基础,通过逐日积分来做预报的,因而初始场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但是初始场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误差,即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数值预报就有一定的随机性,特别是对短期气侯预测而言。为了克服这个问题,Leith [1]提出了一种随机动力预报方法,建议用多个预报的集合来计算统计平均。集合预报方法从提出至今,主要是用于短期气侯预测领域,如:Miyakoda 等[2] 首先用大气环流模式做了30天平均的有意义的动力预报。Murphy 等[3]也证实了用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的制作经过时间或空间滤波的具有使用价值的预报。胡增臻等[4]利用动力、统计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带随机初值和随机强迫的简单动力模式作集合预报试验,获得了比单纯的动力模式或随机模式更好的结果。Baumhefner [5]利用低分辨率的气候模式,应用集合预报技巧制作10~30天的动力延伸预报,获得了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预报质量相当的预报结果。1992年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中期数值业务预报中引进了集合预报方法[6],但目前的中国尚未见到将集合预报方法引入中期数值预报领域的报道。 集合预报的常用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某个时刻的观测初始状态(初始场)上叠加或扣除不同的随机扰动场,从而得到多个带有不同的随机扰动的初始场,再由这些不同的初始场分别作预报,然后把这些不同的预报结果求平均,这种方法称为蒙特卡洛预报(Monte Carlo Forecast ,简写为M CF),也有人称做随机扰动预报(Random Perturbation Prediction);另一种集合预报方法是Hoffman 和Kalnay [7]提出来的,这种方法是用相距6小时或12小时的不同时刻初始场分别作预报,然后把相同时刻的预报结果求平均,称为落后平均预报(Lagged Average Forecast ,简写为LAF )。具体做法又可分为两种,即不加权(L F)和加权(L F),加权时权重系数根据预报误差 35收到,56收到修改稿 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的资助a A t A 1998-0-21998-0-2

我是天气预报员

《我是天气预报员》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是天气预报员》。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学特色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活动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幼儿学习资源》大班·上册。 从教材中选取了主题三“多彩的秋天”中的关于天气的教学内容。 2、学情分析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天气预报是幼儿 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内容,孩子们对此十分好奇,开始关心温度,关心今天的天气怎 么样?想要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情况。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便设计了《我是天 气预报员》这节教学活动。 3、活动目标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和温度,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知道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培养幼儿养成每天关注天气预报的好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多种方法记录天气,会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能用连贯的话播报天气。 活动重点:认识天气符号、气温符号,了解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难点:设计天气预报表,尝试用多种方法记录天气,会用连贯的话播报天气。 4、活动准备 (1)提前观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丰富有关天气预报的经验。 (2)本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图片、天气符号图片,背景音乐,教师教学资源《我是天气预报员》。 (3)纸、笔每人一份。 (4)《我是天气预报员》教学挂图一幅。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中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和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教学活动运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法。联系幼儿生活,组织谈话活动。比如,请幼儿说一说自己今天穿 的是什么衣服,为什么要这样穿。激发幼儿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 2、提问法。创设问题,比如,晴表示什么,北风3~4级表示什么,集中幼儿 的注意力,引导幼儿关注天气变化。 3、教具演示法。运用教学挂图,使幼儿了解天气符号及其代表的含义。

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天气预报中的负数》说课设计 井陉县天长镇河东学校蔡红霞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的第一课时。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了整数、分数与小数的基础上,对数的又一次扩展。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内容安排3个例题,从不同的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负数。本课时是第一课时,在温度和收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为第二课时学习直线上的负数作准备。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之前,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建立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在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负数”概念虽然陌生,但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有关“负数”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负数表示的不同含义。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负数的历史,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丰富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具体情境中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是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课堂活动记录表等。学生观看一次天气预报栏目,并记录最感兴趣的三个城市温度。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搜集生活中的负数。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由一则天气预报的小视频引入课题《负数的认识》。“你记录了哪些最感兴趣的城市的气温情况呢?”在谈话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为下一个活动“播报气温”作准备。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情境一:气温中的负数 1、课件展示我国北部、中部、南部六个著名城市在同一天的气温情况。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 你来报一报当天各个城市的气温情况。在集体评价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再来看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2、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预设一:我知道了每个城市具体的温度。指导学生正确读出不同的温度。如“—27℃”和“20℃”在对比中,感受不同的气温带来的冷暖不同的身体感受。接下来,通过对零下温度的质疑,并适时提出问题:“0℃表示什么意思呢?”借助于直观的温度计,点明:人们把淡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叫做0℃。理解零下温度表示比0℃还低的温度,比0℃高的温度

天气预报与天气图

天气预报与天气图 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可以适时安排生产和生活,使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 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天气预报的时限分:1—2天为短期天气预报,3—15天为中期天气预报,月、季为长期天气预报,1—6小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天气学方法以天气图为主,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天气预报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组成的预报方程,来制作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作天气预报。以上各种有时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天气图 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天气图分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主要层次如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00百帕、200百帕等天气图,同一时刻上、下层次配合,可了解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用不同范围的天气图,在我国通常用欧亚范围的天气图,有时也用北半球范围,或低纬度(30°N ─30°S)图或某一省,地区范围的小图作辅助分析用。

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doc

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 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新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和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规范气象信息员的管理,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气象信息员,是指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协助气象部门开展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情收集等工作的公益性服务人员。包括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队(社区)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联系人。 第三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气象信息员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气象信息员聘任与解聘 第四条信息员的聘任应遵循“本人自愿,单位推荐,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的原则,优先从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中小学校长、退伍军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农网信息员中选用。 第五条每个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应当配备1名以上联络员,联络员一般由联动部门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或具体管理人员担任;每个乡镇(街道)应当配备1名以上气象协理员,气象协理员一

般由乡镇(街道)干部担任;每个村应当配备1名以上气象信息员,村气象信息员一般由本村村队干部担任;城市社区、学校、车站、医院、农业园区、旅游区、工矿企业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配备1名以上应急联系人,应急联系人一般由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负责人或具体管理人员担任。 第六条气象信息员一经聘用,需登记气象信息员个人信息。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将气象信息员个人信息录入数据库,统一颁发聘书和徽章,并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气象信息员或气象信息员联系方式发生变更、调整时,其所在单位应及时按程序报送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 第七条气象信息员选聘条件: (一)关心气象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能服从气象主管机构的组织管理。(二)长期在责任区工作或居住,和责任区联系较多,熟悉责任区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三)拥有与责任区气象主管机构沟通的固定联系方式,如手机电话、固定电话、微信、电子邮箱等。 (四)身体条件良好并有适当交通工具,能够及时传播气象预警信息和开展气象灾情调查。 (五)一般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 第八条气象信息员聘期为三年,各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乡镇(街道)、村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基本原则,根据工作考核情况予以解聘或续聘。其中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年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天气预报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 最近,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孩子们说:“又下雨了,什么时候出太阳啊?我们可想到草地上去玩游戏了。”小杰说:“我回去问问爸爸,他的手机上有天气短信,他知道什么时候太阳会出来。”小莹说:“我也回去问问爷爷,他每天看报纸的时候,都会把天气预报读给我听,只要问问他,就知道什么时候不下雨了。”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说自己要想想办法了解一下明天的天气。从关心天气到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孩子们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以此为契机,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一方面自制PPT课件,另一方面尝试发掘生活中相关的教育资源,将两者优势互补,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提高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

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趣的天气图标”。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 【活动过程】 1.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广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幼儿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来描述当天天气。 “喜羊羊”:“过几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数值天气预报应用问题

数值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水平持续提高的最根本的科学途径 李泽椿陈德辉王建捷 1引言 数值预报以其能够反映大气物理规律的优势,已成为当今气象工作者进行天气分析和预报的基础。尤其是最近10多年来,气象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进展,高速度、高容量的巨型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数值预报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数值预报水平和可用性在大大提高,有参考意义的天气形势预报目前达到5—7.5天,我国全球预报模式的可用天数大约是6天,24—48小时预报的相关系数可达90%以上;另一方面,也使制作有意义的时间、空间上更精细的数值预报成为可能。然而,我们仍然要看到,观测误差、模式误差和大气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使得数值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预报误差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即能否科学、合理地从大量的数值预报结果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在天气预报中能否真正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和有效发挥预报员作用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预报效果和精度。在回顾我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历程和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更在思考数值预报应用问题,期望通过探讨适合我国预报业务特点和适应不断拓展的预报服务需求的科学预报途径,为我国数值预报的开发与业务应用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和推进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5对我国数值预报开发与应用问题的若干看法 5.1数值预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初期接收ECMWF数值形势预报产品开始、到90年代以后有了产品较为丰富的我国自己的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问题始终挑战着广大气象工作者、特别是在预报服务第一线的预报人员。我们可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伴随着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在各级台站的实际预报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需认识到,当数值预报技术和业务深入发展的今天,面对新的和日益丰富的数值预报产品,数值预报的应用现状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日见明显;在预报业务中,数值预报应用工作的进展缓慢和难以深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长远,即可能造成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后劲不足。 分析认为,当前数值预报应用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值预报的使用方法陈旧、单一 虽然与80年代初期(当时仅能得到很少的数值预报产品,如500hPa高度、海平面气压)相比,目前国家级及省地气象台能得到的数值预报产品(如,从地面-10hPa各标准等压面的温度、高度、湿度、风,多种物理诊断量等)已是相当丰富,但是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流程中的使用方法与当初相比却没有太多改变,基本上还停留在把数值预报直接当作天气图来使用的阶段。诚然,天气图是制作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图表,它包含了许多有用的实况信息、是天气学理论的直接表现,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但是,作为对3维大气的描述,天气图的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只给出了大气中几个代表层的情况和

天气预报员岗位制度

天气预报岗位责任制度 天气预报是气象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关系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的安全和生产建设的顺利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预报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准预报,搞好服务,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一、岗位专责制度 1、预报科(台)长职责 ⑴在上级的领导下,安排好班次,组织好分工,带领全组同志努力完成预报服务任务。 ⑵安排落实全组的预报新技术研制工作。 ⑶带领全组学习业务技术,总结预报和服务经验,特别是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和服务的经验。 ⑷参加值班,模范遵守和督促全组执行岗位责任制度、规范规定等。 2、值班预报员职责 ⑴坚守岗位,集中精力,严密监视天气变化,认真做好本班的各项工作,不擅自代班、调班。 ⑵严格按照预报分析规范等有关规定,认真分析各种图表。 ⑶充分运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包括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工具、资料),以及用MICAPS预报系统中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到每次预报都要有预报依据和理由。 ⑷当发现有灾害性、关键性天气的征兆或接到重要保证任务时,立即向科(台)长、领班或有关领导反映,并及时与有关台、站联系。 ⑸熟悉上一班的预报、服务,检查有无错漏,发现服务工作上有漏洞,及时补救;检查和评定上一班的分析和预报质量。 二、预报会商制度 1、短期预报要每天定时举行集体会商,当天气复杂或可能出现灾害性、关键性天气或有重要保证任务时,应临时召集会商。平时的会商由主班预报员主持。灾害性、关键性天气的会商,台领导、台工程师应参加,必要时主持会商。 2、中、长期预报都要进行会商,由科(台)长主持。重要农事活动和其它重要保证任务的中、长期预报会商,台领导、台工程师应参加。 3、考虑有出现灾害性、关键性天气的可能,或制作重要农事活动的中、长期预报时,要主动与有关台、站电话会商。 4、预报会商要有重点、有准备。发言要有依据。认真考虑不同意见,防止片面性,有重大分歧时要深入讨论。作结论要综合分析,实事求是。 5、会商要作记录,对观点、主要依据等应详细记载。记录本要妥善保管。对外发布的预报,一般应以会商结论为准。 三、预报、警报签发制度 1、一般天气预报由值班预报员自行发布。 2、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重要保证任务的预报由台领导或预报领班签发。 3、已发布的预报、警报、重要生产季节的中、长期预报,在预报有效期间内如需作重大订正或改变时,需经台领导或预报领班批准。 4、预报、警报必须留底备查,保管期限不少于一年。 四、预报服务制度

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天气和天气预报”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

恶劣天气管理制度

小河小学恶劣天气 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学生安全工作,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打造和谐校园,防范恶劣天气安全事故的发生,并能快速、及时、妥善的处理突发事件。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工作机构及职责 (一)恶劣天气防范工作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邓家彩 副组长:谭红梅、徐艳华 成员:向飞、全昌淦、崔淋裕、徐艳华、邓凤林、各班班主任 (二)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天气预报或遭遇灾害天气,遵照上级指令,宣布进入应急期及有关指令。 2.根据恶劣天气程度,果断决定学校是否停课避灾,灾后复课等指令。 3.根据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研究部署并组织学校开展应急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4.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天气情况等事宜。 5.随时掌握恶劣天气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决策。 6.组织宣传党和国家的恶劣天气灾害科普知识,传授有关自救、

互救道路安全等常识。 7.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防寒、防冻、防溺水、防病等治安工作,确保学校正常教学及生活秩序。 (三)防恶劣天气灾害应急领导及工作小组职责 1.落实防雨雪冰冻天气及安全值班制度,加强对学生进行防雨雪冰冻天气知识的宣传教育。 2.做好灾害预警预测,防范校园安全事故。 3.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及管理工作。 4.遭遇一般性雨雪冰冻天气灾害后,做好道路清扫、防滑工作。 5.遭遇破坏性雨雪冰冻天气灾害后,保持内部生活物资的供应。解决受灾学生及教职工的吃、喝、穿、住等紧急问题。 6.对受伤人员的抢救工作。 7.搞好学校贵重物资的保护,加强防寒、防冻、防病和治安工作。 8.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制定灾后重建措施。 二、应急措施 (一)遭遇雨雪冰冻天气灾害事件,领导小组立即按预案展开工作。 (二)破坏性雨雪冰冻天气灾害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召集小组成员讨论、研究、部署、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三)一旦发生其它突发事件,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四)安排专人负责,切实落实防雨雪冰冻天气灾害及安全值班制度,保

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天气和天气预报”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的幵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 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幵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 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 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 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 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幵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 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是天气预报员资料讲解

我是天气预报员 主题名称:多彩的秋天 次主题名称:秋景 活动名称:我是天气预报员 主要教学领域:科学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通过此次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反常行为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调查成果的快乐。锻炼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 活动目标: 1、能关注天气的变化,尝试用多种方法记录天气变化。 2、了解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会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服。 重难点分析:能根据天空中云的变化、小动物们的特殊行为知道天气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提醒幼儿观看电视及其它媒体上的天气预报,丰富相关经验。 2、每人一份纸和笔,幼儿用书第2册第10页。 3、自制气温统计表如: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播报天气,说出天气预报的作用。 请幼儿当小小播报员,报出当天的天气情况。 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要关心天气预报。 启发幼儿说出如何根据天气预报穿脱衣服。 2、让幼儿设计天气预报表,尝试用数字、符号表示各种天气情况。 请幼儿交流天气预报表的内容,讨论风向、温度等分别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的写法。 请幼儿尝试设计天气预报表,记录当天天气情况。提醒幼儿将风向、温度等气象元素设计齐全。 3、教师出示气温统计表,示范记录方法,提醒幼儿每天观察,并做好一周的记录。 活动延伸: 每天上午10典左右教师带领幼儿去阳台观察天气情况,测量气温并在幼儿用书第2册第10页上进行记录。 活动反思: 通过本活动,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

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天气预报的温度不等于“体感温度”

天气预报的温度不等于“体感温度” 近日,酷暑天气归来,很多人觉得气温要比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高很多,甚至有报道称南方某地地表可以“煎鸡蛋”,远高于预报中三 四十度,更验证了预报不准的说法。其实,气象台预测是大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流动温度,是标准气温。而人体感受空气的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可以有出入,热岛效应、个人体质等都会直接影响人的“体感温度”。标准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但气温高低可以作为人体冷暖感受的一个参数,这也正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标准温度气象台预测的最高气温是大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流动温度,是标准气温。它是在百叶箱里测到的。百叶箱是安放在防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通风自然的草坪上。温度表放在百叶箱里,在距地面1.5 米上测出的数据。这是全球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的标准。它代表着自然状态下,不受干扰的标准空气温度。通常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代表自然界的空气温度。体感温度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空气的温度,是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人体通常环境的习惯性不同和空气湿度不同影响。2013 年7 月10 日,江苏气象较 为难得地“预报”了一次体感 温度。预计今天江苏全省的最高温度都将在35C以上,苏南 部分地区将达37 C,室外体感温度要在40 C上下。体感温度会高于标准温度一般地说,人的正常体温

为37 C左右,皮肤表面温度大约32 C,如果气温高于32 C, 空气就 会对人体产生加热作用,人体就会通过出汗、散热的办法来维持正常 体温。但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直射、 城市热岛效应等影响,所以感受到的温度会比我们发布的实况气温要 高一些。体感温度都受什么影响 影响“体感温度”的环境因素很多,如地表面性质的不同,周围的温 度也不同。当空气温度在37C -38C时,地表温度一般可达60 C -70 C。如果此时站在水泥地、柏油马路上,就有超过40 C以上的感觉。这是因为地表温度高、传热快所导致的感觉。太阳直接辐射、城 市“热岛效应”等影响, 都会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人们自然就有气温超过40 C的感觉,而站在草坪上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人的“体感温度”会因肤色、年龄的不同而有异。肤色深的人由于皮肤含色素深,可以减少太阳紫外线的入侵,因此其耐高温的能力较强,“体感温 度”较肤色浅的人低。老年人由于血管 渐渐老化,扩张性能变差,抗高温的能力降低,其“体感温度” 较年轻人高。三伏天气来袭,常有人质疑天气预报 播报的最低、最高气温偏低,看过这篇文章便可知道,我们感受的温 度与预报气温是不同的,由于个人的体质不同,怕热程度也就不相 同,体验到的“体感温度”也会有差别。 其实,人体对高温有一种与生具有的适应调节能力,当体温升高、血

不良天气管理制度

不良天气情况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一、施工现场不良天气概念 施工现场发生中到大(暴)雨、六级及以上大风、大雾、雷电、高温(超过35℃)、低温(低于-20℃)、中到大(暴)雪、沙尘暴等自然现象时,均属于施工现场不良天气。 二、获取途径及监控预警 通过天气预报、网上查询或咨询地方气象站预先获取不良天气情况,现场风速仪测定出的数据获知风速情况。项目部通知各架子队进行不良天气预警并开始不良天气情况下施工安全管理。 三、不良天气情况下各项作业的要求 1、中到大(暴)雨时,禁止进行高处作业、承台及涵洞基坑开挖、架运梁等作业,雨天(含小雨)禁止进行路基填筑作业。 2、大风天气时,当风速过六级以上时,停止高处作业、水上作业。不得进行架、运梁作业。原则上在超过5级风或中雨等天气下不进行吊梁作业,但如果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半,需现场指挥酌情处理。 3、CFG桩机在遇有六级及以上大风、大雨或暴雨天气时停止作业,将钻杆插入地下3~5米,并安排专人现场盯控;5级以上大风时停止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严禁在临近营业线区域起吊钢筋笼。 4、大雾天气,能见度较低,极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不得进行路基填筑、铺轨、运架梁作业。

5、雷电天气,严禁进行吊、运、架梁作业、铺轨作业、高处作业、CFG桩作业、路基填筑及吊装钢筋笼作业等,。严禁带电作业。 6、高温(超过35℃)、低温(低于-20℃)时,禁止运架梁作业,停止CFG桩作业,其他施工作业现场应有防暑降温或保温措施,避免操作工人中暑或冻伤事故发生。 7、中到大(暴)雪时,不得进行吊、运、架梁作业、铺轨作业、CFG桩作业、高处、路基填筑及吊装钢筋笼等作业。 8、如遇有沙尘暴天气时,严禁进行吊、运、架梁作业、铺轨作业、高空作业、CFG桩作业及吊装钢筋笼作业等。 四、当施工现场遇到不良天气时,施工现场应采取的措施 1、项目部立即开展不良天气情况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2、架子队得知不良天气信息后,立即向工班下发不良天气信息,督促工班展开预警工作。 3、架子队长、总工到施工现场检查施工现场作业项目,督促施工人员采取停机加固准备和停机工作。 4、不良天气当天,项目部副经理以上领导到现场检查施工现场作业项目的停止作业情况。

科学《认识天气预报》教案13

科学《认识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 最近,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孩子们说:“又下雨了,什么时候出太阳啊?我们可想到草地上去玩游戏了。”小朋友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我回去问问爸爸,他的手机上有天气短信,他知道什么时候太阳会出来。”“我也回去问问爷爷,他每天看报纸的时候,都会把天气预报读给我听,只要问问他,就知道什么时候不下雨了。”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说自己要想想办法了解一下明天的天气。从关心天气到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孩子们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以此为契机,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一方面自制PPT 课件,另一方面尝试发掘生活中相关的教育资源,将两者优势互补,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提高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 (2)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 (1)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趣的天气图标”。 (2)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城市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 一、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温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 (幼儿自由回答) “喜羊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2、幼儿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或阴天、雨天)来描述当天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的幼儿可能会说出当天的天气类型和气温)。 3、“喜羊羊”:过几天,我要到上海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适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气的基本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