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探索的重大成果和发展阶段

一、时段

1956年至1966年

1.1956年到1957年,良好的开端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毛泽东指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为了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1957年到1966年,曲折的发展

所谓“曲折发展”,是探索既遭到了挫折,却又在向前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两个趋向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比较正确的趋向,即八大趋向的继续;一个是错误的趋向。比较正确的趋向主要是指: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纠“左”努力、1960年下半年开始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以后5年调整经济的努力。这期间,党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经济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二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谈话时说: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见《论十大关系》)

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

3、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这足以说明:党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出处同上]

4、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的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重大命题,而且阐释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

政治生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经济生活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科学文化工作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处理民族关系上,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论十大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毛泽东无愧于世界级领袖,…毛泽东热?在中国内部乃至国外不降反升现象,更令人不可思议,美国人应当研究他的思想精髓。” 尽管毛泽东时代已经远去,但毛泽东思想却是永存的,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将会像

对马克思著作的研究一样经久不衰。一些年轻人谩骂毛泽东是因为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知之不多,不了解就不可能理解,产生偏见和误解也就是必然的了。其中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一些人说:“毛泽东只会破坏,不会建设;只懂打仗,不懂经济。”事情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本文将简要地介绍建国以后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以正视听。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7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年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至毛泽东逝世,他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年。时间不算长,但却在原来几乎没有重工业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初步转变为工业国,完成了工业化奠基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为主,而当今已经是市场经济,但建立在过去中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毛泽东经济思想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至少不了解毛泽东经济思想就不能理解中国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来龙去脉和中国经济的一些内在逻辑。

(1)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2)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思想。他说:“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是那么稳固,几十年后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也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他把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后来“大跃进”的教训使毛泽东认识到,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使他突破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传统认识,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并提出要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和提供的可能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毛泽东关于工农业关系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开创了一条既实现工业化又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的新型中国工业化道路。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1、“建立”和“建成”是社会主义的两个不同阶段

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1957年2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9年2月27日—3月5日是,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

指出:到达建成社会主义要经过一系列阶段,完成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等任务,还只是第一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的阶段,逐步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分为“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阶段

1958年11月2日—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提法。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指出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对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我国国情进行过分析。

这些思想,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关于时间问题看法,毛泽东等人认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50年到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954年,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6.14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57年三月二十日上午,毛泽东前往南京市人民大礼堂,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的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

1961年,来华访问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由衷地对毛泽东说:“再过50年,你们就了不起了。”此时的毛泽东颇为清醒而冷静地答道:“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1962年1月30日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更坚定和理性的预言,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

1、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为之奋斗的目标。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首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但内容与后来的提法有所不同。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1956年又将这一目标写进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提法为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所接受。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提“四个现代化”,但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87年以后,开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代替“四个现代化”,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四个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实际上已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建设小康社会”。尽管今天的社会环境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对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提法也与过去不同,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在当时为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极大地动员和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战略步骤和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和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1954年他设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就像个样子了”。经过“大跃进”的挫折,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961年9月,他在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中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根据毛泽东的这种设想,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部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这个战略步骤,获得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和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方针

1、社会主义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前进(《论十大关系》)

第一,重工业仍然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第二,逐步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三,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建立相对独立工业体系。

第四,正确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五,处理好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的关系。

2、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思想

第一,中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1958.11.9--10,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出处同上)

3、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思想

1959年3月30日,(上海)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毛泽东文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四)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对此毛泽东和党中央始终坚定不移。但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有任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和当时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没有也不太可能认真加以考虑。受苏联模式影响,我国在“三大改造”中实际上把建立单一公有制作为目标,决心让资本主义生产和小生产绝种。“三大改造”结束时原有五种经济成分,几乎变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由于生产关系改变太快,过于简单化一,既不利于生产经营,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些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针对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建立公有制为基础,以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为原则,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构想。他认为,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结束得太早了,在我国“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956年11月,黄炎培致信毛泽东,反映原工商业中有少数人“白天是社会主义,夜里是资本主义,还出现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可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任务”还很“艰巨”。毛泽东接信后却并没有从进一步加深改造的视角去考虑和对待这个问题。他认为,地下工厂虽然跟合营工厂是对立物,但它能发展起来,就说明“社会有需要”。因此,正确的政策不是去取缔它,而是“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还可以雇工”,让私营工厂与公有制企业“作对”开战竞争。他还

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在较长时期保留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合营大厂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100年不没收。他说:“这叫做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把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实际上提出了所有制的调整问题,突破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认识,在世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寻史上,具有弃旧开新的首创意义。虽然由于主客观原因,他的这一构想并未能付诸实行,但这一理论本身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第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毛泽东文集:论十大关系)

允许企业搞一点“独立王国”:“这些企业应当有怎样一种独立性呢?我这里随便这么讲,表述不是很准确,叫做要有点“独立王国”。……我这个话不能上宪法,不能上党章,也不能上决议案。”

(毛泽东文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4.28)改革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两参一改三结合。

(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济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上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当时,毛泽东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使之与苏联的“马钢宪法”(指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苏联一长制管理方法)相对立。)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方面:

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在同中央统战部和工商联的负责人谈话时,发表了新的重要意见。他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可以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见毛泽东文集: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1956.12.7)这个意见得到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刘少奇在一次人大常委会上说: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方面:

兼顾国家、集体、生产者个人利益。(见毛泽东文集:论十大关系1956.12.7)

必须把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纳入到“统筹兼顾”的大格局中去考虑。(同上)

(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问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总题是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正确地处理敌我矛盾。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派生的方法是党内党外在一起开一些有关大政方针的会议,公开整风,党和政府的许多错误缺点登报批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6-457页。)

2、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见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3、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1950年4月21日,毛泽东亲自接见参加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的代表,生动地讲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辩证法。)

现在看来,还是几个党好。(见《论十大关系》)

民主党派万岁。(李维汉所著《回忆与研究》)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要两个万岁,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资产阶级不要万岁,资产阶级只要两三岁就可以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第二,国家“没有法律不行”。

(七)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问题

1、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全党一定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向科学进军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3、“二为”“双百”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的经过

1、探索过程出现严重失误(1957年夏——1960年底)

政治上开始走上阶级斗争扩大化;表现:整风运动、反右扩大化;经济上开始走上两个急于的错误道路;表现:生产力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工业大跃进—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农业大跃进—竟放高产卫星、以粮为纲;生产关系上追求急于过渡的人民公社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2、重新探索——两种发展趋势(1961年1月到1966年5月)

经济上,全面纠正“大跃进”的失误的基础上作出大规模调整国民经济的一系列决策

在政治思想方面“左”的错误再度发展起来,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性,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3、探索误入歧途(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出发点: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把中国社会建设成“革命化大学校”。把全国人民都组织在大学校里,既学文也学武,既学工也学农,把每个人训练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三大差别就不存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也消除了。这就是毛泽东晚年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明显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并带有某些空想色彩。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第一个五年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课程目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 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会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的错误。你知道这些错误是怎样出现的吗?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 *反映“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播放中共八大的录像或展示图片。 *补充资料: *“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以帮助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讲一讲:八大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简单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史料展示:(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8日在64个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机床、喷气式飞机、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 多媒体演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师: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请看大屏幕上两个问题: 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面?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 生:三大改造是改造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三大改造时间是1959年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做到自然的链接)。 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 讲授新课: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并尽快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中共八大会址。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1956年底 生: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了强化重点,使学生对中共八大有更全面的认识。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达到学生熟记重点内容的目的)。 多媒体打出讨论题: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师:请大家共同讨论,然后,学习小组选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生: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是符合当时国情。 生: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生:中共八大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师:各组代表发言都很好,有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我们切入本节课下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片 多媒体演示:严重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师: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寓教于乐,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难点不难)。 生:火车拉一个大苞米太夸张了吧(同学大笑) 生:(模拟表演)那玉米和谷穗能坐小孩,我家种那黄瓜就能当单杠(同学们大笑,鼓掌)。 师: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和笑声,我想大家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当时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请同学们看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看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 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作者:丁晓平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 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 【课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但是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本国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的经验也并不都是成功的。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共产国际运动中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这促使中共中央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一样,领导全国人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行“第二次合作”,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国知识分子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起向科学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又没有现成答案,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情况,全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中共八大在召开之时,中国处于(C ) A、三大改造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B、三大改造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时期 D、三大改造全部完成,共产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A ) A、中共“八大”召开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B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领导“文化大革命” 4、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5、1960年,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巩固、充实、发展、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6、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动乱局面的影响 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7、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8、下列不属于人民公社的特点的是(A ) A、吃饭不要钱 B、公有化程度高 C、规模大 D、“一大二公” 9、下列不属于探索时期成就的是(D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石油自给 B、建立了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等 C、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 D、我国粮食大幅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0、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是在(D ) A、抗美援朝后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土地改革后 D、三大改造完成后 11、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12、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D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C、协调与苏联政府的关系 D、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3、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其主要含义是( A ) A、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B、目标大,所有的产品都归公有 C、以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 D、超前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14、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 2.4 5.1 1960年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2019届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含答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湖北传出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喜报是 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 3.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确立土地改革的路线 4.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图表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丁同学:制订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当时美国国务卿就讲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做出了这样的回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那么中共是如何带领人民建设新世界的?这个专题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这一期间我们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大家来看这个图示,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首先我们先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新中国成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着手开始土地改革(土地所有制方面)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3年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中央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

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