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高二下册《失街亭》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高二下册《失街亭》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高二下册《失街亭》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高二下册《失街亭》

《失街亭》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

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荆轲刺秦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鸿门宴》 ★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离骚》 ★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孔雀东南飞》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

新人教版高二数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复数 =() A.B.C.D. 2. 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命题“若 =1,则x=1的否命题为” 若“ =1,则x 1 ” B.若为真命题,则,均为真命题 C.命题“ 使得+x+1 ”的否定是:“ 均有+x+1 ” D.命题“若x=y,则sinx=siny”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 3. 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 A. B.C.D. 4. 下面四个条件中,使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是( ) A. B. C. D. 5. 已知抛物线的准线与圆相切,则的值为( ) A. B.1 C.2 D.4 6. 设是函数的导函数, 的图象如右图所示,则的图象最有可能的是( ) 7. 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值为() A. B. C. D . 8. 右侧茎叶图表示的是甲、乙两人在5次

综合测评中的成绩,其中一个数字被污 损. 则甲的平均成绩超过乙的平均成绩 的概率为() A.B. C. D. 9. 若,则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A.B.C.D. 10.椭圆的两顶点为,且左焦点为,是 以角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A. B. C. D. 11. 已知R上可导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不等式的解集 为() A.B. C. D. 12. 已知点是椭圆上的动点,为椭圆的两个焦点,是坐标原点,若是的角平分线上一点,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 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 某地区有小学150所,中学75所,大学25所. 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些学校中抽取30所学校对学生进行视力调查,应从小学中抽取_________所学校. 14. 以F1(-3,0)、F2(3,0)为焦点,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 15. 已知函数在处的切线与直线平行,则 =_____; 16. 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恰有一个极值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0分) 设互为共轭复数,满足,且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求 . 18.(本小题满分12分) 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F,是与抛物线的交点,若 , 求直线的方程. 19 .(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p:,q:x2-2x+1-m2 0(m>0),若 p是 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 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0.(本小题满分12分) 有两枚大小相同、质地均匀的正四面体玩具,每个玩具的各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5. 同时投掷这两枚玩具一次,记为两个朝上的面上的数字之和. (1)求事件“m不小于6”的概率; (2)“m为奇数”的概率和“m为偶数”的概率是不是相等?证明你作出的结论.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8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人教版高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1.不等式的定义:a-b>;0a>;b, a-b=0a=b, a-b<;0a ①其实质是运用实数运算来定义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它是本章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与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②可以结合函数单调性的证明这个熟悉的知识背景,来认识作差法比大小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的性质。作差后,为判断差的符号,需要分解因式,以便使用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2.不等式的性质:①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不等式基本性质和不等式运算性质两部分。不等式基本性质有: (1) a>;bb (2) a>;b,b>;ca>;c (传递性) (3) a>;ba+c>;b+c (c∈R) (4) c>;0时,a>;bac>;bc c<;0时,a>;bac 运算性质有:(1) a>;b, c>;da+c>;b+d. (2) a>;b>;0,c>;d>;0ac>;bd. (3) a>;b>;0an>;bn (n∈N,n>;1)。(4) a>;b>;0>;(n∈N, n>;1)。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和“”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

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人教版高二数学下册知识结构: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重点:通过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差与和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和证明。 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重点:掌握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 难点:公式的灵活应用. 三角函数几点说明: 1.对弧长公式只要求了解,会进行简单应用,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 2.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和求值计算,熟练配角和sin和cos的计算. 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问题,达到课本要求即可,不必拓展. 4.熟练掌握函数y=Asin(wx+j)图象、单调区间、对称轴、对称点、特殊点和最值. 5.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只作为练习,不要求记忆.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 1.已知 ,则 ( ). A. B. C. D. 2.已知1tan 2α= , ()1 tan 212 αβ-=,则()tan αβ-=( ) A. 25- B. 25 C. 1423- D. 1423 3.已知函数f (x )x +2cos 2x ,则函数f (x )最大值为( ) A. 2 B. C. 3 D. 2 4.已知 为锐角, ,则 ( ) A. B. C. D.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向量 ,若 , 则x =( ) A. -2 B. -4 C. -3 D. -1 6.已知函数()()sin f x A x ω?=+ (0,0,)2 A π ω?>><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如图 所示,则4f π?? = ??? ( ) A. 2- B. 2 C. D. 7.对两个变量 和 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组样本数据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样本数据得到的回归方程 必过样本点的中心 B. 残差平方和越小的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C. 用相关指数 来刻画回归效果, 越小说明拟合效果越好 D. 若变量 和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则变量 和 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8.如图,正方形ABCD 内的图形来自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正方形内切圆中的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关于正方形的中心成中心对称,在正方形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是 A. 1 B. π C. 1 D. π

9.已知 ,则 ( ) A. B. C. D. 10.运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 等于 A. B. C. 3 D. 1 11.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数据为58,则判断框中应填入的条件为( ) A. 3k ≤ B. 4k ≤ C. 5k ≤ D. 6k ≤ 12.若把函数y =f (x )的图像沿x 轴向左平移 个单位,沿y 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然后再把图像上每个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保持不变),得到函数y =sin x 的图像,则y =f (x )的解析式为( ) A. y =sin(2x - )+1 B. y =sin(2x - )+1 C. y =sin( x + )-1 D. y =sin( x + )-1 13.sin18sin78cos162cos78??-??等于( ) A. B. 12- C. D. 12 14.已知 为单位向量,其夹角为60°,则 ( ) A. -1 B. 0 C. 1 D. 2 15.已知31= αtan ,则 =+α α 221sin cos ( ) A . B . C .3- D .3 16.将函数()sin 6f x x π?? =+ ?? ? 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 12,再向右平移6 π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 g x =的图象,则()y g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 ) A. 12 x π = B. 6 x π = C. 3 x π = D. 23 x π = 13 -1 3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013年春季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一、测评对象:一年级所有学生。 二、测评时间:笔试前一周 三、测评内容: (一)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要求认的字。 (二)测评学生能否正确、整洁、美观地书写教材中要求写的字。 (三)测评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过的课文。 (四)测评学生是否乐于表达。 四、测评方法 (一)面试,40分。 1、面试一:测试要求会认的字。 (1)利用编写的由生字组成的短文让学生认读。共提供八篇短文(见附件一),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 (2)每篇供测试的短文均含有本学期所学生字100个。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拼音。学生认读前可稍作准备,认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作上记号,学生开始读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加注拼音的字学生如果读错,不在统计之列。 (3)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4)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篇文章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 (5)本题分值20分。每错5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2、面试二:测试朗读课文。 (1)朗读的测试方法:从本学期学过的10篇课文中挑选10段,即为10份测试卷(见附件二)。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段。 (2)朗读的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酌情给分,分5级。一级:20—17分;二级:16-13分;三级:12-9分;四级:8-5分;五级:4-1分。 3、笔试。60分(卷面100分,再按60%折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册期末认读生字测试卷 测试卷一 雷雨过后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王心怡 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内容来看,今年所选的《新闻阅读与实践》和《中国小说欣赏》这两门课,实用性和趣味性都较强,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进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参考,我将作出以下的思索与安排。 最后,我再谈谈本学期语文教学的综合计划: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高二语文失街亭

失街亭罗贯中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二.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三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 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 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 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

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总体介绍

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总体介绍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先生为主编,与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学数学教研员与数学教师、数学教材专业研究与编写工作者共同成立了课题组,依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几年来,课题组坚持科研领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课程标准研读、数学教学调研等,积累了许多一手的资料,对我国数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好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已经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现将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一些体会以及编写教科书中的几个问题与大家作一个介绍,以便交流、探讨。 1、1、编写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与谐的发展,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就是实施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使教材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教材能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条件,就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在编写教材时,我们遵循了如下的指导思想: 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的指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⑵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依据“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参照“标准”中的编写建议,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编写教材。 ⑶正确处理数学、社会、学生三者的关系,适应科技发展的形势,关注社会进步的需求,更新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理性精神与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遵循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教科书特色、 这套教科书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与发展性,不仅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编写时,我们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⑴使教科书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 ①重视科学,关注文化。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工具作用与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②重视基础,返璞归真。重视中学数学在数学科学与其她科学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在实现从算术到代数、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等重大转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返璞归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⑵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⑶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⑴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应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2、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5、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7、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8、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 ⑴具有强烈的激情。 ⑵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⑴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解决办法: ⑴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⑵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

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简介: 箱子岩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区。它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慈利县高桥乡金坪村,慈(利)洞(溪)公路绕其麓,方圆1.7公里。其岩南侧高约200米,长约80米,垂空如削,全由长方形岩块构成。岩块一般长约6米,高约2米,墨黑而泽光,酷似黑皮箱,故有箱子岩之名。这种岩块,横看一排排,纵看一层层,不计基数。整个箱子岩,就象用箱子砌成的半边山,阳光照之生辉,雨露润之如镜。明镜岩即被引为揽奇寻胜之所。 背景: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唿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字词: 青黛(dài) 高矗(chù) 烘炙(zhì) 罅隙(xià) 疯癫(diān) 膘壮(piāo) 嘈杂(cáo) 杀戮(lù)

兴奋(xīng) 轮廓(kuò) 缩颈(jǐng) 角隅(yú) 蹶脚(jué) 痈疽(yōngjū) 溃烂(kuì) 澧州(lǐ)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写作《名人传》,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英雄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其中,贝多芬是音乐家,米开朗琪罗是雕刻家兼画家,托尔斯泰是小说家。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与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和对人类的信心,作者把他们称为”英雄”,只因为他们是”人类的忠仆”,具有伟大的品格,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中心思想 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 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三、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 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 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 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 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 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 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 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 (全套) 必修1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运动律解决问题(二) 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5 向心加速度 6 向心力 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选修1-1 第一章电场电流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电容器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读《失街亭》有感

读《失街亭》有感 读《失街亭》有感 读《失街亭》有感1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我感受颇深。 街亭乃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魏国大将司马懿重新得到重用之后,立刻率精兵强将直取街亭。诸葛亮得到消息,十分震惊。此时蜀国的主要将领不在身边,要叫他们回来抗敌已不可能,但也不能不派兵防守。于是他急忙召开军事会议,问谁能领兵去防守街亭?这时参军马谡自告奋勇,带兵驻守街亭。有人怀疑他的才能,他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还能守不住一小小街亭?”于是立下军令状,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派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防守。 马谡领兵到了街亭,急忙察看地形。在一座山上安营扎寨。他说:“兵书云:凭高而下,势如破竹”王平说:“假如司马懿把山团团围住,断绝水源怎么办?”马谡说:“兵及死地而后生”。王平反对他这样做,于是马谡分出五千兵马到别处安营,作为犄角之势。没过多久,司马大军潮水般涌来,果然不出王平所料,把山寨围了个水泄不通。马谡指挥军队向魏军发起冲锋,可始终冲不出去,手下的兵将畏缩不前,马谡连斩数将也不奏效,最后终因山上无水,军心涣散,被魏军击败。这正像春秋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兵作战,结果血染长平,一败涂地。

可见不论干什么,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这正应了刘备临终前对马谡的评价,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由于诸葛亮用了马谡这样的将领,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可再一深思,失街亭责任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司马懿乃魏国名将,足智多谋,才华仅次于诸葛亮。即使马谡安营扎寨没有错误,也战胜不了司马懿。况且司马懿所领大军数倍于马谡,诸葛亮心里明白,手下没有强兵猛将,即使自己前去也守不住街亭,因此丢车保帅,牺牲一个无用的马谡而保全了自己的盛名,让马谡做了替罪羔羊。这正是高明的政治家阴险的一面。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我不过就演绎而演绎罢了。 读《失街亭》有感2 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军事教条主义者马谡的形象。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司马懿帅领魏军向祁山杀来,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道:“司马懿领兵,一定夺取街亭,断我粮道。 街亭虽小,却是咽喉要地,万一失守,就坏了大事,哪位将军敢去把守。 ”话声刚落,帐下有人应声道:“马谡愿去。 ”诸葛亮望着马谡,迟疑着说:“你虽深通谋略,但街亭一无城墙,二无险阻,很难把守。 ”马谡道:“我从小熟读兵书,深通兵法,小小街亭,怎么把守不住?”马谡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敌我情况,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战斗部署,却不用脑筋的背诵古兵法上的公式: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