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1. 问曰:

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

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

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论曰:

卧,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欲行

苦,数。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惑,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

心汤主之。

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

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

此结

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

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

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6.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6.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8.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3.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4.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苇茎汤条文: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 师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

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3.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7.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9.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2.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4.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

建中汤主之。

5.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6.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8.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7.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 问曰:

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

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7.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8.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

主之。

4."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5.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8.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文心雕龙_神思_翻译

《文心雕龙·神思》原文及翻译 (一) 古人云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神思之谓也3。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4,视通万里。吟咏之间5,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6,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7!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8。神居胸臆9,而志气统其关键10;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11。枢机方通12,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13,则神有遁心14。是以陶钧文思15,贵在虚静,疏瀹五藏16,澡雪精神17。积学以储宝18,酌理以富才19,研阅以穷照20,驯致以怿辞21。然后使玄解之宰22,寻声律而定墨23;独照之匠24,窥意象而运斤25。此盖驭文之首术26,谋篇之大端27。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8;规矩虚位29,刻镂无形30。登山则情满于山31,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32,气倍辞前33;暨乎篇成34,半折心始35。何则?意翻空而易奇36,言征实而难巧也37。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38,疏则千里39。或理在方寸40,而求之域表41;或义在咫尺42,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43,无务苦虑44;含章司契45,不必劳情也46。 〔译文〕 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这是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虑全篇布局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在刚拿起笔来的时候,旺盛的气势大大超过文辞本身;等到文章写成的时候,比起开始所想的要打个对折。为什么呢?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如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反而到天涯去搜求;有时某些意思本来就在跟前,却又像隔着山河似的。所以要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的方法,而无须苦思焦虑;应掌握好写作的规则,而不必过分劳累自己的心情。 〔注释〕 1古人:指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他的话载《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2“形在”二句:原指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这里借喻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魏阙(què却):指朝廷。魏:高大。 3神思:宗炳《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全宋文》卷二十) 4悄(qiǎo巧):静寂。 5“吟咏”二句:指作家刚沉吟构思,文章尚未写成,可是在作家心目中,好像已听到那篇未来作品的音节铿锵了。吐纳:发出。 6睫(jié节):眼毛。 7致:达到。 8神与物游:指作者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一起活动。 9胸臆:指内心。臆:胸。 10志气:作者主观的情志、气质。统:率领,管理。 11辞令:动听的言语。枢机:指主要部分。《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孔颖达疏: “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 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 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12枢机:这里指“辞令”。 13关键:这里指“志气”。 14遁:隐避。 15陶:制瓦器。钧:造瓦器的转轮。 这里以“陶钧”指文思的掌握和酝酿。 16瀹(yuè月):疏通。藏:同“脏”, 内脏。 17雪:洗涤。《庄子·知北游》:“老 聃曰:‘汝齐(斋)戒疏瀹而(你)心,澡 雪而精神。’” 18宝:这里指人的知识。 19酌:斟酌,有考虑、思辨的意思。 20阅:阅历、经验。穷:探索到底。 照:察看,引申为理解。 21致:情致。怿(yì意):一作“绎”, 译文据“绎”字。“绎”是整理、运用。 22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宰: 主宰,这里指作家的心灵。 23声律:指作品的音节。安排音节本 来只是写作的技巧之一,这里用以代表一切 写作技巧。墨:绳墨。“墨”与下句“斤” 相对,和《文选·琴赋》中的“离子督墨, 匠石奋斤”用法同。 24独照:独到的理解。 25窥:视。意象:意中之象,指构思 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 斤:斧。 26驭文:就是写作。驭:驾驭,控制。 术:方法。 27大端:重大的端绪,也就是要点。 28万涂:即万途,指思绪很多。 29规:画圆形的器具。矩:画方形的 器具。这里是用“规矩”指赋予事物以一定 的形态。虚位:指抽象的东西。 30镂(l?u漏):也是刻。无形:和 上句“虚位”意同,这两句和陆机《文赋》 中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意 义相近,都指通过艺术构思而赋予抽象的东 西以生动具体的形象。 31登山:指构思中想到登山的情景。 下句“观海”同。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 实脾:即调补脾脏。 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王。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寸口:指脉法。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到,第二个“至”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 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六微:言六腑也。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

金匮要略72个课时

72学时背诵原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

《楚辞》原文及译文

(1)《楚辞》原文及译文 《楚辞》 【导读】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楚国的着名爱国诗人—屈原。 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文心雕龙·辨骚》]这里说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词。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1)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

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推荐下载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小明姐姐の重点)by :球 第一篇: 1、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病因 1.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2.疾病分类和病邪性质: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古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3、病机(阴阳失衡)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4、论治 1.已病防传: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2.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3.痼疾加卒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二篇:·痉病1、脉证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2、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3、证治1.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2两,大枣12枚)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Word]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Word]文心雕龙知音翻译 《文心雕龙?知音》 - 原文与翻译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 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 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 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 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 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 也。 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 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麒麟和 獐,凤凰和野鸡,都有极大的差别;珠玉和碎石块也完全不同;阳光之下显得很清楚,肉眼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但是鲁国官吏竟把麒麟当作獐,楚国人竟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老百姓把美玉误当做怪异的石头,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误当做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这些具体的东西本不难查考,居 然错误到这种地步,何况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本来不易看清楚,谁能说易于分辨优劣呢,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 目录 王雪华简介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 07 第一篇:概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 12 第一篇:小结: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 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 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 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金匮要略背诵

《金匮要略》论治肝著病探析 摘要:肝著,出自17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一书,首立“肝着”病名。据书中记载:“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的提出对五脏病证治有着比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肝著,金匮要略,新绛 肝著或作肝着,又名肝胀。是由于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或者说是右胁痛,右胁下肿块)。若用手揉按、捶打胸部,可促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而症状暂时舒缓,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常见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梅核气等)、肋间神经痛、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疾病等病。 1.病因病机 何为“著(着)”?本义为附着、依附,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文中引申为留滞之意。又因肝著以胸胁痞闷或胀痛、刺痛为辨证要点,病变初起喜热饮或揉按、捶打胸部。《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中提到:“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由此可归纳肝著的病机为肝经气血瘀滞,着而不行,故“通”是治疗肝著的要领。 2.治法方药 肝著,上面提到病变初起喜热饮,因为热饮可使气机通利,痛苦减轻。迨至病成,渐及血分,由于经脉瘀滞,即使揉按或者是热饮,这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了,这时候就要用旋复花汤治疗。方中旋复花做主药,主降、入肝经、通肝络、祛邪气,达到止痛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下气而善通肝络)。葱茎,辛散温通止痛,作为辅药,协助旋覆花来达到辛温通阳的作用。新绛活血行瘀,三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其中新绛是什么药?有的医家认为是染成大红色的绯帛(有谓茜草初染,也有谓猩猩血、藏红花汁、苏木染成),陶弘景则认为是新割的茜草,因为茜草别名“血见愁”,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这和新绛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况且染帛为绛的原料就是茜草根。但《本草乘雅半偈》降真香名下见有记载:“降真,新绛也,新致陈推,降者大赤,易曰∶干为赤,坎为大赤,贯流先天一气者欤。”这又是一种说法。降香辛温归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主治气滞血瘀导致的胸胁作痛,跌仆损伤出血等,当合“肝着”病机,这也是一种说法。清人医案中还用新绛,后来就没有这味药了,现在就改用了茜草作为新绛。在我看来,茜草和新绛应该还是不同的药物,虽然两者的作用差不多。 目前临床上常用本方加活血化瘀、理气宣络之品治疗肋间神经痛、慢性肝胆疾患、慢性胃炎、冠心病等,也有医家用本方配合祛风药治疗偏头痛和面瘫。3.结语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对古今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所治疗肝著的旋覆花汤也对古今医家治疗起到很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5.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6.湿家:久患湿病的人,意指素体脾运不健之人,易招外湿致病。 7.湿痹:痹,闭也。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8.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为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