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社会学重点讲课教案

体育社会学重点讲课教案

体育社会学重点讲课教案
体育社会学重点讲课教案

体育社会学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填空)

2.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名词解释)

3.体育社会现象组成三要素: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4.四大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填空)

第二章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

第一节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

1.社会分层: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名词解释) 2.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社会分层标准:玛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二节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

1.社会流动:是一定社会分层体系下的社会位置或社会地位的变动过程或现象,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转变为另一个阶级、一层阶级转变至另一层阶级、一种职业转变成另一种职业。一种社会地位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地位

2.社会流动的方式(由社会分层决定的)

(一)垂直流动会让水平流动;(二)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三)体育的职业流动

第三章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1.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照,适度的人口数量是体育得以发展的良好前提

(1)社会总人口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被挤占,挪作他用,影响体育的正常发展

(2)学校学生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人均体育器材设施数量的严重不足,由于学校自身体育资源的匮乏,更不可能向社会开放

(3)家庭子女数量过多也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4)在竞技体育领域,一定的人口基数是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条件,人口数量过

少不利于运动员的选拔,更不利于天才运动员的涌现

第四节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简答)

(一)个性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二)体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性格的形成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联,自我意识受个人价值观的支配,对周围情况作出判断,并主动去适应环境

(三)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体育因素

1.自我意识;2.群体约束;3.主体的积极性

(四)体育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方法

1.设定阶段目标;2.强调反复持续的努力;3.采用练习、测验、比赛的循环模式;

4.通过群体活动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5.尊重自主性与创造性

第四章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

第二节文化的要素与特性

1.文化的特性:多样性、统一性、共有性、发展性

第四节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1.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填空):世俗化、公平性、专业化、理性化、制度化、量化、纪录保持

第五章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1.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必考,填空)

第六章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

1.社会制度大致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三种类型(填空题)

2.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与体育相关的概念、规范、组织和设备(填空题)

3.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特点(简答题)

(一)体育改革的紧迫性

1.国际环境要求加快体育改革

2.社会改革与发展对体育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二)体育改革的渐进性

1.由政治、经济改革的渐进性决定的

2.也是由人们对体育改革性质认识的逐步加深决定的

外研版公开课教案模板

外研版公开课教案模板 教案内容分析:现在完成时态是中考必考的一个时态,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研版公开课教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现在完成时的知识进行梳理。使此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重点是此知识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以达到课标的要求“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复习现在完成时的意义、用法、构成及某些标志词。 2.掌握常见的短暂性动词在肯定句、疑问句中与时间段连用时,需转换为延续性动词。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现在完成时。 教学重点、难点: 1.现在完成时中的非延续性动词转化为延续性动词及如何转化。 2.现在完成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 流程: Step 1: Students talk freely学生们利用各种时态进行对话交流,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 Step2: Revision by doing exercises1. Look ! What _ the man _ ( do)?2. It is 8 o’clock .The students _ ( have )a class.3. Where ________ Tom ________(come)

from?4. Lei Lei _________(go) toschool by bike every day.5. He ________(not do) my homework last night. Step3: PresentationNow this class we will revise the tense “ thepresent perfect tense”.构成:have/has +动词的过去分词 一、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标志词:still一直,还,仍然,just刚刚, before以前, ever 曾经, never从不;already已经,用在肯定中; yet已经,还,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Exercises:1.My father ________(not come) back yet.2.I _______ never ________(be) to Beijingbefore.3.I _________(not have) my lunch yet.4.________ you _______(see) the film before?5.Tom ________already ________(finish) hiswork. 二、表示从过去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在此必须强调动词必须是延续性动词。这一点也是这一用法的重点和难点。常见的非延续动词有come,start/ begin, buy, borrow, leave, die and so on.标志词:for,since.即在现在完成时态的肯定句或疑问句中看到for或since时,动词必须转化成延续性动词,在否定句中可不转化,转化关系如下:come——be here 或be in; start/ begin——be on; buy —— have; borrow ——keep;leave —— be away

第二章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章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对象与领域 第一节体育社会学的性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具体的研究对象,有以研究对象所决定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的特有角度。学科必须与其它相邻学科有明显区别,同时还要有一大批研究者、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研究成果等。而研究对象又受到学科性质制约的。 ●体育社会学的性质 目前,国际上对体育社会学的性质有如下三种认识: 1.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体育社会学以社会学的研究为第一种涵义的立场。 2.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社会学以体育的研究为第一种涵义的立场。 3.既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介于两者之间的立场。 体育社会学的性质为:体育社会学是介于社会学和体育科学之间,具有既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作为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的性质。它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以构筑体育社会学独立的理论体系为目标,坚持以研究和解决体育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第一种涵义的方向。 体育社会学的概念: 综合以上三个研究对象,体育社会学的概念可以确立为: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和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并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态去考察它的结构、功能,以及研究体育中的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体育社会学的对象问题,也可以说是体育社会学的概念问题。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提法,总结不同的提法,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 1.以社会学的方法和原则透视体育现象,明确体育与其它社会因素的关系,寻求体育现象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的基础。 2.体育社会学的社会学角度决定了它不是包揽体育现象的全部,而是实施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其它学科所无法实现的研究。这一特定的角度,便产生了体育社会学另一种研究对象,即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形态,去考察它的结构与功能。

体育社会学(第三版-卢元镇)-题库(自编)

《体育社会学》题库 绪论课后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社会学 2、结构功能主义 3、冲突理论 4、符号交流理论 5、交换理论 二、填空 1、体育社会学是介于和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的分支学科,又是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体育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受到当代社会学四大流派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分别是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3、社会学是关于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郑杭生 答案:1.体育科学、社会学,社会学,体育科学; 2.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流理论、交换理论结构功能主义 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 三、问答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简述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2、什么是体育社会学?简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社会功能。 3、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4、试述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 5、简述我国社会学发展的近况。 6、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哪些? 7、试述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一、简答题 1、社会现象 2、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 3、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 4、体育社会现象的复杂化 5、系统论 二、填空 1、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普遍性、影响力和强制力。 2、体育社会现象的三大变化、和复杂化。 3、社会现象由社会存在和两个基本方面组成。

4、18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 、、。 答案:1、非个体性 2、专门化、扩大化 3.社会意识 4.军国民体育阶段、体育教育阶段、竞技运动阶段、休闲体育阶段 三、问答题 1、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包括哪些? 2、以你的切身经历表述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和复杂化。 3、为什么体育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 4、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焦点?请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6、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专门的体育机构 2、专门的体育人员 3、专门的场所 4、专门的法律道德 5、专门的理论、学科6、专门的价值观念 第二章、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化 2、社会分层 3、社会流动 4、科层制 5、社会地位 6、当然参与 7、或然参与 8、终身体育 9、垂直流动 10、水平流动 11、社会控制 12、合法性控制 13、合理性控制 14、社会团体 二、填空 1、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经济秩序和。 2、竞技体育领域,运动员通常按照分层,有、运动健将、一级、 二级、三级运动员之分。 3、是控制国家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 4、是一定社会集团规定并要求其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总和。 5、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历代相传,并为某一特定社 会成员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总和。 6、体育社会控制体系分为和合理性控制。 7、社会分化是按照某一标准或特征将人们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群体间没有高低顺序上的差别是分化,体现出差别的是分化。 答案:1、法律秩序、社会秩序。 2、比赛成绩国际运动健将 3、宪法 4、纪律 5、风俗 6、合法性控制 7、水平垂直 三、简答题

体育社会学重点

体育社会学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填空) 2.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名词解释) 3.体育社会现象组成三要素: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4.四大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填空) 第二章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 第一节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 1.社会分层: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名词解释)2.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社会分层标准:玛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二节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 1.社会流动:是一定社会分层体系下的社会位置或社会地位的变动过程或现象,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转变为另一个阶级、一层阶级转变至另一层阶级、一种职业转变成另一种职业。一种社会地位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地位 2.社会流动的方式(由社会分层决定的) (一)垂直流动会让水平流动;(二)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三)体育的职业流动 第三章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1.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照,适度的人口数量是体育得以发展的良好前提 (1)社会总人口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被挤占,挪作他用,影响体育的正常发展 (2)学校学生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人均体育器材设施数量的严重不足,由于学校自身体育资源的匮乏,更不可能向社会开放 (3)家庭子女数量过多也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4)在竞技体育领域,一定的人口基数是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条件,人口数量过少不利于运动员的选拔,更不利于天才运动员的涌现

体育社会学概念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分支学科。 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 社会体育学:亦称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体育社会学方法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体育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测量的效度:调查结果说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 测量的信度:测量结果反映调查对象情况的可靠程度,即一致性,无矛盾性。 研究对象:研究课题中所要了解和观察的人群或事物的总体。 调查对象:在调查中,实际了解和观察到的人群或事物。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或 单位作为典型,并通过对典 型的调查来认识同类社会 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的方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 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 部分单位作为样本。 随机抽样:按照随机原则, 利用随机数,从构成调查对 象的各个单位中抽取等概 率样本的方法。 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 法,在群体中抽取样本时, 每隔相等距离的若干个体 抽取一个为样本。 整群抽样:也叫多阶段抽样 法,将构成总体的若干单位 作为一组,以所组成的组作 为抽样单位进行抽样的一 种方法。 分层抽样;也叫分类分组抽 样,研究者根据与研究目的 有关的标准,将整体分为若 干层或类,然后按照相同的 比例在每层中随机的抽取 若干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 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 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 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 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 需求,增加社区感情为主要 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 性体育。 社区体育构成要素: ①社 区成员②为保证社区体育 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体育组 织③必要的场地设施④一 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⑤各种具体的体育活动⑥ 一定的经费保证 社区体育的功能: ①提高 居民的身心健康②丰富和 活跃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 生活③沟通居民的人际关 系,培养和巩固社区感情,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④稳定 社区的生活秩序 社会分层:社会中的人被区 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 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发 生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社会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 息交换中的平衡互动达到 最佳状态。 体育社会效益:从社会总体 的基本利益来衡量体育运 动的效果和收益。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 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 位,从一种职业像另一种职 业的转变过程。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 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 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 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 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 一种社会群体。 竞技体育:一种位于游戏到 工作这一连续演变过程中 间的一种制度体系化的竞 争性身体活动。(吕森) 玩耍:凡属自发的,不带目 的地、结果不能事先预料 的、自由的、非生产性的、 有一定章法的和扮演性的 活动。 游戏:由身体机能、战术或 机会来决定结果的娱乐性 比赛,不论是个人参加还是 集体参加,均可成为游戏。 竞争(社会中)指人或各种

体育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体育课教案 教材内容:1、技巧:前滚翻。2、游戏:快快跳起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能说出游戏的方法、名称及要求。2、技能目标:90%的学生学会前滚翻。95%的学生能熟练地游戏。 3、体能目标:发展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反应、快速跳跃能力。 4、情 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干部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服装鞋子情况。 3、宣布新课内容、要求。①技巧:前滚翻。 ②游戏:快快跳起来。 二、准备部分: 1、螺旋形慢跑。 2、拍手操一套。 ①伸展运动②体转运动③扩胸运动④体侧运动⑤踢腿运动⑥腹背运动⑦跳跃运 动 3、专项准备活动。①抱腿深蹲团身练习②颈、踝、腕关节运动 三、基本部分: 1、技巧:前滚翻: 重点:团身滚动。难点:两臂撑地力量均匀,用头后着地。 技术要求: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前滚。 动作技术过程: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两腿蹬直,获得向前翻转的动力,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肩、背、腰、臂依次着垫前滚。当背腰着垫时,两手迅速抱腿,缩短身体的翻转半径,上体紧跟大腿成蹲立。 教法:(1)教师利用警察抓小偷的情景导入。(问:小偷腿摔断了,而警察为什么完好无损。) (2)学生分组结合图片及动作要领自主体会尝试练习。 (3)集合队伍教师了解学生尝试掌握情况。 (4)教师给予评价激励并利用正方体与圆球的滚动让学生领悟团身紧的重要性。 (5)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①做前滚翻成并腿坐,体会腱的伸直过程。②团身滚动练习。③胸前夹手绢练习。④完整前滚翻练习。(6)集合队伍学生到光荣垫示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2、游戏:快快跳起来。要求:反应灵敏、快快跳起。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 学科基础课 质: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对 象: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 分: 编写单 体育学院 位: 任敏 编写 人: 审定 人: 2011年6月 编写时 间: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 页脚内容1

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要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它又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和途径,是体育基础学科。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体育社会性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体育社会学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 2、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运动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体育概论 后续课程:无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学;结合案例与学生的实际开展课堂讨论或座谈会等,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以及参考资料解读。 5、考核方式 页脚内容2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根据平时出勤、听课态度等情况给分,优秀8-10分、良好4-7分、一般1-3分。 实践成绩:占总成绩30%,根据平时作业完成、课堂讨论情况给分,优秀30-24分、良好23-18分、一般17-9分,差8-1。 理论成绩:占总成绩60%,根据闭卷笔试情况核计依据期末笔试成绩给分。 总评成绩60分为及格。 6、指定教材 《体育社会学》,卢元镇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7、教学参考书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刘德佩,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3] 毛秀珠,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页脚内容3

体育社会学教案

Athletics sociology 体育社会学 教 案 教师:刘平 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

授课周数:18周 授课时数:36学时 授课次数:18次 授课年级:社会体育专业2008级授课班级:07、08班 授课地点:四教507室

体育社会学教案

讲授内容 绪言 一、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美国《社会学百科》认为:“体育社会学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它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和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日本学者菅原礼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观点研究体育事实及体育有关的问题,力图使体育合理化的科学。”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从某种角度或侧重观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观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二、性质:介于体育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因为它要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同时又是体育的基础学科。因为它要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然而,体育社会学毕竟不是社会学和科学的简单重叠,它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的现象及规律的学科群。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手段和方法,全面发展、改善和提高人类身体、心理和运动水平及

体育社会学

一、社会转型期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 1.体育社会现象专门化: ⑴专门的体育机构:体育机构包括体育的行政机构、事业机构、企业机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它们各司其职,分别承担者组织、管理、经营、服务等项工作。 ⑵专门的体育人员:体育人员从过去大多兼职,逐渐转为专职。 ⑶专门的场所:在现代体育发展的同时,一批专门的体育运动场馆建立起来,这些设施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如北京鸟巢、水立方等。 ⑷专门的法律道德:专门化的体育社会现象需要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很多关于体育的法律条例都以保障公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在体育运动中还有自身的道德规范。 ⑸专门的理论、学科:体育现象在总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理论成果,并发展出相应的学科体系。 ⑹专门的价值观念:围绕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价值观念如奥林匹克精神和终身体育的理念等因其所具有的普世性质为人们所接受,甚至成为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内容。 2.体育社会现象扩大化 ⑴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迅速增长:基于对寿命与安全,体质与健康,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人们参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在增长。 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加速了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来。 ⑶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了社区化,体育管理实现了社团化,与此同时体育生活化观念被确立起来,体育更加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⑷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造就了大量的欣赏者、爱好者和体育迷。 ⑸体育的全球化推动了体育的国际化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儿童。 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国际竞技活动。 3.体育社会现象复杂化 ⑴体育社会现象的复杂化是由于体育运动的社会政治化倾向。 ⑵经济活动的介入和干预使体育社会现象加速复杂化。 ⑶体育社会现象的复杂化还在于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紧密结合。 ⑷体育社会问题的频发是体育社会现象复杂化的重要表现。 ⑸针对体育社会现象日趋复杂的现实,很多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开始发动体育体制改革。 二、联系政治文明,分析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经济方面: 1、体育运动必须适应生产方式(①生产力变革引起生产方式变化和劳动结构的变化;②生产力变革 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在身体部位和性质上都发生变化) 2、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运动的制约; 3、经济结构变革对体育运动的影响(①所有制结构转变对体育运动的影响;②产业结构调整对体育 运动的影响) 4、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①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对企业文化的建设③体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 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政治方面: 1.体育与国内政治:政治的需要制约体育的目的和性质;政治制度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政治思想意 识制约着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可以提高国家的地位,表现国家的软实力;体育能够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2.体育运动与国际政治:体育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增进国家友谊;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特 殊的外交场合和手段。 3.政治家与体育运动:政治家是政治结构运行的主要行动者,政治家的体育爱好、体育精神等必然与体

2021年南京体育学院611体育学综合一考研精品资料之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复习提纲

体育社会学复习提纲 绪论 一、体育社会学的概念 (一)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二)体育社会学的概念 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 (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三、体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四、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学科引进恢复阶段(1978——1985) (二)学科的组织加强阶段(1986——1989) (三)学科的独立发展阶段(1990至今) 五、中国体育社会学最新发展 (一)体育社会学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体育改革的社会学理论研究 (三)关于休闲娱乐的研究 (四)关于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 (五)关于地域性体育研究 (六)关于体育群体及其互动的研究 (七)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研究 六、社会学理论各流派对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1、复习目标:使学生了解体育社会现象 2、复习重点: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 3、复习难点:使学生知道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 4、复习过程: 第一节:体育社会现象的概述 一、社会现象概述 二、体验社会现象概述 第二节: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 一、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 二、体验社会现象的复杂化 第三节: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一、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命题一 (一)体育服从社会大系统,并为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二)体育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 (三)体育内部各领域也必须实现协调发展 二、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二 (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地位不断攀升 (二)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文化交流 (三)要实现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 第 1 页,共 17 页

体育公开课教案_体育教案模板

体育与健康教案 授课对象:四(1)班(水平二)授课人:王志强课型:新授课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主要教材是“立定跳远”和游戏“青蛙障碍跳”。课的设计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课的目标为:1.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投掷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法—情景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

成的素质优生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游戏,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游戏比赛既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分组比赛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功效。自从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后,让我认识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是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拟订,要淡化教师说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展现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突出主体,突出个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通过此次公开课,我发现自己有以下几项须改进之处: 1、体育教师的声音应该更洪亮一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 2、教师在讲解时应该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够明白。 3、教师在示范时应多做几次,使学生能够看清楚。 4、“兔子舞”游戏的导入很不错,但要掌握好音乐的节奏。 5、教师不必要急于授教,要做好安全教育。 6、结尾的放松过于仓促,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充分的放松。 总之,这堂课虽有中心校领导、校领导和学校同事的肯定,但我自己感觉上的不够理想,也许有点紧张和准备的不够,不过,通过这次公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有很大地收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孔德:孔德是社会学史上最早对社会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提出基本构想的,他的社会学以实证主义为思想基础,以进化主义和自然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然而他推导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 2.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和默顿。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各个职业、各个机构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对共同具有的价值的意见一致是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 3. 冲突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科泽尔。主要观点是社会处处是矛盾、竞争和争权夺利,一部分人得势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遭受压抑。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级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4.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5. 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学科。 6. 社会体育学/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7. 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8. 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我国当今的社团除了具备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外,还具有民间性和非赢利性。 9.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生活共同体。 10.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11.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 12.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13. 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加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会体育活动。 14. 竞技体育: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体育活动。 15. 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的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16. 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17.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

体育社会学期末试题

体育社会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资源、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体现的是等级制的地位结构。 人口质量从微观讲,人口质量指的是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从宏观讲,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2、怎样理解当代体育现象扩大化和复杂化? 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是指随着体育的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现象的数量迅速积累,占有更多的社会时间,占据更大的社会空间,发出更多的社会信息,因此也对人类社会发生更为强烈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迅速增长 2.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出现、体育权利意识提出,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3.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化、体育管理社团化、体育观念确立 4.竞技体育独特的文化

5、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互动主体:是行动者,或个人,或群体。 2、互动需求与目标:是行为动机的基础,是直接促进并维护个人行动的原因。个人需要是个人行为动机的基础,是个人感到需要什么并希望得到满足的内心主观状态。 3、互动手段:行动者相互接近、接触,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发生彼此依赖的作用。

4、互动规则:为实现目标,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5、互动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人文环境任何社会互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环境对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6、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1、竞争行为:体育运动的竞争行为较之社会上其他竞争行为有以下特点:(1)竞争主体的广泛性(2)竞争形式的多样性(3)规则的公平性(4)竞争结果的明确性 体育运动和娱乐是人们在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体育对人的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更可以提高人体对快速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更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怨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绪,抑制身心紧张,控制侵犯他人的冲动,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 四、体育运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扩展和充实自己固有的生活空间,使人们的微观生活空间变的丰富多彩,而且更可以加大人们宏观的运动区域。体育运动促使人们到户外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在体育运动中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

体育社会学考试复习重点 完整版

*体育现象的早期社会学研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学科兴起: 凡勃伦——《有闲阶级》 萨姆纳——《社会习俗》 海因兹。里瑟——《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特性: 1、不就是对特定个人与群体的关心,而就是对于体育运动有关的所有个人与群体的关注,就是对相关体育群体的社会结构、社会形式、社会组织的关注。 2、“价值中性”、“价值自由” *体育与社会运动 1、体育运动中的社会流动 2、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同化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1、量化研究:运动试验、调查、测试与测量以及现有的数量化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处理,使获得的研究结果能够说明研究事物的普遍意义上的一般。 2、质化研究:通过在自然情景下的访谈、观察、资料分析与事实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并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其对该事物或现象的瞧法,不对研究接货作普遍意义的推演。 *西方体育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一、体育的社会功能:功能主义的视角 (一)功能主义的定义:其基本假设就是认为社会就是由各个有机的部分组成的统一系统,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发挥相应的功能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1.社会系统生存的四个必要条件 适应:适应环境并获得足够资源 目标达成:每个系统都要有序的分配资源,已达成其目标 整合:系统内部保持合作关系 模型维持:系统必须保持自身的稳定以维持自身特点。 (二)、功能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30-60年代早期

1.二战后的国际社会相对稳定,新技术革命,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质量提高。 2.社会学的得到迅速发展 3.社会对体育的重视 (三)体育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 1.分析体育运动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模式维持功能——技术规则 统与功能——仲裁规则 目标实现功能——娱乐与竞赛规则 例如:足球运动系统 2.阐述体育运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发挥了什么功能。 例如: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五个基本功能:社会情感功能、保持社会心理的稳定功能、 社会化功能、社会融合功能、政治功能以及社会流动功能。 (四)、体育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不足: 1.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方式,夸大了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忽略了体育 运功中存在的问题,忽略了社会冲突的重要性。 2.不重视或无力解释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现象 3.具有目的论的缺陷,一厢情愿地将体育运动的目的置于对社会的正向功 能上。 二、对体育的批判:冲突与批判理论的视角 (一)、理论定义 1、冲突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反对将社会瞧成一个管理的有序的体系,而就是认为社会充满了对立与冲突,而秩序不就是来源于人们的自然合作,而就是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群体,强加给另一群体的结果,只要存在经济上的差别,阶级平等与压迫就不可能避免。 2、批判理论: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分析构架,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 3、霸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形成非由经济物资基础所决定,而就是存在一个社会群体发展定义了社会的价值规范,这个主导群体通过在语言、知识、日常实践、艺术、文学与宗教等各个方面,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社会霸权。

体育公开课教案教案模板

XXX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案授课对象: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主要教材是“立定跳远”和游戏“青蛙障碍跳”。课的设计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课的目标为:1.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投掷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法—情景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优生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游戏,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游戏比赛既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分组比赛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功效。自从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后,让我认识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是在学生进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教学对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36学时 2学分 编写单位:体育学院 编写人:任敏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11年6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要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它又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和途径,是体育基础学科。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体育社会性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体育社会学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 2、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运动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体育概论 后续课程:无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学;结合案例与学生的实际开展课堂讨论或座谈会等,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以及参考资料解读。 5、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根据平时出勤、听课态度等情况给分,优秀8-10分、良好4-7分、一般1-3分。 实践成绩:占总成绩30%,根据平时作业完成、课堂讨论情况给分,优秀30-24分、良好23-18分、一般17-9分,差8-1。 理论成绩:占总成绩60%,根据闭卷笔试情况核计依据期末笔试成绩给分。 总评成绩60分为及格。 6、指定教材 《体育社会学》,卢元镇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7、教学参考书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刘德佩,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3] 毛秀珠,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体育: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一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及物质基础,社区成员为主体满足社区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而开发的区域性体育。 2 社会分层: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地位导致社会中的人被区分位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 3 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包括社会结构组织等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变化或缓慢变化等。 4 体育社会学: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及观念结构功能发展动力等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5 社会控制: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社会力量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全过程。 6 社会对体育硬控制:通过社会强制力进行控制(行政力量、法律、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7 体育人口:在一定时期和区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及其他体育是与有密切相关的统计的社会群体。 8 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活动强度中等以上 9 竞技体育:站在社会学立场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是一种位于游戏到工作这一连续演变过程中间的一种制度体系化的竞争性身体活动。 10 玩耍定义:自发的无目的性结果不能事先预料的、非生产性的有一定章法和扮演性的活动。游戏:有身体机能战术机会来决定结果的娱乐性比赛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都成为游戏。作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角色模仿,认识社会,激发人的情绪带来欢乐,起到社会休闲娱乐作用。是社会关系情感交流方式,增进人与人间的交流机会。 11 体育群体: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的而自发的或人为的组织起来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12 体育社团: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人聚集而成的互益组织。体育社会团体功能: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发展成员在体育知识技术方面素质,维护成员的个别权益群体权益它不仅发展体育事业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13 体育文化: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物质精神文化综合,包括体育认识情感价值理想道德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