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流派;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另外还强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人文地理学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虽然人文地理学研

图3-1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究的课题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阶段与一般的科学研究程序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典型模式是: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有多种多样的类型。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应用性、理论性、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三类。其中,应用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地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为实践提供指导;理论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科理论,包括对已有理论的检验、

批判或发展,也包括对理论的概括和创新。

根据课题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由于国家计划科研项目数量有限,当前人文地理的大多数选题来自不同地方提供的应用性课题。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其中描述性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具体描述所研究对象是“怎样的”,解释性研究要求回答“为什么这样”,预测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研究事物“未来是怎样的”做出判断,对策性研究主要目标是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应用为目的。

课题选择既要根据各人的研究基础、特长、已有条件和兴趣爱好等,但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符合科学性、创造性、需要与可行性等原则的要求。

二、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确定后,紧接着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等。

研究计划实际上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规划和指导,是关于研究的研究。一般来说,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在计划方案中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向有关部门申报研究课题时,具体内容大致包括:

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的立项依据(需说明项目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定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基础、工作条件。

3、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

凡是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以及经验事实、感性材料,甚至一些假说、设想和猜想等,都要尽力收集起来,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的选题相类似或接近的研究材料要特别注意吸收、借鉴、学习。收集的方法,不仅要大量地阅读图书、期刊、科研信息、报告,而且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咨询工作,向有经验的研究者和专家直接进行请教、讨论、交流,也是科研知识积累的重要环节。

在积累知识和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又不能只搜集一面的东西

或只是听“一面之词”。与本课题有关的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都要注意收集、积累、分析,要学会批判和借鉴。往往正是一些反面的东西给予了我们新的启发,产生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另外,在前人的研究中,虽然有些观点、结论是错的,但他们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和积累研究经验却很有可能对我们非常重要。

在我们收集和积累材料的时候,及时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典型性、充足性和可比性。注意不要把理论、观点和与之相关的经验事实混为一谈,而要认真地对理论、观念的真伪进行识别或判断,同时也要检验事实的真假,防止真伪不分、以假乱真。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严格来讲,也是一种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有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等方式,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直接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地理学研究除了需要大量的间接资料外,更需要许多第一手或者第二手资料,而第一手资料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二手资料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人文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和自然地理学的野外考察不同,重点不是自然环境,而是各种人文现象和人文事物,因此,考察的方式也有差异。

通过实地考察,既可以加深对间接资料的认识,获得生动的直观印象,同时可以弥补间接资料时效性差的不足,取得更为准确的新材料。

五、分析研究

这个阶段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通常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往往人文地理学的课题分析,不是一次过程就能顺利完成,需要多次过程的反复,即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充资料——再研究的过程。

科学研究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过程,需要有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前人提出的人文地理学众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一些研究理论与方法等都应作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项目和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理论,并进行整合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往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不同类型的地理模型,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研究对象的大量感性材料,这只是对事物的现象认识,而本质隐藏

在现象背后,不能为人们直接感知,为了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并找出其内部规律,必须进行科学抽象和理性加工工作。所谓科学抽象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人们运用思维能力排除非本质的次要因素,从现象之中抽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方法。科学抽象的过程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思维对观察、实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即形成科学理论。但是,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次完成的过程。在观察、抽象、概括、推理的基础上,提出大胆的设想或假说,对提出的设想和假说进行实践或实验验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调查材料等研究资料和技术归档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在调查、总结结束之后,将全部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数据、图表、文字、音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填写科技档案说明书,注明密级,由调查的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送档案室保存或输入信息数据库。如果是大协作课题,各协作单位应将所有技术资料送主持单位,保存在主持单位。这是调查、研究的历史记录,也是检查调查和研究工作质量、评价科技成果、考核科技人员、衡量科技管理水平等的科学依据。

最后,将研究报告与技术档案送请有关组织部门审查,进行成果鉴定。

第2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地关系的内容十分复杂,包罗万象。人文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因而,它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单纯的社会科学研究有所不同。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自然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交会。研究人地关系首先要了解自然环境,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构成的自然环境综合体,主要受自然地理学基本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就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人与地的关系,既有受制于地的方面,也有影响地的一面,人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影响“地”,而且这种作用愈来愈强烈,那么,对于具有区位规律性的经济、社会现象,就可采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寻求空间活动的规律性;而至于人文地理学中那些文化历史方面的人文现象就难以应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正是因为人的思维与行为的主观性强,所以只有采取人本主义方法论。但是,在人文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中,

人和地之间是不能割裂开来加以研究的,需要采用以上两种思想方法,在复杂的人地关系系统中,大多采用结构主义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可见,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每种方法论适用与某些方面,也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人文地理学需要博采众长,大力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找关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就是对地球的描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构成的地理环境系统),研究内容的庞杂(笼统的地球表面、抽象的人地关系、区域差异)使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往往局限于对复杂

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起了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地区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解释途径见图3-2。经验主义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地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地理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由于归纳主义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

一个

个有关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收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逻辑实证主义(或称逻辑经验主

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

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

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

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是其方法论的核心。实证主义

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

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

图3-2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

理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例如物理学者斯图瓦特(J. Q. Stewart )早在1947年在《地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人口分布与平衡的实验数学规划”。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因此,从50年代后期起,谋求地理学的科学化与定量化的观点和行动在欧美地理学界扩展开来。最早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里森领导的小组首开数量研究之风。60年代,计量地理研究的潮流传遍西方地理学界。由于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的问题,经常是具有空间分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数学模式,这就导致计量与理论运动的倡导者们把大量精力投入空间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点从原先的区域方面转到空间分析和空间联系上,并寻求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哈格特(P . Haggett )的《人文地理学的区

位分析》(1965)为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建立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把一个枢纽区

(nodal region )分解为六个要素:相互作用、

网络、枢纽、等级、面、扩散,建立了区位结

构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维(D. W. Harvey )的《地

理学中的解释》(1969)一书,从逻辑实证主义

哲学立场上总结了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方法论,

也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

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

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受

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间分布

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实证主

义方法论的引入,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

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例如人文地理学就确立了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建构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理论,正切中了传统地理学的要害。人文地理学者们把他们的注意力移到空间行为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上,这种对规律的实证主义关注,加强了目前绝大多数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

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见图3-3)。

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负 反 馈 正 反 馈 图3-3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演绎模式

应当承认,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也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人的行为并非仅受经济单一因素的影响,完全服从空间的支配;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种“物”,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因此,实证主义方法目前只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但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

人本主义地理学还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象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

新综合趋向。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构是由各个部分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而部分只能在整体

上才有意义。因此,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

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

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解释不可能单凭对现象的经验主义研究就能完成,这与注重经验、观

察的实证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在结构主义的模式和方法论中,人只是复杂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元素,它本身没

有独特性,只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这与以唯主体性出发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上

的分歧。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

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

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把握人地系统中的

深层结构。当前,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主要

内容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如福利、财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离等,并把财富不均

等归因于社会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但结构主义人文地

理学不像实证主义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那样完善、系统,影响力也较小。

第3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获取区域人文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偏重社会环境,社会的历史、现状往往需要调

查,社会成员的主观态度、意愿、行为倾向等都是人文地理学研

究要涉及的内容。人文地理调查方法,就是在社会成员中收集并

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趋势的资料,以查明区域人文地理环

境或事象。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与方案

(1)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及其特点:地理现象的社会调查是

指对一些地理现象或有关问题,通过到各机关单位收集资料、组

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问或观察了解一些有关事物的遗迹,取得

图3-4 社会调查一般程序

信息。所以说社会调查的目的是直接通过对人的访问或收集查阅有关历史文献、统计资料,以实现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任务的完成。地理社会调查有调查内容广泛复杂、受人的主观影响作用大等特点。

(2)社会调查方案制订: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图3-4):

调查对象: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

调查方法:一般包括访问法、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法、专家系统法等。

调查提纲: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应制定出详细的调查提纲(包括访问提纲和资料收集提纲)和具体要求,以减小调查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联系公文:主要是指介绍信,用于证明调查者的身分和与调查对象的联系、接洽。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和内容,应出据不同级别的介绍信。

经费、人力:根据社会调查的任务的大小、时间长短、距离远近、地区范围和工作要达到的详细程度而定。

2.地理社会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1)访问法:对于一些现象当无法直接观察和获取有关资料时,可采用访问法。访问法可分单人访问和会议座谈两种形式。访问时应根据问题的性质确定访问对象;并且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列出详细的访问提纲;若在访问中发现有矛盾,则应重点深入调查,并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作出正确地判断。

(2)资料收集方法:现成资料的收集、使用是区域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域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有关地图资料、历史文献资料、考察报告、统计图表等。收集资料以前,也应作出详细的收集计划,做好与涉及单位的联系准备;对重要的机密图、文件资料应注意妥善保管,并做好保密工作。

(3)抽样法:对一些包含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社会现象,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来获取信息。如游客动机的调查,人口状况的调查可用此方法。抽样时应注意样点选择的随机性和样点分布均匀性,使抽样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的方式一般可采用填写调查表或询问等。表格和所拟问题应较简单,容易填写和回答;调查后要进行归类和认真分析,以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4)专家系统法:利用专家的丰富经验和权威性,对其意见进行调查,可用于对地理过程的预测及认识上。典型的专家系统法如德尔菲(Delphi)预测法,亦称专家经济统计推断法。其基本做法是:就所要预测的项目向专家发出调查表,然后统计专家的意见作出预测。

(二)科技文献资料法

1.地理科技文献的种类

地理文献是地理学发展的书面记录和宝贵财富,是前人的科研成果或经验的总结。地理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表现形式分类:①书刊类。教科书、百科全书、词典、手册、论文集、丛书、专著、史书、方志、传记、游记、报纸、期刊、画报等,包括外文版在内的公开出版物。②资料类。文书档案、文件、简讯、汇编、报告、典型调查材料、内部刊物、会议论文等非公开出版物。③数据类。统计年报、经济年鉴、省情手册等。④文物类。照片、碑刻、建筑物、器物等。⑤图表类。各类统计图表、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⑥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用音响、形象、形体、遥感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新型载体。例如,音像制品、电子计算机磁盘、模型、遥感图像及磁带、电脑数据库等。

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类:①原始性文献。是指作者本人的文字资料;收集到公开或内刊的文字、数字资料、论著、遥感磁带等,具有相对原始性,尚未“加工”,此类文献信息量最大。②工具性文献。是指文摘、索引、剪报等,是对一次性文献摘编、分类、合辑而成,具初步加工,具有工具性质,仅提供原始性文献的主要内容及出处。虽信息量大,但由于经过加工,多少带有摘编人员的影响,对专门研究人员还不够,可起到引子作用。③再造性文献。是指述评、综述、数据手册、卫片等,它主要是在原始性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而成的,有比较,有鉴别,是一种文献的再造。

2.因特网——当今人文地理研究最重要的信息资料库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原子时代向比特时代转化的伟大变革。因特网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集合体,已迅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渗透到现代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信息交流的方式,从而引发出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字化的信息革命,对地理科学的发展亦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信息资源的特点是:①信息的海洋,全球数据共享;②索取信息的场所,交流知识的渠道;③覆盖全球,界限消失;④传递快速,使用方便。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地理学虚拟图书馆(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www-vl-geography.html);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mgg/mggd.html);

地理世界(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bowermanb/101.html);

环境组织遥感目录(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Science/Space-Science/Remote- Sensing/);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地理学信息资源链接

(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gial/netgeog.html);

爱丁堡大学全球地理信息资源链接(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

地理和GIS(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thxnc/geo.htm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on.ca/fss/geolinks.htm等。

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也可以迅速查找一些人文地理信息和数据:例如yahoo、google、百度等。如果要访问中文的地理站点,可从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Science/Geography/开始。

(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网上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主要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 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

中文论文数据库主要有:Calis学位论文库、e线图情专业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网络版、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国研网、中国财经报刊库、中宏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库等。

外文综合数据库主要有:Academic Search Premier(ASP)、BIOSIS previews、Business Source Premier、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CCC)、CSA(剑桥科学文摘)、EI VILLAGE(包含EI Compendex)、Elsevier SDOS、Gale系列数据库、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IEL)、Kluwer Online、LexisNexis Academic学术大全、Maney、netli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OCLCECO PSP、PQDD博士论文库、PQDD博士论文库、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PQDD博士论文库、RefWorks、Science Online、Springer Link、Science Citation Index(Web of Science-SCI)、World Scientific、World Magazine Bank ,等。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这类站点主要有:

地球观察中心(http://www.eoc.nasda.go.jp/guide/homepage.html)含有ADEOS,ADEOS Ⅱ,TRMM,JERS-1,MOS,LANDSA T,SPOT和ERS卫星图像数据;

全国地图信息中心(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doc/edchome/nd-cdb/ndcdb.html)提供DEM,DLG和LULC数据下载;

SPIN-2(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提供俄罗斯宇宙飞船拍摄的2m和10m分辨率的全色图像;TerraServer(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含有1980年以来的卫星图像数据,其覆盖地

球表面面积超过2000000km2,通过该站可即刻购买和下载2km2~12km2范围的图像数据;利用微软的TerraServer搜寻站点(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terra-findaspor. html),能够很快查到地球上任一区域是否有可用的遥感图像。

其他相关站点如:

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图书馆(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gallery/photo/index.html);

NASA信息库(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nasa_subjects/nasasubjectpage.html);

遥感虚拟图书馆(http://www.vtt.fi/aut/rs/virtual/);

航空像片公司(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

加拿大国家地图信息服务(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m.emr.ca/naismap/naismap);

地图制图资源虚拟图书馆(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gess/jwc/car-togrefs.html);

德克萨斯大学地图库(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Libs/pcl/mapcollection/);

海洋和地球科学数据服务目录(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sio/dataserv/index.html);

全球土地信息系统(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glis/glis.html);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中心(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seg/glob-sys/state.html)等,都有大量的地图或数字图像信息。

从太空看地球(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收集有25万张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NASA观测台(http://https://www.doczj.com/doc/609525709.html,)提供大量有关宇宙的优秀图片并配有图片背景故事。这2个网站都被美国《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杂志评为“98年度最佳科技网站”。

3.地理文献的收集与积累

地理及与地理有关的文献很多,应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收集与积累。

(1)确定查阅范围:首先应按照课题需要,采用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的顺序,分别查阅有关期刊文献、专著或统计年报,应经常查阅,然后逐步扩大线索,建立纵横方向的网络系统。

(2)重视文后参考文献目录:每一专著、论文,一般在文后都附有参考文献,可以利用它来扩大信息,扩大研究者的视野。还要利用目录和索引,每一期刊年末最后一期总附有该杂志全年总目录,有的图书期刊也有总目录;某些文摘杂志及一些单位编的资料索引(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索引资料)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

(3)注意间接文献的收集:在查阅过程中,应注意那些与自己研究课题看似无关的文献,不妨顺便看看目录和文献摘要,可能在这些文献中却蕴藏着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信息。

(4)认真摘录,勤于动手:在收集和参阅有关书刊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做好摘记、

归类和整理工作,对于互联网上的网络文献资源,要归类存储。这样做一方面是当用到这些资料时可轻易找到,但更重要的是这本身也是一个分析、综合过程,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或规律,同时,这也是很好的研究过程和思维过程。

(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1.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获取

传统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无论是直接方法还是间接方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而且是无法克服的缺陷,即这些方法不能全面、迅速地采集到必要的地理信息。20世纪以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开拓了人类离开地球表面,从空中以至外层空间对地球进行观测的新纪元。地理遥感方法引进地理学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技术。目前所应用的遥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近地面遥感、气球遥感、飞机遥感、卫星遥感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获取

对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数字地球,国际上统称为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现代技术革命中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对传统的导航定位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变革。目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测量控制网的坐标定位,还可用于地物坐标的实测,这无疑给野外实测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GPS对导航定位、测量等意义重大,它除了在航空、航海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外,同时,为地球表层系统研究,可提供高分辨率、多时相、高精度以及近地空间环境的数据和图像,也是获取丰富空间信息的先进工具。

GPS可以利用在自然资源开发评价中。例如,欧美一些国家的精确农业,其定位系统就是采用GPS技术,能按照预定程序完成多项农事活动。预计,在森林、草场、海洋等国土资源的调查和动态监测诸多方面用途广泛。又如,利用它跟踪珍稀濒危动物,了解它们的迁徙规律和生活习性等;对识别和确定早期森林火灾的方位也是一种极有效的办法。

3.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如果说文字描述记载是说明地理现象的第一“语言”,用地图方法综合表示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的话,那么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地理学的第三“语言”,它是将地理科

学研究推向现代科学行列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根据用途及工作范围,可分为以下三类:①专题信息系统。是为特定的专门目的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例如,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等。②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规模,如国家级的、省或地区级的、市县级等,是为各不同级别行政区服务的区域信息系统。也可以按自然分区或流域为单位的区域信息系统,如我国的黄河流域信息系统,即是这种区域信息系统。③工具系统。主要是为建立各类地理信息系统而研制的通用软件系统,如目前广泛使用的ARO/INFO等。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空间信息贮存、表达、分析的工具,是地图的延伸,其所以称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由于它的特定性质属于空间型,以区别于其他统计型的信息系统。它最根本的特点是每个数据都按地理坐标来编码,即首先是定位,然后是各种定性(分类)、定量的属性。然后是以这些定位数据库为基础,具备愈来愈多的分析功能。所以,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数据结构、多功能综合分析能力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它已成为综合利用遥感信息,具备自动制图功能的研究地球系统的一种高技术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准确、快速的综合技术,其功能是:①它能将分散的各种空间信息、属性信息,收集起来并以数字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建立起有相互联系的数据库。当外界情况变化时,只需要更改局部数据,维持了数据库的有效性和现时性。②贮存在计算机中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GIS可进行查询、计算,其速度远远快于手工操作。③分类是GIS的重要功能,以揭示事物的某些规律。有单因素分类和多因素分类,后者比前者复杂得多。④从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上进行综合分析。GIS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的数据综合在一起,获得一个新的数据。⑤在统一的软件环境下,构建和运行各种地理空间分析模型,通过模拟分析与智能推理,促进数据资料的归一化与共享,为目标决策服务。

总之,GIS的基本功能是对地理空间信息及相关属性信息的存贮处理,查询和分类则是GIS和其他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区别,迅速及时地更新数据库,大规模、综合地管理与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是计算机方式与手工方式的根本区别。毫无疑问,这是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质的飞跃,是解决地理学先进的综合整体观与实现整体系统综合研究的高难度之间巨大矛盾的强大技术手段。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描述有文字描述、数字和图形描述等方式,古老的地方志和近代的区域地理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通过空间上的比较,区域差异和区域个性可以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时间上的比较,区域过程和空间动态特征得以刻画。传统描述法和比较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应用最早,现在仍然有生命力,甚至可以认为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某些空间分析技术,如专题属性图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从本质上讲是描述和比较方法的新形式和进一步发展。

比较分析法,是相当古老的一种研究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应用它。但它在方法科学中排位很低,认为太简单而不被重视。直到现代,人们发现,这种简单直观的比较方法能够开拓出许多其他方法无法揭示出的道理,成为寻找新知识生长点方面的有力工具。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论述科学概念时,比较方法得出的结论依据是最具说服力的。许多科学新论的确立、旧论的否决,由比较方法完成者居多。比较分析法在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通用性很强。许多学科,在比较方法的促进下,正在形成门类众多的比较研究专门化学科。

人文地理学长期以来处于以综合归纳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阶段。归纳与推理是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研究范式,是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核心部分,也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所接受。

地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极为普遍的地理现象,仅凭表象的观察与记录是不够的。地理学家逐渐将注意力转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于是因果关系、发生学规律成为研究的主题,定性分析成为主要的手段。定性分析往往运用归纳法进行,正如英国学者莫斯(R.P.Moss)所说:“归纳法一般是从事实到概念,从观察到总结,从局部到总体,换句话说,是根据全部事实确定规律性。这种方法被许多学科采用,并在发展科学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地理学性质与归纳法这种手段的结合,使近代地理学获得了发展。同时,也因为归纳法还具有明显的缺点。如在归纳时由于不能弄明全部连续的推理,在事实与假设之间就产生了逻辑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观察走向判断的重要步骤;归纳的结论只适用于用以归纳的那些资料的范围,而不能扩充到这个范围以外的领域;在归纳过程中经常掺和有归纳者的主观因素。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有两个目的:①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地理问题,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②运用有关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有关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不断完善、成熟。目前,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已涉及到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它不但继承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计量运动的成果,而且还吸收了几十年来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现代计算理论及计算方法等领域内的有关成果,其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和丰富。按照用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三个方面。

1.统计分析模型

为了定量地揭示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概率论和数量统计知识为基础,主要有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马尔可夫预测等统计分析方法。

2.规划与管理模型

线性规划方法: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诸问题的研究;

多目标规划方法:解决多个目标规划决策问题;

随机型决策方法和AHP决策分析法:用于主要用于区域规划与管理中人的行为决策研究。

网络分析方法: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地理网络,将区域具体的人文地理事项抽象为图论研究中的“图”与“网络”。

3.系统分析模型

控制论:用于地理过程、地理系统的调控研究。

模糊数学方法:一种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新型数学方法,用于各种模糊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决策和系统评价研究。

灰色系统方法:地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灰色系统。用于灰色地理系统的分析、建模、控制与决策研究。

系统动力学方法:用于地理系统的仿真、模拟和预测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反映经济系统各个部门(产业间)的关系。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理论演绎与逻辑推理的工具,而且也是定量分析、模拟运算、预测、决策、规划及优化设计的手段。其应用的方面,主要包括:1.分布型分析

这类研究,主要是对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定量分析。譬如,运用平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峰度、偏度等统计量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运用概率函数研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等等。

2.相互关系分析

这类研究,主要是对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譬如,运用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地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给出地理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定量表达式;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等。

3.类型研究

主要是对地理事物的类型和各种地理区域进行定量划分。譬如,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别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等定量地研究土地类型、地带及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划分问题等。

4.网络分析

主要是对水系、交通网络、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等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在地理网络分析中,几何学方法和图论方法是常用的主要方法。譬如,交通网络中结点之间的接近度、可达性、最短路径,及最大流与最小运费流,以及行政或经济区域中的城镇体系及其等级-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均属于网络分析的范畴。

5.趋势面分析

趋势面分析,就是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计算出一个空间曲面,并以这个空间曲面去拟合地理要素分布的空间形态,展示其空间分布规律。这种空间曲面就称之为趋势面。趋势面分析所采用的数学方法通常是回归分析方法。其分析的步骤是:首先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出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趋势面方程,然后以趋势面方程计算出每一个地理测点上的该地理要素的趋势值,并以一定的间隔画出趋势等值线图。这种趋势等值线图就展示了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6.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主要是定量地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方向与强度。譬如,运用线性规划方法研究某个大区域中各个小区之间的货流问题;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各

个区域之间产品的流动及分配与消费问题;运用一些已经建立的理论模式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商品购销问题;等等。

7.系统仿真研究

就是针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即对象系统,在对各种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反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造系统结构,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适当的计算方法与算法语言将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与运行的工作模型,通过模型的运行,对真实系统进行模拟与仿真,从而达到揭示系统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的目的。实践证明,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地理系统仿真研究中可供借鉴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为许多复杂地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途径。

8.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即经历着特定的地理过程。这类研究,旨在通过对地理过程的模拟与拟合,定量地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地球表层系统中,主要的地理过程包括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地貌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社会过程、文化过程等。对于这些过程的模拟与预测研究,经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回归分析法、马尔可夫方法、灰色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9.空间扩散研究

这类研究,旨在定量地揭示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技术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扩散规律。譬如,坡面泥流运动、各种污染物在水体和大气中的扩散、各种经济现象的集聚与扩散、文化与技术的传播等问题,都属于空间扩散研究的范畴。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微分建模方法、数学物理方法、蒙卡罗模拟方法等。

10.空间行为研究

主要是对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决策进行定量的研究。譬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问题、产业布局的区位问题、城乡区域规划问题等都属于空间行为研究的范畴。这类研究,经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数学规划方法,如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多维灰色规划方法等,以及决策分析方法,如AHP决策分析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模糊决策方法、灰色局势决策方法等。

11.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主要是运用系统控制论的有关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地相互作用的地理系统的优化调控问题,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途径与措施。这类研究,经常

采用的是现代控制论方法、大系统理论及灰色系统控制理论等。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尤其在文化地理、历史地理以及政治地理学等领域愈益受到重视。

(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也是20世纪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是其创始人。自现象学创始之日起就渐渐地形成了一场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哲学派别如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并超出哲学的范围延伸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但这场运动都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固有的内在的原则影响。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在70年代形成了地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据R·J·Johnston编写的《人文地理学辞典》的“现象学”词条的参考文献来看,可知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对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已趋成型。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西方现象学思潮的核心思想,而舒茨的社会学现象学是社会学中移植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典范。

70年代,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把地理学作为一种纯粹空间科学的批判,依据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来构筑自己的现象学方法论。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作了一系列努力在“生活世界”的水平上解释社会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在更深的、超越的层次上来揭示。把传统经验理论及抽象的空间理论悬置起来。强调从具体的场所出发研究人类的行为,在研究人类行为空间及其类型时重视个人行为价值、个人地理物象对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在研究地理物象过程中不把它看成单纯的环境刺激,强调行为过程个人知觉,认知能力可以修改与创造地理物象。要求地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时,通过与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位置互易来理解行为者的意向,由此构造空间的意义结构。

具体说来,运用现象学方法时有五个步骤:

1.悬置一切理论及已有的经验;

2.通过介入观察,访问等手段去获取行动者真实的意向性意识;

3.依靠研究者的“自由想象”,变更第二步所得的内容,并按某种要求进行分类;

4.不停地对“分类”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现时研究的同类或相关课题进行比较,以便得以证实;

5.将研究所得与原先所悬置的内容对照分析,以便发现差异,去伪存真,形成最终结论。

不可否认,在地理学中运用现象学方法时常打破现象学的固有原则,但地理学者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法是揭示真实世界图景的有效途径。虽然有的地理学家批判它不可能把握外在

的客观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唯心的地理学,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证方法的运用形成一种张力,可以修正实证主义方法偏狭的视野。

(二)时间地理学方法

1.时间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人文地理学在西方国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区域研究和空间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地理学向社会学渗透的趋势。时间地理学就是在这一潮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时间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生活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统计技术的精密化、人们对大众行为的普遍关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已使作为国民生活整体质量综合指标的生活时间调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活时间调查研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生活时间调查研究展示出多方面的应用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潮流之下,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Hagerstrand)倡导,并由以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Lund School)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方法体系。

2.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体系

时间地理学从人本主义思想和微观研究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

(1)在时空间坐标系上连续不断地表示和分析人文现象:哈格斯特朗构建的城市社会模型中,将社会描述为“物质”系统,认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由某一环境结构所包围的,有怎样的环境结构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获得的信息及占有的资源。每个人在时空间移动中所遇到的环境结构可以通过将空间压缩为二维平面,用纵轴代表时间的三维图加以表示,而个人的行为可用此三维空间中一条连续不断的折线来表示,这就构成了时间地理学最初的、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路径(Path)。这种路径根据分析需要,可以通过改变时空间坐标,在空间尺度(国家、地区、城市等)、时间尺度(一生、年、季度、周、日等)、对象尺度(个人、家庭、组织等)上自由设定。时间地理学正是通过路径以及时空框(reach)、时空棱柱(prism)、活动束(activity bundle)、活动企划(project)等一些特殊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将传统的单个行为分析(如购物行为分析、交通出行分析、通勤分析等)在时空轴上结合起来,使行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传统的地理学研究十分注重空间视角,但对时间的考虑只存在于历史及过程的分析中。时间地理学首次将时间和空间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去认识人的行为及其过程的先后继承性,并且把握不同个体行为活动在不间断的时

2020年高考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整理(表格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 标题原理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时候会考察课本“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内容”) 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①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②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③又要反对离开运动 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 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 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反对否认 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注意两重 性);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 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 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①坚持客观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把两者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途径) 3、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原理)

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三)矛盾观 1、矛盾的客观性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关系 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7、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四)创新观 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3、创新的作用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人生价值观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内容: 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物质的作用: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 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 (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常用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常用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 拔山中学高2014级政治组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方法论: 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 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方法论: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2.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 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 1.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2.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和相对主义与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四、人和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原理]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对应表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8个)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 基本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 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七)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 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八)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个)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 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基本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 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 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 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 错误。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基本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 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 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5个)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研政治哲学方法论意义及重要定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见唯物论部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必修四 哲学原理+方法论

必修四《哲学生活》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一)唯物论(5个)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3个)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1.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 要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6课)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重视实践活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方法论)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含义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7-10课) ★联系观(7课)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A、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理想效果。 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8课) 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观(9课) 1、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

基本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 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 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 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 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 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 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 错误。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课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 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 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 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 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 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 看冋题。 无论是自然 上帝创世说”。 四、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第一部分、唯物论(5个)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七、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八、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8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9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20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1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3“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2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6“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27“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部分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