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南开大学-9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客观部分(填空、名词解释)

(一)填空

1.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的一文中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即(信源)(讯息)和(信宿)。(参看p3)

2.迄今为止,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参看p23)

3.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即(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和(三是思考功能)。(参看p38)

4.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广泛的大众),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权力精英)。(参看p151)

5.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即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参看p178)

6.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即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参看p79)

7.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除了拉斯韦尔之外,还有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参看p248)

8.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参看p6)

9.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参看p36)

10.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的特征。(参看p54)

1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等要素。(参看p49)

12.西方受众理论认为,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和媒介接近权。(参看p159)

13.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突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参看p2)

14.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参看p35)

15.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R)=(问题的重要性)(i)×(证据的暧昧性)(a)。(参看p87)

16.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参看p103)

17. 民主参与理论认为,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参看p143)

18.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参看p165)

19. 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传播流”研究成为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参看p178)

(二)名词解释

1.“自我互动”理论(参看p66)

2.“三功能说”(参看p103)

4.IPP指数(参看p156)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5.知晓权(参看p159)

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我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援用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6.“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参看p184)

7.“主我与客我”理论(参看p65)

8.赖特的“四功能”说(参看p101)

10.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参看p136)

11.双重偶然性(参看p8)

12.象征性互动理论(参看p43)

14.媒介依存症(参看p22)

15.休眠效果(参看p184)

16.“上限效果”假说(参看p216)

二、主观部分(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参看p66)

2.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参看p104)

3.国家或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体现在那些方面?(参看p130-13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

4.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参看p118)

5.人际传播的动机是什么?(参看p71)

6.简述流言及其特点。

答: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话题。流言的特点:1。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是消息是“事实”;2。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3。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第三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的重视、关心或举;4。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参看p86)

7.试述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参看p172)

8.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特点。(参看p194)

9. 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简述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参看p99)

答: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能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参看p189)

11. 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参看p217)

(二)论述题

1. 请结合实际谈谈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参看90-91页)

2. 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论述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220-222页)

一、客观部分(填空)

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的五种基本要素,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2.(口语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3.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以及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5.麦克卢汉的三个著名的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6.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就认为,大众媒介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影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7.“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8.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11.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12.群体意识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13.(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态。

14.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的问题是媒介分析的核心问题。

15.《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的概念

16.《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大众传播效果》和《创新的扩散》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17.对“第三人效果”产生制约的四个因素是:1.信息的性质2.信源的性质3.社会距离4.个人因素。P223

9.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10.(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18.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19.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这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21.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2.传播技巧包括(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

23.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P189

24.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中,欧洲源流包括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和他的(网络理论)。

25.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

26.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P101

27经验学派的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28.香农—韦弗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29.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30.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P172

31.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领域是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32.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条件,其中最进出的条件有三项:(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33.塔尔德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

35.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人们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物质交往关系),另一类是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精神交往关系)。

36. H.布鲁默提出的(自我互动)理论也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37.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不完全是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38.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有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2.社会责任理论3.民主参与理论。P143

39. 1948年威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使控制论和香农的(《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40.(施拉姆)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等。1950年,世界上第

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他也成为该校传播学系主任。

41.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4

42.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目前几种主要的受众观有: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P156

43. 构成一个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分别是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43.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即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44. 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45.(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意向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他的这次调查被称之为(伊里调查)。

46.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他们把人们过渡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这种现象归因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

48.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P84

49.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其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二是非正式小群体传播

50.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支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就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51. 大众的主要特点是: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通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

52.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二、客观部分(名词解释)

1.能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能指又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2.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这一理论是将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显示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大众传播:即专业化的媒体组织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休眠”效果:由霍夫兰的等人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完全发挥出来。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5.系统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机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

6.议程设置: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度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负于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7.所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所指又叫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8.主我与客我:米德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同意,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才能得到,“客我”与“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9.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消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11.抽样调查:指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

12.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散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13.“镜中我”理论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4.第三人效果理论美国学者戴维森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和“你”未必有多大的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15.分层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

16.内容分析它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7.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8.拉斯韦尔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著名传播学者。1927年,他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1948年,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并提出了5W模式,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20.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21.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2.“皮下注射论”传播学当中的“皮下注射论”,又称“子弹论”。施拉姆曾对它做过如下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它是一种建立在大众社会论基础上的受众观。用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看问题,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大群呈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力的。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23.基模理论基模(schema)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24.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包括媒介技术的基本技能、媒介信息的识度能力、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

25.受众框架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26.知识鸿沟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7.“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成现实环境的趋势。

28.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包括了对传播过程中的讯息内容的各种特性进行整理、分类、概括、解释、推测以及评价的各种活动,但针对传播学调查研究来说,它作为一种实证方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一般认为内容分析有四个特点,即分析对象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29.选择性接触20世纪40年代,P. F.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选择性接触。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受众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很明显,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0.经验学派又称为传统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尤其是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该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思想发轫于20世纪40、50年代,一旦形成后就主宰西方学术将近三十年。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拉斯维尔、霍夫兰、施拉姆等。该派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并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a.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b.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1.“培养分析”关于大众传播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理论涵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于潜移默化中。32.“数字鸿沟”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后来的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A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上的差异。B指的是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C是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D 指的是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33.“拟态环境”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产生之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与他的环境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34.“第三人效果”1983 年戴维森在《民意季刊》上发表《传播的第三人效果》,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该理论指受众倾向于过高估计(overestimate)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对其(others)在态度与行为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当人们在接触到具有说服性意图的传播时,会预期该传播对别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大。而不管人们是不是该讯息的目标对象,预期传播对他人产生作用的影响都会导致人们采取行动。

35.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其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论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进而冷媒介则相反,他传达的信息含量比较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36.分众顾名思义,分众之的是受众并不是鼓励个人的结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分众观的和兴内容时:(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约束;(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

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37.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情感,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

38.技术决定论在技术决定论者看来,技术是一种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然产生于人的需求,但他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野马,因而,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同时,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一种技术产生后,任何社会在享受他提供的有限自由的同时,更多的是处处受到他的限制。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是观念价值体系。

39.“知沟”理论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设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三、主观部分(简答题)

1.简述符号的基本功能。答:第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即传播者只有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达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其意义。第二是传达功能,即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第三是思考功能,即符号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2.简述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

答:第一,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为英国累斯特大学的默多克和格尔丁。该学派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二,“文化研究”学派,也称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霍尔和莫利。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两部分;讯息符号始于一定的价值提议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样的解读。第三,意识形态“霸权”学派,该学派认为实现“霸权”的手段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第四,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他提出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观点。

3.简述社会责任理论。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4.简述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答: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功能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需展开)

5.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答:第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第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第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一般大众,用

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第四,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第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试分析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答案要点: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其“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用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似乎在印证着麦克卢汉预言的实现。

但他是一位自然主义者,其理论具有极端性和片面性。一是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二是我们在其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三是他的理论全部一句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7.试论述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答: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产生于17、18世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代表人物是弥尔顿、米尔、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佛逊。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能够约束自我的自由企业。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新闻观念。它是以“天赋人权”为主导思想提出的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渊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英国思想家J.弥尔顿,18世纪英国法理学家J.厄斯金、美国政治家T.杰斐逊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J.S.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通过“竞争”使正确的意见最终得到承认。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

8.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答: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二,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三,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四,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传播学中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人际传播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9.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

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认得延伸”的判断: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到“分化”到“再统合”的历史。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是具有统合性的,耳朵同时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部落人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浑然一体的。而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的特点是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因此,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知识错能够使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它能推动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的、

深层的认识,但是只重视视觉也会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失衡或下降。不过,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扩张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扩展了人类的触觉,因此,现代人正在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10.请论述分众理论的社会观和理论依托答: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分众理论背后,是一种多元主义社会观,把当代社会看做一个多元利益、多种力量的集合体,它摆脱了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以更多的变量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般而言,大众社会论和批判学派的社会观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的宏观结构,而多元主义社会规则有助于我们观察社会传播的微观结构。

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来看,以美国学者为主的经验学派的传播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分众的视角,特别是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社会关系论和个人差异论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托。

11.请论述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另外,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2.试述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答:传媒进行信息取舍选择的标准:首先,涉及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原则。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及时性和新意。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标准。其次,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业务标准指的是事件能够适合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如时间跨度、明晰性以及组合性等;市场标准指的是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如提供社会最新变化的信息,能够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好奇心,具有趣味性、人情味等。大众传媒是经营性组织,它们提供的新闻信息如果不为受众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市场标准是新闻选择中“把关”的重要标准。第三,市场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把关”标准。传媒组织除了具有经营目标以外,还有自己的宣传目标和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媒介认为新闻报道也是一种宣传活动,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13.试述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原则答:社会责任理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产生背景:①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②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③媒介集中和垄断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倾向,严重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责任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14.试述“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下的舆论观答:“沉默的螺旋”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社会

心理学的观点把舆论看做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有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①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②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15.简述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答:一方面,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就是群体是将个人

与社会相联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对社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帮助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和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人的许多社会需求和愿望仅凭个人力量或条件是得不到满足的,只有加入到一定的群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实现。,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离开了群体就会处于消息闭塞和孤立无援的状态,在面对来自自然界或社会的威胁之际,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可以通过群体的力量客服困难和危机。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成就目标,通过个人和集体的一体化,通过与有着共同关注点的其他成员交流信息,个人可以最大限度的丰富自己,促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群体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6.试述对“使用和满足”研究的评价

四、主观部分(论述题)

1.请结合互联网传播,论述麦克卢汉的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答案要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

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此外,麦克卢汉源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似乎在“印证”着麦克卢汉的语言的实现。

但是,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以为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表现在:(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完全受自己所发明

的媒介技术或者工具的主宰对象;(3)麦克卢汉的理论的全部一句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例行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共的制约作用。一句话,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正如美国学者切特罗姆所指出的:“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虽然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他的历史学却难以置信的缺乏真正的人民。”

2. 结合中国现有国情,论述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3.请结合大众传播的传播特点,分析现代社会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答案要点: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大众传播的中继和过滤环节,能对媒介信息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的关系,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朋友、邻居或者同事,能够迅速取得被影响者的信任,所以从“意见领袖”流出的信息能够快速被接受,取得正面传播效果。“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意见领袖多以“单一型”为主,他们对这个领域有深入了解,拥有广阔的人脉,因此能获得较多的信息,通过与被影响者的人际沟通,能够为被影响者提供更多实质性信息。

此外,“意见领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政治领域,而在诸如购物、时尚等各种社会生活中都能对被影响者产生巨大的作用。

4.试论述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

5.论述“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与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答案要点:(一)意义。第一,在该理论提出以前,“传播流”研究主要从个人态度改变的意义上考察传播效果,并且不恰当的得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无力”或“有限”的结论。议程设置理论则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该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议程设置理论的真正意义正在于为研究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第三,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并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因此,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问题。第一,该理论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者是形成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到反应社会的一面。第二,尽管在一般意义上来说,议程设置的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6.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述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易被当做是“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

南开大学16秋学期《大学语文》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B) A. 谢灵运 B. 陶渊明 C. 孟浩然 D. 王维 满分:2 分 2. 下列属于庄子思想核心的是(A) A. 齐物 B. 论兼爱 C. 尚贤 D. 非攻 满分:2 分 3. 《蒹葭》选自《诗经》中的(C) A. 《周南》 B. 《卫风》 C. 《秦风》 D. 《郑风》 满分:2 分 4. 《黍离》选自《诗经》(B) A. 《郑风》 B. 《王风》 C. 《秦风》 D. 《卫风》 满分:2 分 5. 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A) A. 志怪小说集 B. 章回小说 C. 志人小说集 D. 话本小说集 满分:2 分 6. 代表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的是(B) A. 魏晋南北朝小说 B. 唐传奇 C. 宋元话本 D. 明清章回体小说 满分:2 分 7. (D),此之谓大丈夫。 A. A.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B.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C.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满分:2 分 8. 《诗经?卫风?氓》中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下列句子中没有体现比兴手法的有(D) 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满分:2 分 9. 《花间集》产生的时代是(C) A. 南北朝时期 B. 唐代 C. 五代十国 D. 宋初 满分:2 分 10. (A)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强调词在艺术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要协音律,有情致 A. 李清照 B. 苏轼 C. 姜夔 D. 柳永 满分:2 分 11. 以下不属于《楚辞?九歌》的作品是(C) A. 《湘君》 B. 《湘夫人》 C. 《橘颂》 D. 《山鬼》 满分:2 分 12. 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B_______ A. 锦瑟无端五十弦 B. 望帝春心托杜鹃 C. 蓝田日暖玉生烟 D. 沧海月明珠有泪 满分:2 分 13. 柳永词《八声甘州》书写的主要内容是(A) A. 羁旅形役 B. 男女爱情 C. 忧国忧民 D. 忠君爱国 满分:2 分 14.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代表作品。(C) A.志怪小说 B. 章回小说 C. 志人小说 D. 话本小说 满分:2 分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 A、施拉姆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麦克内利 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A、麦奎尔 B、卢因 C、阿特休尔 D、拉扎斯菲尔德 3、“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 A、伯洛 B、德福勒 C、申农 D、奥斯古德 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布雷多克模式 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 A、客观性 B、显性内容 C、系统性 D、定量性(化)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

B、满足性的 C、社交性的 D、游戏性的 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 A、印刷媒介 B、大众传播事业 C、报纸和杂志 D、新闻出版事业 ll、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个科学家是() A、兹活里金 B、马克斯韦尔 C、尼普科夫 D、德福勒斯特 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2017南开 大学语文 离线作业答案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7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7.9) 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当堂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4、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名著是《史记》。 5、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 ) A.《诗经》 B.《楚辞》 C.《离骚》 D.《乐府诗集》 2.《诗经??卫风??氓》中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下列句子中没有体现比兴手法的有( D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3.《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C ) A.《周南》 B.《卫风》 C.《秦风》 D.《郑风》 4.《天狗》是著名诗人郭沫若的作品,这个作品选自( A ) A.《女神》 B.《神曲》 C.《燃烧的天空》 D.《再别康桥》 5.《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是( C ) A.一死生 B.齐彭殇 C.死生亦大矣 D.淡漠生死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风格特色有( ABCD ) A.质朴真率 B.平淡自然 C.自然之趣 D.绚丽语言 2. 下列作品属于“临川四梦”的有( AB ) A.《紫钗记》 B.《牡丹亭》 C.《蝴蝶梦》 D.《红楼梦》 3. 柳永词对词体开拓的贡献有( ABC ) A.大力提倡慢词,改变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 B.变雅为俗,运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市民化的生活情调; C.创造性的运用了白描和铺叙的手法; D.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4.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代表形式是( AC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南开大学语文答案究极版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题库 现代文 鲁迅 1.下列作家,对魏晋文章情有独钟的是鲁迅 2.鲁迅的《复仇》选自哪部作品集《野草》 3.鲁迅的《野草》属于散文诗集 4.从《复仇》可见鲁迅一种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捣乱心态 5.《复仇》里一对裸身男女象征的是启蒙者 6.《复仇》运用的文学手法主要是象征主义 7.从《复仇》可见鲁迅的一个大苦闷是启蒙者启大众之“蒙”,大众不仅愚昧冷漠,而且反相迫害启蒙者 8.《复仇》中“无血的大戮”是指裸身男女毫无动作,以致路人因无戏可看而“干枯到失了生趣” 9.自群众观言之,《复仇》所表达的思想,与哪位作家的思想近似尼采 10.如从启蒙者与大众之关系的角度看《复仇》,则鲁迅对于启蒙主义的看法是启蒙主义遭遇 了悲剧性的尴尬 周作人 1.周作人的散文发扬了中国文学(言志)论文传统。 2.周作人曾赴哪个国家留学并深受该国文学的影响?日本 3.周作人的文学观是(人的文学) 4.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的理论依据是(人道主义) 5.(《孤儿记》)是周作人的翻译作品。 6.《我学国文的经验》最初发表于(《孔德月刊》) 张爱玲 1.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于(《紫罗兰》) 2.(《秧歌》)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 3.散文集《流言》的作者是张爱玲;(《流言》)是张爱玲的作品集 4.下列作品不是张爱玲写的是:荒山之恋 5.下面哪部小说不是张爱玲的作品?《啼笑姻缘》 6.(咏物抒情)不是张爱玲在《天才梦》里用到的笔法。 7.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于(《紫罗兰》) 8.(咏物抒情)不是张爱玲在《天才梦》里用到的笔法。

9.下面哪个人物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胡兰城 王蒙 1.下列哪位作者曾经担任过中国的文化部长?王蒙 2.《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谁的代表作王蒙 3.下列不属于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讲演风格的是中英夹杂 4.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这个例子说明的是语言的哪 个陷阱?言过其实 5.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阿Q和徐志摩分别向吴妈示爱的例子,作者意图要说明语言的 哪种功能?修辞 6.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失空斩”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问题?言过其 实 7.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轮扁斫轮”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陷阱?言不 能达意 8.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曾提到李商隐的诗歌,是为了说明语言哪方面的问题?语 言具有艺术和审美功能的问题 王小波 1.王小波的思想倾向是自由主义 2.王小波属于红卫兵一代 3.下列哪种作品不是王小波创作的《个狗主义》 4.下列不属于王小波作品的是动物庄园 5.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自由 6.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对这只猪的基本态度是?喜爱和尊敬 7.王小波说,自己的文章篇篇都要“打自己的嘴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体现此写作理念 的情节是我没有和猪一起并肩战斗 8.关于如何理解《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的幽默风格,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冷幽默 9.《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属于哪种文体?思想性随笔 10.“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这句话出自:《一 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国维 1.《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里,陈寅恪认为王国维自沉的原因是殉中华文化 2.课文中所说的“王先生自沈”是发生于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下?1927年大革命 3.王国维遗书有云“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此事变”是指国民革命军北伐 4.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一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 5.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 6.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三境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南开大学大语在线测试答案

1. 金岳霖说到逻辑学的时候,说,“我觉得他很好玩儿”。这句话可以表达金岳霖治学的投入。 2. 在《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吟道:“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这里,“闲话”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海涛的声音,似乎萧红地下有伴。 3. 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其散文气势充沛、雄奇奔放,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大影响,而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韩愈。 4. 现代文化人中,被称为“诗僧“的是苏曼殊。 5.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主张出自战国思想家杨朱。 6.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有“驿寄梅花”,是指梅花在诗文中是代指寄给朋友的书信。 7. 下面著作里面不属于周作人的是《猛虎集》 8.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属于文学评论。 9. 下面不属于梵·高作品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10. 以下哪些观点与季羡林先生的看法一致我们应该警惕西方人对待自然的观念。 11. 《我的四个假想敌》最主要的一个行文特色是运用了军事术语。 12.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生活的具体时期是中唐。 13.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诗经》艺术手法的是颂。 14. 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的李是指李商隐。 15. 《诗经》中的“国风”类作品是按照不同地域收集的诗歌。 16. 评论者,《秦腔》乃是以秦腔的方式写秦腔,这其实是说秦腔高亢火爆,《秦腔》行文也是高亢火爆。 17. “鹅湖之晤”发生在辛弃疾和谁之间?陈亮 18. 艾青《北方》一诗中在书写了对北方大地的爱与悲伤的同时,也写了作者对民族敌人的仇恨,这种情绪孕育在下面哪一物象之中?沙漠之风 19. 下列诗句中运用典故的是男儿本自重横行 20.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委婉含蓄 21. 《史记·刺客列传》中,“白衣道行,易水悲歌”一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是烘托气氛 22. “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 23. 《我学国文的经验》一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迂回、曲折 24. 陈省身强调他曾经经常和爱因斯坦见面,其目的可能是暗示中西文化互相融会的价值 25.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王蒙觉得,这体现了语言可以独立于现实之外,可以不符合真实 26. 《现象七十二变》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有何象征?时代的多变 27. 李宗盛的《凡人歌》可以看作是中国流行音乐启蒙时代的结束 28. 《金缕曲(赠梁汾)》句中有“青眼”二字,这一典故源于阮籍 29. 马克·吐温说,你们可要非常谨慎地对待说谎;否则十有八九会被揭穿。一旦揭穿,在善良和纯洁的眼光看来,你就再也不可能是过去的你了。这些话是一种正话反说的反讽 30. 戴望舒曾经受到法国的著名象征主义诗人魏拜伦的深刻影响 31. 《别赋》中使用典故的辞句是赋有凌云之声 32. 艾青《北方》一诗为使诗作于悲哀与忧郁的调子之外,有坚实纵深的内涵,诗人反复吟诵的是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33. 张中行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作文要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全国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 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 A.控制过程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D.反馈过程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编码—解释者—译码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解释者—编码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 A.证真B.自变量 C.证伪D.因变量 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 A.托尔曼B.拉斯韦尔 C.皮亚杰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A.巴斯B.怀特 C.卢因D.伯洛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答案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答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单选(本题总分:50分每小题:1.25分) 1. 张元幹《贺新郎》一词中,将友情别绪、爱国之思、报国之志融为一体的作品,首推 A. 张元幹《贺新郎》 B.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C.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D.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参考答案:A 2. 晏殊《蝶恋花》一词的主题是: A. 抒发政治不得意的情感 B. 怀念友人 C. 怀念妻子 D. 抒发自己的志向 参考答案:B 3. 下列不属于贾平凹作品的是: A. 《废都》 B. 《浮躁》 C. 《天狗》 D. 《白鹿原》 参考答案:D 4. 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的是? A. 大学的精神 B. 学者的人格理想 C. 学术研究的重要命题 D. 政治民主问题。参考答案:B? 5. 蔡元培最为著名的教育主张是 A. 大学应贡献于学术 B. 培养全才 C. 兼容并收 D. 精英文化 参考答案:C? 6. 戴望舒曾经受到法国的著名象征主义诗人的深刻影响。 A. 雨果; B. 魏尔伦; C. 福楼拜; D. 波德莱尔。 参考答案:B? 7. 冯友兰的学术代表作是? A. 西方哲学史; B. 中国哲学史 C. 希腊哲学史; D. 中国历史思想史。 参考答案:B? 8. 《李鸿章办外交》中所引掌故名著是 A. 《清园夜读》 B. 《春冰室野乘》 C. 《清园论学集》 D. 《郎潜纪闻》 参考答案:B? 9.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可堪”应该如何解释? A. 可以忍受 B. 可叹 C. 怎么能忍受 D. 恰好 参考答案:C? 10. 高适《燕歌行》突出特点是 A. 对比 B. 类比 C. 比喻 D. 比拟 参考答案:A? 11. 《给青年的忠告》一文的行文笔法,可以描述为? A. 反讽 B. 戏拟 C. 戏说 D. 戏仿 参考答案:A? 12. 《孟子·梁惠王下》中:“独乐乐,与人乐乐”,其中第一个“乐”为 A. 名词; B. 动词; C. 形容词; D. 副词; 参考答案:B? 13. .《蒹葭》与《诗经》中的大多数篇章一样,采用的形式是 A. 比拟 B. 反衬 C. 复沓 D. 类比 参考答案:C? 14. 下列不属于《我的四个假想敌》所用手法的是: A. 善用比喻 B. 巧用成语 C. 引用名诗 D. 妙用谚语 参考答案:D? 15. 《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结尾:此时此刻,我认为我有权要求所有人的支持,并且我要说:“让我们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吧。”这表明了一种的情感色彩。 A. 充分准备牺牲; B. 无畏和坚定; C. 沉重和危险 D. 疑虑和勇敢。 参考答案:B? 16. 在看似荒诞的叙事中隐含着刺人的思想锋芒的作家是? A. 张爱玲 B. 贾平凹 C. 王小波 D. 王蒙 参考答案:C? 17. “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这句话出自?

南开大学(2020-2021 )《大学语文》在线作业-答案1

南开大学(2020-2021 )《大学语文》在线作业 提示:本科目有多套试卷,请认真核对是否是您需要的材料!!!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B.]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C.]语言本色自然,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 [D.]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名曲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2.下列属于清初入仕诗人的是 [A.]施闰章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3.下列诗人不属于宋代白体诗人的是 [A.]李昉 [B.]林逋 [C.]徐铉 [D.]王禹偁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4.______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A.]金樽清酒斗十千 [B.]长风破浪会有时 [C.]两朝开济老臣心 [D.]天生我材必有用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5.下列不属于罗贯中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的技法是 [A.]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B.]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C.]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 [D.]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 6.《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不包括 [A.]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B.]道德文化悲剧,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 [C.]《红楼梦》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D.]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认为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D 7.“辩丽横肆”是()的主要特色,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A.]《左传》 [B.]《尚书》 [C.]《国语》 [D.]《战国策》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D 8.高启《秋柳》是一首咏物抒怀的绝句,诗中借用晋代典故、抒发感时伤事情怀的诗句是() [A.]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 [B.]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 [C.]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D.]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9.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号为() [A.]东坡居士 [B.]易安居士 [C.]淮海居士 [D.]稼轩居士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10.以下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苏轼 [B.]曾巩 [C.]黄庭坚 [D.]王安石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B. 议程设置论 C. “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 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 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 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B.编码C. 编码和译码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 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 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D. 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 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 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B.双项直线性C.单项循环性D. 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B. 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B.肯定C.否定D.批判

南开大学(2020-2021 )《大学语文》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大学(2020-2021 )《大学语文》在线作业提示:本科目有多套试卷,请认真核对是否是您需要的材料!!!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下述哪一组人员都属于创造社成员?( ) [A.]郭沫若、鲁迅、周作人 [B.]周作人、郁达夫、林语堂 [C.]沈雁冰、成仿吾、许地山 [D.]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D 2.古代小说的艺术巅峰之作指的是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3.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的《水浒》续书是 [A.]《续水浒传》 [B.]《水浒后传》 [C.]《后水浒传》 [D.]《结水浒传》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D 4.《世说新语》是()组织门人编纂的一部笔记体小说 [A.]葛洪 [B.]刘义庆 [C.]陶渊明 [D.]吕不韦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5.抗战初期散文最有战绩的是 [A.]抒情散文 [B.]报告文学 [C.]杂文 [D.]小品文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6.关于清代散文与骈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清代散文与骈文的争奇斗艳。 [B.]制约二者之间消长变化的内在杠杆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和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和抒情功能的进步文学观念之间的交锋和对峙 [C.]从时间上看,清初散文的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扭转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则在酝酿中兴。 [D.]清代散文从质量上看明显已经超过了唐宋散文的水平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D 7.《花间集》产生的时代是() [A.]南北朝时期 [B.]唐代 [C.]五代十国 [D.].宋初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8.明代最早以传奇样式反映忠奸斗争这一主题的作品是() [A.]《宝剑记》 [B.]《浣纱记》 [C.]《鸣凤记》 [D.]《香囊记》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 9.下列诗人不属于宋代白体诗人的是 [A.]李昉 [B.]林逋 [C.]徐铉 [D.]王禹偁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10.与楚辞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诗歌总集是() [A.]《诗经》 [B.]《文选》 [C.]《离骚》 [D.]《乐府诗集》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