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肖邦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4

肖邦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4

肖邦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4
肖邦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4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编辑本段乐曲概述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10张) 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编辑本段乐曲赏析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史上最优美钢琴小品精华

专辑介绍: 钢琴是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其结构之复杂、技巧之高深、表现力之丰富、曲目之浩瀚、使用之普遍均没有别的乐器可与之比肩。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为钢琴写过作品,而钢琴更是作曲家创作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本辑精选了音乐史上最着名的钢琴小品,曲目范围从巴洛克乐派到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至印象乐派,大师云集,曲曲珠玑,并能让您在聆听优美音乐的同时对钢琴音乐的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的了解。 专辑曲目: cd1 01 - 舒伯特 - 小夜曲. 02 - 柴可夫斯基 - 浪漫曲. 03 - 舒曼 - 梦幻曲 04 - 莫扎特 - 回旋曲 05 - 佛瑞 - 摇篮曲 06 - 格里格 - 催眠曲 07 - 德沃夏克 - 幽默曲 08 - 格里格 - 摇篮曲 09 - 肖邦 - 前奏曲 No.15 雨滴 10 - 盖希文 - 蓝色狂想曲 11 - 巴赫 - E大调前奏曲 12 - 莫扎特 - D小调幻想曲 13 - 肖邦 - 幻想即兴曲 14 - 巴赫 - D大调小步舞曲 15 - 肖邦 - 军队波兰舞曲 16 - 拉赫马尼诺夫 -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cd2 01 - 贝多芬 - 悲怆奏鸣曲 02 - 贝多芬 - 月光奏鸣曲 03 - 舒伯特 - 军队进行曲 04 - 芭兰诺芙丝卡 - 少女的祈祷 05 - 约翰史特劳斯 - 蓝色多瑙河 06 - 门德尔松 - 结婚进行曲 07 - 布拉姆斯 - 圆舞曲 08 - 李斯特 - 爱之梦 09 - 圣桑 - 天鹅 10 - 肖邦 - 英雄波兰舞曲 11 - 海顿 - 幻想曲 12 - 莫扎特 - 小星星变奏曲 13 - 舒曼 - 西西里舞曲 14 - 亨德尔 - 快乐的铁匠 15 - 舒曼 - 快乐的农夫 16 - 德彪西 - 钢琴舞曲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曲式及演奏分析鉴赏 (2)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及演奏鉴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男,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代表作有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弦乐重奏《大赋格》等。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前承莫扎特晚期错综复杂的音乐性格,后推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浪漫主义音乐浪潮,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在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中,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再次首奏鸣曲中,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引子:引子的开始就确定了曲目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音型,并对本乐章的氛围进行了铺垫;主题:在主题的开始部分,调性为#c小调,但在主题副本快要结束的时候转为b调,因此与引子部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尾声:尾声可以来分为两部分,(52-60)小节是第一部分,这部分起着队第二主题意境的连接和过渡作用。(61-69)小节市第二部分,贝多芬才用了重复终止的手法,利用位于钢琴低音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我能够在初听巴赫时就接触到这部杰出的作品,全都得益于早年看过的约瑟夫·马克利斯写的一本《西方音乐欣赏》的书,我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巴赫的《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一首不同凡响的作品,它在最自由的幻想曲形式与最严格的赋格形式的对立之间,取得最完美的统一,而以此形成的戏剧性不仅超乎巴罗克时代人们的想象,也让现代人感到吃惊,因为它听起来更像是一首狂想曲。记得第一次听这首乐曲时,它的激情爆发所给我带来的震撼,竟然出乎我自己的预料,以致那之后我一直将此曲比喻为巴赫为键盘乐器谱写的交响乐。 幻想曲早在16世纪的意大利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时还是对经文歌的严格模仿,而巴赫的幻想曲则让人感觉到更多的即兴特点,包含着“奇异的、突然的情绪变化,意味深长的抒情,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真正巴罗克式的创造”。巴赫作为一位出色的演奏家,他几乎对键盘乐的所有技巧都进行了探索,而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又将这些技巧作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手段。他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演奏者提供了展示高超技艺的机会,他通过运用音栓和踏板,来挖掘羽管键琴的各种音色,包括从低音区的暗色调音响到高音区的闪烁着光泽的音响。而在巴罗克音乐中,“半音”往往意味着情感的加强,巴赫的这一作品,恰好就是通过大量半音的运动,使得音乐充满了强烈的感情。 《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听起来在整体上确实有着很强的即兴风格,近似爆发式的激情释放,和非常直接的情感倾诉,常常让人想到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尽管与之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如此接近。作品的“幻想曲”部分以一个极长、极宽广的呈示为始,它引导出无尽诗意的感受,旋律紧接着变得密集而连绵不绝,奔放而炽烈如火,音乐的节奏异常自由,在激荡起伏行进中的律动全然没有规则,快速的音阶、颤音和琶音奔腾而来,音符如倾泻而出,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似乎这音乐是任凭手指在琴键上自由弹奏的。高音与低音、柔和与响亮、轻快与沉重、忧伤与明朗之间的大量对比和转变,以及大胆的转调,使音乐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戏剧性的张力。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 NO.精选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8254535.html,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作者:张雪锋 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 摘要:在整个音乐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原理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同构性和同源性结构因素。本文以理论界对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学者对该作品“差异和同一”两种性质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边缘套合倒装 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或套合在一起的音乐作品,被学界称为混合曲式或边缘、中介曲式。这些定义在学界已约定俗成,在每个研究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位,也暂时不用讨论它的是非曲直。而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的作品实属不少,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呈示部为三部曲式,而在再现部进行紧缩,这样使中部好像成了回旋曲式的第二个插部,如比才的《卡门序曲》;另一种情况是三部曲式的结构比较自由,其中又因某一部分出现三次而具有回旋曲式的要素。这里笔者将以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为例来列举相关学者对回旋性原则和三部性原则相结合的有关看法与判定。总体上分为三种:一是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二是复三部与迭部后置的回旋元素交叉套合曲式;三是倒装回旋曲式(变体回旋曲式)。 一、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 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是指一部音乐作品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使之异化或自由化的曲式。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把该作品判定为“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因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原则混合结构的形式还包括某些在再现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段落后面都附加一个回旋性主题的特殊结构样式。作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部分”,它本来只包括;第一部分,#c小调,这是一首比较女性化的委婉主题歌调,属于复乐段结构(9+7,9+9+7);第二部分,bD大调,这是一首比较热忱的男性化主题歌调,属于开放性的对比复乐段(9+8,8+7);第三部分:回主调#c小调。再现第一个主题和复乐段结 构。以上在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主体部分后面均出现的“附加性主题旋律”是一曲新的、渲染舞会上旋转性律动的音乐段落,8+8结构,并反复一遍,以便其规模能与主体结构相抗衡。该附加性段落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也占据#c小调的主调位置,因此,它的“穿插出现”又具有回旋曲式中“主部A”的含义。为了与标记的A相区别,把原本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标记为B、C、B。于是就形成了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性原则“同时穿插结合”的形式,就显示为BA—CA—BA的结构样式。有的理论家称之为与“回旋曲相类似的曲式”。说明它既不好单纯的看作是单三部曲式,又不能称它为插部在前的回旋曲式。因为B的再现,使乐曲的三部性仍然相当明显,所以应属于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范畴。”笔者认为李先生的分析面面俱到且思维犀利,充满了戏剧性和多样性。其观点以回旋原则和三部性原则交织为前提,认为两种原则是对抗的、不相上下的,没有哪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而在近现代音乐分析学中又把类似这样的情况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 巴赫是音乐史中最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的指导下学习键盘乐器,为之后在钢琴演奏上的造诣奠定深厚的基础。他被称为“音乐之父”,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等都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 二、幻想曲和赋格的定义 幻想曲,顾名思义,是由作曲家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创作的形式非常自由,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幻想曲在早期是由经文和诗歌为主,用它们来模仿各个声部的器乐曲子。但到了巴赫时代,他创作的幻想曲与传统的幻想曲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常带有即兴、自由浪漫的特点。 赋格,是一种体裁形式,在巴赫的平均律中都会出现。这种体裁以多声部的形式为主,其结构严谨规范,主要特点是运用对位法。 三、《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作品分析 (一)幻想曲的作品形态分析。在《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这首曲子中,幻想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托卡塔”的形式展开,在开头以音阶的形式引入,和弦是以d小调的分解主和弦为切入点,且以快速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作为一个小的乐句,强奏出现。后面出现的减四度——7音和3音,这个音程在整个小乐句中给人一种惊愕、突兀的心情。紧接着出现了与它形成对比的、以弱奏形式出现的乐句,这两个乐句的对比,仿佛是一位学者提出了哲理性的问题,在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一样。这两个短小的乐句,其旋律的流动性强,为后面3连音的出现奠定基础。三连音是以3度单音向上模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NO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 P N O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和声分析常用谱例

和声分析常用谱例 1.C大调前奏曲(选自《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巴赫 2.儿童小曲·第五首--------------------------------------------------门德尔松 3.无词歌第二十七首(葬礼进行曲)------------------------------------门德尔松 4.圣咏-------------------------------------------------------------舒曼 5.我爱你-----------------------------------------------------------格里格 6.马赛曲------------------------------------------------------------里尔 7.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 8.再会--------------------------------------------------------------布格缪勒 9.加沃特舞曲--------------------------------------------------------戈赛克 10.布列舞曲----------------------------------------------------------亨德尔 11.小夜曲------------------------------------------------------------海顿 12.C大调前奏曲-------------------------------------------------------巴赫 13.钢琴奏鸣曲K.330(第二乐章)---------------------------------------莫扎特 1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15.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贝多芬 16.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贝多芬 17.献给爱丽丝---------------------------------------------------------贝多芬

贝多芬:“悲怆”第八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悲怆”第八钢琴奏鸣曲,C小调作品13号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在这悲怆中,在生命的最深处贝多芬积聚着的力量,终于在呈示部的主题中以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爆发了出来。音与音之间是急速的推进,不让人有喘息的余地。副题保持了主题的推动力,一浪接一浪地没有间歇,它们在寻求,在追索……第一乐章使我们时时感到命运的胁迫,以及英雄对命运的抗争:时而率直强烈,时而迂回坚韧,就像群山中的松涛,大海上的波浪,一刻不停地鸣响在天地之间。 第二乐章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这首回旋曲有两个插部,它们都带着忧郁和不安从小调开始,经过发展,结束在大调上,然后再进行到宁静柔和的主题中。这个乐章的调性安排揭示出贝多芬的思想:生活中的阴霾是暂时的,而希望和爱的阳光是永恒的,它终会温暖人心,照亮人心。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我经常从中汲取创造的灵感和生活的热情。单就他对调性的应用,就常常使人叹为观止:我从中认识到贝多芬笔下的调性本身就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意义。第一乐章c小调的英雄性,C大调的明亮,降e小调的韧性,降E大调的希望;第二乐章降A大调的从容温馨、f小调的凄恻、降E大调的坚定、降a小调的动荡紧张;第三乐章c小调于明快中透出的英雄气概、副部降E大调的明朗、插部降D大调的宽广……这一切都是这部奏鸣曲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体,主色调是c小调和降E大调,这是贝多芬在表现他的“英雄”本色时最喜欢用的(我们可以参照他的“英雄”交响曲的降E大调和“命运”交响曲的c小调)。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

第五钢琴奏鸣曲 (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 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3 与前面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2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3充满这明朗活泼的气氛。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好像是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开始。第二主题是一段清新舒畅的优美旋律,它经过一段明显的段落之后,转为降B大调。展开部发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再现部是将第二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然后以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甚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从幽默感十足的第一乐章的气氛一进到本乐章,谐谑风更强,甚至还会忍俊不住而捧腹大笑。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的进行,力度的激烈变化等,造成特异的高潮。第一主题顿音很强,拥有僵硬粗糙的断奏的伴奏音型。经过部的表情是怪异的,在其升高至顶点时,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由F大调的第一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到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再度出现之后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温和的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这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次用小步舞曲。这首小步舞曲是简单的二段体,各部分都加以反复,后半段是以开头的主题作为素材。中间部上三段体,之后再度转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降E大调,6/8拍,作名曲即为明朗华丽的乐章,有金碧辉煌之美,充满了青春喜悦的感觉。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流动性节奏,以及在其上面跳跃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作品111,c小调)

第32奏鸣曲(作品111,c小调) 第一乐章 引子(1—18)。歌谣曲式的“a”部分是乐句,停在半终止上(1—11)。开放的“b”部分,构成了八小节加固属和弦的段落(11—18)。这八小节的和声,前面中间声部围绕着属的持续音,完成了两次功能循环,并且两次都到了半终止(11—13,13—15),后面的四小节全部都是属三和弦(15—18)。这四小节的后两小节(17—18),虽然仍属于引子,但速度已变成了快板。 呈示部(19—69或70)。第19、20小节,是主要主题开始前的两个动力准备,它们曾两次试图把主要主题推出来,但主要主题的真正开始是随着第三次动力准备才展现出来。主要主题为乐段(21—35)。其终止是:半终止(第26小节中部,延伸为两小节半),完全终止(第35小节中部)。注:(一)前乐句是齐奏,从低音区开始,后乐句是多声部的,从中音区开始。(二)乐段结束的终止(第35小节中部)相当隐蔽,不在强拍,又因低音声部属音的连接线(46和弦!),使它变得非常不完满,几乎找不到完全终止的痕迹。连接段落(36—50)用主要主题动机性格的材料转到平行大调的下属调降A大调,即副主题的调性。副主题(50—55)的曲式是乐句,停在不完满完全终止上开放着。或者更准确的说:副主题是停在阻碍终止上开放着、渐慢和变奏的重复片断(50—54)+模进的部分重复,最后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慢板,55)。副主题通过渐慢和不稳定的终止,获得了沉思幻想的特征。一段技术精湛的快速齐奏,突然打断了沉思幻想的气氛(56—57)。这一段快速的齐奏以回到了快板,它用更强奏的、暴风雨般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进入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的曲式是变奏的重复乐句(58—64),它的主题性格的材料来自主要主题。其变奏是:重复时将开始乐句在低音区的旋律移到了高音区。第二结束主题(65—67)是重复终止,其中T和D以二分音符的时值交换一次。第三结束主题(67—69)是重复终止,其中T和D 以二分音符的时值交换一次。至此为呈示部并重复(由第一个括号开始重复,69)。由第二个括号(70)和后面两面三刀小节引出展开部。 展开部(73—92)。只用主要主题发展。第8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在持续音上发展成六小节的段落(87—92),由此引出再现部。 再现部(93—147)。再现的主要主题(93—101)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乐段变成了乐句,并向下属(f小调)方向转调。主要主题和副主题之间的连接段落,用呈示部中连接段落的材料转回改为大调的主调C大调(101—116)。再现的副主题比在呈示部时长了许多(117—128)。开始旋律出现在C大调(117—122),随后转向下属小调(f小调,123—124),现在旋律又出现在f小调(第一个片断在低音声部,变奏的重复在高音声部,125—128)。从副主题的五连音动机中发展出渐强、渐快的连接段落(129—135),引出了移到主调再现的第一结束主题(136—142)及其后的第二和第三结束主题(143—147)。 尾声(147—159)。叠入开始。用主要主题发展。最后不断渐弱,在微弱中结束。第二乐章 主题。两部分的、无再现的歌谣曲式:16+重复的8小节(1—18)。第一部分为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第一个括号,在第8小节),完全终止(第二个括号,在第9小节)。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是新材料。其曲式是重复乐句,用完全终止结束(17或18)。第17小节的第一个括号返回重复部分,第18小节的第二个括号引出下面的变奏。 所有的变奏,都保持着主题的速度(很慢)。主题和某些变奏之间都没有句逗,主题和这些变奏紧接在一起。前三个变奏的特点是,在保持原速度的条件下,一次比一次活跃激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论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的演奏

三明师专学?报1 9 ?9 8 (?l) S?A N ?M IN G?S H ?I Z H ?U A N?X U ?E B A?() ?论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的演?奏 三明师?专音乐系胡?丽玲 在莫?扎特为数众?多的钢琴作?品中, 《?D小调幻?想曲》(作?品39 7?号升无疑?应当占有一?个独 特的?位置 。它?完成于17?82 年?,是莫扎?特的晚期作?品。 纂扎?犊在这个作?品中, 典?过丰富的音?乐 形象锻?烈的戏剧酬?哆玉在和声?语言的运用?上冬常新颖?、大胆和富?于动力, ?谏擎价作品?体 现出多?种丙心的矛?盾和发展。?全曲共分三?个部分犷 ?一 “引?子: A ?n d nt?e ·? , 一?‘ 第一?段: 一 ?A d g?a io ? 1一1 ?2小节d?小调贵拍? ‘ 1?2一5 ?7小节;?。令拍 ?第二段: ?A lle?g r ?e t t?o 5 ?8一2 2?3 小节? 本丈拟从?演奏角度,?通过创作?形式 、 ?D大调号?。 素材、?表现手法以?及在演奏中?应当注意和?可能出现 ?的一些问题?等诸方面的?探讨, 试?图找到表现?这首作品以?至表现莫扎?特钢琴音乐?的一些规律? 。 引子?部分 行板?速度。 左?右手在低音?区通过琶音?交替进行,?奏出深沉?的 、带有?朦胧色彩的?小调旋律 ?此起彼伏,?相互呼应?,给人三?种飘浮的感?觉。温暖含?蓄, 好象?进入了梦幻?般的, 虚?无夭飘渺 ?的意境中去? 。 旋律?很美, 夹?着一丝淡 ?淡的哀伤。?(见例l)? ’ ?在引子部分?里, 要?注意左右手?的连贫

,?句与句之?间的 相互?呼应, 琶?音上行时应?把力度逐渐? 传递上去?,到了高?点下行时,?音色逐 ?渐由亮到暗?,最后到?低音区的A?音 上落?下来(1 ?小节), ?力度应是P? 。在 ?触键方面这?里应只下半?键, 注意?踏瓣 的运?用、要造成?一种朦胧,?虚幻的感?尸卜子 ’? 觉 。?左右手是一?呼一应, ?犹如两个人?物在一问一?答, 一? 或是前句?的回音。第?9小节琶?音上行给 ?人一种在空?间回荡的感?觉 。 下?行时逐渐弱?下来, 稍?慢, 最后?的自由延长?休止, 褚?绪上不要断?。 这段琶?音走句, ?每两小节中?都有一个对?比, 都有?一个高点。?但又不能机?械式地准确?,这 样?不好听。而?要像画画中?的线条, ?不能每个音?都是卖心的?,有的音?是空心的,?虚一些?。踏瓣 要?注意, 不?要太糊 。? 演奏莫扎?特的音乐,?速度上不?宜太快或太?慢。: :?莫扎特很讲?“中庸之?道” (不?是中国的中?庸 之道)?, 就是?说喜欢含蓄?。 他的音?乐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么严峻和强?烈, 一 ?好像板着面?孔, 有时?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 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 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 族特有的理性。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此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 宏伟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 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 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 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 而在欢笑的背后, 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 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 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 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 《悲怆》 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 《罗米欧舆 《朱 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 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 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 54 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 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 《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 "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 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 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 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 曲录音时, 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 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 1798—1799 年间的标号为 op.13 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 (悲怆大奏鸣曲) 。 在他的 32 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 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二 十八、 九岁的贝多芬, 正值青春年华, 事业蒸蒸曰上, 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 罗 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 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1796 年至 1800 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 ”1801 年,贝多 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 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 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 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 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 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 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 出路。 ”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 遇的“隐忍”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第5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c小调)

第5奏鸣曲(作品10之1,c小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05)。主要主题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用完全终止结束(1-22).叠入开始一个加固的乐句(22-31).连接段落从突然跳出的新调(降A大调)开始(32),并从新材料经过f小调和降D大调转到平行大调(降E大调),然后用该调的属和弦构成八小节有持续音的断段落(48-55)。副主题是在降E大调的长乐句(56—94)开始是八小节的双片断(56—63)并变奏重复(用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64—71),而在此之后进行扩展,并暂时先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72—77)。接着是一个变奏的部分重复和延伸为十一小节的、终止的四六和弦(82—92,围绕着四六和弦)使这个乐句进一步得到扩展,最后在第94小节终于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了这个乐句。叠入开始结束主题,它是个重复终止(94—105)。至此为呈示部并重复。没有连接段落。 展开部(106—167)。从跳出的新调(C大调)开始。起初用主要主题的第一部分发展览厅106—117)。此后是个新材料的乐段(118—133),从下属调(f小调)开始,其后乐句在降b小调上与前乐句相呼应。其终止是:f小调的完全终止(125),降b小调上与前乐句相呼应。其终止是:f小调的完全终止(125)。降b小调的完全终止(133)。在此之后展开部只用此新材料发展并不断转调,最后到达为再现部作准备的主调的属和弦(G),并将该和弦在持续音上构成十小节的段落(很弱的!158—167),从而为以突然强奏开始的再现部作了准备。 再现部(168—284)。主要主题无变化地再现(168—190)。没有再现加固调性的乐句。此时呈示部中连接段落的材料同样跳到新调(降G大调),并从这里转到了降E大调,然后又转到f小调(主调的下属调)。用下属调属和弦构成八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207—214)代替了主调和弦的段落。副主题从F大调开始(215),但很快变为小调(229),之后又转回主调(231)。从这里开始全部呈示部中的材料均在主调上规则地再现。 没有尾声。代替它的是两个强奏的和弦(D—T)。 第二乐章 呈示部(1—44)。主要主题为乐段(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后乐句用十六分音符将伴奏音型化。在七小节的连接段落(17—23)之后,副主调在属调(降E 大调)从V2和弦开始(24—44)。其曲式为扩展了的乐句,它先停在半终止上开放着(35),随后通过一个七小节的变奏部分重复进行扩展(36—42),最后在较低的音区以叠入开始重复前面那一部分的后三小节(42—44)在这里扩展的乐句用降E大调的完满终止作了结束。没有结束主题。用唯一的一个转调和弦(降A大调的V7,45)连接再现部。 再现部(46—91)。主要主题的再现稍有变奏(4661)。在主要主题和副主题之间向S方向离调(62—70)的材料,与呈示部的连接段落一样。副主题(71—90)在主调上规则地再现。 尾声(91—112)。叠入开始,具有主题的性格。第102小节到达主调的完满的完全终止,并由轻奏的重复终止来加固这个完满的完全终止(102—112)。 第三乐章 呈示部(1—46)。主要主题为乐段(1—8)。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是开始是对比的:T—,D—。与主要主题相连接的是有持续音的。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8—12)叠入开始新的加固部分,它是个重复终止,停在半终上开放着(12—16)。出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