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 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基础知识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吸收过程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分布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代谢与排泄过程关系到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药物的体内过程决定药物的血液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由脂质构成双分子层,膜结构具有半透性,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脂溶性很小的药物难以通过,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性小孔吸收。

(二)药物的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转运过程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选择性,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通过生物膜。被动转运包括滤过和简单扩散。

(1)滤过:细胞膜上存在膜孔,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孔道,如药物通过肾小球膜的滤过过程。

(2)简单扩散: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吸收。但脂溶性太强时,转运亦会减少。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2.载体转运载体转运由载体介导,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具有载体的作用。载体转运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有如下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转运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往往可出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抑制剂的影响;⑥具有结构特异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

(2)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又称中介转运,是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也有饱和现象。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在于: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核苷类药物水溶性大,被动转运速度慢,主要依靠转运蛋白促进扩散方式跨膜转运。

3.膜动转运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可以通过主动变形,膜凹陷吞没液滴或微粒,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此过程称膜动转运。细胞通过膜动转运摄取液体称为胞饮,摄取的是微粒或大分子物质称吞噬,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称为胞吐。膜动转运是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关于易化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A.又称中介转运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正确答案』B

例:

A.药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B.需要能量

C.借助于载体使非脂溶性药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D.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

E.黏附于细胞膜上的某些药物随着细胞膜向内凹陷而进入细胞内

1.易化扩散

『正确答案』C

2.胞饮作用

『正确答案』E

3.被动扩散

『正确答案』A

4.主动转运

『正确答案』B

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错误表述是

A.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B.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等),通过被动转运方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可被代谢抑制剂所抑制

D.促易化扩散的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E.主动转运可出现饱和现象

『正确答案』B

第二节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一、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胃的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大多数药物的最佳吸收部位是十二指肠或小肠上部,药物可以通过被动扩散途径吸收,小肠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表6-1 胃肠道生理和药物吸收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2.胃肠道运动

(1)胃肠道蠕动: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

(2)胃排空:

1)胃排空速率快对药物吸收可能产生的影响:①主要在胃吸收的药物吸收会减少;②主要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会加快或增多;③在胃内易破坏的药物破坏减少;④作用点在胃的药物,作用时间会缩短,疗效可能下降;⑤需要胃内溶解的药物和某些难以溶解的药物吸收会减少;⑥在肠道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由于入肠过快,缩短它们在肠中特定部位的吸收时间,会导致吸收减少。

2)胃排空速率慢则相反,对需在十二指肠通过载体转运的方式主动吸收的药物,如核黄素等,由于胃排空缓慢,核黄素连续不断缓慢地通过十二指肠,主动转运不易产生饱和,使吸收增多。

3)胃排空速率随胃内容物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4)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

3.循环系统转运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药物的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受到明显的影响。

在胃的吸收中,血流量可影响胃的吸收速度,服药同时饮酒,药物吸收量可能增加。这种现象在小肠中不显著,因为小肠黏膜有充足的血流量。

通常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向循环系统转运,淋巴系统转运几乎可忽略,因为淋巴液的流速比血流小得多,约为血流的1/500~1/200。

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不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

4.食物

5.胃肠道代谢作用

6.疾病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2.胃肠道运动

3.循环系统转运

4.食物

5.胃肠道代谢作用

6.疾病因素

三、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广义)因素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1.脂溶性和解离度

脂溶性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关,而非解离型药物解离度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和药物本身的pKa决定的。

通常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完全不解离,故有较好的吸收;弱碱类药物在胃液中解离程度高,吸收差。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与胃相反,碱性药物吸收较好,酸性药物吸收较差。pKa>3.0的酸及pKa<7.8的碱容易吸收,在这些限度以外的酸及碱的吸收都相应地迅速下降。

脂水分配系数过大的非极性物质则不易被胃肠吸收。这可能由于亲脂性极强的药物难以进入水性的细胞质或体液。

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应为正数,而且小于5(lgP<5),才比较合适。

2.溶出速度

溶出速度的理论是基于Noyes-Whitney的扩散溶解理论。

dC/dt=DS/(Cs-C)/h (6-1)

式中D为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固体药物的表面积,Cs为药物在饱和层的浓度,相当于药物的溶解度,C为t时间时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h为扩散层的厚度。

(1)粒子大小:可采用药物微粉化技术。如研磨、机械粉碎、气流粉碎或制成固体分散体等。

对水溶性或弱碱性药物,增加比表面积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受胃排空速率支配,而不受溶出速度的影响。

对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粒子直径越小越易分解,反而降低其疗效,故不宜应用微粉化技术来增加药物溶出速度。

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虽然微粉化能提高吸收,为避免对胃肠引起强的刺激性,也不宜用过细的粉末制备口服制剂。

(2)湿润性:设计制剂时往往加入表面活性剂促进粉末表面的润湿,提高药物的溶出。

(3)多晶型:一般稳定型的结晶熵值最小、熔点高、溶解度小、溶出速度慢;无定型却与此相反,但易于转化成稳定型。亚稳定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熔点较低,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具有多晶型的药物制成混悬剂,贮存中可能会发生晶型转变。加入高分子材料增加分散介质黏度或加入物质吸附在结晶上,可以阻滞或延缓晶型的转变。

(4)溶剂化物:某种药物带有溶剂而构成的结晶称为溶剂化物。溶剂为水则称为水合物,不带水的称为无水物。多数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的速度是以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的顺序增加。

(5)提高溶出速度的方法:粉末纳米化、使用表面活性剂、制成盐或亲水性前体药物、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磷脂复合物等方法提高溶出速度。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胃肠道的pH或者消化道中的细菌及其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会使某些药物降解或失去活性,而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给药方法。利用包衣技术能防止胃酸中不稳定药物的降解和失效。制成药物的衍生物或前体药物能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

(二)剂型与制剂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般认为口服剂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1)溶液型制剂:

某些药物的溶液制剂采用混合溶剂,加入助溶剂或增溶剂。此类溶液制剂服用后,由于胃肠内容物的稀释或胃酸的影响,药物可能沉淀析出,通常沉淀粒子很细,仍可迅速溶解,对药物的吸收影响不大。

药物在与水不相混溶的溶液中,如溶于植物油中,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比水溶液差。吸收过程中的限速因素是药物从油相分配到胃肠液中的速度,油溶液与胃肠液接触的表面积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

(2)乳剂:乳剂中含有的乳化剂,还具有改善胃肠黏膜的性能,从而促进药物吸收。

(3)混悬剂:

微粉化可减小颗粒的粒径,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

多晶型药物的混悬剂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发生晶型改变。在贮存时间内无定型或亚稳定型药物会缓慢自发地转变为稳定型晶型的药物,从而改变其生物利用度。

(4)散剂:吸湿后的散剂会发生很多变化,如失去流动性,结块等物理变化,有的发生变色、分解或效价降低等化学变化,因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

(5)胶囊剂:硬胶囊壳对药物的释放有10~20分钟延缓作用。

(6)片剂:片剂中药物的释放有崩解过程,片剂崩解后碎成粗粒,有效表面积增加,为药物的溶出创造了条件。因此片剂崩解快慢,崩碎后颗粒的大小会影响药物疗效。

2.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液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增黏剂:药物的溶出度和扩散速度与黏度呈反比关系,因而制剂的黏度往往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②络合物与络合作用:络合物中被络合的药物是以不能被吸收的形式存在的,使药物的有效浓度比总浓度低,但络合作用是可逆的,药物与络合物间存在平衡。

③吸附剂与吸附作用:吸附物的解离趋势大,可能不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可能只影响药物的吸收快慢,而不影响药物的吸收总量。活性炭对一些药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吸附物解离趋势小,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

④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除能降低表面张力外,还有形成胶团增溶作用。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以上时,由于形成胶团使溶液中游离的药物浓度降低,可使药物吸收速度变小。当胶团中的药物能迅速分配到溶液中,转变成游离药物,则药物的吸收不受影响。另外,表面活性剂能溶解消化道上皮细胞膜的脂质,改变通透性,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2)固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药物颗粒大小

②固体制剂辅料:片剂中润滑剂大多为疏水性和水不溶性物质,它们使药物与溶出介质的接触不良,溶出介质不易透入片剂的孔隙,因而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和溶出。

③制剂包衣

(3)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2.胃肠道运动

3.循环系统转运

4.食物

5.胃肠道代谢作用

6.疾病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广义)因素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1.脂溶性和解离度

2.溶出速度

(1)粒子大小

(2)湿润性

(3)多晶型

(4)溶剂化物

(5)提高溶出速度的方法:粉末纳米化、使用表面活性剂、制成盐或亲水性前体药物、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磷脂复合物等方法提高溶出速度。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二)剂型与制剂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液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增黏剂

②络合物与络合作用

③吸附剂与吸附作用

④表面活性剂

(2)固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药物颗粒大小

②固体制剂辅料

③制剂包衣

(3)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四、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依据药物的水溶性和肠壁的渗透性将药物分成四大类。

(1)I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是很好的,只要处方中没有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通常无生物利用度问题,易于制成口服制剂。

(2)Ⅱ型药物的溶解度较低,药物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增加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改善药物的吸收。

(3)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可通过增加药物的脂溶性来改善药物的渗透性,或选用渗透促进剂及合适的微粒给药系统增加药物的吸收。

(4)IV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可考虑采用微粒给药系统靶向给药,或制备前体药物改善药物溶解度或(和)渗透性。

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正确答案』D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

A.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

B.药物溶出速度

C.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D.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ABCDE

第三节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一、注射给药

(―)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途径有静脉、肌内、皮下、鞘内与关节腔内注射等。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为100%。

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肌内注射可以是溶液剂、混悬剂或乳剂,所用溶剂有水、复合溶剂或油等,容量一般为2~5ml。长效注射剂常是油溶液或混悬剂,注射后在局部形成储库,缓慢释放药物达到长效目的。

药物皮下注射的吸收较肌内注射慢,因皮下组织血管较少及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一些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皮下注射,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植入剂常植入皮下。

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真皮中,此部位血管稀且小,吸收差,只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注射量在0.2ml 以内。

动脉内注射将药物或诊断药直接输入靶组织或器官。如抗肿瘤药经动脉作区域性滴注,用于肿瘤治疗,可提高疗效和降低毒性。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分子量很大的药物难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的细孔,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按以下次序排列: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二、吸入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肺泡腔至毛细血管腔间的距离仅约1μm,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部位。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因素)

1.生理因素

2.药物的理化性质

小分子药物吸收快,大分子药物吸收相对慢。分子量小于1000时,分子量对吸收速率的影响不明显。

肺部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10m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mm的粒子可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mm的粒子可到达肺泡。粒径太小的粒子不能停留在呼吸道,容易通过呼气排出。

药物的吸湿性影响粉末吸入剂的吸收,吸湿性强的药物,在呼吸道运行时由于环境的湿度,使它易在上呼吸道截留。

(分子大小、粒子大小、吸湿性)

3.制剂因素

制剂的处方组成、吸入装置的结构影响药物雾粒或粒子大小和性质、粒子的喷出速度等,因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三、鼻腔给药

鼻黏膜给药的优点有:①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渗透性大有利于吸收;②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消化道黏膜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③某些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④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鼻黏膜吸收存在经细胞的脂质通道和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两种吸收途径。其中以脂质途径为主,但许多亲水性药物或离子型药物可从水性孔道吸收。

2.剂型因素

鼻腔气雾剂、喷雾剂和吸入剂在鼻腔中的弥散度和分布面较广泛,疗效一般优于其他剂型。

凝胶剂和生物黏附性微球因黏性较大,能降低鼻腔纤毛的清除作用,延长与鼻黏膜接触时间,改善药物的吸收。

四、口腔黏膜给药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

口腔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口腔黏膜吸收能够避免胃肠道中的酶解和酸解作用,也可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口腔黏膜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舌下给药的主要缺点是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颊黏膜表面积较大,但药物渗透能力比舌下黏膜差,一般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黏膜。颊黏膜受口腔中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小,能够在黏膜上保持相当长时间,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的释放。

唾液中酶活性较低,其pH为5.8~7.4,缓冲能力较差,药物制剂本身可能改变口腔局部环境的pH。

五、眼部给药

(―)眼部药物吸收途径

1.角膜渗透

发挥局部作用。

2.结膜渗透

发挥全身作用。

(二)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1.角膜的通透性

角膜组织类似脂质-水-脂质结构。药物分子需具有适宜的亲水亲油性才容易透过角膜。

2.制剂角膜前流失

降低药物流失方法有增加制剂黏度,减少给药体积和应用软膏、膜剂等剂型。应用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等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增加水溶液黏度,可以延长保留时间,减少流失。

眼膏和膜剂与角膜接触时间都比水溶液长,作用也延长。眼膏可能的缺点是吸收慢于水溶液及水混悬液。

眼用膜剂在结膜囊内被泪液缓慢溶解,形成黏稠溶液,不容易流失,且可黏附在角膜上延长接触时间,维持较长的药效。

3.药物理化性质

脂溶性药物容易经角膜渗透吸收,亲水性药物及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易通过角膜,因而主要通过结膜途径吸收。亲水性药物的渗透系数与其分子量相关,分子量增大,渗透系数降低。

4.制剂的pH和渗透压

滴眼液pH在中性时刺激性小,泪液分泌少,所以不论解离型或分子型药物,在pH中性附近吸收都增加。

高渗溶液容易导致泪液分泌增加,从而使药物损失的比例提高,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等渗和低渗溶液对流泪无明显影响,但低渗溶液易引发角膜组织膨胀而引起疼痛。

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1.角膜的通透性

2.制剂角膜前流失

3.药物理化性质

4.制剂的pH和渗透压

六、皮肤给药

(一)皮肤结构与生理

1.皮肤的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真皮的上部存在毛细血管系统,药物渗透到达真皮会很快地被吸收。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角质层和活性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即表皮途径。药物可以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到达活性表皮。由于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大,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隙扩散通过角质层。

皮肤的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是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速度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约为0.1%,因此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离子型药物

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则附属器途径显得重要。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生理因素

2.剂型因素

脂溶性大的药物,即脂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容易分配进入角质层,因而透皮速率大;药物分子体积大,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数小;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分子型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而离子型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困难,其透皮速率小。

第四节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分布

(一)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分布是可逆的过程,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很强的亲和性时,药物从该组织中返回血液循环的速度比进入该组织的速度慢,连续应用时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2.血液循环系统

吸收的药物向体内各组织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液循环好、血流量大的器官与组织,药物转运速度快,转运量大,反之药物转运速度慢,转运量小。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血浆药物浓度通常指血浆中的药物总浓度,即包括游离药物与结合药物,但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其游离型浓度。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使血浆中游离型药物保持一定的浓度和维持一定的时间。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应用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当给药剂量增大使蛋白结合出现饱和,剂量上再有小小的改变就会使游离药物浓度产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同时给予另一种蛋白结合能力更强的药物后,由于竞争作用将其中一个

蛋白结合能力较弱的药物置换下来,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大,从而引起药理作用显著增强,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易发生用药安全性问题。

4.微粒给药系统

将药物制成脂质体、纳米粒、胶束、微乳等微粒给药系统,静脉注射后可明显改变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微粒的粒径大小影响它的体内分布,大于7μm的粒子被肺毛细血管滞留,小于7μm的粒子则大部分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微粒表面进行修饰,如表面以聚乙二醇修饰可减小调理素的作用,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滞留时间,延长药物的作用。

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2.血液循环系统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4.微粒给药系统

(二)淋巴系统转运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首过效应;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依赖淋巴系统;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等使淋巴系统成为靶组织时,药物需向淋巴系统转运。

(三)脑内分布

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作用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稳定的化学环境。

药物的亲脂性是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决定因素。

但当脑内感染(如脑膜炎)存在时,膜通透性变大,有利于药物的治疗作用。葡萄糖、氨基酸或特定的离子则通过主动转运机制进入脑内。

(四)胎儿内分布

在母体循环系统与胎儿循环系统之间存在着胎盘屏障。母体循环系统的药物能穿过胎盘和胎膜影响胎儿。受孕后的3~12周是胎儿器官形成期,对药物损害敏感,易影响器官形成,引致器官畸形,故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

二、药物代谢

(一)药物代谢与药理作用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可能伴随着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药物的代谢过程,药物代谢又称生物转化。

(二)药物代谢的部位与首过效应

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在肝脏。

(三)药物代谢酶和代谢的类型

1.药物代谢酶系统

(1)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在肝中存在的细胞色素P450引起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可催化体内多种反应。

(2)非微粒体酶: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代谢。这类酶也存在于肝脏外,如血浆、胎盘、肾、肠黏膜及其他组织中。

2.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通常可分为两大类:第I相反应与第Ⅱ相反应。

第I相反应是引入官能团的反应,通常是脂溶性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和异构化,引入羟基、氨基或羧基等极性基团。

第Ⅱ相反应是结合反应,含极性基团的原形药物或第I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与机体内源性物质结合生成结合物,增加药物的极性和水溶性,有利于药物的排泄。

(四)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给药途径和剂型的影响

不同剂型的药物口服后被代谢的药物分数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剂型药物的释放速度可能不同,释放快的药物在吸收部位药物浓度大,可使代谢酶饱和,而缓慢释放的药物不易发生代谢酶饱和,因此前者被代谢的药物分数小。

2.给药剂量的影响

药物代谢是在酶参与下完成,当体内药物量超过酶的代谢反应能力时,代谢反应会出现饱和现象。此时被代谢的药物分数降低,或可出现血药浓度异常高,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3.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主要针对首过作用)

手性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存在立体选择性,肝药酶与药物不同对映体的亲和力存在差异。

4.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药酶活性,增加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此现象称酶诱导。

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称酶抑制。

有的药物对某一药物是诱导剂,对另一药物却可能是抑制剂。

5.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是指群体中正常个体的基因在相同位置上存在差别。相同药物对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患者产生不同疗效和不良反应。(个体差异)

6.生理因素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给药途径和剂型的影响

2.给药剂量的影响

3.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4.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5.基因多态性

6.生理因素

三、药物排泄

(一)药物的肾排泄

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器官。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

3.肾小管重吸收

4.影响肾排泄的因素

5.肾清除率

(二)药物的胆汁排泄

(三)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大致是()

A.散剂>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B.包衣片剂>片剂>胶囊剂>散剂>混悬液>水溶液

C.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D.片剂>胶囊剂>散剂>水溶液>混悬液>包衣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散剂>片剂>胶囊剂>包衣片剂

『正确答案』C

某药肝脏首过作用较大,可选用适宜的剂型是

A.肠溶片剂

B.舌下片剂

C.口服乳剂

D.透皮给药系统

E.气雾剂

『正确答案』BDE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6第六章试题

第六章药物相互作用 一、选择题 1.含铝和镁的抗酸制品能影响地高辛和洋地黄毒甙的吸收,其原因是:() A. 吸附作用 B. 形成复合物 C. 改变pH值 D. 增加胃排空 2.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强,因而促进药物代谢的现象称为:() A. 酶抑制 B. 两相作用 C. 合并用药 D. 酶诱导 3.一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引发一定的效应,这些药物称为:() A. 拮抗剂 B. 诱导剂 C. 激动剂 D.抑制剂 4.硫酸鱼精蛋白通过在血流中与肝素钠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中和其抗凝血活性,其作用机制 属于:() A. 理化拮抗作用 B. 酶促作用 C. 肾清除作用 D. 竞争性拮抗作用 5.以下不属于考来烯胺在肠道与药物发挥相互作用的原理的是:() A. 阻断肠肝循环 B. 离子交换 C. 吸附作用 D. 竞争性拮抗作用 6.巴比妥类中毒,如给予乙酰唑胺则能促进巴比妥的排泄,其原理是:() A. 减少肾小球滤过 B. 减少肾小管重吸收 C. 抑制肾小管分泌 D. 降低肾脏血流 7.高岭土和果胶复合物对林可霉素的吸收产生干扰,其机制是:() A. 拮抗作用 B. 形成复合物 C. 吸附作用 D. 酶促作用 8.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影响药物排泄过程中的:() A. 肾脏血流 B. 肾小球滤过 C. 肾小管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 二、填空题 1. 一种药物的作用受另一种药物影响,称为。 2. 作为一般准则,抗酸药、吸附型的抗腹泻药或树脂型复合药物在复用其它任何口服药品前服用。 3. 在分布过程中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的。 4. 药物的药理作用最终取决于药物在细胞或机体内受点的特殊部位或反应位置的吸收, 决定了药效。 5. 一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引发一定的效应,这些药物称为。 6.一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却不产生生理效应,这些药物称为。 7. 若同时服用两种药物,由于它们竞争同一受点而相互拮抗,但仅有一种药物产生生理效应称为。 8. 当激动剂与拮抗剂作用于不同受点时也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称为。 9. 活性炭和高岭土对有毒物质的可称为是一种有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药物吸收 一、选择题 1.细胞膜最新的结构模式是:() A. 类脂模式 B. 流动镶嵌模式 C. 双分子层模式 D. 三层蛋白质模式 2.为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常不采用的给药途径:() A. 舌下 B. 直肠 C. 经皮 D. 口服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欲使溶解度很小的碱性药物能从小肠很好地吸收,必须 首先暴露于酸性胃液中使之分散 B. 在服药的同时饮大量的水,可促进胃排空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C. 一般来说,在空腹时服药的胃空速率要比饱腹时慢 D. 对于主动转运的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比空腹时吸收率高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同一剂型或者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产品之间,不可能产生不 同的治疗效果 B. 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微粉化或制成固体分散物,可以增加其溶解度或体内吸收 C. 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溶解度有影响,但是对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D. 只要是同一药物,给药途径和剂型不同时,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一定相同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剂型的影响 B. 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途径而剂型不同,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或不同的血药浓度 C. 生物药剂学实验测得的指标是判断某药在临床上有效或无效的最终指标,是唯一的指 标 D.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药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范畴不能代替其它医药学科 6.以下不属于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的是:() A. 被动扩散 B. 微绒毛吸收 C. 载体转运 D. 离子对转运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较高的pH可以使弱碱性药物呈离子状态,增加其脂溶性 B. 中性和极弱的碱性药物的吸收受pH的影响比酸碱性药物更明显 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其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好 D. 某些药物由于溶解速度慢,因此药物的溶出过程就成了吸收的限速过程 8.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脂溶性,影响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 A. pK a B. pH C. 油/水分布系数 D. 晶型 9.以下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是:() A. 脂肪 B. 多糖 C. 氨基酸 D.蛋白质 10.被动扩散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C. 需要载体 D. 需要消耗能量 11.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计算其在pH2.5的胃液中的离子化率为:() A. 0.1 B. 0.01 C. 1000 D.100 12.主动转运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快 C. 不需要载体 D. 存在饱和现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章节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章节习题及答案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 章节课程内容建议 学时 学习指导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课件学习,重点掌握生物药剂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4 课件学习,重点理解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2 课件学习为主,熟悉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 第四章* 药物分布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表观分布容积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第五章* 药物代谢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首过效应定义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第六章* 药物排泄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及肾清除率和肠肝循环 第七章药动学概述 1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药动学模型和参数 第八章* 单室模型 4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基本理论及药动学参数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 药学中的应用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 研究中的应用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学习目标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 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学习要点: 一、药物体内过程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四、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体内过程 1.几个名词 2.药物的跨膜转运 ①生物膜的结构 类脂质(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载体 糖类 ②生物膜的性质 ——液晶镶嵌模型(流体膜) 分布不对称

流动性:膜动转运 半透性: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简单扩散),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性小孔吸收(滤过) ——与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识别、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密切相关。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分布 C.药物的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消除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是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药物的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药物的分布是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A:关于易化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A.又称中介转运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易化扩散属于载体转运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A: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特点的正确表述是 A.被动转运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可通过简单扩散吸收

B.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化合物都能通过被动扩散吸收 C.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主要通过膜动转运吸收,具有结构特异性,都有本身独立的转运特性 D.易化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 E.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重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BC选项都是通过主动转运吸收,D选项易化扩散的转运速率高于被动扩散,E选项膜动转运是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膜动转运 E.滤过 1.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消耗机体能量,从膜的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药物转运方式是 2.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不消耗能量的药物转运方式是 3.药物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扩散速度的药物转运方式是 『正确答案』A、C、B 『答案解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逆浓度转运应该是主动转运,顺浓度转运应该是易化扩散,简单扩散不需要借助载体,顺浓度转运。 A.滤过 B.简单扩散 C.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 E.膜动转运 1.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部位吸收的方式 2.微粒给药系统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 『正确答案』C、E 『答案解析』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部位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转运,吞噬属于膜动转运。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生理因素 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肠道的运动(蠕动、排空)、循环系统转运、食物、胃肠道酶代谢、疾病、特殊人群 药物因素 脂溶性和解离度、溶出速度、胃肠道内稳定性 剂型因素 剂型因素、制剂处方、制剂工艺 1.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大多数药物吸收部位:十二指肠或小肠上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1-6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理因素、药物疗效之间的科学。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消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消除。 第二章 药物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细胞膜)的现象。 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易化扩散:又称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吸收:除血管给药外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阐述提高难溶性且亲脂性抗真菌药灰黄霉素经胃肠道的吸收。 答:口服灰黄霉素同时服用高脂肪食物可促进吸收,脂类食物具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而胆汁中胆酸离子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吸收;也可改变制剂工艺和处方,如处方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也可将其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 2、从pH分配理论的观点,简述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的跨膜转运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 利用这一规律去提高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答: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称之为pH-分配假说。无论是弱酸性还是弱碱性药物,当pK a值与pH相等时则解离型药物和未解离型药物各占50% ,当pH变动一个单位值时,未解离型与解离型比例随之变动10倍。当酸性药物的pK a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占有较大比例,弱酸性药物溶出随pH增加而增加;而碱性药物pK 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其解离型药物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小肠从上到下pH值逐渐减小,吸收量增加。因此,弱碱性药物可制成肠溶衣。 3、如何从剂型因素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答: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一般认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或增加固体制剂的崩解和溶出,改善制剂工艺与处方。 4、假如一种新药口服首过很强,下面哪一种剂型生物利用度较好?为什么? 答:口服制剂给药后,吸收需经过肝脏,其中一部分药物受到肝中药物酶的代谢,在进入体循环系统。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一般认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低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分散于介质中,是各普通剂型中最快的,较完全。而缓释片剂,在体内能够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见下图。

生物药剂学二章

生物药剂学 广东药学院 中药制药系 王芳 第二章口服药物吸收 ①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 ②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of drug):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吸收---胃肠道上皮细胞---细胞膜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膜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基础。 (二)生物膜性质 (三)膜转运途径

定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大多数有机弱酸弱碱) ?1.单纯扩散服从Fick’s扩散定律: d C/d t = -DAk(C GI - C)/h ?定律说明:扩散速度与膜表面积A,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K,扩散系数D成正比 ?小肠面积大,脂溶性药物易透过 2.膜孔转运(pore transport): 药物通过含水小孔转运的过程。 上皮细胞膜上有约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通道。 膜孔内含有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有阳离子(如钙离子),其正电荷形成的球形静电空间电场能排斥阳离子,阴离子药物容易通过。 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②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④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竟争抑制现象。

定义: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称为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1.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又称为易化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侧向低浓侧扩散的过程(不耗能)。 例:甲氨喋呤进入白细胞 促进扩散的特点: ?对转运物质有专属性要求, 有载体参与,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 ?有饱和现象 ?不耗能 ?顺浓度梯度 主动转运的特点有: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与细胞内代谢有关,故需消耗能量,可被代谢抑制剂阻断,温度下降使代谢受抑制可使转运减少。 ?(3)需要载体参与,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结构类似物可产生竞争抑制。 ?(4)有饱和现象。 ?(5)有吸收部位特异性。VB2 、VB12 ? 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epT1、 PepT2 药物溢出泵

生物药剂学学习要求、思考题(1-6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学习要求: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与特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药物体内过程的基本概念; 2、熟悉剂型因素、生物因素的内涵; 3、了解生物药剂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思考题: 1.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2. Both the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process in the body is termed the ____ process. 3. 简述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转运、消除、处置的基本概念。 4.根据文献资料举例说明“化学结构唯一决定疗效”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学习要求: 1.掌握胃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转运机理;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特征; 2.熟悉胃肠道的解剖特点;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物因素与剂型因素;生物药剂学的分类系统; 3.了解口服药物剂型的设计。 思考题: 1.胃肠道上皮细胞的特点(结构、组成、功能)? 2.药物转运机制有哪几种?被动扩散与主动转运有何不同? 3.药物胃肠道吸收的主要部位在何处?为什么? 4.为什么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是通过单纯扩散进行的?那些物质的转运是主动转运的? 5.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物因素、剂型因素有那些? 6.那些药物须进行溶出度实验? 7.何谓BCS?An、D0、Dn分别是评价药物何种特性的参数? 8.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9.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制剂学方法有哪些?溶出速率参数计算的方法有哪些?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学习要求: 1.熟悉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特点; 2.了解药物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影响因素。 思考题 1.比较和说明药物在各部位的主要吸收特点(吸收途径、快慢、有无首过效应、适用的药物、适应的疾病)。 2. 不同给药途径的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剂型因素)?如何促进药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生物药剂学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 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 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 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 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 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一 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 ADME过程。 3.ADME过程 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 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 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 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 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 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依 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的 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 or 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 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 处置(disposition);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 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则吸收即开始,一经吸 收进入血液循环,则分布、代谢和排泄 即开始。 4.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 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组成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 等。 5.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 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 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 ②性别差异; ③年龄差异; 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 异; 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 6.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 关系 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 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控释制剂 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 命运 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 度 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7.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①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体 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 ②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 可以为毒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③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 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 ④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进 行动物或人体药动学研究 第二章药物的口服吸收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 为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口服药物的吸收再胃肠道粘膜的上皮 细胞膜中进行。胃肠道吸收部位包括胃、 小肠、大肠,其中以小肠吸收最为重要。(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多糖 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生物药剂学(第一到第六章)

(会全班统一打印)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本章重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剂型因素:是指药物及其制剂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质,既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等狭义的剂型概念,也包括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即药物存在的化学形式及化学稳定性)、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以及遗传因素等。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 本章重点:药物跨膜转运的4种形式 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胃肠道和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从胃到小肠的PH变化、吸收特点等等)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物理化学因素 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1、药物的跨膜转运 b.被动转运速度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c.限制扩散又称膜孔转运,水溶性小分子的转运途径,速度主要受分子体积大小和荷电限制。 d.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或重吸收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e.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均由转运蛋白介导,转运过程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 2、主要参与药物膜转运的细胞有: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3、胃:纯胃液的PH值<1.5。一般空腹时PH值可降低到1.2~1.8,进食后正常人可上升到3~5. 除一些弱酸性药物外,许多药物在胃中的吸收均非常有限。

小肠:全长2~3m,吸收面积达200 m2左右,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60%以上。小肠液的PH值约为5~7,是弱碱性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是药物和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大肠:大肠液PH值约8.3~8.4,黏膜上有皱褶但没绒毛,有效吸收面积小,不是主要吸收场所,但对缓控释制剂、肠溶制剂、溶解度小的药物以及直肠给药剂型有一定吸收作用。 4、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a.胃肠道的体液环境。PH值影响药物溶解度、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影响分子型药物的比例。 胆汁中含胆酸盐,是种表面活性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黏液中的黏蛋白可能与药物产生结合而干扰药物的吸收。 b.胃肠道的运动。 ①胃的运动:受容性舒张和胃蠕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②胃空速率:当胃空速率增大时,药物吸收加快。少数在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胃空速率 大,吸收反而较差,如维生素B2,胃排空速度快时只有小部分药物被吸收。 ③小肠运动:紧张性收缩合并节律性分节运动有助于难溶性药物的溶出。 肠蠕动越快,药物在肠内滞留时间越短,制剂中药物溶出与吸收的时间越短。 c.胃肠道的代谢反应 d.胃肠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淋巴液流速很慢,对大分子药物或脂肪类药物的吸收可发挥重要 作用。经淋巴系统转运的药物不经门静脉,故无肝脏的首过效应。 e. 食物 f. P-糖蛋白。P-gp是细胞膜上存在的一种“药物溢出泵”,可能量依赖性地将细胞内药物泵出 到细胞外。这是一个逆吸收方向的主动过程,会导致药物透膜吸收减少。抑制P-gp 的表达可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5、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a.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 细胞膜是脂质性的,因而脂溶性药物易吸收。在一定范围内,药物Ko/W越大,吸收越好。但药物过于亲脂,也会导致吸收下降。一般认为口服药物最佳lgKo/w为1~3. b. 药物的溶出速度。 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的溶解度、粒径大小、多晶型。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多晶型中,稳定型溶出速度慢,亚稳定型有较高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无定型溶出最快。 c.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型 6、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a.提高药物溶出度:制成水溶性前体药物、制成盐类、制成无定型药物、 合成磷脂复合物、加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b.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氮酮类化合物、尿素、丙二醇等 7、静脉注射是唯一不存在吸收过程的给药方法。 8、经皮、肺部、黏膜等非口服给药方式多用于局部治疗,若用于全身治疗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活性要非常强②分子量小③低熔点④油水分配系数适当。 第三章药物的分布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由血管内给药或血管外给药吸收进入血液后,由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 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作用和非作用部位)的过程。 2、蓄积:药物从组织解脱回血液的速度慢于由血液进入组织的速度,连续用药时组织中的药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 异、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好 不稳定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代谢稳定性不稳定 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 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 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transcellular pathway):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 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脂溶性药物及一些主动机制吸收药物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paracellular pathway):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 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小分子水溶性药物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第六章 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基础知识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吸收过程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分布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代谢与排泄过程关系到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药物的体内过程决定药物的血液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由脂质构成双分子层,膜结构具有半透性,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脂溶性很小的药物难以通过,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性小孔吸收。

(二)药物的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转运过程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选择性,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通过生物膜。被动转运包括滤过和简单扩散。 (1)滤过:细胞膜上存在膜孔,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孔道,如药物通过肾小球膜的滤过过程。 (2)简单扩散: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吸收。但脂溶性太强时,转运亦会减少。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2.载体转运载体转运由载体介导,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具有载体的作用。载体转运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有如下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转运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往往可出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抑制剂的影响;⑥具有结构特异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 (2)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又称中介转运,是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也有饱和现象。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在于: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核苷类药物水溶性大,被动转运速度慢,主要依靠转运蛋白促进扩散方式跨膜转运。 3.膜动转运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可以通过主动变形,膜凹陷吞没液滴或微粒,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此过程称膜动转运。细胞通过膜动转运摄取液体称为胞饮,摄取的是微粒或大分子物质称吞噬,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称为胞吐。膜动转运是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关于易化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A.又称中介转运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正确答案』B 例: A.药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B.需要能量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 舌下片给药 B 口服胶囊 C 栓剂 D 静脉注射 E 透皮吸收给药正确答案: 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 空腹与饱腹 B 药物因素 C 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 药物的多晶体 E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正确答案: 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 不消耗能量 B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 有饱和状态正确答案: 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 有部位特异性 B 需要载体 C 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 逆浓度梯度转运 E 无部位特异性正确答案: 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 小肠 B 盲肠 C 结肠 D 直肠 正确答案: 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 粒子大小 C 多晶型 D 解离常数 E 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 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 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 A 9、下列各因素中除()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 B胃大部切除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 D阿斯匹林E普奈落尔正确答案: D 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山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1、吸收 2 、肠肝循环 3 、主动转运 4 、异化扩散 5 、膜孔转运 6 、肝首过效应 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8 、被动转运9、多晶型10、PH-分配假说 三、问答题 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2、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 3、分析弱酸、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情况。 4、何为H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2015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天星医考之《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药剂学内容)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一、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 概念: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内容是剂型和制剂中的药物用于机体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影响因素,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命运”规律的科学。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 研究目的:正确评价和改进药剂质量,合理的设计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生物药剂学中研究的剂型因素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状 (3)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 (4)药物的剂型与用药方法 (5)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 3.生物因素包括:种族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遗传差异及生理与病理条件的差异。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由类脂质、蛋白质及少量多糖等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 (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与药物性质有关 1.被动扩散(被动转运) (1)指药物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生物膜扩散到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2)被动扩散符合一级速度方程,即一级吸收速度方程: dc/dt=-KCl (3)被动扩散的特点 ①顺浓度梯度转运,具有一级速度过程特征; ②不需要载体,膜对通过物无特殊选择性; ③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无部位特异性; ④扩散过程不需要能量 (4)被动扩散途径 ①溶解扩散 ②膜孔转运 2.主动转运 (1)指借助于载体的帮助,药物分子由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逆向转运的过程,这种吸收转运需要能量。 (2)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可用米氏方程来描述。 (3)一些生命必须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采用主动转运方式吸收。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 ②需要能量,由衄P提供; ③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 ④可与结构类似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 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 5 代谢稳定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 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2) 特点: 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 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重要考点1:药物从吸收到消除的过程 1、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运转的过程。 3、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重要考点2:药物的转运方式 1、被动扩散(很重要) ?特点: ?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 ?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 ?不需要载体; ?不消耗能量; ?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 ?途径: 1)滤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2)简单扩散:脂溶性(大多数)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 ?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2、载体转运(很重要) (1)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转运; ?有载体参与,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转运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 ?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受抑制剂的影响; ?具体结构特异性; ?有部位特异性。 (2)易化转运(中介转运) ①与主动转运的不同之处 ?顺浓度梯度扩散; ?不需消耗能量; ?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②与主动转运相同点: 饱和现象、竞争抑制现象以及化学结构特异性等。 ③典型药物: 核苷类、单糖类和氨基酸等。 3、膜动转运 (1)胞饮:细胞通过膜动转运摄取液体。 (2)吞噬:摄取的是微粒或大分子物质。微粒给药系统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3)胞吐: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重要考点3:影响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胃肠道的生理环境 2、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胃液的ph约1.0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 ?小肠的ph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消化道内或者粘膜内的酶对有些药物有首过作用。 ?胆汁中的胆酸盐对难溶性药物有增溶作用,可促进吸收。 3、胃肠道运动 胃蠕动、小肠的运动 4、胃排空 ?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 ?饮食的类型:脂肪>蛋白质>糖类 ?饮食的容量 ?胃内容物的物理状态 ?药物 5、胃肠道代谢作用 消化道粘膜内存在着许多消化酶和肠道菌丛产生的酶。 ?循环系统的生理因素 1、胃肠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2、肝脏首过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