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1)》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

用死刑;对于( )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六个月

C.-年 D.二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一和一--- 的法律。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和--------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享有—-----和---------一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________和。

13.精神病人在____或者___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____与____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____和一两个方面。

16.拘役的期限,为 ---------以上----------- 以下。

17.对于 ---------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一之日起计算。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

20.犯罪中止

21.犯罪集团

22.没收财产

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

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0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心有人

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

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ABD 2.D 3.CD 4.A 5.B

6.A 7.ABD 8.C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事责任刑罚

10.国家工作人员军人

11.外交特权豁免权

12.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3.不能辨认不能控制。’p

14.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6.一个月六个月

17.累犯

18.裁定减刑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

方法。

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2分)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2分)

24.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

充的折衷原则。(4分)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1分)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1分)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3分)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1分)

五、案例分析(16分l

25.评分要点:

(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4分)

(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4分)

(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4分)

(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