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博士当代马克思结课考试考点

武汉大学博士当代马克思结课考试考点

1、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新自由主义是由古典自由主义发展而来的,它继承和坚持了古典自由主义“市场万能”论,但新自由主义又与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过反封建积极作用的古典自由主义有区别。目前,在理论上,新自由主义特指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社会思潮,主要由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和思潮组成,是一个具有明显“市场原教旨主义”倾向的政策思想流派。在实践上,新自由主义指的是“撒切尔新政”和“里根革命”以及“华盛顿共识”。

第一、主张市场化,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是效率最高的,因而也是最好的制度。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仅企业单位应由市场支配,教育、医疗、住房乃至文化部门都应按市场法则运行

第二、主张私有化,反对公有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私有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经济的均衡,使经济稳定在可接受的失业水平。

第三、主张自由化,反对国家干预。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可能完全拒绝利用国家干预来稳定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但其推崇“市场万能”的市场机制作用,强调国家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调控与干预越少越好,一切顺从自由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四、主张效率化,完全不讲公平。新自由主义认为,效率就是一切,公平应以效率为基础。“福利国家”政策导致经济上的低效率,弱化了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动机;“充分就业”政策减少了劳动力供应,使经济发展缺乏弹性;以养老、就业和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福利,增加了个人依赖国家的惰性。因此,新自由主义者极端鄙视群众,推崇扩大贫富差距,认为两极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实质上代表了西方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国际垄断资本的经济范式和政治纲领,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但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主张减少政府干预提高政府效率,以及尊重人权和人的自由发展等观点或主张,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2、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当前在社会上存在着一股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宣扬否定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成就等观点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虚无”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目的是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共产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和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鼓吹“告别革命”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宣扬革命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进而否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为了所谓的“告别革命”,他们提出“重写历史”,人为地把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

二是否定五四运动,认为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使中国误入歧路,因此耽误了60年的发展,“至少虚掷了三代人的血泪精华”。

三是“戏说”和“恶搞”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用各种方式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戏说,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贤进行讥笑和贬损;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的剪裁和虚构,为历史上已有定论的叛徒、反动统治人物评功摆好。

从哲学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其思想要害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是大非问题。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所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歪曲历史真相;是从历史主流中吸取经验教训,还是利用历史支流制造负面影响;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少数剥削者的立场上?这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搞唯心史观的根本历史原则问题。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历史观高度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正本清源,科学地对待历史。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4、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精神本质:民主社会主义与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的精神本质完全一致。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精神本质: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即把人的价值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一切以人为本,承认人的平等。

民主社会主义继承了第二国际的改良主义,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但它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价值而不是制度,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

民主社会主义:

——在政治上主张取消工人阶级这一阶级基础,使社会民主党由“工人党”转变为“选民党”;

——在经济上否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模式;

——在社会发展上主张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福利。

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民主社会主义没有根据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运动来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而是认为社会主义是抽象的民主、平等、自由、公正、互助、人的解放等基本原则或基本价值的实现,把社会主义仅仅视作一种价值追求、一种道德需要、一种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抗议,而否认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民主社会主义在发达国家的福利实践虽然在维护工人阶级的眼前利益,改善工人的处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只是强调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因此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说到底只是起到一种社会矛盾“缓冲器”的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

我们必须对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加以区别。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民主社会主义经过历史上的逐步演变,已经将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思想纲领,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虽然民主社会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必须清醒的是,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私有化,政党社会化,信仰多元化,军队国家化。

不可否认,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对推动资本主义改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包括促进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等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符合所在国家的国情。而中国的发展经验早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持“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人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民主社会主义剔除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空想成分,使马克思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第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资本主义不同程度地民主社会主义化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最大成就,就是在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调节分配,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体脑劳动的差别,铸就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辉煌。

第三,民主社会主义应该成为中国发展的目标模式。中国的改革应该与第三国际的暴力社会主义传统彻底决裂,回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以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为自己的目标和旗帜,“保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发展生产力,实行民主宪政,“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5、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一种以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实际运动。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现实社会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变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式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无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发展的。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万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6、美式民主的特点,作用,弊端及可移植性?

7、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马恩列斯毛邓江胡习)(任选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8、马克思主义当今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如何回应这些挑战?

政,经,文革命三位一体——政革是前提,经革是基础,文革是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