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教案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教案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教案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教案

《管理学》原理及案例之一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的必要性

什么是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虾,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目标

<故事1-1>马和驴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以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匹驴,它们是好朋友。这匹马在外面拉车,驴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出发经西城前往,印度政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它那位驴老弟。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让驴目瞪口呆,惊叹到:“你有那么多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所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年复一年围着磨盘转,所以始终走不出这个狭缢的天地。”

一个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而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就象那匹马,只有服从了玄奘大师取经的目标,才是有它本身的价值。

2、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工作。不过,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履行程度和重合,入图所示:

<故事1-2>木桶和石块、沙子

一天,老师为商学院的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它首先把大石块一一放进一个大木桶里,直到盛不下为止。它问学生:“木桶装满了马?”学生回答:“满了”。

老师又把一堆小石块倒进去,并将桶摇了一摇,小石块填满了大石块的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又些学生小声道:“可能还没有。”老师又将一堆沙子倒了进去,又摇了一摇木桶,沙子填满了小石块的缝隙。他再一次问学生:“装满了吗?”这次学生已经明白了实验的用意,大声说:“没满。”最后老师又将水倒了进去,水用充满了沙子的缝隙。老师又让学生将程序反过来把这些水沙子和石块放进木桶,结果无论怎样都无法将这些东西再放到木桶里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项管理工作的顺序不能颤抖,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也不能混淆。否则,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多数实践和精力都用于从事具体作业,或者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故事1-3>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到任以后,他并不是忙于政务,却时常弹琴自娱,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的紧紧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1-4〉吴牛问喘

汉代有一位椒丙吉的宰相,在外出巡视的路上遇到杀人案件豪不予理睬,后来看到一头牛再路边不停的大口喘气,却立即停下来仔细调查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你不理会却关心牛的性命,丙吉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关,不必我去过问;而平异常喘气,就可能引发瘟疫等关系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问题地方官吏和一般人又往往不太注意,因此我要查问清楚。

这则“吴牛问喘”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杀人时件”看成例行事项,把“牛喘”看作例外事项,那么这里就有一个例外管理原则再里头,即高层管理者应将例行事项授权给下役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

<故事1-5>事必躬亲的诸葛亮

在人的眼里,三国时蜀国的宰相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并是非常勤政,连他自己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矣”。但是他也有一个缺乏,就是必躬亲,不相信别人,比如对待李严李严在刘备眼里,其才能仅次于诸葛亮,临终时说:“严与诸葛亮并矣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目的很明确,刘备时让诸葛亮在成都辅刘祥主政务,让李严屯永安拒矣并主军务,诸葛亮秉政后,本应充分发挥好李严等人的作用,然后他仍是事无原细,都要经己过问,惹得李严老大不高兴,矛盾日渐加深。后来诸葛亮矣第五次北线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汉中做的后勤工作。后来又中运整事件,“废严为民,徒祥勤郡”,自己亲自担任运粮管,结果导致五大原对峙旷久,军心涣散。司马懿闻后断言:“竞将死矣”。果如其言,不久诸葛亮就被活活累死了。

二、管理的二重性

1、自然居性和社会居性

<故事1-5>擦玻璃的学问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在一家清扫公司打工,上班第一天,老板问我会不会擦玻璃?我心想:真是小看人,我从小学到中学,每次周六大扫除都要擦玻璃。于是回答:会。老板说那你把这个窗户的玻璃擦擦给我看。我用了半个小时时间把这个窗户的玻璃擦干净了。老板说,你再看我给你擦玻璃。她只用了十分钟就把另一个窗户的玻璃擦干净了。原来我们擦玻璃的方法不同。我十把抹布洗干净捏成一团去擦玻璃,抹布脏了就到桶里洗,中间洗了七、八次抹布,最后桶里的水都脏了,抹布也干净不到那去,好不容易才把玻璃擦干净。而老板只洗了两次抹布:第一次洗干净后将抹布叠成手掌大的一块,这面擦了再擦另一面,然后再把抹布重新叠一下,再用干净的一面去擦只到所有玻璃都擦干净了,最后再洗一次抹布。

老板说,以后就这样擦。后来我发现,这里的很多工作都又一套固定的模式,不可以随便更改的,而接着这些模式去干,确实可以节省时间。

擦玻璃的故事说明,再很多发达国家早已推行了“科学管理之文”泰罗的科学言里方法。

泰罗进行了工时和动作的研究,制定了标准化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一方面反映了将社会化生产需要“指挥劳动”的自然重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由于不同的所有权需要“监督劳动”的社会重性。2、科学性和艺术性

故事〈1-7〉宝洁公司的尿布

宝洁公司是美国一家有名的公司,它生产的婴儿尿布历史悠久,很多美国人都是屁股上包着宝洁生产的尿布长大的。20世纪80年代宝洁公司决定把婴儿年部引出国界,打入香港和德国市场。再一般情况下,宝洁公司每进入一个市场都要金国“买地试营销”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但这一次宝洁公司却认为,不管他是香港的婴儿也好,德国的婴儿也好,都是婴儿,都要尿尿,都需要尿布,不会有什么们问题。孰不知他认为没问题的时候,问题却恰恰就出来了。

香港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厚,而德国的消费者却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薄!同样的尿布,怎么能一个统太厚一个统太薄呢?

宝洁公司经过仔细调查才发现尽管香港婴儿和德国婴儿尿量大体相同,但问题不是出在婴儿身上,而是出在婴儿的母亲身上。原来香港的母亲把婴儿的舒适当作头等大事,孩子一尿就换尿布,而宝洁公司的尿布一次可以兜几泡尿,自然就显得太厚了。而德国的母亲就比较制度化,早上给孩子换一次尿布,到晚上再换一次,这中间孩子要尿好多次尿。宝洁公司的尿布兜不了那么多,自然就显得他薄了。这个故事说明,同样的商品再不统的国度销货会有不同的反映,同样的角色再不同的地方表演会有不同的效果。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根据环境、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演出生动的话剧。

三、管理的必要性

〈故事1-8〉中国宽带网的火车头

中国宽带网是中国网通公司开通的,中国网通公司是由中科院、铁道部、广电而和上海市联合投资成立的。筹备网通公司的时候,投资者们对首席执行官的人选问题煞费了苦心最后目光集中到一个年轻身上,他就是亚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田溯宁。

田溯宁是个很有创意的人,组在创办亚信公司的时候并不懂管理,尽管生意应接不暇,但他并不知道公司是在赚钱还是陪钱;哪个项目赚钱,哪个项目赔钱。公司的收入、投资、预存款混在一起,大伙儿稀里糊涂花钱,只是隐约觉得,自己是在赚钱。

公司要想做大做强,需要风险投资家投入新的资金。一次,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顾向元-罗伯特·斯蒂文向田溯宁:亚信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田不知道,文问罗:什么是商业模式?罗解释说,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一元钱在你的公司绕了一圈,变成了一元一,这多出来的一毛钱是在什么地方增加的。一言击中了田的要害。后来1998年1月,亚信召开融姿后的第一次懂事会,风险投资商占亚信一半的席位。他们问田:亚信的营业额是多少?田回答说3000万或4000万美元。投资商说:3000万和4000万差很多。田用中国特色来解释。懂事们火了:废话!你今后这样开懂事会,我们投资人是无法容忍的。这样下去,我们就不叫你管理公司了。田一手创立的亚信,有可能不再叫他管了,他受到很大的震动,意识到不懂管理是不行的。于是他努力学习管理学,再经营亚信的几年模爬滚打中,使资本运营渐入佳境,使亚信年销售收入超过6个亿,在美国纳斯达克一举成功上市,带动了我国著名的新浪网、网易、搜狐等网络也纷纷在美国上市成功。

田溯宁也成长为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36岁就被聘为CEO(首席执行官),成为中国宽带网的“火车头”。

田溯宁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迪是,学习管理学、掌握管理只是是十分重要的

。管理是共同劳动引起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管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说,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管理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指

挥对于乐队,就象经理对于企业,他们的存在是确保组织各项活动实现预定目标的条件。

第二节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1、地位和角色

<故事1-7>跟屁虫的悲哀

有一种名叫列队出的小昆虫,它就是我们常说的跟屁虫,它之所以有这么个难听的名字,是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爬行方式。当很多列队虫在一起走的时候,它们会一只只的首尾相接,成一行前进。带头的那只列队虫就负责找桑树叶——它们最主要食物。不管这只虫爬向那里,后面那些一定会跟着。

有位科学家以一组列队虫作了一次有趣的试验,将它们绕成一个圆圈,让带头者和最后一只首尾相接。这样一来就没有了领导者和跟随者之分了。在圆圈的中央,它放上一盘桑叶。这位科学家想知道,这种没有领导者和跟随者之分的情景能维持多久。他认为,等它们饿的厉害时,这个圆圈一定会解散,大家会抢着去吃桑叶。但结果却大出他的预料。这些列队虫最后饿的奄奄一息,仍然时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圆圈,食物虽然就在中间,离它们仅几英寸远,但它们仍然只知道一只更着一只爬行,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寻找食物。

这个试验的启迪是,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处在不同的地位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就好比演戏一样,如果大家都扮演一样的角色,这个戏就没法演。管理者的角色时十分重要的,有人提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角色,代表者、联络者、领导者、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处理、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2、角色期待

社会角色具体地说就是“一种职能,对一种对每个处在这个地位的人所期待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H·C·科思,1967)。这里的角色期待,不仅具体个体

的意识和行为为转移,而带有社会评价的标志。由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经历不同,对角色的评价可能差别很大。

<故事1-8>颇有争议的经济学家

张五常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担任

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被评为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被邀参加诺贝尔颁奖大会,面对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表表演讲。后来他应聘到香港大学当教授,授予1991年香港大学“最差教学奖”,全港哗然!原来他虽然讲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很受学生欢迎,但他又不拘小节,不按常规办事,不备课,不板书,不布置作业,不介绍参考书……因此,按照香港大学有关规定一条条打分,他就得了最低分。

张五常的故事告诉我们。角色的成分是复杂的,有理想角色(即社会对某一角色规定的理想规范)、领会角色(即个体理解的行为模式)、实现角色(即人们在特定社会地位上的实现行为),三者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社会角色就是它们的对立统一体。因此,每个人在扮演一定的角色时必然表现处自己的个性特征。社会对角色规定的行为规范并不是绝对的,总要给表演者留出“许可范围”不妨段其为“扮演角色的风格”。

3、角色冲突

每个人一方面是社会的人,可以扮演很多社会角色;当一个人要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事,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直到左右为难。一个优秀的营现者要善于处理好各种角色冲突。

<故事1-9>梅考克和他的员工

西洛斯·梅考克是美国国改农机公司的创始人,世界第一部收割机的发明者,人称企业界全才。他几十年的企业生涯,历尽沧桑,但他即全才的素质,赢得了市场的屡屡成功。作为老板,梅考克有权左右员工的命运,但他从不滥用职权,经常为员工的设身处地着想/

有一次,一为老员工违反了工作制度,不仅迟到汹酒闹事,按公司制度,部门经理提出开除他,梅考克同意了。决定一公布,这个老员工火冒三丈,对梅考克说:“当年公司负债累累,我与你患难与共,三个月不拿工钱也毫无怨言,而今犯这点错误你就一脚把我踢出去,一点情分都不讲!”梅考克平静地说:“你知道不知道这是公司,是个有规矩的地方……这不是你我两个人的私事,我只能按章办事,不能例外。”

后来梅考克了解到这个老员工的妻子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一个跌断了一条腿,一个因吃不到妈妈的奶整夜啼哭,老员工是在极度痛苦种才借酒浇愁因而误了上班的。于是梅考克从包里掏出一背钞票塞到老员工手里,说:“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赶紧回家去,把家里的事料理好!”老员工转悲为喜:“你是想撤消开除我的决定吗?”梅考克反问:“你希望我这样做吗?”“不,我不希望你为我破坏了规矩。”“对,这才是我的好兄弟!”事后,梅考克安排这个员工到他家的牧场当了管家。

梅考克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要想处理好角色冲突,首先要将自己扮演的角色分清层次,不要混为一谈。但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要这样,有时没必要分那么清,最好是睁只眼闭只眼,将其糊涂化。

<故事1-10?>周恩来的技碑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到交都附近的岚山游玩,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岚山有一块石碑,很多游人都围着它照相。原来石碑上刻着周恩来年轻时写的一首诗《西中岚山——日本高都》:“人见一点光明,真越觉娇妍,”笔者细读这首极富人生哲理的诗,联想到总理在文化革命当中善于处理各种角色冲突、尽量减少社会劳动造成的损失的事迹,真是志慨万千!中国传统观念是清晰了好,模糊则不好。其实,清晰中有模糊、模糊中有清晰,这才是常态。

二、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管理者要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需要是各一定的技能,就象演员扮演自己的角色需要一定的演技一样。

1、技术技能

<故事1-11>不听工匠言

《吕代春秋·别类》中有以下论述:宋国大夫高阳要建造一所住宅,买了一堆木料。工匠对他说:“木料没有干,现在还不能动工。如果在没干的木料盖起来的房,当时看起来挺好,过后一定会倒塌的。”高阳应急于住进新房,反驳到:“根据你说的道理,房子是倒塌不了的。因为木料和泥巴都一天比一天干燥,木料越干越硬,泥巴越干越轻,拿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泥巴,房子怎么会塌呢?”工匠被他反驳的无言以对,只好刚盖好时看上去不错,可后来果然倒塌了。

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具备了这种技能便被称为“内行”,否则就是“外行”。过去关于外行能不能领导内行的问题引起过争论,现在看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外行领导内行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2、人际技能

所谓人际技能,就是与组织内外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充分运用人际技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是管理者份内的事。人际技能要求管理者善于理解他人,最大限度地同各种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处好关系,这样才能搞好工作。

<故事1-12>马蝇效应

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他任命参议负萨蒙·蔡斯虽然能干,但十分狂妄自大。他本想入主白宫,竞选中却输给了林肯,十分不服气。林肯就对朋友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小的时候我和哥哥在肯塔基志家犁地,我吆喝马,哥哥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饭时间却在地里跑的正快,我差点都跟不上它。到了地头,我才发现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屁股上,我随手就把它打落了。哥哥说你为什么要打落它,我说因为它叮马。哥哥说,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马跑得这么快呀。”最后林肯说:“现在有一只叫‘急塾欲’的马蝇正叮这蔡斯先生,只要它能使蔡斯先生和他的部下部停的跑,我就部想去打落它”。

<故事1-13>盛田昭夫的绝招

1961年,索尼公司的一个工会要求盛田昭夫雇佣他们的会员,查到就要组织罢工。当时正值公司正5月2日即将举行成立15周年庆典,届时池田首相也将参加。该工会头头声称,如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的罢工日就选择在那一天。盛田昭夫也有自己的看法,它说:“只雇佣某一工会成员的做法是损害企业权益的行为,别人也完全有权力组织新的工会。有自由才会有社会。”所以他要采取了针锋相对、村步步让的策略。但是,如果真的在庆祝日哪天宣布了罢工,公司会很丢面子。这怎么办?

在索尼公司庆祝日那天早上,罢工的人群包围了公司办公大楼,街上站满了这个工会的会员。也有一些工程师组织起自己的工会,打出支持公司的旗号,围在罢工者的外围。大楼已挂器庆祝的条幅,只是池田首相和其他嘉宾迟迟没来。罢工者以为公司被迫取消了这次活动,但很快就意识到搞错了地方。

原来,公司全体经理包括盛田昭夫都守侯在这个大楼里,与工会代表谈判。只是前一天晚上,他们才给300名嘉宾包括池田首相一一打出了电话,告知庆典地占改在一里外的王子宾馆。结果,池田首相和嘉宾平平安安的出席了庆祝大会,盛田昭夫在今天早晨还与工会代表谈判,见仍然有结果,就从公司办公大楼后门溜了出来,赶在庆祝活动结束前到达王子宾馆。他走进会场时,大家都向他鼓掌庆贺。首相说索尼公司对使极端分子的态度值得其他公司学习。

最后,闹事的工会放弃了罢工,新的工会宣告成立。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管理者能够迅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动态性情况判断出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抓住问题的起因和实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故事1-14>“堤义明旋风”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有松下、丰田、日立,但不知道日本还有一个西武。其实,日本西悟集团拥有170多家大型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经营的业务涉及铁路、运输、百货、地产、饮食、高尔夫球、学校、研究所等行业。在世界著名财

经杂志《旅布斯》公布的全球最富有的企业家排名中,其掌门人堤义明连续1987、1988两年雄居第一位,被认为是在世界刮起了“堤义明旋风”。

堤义明正值“三十而立”之年,从父亲手中结果了家业,立即面临一项重大选择。当时日本在1964年车交奥运会之后,工商企业蓬勃发展,土地投资十分火爆,几乎人人都知道,炒地皮就等于自己印钞票。但堤义明却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西此货困,退出地产界!”此话一出。立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有人怀疑堤义明是否能够挑得起经济如此大的一个企业重担,有人中伤他是没有半点头脑的草仓,就连他手下的人大负,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他的意见。堤义明在最高决策会议上,面对年龄比他大、经验比他丰富的高层主管说:“我已经预料到,土地投资的好景期已经过去了,供求好讲平衡,大家猛炒地皮的结果,把正常的供求状态搞坏,我看很快就会出现失衡的大问题。”但是,还是没有人支持他的决定。堤义明当即立断了:“我们公司必须做出明智的决定,如果大家一致同意,事情就不妙了,全体一致主张,时常有毛病。现在大家不同意我的想法,我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对,你们全都没有看出这行业的风雨已经快来,危险的很快。我决定了:大家必须照我的话去做!”

堤义明的看法果然没错。没过多久,日本地产业萎缩,很多地产投机者都陷入困境,而西武这条大船在堤义明的导航下早早就驰入了避风港,躲过了风暴的袭击。20世纪60年代后期,保龄球又风行日本,许多大企业都投资保龄球场。堤义明又一次以其先见的洞察力,做出了激流勇退的决定,使西武集团第二次躲过了巨大的突难。堤义明坚持地苟子哲学作为自己经营处世元道:主张可为可不为。该忍的时候他死忍,正象他父亲说的,坚持十年的忍受;但在时机成熟时,该出手时他又毫不犹豫,终于使“堤义明旋风”刮了起来。

技术技能、人改技能和概念技能,使各层管理者都需要掌握的,但不同的管理层要求的重点又不相同。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十分重要;而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概念技能要求更高一些。这些使为什么组织中最又成绩的人不一定就是提拔最快的人的缘故。

第三节管理者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故事1-15>安达信信任危机

安达信只经使世界五大会计师事物所之一,它在同行业中第一个创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前,第一个引入咨询概念,第一个运用商务计放机和数据库。但由于为安然公司做假帐的老底被揭了出来,这块具有90年历史的全字招牌轰然落地。

安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商之一,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名次长期居于微软和因特文前面。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不良,它便采取多种融资手段,把融入资金以利润计入公司帐目,而把债务留在了关联公司,造成上市公司利润在四年之内涨了近一倍的假象,以欺骗投资者。到2001年底,安然公司资金链条经于断裂,不得不申情破产保护。这家公司的申计者,就是安达信。安达信为什么要替安然做假帐?这是因为安达信向安然收取的5200万美元的服务费中,有2700万是咨询收费。如果安达信做出不利于安然的审计投告,咨询方面的合作也会告吹,将使安达信损失一大笔钱。所以安达信不仅为安然做假帐,在安然受到国会和证监会调查时,安达信还烧毁了大量证据,并拒绝出庭做证,引起了公众极大的不满。紧接着,美通讯公司环球电讯频监倒闭,人们发现这也是安达信审计的有操纵利润嫌疑的公司。于是,公众的不信任使得安达信客户纷纷宣布晚离关系。子公司也纷纷离去。

安达信的信任危机说明,管理者的道德论表明也会使企业失去信誉,由强至弱,由盛转衰。管理者的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也就成了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道德概述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明辩是非的规则或原则。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道德。在商业道德方面,有四种道德观:

1、道德历史观

<故事1-16>吉德拉的“三板斧”

菲亚特汽车公司是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但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改汽车市场疲软,再加上公司两个内部出现了管理

问题,菲亚特汽车公司经历了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日子,公司年年亏损,以至菲亚特集团的决策中有人力主甩掉汽车公司这个沉重的包袱。消息传出后,菲亚特汽车公司上下一片恐慌,都不知道哪一天公司就会被头样或解散。

1979年,47岁的维托雷·吉德拉出任了菲亚特汽车公司总经理。他四处调查访问,面上急带微笑,小本子上不停地记东西。一天,他合上笔记本,召开了公司管理人员会议。“诸位,近年来我们公司每况愈下,似乎要从欧洲汽车生产商的序列中消失了。对此,我作为一名菲亚特人,涂志痛心。今天,请大家思考,菲亚特公司的问题在那里?”一片沉默。吉德拉随即宣布:“散会!”众人深情严肃的离开会场。望着大家的背影,吉德拉相信大家开动了脑筋。

几天后,吉德拉又召开了公司管理人员第二次会议。这一次他可没马上宣布散会,而是举起了他的“三板斧”:“我们要大幅度地进行机构调整,大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合承受能力》”吉德拉严肃地说:“菲亚特汽车公司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是导致企业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

吉德拉动手果断。首先,关闭了汽车分厂合周外机构,淘汰了冗负,职工总数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一,由15万人降到10万人。这一板斧遇到了强大阻力。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员工人数在意大利手屈一指,被称为“解决就业的典范”,这次减负数量如此之多,自然引起了各方议论。但是吉德拉丝毫不为所动,坚定地完成了计划。

吉德拉的三板斧是对生产线的改造,第三板斧是对汽车销售代理现制的改革。经过这三板斧,菲亚特汽车公司终于重新涣然一新发了活力,走出了低谷。

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层可能多的人提供层可能的利益。如果解雇三分之一的人能使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人工作更又保障,那这就是道德的。功利主义对效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却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

2、道德权利观

这种观使认为决策要在重视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等)的前提下作出。例如,即使发现财务丢失也不得对雇负搜身等。它的积极的一面是保护了个人自由和隐私,缺点是把个人保护看得比工作更主要。

3、公平理论道德观

这种观点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不能有歧视行为。例如

,某民办学校规定:单亲家庭子女不得入学,这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公平理论道德观会使成负志到受到公平对待,但不利于培养职工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故事5-17>冯景禧的平等观

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十大富翁中,最惹人注目、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冯景禧和他的新鸿基证券公司了。冯景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顾客的思想已涂入每个员工的心,成为公司的行为准则。

冯景禧的平等思想来自一次不平等的待遇。那天,冯景禧下班回家,突然心血来潮,走到巷口转角的面店去吃面。那家店很干净,看起来很舒服于是冯景禧叫了一碗阳春面就坐下来吃,这时隔桌的客人吃完了面去付帐,他吃的时排骨面,付了55元。他出门时,老板和店员站在两边,恭恭敬敬地说:“谢谢,谢谢,欢迎您再来。”冯景禧想,这家店对顾客也很热情。可当冯景禧吃完面,付了7

元钱的帐出门时,就没有人理他了。冯景禧心里不平:难道只有吃排骨面的人值得尊敬、吃阳春面的人就不值得尊敬吗?以后下决心再也不光顾这家面点了,同时也决心在他的店里一定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顾客。

一天,一位乞丐去程来买一块豆浆馒头,服务员感到为难,因为豆浆馒头在店里都是接仓出货的,从来没卖过一个的。恰好这时冯景禧在店里,了解了情况后,他亲自拿了一个包好后郑重地交给乞丐,并在收钱后恭恭敬敬地说:“谢谢您的惠顾。”乞丐走后,店员们好奇地问冯景禧:“老板,以前不论什么顾客光顾,都是我们招呼,这次您为什么亲自接待一个乞丐呢?”冯景禧回答:“平时那些顾客,都是有钱、有身份的人,他们光临我店,当然应该欢迎,这没什么稀罕的。

而这位乞丐,为了尝一尝我们的豆浆馒头,掏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也许在这之后,他再也没有钱光顾我们店了,我当然应当亲自卖给他。

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这种观点主张地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商业道德中,要求决策人决策时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遵守两种“契约”(一般社会契约和特定的契约),将一般道德标准和组织现有道德标准

结合起来,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故事1-18>申请陪读的风波

笔者曾在1994年有新疆教委派遣,到日本北海学园大学进修,为期两年。半年后我想将妻子也办来日来陪读。根据日本入国管理局的有关规定,这是可以的,遂发了在留资格证书。北海学园大学的理事教育长基本证夫知道了这件事后找我谈论,说你以个人在日本学习,感到孤独事可以理解的,但根据日本私立大学协会和新疆教委的协定,进修教师是不能带配偶的。因此你夫人不能到日本来。我直知理亏,连忙道歉,说不让她来了。可后来越想越觉得入国手续都办好了,机会难得,如果不让她来,也许这一辈子都没有出国机会了。可她如果来了又怎么给人家解释呢?于是我想到日语里有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叫“爱人”,它是指“情人”,不是配偶。如果我妻子来了,我就说这是我“爱人”,别人还以为是“情人”,就不会和我计较了。这样,我还是让妻子来了,果然相安无事。不过,由于这毕竟事在投机取巧,所以我还是很内疚,觉得对不起我十分尊敬的素本正夫先生。

二、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作出道德判断,即事不矣已,高高挂起;第二层次是惯例层次,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查维技平常的持续并满是他人

的期望;第三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我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研究表明,人们的道德从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只能逐步发展或停顿,不能超越。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二层次只有少数人,如文革中的张志新能顶住社会压力坚持反对左的那一套,临上刑场北割断喉管都不屈服,其道德水平才处于第三层次。

2、个人特征

人们发现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看个人行为,即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信念的可能性就越大。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成都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自己的命运;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们认为他的命运是由运气和机会决定的。后者不大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前者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来指导其行为。

<故事1-19>富翁和乞丐

有两个人去寻找成功的道路,他们必须经过一片森林,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蜜蜂群。这些蜜蜂不停的嗡嗡叫,并企图蛰他们。其中一个人一边抱怨:“这个鬼地方!”一边心惊胆战地逃出了森林。另外一个人很小心地避这蜂群,但他边躲边四处张望,象是在寻找什么东西。许多年后,一个人成了乞丐,另一个人成了富翁。当两个人偶然在见面的时,乞丐说,上天对他太不公平了,找了一辈子也未找到成功。富翁说,你错了,上天同时给了我们机会,你只看到了蜂群,我却因为蜂群发现了大量的玫瑰和蜜蜂,最终成功了。

3、成功变量

组织的结构设计对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具有主要作用,很躲官员的腐败都是由于权利过大有缺乏制约机制造成的。另外,正式的规章制度、职务说明书、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也对管理者道德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故事1-20>分粥制度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两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事一锅粥,但并没有碗也没有有刻度的容器。大家实验了几种办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取形成了口盖充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集中:方法一: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躲。于是有换了一个人,也是一样。由此可见,权利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结果看起来大家平等了,但每个人只有一天能吃饱,还有很多剩余,其余6天饥饿难受。于是又可得出结论:绝对权利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的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保持公平,但不久就开始为自己和留须拍马的人多分。看来,制度不好会让好人也逐渐变坏。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集体决策和监督机制。这样公平是做到了,但每次分粥分粥委员会都要讨论,监督委员会还要检查,有时还争论不休。等到大家可以吃粥时,粥早就凉了。看来,过于们住也要付出效率的代价。

方法四: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时领粥时分粥的人要拿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像用度度过一样。原来,分粥的人明白,只要有一碗粥比别的碗少,那一碗肯定是自己的,所以他必须公平。看来,一个好的制度不一定很复杂,但一定要形成一个内在的制约机制。

4、环境与组织文化

<故事1-21>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被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汽车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车停在中产阶段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段社

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洞,结果,反之过了几个小时,他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个实验,提出了“玻璃理论”。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的一扇魄力,而这扇魄力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玻璃就会给人造成一种的志觉。

环境和组织文化对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环境和组织文化中,管理者会用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或组织文化中,由于破窗论的作用,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为标准作为行动的指南。

5、问题强度

问题强度影响道德行为。受伤害的人越多,越多的人认为一种行为是邪恶的,行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产生道德行为。

三、挑选员工道德标准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故事1-21>福特应聘的故事

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时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既来之要暗之,他敲门进了懂事长的办公室。一进门他发现地上有一张纸,便弯腰捡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手仍进了废纸篓,然后来到懂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懂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懂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呢?”懂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学历确实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他们只想对大事负责,而不想对小事负责。我认为一个敢于为小事负责的人,将来自然会为大事负责。所以我们录用了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后来成了这家公司的掌门人。该公司也改名为“福特公司”。福特公司在一个世纪里成为世界经济的红跑者。

2、建立道德标准和决定准则

<故事1-22>晏子治政

《晏子春秋》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齐景公让晏子治理东阿,三年后,国内到处能听到诽谤他人的话,齐景公就召回晏子准备置免他。晏子请求说:“请您再让我干三年,到时候我保准誉满全国。”齐景公相信晏子的能力,就同意了。三年后,果然全国称誉晏子的德行,齐景公十分高兴,再次召回晏子,准备奖励他。晏子婉言谢绝奖励。齐景公问“为什么?”晏子说:“前三年我治理东阿时,修田筑路、严管门客,荒淫的人憎恨我;任贤节俭、严惩盗贼,懒惰的人憎恨我;惩贪罚恶、不避权贵、有前有势的憎恨我;对待权贵,不卑不坑,尊贵的人憎恨我。这样一来,谣言四起,毁谤遍地,全国上下都是毁谤我的声音。而后三年,我一改前贤,不修筑道路,放纵宽容;不提倡节约,不惩罚盗贼;亲近的人找我办事,有求必应;对权贵也一改常态,偏袒侍奉。这样一来,原来诽谤我的人都称赞我,因此誉满全国。过去我应受到奖励,您却要置我的官;如今我应该得到惩罚,您却要给我奖赏。因此受之有愧,齐景公听了大为愕然。

这个故事的寓意事十分明了

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整效进行综合评价,就可能由于偏听偏信而使得对部下的功过评价失当,造成不道德的行为养生。

3、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故事1-22>母亲如何给孩子分苹果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再全美挑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去信,要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信给他的影响很深,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的犯人。他们都谈到小时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事。

那位犯人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那个又红又大的

,十分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我要那个最的最红的。”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把大苹果奖励给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慢慢的,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去偷、去抢,结果进了监狱。

那位白宫人士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相同。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吃大的,妈妈把那大的举在手上说:谁都想要最红最大的,现在你们来个比赛,谁赢了就时谁的。她把草坪分成三块,我和弟弟们负责每人一快负责修剪它,看谁修剪得最快最好。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在我的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绝不能投机取巧或不劳而获。

提高员工道德水准的途径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还有设定工作目标、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管理者以身作则、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等。

四、社会责任概述

管理者在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管理者也时员工,仅向股东负责,主要责任就时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当他们追求利润以外的其他目标时,实际上是在扮演非选举产生的政策制定者的每色,而判断“社会应该怎样”,不是企业管理者的专长,应该由公民选举出来的政治代表来决定。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观,或纯经济观。另一种观点是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认为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不污染环境、不歧视顾客、不发表欺骗性广告、参与社区活动及赞助慈善事业等,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公众期望,能可靠地获取较多的长期利润,能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能减少政府管制,企业股票也会被看成风险低和造明度高的。这种观点被称做社会经济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管理学原理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 管理(Management)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特征:(1) 具有明确的目的 (2) 组织的核心资源是人 (3) 拥有规范和限制成员行为的系统结构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效果:目标的适宜程度和实现程度 效率:实现过程中资源投入输出比 绩效:衡量管理者利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要,并实现组织目标的效率和效果的尺度。 低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但不善于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但因太贵而买不起 低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错误,利用资源不充分。 结果:低质量的且顾客不需要的产品。 高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不当,但资源利用充分有效。 结果: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但顾客不需要。 高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并充分利用资源以实现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且质量、价格都合适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总结:组织是使个人力量倍增的工具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 管理工作的职责就是帮助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目标 计划(planning):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1)决定组织将要追求的目标 (2)决定实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 (3)决定如何分配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Organization):建立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互动和合作的工作关系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设置职位、层次、部门,将合适的人安排到相应职位 领导(Leading):管理者运用影响力以及沟通技巧来协调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控制(Control):管理者监测计划执行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与计划目标偏差的活动。 第三节管理者 组织成员:管理者、操作者 操作者负有把事情做对的责任管理者负有做对的事情的责任 狭义的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必须有下级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复习资料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 1、组织及其要素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 要素:成员、目标、活动、资源、环境 2、管理的必要性(6) 管理即是整合组织的各种要素 3、企业特征 商品性、经济性、联合性 4、企业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要进行哪些活动 任务: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 活动:资源的筹措、资源的转换、产品销售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6、企业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特征: 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7、企业管理的内容 (1)横向分析 经营管理 生产管理: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的管理 技术管理 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资金筹措、资金使用的管理 (2)纵向分析 计划:研究经营条件、制定经营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开动组织、监视组织运行,分析企业活动及其环境特点,研究并实施组织机构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领导 控制 8、作为管理方法论基础的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启示 系统基本元素:物质、信息、能量 系统分类: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系统是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启示:企业管理必须有整体、层次观点;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顺道、重人、求和、法治(明法、一法、常法)、守信、预谋 2、工厂制度早期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管理的探索和思考 小詹姆斯·瓦特、马修·巴尔顿 欧文: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查理·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3、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什么会在美国产生和迅速推广(29、30)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题一】人类的管理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为什么需要学管理 ●提问: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 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 【教学内容】 一、史前的积累 史前管理实践与思想为近代管理奠定基础: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制要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2、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 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3、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一、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的职能。 三、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一)霍桑试验 (二)工人是社会人 (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四)行为科学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理论的史前积累、古典管理理论和近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控的D.不可以控制的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A.管理的目的性B.管理的必要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民主性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A.管理的自然性B.管理的社会性C.管理的重要性D.管理的历史性5.管理学应属于()A.社会科学B.边缘科学C.经济学D.自然科学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7.管理的核心是()A.决策B.处理好人际关系C.组织D.控制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A.目标B.信息C.机构D.人E.物2.()是系统的特征A.整体性B.复杂性C.模糊性D.控制性E.目的性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A.计划B.组织C.人员配备D.指导和领导E.控制4.管理学的特点有()A.一般性B.边缘性C.历史性D.多样性E.实践性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A.行业B.原材料供应C.产品市场D.政治状况E.社会文化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有机构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D.有管理者E.有各种资源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A.科学性B.自然属性C.艺术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管理工作和人D.决策E.计划三、填空题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四、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学3.系统五、简答题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2.简述系统的观点。六、论述题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C 3.B 4.A 5.B 6.C 7.B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 2.ADE 3.ABCDE 4.ABCE 5.ABCDE 6.ACD 7.BD 8.ABC 三、填空题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四、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五、简答题考试用书1.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2.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观点。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⑨等效的观点。六、论述题1.①管理的两重性的概念;②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共四点);③联系实际说明。2.①管理学的定义;②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③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三点);④联系实际说明。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社会上的管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性质多样,但是这些表面复杂多样的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即本质规律。《管理学原理》就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客观规律,总结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于指导管理实践。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管理类所有专业和经济类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4学时 二、课程内容概述: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二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入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环境与道德;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等管理的职能活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管理的兴趣,了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熟悉基本的管理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管理工具、方法,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团队学习、专家现场授课、学生课堂演讲等教学方式。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模拟公司系列实训、调查与访问、岗位见习、校园体验、管理游戏等。 3、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课程考核方式

809管理学原理大纲内容总结

管理学原理考研大纲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1.管理者与非管理人员的区别。 (1)管理者: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3)团队:是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甚至包括来自组织外部的人组成。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职责不同 2.三种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 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位等级,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非管理雇员分派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 动。 (2)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基层管理者,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决策,特 别关注日常的管理工作; (3)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部责任的人,主要职责是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等。 3.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

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要点: ②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这些职能一般划分为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 ②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 ③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组织的工作活动。 效率和效果: ①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 不浪费资源。 ②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③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涉及事情的结果。 4.管理者履行的四项职能。 1)计划是设立和明确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和方案。计划是管理的起点, 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的两大任务。它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 2)组织是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所制定的行动方案,管理者必 须进行的工作安排。它包括决定应该从事哪些任务,应该由谁来从事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和归集,谁向谁报告,以及在哪一级作出决策的过程。 3)领导是指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完成目标,这是因为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它包 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或者沟通==处理雇员的行为问题等。 4)控制是指监控,比较,纠正的过程。监控是指关注事情是否在按计划进行;比较包括 衡量和评估工作绩效,并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纠正是指如果比较中发现显著的偏差,管理者要使工作绩效回到正常轨道。 5.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明茨伯格发展出了10种管理行为,并将其进一步组合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包含了人与人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包括挂名首脑、领 导者和联络者。 挂名首脑:是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信息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 传统上来讲,管理跨度为()合适。 A. 3 B. 5 C. 15 D. 7 E. 20 2. 战略决定了(),而组织决定了()。 A. 如何,什么 B. 何时做,为什么做 C. 如何做,为什么做 D. 做什么,如何做 3. 以下哪个选项是代表了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A. 组织 B. 控制 C. 决策 D. 计划 E. 领导 4. 战略决策经常是哪种决策的很好的例子?() A. 非程序化 B. 程序化 C. 不重要的 D. 重复发生的 E. 结构良好的 5. 程序化决策是针对哪一类组织问题进行的?() A. 不寻常的 B. 反复发生的 C. 重要的 D. 不重要的 E. 偶尔发生的 6. 非程序化决策的例子包括:() A. 对供应商下订单 B. 开发一种新的产品 C. 对于生产用机器进行定期的维护 D. 寻找人员填补职位空缺 E. 按照规定开除一名违反公司纪律的员工。

7. 某公司正在遵循成本领先战略,以下哪个方面的职能层战略内容与他们的业务层战略相关?() A. 庞大的广告支出 B. 标准化的产品 C. 大规模的的营销 D. 对于人力资源的扩张 需求 E. 用高薪雇用名人做代言人 8. 以下哪种战略更加倾向于将组织视为整体?() A. 业务层战略 B. 职能层战略 C. 公司层战略 D. 运作层战略 E. 竞争层次战略 9. 职能层战略会涉及到以下问题()。 A. 我们目前在哪些业务中呢 B. 我们如何竞争 C. 我们如何支持我们选定的战略 D. 我们需要买入什么样 的业务 E. 到哪里去销售我们的产品 10. 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采用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以在组织和环境之间获得竞争力,这一活动被称为:()A. 战略形成 B. 战略计划 C. 战略管理 D. 战略实施 E. 战略评价 11. 多元化战略通常会与大战略中的哪项战略相关?() A. 稳定战略 B. 收缩战略 C. 内部增长战略 D. 外部增长战略 E. 剥离战略 12. 传统的制定计划的方法是() A. 由分权的计划人员负责 B. 由集权的计划部门负 责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者 3.技术技能 4.人际技能 5.概念技能 6.管理学 二、填空题 1.1916年,法国实业家法约尔提出,管理是由、、、和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根据彼得.德鲁克教授的观点,管理是一种以、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3.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是、、、。 4.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管理就是。 5.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的核心是。 6.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7.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有。 8.在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指、、、、等资源要素。 9.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的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是、、。 11.管理者的职责包括管理者是、、、和。 12.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和作为研究对象的。 13.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划分,管理者可分为:、、。 14.管理学的特点是、、和。 1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和。

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在各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的相对多少计 划 组 织 领 导 控 制 三、单项选择题 1.()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创新 2.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 A.机器、厂房 B.流动资金 C.人力资源 D.无形资产 3.按照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划分,基层的班组长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4.()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次之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5.()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6.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7.计划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8.下面是一个关于各层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与精力分配模型的示意图,有人对此模型表示困惑。根据你对管理实践的理解,你对此模型的评价是: A.不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用于控制工作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少。

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9)讲课教案

2015年第二学期《管理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参考答案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答: 以影响因素在组织内还是在组织外为标准,可以将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 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内的人、财、物等因素,它影响甚至是决定组织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文化环境是指出在组织内存在并影响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条件。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不以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特定环境是指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者、政府部门、社会利益维护团体。一般环境是指与组织有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2、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管理方法,因此,管理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情况寻找不同的答案和方法。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F. Luthans)以及英国女学者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等人。其主要观点包括: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内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即管理者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达到目标,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 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是指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纯经济观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认为,企业只能参加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的权力已经很大,再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权力更大,且企业管理者不具备承担社会职能的专门技能;在缺乏大众一致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贸然行动会导致失败。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决定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回应社会诉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加长期的利润。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 头脑风暴法是“风暴思考之父”奥斯本提出的,其原则是:明确限定范围,明确具体要

管理学原理(附含参考答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1.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 管理者的定义: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的人。 管理者的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2.什么是效率和效果,其对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与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正确的事) 重要性:因为管理者处理的是稀缺的输入(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所以他们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要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管理者要努力实行:低资源浪费(高效率)+高目标达成(高效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3.管理职能论、角色论、技能论、系统论、权变论的观点 管理职能论:管理职能分为四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组织职能包括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职能包括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或者以任何方式处理雇员的行为问题;控制职能包括监督、比较和纠正改进组织的绩效。 管理角色论: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包括: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人际关系角色包括了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人际关系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包括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是作出抉择的活动。包括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管理技能论:管理者履行他的职责和活动需要特定的技能,其中三种基本技能或素质为:技术技能(基层管理者),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人际技能(中层管理者);概念技能(高层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 管理系统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着持续的相互作用,组织是相互依赖的因素包括个体、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结构、相互作用、目标、直觉所组成的系统。因此管理者的工作是协调自己组织中各个部分的活动,以及确保所有的相互依存的部分能够在一起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此外,管理工作的系统观点意味着决策和行动。最后,管理者职责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要认识和理解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管理权变论:因为组织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情境不同,因此可能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普遍的权变量有:组织规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个体差异。 4.什么是组织,其特征有哪些 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特征:(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2)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员组成的。(3)所有的组织都发展出一些深思熟虑的结构。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1.科学管理的原则:(1)对工人工作的某一个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方法,用以替代老的经验方法(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3)与工人们衷心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4)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下来。 2.法约尔的管理原则 (1)工作分工(2)职权(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方向(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 3.韦伯的行政组织特征 其特征依据劳动分工原则,具有清楚定义的层次,详细的规则和规章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关系。 4.霍桑研究及对管理实践的贡献 霍桑研究:1930年代,在梅奥(Mayo)的主持下,于西方电气公司进行霍桑研究,共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而获致了: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 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贡献:霍桑研究在改变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观点认为雇员与组织所使用的机器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5.电子企业介入的三种类型 (1)电子企业增强型组织:在传统组织中建立电子企业单元 (2)电子企业驱动的组织:在传统组织中应用电子企业工具 (3)全部电子企业组织:组织的全部工作流程围绕电子企业模型运转

管理学原理(1-4)-教学内容

一、判断题(60分,错误的地方要改正) 1、亨利?法约尔和亚当?斯密都认为工作分工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2、确保一座金字塔根据计划按时完工体现了管理的组织职能。() 3、即使对于那些不打算成为管理者的人,学习管理也非常有用。() 4、统一指挥意味着每个员工应该听命于其唯一的上级。() 5、在管理学界,吉尔布里斯夫妇以提出科学管理而闻名。() 6、效率的目标是最大化投入成本时,实现输出成本最小。() 7、当代四个管理过程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指挥。() 8、制定目标是管理组织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9、明茨伯格的观点认为,首脑、领导者和联络人角色都是人际关系角色。() 10、技术技能包含管理者对抽象情况能够有效地、合乎逻辑的思考的能力。()

11、小企业的管理者在许多方面结合了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1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13、处在动态商业环境中的一个行业,通常也是高度复杂、面临最多环境不确定性的行业。() 14、可以选择的话,管理者们更愿意在不确定性最小的环境下经营。() 15、决策过程的第二步是识别问题。() 16、直觉决策是系统的、有逻辑的、有序的。() 17、程序化决策趋于常规化。() 18、管理决策可能会随着管理者在组织层级中地位的上升而更加程序化。() 19、大多数管理决策都包括风险因素。() 20、电子会议的两个主要优势是匿名和可靠。() 21、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最大利润。() 22、外部环境分析将识别公司的威胁,而不是成功的机会。()

23、SWOT分析包括识别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24、传统的目标设定要求高层管理人员为其下属设置其需要完成的目标。() 25、一般来说,较高层的管理者关注战术性计划或操作性计划。() 26、要成为一名管理者,个人必须指导或监督他人的工作。() 27、在目标管理中,目标是由高级管理者制定的。() 28、计划给予组织一种应对变化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29、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是既要讲“效率”又要讲“效果”。() 30、一般来说随着管理层次的上升,管理者的技术技能越来越重要。() 二、单选题(40分) 1、科学管理之父是() A.法约尔B.麦格雷戈C.明茨伯格D.泰勒

[教学设计]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精品教案

《管理学》原理及案例之一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的必要性 什么是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虾,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目标 <故事1-1>马和驴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以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匹驴,它们是好朋友。这匹马在外面拉车,驴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出发经西城前往,印度政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它那位驴老弟。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让驴目瞪口呆,惊叹到:“你有那么多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走的路程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所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年复一年围着磨盘转,所以始终走不出这个狭缢的天地。” 一个组织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而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就象那匹马,只有服从了玄奘大师取经的目标,才是有它本身的价值。 2、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工作。不过,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履行程度和重合,入图所示: <故事1-2>木桶和石块、沙子 一天,老师为商学院的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它首先把大石块一一放进一个大木桶里,直到盛不下为止。它问学生:“木桶装满了马?”学生回答:“满

了”。老师又把一堆小石块倒进去,并将桶摇了一摇,小石块填满了大石块的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又些学生小声道:“可能还没有。”老师又将一堆沙子倒了进去,又摇了一摇木桶,沙子填满了小石块的缝隙。他再一次问学生:“装满了吗?”这次学生已经明白了实验的用意,大声说:“没满。”最后老师又将水倒了进去,水用充满了沙子的缝隙。老师又让学生将程序反过来把这些水沙子和石块放进木桶,结果无论怎样都无法将这些东西再放到木桶里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项管理工作的顺序不能颤抖,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作用也不能混淆。否则,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多数实践和精力都用于从事具体作业,或者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故事1-3>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到任以后,他并不是忙于政务,却时常弹琴自娱,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的紧紧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1-4〉吴牛问喘 汉代有一位椒丙吉的宰相,在外出巡视的路上遇到杀人案件豪不予理睬,后来看到一头牛再路边不停的大口喘气,却立即停下来仔细调查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你不理会却关心牛的性命,丙吉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 B.无法控制的 C.部分可控的 D.不可以控制的 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 A.管理的目的性 B.管理的必要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民主性 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5.管理学应属于() A.社会科学 B.边缘科学 C.经济学 D.自然科学 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A.复杂性 B.有效性 C.实践性 D.精确性 7.管理的核心是() 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组织 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A.目标 B.信息 C.机构 D.人 E.物 2.()是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B.复杂性 C.模糊性 D.控制性 E.目的性 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A.计划 B.组织 C.人员配备 D.指导和领导 E.控制 4.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 B.边缘性 C.历史性 D.多样性 E.实践性 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A.行业 B.原材料供应 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 E.社会文化 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D.有管理者 E.有各种资源 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 D.决策 E.计划 三、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 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 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管理2.管理学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2.简述系统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A5.B6.C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DE3.ABCDE4.ABCE5.ABCDE6.ACD7.BD 8.ABC 三、填空题 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四、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Chapter One: Managers and Management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When we classify managers according by their level in the organization they are described as _______. a. functional, staff and line managers b. top managers, middle managers and supervisors c. high level and lower level managers d. general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rs 2. Conceptual skills relate to a manager’s ability to a. take a strategic view of how the parts of the organization function. b. solve detailed problems in groups. c. correctly evaluate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d. understand and interact effectively with others in the organization. 3. The ability to build networks and power bases that increase one’s power in the organization is referred to as _____. a. influence skill b. political skill c. controlling d. strategic skill 4. A manager is someone who a. actually performs the service or produces the product. b. works anonymously behind the scenes. c. sets the 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d. supervises the work of others.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kills is most important for top managers (CEO’s)? a. Interpersonal b. Technical c. Functional d. Conceptual 6. A manager who has a reputation for being open and honest and understands how to motivate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is said to have good ________ skills. a. sales b. political c. Interpersonal d. technical 7. Annie’s Pies produces cakes and pies that come in 207 different flavors that are shipped across the USA. Each week, 3 or 4 new flavors are added. Annie’s produces high quality cakes and pies using the best ingredients, it wastes little, and few employees work overtime because the business operates a. effectively. b. reliably. c. efficiently. d. flexibly. 8. Doing a job in a way that achieves results without wasting any resources is referred to as being ______. a. effective. b. efficient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管理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抽象、提炼和综合,是各门具体管理学的共同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只有在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管理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相关的技能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和管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管理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熟知管理的基本职能;掌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通过本章学习,在掌握以上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管理的特征与性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运用管理的基本职能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点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教学难点 管理的性质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4课时。 教学大纲 第一节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的性质 四、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二节管理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管理学的概念 二、管理学的特点 三、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四、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系统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归纳演绎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