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概论第六章

新媒体概论第六章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新媒体中网络传播的类型,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发展历程,掌握web2.0特征。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1、新媒体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介形态,利用数字技术、手机、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讲,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2、新媒体构成要素: 1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信息的呈现上是多媒体。 3全天候和全覆盖 4商业模式上有创新性 5媒介融合的趋势 3、概念的诞生和演进(小题)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给总统的报告书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 4、网民规模、成形结构比例等(小题) 截止到2015年6月: 网民规模6.6亿,手机网民规模近5.9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8.9%. 农村网民规模1.86亿,占网民总数的27.9%。

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64%,农村30%。 人均上网时长25小时。 搜索引擎的网民用户5.36亿,使用率80.3%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3.74亿,增长率3.5% 网络团购用户规模1.76亿,增长率2.2%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9亿,增长率为17.9% 网上旅行预订网民规模2.29亿,增长率3.3% 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7849万 即时通信用户规模6.06亿,占网民总体的90.8% 数据解读 1、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手机上网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 2、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 3、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助力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 4、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发展 为什么网民规模渐趋稳定? 1、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2、运营商和各大厂商联动,加快网络向生活的渗透。 3、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 4、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增加了网民的使用粘性。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 1、技术与市场发育 2、资本市场准备 3、党政重视支持 4、加强对意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 式。 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 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 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就是技术上的数字化。 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5.智能电视:就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就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 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与移动媒体。 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就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 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 与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与传承提出了挑战。 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95亿。 ·新媒体的优势 1.从传播学分类来瞧,目前较为同行的就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 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 体,就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 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就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与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媒体与新媒体概述 第一节媒体的释义 一、媒体、媒介和传媒 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先出现了?媒体?这一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媒体在英文中表述为Media,广义的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如:计算机、光盘、网络、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录音、录像、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和印刷材料等都属于媒体。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也称媒介。 媒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首先与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94年2月7日,马克思在科隆法庭就《新莱茵报》的审制法案发言时,强调无产阶级报纸的功能是?喉舌?。这样,在全球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媒体成为一个政治单元,成为宣传的组织,媒体的功能被界定为生产社会共识和凝聚普遍意志精神产品的工具。这种功能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仍然被强调。 媒体概念的综合性还在于它是文化产品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地域文化表达的文化实体,是一种生产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经济单位。从这个角度讲,媒体也是采集、生产、销售(传播)信息和知识产品的工商业组织。 ?媒介?是指以图文声像等符号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它是连接传输与接受双方的中介物,包括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如传统的书籍、报刊、广播、电影,以及现代的电视、网络等。所以,媒介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物理形态。?媒体?还包括?媒介组织?的概念,是指依托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把图文声像的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传播和营运,并对其拥有完整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机构,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影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或者简略地说,?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媒体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指具备承载信息功能的物质实体,是传递信息使用的工具。第二种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单位组织,也就是传媒机构。 ?传媒?,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名词意义的?传媒?,它等同于?媒介?,即?传播媒介,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工具?。二是作为动词意义的?传媒?,它重点是指对媒体信息的传播,所以,我们认为传媒是媒体传播者借助媒介与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反馈与交流的活动。它强调媒体以媒介为途径、手段和方式对信息进行输入、储存、整理,又通过媒介向受众传播,并能与受众发生信息上的互动。所以,传媒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流动过程。 第二节新媒体的概念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P.Go1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接着,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且这个趋势在不久以后扩展到了全世界。然而与以往的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一词极具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媒介产品,这些产品未经精确定位就都被归为新媒体一类之中。新媒体所包含的媒介形式仍然处在发展之中,并且其膨胀趋势还在扩张之中。 目前世界上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若干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有过一个定义,即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美国的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doc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2017-2018(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新媒体定义(名词解释)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微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多选题) 1、数字化; 2、多媒体; 3、互动性; 4、网络化; 5、个性化 三、新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单选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3、从消费产品到生产内容。 四、用户生产内容(UGC)(名词解释) 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Gre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 五、UGC的特征(单选题) 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 第二章新媒体类型 ★第一节网络媒体 一、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单选题)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微博、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 。 户外新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

二、搜索引擎的特征(多选题) 1、搜索引擎本身不生产内容,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 2、搜索引擎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却能控制信息的传播。 三、搜索引擎的分类(单选题) 百度搜索属于: 1、目录式搜索引擎;2、全文搜索引擎;3、元搜索引擎;4、垂直搜索引擎 四、门户网站的概念和功能(多选题)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被称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BBS、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 五、门户网站的类型(单选题) “中国四大门户”属于以下那一类 1、综合类门户网站; 2、地方生活门户网站; 3、垂直类门户网站 六、门户网站的特性(选择题) 1、先入为主的导航性; 2、庞大的用户群; 3、网民的依赖性与高黏性; 4、完善的搜索引擎; 5、灵活性。 七、社交网站SNS(名词解释) SNS(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社交网站是为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创建的在线社区。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络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八、网络社区(单选题)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最早兴起的概念之一,是伴随着网络以及网络行为的扩展而出现的一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区作为言论传播和人际互动的新平台,是社会群体互动的最重要的网络场域之一。 网络社区包括趣缘型网络社区、SNS型社区(社交网站)、幻想型网络社区、交易型网络社区。 九、博客(名词解释)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ger的音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 和Log 的组合词,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 brevity);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数字化:最显著特征○交互性:本质特征○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信息传播○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的主要特征:○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与新媒体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的概念:是相对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的主要特征:○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网站与没有绝对的界限○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网络报纸/杂志

课程标准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和编导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这一课程的教学建立在对传统媒体已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作为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 2.能力目标: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概说 【目的要求】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内容主要是了解新媒体概论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新媒体的概念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3.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4.新媒体的社会影响 【自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媒体的宏观发展状况。

第二章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 【目的要求】 介绍门户网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探讨门户网站的特征及其影响;介绍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比较研究Google和百度,分析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内容主要是了解门户网站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门户网站概述 2.门户网站的特征及影响 3.搜索引擎发展概述 4.搜索引擎详析 5.两大中文搜索引擎的比较 6.搜索引擎的未来之路 【自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媒体的宏观发展状况。 第三章虚拟社区 【目的要求】 介绍虚拟社区的概念由来,讲解发展历程,探讨虚拟社区的特点和社会影响,重点剖析商务类和教育类虚拟社区。组织学生观察教育类虚拟社区(例西祠胡同安广院BBS),引导学生熟悉这一类虚拟社区,掌握这一类虚拟社区的特点及其在群体中的作用,对群体的影响。 【教学设计建议】通过网站链接介绍虚拟社区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虚拟社区的基本概念 2.虚拟社区的发展历程概述 3.虚拟社区的特点 4.虚拟社区的社会影响 5.商务类和教育类虚拟社区 【自学内容】试论虚拟社区的现实影响——以西祠胡同安广院BBS为例 第四章网络文学 【目的要求】 了解网络文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熟悉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教学设计建议】通过网站链接介绍网络文学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网络文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网络文学概观 3.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 4.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自学内容】小组作业,通过二手资料收集了解我国网络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发展瓶颈,给出解决途径,完成中国网络动画市场调查报告。 第五章数字电视 【目的要求】

新媒体概论-卷A-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装---------------------------------------订-----------------------------------线------------------------------------------------------------- 年级: 专业: 组别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20 -20 学年第 学期XXXXXXXXX 期末考试试卷(闭卷) 专业: 年级: 课程:新媒体概论 (必修课) 一、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有2-4个答案,多选或错选不得分;少选,每选对一个得0.5分 1. 以下哪些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价值要素:( ) A.重要性 B.显著性 C.趣味性 D.接近性 E.娱乐性 2. 以下哪些原因使得针对新媒体著作权保护变得十分困难:( ) A.网速太快 B.零成本复制性 C.全球传播性 D.隐蔽性 E.共享性 3. 电子商务的一笔交易一般包含着:( ) A.资金流 B.信息流 C. 人才流 D.物流 E.交易流 4. 评估网络广告效果的标准主要有:( ) A.被动浏览 B.主动点击 C.交互性 D.销售收入 E.广告价位 5. 以下哪些是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 ) A.方便性 B.普遍性 C.娱乐性 D.开放性 E.安全性 6. 视频网站的主要特点有:( ) A.用户互动 B.高度专业性 C.内容生产速度快 D.内容来源多样化 E.视频可以植入网页 7. 网络舆论的主要功能有:( ) A.交流思想 B.信息传播 C.舆论监督 D.商业盈利 E.娱乐大众 8. 以下哪两个是新闻的两块基石:( ) A.真实性 B. 新鲜性 C.重要性 D.趣味性 E.接近性 9. Web2.0的主要特征有:( ) A .微内容 B.开放性 C.社会性 D.娱乐性 E.新闻性 10. 以下哪些是网络舆论的的主要特性:( ) A.丰富性 B.商业性 C.互动性 D.及时性 E.专业性 11. 影响谣言产生、传播的因素主要有:( ) A.事件的重要性 B.事件的模糊性 C.信息的不对称性 D.公众的教育水平 E.造谣者的水平 12. 影响网民上网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 A.是否会外语 B .教育水平 C .年龄 D.教育水平 E.性别 13. 网络安全包括哪四个层次:( ) A.国家安全 B.人身安全 C.商业安全 D.个人安全 E.自身安全 14. 与传统广告相比,网络广告的主要特点有:( ) A.互动性和主动性强 B.实时性强 C.针对性强 D.形式多样 E.商业性强 15. 微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 B.主动性强 C.简单易用 D.即时性强 E.专业性 16. 驱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 .现代工业的发展 B .信息产业的发展 C .各国政府的推动 D .新闻媒体的炒作 E .军事竞争的需要 17. 以下哪些广告形式属于网络广告:( ) A.文本链接广告 B.电子邮件广告 C.视频广告 D.户外广告 E.电梯广告 18. 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 ) A .企业网络经营 B .企业信息发布 C .网上购物 D .网上招投标 E .网上聊天 19. 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在技术层面上,博客满足了四零条件,四零指的是:( ) A.零经验 B.零技术 C.零成本 D.零编辑 E.零形式 20. 以下哪些是网络上对著作权侵权的特点:( ) A.成本高 B.隐蔽性 C.迅速性 D.全球性 E.罪证难以收集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的阅读行为会消失。( ) 2. 京东商城的模式是C2C 。( ) 3. 新出现的媒体形态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 ) 4. 微信是国内第一款移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 ) 5. 将下载后的电子图书重新放到网上发送出去,属于侵权。( )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611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总学时数:16 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0 总学分:1 选用教材: [1]《新媒体导论》蒋宏,徐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1 参考书目: [1]《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9-1 一、课程说明 进入21世纪,“新媒体”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将所有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信息接收工具统统成为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无处不在,而且数字新媒体产业正在加快步伐前进。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新媒体概论》这门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同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门课程强调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使用能力。 表现形式和社会内涵相结合:“新媒体”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门课程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新媒体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帮助学生对新媒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是今天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本门课程的讲授仅仅是最初步的工作,是对新媒体深入研究的基础。 同时,本课程着眼新媒体发展前沿,将新媒体置于传媒生态之中,在了解新媒体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的同时能够从“技术—传媒—社会”三维视角考察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特征、规律,把握其发展脉络,认识其发展现状;从而逐步掌握新媒体内容的创意思维。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概述

第二章网络新媒体 教学目的:对网络新媒体的各种产品分别进行讲解,并对由此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第三章手机媒体 第四章新概念电视

新媒体概论复习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 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 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2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78 公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131 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 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137 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 治过程中的互动。123 网络暴力是指网名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264 数字电视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受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41 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32 媒介融合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83 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23 摩尔定律:指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81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84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270 二、简述: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型: 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15--17 主要类型:互联网新媒体 手机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19 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哪些:1.技术与市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2016.2.24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新媒体概论 (2)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定义 a)技术说 那些可以使用户之间、或者用户与信息之间进行互动的一种传播技术,通常以电脑技术为基础。 B) 行为说 新媒体技术能够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收获,这样的一种收获就是能够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传播,所以使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更难以控制。所以在他看来,由于新媒体的诞生,能够使人类的行为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以前在传统媒体时代不能做的一些事情,在新媒体时代成为可能。 C) 组织说 新媒体创造一个新的知识空间和传播空间,这一空间使人们脱离了原有的、线性的、等级的和僵化的本土知识形态和关系,形成了一种离散的、复杂的和灵活的知识体验。 D)三合一 定义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环境 1.扩展我们传播能力的技术和装备 2.我们开发和利用这些技术的传播活动和实践 3.围绕这些技术和实践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结构 所以基于这样的一种观点,我们对新媒体的定义是: “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这样的一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层面: 在技术层面,新媒体是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它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

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为全媒体。 在实践层面,新媒体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在社会组织层面,我们说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至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新媒体的独特景观。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一个比较,总的来讲,我们可以把新媒体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 所有信息都以01方式进行表达。 2.多媒体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够通过不同媒体形式来表达信息。 3.互动性--灰常重要!~ 最大的特征,新媒体提供给受众一种互动式的获取信息方式,包括人与人,人与后台之间的互动。 4.网络化 信息的发布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发布方,所有网络上的成员都有机会进行信息的发布 5.个人化 新媒体时代给出了根据个人需求定制信息的方法。 新媒体的形式 我们主要从四个维度来探讨新媒体如何在形式上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空间。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 韦路

目录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8) 1.1 什么是新媒体 (8) 1.1.1新媒体的定义 (8) 1.1.2 新媒体的特征 (9) 1.1.3 新媒体的形式 (9) 1.1.4 新媒体的内容 (10) 1.2 新媒体的历史 (10) 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0) 1.2.2计算机时代 (10) 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1) 1.2.4 Web2.0 (11) 1.2.5 Web3.0 (12)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2) 2.1技术决定论 (12) 2.1.1.媒介偏向论: (12) 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3) 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3) 2.2 社会决定论 (14) 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4) 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5) 2.2.3 油门-刹车模式 (15)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5) 2.3.1诞生期 (16) 2.3.2成熟期 (16)

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8) 3.1 社会学习论 (18) 3.1.1 社会学习过程 (18) 3.1.2 社会榜样概念 (18) 3.1.3 自我效能理论 (18) 3.2 创新扩散论 (19) 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19) 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19) 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19) 3.3 技术接受论 (20) 3.3.1 理性行为理论 (20) 3.3.2 技术接受模型 (20) 3.3.3 权衡需求理论 (21) 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1) 4.1 新媒体伦理 (21) 4.1.1 网民伦理 (21) 4.1.2 行业伦理 (23) 4.2 新媒体法制 (25) 4.2.1 知识产权 (25) 4.2.2 网络色情 (25) 4.2.3 个人隐私 (26) 4.3 其他控制手段 (27) 4.3.1 市场控制 (27) 4.3.2 技术控制 (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