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UV油墨上光几种常见问题分析

UV油墨上光几种常见问题分析

UV油墨上光几种常见问题分析
UV油墨上光几种常见问题分析

UV油墨上光几种常见问题分析

一、光泽不好、亮度不够

主要原因

1、 UV油粘度太小,涂层太薄

2、乙醇等非反应型溶剂稀释过度

3、UV油涂布不均匀

4、纸张吸收性太强

5、涂胶网纹辊网纹太细,供油量不足

解决办法:根据纸张不同情况适当提高UV光油的粘度和涂布量:对吸收性强的纸张可以先涂布一层底油。

二、干燥不好、固化不彻底,表面发粘

主要原因

1、紫外光强度不够

2、紫外灯管老化,光强减弱

3、UV光油储存时间太长

4、不参与反应的稀释剂加入过多

5、机器速度过快解决方法:在固化速度小于0.5s的情况下,一般应保证高压汞灯的功

率不小于120W/cm;灯管要及时更换,必要时加入一定量的UV光油固化促进剂,加速干燥

三、印刷品表面UV光油涂不上去,发花

主要原因

1、UV光油粘度太小,涂层太薄

2、油墨中调墨油或燥油含量过高

3、油墨表面已晶化

4、油墨表面防粘材料(硅油、喷粉)过多

5、涂胶网纹辊网线太细

解决办法:对要求UV上光的产品,印刷时就应采取相应措施,创造一定的条件:UV光油可适当涂厚些必要时上底油或采用特殊光油

四、UV上光涂层有白点和针孔

1、涂层及薄

2、涂胶网纹辊太细

3、非反应型稀释剂(如乙醇)加入过量

4、印刷品表面粉尘等较多

解决办法:保持生产环境及印刷品表面清洁;增加涂层厚度;加入少量平滑助剂:称释剂最好为参与反应的活性稀释剂。

五、UV光油涂布不匀、有条纹及桔皮现象

主要原因

1、UV光油黏度过高

2、涂胶网纹辊网线太粗(涂布量过大)、表面不光滑

3、涂布压力不均匀

4、UV光油的流平性差

解决办法:降低光油黏度、减少涂布量;将压力调整均匀;涂布辊应磨细磨光;加入光亮流平剂。

六、UV光油附着力不好

主要原因

1、印刷品油墨表面晶化

2、印刷油墨中的助剂不合适

3、UV光油本身黏附力不足

4、光固化条件不合适

解决办法:印刷工艺要提前考虑上光条件;在已印好的产品上涂布增强附着力的底油。

七、UV光油变稠、有凝胶现象

主要原因:

1、UV光油储存时间过长

2、UV光油未能完全避光储存

3、UV光油储存温度偏高

解决办法:注意UV光油的有效使用期并严格避光储存,储存温度以5~25℃为宜。

八、残留气味大

主要原因:

1、UV光油固化不彻底

2、紫外光不足或灯管老化

3、UV光油抗氧干扰能力差

4、UV光油中非反应型稀释剂加入过多。

解决办法:UV光油固化必须彻底,并要加强通风,必要时更换光油品种。

uv涂料的常见问题

uv涂料的常见问题 流挂:流挂现象是在喷涂后烘烤均化阶段最容易出现的一类弊病,在垂直涂装中最易流挂,它的形状像小水珠一样沿着边角垂直流淌,形成的表面缺陷。 @原因分析:原漆的粘度太低、工件离喷枪距离太近涂膜过厚,线速度太慢是造成流挂的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提高涂装粘度、增加固含量,提高溶剂挥发速度:调整喷枪距离和出油量、调整线速度、降低涂装膜厚和烘烤温度. 针孔:面漆上的气泡形如麻点、中间有小孔、象针扎一样密密麻麻的凹于涂层表面。 @原因分析:面漆喷得太厚(特别是施工粘度偏高,更易造成面漆喷得太厚),气温急剧下降 ,助剂、或溶剂配比不合理是造成针孔的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增加开油比例以降低粘度,降低涂装膜厚、调整溶剂挥发速率,提高红外流平温度或者给UV漆加热,放慢UV流水线速度都可以解决针孔问题. 雾光:高光UV面漆固化后有一层像雾一样的表面缺陷,这种问题在单液黑底上最容易出现。 @原因分析:A、溶剂挥发太快、温度和湿度偏高是造成雾光的主要原因,溶剂挥发太快使UV表面吸水、油水不混容 B、如果UV漆溶解力太强或底漆耐溶剂性偏差,底漆未干透,也易使UV漆咬底漆,也容易造成失光( @ 解决方法: A、调整溶剂挥发速率。 B、调整UV漆和底漆配方,将底漆烘干且适当降低涂膜厚度,使底漆在短时间烘烤时相对会干得透一点~ 鱼眼:鱼眼又称凹陷,它一般呈现出圆形凹痕、边缘凸起、看上去就像鱼的眼睛。 @原因分析:工件表面和环境不干净,压缩空气不干净所造成。

@解决方法:重新清洁待涂装的工件和环境、检查压缩空气过滤系统是否正常。 塑胶UV涂料常见问题 1.附着力不佳 机理:单液型底漆与UV面漆之间不存在化学交联,基本上底漆、面漆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分子间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以及底漆和面漆之间的相互溶解,渗透所带来的物理锚合作用,因此要求底漆和面漆之间的配套。底漆太硬面漆难以咬入,UV面漆溶解力太弱,不能形成良好的层间结合,底漆太软容易咬底、发花、发雾,同样面漆太厚,自由基聚合时体积收缩太大对附着力也有影响。 @影响附着力的可能原因 : 1、底漆硬度高;涂装后放置时间太长,干得太透;铝粉漆的铝粉含量偏高都是影响层间附着力的重要因素。 2、UV面漆原因: 树脂和单体自身的粘附性不高;或配方设计时官能度偏高造成自由基聚合反应时体积收缩太大(特别是涂膜太厚时体积收缩影响附着力的现象更明显);或UV固化不彻底,没有形成足够长的分子链。溶剂偏弱或挥发太快、导致对底漆及塑料底材的二次溶解力不够。表面张力太高,不能对底漆充分润湿和流平,配方设计不合理。 @解决方案. 1、调整底漆的硬度,提高底漆烘烤温度延长烘烤时间。铝粉含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 用和UV配套的底漆系统。 2、控制好UV涂膜的体积收缩,调整溶剂的溶解力和挥发速率,调整膜厚、引发剂用量和灯功率,重新选择原材料和调整配方。 2.硬度 硬度的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案

油墨基础知识:色相,遮盖力和着色力

油墨基础知识: 色相遮盖力和着色力 任何一个彩色均由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表示,因而在配色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尽管理论上说黑色是光线的完全吸收,但黑墨仍然具有光泽。丝印油墨是颜料(色粉)与树脂连结料研磨而成的,颜料的粒子周围包裹着一层近乎透明的树脂油,这层树脂油对光线具有折射及反射作用,因而我们能感觉到黑墨印刷在基材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光泽。在油墨配色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印刷工艺、墨层厚度、印刷基材等条件来决定所用油墨。在选择油墨时,要考虑油墨本身光泽、色相、着色力、遮盖力。 1.光泽既可以用仪器测量,亦可以凭肉眼判断,通常在配色过程中仅凭肉眼观察。光泽实际上指的是油墨印刷样受光照射后向同一个方向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小的程度。其直接影响印刷品外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在选择油墨时,要分清油墨本身是亮光、半光还是哑光型油墨,避免混合错误。 2.色相是颜色的基本特征,用于质的区别。配色时,首先要考虑色相是否一致,其检测方法通常是通过刮样纸刮色或者进行模拟印刷,凭人的眼睛对标准样和试样进行观察比较。 3.遮盖力是油墨遮盖其底色的程度。遮盖力越好则其透明度越差,透明度高低影响着油墨套色的效率及受印刷基材影响的程度。 4.着色力是表示油墨浓度高低的一种方法。其测定是以一定量的油墨再加入一定数量的标准白油墨冲淡混合后,再进行与标准样比较的方法。差色力强弱反映该墨混色程度,影响着印刷墨膜厚度。 通过颜色鉴定刮色纸做刮色试验(Drowdown),可以比较油墨试样与标准样在光泽、色相、遮盖力三个方面的差异。具体方法: 在鉴定纸左上角放标准油墨,右上角放配色油墨,两者之间大约相距一厘米左右,用刮刀在与刮色纸近乎垂直的角度用力展平薄敷部分和以倾斜角度轻力快速展开厚敷部分。

UV漆的常见问题和可行性实施报告

UV漆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一、附着力问题 1、基材与底漆附着力问题。 一般出现基材与底漆附着力不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基材油脂过重,建议使用水性附着剂或油性附着剂,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改善。(2)基材含水率过高,基材含水率一般不能超过12%,否则易引起基材变形,导致漆膜破裂、附着力不好、漆膜脱落及漆膜表面白雾状等。水分超标过大应重新干燥基材。 (3)素砂机的原因:在素板砂光工序当中,应注意的是基材纤维十分紧密的板材(如松木类)不适合过于抛光,否则会引起基材与底漆附着力不理想。 (4)固化程度:在UV涂料固化时应注意:头道固化应适宜(不粘砂带、用手指甲划有白痕),否则会引起附着力不理想或影响底漆的柔软性。 2、油漆层间附着力问题。 (1)淋前辊加色过深或色精含量过大,层间附着力不好较多表现在底漆与面漆之间,如颜色过深会吸收大量的紫外光引起固化不彻底,而造成底面脱落。建议在底漆上分遍加色,且一定要注意紫外灯光的能量。 (2)底漆固化与砂磨。底漆的固化程度在生产过程中十分的重要,如固化不好,容易引起整体附着力不好,若固化太过,会造成砂磨效果不好,引起底漆与底漆的层间附着力不理想。一般生产过程中应:注意:固化后不粘手,指甲划有白痕,砂磨后对光看底漆无明显亮光及痕迹。 二、平整度问题 1、素板基材的砂光:涂装好的地板对着光能看见一道道横向的波纹(用手可以感觉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素砂机(重砂机)的问题,应调整设备。 2、底漆涂布量过大,固化太过,砂底不平整,这种现象比较容易分辨。底漆辊痕明显时,底漆加温,改变底漆粘度,调整底漆涂布量,延长底漆流平时间,调整砂光机及灯距、线速等来改善平整度的问题。 3、面漆流平:面漆一般不大存在流平不好的问题,但冬天生产过程中,环境温度过低也会产生平整度不好的现象,一般冬天红外流平的温度不宜过高,超过淋幕机回流温度10℃以上会出现其他问题(如橘皮、收边等)。 三、气泡问题 生产过程中气泡问题最常见,引起气泡的原因也有多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1、温度:水温不宜过高(d70℃,过高容易产生沉淀,而沉淀物又极象小的气泡),一般建议水温在55℃-70℃之间。通过一段时间的加温,油槽中油温达到50℃左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晚上不生产时,水温要回到40℃-45℃左右,第二天生产前应提前加高水温,具体提前加温时间应根据设备加热性能而定。 2、循环及泵速:一般淋涂漆在使用前应通过一段时间的循环消泡,开始循环时应注意油槽中油温低于45℃以下时,最好不要循环,因为循环时会产生一些气泡。温度过低,不利于消泡(油温达到48℃-50℃左右开始循环较好)。泵速的高低也十分重要,因泵速过快而产生气泡有以下几种原因 (1)泵速过快引起泵压过高,油漆进入淋幕机中冲过壁面,产生气泡; (2)回流过大,回流的油漆冲过不断产生的气泡;

油墨的基础知识

油墨的基础知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油墨,可能是我们的课本、文案等等。油墨用它神奇的法术,变幻出了一个个有趣的文字,汇聚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油墨的物理性能 不同体系的油墨其性能有的相差较远,其检验指标也有所不同,以胶印油墨为例,如下所述是一些表达其性能的常规项目。 1.细度是指油墨中的颜料、填充料等的最大粒径,以及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度。 2.透明度指油墨墨膜覆盖在承印材料上,或相迭在另一墨层表面后,其被覆盖所能显现的程度,它是表征油墨墨膜对被覆盖面遮盖力大小的指标,故通常又称为油墨的遮盖力。 3.着色力是指油墨层在承印材料上所能显示颜色强度的能力,它是表征油墨浓度或饱和度的质量指标之一。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的着色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印刷效果和印品质量,而且对于油墨的单位面积用量,关系也十分密切。如选用着色力强的油墨,较着色力弱的油墨耗用量少,又可获得良好的印刷效果。 4.流动度是指油墨在受力后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表征油墨在一定的粘度条件下,墨体所呈现的流动状态和稀稠密现象的,一般地说,油墨的流动度是对粘度、稠度的综合评价。流动度理想的油墨,在墨斗中的流平性和下墨性较好:在墨辊间或印版与橡皮布间的传递、转移性也好;印版和橡皮布上的墨层均匀;印迹墨膜平伏、光洁。流动度太小时,易产生下墨不良;墨层分布不匀等现象,其印迹墨膜表面也会出现波纹。流动度太大时,墨层薄容易造成网点扩大,印迹色泽不浓。普遍采用流动仪测定法。 5.粘度是指油墨流动时的粘滞程度它是表征油墨流体流动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大小的指标。在胶印过程中,一定的粘度是保持油墨正常传递、转移的主要条件,也是决定印迹牢度、清晰度和光泽度的重要条件。油墨粘度过大时,传递、转移困难,使版面墨量不足,造成图文基础裸露形成花版。同样,粘度过大,也易引起纸张拉毛、脱粉现象,或造成印张的剥离。但粘度过小时,则容易产生浮脏,严重时会造成墨体乳化,若使其不能保持正常的传递、转移,并逐渐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堆积起颜料颗粒,当堆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糊版。

胶印机基础知识介绍

第一章胶印机基础知识介绍 第一章胶印机基础知识介绍 章节要求: 1.胶印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2.胶印机的一般分类及命名 3.胶印机工作部件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 4.胶印机的传动系统 第一节胶印机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了解印刷机的发展历史 2.熟悉印刷机的种类 3.掌握国产胶印机的命名原则,能根据机器名称说出胶印机的基本参数 一、印刷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凸版印刷是最早采用的印刷方式。约在公元636年,我国已有雕版印刷。公元1041--1048年,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1400年德国人腾堡发明了手扳平压式凸版印刷机;1812年德国人凯尼希利制成第一台圆压平式凸版印刷机;1860年美国制造了第一台圆压圆式轮转印刷机。凸版印刷的特点是墨层厚实、笔锋挺秀、字迹清晰。 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了采用石版的平版印刷;1890年鲁贝尔在石版的础上发明了胶印机。以后胶印印刷技术不断发展,并出现了自动输纸机等设备。1923年制造的“罗兰”平版胶印机采用等径滚筒系统;1933年双面印刷的单张纸平版胶印机问世;1938年出现了五滚筒型双色平版胶印机;1950年推出速度达10000印/小时的胶印机。 如今单张纸平版胶印机的生产速度已达到18000印/小时,卷筒纸平版胶印机的速度已达70000印/小时以上了。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只能生产一些手工输纸平版胶印机,现在已可生产多种类型的单色、双色、四色单张纸平版胶印机和正反面单色、双色、四色的卷筒纸平版胶印机,以及彩色印报轮转胶印机,这些设备在结构和精度上已达到较先进的水平。 二、印刷机的分类 1.印刷机分类方法较多,其类别多种多样。 1)根据印版种类分平版印刷机、凸版印刷机、凹版印刷机、孔版印刷机、特种印刷机。 1

UV光油常见故障分析

一、光泽不好、亮度不够 主要原因: 1、UV光油粘度太小,涂层太薄。 2、乙醇等非反应型溶剂稀释过度。 3、UV光油涂布不均匀。 4、纸张吸收性太强。 5、机器运行速度太快。 解决方法:根据纸张的不同情况适当提高UV光油的粘度和涂布量;对渗透吸收性强的纸张,可先涂布一层底油。 二、干燥不好、固化不彻底、表面发粘 主要原因: 1、紫外光强度不够。 2、紫外灯管老化、强度减弱。 3、UV光油以过保质期。 4、不参与反应的稀释剂加入过多。 5、机器运行速度太快。 解决方法:在固化速度要求小于0.5s的情况下,一般应保证高压汞灯的功率不小于120W/cm;UV灯管要及时更换,必要时加入一定量的UV光油固化促进剂,加速干燥。 三、印刷品表面UV光油涂不上、发花 主要原因: 1、UV光油粘度太小,涂层太薄。 2、油墨中调墨油或燥油含量过高。 3、油墨表面已晶化。 4、油墨表面防粘材料(硅油、喷粉)过多。 5、涂胶网纹辊网线太细。 解决办法:对要求UV上光的产品,印刷时就应采取相应措施,创造一定的条件:UV光油可适当涂厚些,必要时上底油或采用特殊光油。 四、UV上光涂层有白点和针孔 主要原因: 1、涂层太薄; 2、涂胶网纹辊太细; 3、非反应型稀释剂如乙醇加入过量; 4、印刷品表面粉尘较多; 解决办法:保持生产环境及印刷品表面清洁;增加涂层厚度;加入少量平滑助剂;稀释剂最好为参与反应的活性稀释剂。 五、UV光油涂布不均,有条纹及桔皮现象: 主要原因: 1、UV光油粘度过高;

2、涂胶网纹辊网线太粗(涂布量过大)、表面不光滑; 3、涂布压力不均匀; 4、UV光油的流平性差。 解决方法:降低UV光油黏度、减少涂布量;将压力调整均匀;涂布辊应磨细、磨光;加入光亮流平剂。 六、UV光油附着力差 主要原因: 1、印刷品油墨表面晶化; 2、印刷油墨中的助剂不合适; 3、UV光油本身黏附力不足; 4、光固化条件不合适。 解决方法:印刷工艺要提前考虑上光条件;在以印好的产品上涂布增强附着力的底油。 七、UV光油变稠、有凝胶现象 主要原因: 1、UV光油储存时间过长; 2、UV光油未能完全避光储存。 3、UV光油储存温度偏高。 解决方法:注意UV光油的有效使用期并严格避光储存,储存温度以5-25摄氏度为宜。八、残留气味大 主要原因; 1、UV光油固化不彻底; 2、紫外光不足或灯管老化; 3、UV光油抗氧干扰能力差; 4、UV光油中非反应稀释剂加入过多。 解决方法:UV光油固化必须彻底,并要加强通风,必要时更换UV光油品种。

油墨调配基本基础知识

(一)油墨调配的基本知识 油墨调配是一项很细致的技术工作,要在有专用的房间进行,主要是把握好色相以及防止砂尘落入油墨中。 调配油墨的器材与参照物 (1)调墨工作台:坚硬光滑表面的桌子(或石板)即可当作工作台。 (2)调墨刀:二把调墨刀(最好是一宽一窄)可以调匀。 (3)台秤、刮刀、刮样纸张、装墨盘盒。 (4)配方记录每次应该记下各组分及多种添加物的比例 (5)色表(谱) 除了配方外,墨样及打出的样张均应该保存下来。 室内四周应保持整洁,墙壁不能有面积较大的其它鲜明的色彩。因为环境色对正确辨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色错觉,同是一种灰色的色块,在绿色的环境里偏红,而在红色的环境里却偏青。同一块颜色,周围都是深色,它就 显得偏淡。周围都是淡色,它就显得偏深。因此调配油墨时,无论是观看原稿的 色样,还是调墨后的墨样,都必须避免环境色的影响。 (二)调配专色油墨的方法 对于连续调原稿的复制,必须用网点组合的方法得到。而对于实地原稿,如果用四色网点组合的方法,复制难度极大,复制效果不好,色彩模糊不实,色相 也容易产生偏差,这时就需要按照原稿调配出多种专色来配合印刷。 1、深色油墨的调配 仅用三原色或间色原墨,不加任何冲淡剂来进行油墨调配,统称为深色油墨的调配。深色油墨的调配有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色料减色法成色规律,将原稿色样与色谱对照,分析确定色样中 三原色含量的比例关系,排出主色、辅助色顺序。 (2)选用同型号的三原色油墨备用,精细产品可选用亮光快干油墨,一般 产品可选用树脂型油墨。 (3)确定调配数量后,然后按调配比例,依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加放油墨。 先秤取含量最多的主要原色,再秤取含量较少的辅助色,然后分几次将辅助色油墨加入主色油墨中,并调合均匀。 (4)利用三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调配的茶色、假金、赤紫,古铜,橄榄绿 等一系列深淡不等的色相,在调配过程中必须注意色相准确,另外,要掌握好燥油的加放量以及根据不同的色相采用不同的燥油。

升华胶印油墨基础知识

热升华平版胶印油墨相关知识 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直接由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转印,又称为“气染”,就是采用具备升华条件的染料型油墨,通过印刷将图文以镜像反转的方式印刷在纸上,再将印有图文的纸张放在承印物上,通过加热加压的方式使纸上油墨中的色素升华转变为气态,从而将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的过程。现今很多印花布(衣服),鞋类和毛毯等多采用热升华转印方式。 热升华转印最主要特色为不需水洗和干燥处理,转印后的图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产品长久耐用,图像不易脱落和褪色,热升华印转印的制作流程为:调配热转印油墨→印刷转印纸→加热升华转印。 平版印刷的热升华油墨及其制备方法,此种油墨可以用平版印刷机印刷,印刷品在转印过程不需要粘合剂,直接可以经过加热将油墨中的色素升华转印到布匹等材料上,可以实现低墨量的多次重复转印,环保节能。 平版印刷的热升华油墨的构成:这种热升华油墨,其组成成份及重量份是:染料10-45份,平版印刷油墨连接料60-90 份,粘度调节剂1-15 份和助剂1.5-5份,。 1.连接料 连接料的作用是使染料均匀分散,使染料具有适合印刷的黏度、流动性、固着性等,印刷干燥后使染料在纸张表面固着。对连接料的主要要求是:与染料的亲和力要小、易释放染料气体,要有适宜的印刷适性和热能转移适应性等。通常用于热升华油墨的连接料有:天然树脂、醇酸树脂、酚醛树脂及丙烯酸系衍生物等。常用的树脂为低黏度乙基纤维、改性醇酸树脂等。常用的溶剂有松油醇、溶纤剂等,其他尚有少量添加剂。 2. 热升华性染料 (1) 染料气体与纤维之间具有分子间作用力,并能向纤维内部扩散。 (2)染料升华温度在200℃以下较为合适。 (3)转印到纤维上的染料色牢度符合要求。 (4)纤维上的色泽鲜艳度好。 (5)染料与纸张无亲和力。 染料:配制胶印气相转移印花油墨采用的染料是分散染料:2BLN(56#)、3B、RGFL还原染料。分散红3B、分散艳蓝2BLN(56#)、分散翠蓝S-GL(60#)、分散黄RGFL。如洋红染料日本三井东亚 Magenta VP。 分散染料的选用:分散染料一般分为低温型染料,中温度型染料,高温型染料。低温型染料有我们常用的分散红E-3B,黄E-2G,兰2BLN等,中温型染料有SE-GFL红玉,GS大红,EX-SF黑等,高温型染料有S-2RFL黄棕,S-BWF大红,S-GFL红玉,HGL兰等。在选用拼色时,尽量用扩散性能和匀染性较好的品种,上染性能比较接近的染料。 一般低温型染料拼低温型染料,中温型染料拼中温型染料。低温型染料的匀染性较好,但升华牢度较差,高温型染料的匀染性性,但升华牢度好。 3.韶关德瑞化学有限公司升华胶印油墨树脂型号 第一系列:升华胶印油墨连接料(油墨凡立水),我们的油墨连接料分亚麻油型连接料和大豆油墨连接料两类,其中亚麻油型连接料是DC3110、DC3001、DC3106、JC3184、JC3118,大豆油系列连接料是DCH3101、DCH3102,此两类连接料具有气味低微,透明性好,环保性好,成胶性好、身骨好、干燥快、网点清晰,光泽好等特点,产品用于单张纸或冷、热轮转胶印油墨、胶印金银墨、胶印荧光油墨等。 第二系列:醇酸树脂,我司的醇酸树脂是油亚麻油或大豆油改性的产品,本系列产品具有颜

UV光油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UV光油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光泽不好、亮度不够 主要原因: 1.UV光油粘度太小,涂层太薄。 2.乙醇等非反应型溶剂稀释过量。 3.UV油涂布不均匀。 4.纸张吸收性太强。 5.网纹辊太细,供油量不足。 解决办法:根据纸张的不同情况适当提高UV光油的粘度和涂布量。对渗透吸收性强的纸张,可先行涂布一层底油。 二、干燥不好、光固化不彻底、表面发粘 主要原因: 1.紫外光强度不够。 2.紫外灯管老化、强度减弱。 3.UV光油贮存时间过长。 4.不参与反应的稀释剂加入过多。 5.机器速度过快。 解决办法:在固化速度要求小于0.5s的情况下,必须保证高压汞灯的功率一般不低于120w/cm,灯管要及时更新,不要等坏了再换。必要时加入一定量的UV 光油固化促进剂,加速干燥。 三、印刷品表面UV光油涂不上、发花 主要原因:

1.UV光油粘度小、涂层太薄。 2.油墨中含调墨油或燥油过多。 3.油墨表面已晶化。 4.油墨表面防粘材料(硅油、喷粉)多。 5.涂胶网辊太细。 解决办法:对要求UV上光的产品印刷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创造条件,上UV光油时适当涂厚些,必要时可通过上底油或更换特殊光油来解决问题。 四、UV上光涂层有白点和针孔 主要原因: 1.涂层太薄。 2.网纹辊太细。 3.非反应型稀释剂(如乙醇)加入量过多。 4.印刷品表面粉尘等较多。 解决办法:生产环境及印刷品表面均应保持清洁,增加涂层厚度。也可加入少量平滑助剂。稀释最好采用参与反应的活性稀释剂。 五、表面涂布不匀,有条纹及桔皮现象 主要原因: 1.UV光油粘度过高。 2.涂布辊太粗不光滑。 3.压力大小不均匀。 4.涂布量过大。 5.UV光油的流平性差。解决办法:降低UV光油粘度、减少涂布量。压力调整均匀。涂布辊应磨细、磨光。可加入光量流平剂。 六、UN光油附着力不好

油墨基本知识

油墨基本知識訓練(升平) A.印刷油墨的組成﹕ 印刷油墨的功能是在任何印刷材料上形成耐久的有色圖案﹐它是具有鮮艷的色彩﹐良好的印刷性能和滿意的干燥速度﹐還應具有耐溶劑﹑酸﹑鹼﹑水﹑光熱等特性﹒印刷油墨主要是由有色物質(顏料或染料)和連結料(樹脂)﹑溶劑与添加劑(填充料﹑助劑)所組成﹒ 一﹑顏料和染色 油墨中的顏料(染料)中﹐有無机顏料和有机顏料兩种﹒ 用于凹印油墨的顏料中﹐必須具有很高的著色力﹑耐光力和化學穩定性﹐有較細的顆粒和柔軟質不磨損版筒﹐在連結料中有較好的分散能力和良好的親和性﹐加入墨中能保持油墨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在相應的溶劑体系中﹐不會變化﹑退色﹑顏料中的游离酸中不腐蝕版筒﹐不會發生升化或滲出污染﹐以上特性是油墨厂在設計油墨過程中選擇顏料的條件﹒ 二﹑連結料 油墨中的連結料是由各种天然合成樹脂組成﹐一般來講﹐樹脂都是有机化合物﹐它具有复雜的結构﹐高分子量和溶解于一些有机溶劑的性質﹐在選擇要求中﹐樹脂能使印刷的墨膜具有很好的光澤﹐附著牢固度和硬度﹐能在選定的溶劑中形成高濃度﹑低粘度的体系﹐具有良好的溶劑釋放性﹐對相應的溶劑能溶解﹐以利干燥成膜﹐与顏料有良好的親和力﹐并与相配樹脂混溶性好﹐還要求色淺﹑無气味﹑透明﹐并在干燥后复溶﹒ 使用在印刷油墨方面的樹脂品种繁多﹐而用在塑料凹印油墨方面的樹脂主要以合成樹脂為主﹐如聚醯胺樹脂﹑聚氯乙烯樹脂﹑氯化聚丙烯樹脂﹑聚氨酯樹脂﹑聚酯樹脂和丙烯酸樹脂等﹒隨著印刷基材的不斷更新﹐油墨所使用的樹脂品种也不斷增加﹐這方面是油墨行業今后研究和發展的方向﹒ 三﹑溶劑 溶劑是能夠溶解其它物質的液体﹐在印刷油墨中﹐溶劑就是溶解樹脂或油脂的液体﹒一般來說﹐溶劑都是有机化合物﹐但是分子結构比樹脂要簡單得多﹐且小得多﹒在塑料凹印油墨中﹐溶劑的作用給予油墨适宜的流動性和粘度﹐能濕潤被印刷的薄膜表面﹐提高被印刷薄膜的吸收性﹐以增強油墨与薄膜的附著力﹐同理調整印刷過程中的油墨的干燥速度﹒在這整個程中﹐溶劑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是凹版印刷的生命力﹐万一錯用溶劑﹐就會引起很大的事故﹐在油墨中﹐溶劑的揮發情況比較复雜﹐其揮發速度与連結料分子對溶劑分子的吸引力大小有一定關系﹒當樹脂或其它高分子物質溶入于溶劑中﹐兩种物質分子彼此緊密結合﹐比單溶劑發揮速度為小﹒ 溶劑揮發速度的快慢﹐是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凹版印刷的情況下﹐溶劑干燥得慢﹐則版子的再現性良好﹐可是容易成為粘連的原因﹒但干燥過快﹐又會產生印刷發白堵版等現象﹒因而﹐選擇适當揮發速度的溶劑﹐是印刷技術的重要事項之一﹒ 气候的變化﹑溫濕的變化﹐印版的深淺﹐墨層的厚薄﹐都与溶劑揮發速度有關﹒

培训资料-印刷制版基础知识

印刷、制版基础知识 第一节印刷基本知识 一、印刷的五大要素 1.原稿:原稿是整个制版、印刷工艺中的依据,直接关系到印刷品的艺术效果和复制还原效果。凹印制版常见原稿有:黑稿、彩稿、印刷品原稿、摄影原稿、设计光盘原稿等。 2.印版:印版即提供印刷用的模版,它是由原稿到印刷品的印刷过程中重要的媒介物。印版因着墨和不着墨部分的结构形式不同而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四类。其功能是根据原稿,区分出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使非图文部分形成空白不接受油墨,而图文部分则接受油墨,在印刷时,使附着油墨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从而完成一色的印刷。 3.油墨:油墨是获得印刷图文的主要材料之一,是体现原稿色彩的重要因素。油墨的种类很多,主要根据印版种类、印刷形式、承印材料的不同而区分,凹版包装印刷油墨主要有里印油墨、表印油墨两大类,其中里印油墨又可分为PVC用油墨、OPP用油墨、PET用油墨等。 4.承印材料:承印材料指印刷过程中承载图文墨色的材料。凹版包装印刷的承印材料主要有纸张、薄膜、铝箔等。薄膜又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脂(PET)等。 5.印刷设备:印刷设备主要指印刷、复合等机械,是实现印刷品生产的关键。 二、印刷种类 1.凸版印刷:凸版印刷简称凸印,俗称铅印,历史最久。目前我国印刷行业采用较多的活字版和铜锌版印刷。 2.凹版印刷:凹版印刷简称凹印,其图 文部分低于印版表面的空白部分。我国 的软包装印刷主要是采用凹版印刷。右 图为凹版印刷方式图解。 3.平版印刷:其印版上的图文和空白两 部分几乎处在同一平面上,故称为平版 印刷。胶印是常见的平版印刷方式。平 版印刷不是直接印刷,而间接印刷。 4.孔版印刷:孔版属于透过性印刷,利用细金属网透空的特性,将图文部分镂空而非图文部分以抗墨性胶质体保护,油墨置于版面上以刮版刮压,油墨透过镂空的图文部分转移到承印物上。常见的孔版印刷方式是丝网印刷,现在仍然应用广泛。 第二节凹版印刷的特点及国内凹印的发展 一、凹版印刷的特点 1.墨层厚实,墨色均匀。凹印能真实再现原稿效果,层次丰富、清晰,墨层厚实,墨色饱和度高,色泽鲜艳明亮,这是由凹印的特点所决定的。凹版印刷采用的是网穴结构,依靠墨量体积不同来表现层次。 2.印刷速度快?。现代凹版印刷机均采用圆压圆形式,特别是卷筒式凹版印刷机,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上没有空档,机器运转平稳,采用微机自动控制,印刷速度最高可达250米/分钟。 3.适应介质广泛。凹印适用的介质非常广,PVC、PET、PE、NY、CPP、OPP、BOPP、组合膜以及其它与以上材料有相同性质的薄膜类、纸张,甚至铝箔等。 4.产品适应范围广。通过选用不同的油墨,可以在纸张、塑料薄膜、纺织品、铝箔、玻璃纸等各种材料上印刷。凹版印刷机可以和柔印、丝印、烫印、凹凸压印、分切等多种工序组成自动化

UV涂料油墨基本知识

UV涂料工艺异常与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 UV涂料(油墨)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UV涂料? UV涂料是指紫外光固化树脂涂料(Ultraviolet curing coatings,)即利用紫外线作为固化能源,在常温下快速交联成膜的树脂涂料。UV油墨为印刷用 V固化树脂。 二. UV涂料发展简史 UV涂料是六十年你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德国拜耳(Bayer)九六八年研制开发出第一个UV涂料产品,其商品名称为(Rosdydalay),主要要组成物为不饱和聚酯和苯乙烯。这种类型的光固化树脂固化速度慢,贮存性不好,而且苯乙烯气味.毒性较大。因此,已逐渐被淘汰。但由于其成本低廉,仍有部分市场。七十年代初,美国sun化学公司开发出了丙烯酸酯单体和多功能团丙烯酸酯及各种贮存性良好的光引发齐的陆续商品人,光固化涂料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 UV涂料(油墨)的基本组成 UV涂料有六个组成部分 1. 紫外光固化的合成树脂(或齐聚物):包括不饱和聚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醇酸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 2. 可紫外光固化的活性稀释剂:活性稀释剂分为单官能度与多官能度两类: A;单官能活性稀释剂主要是苯乙烯.丙烯酸单酯.烯丙基醚类等。其主要作用是作为降粘剂,对涂层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B:多官能活性稀释剂有双官能度.三官能度及多官能度等。其作用是在不使体系的粘度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涂膜的交联密度。当然,通过选用不同类型的多官能度活性稀释剂,可以部分改变涂膜的性能。

3. 光引发剂:光引发剂也称光敏剂。光敏剂的作用是在近紫外的激发下产生自由基,它对光敏感而对热稳定。包括芳羰基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等。 4.固体填料:包括颜料,消光粉,耐磨粉等待。 5.涂料助剂:包括流帄剂,消泡剂,分散剂等待。 6.有机溶剂﹕调整粘度光泽度等作用 第二部分 UV涂料各项性能的检测方法,质量缺陷及施工影响 一. 涂料性能 1. 涂料性能 产品外观和透明度试验按GB 1721-79标准行。常见问题有涂料杂质,结块,起皮,填充物沉底严重等。 2. 涂料颜色 产品颜色试验按GB/T 1722-92标准进行。常见问题有颜色变深,变浑浊等。 3.涂料粘度 产品粘度试验按GB/T 1723-93标准进行。一般测量的为相对粘度,数值与温度有关,涂料粘度是指涂料是指涂料的稀.浓程度,一般根据不同的用途及不同的施工方法来设定。调节粘度的方法主要是调节UV树脂与UV稀释剂的比例。由于UV稀释剂同样参与交联成膜,因此,UV涂料的粘度与涂料的因含量没有必然的联。 4.涂料细度 产品细度试验按GB 1724-79(89)标准进行。衡量填充粉料的分散情况。 5.涂料酸值 产品酸值按HG-2-569-77标准进行。 6.涂料固含量 固含量是指涂料不挥发份的含量。其试验方法为:称取0.5g左右样品于养皿中,

(整理)印刷培训资料

印刷定义: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 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称之为印刷。印刷有多种形式分为:传统胶印,丝网印刷,数码印刷等。 印刷种类: 除了选择适当的印刷媒体(纸张)及油墨外,印刷品的最终效果还是需要通过适当的印刷方法完成。印刷种类有多款,方法不同,操作也不同,成本与效果亦各异。现行使用的印刷方法主要可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及孔版印刷四大类:(1)凸版印刷,印纹高于非印纹 (2)凹版印刷,印纹凹陷于版面 (3)平版印刷,印纹没有凸起或凹下 (4)孔版印刷,油墨通过洞孔的印纹 当今最常用的工业印刷方法有: 1.胶版印刷(又称柯式(Offset)印刷):平版印刷的一种,能以高精度清晰地还原原稿的色彩、反差及层次,是目前最普遍的纸张印刷方法。适用于海报、简介、说明书、报纸、包装、书籍、杂志、月历及其他有关彩色印刷品。 2.活版印刷:凸版印刷技术的一种,一般在文字多,相片及图片少、文字的更改机会大、印品数量不多的情况下采用。适用于印制邀请卡、名片、标签及小型包装盒等小批量任务。传统的顺序号码打印和小商标套印均以活版方式进行。 3.丝网印刷:丝网印刷作为一种利用范畴很广的印刷,按照承印质料的分歧可以分为:织物印刷,塑料印刷,金属印刷,陶瓷印刷,玻璃印刷,电子产物印刷,彩票丝印,电饰告白板丝印,金属告白板丝印,不锈钢成品丝印,光反射体丝印,丝网转印电化铝,丝印版画和漆器丝印等等.孔版印刷技术之一,印刷油墨特别浓厚,最宜制作特殊效果的印件。数量不大而墨色需要浓度的尤为适宜。又可以在立体面上施印,如方形盒、箱、圆形瓶、罐等。除纸张外也可以印布、塑胶面料、夹板、胶片、金属片、玻璃等。常见新产品有横幅、锦旗、T恤、瓦棱纸箱、汽水瓶及电路板等。丝网印刷的灵活性特点是其他印刷方法所不能比拟。 4.橡胶版印刷:凸版印刷的一种,只适用于印制塑料袋、标签及大小塑料包装。通常输入橡胶版印刷机的媒体是卷装而不是单张的,印后要逐张分切。印刷网点、线条的精细度远比不上胶版和活版印刷,不能用以印制书本刊物等。 5.凹版印刷:适合印制高品质及价值昂贵的印刷品,不论是彩色或是黑白图片,凹版印刷效果都能与摄影照片相媲美。由于制版费昂贵,印量必须大,故也是在普遍方法中较少采用的一种。适用于印制有价证券、股票、礼券、商业性信誉之凭证或文具等。

UV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表面张力较高的涂料涂覆于表面自由能较低的底材上,也就是涂料表面张力与底材表面张力相差太大时,容易造成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性不良,接触角变大,使涂料有保持滴状倾向而裸露出被涂面,特别是罩光清漆和颜料份较少的色漆,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缺陷,而且不容易修补。 1缩孔现象 缩孔是由低表面张力的小颗粒或小液滴杂物产生的,它们可能存在于塑胶底材上、涂料中或飞落在刚刚涂覆好的湿膜上。某些低表面张力物质溶解在湿膜中产生一个局部的表面张力差,Marangoni效应将这低表面张力部分的湿膜从颗粒流开,试图覆盖周围高表面张力的湿膜。随着流动的发生,溶剂的挥发,表面张力差增大。流动继续,溶剂的挥发增大了黏度,阻碍了流动而最终形成凹下的缩孔。常见解决方法使用助剂降低涂料表面张力以减少缩孔增加流平。它可将表面张力降低到大多数会引起缩孔杂物的表面张力以下。 2橘纹现象 橘皮现象是涂漆过程中常见又较难克服的流平性问题,影响因素众多,大大地影响到涂膜的平整性。原因及对策如下:(1)在喷涂过程中,由于溶剂挥发太快,湿膜黏度急剧增加,使流平变得困难而产生橘皮。措施是根据环境季节温度变化来选择合适的稀释剂,例如[url=javascript.:;]聚氨酯[/url]涂料的稀释剂有冬用和夏用之分。(2)塑料工件温度太高,使溶剂瞬间挥发,湿膜来不及流平。(3)喷涂时出漆量太小或喷涂距离太远,表面沉积涂膜太薄,流平变得困难。(4)[url=javascript.:;]喷枪[/url]雾化不良,漆雾颗粒过大也产生橘纹。降低出漆量并提高压缩空气输出量,改善雾化性能。(5)喷涂距离太近。喷距太近虽然涂膜厚有利于流平,但压缩空气的冲击力使厚涂膜产生更大的橘纹,反而使流平性变差。(6)涂料黏度过大。涂料粘度大时,涂料雾化性和湿膜流平性都差。因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兑稀并采用带恒温装置的喷涂设备。(7)环境温度偏高,或闪干时间不足就进行烘烤。(8)喷涂室内空气流速太快,使湿膜溶剂快速挥发而难以流平。(9)底材粗糙易造成短波橘纹,要提高喷涂清洁度,减少表面颗粒,减少打磨以避免涂膜表面被破坏而产生橘皮。(1 0)飞散漆雾在已喷涂膜表面的沉积也是造成橘纹的一个因素。另外,尽可能地提高罩光清漆的厚度并延长闪干流平时间,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橘纹,尤其是垂直面的橘纹。 3咬底现象 咬底是涂膜喷涂时,涂料中的有机溶剂对底层产生严重的溶胀起皱而脱离的现象。咬底分为涂膜与底材和涂膜之间咬底两种。底材塑件在注塑时压力不足导致塑件局部密度不一致,存在一定的内应力,而涂料中有机溶剂的极性和溶解力较强时,涂料中的强溶剂会咬进塑件内,出现咬底现象,此时的施工应在不影响涂料溶解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弱稀释剂的极性和溶解力,在涂膜咬底的部位用细砂纸打磨一遍后再喷上一道涂料也可以消除咬底现象,在涂装过程中先将底材易咬底的部位薄薄喷涂,最后将此处和另外部位一同涂覆成均匀涂膜,也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弱咬底现象。 4颗粒现象 涂膜表面常见的缺陷是颗粒,严重影响外观。对于少数微细颗粒,采用1 500目以上水砂纸打磨修饰,颗粒过大时或而积大时用800目水砂纸打磨重新喷涂。由干塑料涂膜要求外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颗粒现象是塑料涂料涂装过程中返修率高的主要原因,涂膜颗粒关键是要做好预防措施 5底漆与清漆层间附着力问题

油墨助剂的基本知识介绍

油墨助剂的基本知识介绍 助剂(辅助剂)是指围绕着油墨制造,以及在印刷使用中为改善油墨本身的性能而附加的一些材料,又称附(添)加剂。也就是说,按基本组成配制的油墨,在某些特性方面仍不能满足要求,或者由于条件的变化(如油墨经长期存放后变质、气温条件,印刷条件、纸张条件等的变化)而不能满足印刷使用上的要求时,必须加入少量辅助材料来解决,这种材料就叫助剂。 它们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每一类油墨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助剂,当然,也有不少是相互通用的。助剂有时也叫调整剂。 助剂的名目繁多,下面大致地列出一些: 1.干燥剂(Drier)。 2.反(防)干燥剂——反氧化剂,防结皮剂(Anti-Oxidant,Anti-SkinningAgents)。 3.反胶化剂(Anti-GellingAgents)。 4.撤(冲)淡剂(Diluents,ExtendingVarnishMedium)。 5.撤粘剂(Reducer,TackReducingCompound)。 6.稀释剂(Thinner)。 7.防(粘)脏剂(Anti-Off-SetAgents,Non-offsetCompound)。 8.消(防)泡剂(AntifoamAgents)。 9.增塑剂(Plasticizers)。 10.香料(Perfume)。 11.防腐剂(Preservatives)。 12.稳定剂(Stabilizers)。 13.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润湿剂(SurfaceActiveAgents,Surfactant,rsionAgents,WettngAgents)。 14.增稠剂——防沉剂,悬浮剂(ThickeningAgents,SusPensionAgents)。 15.光滑助剂(SlipComPound)。 16.防滑剂(Non-SkidCompound)。 17.防针孔剂(Anti-Pinho1eComPound)。 18.防脏剂(Non—scumCompound)。 19.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UVAbsorber)。

印刷油墨基础知识

印刷油墨基础知识 一、油墨的主要成分 油墨由颜料、连接料、填料、附加料等组成。 (1)颜料 颜料在油墨中起着显色作用,它又对油墨的一些特性有直接的影响。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彩色、黑色或白色的高分散度的粉末,根据其来源与化学组成,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两大类。 ①无机颜料是有色金属的氧化物,或一些金属不溶性的金属盐,无机颜料又分为天然无机颜料和人造无机颜料,天然无机颜料是矿物颜料。 ②有机颜料是有色的有机化合物,也分为天然和合成的两大类。现在常用的是合成有机颜料,有机颜料的品种多,色彩比较齐全,性能优于无机颜料。 染料是有机化合物,它可溶于水,有时也溶解于有机溶剂,从某种染料中能制备出不溶性彩色沉淀物,叫色淀颜料,供制造印刷油墨用。 对印刷油墨中使用的颜料要求颇高,特别是颜色、分散度、耐光牲、透明度等,要求彩色颜料的色调接近光谱颜色,饱和度应尽可能大,三原色油墨所用的品红、青、黄色颜料透明度一定要高,所有颜料不仅要耐水性,而且要迅速而均匀地和连接料结合,颜料的吸油能力不应太大,颜料最好具有耐碱、耐酸、耐醇和耐势等性能。 (2)连接料 连接料是油墨的主要组成成分,起着分散颜料,给予油墨以适当的粘住、流动性和转印性能,以及印刷后通过成膜使颜料固着于印刷品表面的作用。连接料俗称调墨油。 连接料可以由各种物质制成,如各种干性植物油,大都可以用来制造油墨的连接料,矿物油也可制成连接料,溶剂和水,以及各种合成树脂都可用于制成连接料。 油墨的流变性、粘度、中性、酸值、色泽、抗水性以及印刷性能等主要取决于连接料,同一种颜料,使用不同的连接料,可制成不同类型的油墨;而同一种连接料,使用不同的颜料。所制成的仍为同一类型的油墨,因它不能改变油墨的根本性能,所以油墨的质量好坏,除与颜料有关外,主要取决于连接料。 (3)填料 填料是白色、透明、半透明或不适明的粉状物质。主要起充填作用,充填颜料部分,适当采用些填料,既可减少颜料用量,降低成本,又可调节油墨的性质,如稀稠、流动性等,也提高配方设计的灵活性。 (4)附加料 附加料是在油墨制造,以及在印刷使用中,为改善油墨本身的性能而附加的一些材料。按基本组成配制的油墨,在某些特性方面仍不能满足要求,或者由于条件的变化,而不能满足印刷使用上的要求时,必须加入少量辅助材料来解决。 附加料有许多,如:干燥剂、防干燥剂、冲淡剂、撤粘剂、增塑剂等等。 二、油墨的种类 油墨的种类繁多,可以按各种方法分类:

印刷概论复习知识点

1、what is graphic communication? Graphic Communic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rt and science. It requires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I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Prepress Press and Post-press. 网目调:Halftone 印量:Run Length 2、印刷用途分类:商业印刷、包装印刷、出版印刷。 3、雕版印刷:阳文反写到阳文正写是我国印刷术的最早形式。 4、我国印刷技术的发明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人和事?①东汉105年,蔡伦发明纸。②宋代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比西方早400年)③公元1297-1298年王祯发明木活字、转轮排字架④王选发明汉字激光拍照系统。 5、古登堡对印刷技术的发展做了哪些重要的贡献?①以字母为活字,创造金属自摸。②应用压印原理制成简单的木板印刷机。③创造金属字模使铅活字规格得到严格控制,便于排版。 6、印刷技术发明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分别是什么? 物质基础:纸笔墨的发明 技术基础:印章、拓石、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应用 社会基础:唐朝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安定、经济发展、国家繁荣,人民的物质生活较富足,进而人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唐时用于佛经、诗集等的传播。 7、广义印刷:排版+印刷+印后加工即印前印刷印后加工 印刷是以一定的方法对原稿图文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8、压力原理是传统印刷的基础,但不需要印刷压力的印刷方法为:静电印刷、喷墨印刷。不需要印版的印刷方法:直接印刷:CTP 9、印刷的5要素: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刷机械。 10、图像原稿的种类:绘画原稿、照相原稿、印刷品原稿、电子原稿。 11、连续调原稿:从高光到暗调有浓淡层次连续变化。 透射原稿:以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制版时用透射光作业。 反射原稿:以不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制版时用反射光作业。 12、印版:用于把油墨传递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 13、印版表面由哪两个不同性能的部分组成?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 14、根据印版表面图文和空白部分相对位置高低的不同,印版可以分为几类? 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孔版印刷。 15、承印物(substrate):接受印刷油墨或吸附色料并呈现图文的各种物质。 16、印刷油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成像物质。 成分:颜料(色料微粒)——呈色物质 连结料(高分子流体)——载体,提供流动性、转移性、成膜性 助剂(附加料)——调节印刷适性 17、印刷机的组成:输纸、输墨、输水(胶印特有)、压印、收纸。 18、凸版印刷(Letterpress Printing): 印版特征:印版部分高于空白部分,印刷部分在同一平面。 印刷方法:墨辊给印刷部分敷墨,压印使版与承印物接触,油墨转移。 印品特征:有不明显的不平整度。 适用于:包装装潢材料、商品表格印刷、书报杂志、杂件。

油墨颜色调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

油墨颜色调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7-9-4 【字体:大中小】 一、首先,要熟悉对油墨颜色的分析 印刷用专色油墨都是以油墨的三原色为基础调配以及与油墨的色调,亮度和纯度的三种特征加以确定。 我们要知道油墨的三原色以及他们的混合情况: 三原色:青、品红、黄 黄色+青色绿色 青色+品红蓝(紫)色 黄色+品红红色 黄色+品红+青色黑色(近似) 我们在实际调配专色油墨中,在三原色油墨的基础上再加上冲淡墨、白墨、黑墨,即可得到我们想要的所有颜色。 二、要熟悉对标准色样的分析

对于标准色样我们要估计色样所带的色相,以便用来决定用什么色相的油墨来调配,同时调配时还要了解色样颜色的印刷条件,如使用什么印刷方法,凹版还是平版,实地还是网线等,因为不同的印刷方法其墨层厚度是不同的,颜色也是有差别的,知道了印刷方法和版面情况以后可以在调制时尽可能模仿其墨层厚薄来作对比,对于色样版面是以网线为主,在调色时可以侧属于底色一致,如果是以实地为主,调色时可以侧重面色一致。如果二者都有时,那底色和面色就都要兼顾了。对色样的分析时还要看色样所印的是什么纸张,纸张对油墨颜色是有影响的,在调色时最好用色样所印的纸张来进行对比,这样调配的颜色将会更加接近标准色样。 三、油墨颜色调配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是不同厂家油墨不要混在一起调配,不同厂家的油墨很有可能油墨体系不同,若混合在一起调配的话,会使油墨变质,凝固、发稠、沉淀,印刷中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印刷不能正常进行。 专色油墨多数是一次性短版使用,剩余油墨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很容易结皮、发稠、变质,最后不能使用,因此,一定要精确计算专色油墨的调配量,以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用以下公式可精确计算出油墨用量: Q=M×N×A×D Q:油墨用量 M:油墨损耗系数一般为1.15 N:印刷纸张数量 A:每张纸的印刷上墨面积 D:每张纸的印刷上墨厚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