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和金属材料质量检测试题经典

金属和金属材料质量检测试题经典

金属和金属材料质量检测试题经典
金属和金属材料质量检测试题经典

金属和金属材料质量检测试题经典

一、金属和金属材料选择题

1.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硬币中,一元币为钢芯镀镍合金,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在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金属的硬度B.金属的导热性

C.金属的耐腐蚀性D.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金属的硬度、金属的耐腐蚀性、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至于金属是否导热不需要考虑.

2.下列金属的利用不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是()

A.用铁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C.古代金银制品能保存至今D.用铝合金能制作门窗框架

【答案】D

【解析】

A、用铁回收含银废液中的银,是利用铁能将位于其后的银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

B、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利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

C、用金、银制首饰是利用这两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氧气反应的性质,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

D、用铝合金制作门窗框架是利用其密度小、易于加工等性质,不是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的。

3.化学趣味小组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对金属R的活动性进行探究发现:将金属R 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R+2HCl2=RCl2+H2↑),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R+MgSO4=RSO4+Mg B.R+CuSO4=RSO4+Cu

C.R+H2SO4=RSO4+H2↑D.2A1+3RSO4=Al2(SO4)3+3R

【答案】A

【解析】

将金属R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R能与稀盐酸反应,即活动性R>H;由R+2HCl2=RCl2+H2↑可知,R在化合物中显+2价;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说明Zn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即Zn>R。A、由于金属活动性Mg>Zn>R,所以R不能与MgSO4反应,错误;B、由于金属活动性R>H>Cu,所以R能与CuSO4反应,化学方程式R+CuSO4=RSO4+Cu,正确;C、金属活动性R>H, R能与H2SO4反应,化学方程式

R+H2SO4=RSO4+H2↑,正确;D、由于金属活动性Al>Zn>R,所以Al能与RSO4反应,化学方程式2A1+3RSO4=Al2(SO4)3+3R,正确。故选A。

点睛: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能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Fe2O3、CuO的固体混合粉末a g,高温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0 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g白色沉淀,则a的值为

A.2.45 B.3.20 C.4.00 D.7.4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反应:CO2+Ca(OH)2=CaCO3↓+ H2O中CO2与CaCO3的质量的关系44:100,由于白色沉淀碳酸钙的质量5.00g,可知CO2的质量为2.2g,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碳元素的质量不变,即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即等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故可求出参加反应的CO 的质量为1.4g,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列等式:a+1.4g=2.4g+2.2g,a=3.2g,故选B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

5.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金的是()

A.橡胶轮胎B.木雕作品C.艺术瓷瓶D.青铜摆件

【答案】D

【解析】

A.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无机合成材料。

D.属于合金。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合金,合成材料等知识。

6.某同学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A.将Fe、Cu分别加入AgNO3溶液中

B.将Fe、Cu、Ag分别加入稀盐酸中

C.将Fe分别加入CuSO4、AgNO3溶液中

D.将Fe、Ag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详解】

A、铁、铜都能与AgNO3溶液反应,证明铁、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但不能比较铁、铜的活动性的强弱,故该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B、铁和稀盐酸反应,铜、银和稀盐酸不反应,而则得出:铁>铜、银,但不能比较铜、银的活动性的强弱,故该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C、铁与CuSO4、AgNO3溶液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铁>铜、银,但不能比较铜、银的活动性的强弱,故该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D、铁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铁>铜;银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的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故该方案能达到目的。故选D。

【点睛】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也要注意,与金属反应酸一般是指稀硫酸和盐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7.金属M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M+2AgNO3=M(NO3)2+2A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可能是铝

B.Ag的金属活动性比M强

C.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一定排在氢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①氢前面金属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氢后面金属则不可以。

②从左到右越来越不活泼。

③前面金属可以把其后面金属从他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

【详解】

A. M不可能是铝,铝元素显+3价,故A错误;

B. Ag的金属活动性没有M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故B错误;

C. 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由0价变为+2价,故C正确;

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不一定排在氢前,一定排在银前面,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8.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氯化亚铁,一定没有氯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入一定量的镁粉时,镁首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镁,因此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但是不可能含有铁和镁,因为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故A 错误;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铁和镁,故B正确;

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氯化亚铁,如果不含有氯化亚铁,则氯化亚铁和镁反应能生成铁,加入稀盐酸时就会产生气泡了,这与没有气泡产生相矛盾,也可能含有氯化铜,如果镁很少,不足以和氯化铜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含有氯化铜,故C错误;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不一定含有氯化铜,如果镁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不含有氯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9.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Cu>Ag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Cu+FeSO4═Fe+CuSO4可以发生,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Fe+2AgNO3═2Ag+Fe(NO3)2可以发生,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Cu+2AgNO3═2Ag+Cu(NO3)2可以发生,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

D.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可以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且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详解】

A、由于金属活动性Fe>Cu,所以反应Cu+FeSO4═Fe+CuSO4不可以发生。A选项错误

B、由于金属活动性Fe>Ag,反应Fe+2AgNO3═2Ag+Fe(NO3)2可以发生,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B选项正确

C、由于金属活动性Cu>Ag,反应Cu+2AgNO3═2Ag+Cu(NO3)2可以发生,由于硝酸银溶液为无色,硝酸铜溶液为蓝色,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C选项正确

D、由于金属活动性Al>Cu,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可以发生,由于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铝溶液为无色,铜单质为红色,所以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无色。D选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氢前金属会与酸反应,氢后金属不会与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也要注意,与金属反应的酸一般是指稀硫酸和盐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10.将一定质量的Zn粉和Fe粉的混合物加到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渣N中一定含有Fe和Cu

B.滤渣N的质量可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

C.滤液M的颜色可能是浅绿色

D.滤液M中最多含3种金属阳离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铜一定会被锌或铁置换出来,因为硫酸铜溶液质量未知,锌和铁有可能被硫酸铜反应完了,故滤渣N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锌、铁,选项错误;

B、锌一定与硫酸铜反应,Zn+CuSO4═ZnSO4+Cu,65份的锌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滤渣质量会减少;铁是否与硫酸铜反应及反应的程度未知,Fe+CuSO4═FeSO4+Cu,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64份的铜,滤渣质量会增大,因此滤渣N质量可能等于原固体粉末质量,故选项正确;

C、如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滤液M显浅绿色,故选项正确;

D、如果硫酸铜溶液过量,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此时滤液M中有铜离子、锌离子、亚铁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A。

11.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答案】B

【解析】

A、铜具有导电性,故能用作导线,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反应,错误;

C、铁生锈的条件的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故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正确;

D、不锈钢属铁合金,不易生锈,正确。故选B。

12.光亮的铁钉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最不容易生锈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钢铁的锈蚀是由于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同时接触,发生化学变化的结果。

【详解】

A 、铁在食盐水中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且食盐能加速铁的锈蚀。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植物油能将铁与水和氧气隔绝,最不容易生锈。故B 选项符合题意;

C 、铁在空气中能与水和氧气接触,可以生锈。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铁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易生锈。故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3.芯片是电脑、“智能”加点的核心部件,它是用高纯度硅制成的.下面是生产单质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2SiO +2C Si+2CO 高温,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该反应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不符合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所以是置换反应。故选C 。

14.一定质量的锌、铁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 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锌比铁大

B .t 1时,产生氢气的速率锌比铁大

C.t2时,参加反应锌的质量与铁相同

D.t2时,锌、铁消耗的盐酸质量相同

【答案】C

【解析】

t1min时,锌与盐酸反应曲线上点的纵坐标位置更高,说明此时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较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由时横坐标表示时间,所以也表示0~tmin这段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较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所以也表明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铁与盐酸反应更快;t2min时,两条曲线相交,且此后保持水来,说明锌与盐酸的反应、铁与盐酸的反应均已完全,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由于氢气中的氢元素来源于盐酸提供的氢元素,所以产生等质量的氢气,也就说明参加反应的盐酸质量相同。

15.探究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试剂的选择方案不可行的是()A.Mg、Cu、FeSO4溶液B.Mg、Fe、Cu、稀硫酸

C.Fe、Cu、MgSO4溶液D.Fe、MgSO4溶液、CuSO4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可利用的原理:1、金属与酸反应,根据是否能与酸反应以及与酸反应的激烈程度来判断活动性的强弱,2、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根据是否能反应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A、Mg、Cu、FeS04溶液,根据Mg 能与FeS04溶液反应,而铜不会,可以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B、 Mg、Fe、Cu、稀硫酸,根据Mg、Fe都能与稀硫酸,而且反应的激烈程度不同,Cu不会与稀硫酸反应,可以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C、Fe、Cu、MgS04溶液,由于Fe和Cu都不会与MgS04溶液反应,故无法判断,错误,D、Fe、MgSO4溶液、CuSO4溶液,根据Fe不会与MgSO4溶液反应,能与CuSO4溶液反应,可以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故选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6.实验室里,用如图所示装置还原氧化铁的过程中,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或铁等固体物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时,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B.实验结束时,玻璃管中红色的氧化铁粉末变成黑色,该产物不一定是铁

C.反应后,玻璃管中的固体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证明一定有铁生成

D.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选项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该反应也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或氧化亚铁,它们也是黑色的,所以玻璃管中红色的氧化铁粉末变成黑色,产物不一定是铁,选项B正确;

C、反应后,玻璃管中的固体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只能说明氧化铁被还原了,氧化铁中的氧被一氧化碳夺去了一部分,不能证明一定有铁生成,也可能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或氧化亚铁,选项C错误;

D、尾气中可能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选项D正确。故选C。

17.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Al、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的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Cu( NO3)2,一定不含AgNO3,不一定含有Al(NO3)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没有铝,所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没有气泡产生,故A错误;

B、由于硝酸银不一定完全被反应,因此只有当硝酸银有剩余时,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故B错误;

C、根据分析铝和铜都与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故滤渣中一定含有Ag.故C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Cu(NO3)2、Al(NO3)3,可能含有AgNO3.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18.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下列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A.B.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等质量的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由于锌比铁活泼,故锌与酸的反应速率更快;但铁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更多。故选B 。

19.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A 和B 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 和D .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 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 .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C .若

D 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D 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N 2

D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片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 3+3O 2????→一定条件2N 2+6H 2O

【详解】

A .物质C 是水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B .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和微粒是分子,故错误;

C .若

D 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则D 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N 2,正确;

D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氧元素元素化合价改变,故错误。故本题选C 。

20.由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共40g ,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共放出2g 氢气。则原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 )

A .Zn 和Fe

B .Fe 和Mg

C .Zn 和Mg

D .Al 和Cu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与硫酸反应时铁、锌、镁、铝分别呈+2、+2、+2、+3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生成了2g 氢气,所需要消耗金属的质量分别为:需要金属铁的质量=22g 56g 56÷

=;需要金属锌的质量=22g 65g 65÷

=;需要金属镁的质量=22g 24g 24÷=;需要金属铝的质量=32g 18g 27

÷=;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根据金属混合物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质量为两种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和,由实际实验中两种金属混合物40g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生成了2 g 氢气,可判断混合物中两种金属可能为金属铁、锌两种金属其中之一与金属镁、铝两种金属其中之一所组成的混合物,如Zn 和Mg 、Fe 和Mg 、Al 和Cu 等的组合,而Zn 和Fe 、所组成的混合物不能满足条件,原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这两个组合。

故选A

【点睛】 利用一定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金属化合价氢气质量金属质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生成2g 氢气消耗选项所涉及金属铁、锌、镁、铝的质量;然后根据题设的条件:两种金属混合物40g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生成了l2g 氢气,推断出两种金属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金属材料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综合测试 一、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导热性好的金属散热也好,可用来制造散热器等零件。() 2、一般,金属材料导热性比非金属材料差。() 3、精密测量工具要选用膨胀系数较大的金属材料来制造。() 4、易熔金属广泛用于火箭、导弹、飞机等。() 5、铁磁性材料可用于变压器、测量仪表等。() 6、δ、ψ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7、维氏硬度测试手续较繁,不宜用于成批生产的常规检验。() 8、布氏硬度不能测试很硬的工件。() 9、布氏硬度与洛氏硬度实验条件不同,两种硬度没有换算关系。() 10、布氏硬度试验常用于成品件和较薄工件的硬度。 11、在F、D一定时,布氏硬度值仅与压痕直径的大小有关,直径愈小,硬度值愈大。() 12、材料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抵抗局部变形的能力也越强。() 13、疲劳强度是考虑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 14、20钢比T12钢的含碳量高。() 15、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有铸造性、锻压性,焊接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硬度、强度等。() 16、金属材料愈硬愈好切削加工。() 17、含碳量大于0.60%的钢为高碳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10%的钢为高合金钢。() 18、T10钢的平均含碳量比60Si2Mn的高。() 19、一般来说低碳钢的锻压性最好,中碳钢次之,高碳钢最差。() 20、布氏硬度的代号为HV,而洛氏硬度的代号为HR。() 21、疲劳强度是考虑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 22、某工人加工时,测量金属工件合格,交检验员后发现尺寸变动,其原因可能是金属材料有弹性变形。() 二、选择题 1、下列性能不属于金属材料物理性能的是()。 A、熔点 B、热膨胀性 C、耐腐蚀性 D、磁性 2、下列材料导电性最好的是()。 A、铜 B、铝 C、铁烙合金 D、银 3、下列材料导热性最好的是()。 A、银 B、塑料 C、铜 D、铝 4、铸造性能最好的是()。 A、铸铁 B、灰口铸铁 C、铸造铝合金 D、铸造铝合金 5、锻压性最好的是()。

金属材料作业习题和答案

1.根据 Fe-Fe C 相图,说明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3 1)含碳量为 1.0% 的钢比含碳量为 0.5% 的钢硬度高; 答: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渗碳体的含量增加,渗碳体是硬脆相,因此含碳量为 1.0% 的钢比含碳量为 0.5% 的钢硬度高。 2)在室温下,含碳 0.8% 的钢其强度比含碳 1.2% 的钢高; 答:因为在钢中当含碳量超过1.0%时,所析出的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状,使钢的脆性增加,导致强度下降。因此含碳 0.8% 的钢其强度比含碳 1.2% 的钢高。 3)在 1100℃,含碳 0.4% 的钢能进行锻造,含碳 4.0% 的生铁不能锻造; 答:在 1100℃时,含碳 0.4% 的钢的组织为奥氏体,奥氏体的塑性很好,因此适合于锻造;含碳 4.0% 的生铁的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渗碳体,渗碳体的硬度很高,不适合于锻造。 4)绑轧物件一般用铁丝(镀锌低碳钢丝),而起重机吊重物却用钢丝绳(用 60 、 65 、 70 、75 等钢制成); 答:绑轧物件的性能要求有很好的韧性,因此选用低碳钢有很好的塑韧性,镀锌低碳钢丝;而起重机吊重物用钢丝绳除要求有一定的强度,还要有很高的弹性极限,而60 、 65 、 70 、 75钢有高的强度和高的弹性极限。 这样在吊重物时不会断裂。 5)钳工锯 T8 , T10,T12 等钢料时比锯 10,20 钢费力,锯条容易磨钝; 答:T8 , T10,T12属于碳素工具钢,含碳量为0.8%,1.0%,1.2%,因而钢中渗碳体含量高,钢的硬度较高;而10,20钢为优质碳素结构钢,属于低碳钢,钢的硬度较低,因此钳工锯 T8 , T10,T12 等钢料时比锯 10,20 钢费力,锯条容易磨钝。 6)钢适宜于通过压力加工成形,而铸铁适宜于通过铸造成形。 答:因为钢的含碳量范围在0.02%~2.14%之间,渗碳体含量较少,铁素体含量较多,而铁素体有较好的塑韧性,因而钢适宜于压力加工;而铸铁组织中含有大量以渗碳体为基体的莱氏体,渗碳体是硬脆相,因而铸铁适宜于通过铸造成形。 2.钢中常存杂质有哪些?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 答:钢中常存杂质有Si、Mn、S、P等。 Mn: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形成置换固溶体,并使铁素体强化:另一部分Mn溶于Fe3C中,形成合金渗碳体,这都使钢的强度提高,Mn与S化合成MnS,能减轻S的有害作用。当Mn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杂质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Si:Si与Mn一样能溶于铁素体中,使铁素体强化,从而使钢的强度、硬度、弹性提高,而塑性、韧性降低。当Si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夹杂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显著。 S:硫不溶于铁,而以FeS形成存在,FeS会与Fe形成共晶,并分布于奥氏体的晶界上,当钢材在1000℃~1200℃压力加工时,由于FeS-Fe共晶(熔点只有989℃)已经熔化,并使晶粒脱开,钢材将变得极脆。 P:磷在钢中全部溶于铁素体中,虽可使铁素体的强度、硬度有所提高,但却使室温下的钢的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使钢变脆。 3.下列零件或工具用何种碳钢制造:手锯锯条、普通螺钉、车床主轴。 答:手锯锯条:它要求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用碳素工具钢制造,如T9、T9A、T10、T10A、T11、T11A。普通螺钉:它要保证有一定的机械性能,用普通碳素结构钢制造,如Q195、Q215、Q235。 车床主轴:它要求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用优质碳素结构钢,如30、35、40、45、50。 4.指出下列各种钢的类别、符号、数字的含义、主要特点及用途: Q235-AF、Q235-C、Q195-B、Q255-D、40、45、08、20、T8、T10A、T12A 答:Q235-AF: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35MPa的A级沸腾钢。 Q235-C:屈服强度为235MPa的C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195-B: 屈服强度为195MPa的B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255-D: 屈服强度为255MPa的D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195、Q235含碳量低,有一定强度,常扎制成薄板、钢筋、焊接钢管等,用于桥梁、建筑等钢结构,也可制造普通的铆钉、螺钉、螺母、垫圈、地脚螺栓、轴套、销轴等等,Q255钢强度较高,塑性、韧性较好,可进行焊接。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实验报告思考题

回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氏体分解的过程,也是过饱和固溶的碳从α-Fe中脱溶并形成碳化物的过程。回火温度越高,马氏体分解越充分,分解产物的长大越充分。在回火过程中,回火温度——回火组织——钢的性能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 在150-250之间的回火称为低温回火,回火后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在350-500之间进行的回火称为中温回火,回火后的组织称为回火屈氏体 在500-650之间进行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回火后的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 可以看出,回火之后,α-Fe中固溶的碳明显减少,使得碳固溶强化的作用大大减弱,反映到硬度上,就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一般硬度都会下降。 淬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根据45钢 “晶粒粗大马氏体,1000摄氏度,水淬,59.1”、 “晶粒细小马氏体,860,水淬,57.1”、 “铁素体+马氏体,770,水淬,46.2”; 40CrNi “晶粒粗大马氏体,1000摄氏度,油淬,40.6”、 “晶粒细小马氏体,860,油淬,50.9”、 T8 “晶粒粗大马氏体,1000摄氏度,水淬,66.2”、 “晶粒细小马氏体,860,水淬,57.3”、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高温淬火得到粗晶马氏体,低温淬火得到细晶马氏体,而温度在铁素体与奥氏体两相区的淬火得到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在Ac3线以上,在保温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得到的马氏体的晶粒越粗大。这是因为淬火温度越高,奥氏体晶粒长大的越快,因此在淬火的时候获得的马氏体晶粒也就越粗大。另外,尽管45钢和T8钢均表现出淬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高,但是本人对这一现象持怀疑态度。所谓金属硬度小,也就是硬度测试仪的压头容易压入金属,即金属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本质上是金属中的位错运动导致的。而晶界等会阻挡位错的运动。晶粒越小,同样大小的一块材料中,晶界就越多,对位错运动的阻碍就越大,材料形变的阻力就越大,宏观上就是硬度高。因此我对45钢、T8钢实验数据所显示出来的马氏体晶粒越粗大,硬度越高持怀疑态度。 当淬火温度在两相区的时候,由于出现铁素体,因此硬度会低于细晶马氏体组织。

机械专业基础知识--金属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硬度知识

机械专业基础知识--金属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硬度知识 [日期:2005-03-28编] 来源:Jackyc 原创文稿作者:陈俊光 [字体:大中小] 钢材机械性能介绍 1.屈服点(σs) 钢材或试样在拉伸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即使应力不再增加,而钢材或试样仍继续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称此现象为屈服,而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即为屈服点。 设Ps为屈服点s处的外力,Fo为试样断面积,则屈服点σs =Ps/Fo(MPa),MPa称为兆帕等于N(牛顿)/mm2,(MPa=106Pa,Pa:帕斯卡 =N/m2) 2.屈服强度(σ0.2) 有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极不明显,在测量上有困难,因此为了衡量材料的屈服特性,规定产生永久残余塑性变形等于一定值(一般为原长度的0.2%)时的应力,称为条件屈服强度或简称屈服强度σ0.2 。 3.抗拉强度(σb) 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从开始到发生断裂时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它表示钢材抵抗断裂的能力大小。与抗拉强度相应的还有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 设Pb为材料被拉断前达到的最大拉力,Fo为试样截面面积,则抗拉强度σb= Pb/Fo (MPa)。 4.伸长率(δs) 材料在拉断后,其塑性伸长的长度与原试样长度的百分比叫伸长率或延伸率。 5.屈强比(σs/σb) 钢材的屈服点(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称为屈强比。屈强比越大,结构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0.65-0.75合金结构钢为0.84-0.86。 6.硬度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 ⑴布氏硬度(HB) 以一定的载荷(一般3000kg)把一定大小(直径一般为10mm)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B),单位为公斤力/mm2 (N/mm2)。 ⑵洛氏硬度(HR) 当HB>450或者试样过小时,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量。它是用一个支持角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9、3.18mm的钢

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题及答案(word)

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题及答案(word) 一、金属和金属材料选择题 1.垃圾分类从我做起。金属饮料罐属于() A.可回收物 B.有害垃圾C.厨余垃圾D.其他垃圾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可回收物是指各种废弃金属、金属制品、塑料等可回收的垃圾,金属饮料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故选项正确。 B、有害垃圾是指造成环境污染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金属饮料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故选项错误。 C、厨余垃圾用于回收各种厨房垃圾,金属饮料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故选项错误。 D、其它垃圾是指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之外的其它垃圾,金属饮料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垃圾物质的分类、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与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正确的是 A.X Y Z B.X Z Y C.Z Y X D.Y Z X 【答案】B 【解析】 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最强。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Z>Ag>Y;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X>Z>Y。故选B。 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3.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2014金属材料实习报告

2014金属材料实习报告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生产实习报告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习时间:2014年x月x日— 2014年x月x日 指导教师:赵金兰副教授 张秀梅副教授 刘军副教授 内蒙古工业大学认识(生产或毕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意义: 本实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于材料的新材料和表面处理两个方向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堂授课以及工人师傅门的现场现身说法全面而详细的了解相关材料工艺过程。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的和间接地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通过人事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实习还能让我们早些了解自己专业方

面的知识和专业以外的知识,让我们也早些认识到我们将面临的工作问题,让我明白了以后读大学是要很认真的读,要有好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让我明白了以后要有一技之长,才能迎接以后的挑战,也让我们知道了大学是为我们顺应科学发展的垫脚石和自身发展的机会。 二、实习时间、地点及内容: 1、2014年.8月.25日:实习动员及安全教育; (一)实习动员 这次实习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实习任务是:(1)让学生全面充分了解本专业所涉及的有关材料领域的基本情况,充分认识材料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比较全面地了解主要材料行业的原料特点、生产过程、生产方法及产品的应用范围;(3)了解国内材料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4)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需要学到的是通过现场参观了解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1. 某些产品的制造生产过程。 2. 通过老师讲解认识几种生产设备。3.了解典型零部件的装配工艺。 4.参观工厂的先进设备及特种加工,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及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了解。 5. 参观工厂车间。 6.学会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解释生产中的一些细节。 (二) 安全教育 1.不许触摸车间的材料和工件,以防烫伤 2.不许在吊车下行走,以防工件坠落砸伤 3.不许不戴安全帽进厂 4.不许拍照,不许向外泄密 5.不许围观,影响正常生产 6.不许迟到、早退、缺勤 7.遵守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制度 8.遵守纪律,不许在工厂内追逐、打闹 9.离工作的机器要在安全距离之外,防止一些废料、飞溅飞出伤及身体。10. 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任何机械零件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各种形式外力的作用。如起重机上的钢索,受到悬吊物拉力的作用;柴油机上的连杆,在传递动力时,不仅受到拉力的作用,而且还受到冲击力的作用;轴类零件要受到弯矩、扭力的作用等等。这就要求金属材料必须具有一种承受机械荷而不超过许可变形或不破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表现来的诸如弹性、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特征就是用来衡量金属材料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力学性能的指标。 钢材力学性能是保证钢材最终使用性能(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制度。在钢管标准中,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规定了拉伸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或屈服点、伸长率)以及硬度、韧性指标,还有用户要求的高、低温性能等。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1、弹性和塑性: 弹性:金属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当外力 去掉后能恢复其原来形状的性能。力和变形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如弹簧:弹簧靠弹性工作。 塑性:金属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产生永久变形而不至于引起破坏的性能。(金属之间的连续性没破坏)塑性大小以断裂后的塑性变形大小来表示。 塑性变形:在外力消失后留下的这部分不可恢复的变形。 2、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强度指标一般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载荷即力表示,单位为MPa。 工程中常用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拉伸图: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直到断裂的全部力学性能可用拉伸图形象地表示出来。 材料在常温、静载作用下的宏观力学性能。是确定各种工程设计参数的主要依据。这些力学性能均需用标准试样在材料试验机上按照规定的试验方法和程序测定,并可同时测定材料的应力- 应变曲线。 对于韧性材料,有弹性和塑性两个阶段。弹性阶段的力学性能有: 比例极限:应力与应变保持成正比关系的应力最高限。当应力小于或等于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满足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弹性极限:弹性阶段的应力最高限。在弹性阶段内,载荷除去后,变形全部消失。这一阶段内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绝大多数工程材料的比例极限与弹性极限极为接近,因而可近似认为在全部弹性阶段内应力和应变均满足胡克定律。 塑性阶段的力学性能有: 屈服强度:材料发生屈服时的应力值。又称屈服极限。屈服时应力不增加但应变会继续增加。 屈服点:具有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称屈服点。若力发生下降时,则应区分上、下屈服点。屈服点的单位为 N/mm2(MPa)。 上屈服点(Re H):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 的最大应力; 下屈服点(Re L):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 条件屈服强度:某些无明显屈服阶段的材料,规定产生一定塑性应变量(例如0.2 %)时的应力值,作为条件屈服强度。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后再卸载,弹性变形将全部消失,但仍残留部分不可消失的变形,称为永久变形或塑性变形。 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非比例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百分率时的应力,例如Rp0.2 表示规定非比例延伸率为0.2%时的应力。 规定总延伸强度(Rt ):总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百分率时的应力。例如Rt0.5 表示规定总延伸率为

金属材料学考试题库

第一章钢中的合金元素 1、合金元素对纯铁γ相区的影响可分为哪几种 答:开启γ相区的元素:镍、锰、钴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扩展γ相区元素:碳、氮、铜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封闭γ相区的元素:钒、鈦、钨、钼、铝、磷、铬、硅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缩小γ相区的元素:硼、锆、铌、钽、硫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2、合金元素对钢γ相区和共析点会产生很大影响,请举例说明这种影响的作用 答:合金元素对α-Fe、γ-Fe、和δ-Fe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同素异晶转变温度A3和A4均有很大影响 A、奥氏体(γ)稳定化元素 这些合金元素使A3温度下降,A4温度上升,即扩大了γ相区,它包括了以下两种情况:(1)开启γ相区的元素:镍、锰、钴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2)扩展γ相区元素:碳、氮、铜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B、铁素体(α)稳定化元素 (1)封闭γ相区的元素:钒、鈦、钨、钼、铝、磷、铬、硅 (2)缩小γ相区的元素:硼、锆、铌、钽、硫属于此类合金元素 3、请举例说明合金元素对Fe-C相图中共析温度和共析点有哪些影响 答: 1、改变了奥氏体相区的位置和共析温度 扩大γ相区元素:降低了A3,降低了A1 缩小γ相区元素:升高了A3,升高了A1 2、改变了共析体的含量 所有的元素都降低共析体含量 第二章合金的相组成 1、什么元素可与γ-Fe形成固溶体,为什么

答:镍可与γ-Fe形成无限固溶体 决定组元在置换固溶体中的溶解条件是: 1、溶质与溶剂的点阵相同 2、原子尺寸因素(形成无限固溶体时,两者之差不大于8%) 3、组元的电子结构(即组元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 2、间隙固溶体的溶解度取决于什么举例说明 答:组元在间隙固溶体中的溶解度取决于: 1、溶剂金属的晶体结构 2、间隙元素的尺寸结构 例如:碳、氮在钢中的溶解度,由于氮原子小,所以在α-Fe中溶解度大。 3、请举例说明几种强、中等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答:铪、锆、鈦、铌、钒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最稳定的MC型碳化物钨、钼、铬是中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锰、铁、铬是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第四章合金元素和强韧化 1、请简述钢的强化途径和措施 答:固溶强化 细化晶粒强化 位错密度和缺陷密度引起的强化 析出碳化物弥散强化 2、请简述钢的韧化途径和措施 答:细化晶粒 降低有害元素含量 调整合金元素含量

初中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初中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测试题(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 12 S:32 Cu: 64 Fe: 56 Ca: 40 Mg:24 Zn:65 Al:27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5小题,共45分)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回收一个铝饮料罐比制造一个新饮料罐要贵 B.回收铝饮料罐可以节约金属资源 C.回收铝饮料罐可以节约能源 D.回收铝饮料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下列物质中,铁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 ) A.Fe B.Fe 2O 3 C.FeO D.FeS 3. 铁钉放入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到 ( ) A.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B.铁钉表面有气泡逸出 C.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D.溶液的质量增大 4. 下列物品或装饰品,不易受酸雨腐蚀的是:( ) A. 大理石华表 B. 铝合金窗框 C. 铁栏杆 D. 塑料制品 5. 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下列关于铁画生锈与防护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悬挂在干燥的环境中 B. 经常清扫表面的灰尘可以防 止生锈 C. 表面涂漆防止生锈 D. 生锈时主要生成四氧化三 铁 6. 如图所示是X 、Y、Z三种金属在容器中的反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 、Y、Z三种金属均发生了置换反应 B.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Y>Z C.若Z能从金属Y的盐溶液里置换出Y,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 D.若X为金属镁,则Z可能是铁 7. (2008年南通市)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 反应不正确的是 A.Mn + H 2SO 4 = MnSO 4 + H 2 ↑ B.Mg + MnSO 4 = MgSO 4 + Mn C.Fe + MnSO 4 = FeSO 4 + Mn D.Mn + CuSO 4 = MnSO 4 + Cu 8. 国家建设部、化工部等有关部门规定,新建小区户外给水管必须使用塑料管,新建建筑不得再使用传统铸铁排水管。国家推广使用塑料建材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金属资源 B.金属易腐蚀,而塑料使用时间长C.塑料密度小,减少房屋的自身重量 D.降低成本

金属材料试题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课程。 2.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应注意按照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其组织,组织决定,性 能又决定其用途这一内在关系进行学习和记忆。 3.金属材料的性能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另一类是。 4.强度的常用衡量指标有和屈服强度,分别用符号和R eL表示。 5.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变化,在1148℃时碳的溶解度可达,在727℃时碳的溶解度可达0.77%. 6.碳素钢中除铁、碳外,还常含有硫、磷、、锰等元素。其中硅、是有益元素,S、P是有害元素。 7.45钢按用途分类属于结构钢,按含碳量分类属于钢,按质量等级分类属于钢。 8.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主要包括奥氏体的和两个过程。 9.3Cr2W8V钢按用途分类属于,按合金元素总含分类属于高合金钢。 10. 钢热处理后变形小,又称微变形钢,主要用来制造较精密的低速刀具,如长铰刀、拉刀等。 11.常用的不锈钢按化学成分可分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不锈钢等。按金相组织特点又可分为、马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等。 12.根据灰口铸铁中石墨形态的不同,还可将灰口铸铁分为灰铸铁,其石墨呈曲片状;铸铁,其石墨呈团絮状;球墨铸铁,其石墨呈球状;蠕墨铸铁,其石墨呈蠕虫状。 13.铝及铝合金的极低,属于非铁金属。 14.常用的钛合金可分为α型的钛合金、β型的钛合金、三类,其中应用最广。 二、选择题(共20分,每题1分) 1.()是指由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特殊的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的物质。 A、金属 B、合金 C、金属材料 2.()是金属及其合金的总成。 A、金属 B、合金 C、金属材料 3. γ—Fe转变为α—Fe时的温度为()。 A、727℃ B、770℃ C、912℃ D、1394℃ 4.拉伸试验可测定材料的()指标。 A、韧性 B、硬度 C、疲劳 D、强度 5.铁碳合金共晶转变的温度是()℃。 A、727 B、912 C、1227 D、1148 6.共晶白口铸铁的含碳量为()。 A、0.77% B、2.11% C、4.3% D、6.69%

最新金属和金属材料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经典

最新金属和金属材料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经典 一、金属和金属材料选择题 1.由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共40g ,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共放出2g 氢气。则原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 ) A .Zn 和Fe B .Fe 和Mg C .Zn 和Mg D .Al 和Cu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与硫酸反应时铁、锌、镁、铝分别呈+2、+2、+2、+3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生成了2g 氢气,所需要消耗金属的质量分别为:需要金属铁的质量=22g 56g 56÷ =;需要金属锌的质量=22g 65g 65÷ =;需要金属镁的质量=22g 24g 24÷=;需要金属铝的质量=32g 18g 27 ÷=;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根据金属混合物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质量为两种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和,由实际实验中两种金属混合物40g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生成了2 g 氢气,可判断混合物中两种金属可能为金属铁、锌两种金属其中之一与金属镁、铝两种金属其中之一所组成的混合物,如Zn 和Mg 、Fe 和Mg 、Al 和Cu 等的组合,而Zn 和Fe 、所组成的混合物不能满足条件,原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这两个组合。 故选A 【点睛】 利用一定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金属化合价氢气质量金属质量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生成2g 氢气消耗选项所涉及金属铁、锌、镁、铝的质量;然后根据题设的条件:两种金属混合物40g ,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生成了l2g 氢气,推断出两种金属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2.为防止家中菜刀生锈,小风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每天用汽油擦拭一遍 ②用完后保存在盐水中 ③擦干后用植物油涂抹 ④用干布把它擦干,悬挂 ⑤用食醋涂抹 ⑥用酱油涂抹。请选出你认为合理的方案() A .①②③④⑥⑦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菜刀擦汽油,会导致菜刀无法使用,故①错误;

金属材料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金属材料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项目概况 (1) (一)项目名称 (1) (二)项目建设主体 (1) (三)项目拟建地点 (1) (四)项目编制依据 (1)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 (一)项目建设规划 (2) (二)项目投资估算 (2) 三、结论与建议 (2) (一)结论 (2) (二)建议 (2)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3) 一、项目背景 (3) (一)某新区推进港口建设,通航在即 (3) (二)陆桥沿线金属材料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3) (三)某新区的冶炼产业逐步兴起 (3)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4) (一)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港口服务能级的需要 (4) (二)打造陆桥沿线钢铁及有色金属材料贸易服务平台 (4) (三)支撑某新区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的快速发展 (4) 第三章项目发展环境及市场分析 (5) 一、项目发展环境分析 (5) (一)我国金属材料检测行业发展环境 (5) (二)我国金属材料检测行业的特点 (5) 二、项目市场分析 (6) (一)港口通关检验检疫市场 (6) (二)陆桥沿线金属材料及制品贸易检测市场 (7) (三)某新区临港产业发展检测需求市场 (9) 三、项目竞争分析 (11) (一)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1) (二)连云港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2)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3) 一、项目建设选址 (13) 二、项目建设条件 (13) (一)区位交通条件 (13) (二)自然环境条件 (13) (三)工程地质条件 (13) (四)基础配套条件 (13) 三、建设条件结论 (14)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15) 一、开发原则 (15) (一)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15) (二)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 (15) (三)做专核心业务,适当多元化发展 (15) 二、总体定位 (15) (一)目标定位 (15) (二)功能定位 (16) 三、工艺技术方案 (16) (一)检测对象及检测内容 (16) (二)技术工艺流程 (16) (三)设备选购方案 (17) 四、项目建设内容及建筑设计 (18) (一)检测功能区 (18) (二)办公功能区 (18) (三)仓储功能区 (19) (四)研发培训功能区 (19) 五、项目建设用地及建设规划 (19) 六、结构设计 (19) (一)设计依据 (19) (二)工程场地条件 (20) (三)结构设计 (20) 七、给排水设计 (21) (一)给水水源 (21) (二)排水系统 (21) 八、实验室空调系统及通风设计 (22)

金属材料机械性能代号

名称代号单位意义 比例极限σp Mpa材料在受力拉伸过程中,应力与应变保持正比关系的最大应变值屈服点σs Mpa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开始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值 屈服强度σ0.2Mpa 材料在受力过程中,所产生的塑性变形达到测定长度的0.2%时的应力值 抗拉强度σb Mpa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从开始到散裂时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 抗压强度σbc Mpa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从开始到断裂期间内所达到的最大应力值 抗弯强度σbb Mpa 在与轴线(材料)相垂直的力作用下,材料呈现弯曲直至破坏时所到达的最大应力值 延伸率δ%材料在拉断后,其测定部分的塑性伸长与原来测定部分长度的百分比 断面收缩率ψ%材料在拉断后,其断裂处横截面积的缩减量与原来的横截面积的百分比 扭转比例极限J p Mpa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规定比例极限值 扭转屈服强度J0.3Mpa 材料在扭转过程中,所产生的部分残余剪应变量达到测定量的0.3%时的计算剪应力 扭转强度Jb Mpa材料在扭转过程中,达到断裂时的最大扭矩计算而得的最大剪应力 σ-1光滑试样承受对称弯曲应力时,在重复或交变情况下,于规定周期 次数内不发生断裂所承受的最大应力 J-1光滑试样承受对称扭转应力时,在重复或交变情况下,于规定周期 次数内不发生断裂所承受的最大应力 HB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HRC HRB HRA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如硬质合金钢) HV锥式硬度 HS当工件最终表面不允许留下任何痕迹(如钢球或金刚石压痕)时, 如如轧辊辊身和辊径处,采用HS 冲击韧性A k 试样在一次摆锤冲击弯曲试验中冲折时所消耗的功除以试样断裂处原横截面积所得的商 金属材料机械性能代号 Mpa 疲劳极限 HB>450或试样过小,改用洛式硬度(HR)。分别用HRA、HRB 、HRC三种标度表示:标度C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 钢);标度B用于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铸铁) 硬度Mpa

金属和金属材料专题(含答案)

金属和金属材料专题(含答案) 一、金属和金属材料选择题 1.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氯化亚铁,一定没有氯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入一定量的镁粉时,镁首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镁,因此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但是不可能含有铁和镁,因为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故A 错误;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铁和镁,故B正确; 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氯化亚铁,如果不含有氯化亚铁,则氯化亚铁和镁反应能生成铁,加入稀盐酸时就会产生气泡了,这与没有气泡产生相矛盾,也可能含有氯化铜,如果镁很少,不足以和氯化铜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含有氯化铜,故C错误;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不一定含有氯化铜,如果镁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不含有氯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防止自行车钢圈锈蚀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保持钢圈的洁净干燥 B.钢圈外涂一层机油 C.被雨淋湿后立即用布擦干再涂上机油 D.被雨淋湿后立即涂上机油 【答案】D 【解析】 【分析】 金属在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 【详解】 A、保持钢圈的洁净干燥,可以防止金属锈蚀,故A正确; B、钢圈外涂一层机油可以防止氧化,故B正确;

屈服强度概述

屈服强度概述 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值。 1.概念解释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对于无明显屈服的金属材料,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力值为其屈服极限,称为条件屈服极限或屈服强度。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无法恢复。如低碳钢的屈服极限为207MPa,当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将会产生永久变形,小于这个的,零件还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1)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屈服强度就是屈服点的应力(屈服值); (2)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和应力-应变的直线关系的极限偏差达到规定值(通常为0.2%的原始标距)时的应力。通常用作固体材料力学机械性质的评价指标,是材料的实际使用极限。因为在应力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后产生颈缩,应变增大,使材料破坏,不能正常使用。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进入屈服阶段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达到B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应力应变出现微小波动,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ReL或Rp0.2)。

有些钢材(如高碳钢)无明显的屈服现象,通常以发生微量的塑性变形(0.2%)时的应力作为该钢材的屈服强度,称为条件屈服强度。 首先解释一下材料受力变形。材料的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外力撤销后可以恢复原来形状)和塑性变形(外力撤销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形状发生变化,伸长或缩短)。 建筑钢材以屈服强度作为设计应力的依据。 2.屈服极限,常用符号δs,是材料屈服的临界应力值。 (1)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屈服强度就是屈服点的应力(屈服值); (2)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和应力-应变的直线关系的极限偏差达到规定值(通常为材料发生0.2%延伸率)时的应力。通常用作固体材料力学机械性质的评价指标,是材料的实际使用极限。因为在应力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后产生塑性变形,应变增大,使材料失效,不能正常使用。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进入屈服阶段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达到B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应力应变出现微小波动,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下屈服点和上屈服点。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ReL或Rp0.2)。 a.屈服点yield point(σs) 试样在试验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变形)

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答案)(word)

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答案)(word) 一、金属和金属材料选择题 1.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A.铁 B.锌 C.钾 D.钙 【答案】D 【解析】 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故选D。 2.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分析,你认为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滤渣一定有Fe粉B.滤渣一定有Cu粉 C.滤液中一定有Fe2+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由于铁位于银和铜的前面,故铁能与硝酸银、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由于银的活动性比铜弱,故铁先与硝酸银反应,把硝酸银中的银完全置换出来以后再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向反应的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说明铁过量,即铁已经把硝酸银中的银和硝酸铜中的铜完全置换出来了,故滤渣的成分是银、铜、铁,滤液的成分是硝酸亚铁。故选D。 3.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A.测定两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相互刻画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要通过化学变化且出明显现象才能表现出来,A.测定两金属的密度,不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因为金属铜能置换出金属银;C.将两种金属相互刻画不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二者多无明显现象,不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答案选择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关于金属材料生产实习报告

关于金属材料生产实习报告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专业情况,初步了解生产工艺的流程、生产技术,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我院为金属材料专业安排了三次实习,包括仿真实习,常铝企业参观,常熟检验检疫部门参观。 一:工业仿真实习 AutoCAD对于金属材料专业及其他工程领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此次工业仿真实习中,我主要学习了AutoCAD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图形与打印,工程图绘制实例等。在学习AutoCAD后发现,它对图形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一定的识图能力,尤其是几何作图能力。通过学习掌握了AutoCAD的一些基本操作,能够画出一些简单基本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江苏常铝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12月,是以常熟市铝箔厂为主体发起设立并控股的铝加工企业,于20xx年8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属有色金属(铝)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为铝箔、空调器用涂层铝箔、铝板带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具备从铝锭熔铸、热轧(含连铸连轧)、粗精轧、精整、热处理、涂复和精剪等铝加工及深加工的生产设施,具有铸轧、热轧坯料10万吨,各类铝合金带箔及毛料15万吨、亲水涂层铝箔5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2)冷轧 (3)热轧和冷轧的比较:热轧板硬度低,加工容易,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冷轧板硬度高,加工相对困难些,但是不易变形,强度较高。随后,参观了该厂的实验室,主要有电镜室,金相分析室,力学性能室,长度硬度试验室,涂层试验室扫描电镜是用极细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将产生的二次电子用特制的探测器收集,形成电信号运送到显像管,在荧光屏上显示物体。(细胞、组织)表面的立体构像,可摄制成照片金相显微镜可以鉴别和分析各种金属、合金材料、非金属物质的组织结构及集成电路、微颗粒、线材、纤维、表面喷涂等的一些表面状况拉伸试验机可用于金属、非金属材料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试验显微硬度计主要用于测量微小、薄型试件、脆硬件的测试,在细微部分进行精密定位的多点测量,压痕的深层测试与分析,渗镀层测试与分析,硬度梯度的测试,金相组织结构的观察与研究,涂镀层厚度的测量与分析等。 常熟国检金属材料检测中心(CMC)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常熟市,CMC是金属材料专业特色实验室,是国家质检总局确立的区域性中心实验室。该检测中心配备了能满足金属材料、铁矿、铁合金以及金属制品测试所需的制样、检测仪器设备90台(套),价值1000余万元,拥有日本理学公司ZSX PREMIUS X荧光光谱仪、法国JY公司JY—132直读光谱仪、美国PE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

一.名词解释 1,E,弹性模量,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2,δs:呈现屈服现象的金属拉伸时,试样在外力不增加仍能继续伸长的应力,表征材料对微量塑性变形的抗力。 3,σbb:是灰铸铁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是灰铸铁试样弯曲至断裂前达到的最大弯曲里 (按弹性弯曲应力公式计算的最大弯曲应力) 4δ:延伸率,反应材料均匀变形的能力。 5,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或指材料抵抗裂纹扩展能力)6低温脆性:某些金属及中低强度钢,在实验的温度低于某一温度Tk时,会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集聚型变为穿晶解理型,断口特征由纤维状态变为结晶状,这就是低温脆性 7 Kic:断裂韧度,为平面应变的断裂韧度,表示在平面应变条件下材料抵抗裂变失稳扩展的能力 8 弹性比功(弹性比能):表示单位体积金属材料吸收变形功的能力 9σ-1:疲劳极限,表明试样经无限次应力循环也不发生疲劳断裂所对应的能力 10循环韧性(消振性):表示材料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塑性加载) 11Ψ:断面收缩率,缩经处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 12Ak:冲击功、,冲击试样消耗的总能量或试样断裂过程中吸收的总能量 13蠕变:材料在长时间的恒温应力作用下,(即使应力低于屈服强度)也会缓慢地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14σtて:在规定温度(t)下,达到规定的持续时间(て)而不发生断裂的最大应力。 15:氢致延滞断裂:由于氢的作用而产生的延滞断裂现象。 17.δ0.2:屈服强度 18.△K th: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表征阻止裂纹开始扩展的能力 19δbc:抗拉强度,式样压至破坏过程中的最大应力。 20.包申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加载产生少量塑变,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减低的现象,称为包申效应。 21.NSR: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δbn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δb之比。 22.力学行为:材料在外加载荷,环境条件及综合作用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23.强度 24:应力腐蚀: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进过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应力脆断现象。 25.滞弹性:(弹性后效)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而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二、填空题 17、断裂可以分为(裂纹形成)与(扩展)两个阶段。静拉伸断裂宏观断口分为(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三个区域。该断口微观特征:(纤维状)对于脆性穿晶断裂断口主要特征:(放射状)和(结晶状) 18、典型疲劳断裂的宏观断口分为三个区(疲劳源)(疲劳区)(瞬间区)疲劳断口宏观特征(贝纹线、海滩花样)、微观特征(疲劳条带) 19、应力腐蚀微观断口可以看到呈(枯树枝状)的微观裂纹,呈(泥状花样)的腐蚀产物和(腐蚀抗) 20微孔聚集型断裂的微观特征(韧窝),解理断裂的微观特征主要有(解理台阶)和(河流花样),沿晶断裂的微观特征(冰糖状) 断口和(晶粒状)断口。 21应力状态系数值越大,表示应力状态越(软),材料越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和(韧性)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