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Northeast A sia Foru m 2011年第1期 总第93期No112011 Su m No193

■东北振兴

低碳经济时代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刘国斌 党美丽

[摘 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其发展机遇应运而生。

在明确吉林省县(市)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采取相应的开发或保护策略,保护好吉林省县(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健康”,实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县域经济;生态旅游;S WOT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411.2011.01.014

[文章编号]1003-7411(2011)01-0114-(7)

[收稿日期]2010-07-08

[基金项目]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项目

[作者简介]刘国斌(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党美丽(198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春130012)

随着当今世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气候变暖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已势在必行。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做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 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这一承诺的宣布,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标志着中国低碳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特色旅游之一,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研究如何提升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旅游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清洁能源使用等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

4

1

1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优化产业结构。低碳经济其实质是既实现经济发展,又实现碳排放量最低、生态环境代价最小,是一种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发明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体来实现。

2.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点。“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1983年,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 U CN)特别顾问H.Ceball o Lascurain提出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内开展的享受自然文化景观,具有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加功能的一种有责任的旅游。[1]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内,以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知识与历史文化知识为目的,在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情况下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使居民受益的旅游。[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也进行了探讨。1993年9月,我国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域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概括为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另一方面是在不对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造成损害的情况下,通过提供相应设施以及环境知识教育,访问、了解、鉴赏自然地域文化。[3]2004年卢云亭对生态学的定义为“从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4]

由以上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生态旅游要求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更进一步,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的“无烟工业”,经济效益高、环境代价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历史契机。

(二)县域经济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基础

“郡县治、安天下”,县域经济是指在县行政区划的特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经济,边缘性、政策性、有限性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县域经济的本质是在县行政区划下、有限资源条件下、在政策主导下的边缘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选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据2009年第九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统计,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G DP的50.05%,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5]

截至2007年,吉林省县域人口19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县域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52.4%。[6]县域经济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三)生态旅游是吉林省发展低碳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吉林省县域地域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生态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首先,旅游业资源消耗低,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投入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可带动社会新增5个就业机会;其次,当今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增加,每年以25%~30%的速度增长;第三,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比重从2005~2007年一直超过30%,2007年,吉林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26.6∶38∶35.4。由此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是吉林省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而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其作用也日渐突出。加之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生态旅游在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将日趋显著。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S WOT分析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利用S WOT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外部机遇与威胁,以便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1

5

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1期

迎接挑战,实现县域经济生态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优势

1.生态资源优质丰富。吉林省县域自然生态资源千姿百态,特色各异。东部长白山区共21个县(市),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白山所辖县(市)。东部境内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中部松辽平原粮食主产区10个县(市),包括四平、吉林、辽源所辖县(市),境内农业资源丰富。西部草原湿地9个县(市),白城、松原所辖县(市)、四平市的双辽市,境内草原湿地资源优质。

森林生态资源丰富。地跨安图县、抚松县,延绵千里的长白山素有“长白林海”之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保护圈”。辉南三角龙湾、集安五女峰、蛟河拉法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景色秀丽;火山地貌生态资源典型: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口火山湖,碧波倒映,风景秀丽,更有天池神兽的美丽传说为天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由16座火山椎体构成的伊通火山群,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群,火山结构保留完好、典型;水域生态资源独特:以水系风光为基础的集安市鸭绿江边境旅游区、舒兰亮甲山水利风景区、敦化市雁鸣湖县级自然保护区、图们市凤梧县自然保护区、前郭县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长白县的冷水鱼自然保护区等风景迤逦;草原、湿地生态资源独特:镇赉县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榆县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岭县羊草草原省级自然保护区、查干湖湿地生态系统、乾安县大布苏狼牙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草原草质优良、湿地广阔。

人文生态资源多彩。县域境内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历史悠久。龙井市龙山朝鲜族民俗村特色鲜明,四平梨树县的叶赫那拉城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白城市的镇赉县、通榆县,蒙古族文化浓郁;吉林省县域内名胜古迹所遗留的历史文化积淀浓厚。集安洞沟古墓群以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农安辽塔等历史气息浓厚,更有中华名山长白山“长相守、到白头”的美好寓意为县域生态旅游文化赋予文化魅力。农业生态资源雄厚。吉林省是以“大豆之乡”、“玉米黄金带”闻名全国的著名农业大省,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大豆、油料、甜菜、烟、麻、薯类、人参、药材、水果等各种作物均有种植,播种面积达到395.9万公顷。县域农田景观多样、农业生产场地众多、农业产品优质,其中“左家镇特产观光生态园”、安图县“安图国营福满林场”都已被列入全国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东与俄罗斯交界,东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是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与黑龙江相邻,西与内蒙古接壤,南与辽宁毗邻,位于东经121°38’~131°17’,北纬40°52’~46°18’。境内交通便利,铁路以长春为中心向全省辐射,以吉林、四平、白城、梅河口等为主要枢纽,以长图、长白、沈吉、四梅、梅集等线路为干线,形成稠密的铁路网,连接全省各市、州及广大城乡。高速公路、二级公路里程增加;以嫩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为主要通道的水运发达;以长春为中心,吉林、延吉为补充的航空运输便捷,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以及韩国首尔、日本仙台等地。吉林省县域内部交通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县、乡、村公路畅通,县域生态旅游可进入性高。

3.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深厚。吉林省旅游业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县域生态旅游的发展是随着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生态旅游发展较早,发展基础较为深厚。自1999年吉林省被确立为生态经济示范省,生态旅游发展加快。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吉林省自然生态保护区数量达到35个,其中国家级4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塑造了中华名山长白山、自然奇观吉林雾凇等闻名国内外的品牌。生态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增强、产业规模扩大。

(二)劣势

1.生态旅游创新能力不足。从目前来看,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创新不足,体现在景区形象设计、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宣传促销等方面。生态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导致出现“形象遮蔽”。为—

1

1

6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积极应对新一轮旅游发展形势,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根本出路和动力就在于加快创新能力建设。

2.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匮乏。吉林省生态旅游中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人力资源优势不明显。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例,目前从业人员多为以前林场工人,缺乏专业知识与现代经营理念。

3.生态旅游区域联动乏力。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分割,缺乏区域合作。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区与中部农业生态资源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各自为政,彼此缺乏整体包装与区域联动,阻碍生态旅游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4.文化底蕴缺乏深层次挖掘。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对文化挖掘停留在表层,表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生态知识、地质科学、民俗文化、农耕历史、民间传说等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县域经济中文化资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机遇

1.扩权强县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载体。吉林省从2005年实施“扩权强县”改革以来,通过两次集中放权,赋予县域经济增长活力,县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发展。2007年,全省县(市)年末总人口19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9.18亿元,G DP占全省的比重为5

2.4%,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235.17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171.53亿元,全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比2005年增长27.3%。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7∶32.3∶36调整为26.6∶38∶35.4。[7]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其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载体。

2.长吉图开发开放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引擎。长吉图开发开放是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引擎。2009年,国务院批准和公布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吉林省部分县市,包括蛟河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敦化市、安图、龙井、延吉、图们、珲春等县(市)纳入其中。鉴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而生态旅游就是特色旅游之一,因此,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了新的强劲动力。

3.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舞台。目前,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加快旅游业发展,并强调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为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意见》中提出的“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对旅游的要求是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并能达到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而生态旅游恰恰满足上述发展要求,在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潮流中更具优势,在发展旅游业的进程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8]

(四)挑战

1.县域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加剧。县域范围内的生态旅游处于县(市)的地理空间内,其发展与县域内的资源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由于早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吉林省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同生态旅游发展出现矛盾,压力增大,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据2008年《吉林省环境公告》披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工业废水排放中的COD含量最高,图们市、珲春市出现酸性降水,松花江流域出现污染等。资源环境的污染问题,是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2.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又一挑战来自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有限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在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因此出现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加之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早期重开发、轻利用,使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既要保护生态资源、又要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是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需要战胜的又一挑战。

3.城市生态旅游的竞争。吉林省城市生态旅游资源为数不少。如长春市南湖公园、胜利公园、净月潭森林公园,临江花山国家森里公园、吉林市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扮演了替代品的角色,分散了一部分县(市)生态旅游客源。因此,县(市)生态旅游必须挖掘自身特色,强调不

1

1

7

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1期

可替代性,与城市生态旅游区别开来,发挥竞争优势。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原则

(一)绿色化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已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的标志。在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增长才是真正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应遵循绿色化的原则,在降排、微排的基础上,避免对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生态旅游保持生机的源泉。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在管理思想、产品开发、销售等各个环节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把特色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人性化发展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人性化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发展必须把县域内广大人民群众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来,促就业、保增长、惠民生,实现县域内“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全面满足“人”的需求,目前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把旅游业定位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由此,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加省内外、国内外客源。

(四)品牌化发展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应进一步以品牌化为导向。品牌意味着专业化、高质量,是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形象代表,也是游客了解县域生态旅游的名片。品牌化是提高知名度、吸引客源的突出力量。长白山的发展正是对树立“中华名山”品牌效应的体现。因此,应加大培育优势产品力度,发展“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以专业化推进品牌化,品牌化推动生态旅游的提高。

(五)一体化发展

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形成规模化发展,而规模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就是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进一步发展,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应大力推进一体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区域一体化,进而推动吉林省旅游一体化,积极参与到“大旅游”发展中。

(六)信息化发展

21世纪也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县域生态旅游相对城市来说较为偏远,要突破距离阻碍,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必须实现信息化发展。在营销方面,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发展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在景区管理方面,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

(七)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吉林省不同县(市)内生态资源承载力的不同,因地制宜确定开发与保护力度,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在自身资源环境内自我调控,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的提升途径

(一)发展低碳生态旅游,进一步实现生态旅游“低碳化”

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人心,低碳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更进一步成为一种生活观念深入—

1

1

8

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人心。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吉林省生态旅游应更进一步突出保护环境、减低碳排放的理念,在产品开发上,开发低碳生态旅游线路,如徒步生态游、自行车生态游;在景区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景区内选择二氧化碳排放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区能源使用上,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实现吉林省生态旅游的更进一步低碳发展;在景区招待设施上,使用环保行,倡导旅游者自带必备生活用品,以节能减排。

同时,发展低碳旅游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生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良的生态环境。要求清洁、美观、无污染。目前部分景区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因此,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黑土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还原生态资源的“健康”。

(二)将创意产业理论引入生态旅游发展,将创意转变为经济效益

创意产业首次被正式提出是198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中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源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3]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娱乐业、体育、会展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也被纳入创意产业的范畴。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必须培育新的、促进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增长经济因素,而在知识经济的潮流中,创意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因素。将创意产业引入生态旅游发展,将创意知识转变为经济增长因素,实现吉林县域经济中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在生态旅游的宣传促销、形象设计、景区规划、线路设计、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要求生态旅游特色鲜明、融入文化底蕴,产品设计突出体验性、强调参与性,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三)加强对生态旅游人力资源优势的培育

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形式,因此需要规范化经营管理。目前,吉林省县域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经营人员多为以前林场、矿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素养,对经营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育,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目前的从业人员培训,加强与大专院校对接,吸纳旅游专业管理人才,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开设旅游管理的大专院校共24所院校,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从中吸纳专业旅游管理人才,使高学历人才的理论知识与现有工作人员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发展。随着长吉图开放先导区的发展,以及东北亚大旅游经济圈的建立,应特别注意吸纳外语翻译人才,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外国游客的需求,实现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的开放发展。

(四)加大对长白山品牌的塑造,辐射带动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全面发展

长白县的长白山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的“龙头”,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的王牌,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较高。为此,应继续塑造长白山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长白山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可将其他生态旅游景区整体包装、联合促销,以长白山为龙头,旅游线路为支撑,旅游县、乡、镇为载体,将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纳入到长白山的辐射带动作用之中。将东部长白山与西部向海、中部不发达县整合包装,使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冰雪旅游全面联合,实现整体包装、联合促销的大旅游格局。

(五)实施区域生态旅游联动,积极参与“大旅游”

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资源呈现区域不同分布,可替代性不高,因此,适宜实施区域生态旅游联动,打造吉林省生态旅游的联动。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游与西部向海生态游联动发展,将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等特色旅游相结合,使吉林省生态旅游实现持续发展。

1

1

9

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1期

(六)加强县(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应加大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吉林省县域经济来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针对县域生态旅游相对远离市区、空间分散的特点,必须发展、优化交通条件,使县与市、县与县之间交通通畅;二是加快吉林省县域网络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信息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向发达的旅游业迈进。

(七)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开发与保护并重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吉林省属于重点开发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只包括国家级与省级,然而对吉林省县(市)来说,为充分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形成对接,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精神,根据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综合县(市)人口、经济格局,有必要明确40个县(市)的具体功能。其中,吉林省辽源、延边、白山、通化等林区与矿区,生态资源开发力度大,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吉林省中部县域,资源承载力较强,前期开发力度不大,宜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西部县市与生态保护区周边,延边、白山的部分县市;西部草原湿地与东部长白山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

在明确吉林省的县(市)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采取相应的开发或保护策略,保护好吉林省县(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健康”,实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中国县域经济网,htt p://https://www.doczj.com/doc/6312269033.html,/.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4]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 ndustrial Task Force).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R].英国:1998.

[5]多伦多旅游办事处编译.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J].旅游调研,2002,(8):1-3.

[6]Ed ward S,Mclaughlin W&Ha m https://www.doczj.com/doc/6312269033.html,parative Study of Ecot ouris m Policy in the Americas[M].O rganizati on of Ameri2

can States,1988.

[7]马明印,林航.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考[J].经济视角,2007,(12).

[8]刘国斌,唐日鹏.长吉图开发与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0,(4):120.

〔责任编辑 赵东波〕

Study on Ecotour is m D evelop m en t of Coun ty Econom y

i n J ili n Prov i n ce a t T i m es of L ow Carbon Econom y

L I U Guo-bin DANG Mei-li

Abstract:Ecot ouris m,as a competitive industry of county economy in J ilin,was facing devel opment opportu2 nity in ti m es of l ow carbon econom ic devel opment.On the basis of J ilin p r ovincial f our kinds of main-func2 ti onal z one,the devel opment of ecot ouris m should consider the p r otecti on of ecol ogical envir onment;take de2 vel opment or p r otecti on measures according t o the require ments of main-functi onal z one devel opment;and pursuit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the ecot ouris m.

Key W ords:l ow carbon economy;county economy;ecot ouris m;S WOT method;brand shap ing;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1

2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县域强“三农”强 近几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农业“一县一业”正在形成,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县城规划建设全面启动。2009年,全省44个农业县(市)生产总值增长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新增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增量的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3亿元的县(市)由上年的28个增加到40个。 从2006年开始,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推动全面振兴的决策,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几年来,全省县域经济保持加速发展势头,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平稳增长,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正如省长陈政高所言:“随着辽宁振兴的进程,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已经成为全国的投资热点、发展热点、关注重点,在这个大气候下,辽宁的县域经济完全可以干得更好、干得更漂亮。” 辽北不甘落后:观开原现象 地处辽北的开原市曾是个很穷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主要经济指标曾长期徘徊在全省44个县(市)后10名,在2001年时全市生产总值只有18.9亿元,处于全省贫困县的边缘。 如今的开原已成为辽北的明星城市,到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45亿元,是2001年的13倍,从全省第32位跃升到第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1年的23倍,从全省第33位跃升到第5位;2006年到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两个“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34位跃升到第5位,形成县域

经济发展的开原现象。 2010年5月25日,辽宁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开原市召开。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亲自带领44个县(市)长,从开原市的工业区建设看到农产品加工基地,从幼儿园看到老年康乐中心,从商业广场看到开原新城。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对开原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开原是辽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开原的方向就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排名靠后到全省第七,开原靠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如此大的跨越?开原市委书记魏俊星说:“开原没有资源,没有优势,但我们靠扩大开放,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成功的发展模式,实现没有资源打造资源,没有优势创造优势,无中生有,借力腾飞。” 建设工业区是开原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破题之举,但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开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资金的短缺和建设用地的不足。 开原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思维定势,他们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向关停企业要土地,盘活土地3500亩;拓宽渠道,扩大增量,向城中村和棚户区要土地,置换出工业用地3650亩;利用废弃的37个砖厂、关停的矿山企业、乡镇企业、合村、并屯、并校和复垦土地1.02万亩等,确保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的需要。 几年下来,开原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5亿元,高起点、大气魄、科学规划建设了51平方公里的开原工业区。在工业区内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区,打造了承载工业化、城市化的工业新城。引进工业地产商,建设标准化厂房,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打造了7个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突出大项目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5个,超5亿元项目31个。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9户发展到402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550亿元。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是开原没有资源而打造的最大资源。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摘要: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中最为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落实,县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也逐步引起国家的重视。辽宁省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其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本文在综合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举措,为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对策与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新建.建设山水型的城市环境[J ].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6).[2][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维,译.北 时代,风水文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学术,因此有针对性地在专业院校培养风水人才,为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从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让城市群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张睿智,聂炎.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J ].科教文汇,2008,(2).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 2012年第·1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6期 Ja n2012 [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文章就发展山西长治县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长治县;县域经济;意义;途径[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15-03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孟烈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接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治县围绕着“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了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分析(一)基本情况 长治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中心,长治县辖11个乡镇(即韩店镇、苏店镇、荫城镇、西火镇、八义镇、贾掌镇、南宋乡、西池乡、东和乡、郝家庄乡、北呈乡),2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人口32万,面积483平方公里。县内现有耕地36.56万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 县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达242平方公里,储量34亿吨以上,素有“煤乡”之称。工业有电力、燃料、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原煤年产达200万吨。太焦铁路和太原至大口干线公路穿越西部,中部有长治至陵川,长治至晋城二级公路和长治至晋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比较发达。 长治县名胜古迹颇多,较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观、看寺正觉寺、南王庆龙泉寺、东呈古佛堂、八义法云寺、李坊洪福寺、原家庄的东泰山庙和八义瓷窑遗址等。 (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 调控政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几年来,长治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县域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达到30.3亿元,是2005年的5倍,跃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五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0元,两项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茅。煤矿企业技改扩能扎实推进;非煤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振东制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紧实施,以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成功举办了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暨第一届文化旅游节,开通了长治县“一日游”,旅游经济日趋活跃。长治县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开放促进发展,机制体制活力迸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长治县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万个。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国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第一县;率先 15--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的备案报告 省政府: 根据规范性文件备案要求,现将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辽宁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农经[2007]384号)报给你们,请备案审查。 附件:1、《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备案说明 2、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 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农经 [2007]384号) 二OO七年六月十八日 主题词:县城经济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备案报告省发展改革委法规处拟文 2007年6月18日印发

附件:1 《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备案说明 为加快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省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确定:“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县域工业贴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落实常务会议精神和省领导要求,我委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经省政府同意,5月22日,我委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以辽发改农经[2007]384号文联合颁发了《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共10章36条。 贴息资金支持范围为全省县(市)及城市郊区(不含大连市所辖县(市)区)内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所有企业,其在本区域内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要求的产业项目。已列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项目贴息资金支持的区域、两年内享受到省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支持的企业项目、两年内享受到省本级财政其他投资补贴的企业项目不在此列。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2269033.html,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任凤娟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5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 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 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西临渤海,东依千山余脉,北距沈阳290公里,南临大连102公里,是联结工业重地沈阳和港口城市大连的重要经济区。人口万,面积平方公里。境内沈大高速公路、长大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瓦房店人杰地灵,有共和国将军多达30余位,是北方有名的将军县。瓦房店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刚石储量占全国的54%,被称为“东方钻石城”;海岸线长达公里,居全国县级地区第二位,素有“黄金海岸”之美称。瓦房店农业基础较好,是全国十大优质果菜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肉鸡生产加工基地,有辽宁省肉鸡养殖加工第一市之称,海参规模环渤海最大,质量全国一流。瓦房店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祥地,素有“轴承故乡”的美誉。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46亿元,年均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连续3年排名辽宁省县级第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瓦房店市历史上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2004年~2006年连续3年入选全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连续6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排名由“十五”初期的第85位跃升到第44位,在辽宁省首届县(市)区生活质量评比中位列第一名,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城市评选中名列第18位。 一、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瓦房店市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平台,抓重点,突难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区建设。 工业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工业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此,全市从

XX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民营兴县、流通富县”四大战略,强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县社会生产总值完成18.6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08万元,比2000年增长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比2000年增长73.9%;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150元,比2000年增长88.6%。主要做法和措施:(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突出重点,优化环境,取得了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以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和生产加工型项目为主,加大了项目的引进和扶持力度,隆达制铁、沈阳机床集团##铸造、天宏药业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落实责任。坚持全民招商,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人人跑招商,处处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方式。突出企业招商、情感招商、以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及中介招商。四是优化环境。一方面,着力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若干规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县乡工业园区的意见》等,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另一方面,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规范、清理和精减。实行民主评议行风、企业评议部门活动,部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得到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蔚然成风。仅2005年,全县就引进域外项目240个,到位资金7.2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到位资金2.8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3万美元,出口创汇560万美元。(二)以辽开工业走廊为载体,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环节,坚持培育、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推动工业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X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XX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X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X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X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食品工业、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产业以及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X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一是经济基础不牢固。全市多数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呈现出“一业或一企”独大的现象,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