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1、两位数乘两位数2、千米和吨3、解决问题的策略4、混合运算5、年、月、日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7、分数的初步认识(二)8、小数的初步认识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10、期末复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能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概念以及1 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从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 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数,以及判断平年、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是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7、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能用简单的描述一些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8、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9、使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先分组再汇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把数据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体验统计结果过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发展数感,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不断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2、以多种新式的的操作和感知活动认识千米和吨,会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熟练应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小数、分数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以及年、月、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数与计算的教学,要算用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实践与探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知识的教学,要结合实际教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要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学困生转化措施

1、上课时多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多用鼓励的语言表扬他们。

2、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3、作业和试卷当面批改。

六、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左右)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1课时左右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课时左右

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1课时左右

4.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2课时左右

5.复习……………………………………………1课时左右

6.有趣的乘法计算………………………………1课时左右

(二)千米和吨(3课时左右)

1.认识千米………………………………………1课时左右

2.认识吨…………………………………………1课时左右

3.练习三…………………………………………1课时左右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左右)

1.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1)……1课时左右

2.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1课时左右

3.练习四……………………………………………1课时左右

(四)混合运算(5课时左右)

1.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2.练习五…………………………………………1课时左右

3.算“24点”……………………………………1课时左右(五)年、月、日(6课时左右)

1.认识年、月、日………………………………2课时左右

2.练习六…………………………………………1课时左右

3.认识24时记时法……………………………2课时左右

4.练习七…………………………………………1课时左右(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7课时左右)

1.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左右

2.练习八…………………………………………1课时左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1课时左右

4.面积单位的进率………………………………1课时左右

5.练习九…………………………………………1课时左右

6.复习……………………………………………1课时左右(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5课时左右)

1.认识几分之一…………………………………2课时左右

2.认识几分之几…………………………………2课时左右

3.练习十…………………………………………1课时左右(八)小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左右)

1.小数的含义和读写………………………………1课时左右

2.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左右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课时左右

4.练习十一…………………………………………1课时左右(九)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4课时左右)

1.简单的数据汇总…………………………………1课时左右

2.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1课时左右

3.练习十二…………………………………………1课时左右

4.上学时间…………………………………………1课时左右(十)期末复习(5课时左右)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步混合运算复习…………1课时左右

2.年、月、日和千米、吨复习……………………1课时左右

3.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1课时左右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复习……………………1课时左右

5.解决问题的策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复习……1课时左右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3 篇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 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年月日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今天来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都很开心,那么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个难忘的时刻吧! (2012年3月23日8时52分16秒)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时间。 ②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计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 合运算5、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两位数乘两位数 10、期末复习2、千米和吨3、解决问题的策略7、分数的初步认识(二)4、混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8、小数的初步认识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1、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 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能运用有 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初步建立度 概念以及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 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1千米的长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长度单位、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从问题开 始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含有两级的混合 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数,以及判断平年、闰 年;认识 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 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 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1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24时计时法,会用24是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能用所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 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7、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 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能用简单的描述一些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 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8、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 能结合具发展应用意识,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 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 性。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以及年、月、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数与计算的教学,要算用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 生的数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化。以下是八文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 4千克 (等于4个砝码), 1千克 (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 1千克 (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 4千克 (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 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379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王娟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2018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应用题大全500题

1.商店有4筐苹果,每筐55千克,已经卖出1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苹果? 2. 美术组有2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倍,两个组共有多少人? 3. 每盒粉笔1元3角4分,每瓶墨水6角2分,学校买了6盒粉笔5瓶墨水,共花多少钱? 4. 有篮球9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8倍,足球有多少个? 5. 有足球72个,篮球9个,足球的数量是篮球的多少倍?

6. 有足球72个,正好是篮球个数的8倍,篮球有多少个? 7. 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50本,平均分给4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多少本? 8. 在3千米长的公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分多少段? 9.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0米长的路,如果他来回走2趟共行多少米? 10. 商店有黄气球19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7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 的2倍,花气球有多少个?

11. 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 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12. 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13. 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14. 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15. 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16. 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 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5-5)*120=1200 1200/(10+2)=100 1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 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6-8)*60=480 480/(8+2)=48 18 .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 有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钱? 给小红多少钱? (7+5)/3=4 8/4=2 2*(7-4)=6 8-6=2

2017-2018苏教版3三年级上册《小学生数学报》全套试卷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试卷 (小学生数学报)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试卷。 全套试卷共8份。 试卷内容如下: 1.第一单元使用 2.第二单元使用 3.第三单元使用 4.第四单元使用 5.第五单元使用 6.第六单元使用 7.第七单元使用 8.期末使用

《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学习能力检测卷 (最新修订版) 2017年秋学期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单元使用 (本卷总分120分,共4页,建议完成时间60分钟)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598×6的积大约是();613×8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 3.800×5的积末尾一共有()个O。 4.5个18的和与18的()倍相等。 5.口26×3的积是三位数,口里最大填(),口36×7得数大于1000,口里最小填()。 6.要使口18×3的积是四位数,口最小填()。 7.在○里填上“>”“<”或“=”。 500×40○900×3400×4○800×3300×3+300○300×4 32×0○15+06×70○60×7308×7○708×3 8.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9。 9.在4×597、403×8、6×484这3个乘法算式中,积是2904的算式是 。我是这样想的:。 二、计算题(共22分) 1.直接写得数。(10分) 80×0=6×60=5×800= 200×5=7×70=O×888= 2.列竖式计算。(12分) 42×3=416×6=610×5=802×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xxxx银川小学:xx 2016年9月14日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不 是个人意见。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2018年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解析

1 让我们荡起双桨补充习题答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凉爽亲爱洒水 倒映安排环绕 二、选词填空。 1.悄悄凉爽轻轻 2.C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波浪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凉爽的风 宝塔,树,墙,海水 2.唱歌,跳舞、嬉戏玩耍等。 党和国家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鼓励伤心、体贴 批评对我的爱 2.我取得好成绩时, 妈妈嘴角上扬, 喜上眉梢, 我读到了——“再接再厉”。 在我生病时, 妈妈脸色憔悴 满脸关切, 我读到了——“早日痊愈”。 2 每逢佳节倍思亲补充习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登高佳节思念 异乡孤独加倍

二、根据解释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携老扶幼 2.兴高采烈 3.思绪万千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C 2.B 3.B 四、根据要求填空。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思念家乡的亲人 五、读读,说说,抄抄。 1.略 2.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舍新。 劝君更近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小猫头鹰的长相,脑袋大大的,耳朵长长的,嘴巴弯弯的,像猫又像鸟。 2、体会到猫头鹰妈妈对小猫头鹰的关心、爱护与疼爱。 3、B 3 古诗二首补充习题答案 一、把下列生字写端正,注意左窄右宽。 偷偷浮浮振振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知道路边遮阴的树 想要站立

三、根据解释的内容,写出相应的诗句。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淘气可爱;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天真活泼;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五、下面是一组描写儿童的古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略 4 荷花补充习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荷花公园昨夜 仿佛停止冒出来

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案例及评析.doc

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案例及评析 执教:南京市五所村小学沈洁 评析: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分析]: 这次的实践活动是结合《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安排的,活动的安排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简单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以及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的情况,并出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第二段,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一些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分小组自由进行创作,最后组织交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培养他们对民族、对人民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用不同的方法剪出形状各异的轴对称图形,使得学生有机会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深化对周对称图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剪纸图案 [教学实例及点评]: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剪刀和蜡光纸。 师:没错,这是一把普通的剪刀和一张普通的蜡光纸,可别小看了它们,就是它们创造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剪纸。 师: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能剪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 课件出示剪纸作品欣赏: …… …… (师相机介绍:这是迎春纳福的图案、这是喜庆吉祥的图案、这是以十二生肖为创作题材的彩色剪纸作品……还有山水、花鸟、昆虫、人物……) [评:教师把课前搜集到的剪纸图案和书上的图案集中在一起,有层次地分类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创设了感受剪纸文化的意境] 生1:哇! 生2:真好看! ……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这么多剪纸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吗?

2018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三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 命题 陈方圆 得分 一、仔细甄别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42分)。 1. 下面算式积大约是1800的是( )。 A.31×59 B.39×51 C. 41×58 2.口算35×20是,先算35×2,再在末尾添上( )个0。 A. 1 B.2 C. 3 3. 测量高速公路的长度,一般用单位( )。 A.米 B. 平方米 C. 千米 4. 下列年份中是闰年的是( )。 A.2018年 B. 2100年 C. 2016年 5. 学校买32个热水瓶,每个24元,算式中的“72”表示( )。 A.买30个热水瓶需要72元 B. 买3个热水瓶需要72元 C. 买30个热水瓶需要720元 6.夏令营从7月15日开始,到8月4日结束,一共经历了( )。 A.19天 B. 20天 C. 21天 7.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12厘米。 B. 妙妙的生日是每年的2月29日。 C. 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吨。 装 订 线 校 区 : 班级: 姓名: 考场 : 座 位号:

8. 右图中,长方形被分为甲、乙两个部分,这两部分( )。 A. 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 B. 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C. 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9. 3000千克棉花和3吨铁比一比,( )。 A. 铁重 B. 棉花重 C. 一样重 10.下面的图形中,( )的阴影部分可以用0.4表示。 B. C. 11.陈老师把36支钢笔平均分成9份,其中3份是这些钢笔的( )。 A. 363 B.93 C. 369 12. 下面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6分米=106米 B. 3平方米=300平方厘米 C. 6千克=106 吨 13. 计算36÷12-2时,要先算( )。 A.除法 B. 减法 C. 不确定 14. 72除以12与6的差,商是多少,列式是( )。 A.72÷ 12-6 B.72÷ (12-6) C. 72-12÷6 15. 比较200÷(4×5)○ 200÷4÷5,○填( )。 A.> B. < C. = 16. 妈妈在工厂的工作时间是7:30~11:30,13:00~17:30,妈妈一天工作( )。 A.8小时30分 B. 9小时30分 C. 10小时30分 17. 一年中,天数一定相等的两个季度是( )。

2018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 一、填空。20分(每题2分) 1、4分=( )秒 4000米=( )千米 1吨 - 600千克=( )千克 7厘米 - 6毫米=( )毫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头大象重约4( ) 上课铃声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0( ) 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约1( ) 一架飞机每时飞行约900( ) 3、钟面上秒针从3走到8,走了( )大格,是( )秒。 4、 6<40里最大能填( )。 5、右图涂色部分占全部的 ()() ,再涂( )块, 涂色 部分就占全部的 8 6 。 6 、如下图所示,用火柴棒摆小正方形,23根火柴棒最多能摆( )个小正方形,还剩( …… 7. 在○里填上“>”、“<”或“=” 85 83 41 91 5时 500分 8吨 8000克 8、50米跑步比赛,小亮的成绩是11秒,小强的成绩是9秒,( )跑得快。 9、《大风车》节目从9:20开始到10:00结束,播出时间为( )分钟。 10、★÷9=8……▲,▲最大是( ),★最大是( )。 二、判断。(对的在后面的括号中打“√”,错误的打“×”)10分(每题2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装……………………………………订…………………………线…………………………………………………

1、 把一个长方形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8 1。---------- ( ) 2、一个三位数乘一个一位数,积一定还是三位数。----- ( ) 3、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 4、100千克的沙子比100千克的棉花重。-------------- ( )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把它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每个长形的周长都是16厘米。----------------------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10分(每题2分) 1、教室的门高约是20( )。 A 、米 B 、分米 C 、厘米 2、不计算,找出得数大于3000的算式。( ) A 、6×498 B 、8×401 C 、905×3 3、 2013年2月10日是大年初一,那天( )是晴天。 A 、一定 B 、不可能 C 、可能 4、用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边长是( )厘米。 A 、4 B 、5 C 、10 5.在□÷8=9……□中,余数是( )。 A 、>8 B 、<8 C 、=8 四、计算。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16分(每题1分) 34+46= 228+60= 100-56= 45÷5= 24×5= 800×3= 538-200= 32÷7= 4241+= =+8385 51_54= 1-72= 103×5≈ 299×4≈ 789×0= 6×7+8= 2、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14分(验算每题3分,其它每题2分) ☆764+295= ☆406-198= 42×6=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重难点1、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2、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准备录像、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

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师: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1、认识秒针和1秒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生自由回答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你感觉1秒怎么样?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1、体验10秒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学生活动,然后反馈2、感受15秒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学生活动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3、游戏活动师:这个

(完整)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教学,我在研读本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的配套例录像。在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例片断】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反思】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

2018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18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18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 一、填空题 1、52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最大的两位数与18的积是()。 2、21个14的和是();24的32倍是()。 3、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差是()。 4、14乘63的积是();16个45相加,和是多少?最简便列式是(),结果是()。 5.一袋面粉重25千克,( )袋面粉重1吨。 6.2块砖重10千克,100块砖重( )千克,( )块砖重1吨。 5、365加上()正好是75的14倍。 6、王师傅平均每小时做18个零件,那么工作14小时做了多少个零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8 × 1 4 7 2……………工作()小时做()个零件, 1 8………………工作()小时做()个零件, 2 5 2……………工作()小时做()个零件。7、如果口算35×19,可以先口算35×20=(),然后再减去()个35,得()。 8、有一根75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15米,第二次剪去28米,这根绳子还剩( )米 9、已知跑道每圈是400米,2圈半是( )米。王华跑5圈跑了( )千米。 10、成人平均体重大约是61千克,估算19名成人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 11.2000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2100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

比小红多剪了( )个五角星。 A.68 B.51 C.48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2、31×69的积大约是2100.……………………………………() 3、50×60的积的末尾只有两个0.………………………………() 4、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也有几个0。…………() 5、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一定是四位数。…………………………() 6. 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4千米。…………………………( ) 7.欣欣一分钟能跑200千米。…………………………( ) 8.8千米比7吨大。…………………………( ) 9.甲数是418,比乙数的8倍还多2,则乙数是50。 ( ) 10.257-(574-73)=257-574-73=200+73=273 ( ) 1120时就是8时。 ( ) 12.钟面上的12时就是0时或者24时。 ( ) 13.2011年上半年有182天。 ( ) 四、我会算 1、直接写出得数。 50×50= 80×30 = 52×20= 60×30 = 10×500= 21×40= 45×20= 60×200= 70×50= 600×13= 25×200= 83×40 = 2、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2×13=☆25×17=☆45×8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