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重难点突破1】怎样来判断一个集合体是否是一个种群?

种群的判断往往与物种、群落相混淆,判断时关键要对种群概念的准确理解,同时对个物种、群落的概念也要清楚,判断时要重点掌握以下两点:

1.种群强调的是一定的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这个一定空间是指生活在一起的,所有个体不

分开;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种群组成的,种群是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强调的是一定的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不分大小和老少;群落是指一定的空间内

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典题演示1】(2010陶铸中学高三月考改编)某学者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的研究对象属于哪一生命层次()

A.个体 B.物种 C.种群 D.生物群落

[解析]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上述几个概念的理解,本题突破口对是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的这句话的理解,这里一种鸟类就包括了同一种生物所有个体,季节性迁徙行为也包含它们都生活在一起,这就符合种群的概念。

[答案] C

【变式训练1】(2010沈阳模拟改编)下列属于种群层次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

C.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 D.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

[解析]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种群概念的理解,本题突破口是要对各个选项中生物种类多少的判断,看是否是有同一种生物构成的。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和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

都包括多种生物,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也包括多种微生物,都不符合种群概念。

[答案] C

【重难点突破2】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如何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种群的数量变化主要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要理清以下几种关系。

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

入数量多,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减少。凡是能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的外界环境因素同样也会种群数量的。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

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和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典题演示2】(2010大连模拟改编)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和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特征方面的知识,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很多,例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食物供给量、气温等,所以说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会发生变化的。[答案] C

【变式训练2】1、(09广东高考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群数量特征内涵的理解。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属于数量特征。

[答案] B

【变式训练3】2、(2010泰州三市模拟改编)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当一个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时,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增长率为零,其年龄组成类型为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量大致相当,再过一个时期就会进入衰退期,种群数量就会下降。

[答案] D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

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判断时主要看三点,一是是否在一定区域,二是是否是同一种,三是是否是所有个体。判断时注意要与物种和群落相区分开来。

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密度是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测量种群密度时,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和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总结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样方法

(1)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

①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样方法

①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

如,总体为100 m长的长条形,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①探究原理:(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制订计划: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确定调查时间→讨论需要携带材料用具,列出清单→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③实施计划准备→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④注意事项

a.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b. 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如乔木的样方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

c.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d. 调查时间。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

e. 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下图:

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⑤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

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

⑥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

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数量合计/样方数=6.5株/m2。

2. 标志重捕法

(1)测量方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3)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4)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5)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 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典题演示3】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A. 15000

B. 16250

C. 17500

D. 70000

【方法指导】

(1)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

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变式训练4】

(2010·盐中期中)(多选)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A.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B.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011.11.17生物高三试题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1.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D.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2.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

B无机盐是ATP、RNA和磷脂的组成成分

C生物体内无机盐的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细胞代谢的增强而减小

3.下列有关实验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B.显微镜观察,线粒体与健那绿发生作用呈现绿色

C.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苷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4.下图为甲同学进行的一项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B.E步骤滴加的是清水

C.B步骤是观察细胞质大小及细胞壁的位置

D.实验前后的处理形成了自身对照

5.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健康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 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机体难以控制

C. 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

D.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遗传规律适用于细胞核内基因的遗传B.遗传规律适用于伴性遗传

C.遗传规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D.遗传规律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称性状分离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9.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10、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表述的是()

A 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D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11.将用3H标记的尿苷引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是( )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 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D.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

1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都会出现纺锤体和遗传物质的复制

B.衰老的细胞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C.致癌病毒可通过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D.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13.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确定①为不耗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

D.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①

14.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C.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5、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A、砖红色

B、无色

C、蓝色

D、紫色

16.下表①~④分别是高中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的相关处理中,正确的是()

实验内容相关处理

A.①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可用龙胆紫代替苏丹Ⅲ染液

B.②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可用蝗虫的精巢做实验材料

C.③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用医用酒精代替丙酮

D.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可用蒜叶代替洋葱根尖

17.为了检测“苏丹红”对人体细胞的毒害作用,研究人员以哺乳动物组织块为实验材料开展有关研究,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开始时先制备细胞悬液

B.该实验还需设置一个空

白对照组

C.该实验控制的最适温度

为25℃左右

D.实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

的苏丹红毒性较小

1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热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化学能

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是不同物质

D.在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不能形成ATP

19.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下图示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熵越大,细胞无氧呼吸越强,有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小于a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20.科学家提取植物叶绿体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将叶绿体膜打破,分别分离出基质与基粒进行实验。下列对不同实验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有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基质和基粒的混合液能产生葡萄糖

B.在无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对基质与基粒的混合液给予光照,然后离心去掉基粒,为基质提供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C.光照条件下,为基粒提供二氧化碳和C3化合物,基粒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D.黑暗条件下,为基质提供ATP、[H]和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21.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含糖类物质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在人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22、将玉米的体细胞(2N=20)转入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4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40

23.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已知Ⅱ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

B.Ⅱ7和Ⅱ8生一个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0

C.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DdX E X e

D.Ⅲ13个体乙病基因只来源于Ⅰ2

24.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②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25.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

的交叉互换,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控制的性状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红细胞形态E:椭圆形细胞 e:正常细胞

Rh血型D:Rh阳性 d:Rh阴性

产生淀粉酶A:产生淀粉酶 a:不产生淀粉酶

A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B他们的孩子是Rh阳性的可能性是100%

C他们的孩子中有3/4能够产生淀粉酶

D他们的孩子中出现既有椭圆形又能产生淀粉酶的可能为3/8

26.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A F1产生4中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1的4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 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

27.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32P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无放射性

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C.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D.本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8.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29.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酶①为DNA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中的氢键使DNA双链解开

B.图中可体现出边解螺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C.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D.若该D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A 200个,则图示过程共需C 300个30.有关科学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C.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包括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和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等

D.克里克除了参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还提出了“中心法则”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31.(10分)下图左右为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根据图回答:

(1)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是[ ] ,其基本骨架是。

(2)在左、右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

(3)若左侧图所示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

3H 出现的细胞器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用箭头和标号表示,2分) (4)右图所示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与吸水有关的细胞器________(填编号)。

⑸用________法可分离各种细胞器,以研究其成分和功能;经研究发现不含膜结构的细胞

器是________(填编号)。

32.(10分)右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 、

H 、O 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⑴图中甲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乙生理过

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

⑵甲、乙生理过程中的[H]的作用分别是 、 。

⑶甲过程中C 的产生发生在该过程的第 阶段,乙过程中B 在 内被

消耗。

⑷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产生了[H]、ATP 外,还有 的生成,②过程产生

的A 用于相邻细胞的③过程,至少经过 层生物膜结构。

⑸下表是番茄生命活动中的一些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番茄对CO 2吸收量随光照强

度变化的曲线(2分)。

33.(12分)下图1表示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EeFf )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E 、e 代表染色

生命活动状态 光合速率与呼吸

速率相等时光照

强度

(千勒克司)

光合速率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 光合速率最大时CO 2吸收量(mg/100cm 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 2释放量(mg/100cm 2叶·小时) 数据

3 9 32 8

体上的基因)。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

相对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B段的发生时期是,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细胞处于图1的BC段。丙细胞的名称是。请仔细观察丙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

(3)图2中甲细胞的基因型是___ ,甲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中的a、b分别代表、。图3的III阶段对应于图2中的细胞。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2的细胞,该时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8分)下面两个图表示两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密码子CGU UAU AUG ACG GUG UCC CAG

氨基酸精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起始) 丝氨酸谷氨酰胺(1)甲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其中的②表示,③起的作用

(2)甲图中,若②中A占26%,U占28%,那么,在相应的DNA片段中,A占,4n

I II III IV

2n

c

b

图3

a

C占。

(3)根据题中的信息写出乙图中③的氨基酸序列

(2分)。

(4)根据题意,写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35(10分)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存在一定的规律,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Ⅰ、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决定,B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B、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B、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

配,F1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

鼠。试问:

(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若让F1中的灰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黄色小鼠的基因型是。

Ⅱ、自然界中的果蝇雌雄个体中都有一些个体为黄翅、一些个体为灰翅,不知道黄翅和灰翅的显隐性关系,但已知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你设计一个通过两对杂交实验(提示:一对为正交,一对为反交)来判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方案。

正反交实验:正交为;反交为。

预测结果及结论:

(3分)。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1—5DDACA 6—10DDBDB 11—15 CCBBD 16—20 BCCAC 21—25 DCDCD 26—30 BCADA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31.(10分)(1)⑩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2)③液泡(2)②⑧②

(3) ④→⑨→⑦(2分)(4) ①②③

⑸差速离心法④⑤

32.(10分)⑴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叶绿体⑵与O2结合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还原C3(CO2)

⑶三叶绿体基质⑷丙酮酸 6 ⑸(2分)

33.(12分)(1)间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着丝点分裂(2)乙、丙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交叉互换

(3)EEeeFFff 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4)染色体染色单体(5)丙

(6)乙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4.(8分)(1)细胞核 mRNA 催化相邻的核糖核苷酸聚合(2)27% 23%

(3)缬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甲硫氨酸(2分)

(4)DNA→RNA→蛋白质

35、(10分)

(1)BbRr Bbrr (2)1/3

(3)黄色:灰色:黑色:白色(顺序可以颠倒) BBrr、Bbrr \

Ⅱ.雄性黄翅×雌性灰翅雄性灰翅×雌性黄翅

预测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不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3分)

辽宁省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一) 种群的特征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B[甲属于物种个体特征,乙描述的为种群的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年龄组成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正确。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的描述,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错误。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

种群的特征(很实用的学案)

4.1 种群的特征学案 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知识构建: 一、种群定义: 种群: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总和。 【课堂练习】分析以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课堂总结】总结种群概念要点:①;②;③。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在单位或单位中的个体数称为,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一、种群密度 (1)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 ①准备、确定调查对象 ② 注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见的取样方法有: 取样法取样法样方大小:一般以(填形状)为宜,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计数原则: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④计算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值。种群密度=(N1+N2+N3+N4+…+N n)/n 本方法的适用范围: (2)如果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法。 注意问题: 1.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2.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 3.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 4.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 计算方法: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 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N:M=n:m,可得: 所以本方法的使用条件:①标志个体在种群中分布均匀,机会与未标志个体被捕相等 ②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及迁入或迁出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1.实验原理:用取样法或取样法,对草地(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 (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材料用具 4.实验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确定的调查时间:; 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 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二、学习过程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思考完成: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 2、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三)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着重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以及种群的其它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还涉及了探究活动、模拟实验,我将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特别是样方法的细节。标志重捕法则要会进行相关计算。 2、技能目标——通过模拟调查种群密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比如害虫的数量控制、牲畜的养殖量的确定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前面第1-3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自身的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第4章开始我们要转变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即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2、模拟调查,亲身体验:通过教材中蒲公英的密度调查问题,初步让学生形成种群调查的两大方法,逐个计数和估算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用估算法来统计、如何减少误差、如何处理边线上的数量,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法的步骤、细节。 3、归纳小结:对于种群密度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对象,注意要点逐一讲解、板书。 四、反思 课不足之处:板书的注意了休息,但不够美;,从时间上看,如果讲述过程更快一点,留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就更完整了。 从本次活动来看,我还是有收获的,本节内容在高考中考试频率比较低,也不太好讲出亮点,按以往的教学,可能一节课会将种群的其他特征都讲了,本次经过反复琢磨,讲述的方法有提高,比原来有新意,所以只要做有心人什么内容都能讲出色彩。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 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 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 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 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 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 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 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 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 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 新知识的基础。因此, 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 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 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 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 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 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 ,性别比例失调等内 ”一节,主要从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高中种群的特征学案教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四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3.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预习导航】 1.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说明:。 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___、___ _ 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量。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和。 3.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迁入率和迁出率:是指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自主探究】 一、种群思考:判断一个种群的标准有哪些? 【例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例2】:单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是() A.个体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D.出生率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公式: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样方法:探究:阅读课本60—61页,回答: ①.简要写出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 ②. 计算种群密度时是随便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还是各样方的平均值? 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④.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有哪些方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 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 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 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 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 4、什么是样方? 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 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 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

(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六、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 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 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 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 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 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包括凸形、 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 P4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

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 (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4.1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年级高二科目生物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杨秀梅审核人于永强教学时间 4、22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重点难点】 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学法指导】 通过讨论、自主学习、反馈练习等活动,逐步深入掌握知识点并加以运用。 【课堂导学】 旧知回顾: 1、回忆初中知识思考,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苗、小鱼和大鱼 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 C.棉田由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个池塘里的所有草履虫 概念:在一定的内,的的总和。 2、思考: (1)种群是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2)个体我们可以研究:形态、颜色、习性、捕食等特征。种群我们研究什么?

【新课导学】 一、种群密度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 2. 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 3.调查方法:________________ _。(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 ①假设图一为一块面积为2m2的草地,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株蒲公英,三角、方块代表其他植物,怎样计算这块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计算一下: ②假设图二为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株蒲公英,三角、方块代表其他植物,怎样计算这块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计算一下: ③关系式:种群密度= 。 ④你在模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你想到的问题:

(2)标志重捕法 ①应用范围: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关系式: ③你如何给动物做标志呢?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导学】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问题探究: 1.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密度变化有何影响? 2.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3、你的问题或想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都文广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河北省唐山市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 种群的特征(第2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知识导航 四、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 。 死亡率: 。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五、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六、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3)意义: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如人类; ②雌多雄少型,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猪、鸡)等; ③雌少雄多型,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 A B C

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特别提醒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 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 相关。 八、种群的空间特征概述(选学)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例如,森林地被层中一些蜘蛛的分布与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也经常体现为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其形成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体常是成群分布,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另外,人类的分布也符合这一特性。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 2.下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哪个种群绝灭的机会最大 A B C D 3.下列对种群密度无直接影响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 4.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一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生命系统的特征。讲述了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内容,为下一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即是本书前几章内容的升华,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和举例判断,能理解和识记种群的概念。 2、通过阅读、自主学习、动脑计算、观看教学视频等,能了解样方法,并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锻炼实验探究能力。 3、根据老师讲解、分析归纳,能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八、教学方法:

《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案 【新课自主学习】 (一)种群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而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2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 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原则 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常用的取样方法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 二、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 三、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种群的特征包括、、,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值。 3、常用的取样方法有法和法。 4、对于的动物可采用法来估算种群密度。 5、比较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二)典型题例分析 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人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单位/株m-2)年份种名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加拿大一枝黄花 1、 95、 19、4 15、1

16、5狗牙根 8、06、 25、 63、 91、6巢菜 3、02、 11、 10、20车前草 3、02、00、400婆婆纳3、 22、 81、 71、30泽漆 2、 11、 81、 51、00小蘖 2、 21、 91、 51、 21、0狗尾草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