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设计”和“探究”的过程上: 1.“如何证明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 2.“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同上方法,用一个物理替代像

→找到像的位置→测量分析 3.“如何确定像是虚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在镜后观察纸上像的情况→得出是虚像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均相同)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虚像,简述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举例说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

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 (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平面镜成像教案

2.1(2)平面镜成像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及虚像的理解 教学用具: 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两支蜡烛、光屏、刻度尺等 1

2

教学反思: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是课程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也是学生第一次做探究性的实验,所以基本是按照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步骤进行。平面镜是学生常见的一件物品,几乎每天也在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所成的像也能进行合理地猜测。但由于美术教学中视觉的“远小近大”也使不少同学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镜中的像越小,这些猜想而引发的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如何进行实验验证,必须使学生明白首先要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如果直接用平面镜是没有办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质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其它可以替代平面镜的物体——玻璃板。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想到玻璃并不是难事。第一产次做探究实验,且平面镜成像并不是很难,所以可心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实验和总结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改进,再进行实验。也许部分组只能得到其中的一个特点,但在反馈实验中自然知道了如何去做,比按教师要求一步步去做反而收获更多更好!也可以自己弄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如为什么平面镜要垂直桌面,有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垂直桌面,已经发现像悬在了空中,不利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测量距离……。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探究,但实验后的反馈是必须要共同来完成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 整节课学生的探究兴趣一直比较浓,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只重热闹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对于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从学生作业中发现这一问题还没有完全明白。用光屏接收不到蜡烛的像,但有些同学看到透过玻璃后,光屏上变亮了,认为那是蜡烛的像。实验时应让学生竖起挡板,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有一道题目是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张黑纸后,是否还能看到镜中的像,有些同学将黑纸误认为光屏,说不能看到像,这主要也是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还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时将“小孔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结合起来讲解,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对于另一个难点,平面镜中为什么会有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于作图帮助理解。,作图时哪些是虚线,哪些是实线也必须对学生讲解透彻。这样有利于学生做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时而不会出错。 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三水区第三中学刘颖仪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和改变光路的作 用。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 律。 (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37并让学生动手照镜子,注意观察自己和镜子的人有什么不同?(激活课堂气氛)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动手做]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什么是平面镜。[小结]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4)颜色相同; (5)成的是倒立的像; (6)物体离开平面镜像也离开。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_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 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白 纸一张、小纸片一张。 2.分组实验一组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 白纸一张、小纸片一张、刻度尺一把、三角板一套。共分12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脑后有眼,这是真的吗?”学生回答:“假的。”教师继续问:“能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回答:“能。”教师继续问:“如何实现?” 学生回答:“借助平面镜。”从而引出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选择的实验器材,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在此渗透了一种重要的物理科学方法“等效替代”)。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在水平桌面上,将带底座的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 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 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 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 (2)人后退 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 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 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 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 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人教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等。 四、教学用具: 玻璃板、两个等大的物体、两根等大的蜡烛、直尺,白纸、笔、支架两个、镜子等。 五、课时安排:1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以及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打扮自己和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进行新课: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是远离还是靠近? (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主要考虑像与物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 点?(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 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 以下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你认为平面镜后面真有物体的像吗? 4、你发现平面镜成像还有什么规律? 自学指导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基础上,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它是前两节知识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提升自主学习水平的好素材。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地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下一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与原有的教材相比,本节突出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节课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避免实验教学的程式化,让学生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得到了一些满足。 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在日常生活中又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动手操作欲望与学习兴趣,这为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的展开打好了基础。当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只有一些感性理解,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越远像越小。这是我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的。所以,实验教学中应增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一些自由空间,释放积蓄的能量,合作创新,获得成功的愉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贯彻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本节拟采用“自主

平面镜成像-教案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光学的关键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引入课题,而我尝试着曾加一个平面镜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上,通过给定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难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等大的虚像。 二、【学生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的操作能力。引导性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乃至结论的得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光污染的实例,加强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玻璃镜、白纸一张、纽扣电池等小件。 学生用:玻璃镜、玻璃托、白纸一张、塑料蜡烛两个、尺子、笔。 八、【课时安排】40分钟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师:老师叫两名同学上来表演一个小游戏。 (通过游戏展示:两个同学面对面,听老师指令 看谁做的对) 师: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相同的情况呢,这 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 §4.2平面镜成像 1、师生共同探讨 其实平静的水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块 平面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美景: 教师展示光滑的瓷砖、镜湖等图片。 师:同学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结合我们 生活,思考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何相同和 不同之处?(学生会有一些零散的答案) 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出关于平面镜 成像的实验探究。 观察演示 思考原因 1、游戏的玄 机,能引起 学生的兴 趣, 2、教师边 实验,边引 导学生注 意观察。 3、感受大 自然、人文 的美,情感 教育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

平面镜成像特点听课反思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听课反思 今天到路口中学听了两节物理课,内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本节课从生活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拓展到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使我受益匪浅。 本突出节课优点: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入自然有趣。老师一开始从生活照镜子的事例引入,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语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3、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课堂内容充实,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亲自体验——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学生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进行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整节课井然有序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5、突破难点有方法:为了突破“虚像概念的建立及虚像位置的确定” 这两个难点,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光屏接不到像的事实,和原来的小孔成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物体在镜中成的是虚像,并且在镜前各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它在镜中的虚像在同一位置,为学生探索实验方法,归纳实验结论做好了铺垫。正因为学

生明白了物体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实验探索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时,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替身物”重合的方法去找虚像的位置。老师在演示实验时把平板玻璃和平面镜放在一起,设置悬念,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要确定像的位置,要有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然后老师去掉平面镜学生觉得老师像刷魔术一样,同时也验证了学生讨论的正确性,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6、时间把握准确,40分钟恰好完成教学任务。 7、选择练习题典型,具有针对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时间有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探究方案过于拘束于课本,个人觉得是否可以从别的方案入手。

初中物理_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成像问题。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将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②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现象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②体验用“替代法”研究问题. 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耐心细致观察、如实记录信息数据和依靠事实说话的科学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与和谐之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平面镜、玻璃板、支架、两只完全相同的电子蜡烛、刻度尺、白纸、格子纸、量角器、光屏等。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舞蹈视频,引入 为什么一面镜子就带来 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 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大 家就会得到一个合理科 学的解释。我们今天就来 探究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板书 课题) 观看视频中的舞蹈,感 受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以舞蹈视 频引起学生兴 趣,制造悬念, 激起学生的求 知欲望。 自主学习 开心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 特点: 1、展示镜子,让学生了 解平面镜 2、引导学生“照镜子” 体验平面镜成像 认识平面镜,通过照 镜子,感受自己在平面 镜中成的像,思考,除 了镜子,自己还在哪里 见过自己 留心观察 身边的事物, 让生活走进物 理 活动1: 投放图片 引导学生提出直观的猜 想 观察图片,说出自己感 官上的认识,并进一步 细化出猜想内容 学生通过 观察将感官上 的认识,升华 为物理思考, 提出各种猜 想,思路不受 限制 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进行 方案设计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 案 重视学生对实 验方案设计能 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 同时根据展示的实际情 况,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补 充。(注意引导和鼓励学 生设计出不通的探究平 面镜成像特点的方案) 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 案 培养学生 设计实验和交 流展示的能 力,使学生在 明确的探究目 的指导下拟定 实验方案,避 免学生盲目操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平面镜成像(二) 课题:平面镜成像 单位:杜关中学 姓名:苏建平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CAI 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1)教学是慢的艺术,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有些环节在把握课堂的时间和节奏上有欠缺,效果检测没有来得及完成。(2)前提准备涉及两个题,一个是眼睛为什么看见物体,一个是画反射光线,因为讲第二个知识点,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才用到它,但必须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平面镜成像特点,所以前提测评没有说,否则还要拐个弯,导学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载体,但是我觉得还是自己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程序走。引入新课后,直接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导学案提前下发,前提准备学生自学。 (3)多媒体的使用,我在心中设计了展示学生的记录数据,这样一目了然,更快捷,展示多媒体是操作中最简单的,但是简单的还是卡壳了,在设计备课思路时,这一展示是可用可不用的,所驿于使用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最好不用,让学生自己说更好,追求简约的课堂。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真正的起来,是探究平面成像特点时,其中分析结论时,问学生有没有新的发现,其实我想让学生得出像与物连线垂直,在设计实验时,我已经做了辅垫,如用铅笔画线,记下平面镜的位置,用铅笔作记号,标出像与物的位置,记录数据时,强调用直线把像与物连接起来,但是学生们做完实验时,没有自己得出这一新的结论,说明我与学生没有研究达成这一默契,探究实验的最后一步是交流评估,这一步往往是我们教师易忽略的,我虽然没有想忽略,但是学生帮我省略了,学生得出数据都是物像等距,没有不等

距的,我希望学生更真实的出现错误数据,由此分析错因,如镜面没有竖直放置,但是学生没有记录这样的数据,我也不能去制造难度,把这一步省了,其实希望课堂有更多的生成资源,意外的风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更深,在以后的学生探究实验中还需注重细节,从学生的思维给与引导。 (5)在合探解疑时,联系生活应用的这个题可能稍难一些,学生感觉费力,要给学生说与思考的时间,不能时间紧就草草的收兵,所以效果检查题就没有时间做了。 教研以后再次反思:在设计练习题到合探解疑时,应该这样设计,平面镜应该水平放置,不要竖直放置,先画一点在平面镜所成的像,在画一条线段平面镜所成的像,再画一棵树在平面镜所成的像,这样由点到线,再到体,学生就能顺利完成合探解疑,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悦。

平面镜成像教案(详案)

平面镜成像 航天中学安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辨别实像与虚像 3.知道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光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替代法研究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收集数据以及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体会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情感。 2.对易碎物体轻拿轻放,养成爱护仪器的习惯 3.体验平面镜的对称之美 4.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关注光污染)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收集数据以及合作精神 二、难点 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一、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分组科学探究法、启发、引导 二、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交流评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两支,烧杯,水,打火机,自制教具,玻璃板平面镜成像演示器,白纸,刻度尺。 教学程序: 一、课题引入 拿出镜子照一下镜子,并问同学们,老师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在照镜子,照镜子的时侯我们能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像,镜子的表面比较平,所以把它叫做平面镜。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请看这里,我这里有一个平面镜,现在我把烧杯里的蜡烛点燃,大家能看到蜡烛的像吗?你们看到的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好,我现在换成玻璃板,大家也能看到蜡烛的像吧?玻璃板的表面很平,相当于平面镜,所以也能成像。现在老师能让蜡烛无法吹灭,也无法点燃纸片。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烧杯里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直到完全重合,假装点燃后边的蜡烛,先用前面的蜡烛点燃纸片,再用相同纸片放在后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 人教版

《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 学 设 计 单位:会泽县鲁纳中学 姓名:胡加云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例如,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跟物是否相等;当物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改变时,像的大小是否改变;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掌握“替代法”“转换法”等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平面镜一块、玻璃板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光屏、火柴、一张方格纸●教学流程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