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7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by Charlin心理学的生理机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是接受和整合信息的地方把信息传给其它细胞用1、心理的神经脑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相连的神经。
(有12对;主在头面部)解剖学基础周围神经脊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相连的神经。
(31对;发自脊髓;是系统混合神经)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腺体的活动,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相对独立、不由大脑控制---维护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下丘脑是其最高脑区)中枢神经脊髓(椎管内):主要功能是发出运动神经纤维控制身体的肌肉和腺体的活动,以及收集各系统种信息向脑传送。
(由灰质和白质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脑(颅腔里):分大脑(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间脑、脑干(中脑、桥脑、延脑)、小脑组成。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有机体在种族发展中形成的,生来就有的,不学而能的反射。
按条件分(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人和高等动物的无条件反射是受大脑皮层调节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理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2、心理的神经生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的相互诱惑。
学基础和脑功能学说脑表面的自发电位:在没有特殊刺激时记录到的脑电位,也称自发律。
整体电位诱发电位:指刺激引起的电位变化,又称时间相关电位。
定位说: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等级上。
脑功能学说脑等势说:认为精神性功能在大脑皮层上并没有各自独立的代表区,而是均匀的分布其上。
模块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234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5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
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痛觉、触压觉)种类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受性的发展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是一种最简单的联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觉6 3()⎧⎪⎨⎪⎩⎧⎨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依据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不同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摸知觉种类依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误的知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知觉选择性(客观)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基本特性影响因素:主观知觉有无目的任务⎧⎪⎪⎪⎪⎪⎪⎨⎪⎧⎪⎪⎪⎪⎪⎨⎪⎩⎪⎪⎪⎩⎩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4⎧⎧⎪⎧⎪⎨⎪⎪⎪⎪⎪⎪⎨⎪⎨⎪⎪⎪⎪⎪⎪⎪⎪⎪⎩⎩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品质(主要表现在观察力上):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变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思维的知觉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力的培养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培养从以下几方面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学会做观察记录观察后的归纳总结⎪⎪⎪⎪⎪⎪⎪⎪⎪⎪⎪⎪⎪⎪⎩:5⎧⎨⎩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运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6⎧⎫⎧→⎪⎪⎨⎪⎩⎪⎪⎪→→⎨⎬⎪⎪⎧⎫⎪⎪⎪→→⎨⎬⎪⎪⎪⎭⎩⎭⎩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在作用的过程,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识记分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基本过程信息的储存保持(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三环节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再认信息的提取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回忆依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分类、记忆⎧⎪⎪⎨⎪⎪⎩⎧⎪⎨⎪⎩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依据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分类: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依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记忆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分类: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复习的作用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复习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E55555555555F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复习相结合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错误的回忆和再认先快后慢7、遗忘遗忘规律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情绪和动机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78 ⎧⎪⎪⎪⎧⎪⎨⎪⎨⎪⎪⎪⎩⎪⎪⎩人类记忆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瞬时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声像记忆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瞬时记忆的存储:存储容量和存储时间是信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8、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短时记忆的编码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短时记忆的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长时记忆系统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信息的双重编码长时记忆的编码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长时记忆的存储:原则上分类处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9⎧⎪⎪⎨⎪⎪⎩G55555H影响因素:创造性动机、原型启发和联想、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和艰苦的劳动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依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分类从内容是否新颖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和空想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功能:预见、补充、替代功能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再造想象的产生条件为再造、想象⎧⎪⎨⎪⎩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意义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思想教育重要形式之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途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10⎧⎪⎪⎪⎨⎪⎪⎪⎩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言语是一种活动过程,二者既联系又区别语言的特征: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言语语言的结构: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语言的理解:语音知觉、词汇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文本的理解911⎧⎪⎪⎨⎪⎪⎩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依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词语逻辑思维)依据思维的逻辑形式分: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类型依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集中(求同)思维、分散(求异)思维依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思维⎧⎪⎨⎪⎩括、系统化与具体化依据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的不同可分: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依据形成的途径分: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概念的形成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应注意充分利用变式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从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10⎧⎧⎪⎪⎨⎪⎪⎪⎪⎩⎨⎧⎪⎪⎪⎨⎪⎪⎪⎩⎩情绪概述情绪压力、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和健康情绪的培养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第三章 情绪与意志意志概述意志意志行动意志品质1⎧⎨⎩⎧⎪⎪⎪⎨⎪⎪⎪⎩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依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分: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分类依据情绪方式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不同可分:心境、激情、应激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情绪健康情绪的培养锻炼身体培养幽默感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与学习效率(耶克斯多得森定律:情绪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操作与动机水平之间呈曲线关系)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2⎧⎪⎪⎨⎪⎪⎩G55555H双趋式动机斗争、双避式动机斗争、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依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特征克服内部的外部的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与认知、情绪过程的关系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制定行动计划)执行决定阶段意志的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集体实践活动对于意志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意志品质的培养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需要与动机能力概述能力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第四章个性心理人格概述气质与性格气质理论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理论人格测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1⎧⎪⎪⎪⎧⎪⎨⎪⎨⎩⎪⎧⎪⎪⎪⎨⎪⎪⎪⎩⎩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依据需要的起源分:先天性的生理性需要、后天性的社会性需要种类依据需要的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最底层的生理需要美国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间层(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2⎧⎪⎪⎪⎪⎪⎧⎨⎪⎪⎪⎪⎨⎪⎪⎪⎪⎪⎩⎩是激发和维持生命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功能:引发功能、维持功能、激励功能、动机按需要的种类可分: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按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大小分: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类型按动机持续时间长短分: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按动机的来源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区别于才能、天才:,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通称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能力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依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分: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能力的分类依据从事活动是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分:模仿能力、创造能力依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4⎧⎨⎩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智力(一般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G S G GS G 5⎧⎪→⎧⎪⎨⎪→⎨⎪⎪⎪⎩⎩英国心理学家首先提出智力二因素论一般因素(因素)一个人普遍而概括化的能力,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智力特殊因素(因素)一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有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取决于因素的数量,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需要的参与,智力测验只测量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智力是由几个彼此无关的原始心理能力组成,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智力理论⎧⎪⎪⎨⎪⎪⎩不同的组群,每一组群中有一共同因素依测验结果概括为七中: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七种能力存在正相关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成果的三维结构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种。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框架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章)二、关于教育观和教育目标---△(第二、三章)三、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四、学习理论--- ☆☆(第五章)五、学习的过程---(第六章--☆☆;第七章---△)六、影响学习的因素(第八章--☆☆;第九章-- ☆)七、教学设计-- ☆(第十章)八、结果评定--- ☆☆(第十一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3.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一、短暂的历史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教育硕士心理学学习理论复习思想结构图心理学理论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有关看法总结:认识过程心理学心理过程感情过程注意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色能力气质性格知情义的关系:三个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互相浸透认识过程基础感情过程前提反作用影响影响调理意志过程心理学研究客观任务心理本质发展研究任务和意义系统研究意义原结构主义教育则机能主义原则心理学方法和行为主义派别察看方格式塔试验法精神剖析丈量过去和此刻人本主义检查现状认知个案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体信息整合神经元轴突传达信息树突接受信息突触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神经元联系神经元2、神经激动神经激动刺激 去极化状态 电位差 极化状态不该期 刺激不反响神经激动脉冲式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活动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中边沿系统额叶——语言中枢 脑顶叶——运动中枢枢大脑 神小脑经间脑:丘脑和下丘脑个体和种族保留系脑干:延脑、脑桥、中脑调理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统脊参加记忆活动髓感觉的整合中 最低部位,基本功能是反射和传导神经激动枢神 喜悦过程减退克制经 活动过程条件克制 分化克制克制过程系非条件克制统扩撒和集中外克制 活超限克制活动规律动互相引诱正引诱、负引诱4、反射结构及其种类结构感觉器-传反射反射弧特别通路着迷经-中三种通路非特别通路 枢-传出神无条件反射环形通路经-效应器经典条件反射强两种化关系信号 条件反射时系统工具性条件反射程表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发生:反应-感觉性-信号性反应发展:感觉-知觉-思想萌芽生与发展心人类心理的发发生:两个基本条件:劳动和语言发展:阶段性;心剪发展条件(遗传,理生与发展环境和教育,心剪发展的动力)的发人类心理的基归纳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限制性生本特色与行为主义——华生(五个看法)发精神剖析学派——两个人头,五八阶段展个性心剪发展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四个要素,三种适理论应),四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第一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①教育心理实验②观察法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第二编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学习概述(1)什么是学习(2)学习的类别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2)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不同的规范(3)学习机能获得理论的基本派别(4)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2)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a.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b.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多重反应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结变化类比反应②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a.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放弃练习律、修正效果律b.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消退律②泛化与分化律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a.连续接近技术;b.强化原理与技术(强化的类型与安排)(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①三元交互作用②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③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3)班杜拉的教学观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4)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五节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对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①位置学习实验②潜伏学习实验(2)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3)对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①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②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a.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b.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c.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③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a.知识的呈现方式b.学习的内在动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①结构教学观②发现法教学模式(4)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四节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机制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⑤有意义学习的类型(2)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①教学基本原则②教学内容的安排③“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3)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根源①哲学根源②心理学根源③技术根源①关于学习过程②关于学习结果(3)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①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a.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b.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c.注重协作学习d.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②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a.随机通达教学设计b.支架式教学设计c.抛锚式教学设计d.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第六节认知派学习理论小结第六章其他派别学习理论第一节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1)加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的实质②关于学习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结果(2)学习的条件①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②学习的结果与条件(3)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①学习与教学的目的②学习的类型与过程③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③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3)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于学习的研究①陈述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②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①结构—定向教学理论②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③学习双机制理论第三编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1)知识的概念(2)知识的分类(3)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①知识的理解a.什么是知识的理解b.知识理解的水平c.知识理解的过程d.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运用第二节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1)概念的学习①概念的界定②概念的心理构成③概念的分类④概念的功能a.称谓功能b.简化认识过程c.系统化功能⑤概念的获得a.概念的形成b.概念的同化⑥概念的运用水平⑦概念的教学(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①什么是原理②原理学习的意义③原理学习的过程④原理学习的方式⑤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a.对原理所涉计的概念的掌握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c.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d.教师的言语组织⑥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a.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b.言语指令的设置c.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d.强调原理的运用e.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f.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3)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①问题解决的性质②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③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a.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b.问题解决得一般过程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a.问题情境b.定势c.功能固着d.知识经验⑤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节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①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②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b.陈述性知识的巩固c.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③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①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模式识别学习b.动作步骤学习③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3)学科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①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表征方式②学科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培养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①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或程序②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③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学习策略的特点①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②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③变通性与通用性的统一(3)学习策略的分类①二分法a.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b.一般策略与调节策略c.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②三分法a.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b.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③多分法(4)学习策略的发展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a.什么是复述策略b.复述策略的培养(时间、次数、方法)②精加工策略a.什么叫精加工策略b.精加工策略的类型c.精加工策略的作用③组织策略a.什么叫组织策略b.组织策略的类型(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①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②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③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策略使用者①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②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a.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b.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c.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d.注重元知识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而灵活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元认知概述①元认知的定义②元认知的结构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监控(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目标策略③策略监控④注意监控(3)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①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②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a.自由放任式b.直接传授式c.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d.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式e.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4)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5)元认知训练的典型实验研究①金的实验②德克勒斯的实验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培养(1)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2)迁移的种类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④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⑤近迁移与远迁移(3)研究与测量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4)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学习定势说第三节学习迁移研究的新进展(1)当前关于学习迁移的重要理论与研究①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②迁移的产生式理论③迁移的结构匹配学说④迁移的图式理论⑤关于样例迁移与样例三维迁移模式的研究(2)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特点①迁移研究的系统分化②对共同因素研究的拓展③对迁移过程主体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化④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仍然存在第四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学习情景的相似性c.教师的指导②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a.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学习者的迁移心向c.认知策略与元认知(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a.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b.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c.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d.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a.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b.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c.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③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④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1)智力及其结构①智力的定义②智力的结构(2)智力的测量(3)智力培养的原则①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②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③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④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3)国内外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①对智力整体的训练②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③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1)创造力概述①创造力的定义②关于创造力的理论③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④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⑤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创造力的测量与鉴别①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②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调查问卷③以创造成果为指标的产品评定(3)创造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①创造力的发展特点②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4)创造力的培养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a.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b.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c.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d.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e.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f.培养创造性的个性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a.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创设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摆脱习惯性思维;通过自我知晓增进创造力;b.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技巧举例缺点举例训练;希望点列举训练;图形想像训练;联想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c.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和研究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四编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2)学习动机的分类(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①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a.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b.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c.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②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4)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①认知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的内驱力第二节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1)本能论(2)驱力论(3)强化论(4)需要层次论(5)认知失调论(6)自我效能论(7)成就动机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技法的方法与技术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景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第十五章认知因素与学习第一节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二节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第十六章人格因素与学习第一节自我概念与学习第二节归因、控制点与学习第三节焦虑与学习第五编第十七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形式第四节教学模式第十八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互动第三节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第四节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第十九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第四节真实性评价第二十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第二节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节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期望第四节专家型教师。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任务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定义的类型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功能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古代教育的特征近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学概述教育心理学(9章)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9章)约30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试卷结构教育学综合结构图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教育学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原理(10章)约100分中国教育史(12章)外国教育史(11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学原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的概念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制确立的依据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统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目标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教学理论概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概述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改革课程编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片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德育概念德育任务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道德认识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与类别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育的起源学校的起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教育学原理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德育概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德育教师与学生教师教学学生师生关系齐国的稷下学宫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学变革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察举制度荀况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孟轲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知识体系图表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主要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学的知识体系1、教育史:研究教育思想、制度、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革,对于理解教育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学原理: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制度等基本问题,为其他教育学科提供基础理论。
3、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发展规律等,为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5、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6、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等问题,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经济分析和建议。
7、比较教育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和实践,揭示教育的共性和差异,为改进和完善本国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8、教育政策学: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揭示政策背后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为完善教育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9、教育技术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提高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教育学知识体系图表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教育学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将其整理成一张图表。
图表可以采用树状图或流程图的形式,以教育学原理为核心,向外延伸出各个分支学科。
每个分支学科可以标注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以便学习者快速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要点。
四、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特点与价值教育学知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教育学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使得其研究视角和方法具有多样性。
2、应用性:教育学知识体系紧密结合教育实践,为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第一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①教育心理实验②观察法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第二编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学习概述(1)什么是学习(2)学习的类别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2)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不同的规范(3)学习机能获得理论的基本派别(4)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2)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a.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b.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多重反应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结变化类比反应②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a.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放弃练习律、修正效果律b.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消退律②泛化与分化律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a.连续接近技术;b.强化原理与技术(强化的类型与安排)(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①三元交互作用②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③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3)班杜拉的教学观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4)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五节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对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①位置学习实验②潜伏学习实验(2)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3)对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2)布鲁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②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a.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b.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c.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③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a.知识的呈现方式b.学习的内在动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①结构教学观②发现法教学模式(4)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四节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机制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⑤有意义学习的类型(2)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①教学基本原则②教学内容的安排③“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3)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根源①哲学根源②心理学根源③技术根源(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过程②关于学习结果(3)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①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a.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b.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c.注重协作学习d.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②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a.随机通达教学设计b.支架式教学设计c.抛锚式教学设计d.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第六节认知派学习理论小结第六章其他派别学习理论第一节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1)加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的实质②关于学习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结果(2)学习的条件①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②学习的结果与条件(3)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①学习与教学的目的②学习的类型与过程③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③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3)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于学习的研究①陈述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②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①结构—定向教学理论②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③学习双机制理论第三编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1)知识的概念(2)知识的分类(3)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①知识的理解a.什么是知识的理解b.知识理解的水平c.知识理解的过程d.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运用第二节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1)概念的学习①概念的界定②概念的心理构成③概念的分类④概念的功能a.称谓功能b.简化认识过程c.系统化功能⑤概念的获得a.概念的形成b.概念的同化⑥概念的运用水平⑦概念的教学(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①什么是原理②原理学习的意义③原理学习的过程④原理学习的方式⑤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a.对原理所涉计的概念的掌握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c.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d.教师的言语组织⑥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a.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b.言语指令的设置c.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d.强调原理的运用e.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f.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3)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①问题解决的性质②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③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a.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b.问题解决得一般过程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a.问题情境b.定势c.功能固着d.知识经验⑤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节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①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②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b.陈述性知识的巩固c.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③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①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模式识别学习b.动作步骤学习③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3)学科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①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表征方式②学科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培养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①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或程序②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③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学习策略的特点①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②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③变通性与通用性的统一(3)学习策略的分类①二分法a.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b.一般策略与调节策略c.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②三分法a.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b.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③多分法(4)学习策略的发展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a.什么是复述策略b.复述策略的培养(时间、次数、方法)②精加工策略a.什么叫精加工策略b.精加工策略的类型c.精加工策略的作用③组织策略a.什么叫组织策略b.组织策略的类型(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①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②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③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策略使用者①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②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a.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b.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c.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d.注重元知识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而灵活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元认知概述①元认知的定义②元认知的结构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监控(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目标策略③策略监控④注意监控(3)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①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②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a.自由放任式b.直接传授式c.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d.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式e.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4)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5)元认知训练的典型实验研究①金的实验②德克勒斯的实验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培养(1)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2)迁移的种类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④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⑤近迁移与远迁移(3)研究与测量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4)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学习定势说第三节学习迁移研究的新进展(1)当前关于学习迁移的重要理论与研究①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②迁移的产生式理论③迁移的结构匹配学说④迁移的图式理论⑤关于样例迁移与样例三维迁移模式的研究(2)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特点①迁移研究的系统分化②对共同因素研究的拓展③对迁移过程主体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化④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争论仍然存在第四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学习情景的相似性c.教师的指导②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a.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学习者的迁移心向c.认知策略与元认知(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a.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b.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c.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d.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a.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b.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c.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③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④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1)智力及其结构①智力的定义②智力的结构(2)智力的测量(3)智力培养的原则①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②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③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④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3)国内外智力开发的主要模式①对智力整体的训练②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③对元认知进行的训练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1)创造力概述①创造力的定义②关于创造力的理论③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④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⑤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创造力的测量与鉴别①以发散性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②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调查问卷③以创造成果为指标的产品评定(3)创造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①创造力的发展特点②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4)创造力的培养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a.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b.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c.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d.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e.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f.培养创造性的个性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a.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创设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摆脱习惯性思维;通过自我知晓增进创造力;b.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技巧举例缺点举例训练;希望点列举训练;图形想像训练;联想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c.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概述第二节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和研究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四编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2)学习动机的分类(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①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a.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b.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c.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②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4)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①认知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的内驱力第二节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1)本能论(2)驱力论(3)强化论(4)需要层次论(5)认知失调论(6)自我效能论(7)成就动机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技法的方法与技术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景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第十五章认知因素与学习第一节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二节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第十六章人格因素与学习第一节自我概念与学习第二节归因、控制点与学习第三节焦虑与学习第五编第十七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形式第四节教学模式第十八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互动第三节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第四节建立有效的课堂秩序第十九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第四节真实性评价第二十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第二节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节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期望第四节专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