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考点演示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进行

抗金斗争。1165年,他向宋孝宗进呈《美芹十论》,详细分析了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后被派任建康通判。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加秘阁修撰,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落职,闲居上饶。淳熙十四年(1187),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今传《稼轩词》四卷本和《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本。辛词不但数量上超过时人和前辈,思想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辛词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内容是表现爱国思想和英雄气概。首先,辛词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最能体现词人本色。但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有经纶济世之才,却一直受到排挤和压抑,因此辛词中出现了许多感慨壮志难酬的登临怀古之作。《过南剑双溪楼》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辛弃疾在上饶、铅山隐居时还写了一些流连诗酒、疏狂啸傲和乡村题材的作品,同时也表现了对南宋朝廷的憎恶。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他对黑暗官场的鄙弃。总的说来,歌唱抗金、歌唱爱国的词作,不占辛词多数,但却是辛词的主调。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艺术,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辛词的成就,首先表现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上:辛词以豪放著称,大多悲壮激昂,但又兼有飘逸、清丽的风格。其次表现在开阔雄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上:古今上

下、山川日月、龙虎神鬼,无不进入他的作品,借以表达豪情和受压抑的郁闷。再次,表现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辛词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艺术手法,或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或借古人之酒浇己之块垒,并能翻出新意,寄寓深刻。辛弃疾将典故诗文、雅言俗语,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但也有一些因过多用典而晦涩难懂之作。

辛弃疾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其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产生了“辛派词人”。他和爱国诗人陆游并立于世,标志着宋代爱国主义诗词创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二、写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

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

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

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鹧鸪天》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趁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此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此一细节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且金兵即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亦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州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纪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

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

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子之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是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存亡危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雕车(diāo)(2)慨然(kǎi)(3)旌旗(jīnɡ) ...

(4)髭须(zī) .

(7)菩萨(pú) .

2.填空。

(1)

(2)

(3)

(4)

(5)(今山东济南)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东风夜放花千树。...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

(2)凤箫声动。..

凤箫:箫的美称

(3)笑语盈盈暗香去。..

盈盈:仪态美好

(4)灯火阑珊处。..

阑珊:稀疏,零落

(5)壮岁旌旗拥万夫。...

拥万夫:统领人数众多的部队

(6)江晚正愁余。..

愁余:使我悲愁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译文: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5)阑珊(shān).(8)蓓蕾(bèi).(6)栅栏(zhà) .(9)蓦然(mò) .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译文:在郁孤台上向西北遥望长安,可惜被群山挡住,望不到。

?上片:元宵夜歌舞狂欢

?《青玉案·元夕》??游人如织下片????那人:淡泊宁静、脱俗高雅

?悲慨凄凉?上片:英雄壮举回忆????《鹧鸪天》对比→ ?怨愤之

情?下片:投闲置散现状??

?上片:悲惨史实→怀念故土:抑郁、苦闷?《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下片:坚信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愿望

?

《青玉案·元夕》

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词人借对元宵节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意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鹧鸪天》

这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

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词人用比兴手法,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收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青玉案·元夕》

层层铺垫,卒章显志。

篇二: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

第13课辛弃疾词三首

第一课时

【目标引领】1、了解作者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问题激疑】

《水龙吟》写了那些景?

《青玉案》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盛况?

《贺新郎》这首词描述了怎样的场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预习学案

【自主探究】

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写作背景:《水龙吟》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1168—1170)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青玉案》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

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

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

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贺新郎》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此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基础知识

预习作业

1.识记字音

①遥岑()②蓦然()③浊醪() ...

④揾()⑤鲈鱼()⑥玉簪() ...

第二课时

探究学案

【合作解疑】

《水龙吟》的上片重在写景,请分析借景抒情的特色。

《水龙吟》的下片主要描写历史人物,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事?词人写这些人物和相关的事有什么作用?

《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如何理解?

《青玉案》写景又写人,试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贺新郎》多处用典,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中“空”字和“笑”字的含义。

【精讲点拨】

《水龙吟》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所见。登楼远眺,三楚故地,天高野阔。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语东流,越去越远,直至水天相接处,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秋天原本萧瑟惨淡,加上作者登楼

又心情沉重,所以,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澄澈,但作者眼里和笔下,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凄清伤神。

(2)运用典故,增加意蕴

词的下阕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如先用张季鹰之典。张季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有家难归,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休说”“归未”,意含否定,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3)语言雄健,富有感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有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比喻(“玉

簪螺髻”)、拟人(“献愁供恨”)、象征(“落日”“断鸿”)、借代(“吴钩”“红巾翠袖”)等,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青玉案》

(1)渲染衬托,婉约含蓄

和辛弃疾雄浑豪放的词风不同,这首词写得婉约含蓄。作者先写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是写灯火之盛,像那千树开花一样。“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焰火。作者既描写了灯火的繁多,也描写了观灯人之多。在观灯的人群中,有些人乘“宝马雕车”,服饰华贵。有些女人头上戴着“蛾儿”“雪柳”等装饰物,一边观灯,一边盈盈笑语。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说在人群中找了“那人”千百次,仍然找不到。

联系上片“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二句,知道已整整找了一个晚上。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到此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这首词全篇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灯火”二字,只有“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读者的印象。

(2)塑造形象,表现情感

说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那还

是表面的看法。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有许多作品,大抵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里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这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所以作者塑造这个形象,实借以自况,表达自己政治上失意,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贺新郎》

(1)含蓄蕴藉,深沉超脱

在序中虽说“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但实际词中却另有深意。词的上阕,分别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三个层次写出了自己年老体衰、事业无成的处境,很自然地引出了“问何物、能令公喜?”的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也只有到自然里寻找寄托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实际是作者对现实不满,希望到世外去寻求解脱的一种无奈的逃避。读这首词,我们要从作者貌似闲适的心境中,领悟到作者内心深处郁积的火山般的愤慨。

(2)多用典故,言简意丰

序中就运用了陶潜《停云》诗的典故,停云,思亲归隐之意。陶渊明的归隐实际是对黑暗官场的极度不满。作者用此典,其实隐然有厌恶官场、不满现实,因而起思亲归乡之念。“甚矣吾衰矣”是孔子原话,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悲哀。借用《世说新语》之典,来表现在官场仕途里,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只有烦恼,只有愤慨,从而也只能像李白

那样,与自然相互亲近,自得其乐了。典故的运用使整首词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知识建构】

水龙吟第三课时

?景物:清秋、水、山、落日、断鸿??上片?????动作:看、拍、会、登????张翰——乐于归隐??许氾——谋取私利??下片?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上片:元宵夜歌舞狂欢???游人如织青玉案·元夕??下片???那人:淡泊宁静、脱俗高雅?

??上阕:贺新郎???下阕:

悲愤中含有无限苍凉——报国无门从饮酒着笔,对酒思友——朋友稀少

课时四

训练案

【巩固训练】

()(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玉簪(zān).

妩媚(wú).

B.浊醪(láo).

庶几(shū).

C.螺髻(jì).

揾英雄泪(wèn).

D.搔首(sāo).

阑珊(shā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6分) 阑干(lán) .凤箫(xiāo) .援例(yuán) .遥岑(cén) .堪脍(huì) .鲈鱼(lú) .沉酣(hān) .蓦然(mò) .解析A项“妩”应读wǔ。B项“庶”应读shù。C项“脍”应读kuài。

A.宝马雕车凤萧声动千里清秋阑干拍遍

B.灯火阑姗献愁供恨蓦然回首断鸿声里

C.笑语盈盈玉簪螺髻红巾翠袖落日楼头

D.蛾儿雪柳竟来相娱交游零落鲈鱼堪脍

解析A项萧—箫。B项姗—珊。D项竟—竞。

答案C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6分)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解析A项水随天去/秋无际。B项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项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答案C

4.填空。(11分)

篇三:16 辛弃疾词三首_教案

16 辛弃疾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二)过程方法目标:

1. 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 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完成三首词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二)课文简析

青玉案·元夕

1. 题解

词牌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与“碗”同,青玉案即青玉碗。这个词牌又名《西湖路》、《青莲池上客》、《横塘路》。《青玉案·元夕》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2. 基本解读

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

上片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次二句写观众往来络绎不绝。“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香气满路,写乘人的豪奢。结三句写彻夜的热闹场面。“凤箫声动”写音乐的美妙,“玉壶光转”写月轮的转移,鱼、龙起舞写龙灯、鱼灯等杂耍的起劲。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

下片换头二句写观灯妇女的活跃,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写群美盛装而来,“笑语盈盈”写众女欢乐而去。“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