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教案

第二单元水

4.水是什么样的

【课标对应】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对产品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用的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分析】

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欲望。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他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第三个活动是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感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第四个活动是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形象认识水的流动。后两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感官总动员》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物质的基本特征,了解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存在形式及颜色、状态、气味等。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他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

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

2.观察、描述水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和辨认哪一杯是水;

2.观察不同形状瓶中水的形状,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3.用手接一接水,在手背上滴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

4.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了解人类对产品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记录单、四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红色水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看图猜谜的游戏,谜底只有一个字,你们猜是什么了?(出示图片:小河、海洋、雨水、小溪)

2.提问:那你在生活中哪里地方用到过水。

3.小结:水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那你了解水吗?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1.在观察水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你们会不会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2.首先我们可以一眼排除哪一杯肯定不是水?(学生观察并说出理由,从而认识到水看起来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

3.排除4号杯,接下来该如何判断?

(引导学生依次通过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的方法,排除掉白醋和糖水,并认识到水闻起来没有气味,尝起来没有味道。在学生进行尝和闻之前,教师应先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去闻和科学的去尝。)

4.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和学生一起齐读水的基本特征。

5.带领学生一起用气泡图来总结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设计意图]选择牛奶、盐水、白醋、水四种液体,利于学生用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排除与辨认。在辨认过程中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水的基本特征。

三、将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透明瓶子中,观察水的形状的变化

1.水还有哪些特征了,我们可以把它们倒进瓶子来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四种的瓶子,谁来说说看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2.让水更漂亮,老师把它染成了红色。如果老师把它倒进五角星的瓶子里,又倒入其它瓶子中,会有什么变化了?先来猜一猜。

3.把水倒进五角星瓶中,现在水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它的形状画出来吗?再倒进三角形瓶子里,现在又是什么形状的,也画在你的记录单上。再倒进其它形状的瓶子,并画出来。提出问题:如果把同样多的水倒入这些瓶子,水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

4.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

5.老师带来一个球,老师把它放到瓶子里,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6.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并得出结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设计意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点抽象,通过玩一玩、画一画的活动,形象感知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就呈现瓶子的形状,说明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握一握水,在手背上滴一滴水,感知水的流动性特点

1.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把水倒来倒去,现在我们如果把水龙头打开,水会怎么样了?(水会流得到处都是。)那你能抓住水吗?谁来试一试,尽你所能抓住水。(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水抓不住,从边缘流下来了。)

2.小结:水会流动。

3.自然界中的水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我们用手背来模拟一下,把手背倾斜一些,我们在手背顶端滴一滴水,水会怎么流动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

4.学生利用滴管滴水,观察水的流动。(通过视频了解滴管的使用。)教师再次示范滴管的使用。

5.学生汇报。

6.带领学生完善气泡图: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动。(欣赏自然界中水的流动。)

7.谁能根据气泡图来说说水的特征了?

[设计意图]通过“手握水”和“在手背上滴水”活动,细致感知水具有流动性,从高处往低处流,完善对水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教学后记】

5.玩转小水轮

【课标对应】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

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对产品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用的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分析】

《玩转小水轮》是苏教2017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水》的教学单元中的第二课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本课从工程技术层面入手,在学习了第一课认识水会流动的特点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制作小水轮”,“让小水轮转起来”“流水能帮我们做什么”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小水轮,并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认识流水的力量,进而关心和思考水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着力点在技术领域,从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个小水轮,到研究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流动的水有力量。在玩儿的基础上尝试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办法,渗透对比实验的条件,在探究中发现,通过课堂中图片、视频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水利资源的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一年级同学刚接触科学不久,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有力量,水位越高,水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

[科学探究]

1.能对小水轮如何转得快做出猜测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流水的力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危害。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流水有力量。

【教学难点】

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及相关视频。

[学生]小水轮玩具,铁架台,盛满水的水槽、空水槽、一次性杯子、烧杯、抹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学习了轮子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吗?轮是什么样的?

2.如果把外面的一圈去掉,它还是一个轮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是轮,为下一环节进行知识铺垫。

二、认识轮

1.(出示小水轮),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小玩具,它是不是一个轮?仔细观察一下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小组活动:观察轮

3.小组探究轮的构造。

[设计意图]小玩具对于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股吸引力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小水轮的结构,逐步养成学会观察的良好科学品质]三、让小水轮动起来

1.让轮动起来

(1)讨论:让轮动起来的方法。

(2)交流:

让轮动起来的方法:用嘴吹、用手拨、用沙子、用水等。(板书:吹、拨、冲水...)

(3)学生领取轮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尝试用吹、用手拨动让轮转起来。

(4)提问:为什么手用力碰一下,用力吹一口气,轮就会转动?(手有力量,用力吹的气有力量,所以能使轮转动。)

2.让小水轮转得更快

(1)活动:出示水槽,利用水让轮转动起来。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盆水,把轮放在空水槽上,你能不能利用水让你们的轮动起来呢?利用水的力量让轮转动起来时,它就是一个小水轮,我们今天就来玩一玩这个小水轮(揭示课题)那你准备怎样用水让小水轮转起来呢?

(2)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为什么倒下去的水也能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倒下去的水是流动的水,流水具有力量,所以能让小水轮转动起来)

(3)为什么有的小水轮转的快?有的小水轮转的慢呢?你认为小水轮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

(4)生讨论后交流:①水提的高一些②水倒多一点,小水轮也会转得更快。

(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扶好水杯,对准叶片,仔细观察,最后要把水擦干净,整理好实验桌。

(6)学生分组实验:①同样的杯子水提的高一些,小水轮转得更快。

(7)交流小水轮在什么情况下转得更快:把水从高处倒下来,倒在叶片上,小水轮会转得更快。

(8)提问:为什么水高一点小水轮要转得快一些?

(9)学生分组实验:②小孔大的杯子,水流的更多,小水轮转得更快

(10)为什么水流多一些小水轮转得快一些?

(11)小结:流水是有力量的,水越高力量也就越大,水越多力量也就越大。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学生已经知道流水具有力量能使小水轮动起来的基础上增加难度。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水位越高,水量越大流水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课后拓展

1.延伸:找一找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了流水有力量的原理。

2.出示图片:(1)水磨坊(2)三峡发电站。

小结:人们利用流水推动前进,用流水发电来节约能源。

3.除了用水,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物体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吗?师演示用沙、豆子、米使小水轮转动。

4.作业:利用胡萝卜、塑料片、铁丝做一个小水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流水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水力资源带来的方便,加深学生对流水有力量的理解。课后尝试制作小水轮,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后记】

6.盐和糖哪儿去了

【课标对应】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对产品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用的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者盐放入水里,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情景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但学生并不能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在水里了。本课从观察盐、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中去,逐步发展对溶解、不溶解特征的认识,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第一个活动,观察并比较盐、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及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第二个活动,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认识到面粉在水里很难溶解。面粉放入水中是否能溶解是学生前概念中矛盾冲突最大的之一,通过静置、过滤等方法细致观察与比较,建立对“面粉很难溶解在水里”的认识,

并对判断溶解现象的特征更加明晰。第三个活动,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学情分析】

本课从观察盐、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中去,逐步发展对溶解、不溶解特征的认识,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一年级同学刚接触科学不久,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还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

1.能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科学态度]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一:盐、红糖各1份,水2杯,搅拌棒2根,布一块;分组材料二:面粉1份,水1杯,玻璃棒1根;分组材料三:过滤装置2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小动画: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故事:勤劳的驴子背着几袋沉甸甸的盐,累的呼呼直喘气,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驴子走到河边喝了两口水,一不小心,“扑通”一声摔到了小河里,驴子赶紧站了起来,奇怪,它觉得背上的重量轻了不少,驴子高兴极了,“看来,这河水是有魔力”。河水真的有魔力吗?你能帮驴子找到答案吗?

2.提问: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发现小毛驴背的糖和盐变轻了,那么糖和盐去哪里了?(学生讨论)

3.引导学生聚焦“溶解”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聚焦“溶解”的话题,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二、观察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盐、红糖、沙子三种物质)今天给你们准备了盐、红糖、沙子,如果把这三种物质放入水里,会怎么样?到底你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哪位同学记得刚刚老师是怎么操作的?学生汇报

2.(你观察的真仔细,有当科学家的潜力。)回顾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清楚操作方法。

3.如果想要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还需要你们的耐心——把加了这三种物质的水静置3分钟(PPT出现“静置”二字),哪位同学知道静置的意思?(搅拌一会儿后,放在那儿不动它),这3分钟里,请你仔细观察烧杯里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在活动手册的第6页。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下?(盐和糖不见了,沙子在杯底)

6.盐和糖都不见了,它们还在水里吗?你怎么证明?(看颜色,尝味道)

7.提示: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盐和糖是可以食用的,实验器材也是消毒了的,所以可以尝,

但平时不了解的物品不能随便尝?

8.轻轻的用小棒蘸一点来尝吧。什么味道?

9.小结:像盐和糖这样放在水里不见了,而水变咸了或变甜了,这种现象叫溶解。盐和糖能溶解于水,而沙子不能溶解于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颜色和平时尝味道的方法,发现盐和糖还在水中。将盐、红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观察并比较绿豆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小马驮着绿豆和面粉要过河,那绿豆和面粉会不会也被水溶解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绿豆不会溶解,面粉会溶解在水中。)

2.演示绿豆加入水里,并搅拌,让学生体验绿豆不能溶解在水中。

3.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静置,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学生汇报。你能不能看到面粉小颗粒?

4.指导学生将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纱布上,进行过滤,并观察,同时思考:面粉有没有溶解在水中?

5.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将盐水倒在布上,没有留下盐颗粒。因此,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6.老师还给大家一杯水,观察一下静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你有什么发现?

7.学生汇报实验发现:杯底有一些白色沉淀,说明面粉很难溶于水中。

8.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1.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那么它们能融入水中吗?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油、洗衣粉等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2.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

【教学后记】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减法 第1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和同学的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十几减9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伴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13 9+(4)=13 …… 5、师:小朋友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挂图,你能说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 9加(4)等于13. 教学后记:

苏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 1.石头总课时数上课班级 备课主讲人审核人(手写)执教老师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知道石头无处不在,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2.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3.学会用气泡图描述石头的特征,开展结构性观察。 4.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 5.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教学重点: 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石头 课时安排: 二次备课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预设: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听过吉尼斯纪录吗?吉尼斯大全纪录了这个世界上所有 的有关第一的事情!我们来一段视频,看看这个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是通 过玩什么得到第一的!(观看视频) 看完视频你发现创造吉尼斯纪录的人他怎么玩什么的得到第一?(揭 示课题:石头) 那你用石头都玩过什么游戏? 二、感受石头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见许多石头,你都在哪里见到过石头?( 1. 校园假山:知道这是哪里么?假山也是石头做的; 2.公园里面的石头;3. 海边的石头:天涯海角) 三、活动一: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 石头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其实有很多小秘密,只有善于观察的小朋友

才能发现! 你们会观察么?今天,我教你们用气泡图来观察一块石头。(PPT出示气泡图,请小朋友看1min)看明白了么?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椭圆形其实说的是石头的形状(贴板书“形状”),比鸡蛋大一点说的是他的……(大小)(贴板书“大小”),土黄色说的 是它的……(颜色)(贴板书“颜色”),不太光滑说的是表面(贴板书“表面”),有黑色的斑点说的是它的斑纹(贴板书“斑纹”)……当然, 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这个气泡里面(贴板书“……”)。 等一会,请材料小组长领一盒石头,每个人选一块,你就观察这一块 石头。 可是我们会遇到问题,世界上的石头有很多,所有的石头都是椭圆形? 所有的石头都是土黄色?所有的石头都只和鸡蛋比大小么? 如果你在观察后,写气泡图时遇到了困难,你就可以拿出材料盒里面 的信封!这个信封是个很有用的锦囊,它可能会帮上你忙!这里面有几张 卡,(拿出“大小”卡片),你看,这张卡片上,所有的东西都和生活中 的东西一样大小,在描述石头大小的时候,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石头去比 划一下。这是“形状卡”,当我们实在不知道手里的石头是什么形状,可 以只观察一个面,对照形状卡进行描述。如果给你“颜色卡”和“斑纹 卡”,你们会使用了么? 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实在有困难可以先求助同组的 人。 (实物投影)哪个小朋友能用气泡图,说说自己观察的那块石头! 四、活动二:分类 所有的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小朋友观察那么久,我 们来放松一下,先来做个小游戏吧!(请男生举手!请穿红衣服小朋友举 手!请第一大组小朋友举手!)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分一分,把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按照了性别、衣 服的颜色、是哪一个组的区分了。在分类的时候,每一次就按照一个特征 来分一分。

2017年新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教学目标: 1.了解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养成善于倾听和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2.学会正确使用学习用品,培养爱惜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养成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2.学会正确使用学习用品,培养爱惜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看图,知道主题是善于倾听、乐于表达 1.观察第1页的三幅图。问:图上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第1幅是一位老师讲解课文,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 2.这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 二、指导看图,指导上课时如何善于倾听、乐于表达 1.看第3幅图。问:上课时,我们怎样专心倾听、勇于发言呢? (1)观察学生神情。弄清楚听老师讲课时要注视着老师或黑板,或教学挂图。 (2)听老师讲课或听录音,要一边听一边思考。 (3)有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问。 (4)注意听同学的发言,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2.播放一段学生上课时专心倾听、勇于发言的录象,让学生评说他们哪些地方做得好。

3.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前上课,什么地方做得好,还存在哪些不足。 三、训练举手发言 1.上课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请小朋友们看圆形小图,说说我们该怎样发言。 2.在讨论中,老师相机点拨: (1)发言要先举手,让学生像图中小朋友那样练习举手,但做不教学过程必强求整齐划一。 (2)发言时,站姿要正确;说话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快不慢;表情要大方、自然。 3.一位小朋友在发言时,其他小朋友应该怎样?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一位小朋友发言时,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边听边想。听他发言后,可以举手补充或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 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第2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第 2.3页的通版图。让学生说说第3页右上圆形框内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讨论交流,弄清图意。 3.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 (板书:爱惜学习用品) 二、训练整理书包 1.指导学生观察整理书包的插图。 a学生结合经验,说说图上的学生会怎样整理书包。 B小结;如果书包是分层的,课本、练习本和铅笔可以分开放;如果不分层的,也要把它们归类,便于查找。 C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书包,并按要求练习整理。 2.整体观察2.3页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教师小结:书本、铅笔盒、铅笔等都是学习用品,保持它们的整洁、有序,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方便。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同桌相互练习使用刨笔刀。相互评价。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房里的丝更多了。 介绍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1.观察蚕的幼虫。 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观察蚕的幼虫。 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 播放观察蚕的幼虫、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视频资料。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学生分小 组观察, 汇报交 流,猜测 及查阅相 关资料并 回答。 帮助学生 了解蚕幼 虫的外部 特征,还 要有意识 地培养学 生养成细 致观察的 习惯,提 升观察研 究动物外 部形态特 征的能 力。

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拓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 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播放蚕宝宝脱皮全过程视频资料。 观察蚕吐丝。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 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学生猜 测、交流 回答。 学生继续 进行观察 和记录。 为蚕结茧 做准备及 观察蚕吐 丝的过 程。我们 将继续为 蚕的生长 发育做好 积极准 备,并及 时将观察 到的内容 记录下 来。当然, 我们也可 以像观察 蚕这样去 观察饲养 生活中的 其他小动 物。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共四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 【篇一】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篇二】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物质世界,观察石头、泥巴、沙子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它们的形状特征。 2、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水,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河食用油等。 3、让学生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生活的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以及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二、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三、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内容课时周次备注 一、石头与泥 土1、石头 1 1 2、玩泥巴 1 2 3、沙子与黏土 1 3 二、水4、水是什么样的 1 4 5、玩转小水轮 1 5 6、盐和糖哪儿去了 1 6 三、空气7、找空气 1 7 8、这里面有空气吗 1 8 9、空气是什么样的 1 9 四、动物与植物10、形形色色的动物 1 10 11、多姿多彩的植物 1 11 12、动物、人 1 12 专项学 习 向科学家那样 1 13 科学阅 读 科技发展历程 1 14 复习 1 15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光 第1课时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 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2014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国标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2: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 1+3=4 方法3:先减3,再减6,得出4。 板书:13-3-6=4 方法4: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 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3、“想想做做”第4题(游戏:小蚂蚁推木块)。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 12-9=10-9=14-9=18-9=11-9=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全册)一单元减法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 《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A4复印纸、重物(书本)、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箱矿泉水、3叠A4复印纸。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 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1.听:木琴独奏《小松树》 2.唱:《再见吧,冬天》、《小小雨点》、《小松树》 3.动:我的创编《大雨和小雨》集体舞《小松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木琴独奏《小松树》,了解木琴的音色,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2.能熟练地演唱《再见吧,冬天》、《小小雨点》、《小松树》;能体验到三拍子和二拍子歌曲不同的 节拍感;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活泼、欢快的歌曲;认识并 会书写简单的节奏谱。 3.能利用打击乐器或自编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并在尝试、实践的过程中,初步领悟到音色、音高、力度、速度等要素在塑造不同音乐形象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4.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得到增强,与伙伴团 结协作、共同探究的意识更为明确。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2.能体验到三拍子和二拍子歌曲不同的节拍感,用不同的声音演唱不同的情绪的歌曲。 3.能领悟到音色、音高、力度、速度等要素在塑造不同音乐形象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再见吧,冬天》 教学目标: 1、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中,体验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产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2、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内容。 3、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 1、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2、请学生拍一拍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以及2/4拍和3/4拍的强弱规律。 3、感受三拍子的韵律,选择合适的方法给歌曲伴奏(《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同时让学生熟悉歌曲 旋律 二、复习几首有关冬天的歌曲 1、唱歌曲《堆雪人》 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2、欣赏《雪花飞舞》 这一首歌曲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三、歌曲《再见吧,冬天》 1、冬天,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游戏: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现在冬天已经渐渐离开我们了,老 师要对冬天说一句话:“再见吧,雪花”;你能对冬天说一句话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课题 2.1我们身边的物质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 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 点或关键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 质的变化 教学具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 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 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 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 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 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 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 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 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 1、石头 教学目标: 1、知道石头无处不在,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2、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3、学会用气泡图描述石头的特征,开展结构性观察。 4、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 5、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教学重点: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石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听过吉尼斯纪录吗?吉尼斯大全纪录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关第一的事情!我们来一段视频,看看这个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是通过玩什么得到第一的!(观看视频) 2、看完视频你发现创造吉尼斯纪录的人他怎么玩什么的得到第一?(揭示课题:石头) 3、那你用石头都玩过什么游戏? 二、感受石头无处不在 1、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见许多石头,你都在哪里见到过石头? (1)校园假山:知道这是哪里么?假山也是石头做的; (2)公园里面的石头; (3)海边的石头:天涯海角) 三、活动一: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 1、石头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其实有很多小秘密,只有善于观察的小朋友才能发现! 2、你们会观察么?今天,我教你们用气泡图来观察一块石头。(PPT出示气泡图,请小朋友看1min)看明白了么? 3、引导学生说一说:

椭圆形其实说的是石头的形状(贴板书“形状”) 比鸡蛋大一点说的是他的……(大小)(贴板书“大小”) 土黄色说的是它的……(颜色)(贴板书“颜色”) 不太光滑说的是表面(贴板书“表面”) 有黑色的斑点说的是它的斑纹(贴板书“斑纹”)…… 当然,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这个气泡里面(贴板书“……”)。 4、请小组长领一盒石头,每个人选一块,你就观察这一块石头。 可是我们会遇到问题,世界上的石头有很多,所有的石头都是椭圆形?所有的石头都是土黄色?所有的石头都只和鸡蛋比大小么? 如果你在观察后,写气泡图时遇到了困难,你就可以拿出材料盒里面的信封!这个信封是个很有用的锦囊,它可能会帮上你忙!这里面有几张卡,(拿出“大小”卡片),你看,这张卡片上,所有的东西都和生活中的东西一样大小,在描述石头大小的时候,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石头去比划一下。这是“形状卡”,当我们实在不知道手里的石头是什么形状,可以只观察一个面,对照形状卡进行描述。如果给你“颜色卡”和“斑纹卡”,你们会使用了么? 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实在有困难可以先求助同组的人。 (实物投影)哪个小朋友能用气泡图,说说自己观察的那块石头! 四、活动二:分类 1、所有的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小朋友观察那么久,我们来放松一下,先来做个小游戏吧!(请男生举手!请穿红衣服小朋友举手!请第一大组小朋友举手!) 2、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分一分,把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按照了性别、衣服的颜色、是哪一个组的区分了。在分类的时候,每一次就按照一个特征来分一分。 3、游戏做完,我们再来看看,刚刚我观察的是一块石头,当我们有一堆石头的时候,我们就先分一分! 4、如果你给石头分类,你会按什么来分? 5、请把你手中的石头放回到材料盒中。记住,每次按照一个特征来分! 五、了解石头的用途 1、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 2、播放视频,了解一下石头的用途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动物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苏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1、石头 教学目标: 1.知道石头无处不在,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2.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3.学会用气泡图描述石头的特征,开展结构性观察。 4.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 5.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教学重点: 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石头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预设: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听过吉尼斯纪录吗?吉尼斯大全纪录了这个世界上所有 的有关第一的事情!我们来一段视频,看看这个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是通 过玩什么得到第一的!(观看视频) 看完视频你发现创造吉尼斯纪录的人他怎么玩什么的得到第一?(揭 示课题:石头) 那你用石头都玩过什么游戏? 二、感受石头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见许多石头,你都在哪里见到过石头?( 1.校园假山:知道这是哪里么?假山也是石头做的; 2.公园里面的石头;3.海边的石头:天涯海角) 三、活动一: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 石头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其实有很多小秘密,只有善于观察的小朋友 才能发现! 你们会观察么?今天,我教你们用气泡图来观察一块石头。(PPT出示气

泡图,请小朋友看1min)看明白了么?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椭圆形其实说的是石头的形状(贴板书“形状”),比鸡蛋大一点说的是他的……(大小)(贴板书“大小”),土黄色说的 是它的……(颜色)(贴板书“颜色”),不太光滑说的是表面(贴板书“表面”),有黑色的斑点说的是它的斑纹(贴板书“斑纹”)……当然, 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这个气泡里面(贴板书“……”)。 等一会,请材料小组长领一盒石头,每个人选一块,你就观察这一块 石头。 可是我们会遇到问题,世界上的石头有很多,所有的石头都是椭圆形? 所有的石头都是土黄色?所有的石头都只和鸡蛋比大小么? 如果你在观察后,写气泡图时遇到了困难,你就可以拿出材料盒里面 的信封!这个信封是个很有用的锦囊,它可能会帮上你忙!这里面有几张 卡,(拿出“大小”卡片),你看,这张卡片上,所有的东西都和生活中 的东西一样大小,在描述石头大小的时候,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石头去比 划一下。这是“形状卡”,当我们实在不知道手里的石头是什么形状,可 以只观察一个面,对照形状卡进行描述。如果给你“颜色卡”和“斑纹 卡”,你们会使用了么? 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实在有困难可以先求助同组的 人。 (实物投影)哪个小朋友能用气泡图,说说自己观察的那块石头! 四、活动二:分类 所有的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小朋友观察那么久,我 们来放松一下,先来做个小游戏吧!(请男生举手!请穿红衣服小朋友举 手!请第一大组小朋友举手!)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分一分,把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按照了性别、衣 服的颜色、是哪一个组的区分了。在分类的时候,每一次就按照一个特征 来分一分。 游戏做完,我们再来看看,刚刚我观察的是一块石头,当我们有一堆 石头的时候,我们就在先……做点事情,分一分!

最新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呼吸与消化教案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时间:2020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过程与方法: 能应用以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够珍爱生命,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教学难点: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够珍爱生命,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呼吸,那么我们是怎样呼吸的呢?(情景预设:用嘴、鼻子等)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这节课就研究我们的呼吸。 板书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创设情景。 1、回忆:在我们的生活中,小鱼儿离开水就会?(死)那人们要是离开空气呢?人又会怎样呢? 2、和同学们共同玩一个憋气的游戏或进行一个憋气的比赛,让学生亲自体验呼吸的重要性,深刻体会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提出问题﹔“人为什么离不开呼吸?”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安全教育:只能自己尝试,不得憋气时间过长。) 3、指导学生观察P21图片。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 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嘴、鼻子、气管、肺。 三、探索 1、感受呼吸的过程。用力吸一口气,感受自己的胸部有什么变化?呼一口气又有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讨论和交流。 2、引导学社回忆自己玩气球的时候,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放出气体,气球会变小。 3、认识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进入我们的呼吸器官,胸腔在扩大。呼气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由鼻孔流出,胸腔收缩。 四、拓展延伸。 认识氧气,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以后咱们还要进一步的学习氧气的性质特征等。 五、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1、提出问题:呼吸器官容易的哪些疾病﹖原因是什么? 2、比如:感冒时,我们有时会咳嗽,那就是我们的呼吸器官受到了感染,发生病变,因此咳嗽。 3、小结:呼吸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 4.认识感官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活力,有着异常丰富的想象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科学态度: 1.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2.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教学难点】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闻香盒1个、食物(或水果)若干(每组最好不一样)、地毯1块。【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20以内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十几减几的退位计算方法。 课时划分:(10课时) ;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电子课本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五.作业布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