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考试重点

《微生物》考试重点

《微生物》考试重点
《微生物》考试重点

总论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惠特克的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

伍斯的三域学说:根据16 S 和18 S rRNA 的寡核苷酸序列比较,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真菌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接合菌门、有丝孢真菌类。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 体积小,面积大;(二) 吸收多,转化快;(三) 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 分布广,种类多。

1.原核生物

1.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 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古生菌两大类群。其中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

球菌( coccus) 根据其分裂的方向及随后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菌>球菌>螺旋菌。

2.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芽孢等。3.G+细菌(S .aureus)细胞壁特点:厚度大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G+特有)。G -细菌(E . coli)细胞壁的特点:厚度较 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 ,故机械强度较 G+细菌弱。

4.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则是由 N - 乙酰葡糖胺和 N - 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每一肽聚糖单体包括:①双糖单位:由一个 N - 乙酰葡糖胺通过β- 1,4 - 糖苷键与N - 乙酰胞壁酸相连。这一双糖单位中的β- 1, 4 - 糖苷键很易被溶菌酶所水解, 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 “散架”而死亡。②四肽尾:是由4 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 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③肽桥,起着连接前后2 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 作用。肽桥的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

“肽聚糖的多样性”)。

5.G+细菌S .aureus中,接在N - 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尾为L-Ala→ D-Glu→L-Lys→ D-Ala。G -细菌肽聚糖单体结构与G+细菌基本相同,差别仅在于: ①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分子不是 L-Lys ,而是被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故前后两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 D -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7.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或称古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其细胞壁中都不含真正的肽聚糖, 而含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

假肽聚糖的结构:虽与肽聚糖相似,但其多糖骨架则是由 N - 乙酰葡糖胺和 N - 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β- 1,3 - 糖苷键(不被溶菌酶水解)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 L-Glu、 L-Ala 和 L -Lys 3 个 L 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 L-Glu 1 个氨基酸组成。

8.缺壁细菌:①L 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②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③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④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为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故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9.革兰氏染色的机制:G+和G -细菌主要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正由于这一物理特性的不同才决定了最终染色反应的不同。

细节: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 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 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 就使G -细菌呈现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实为紫加红色)了。

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

10.聚 -β- 羟丁酸(PHB) ,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12.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芽孢并无繁殖功能。

13.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即δ内毒素)。

14.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为裂殖,只有少数种类进行芽殖。

15.菌落( colony):将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 ,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16.放线菌Streptomyces(链霉菌属)菌丝: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单细胞状态。

基内菌丝:当放线菌的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的大量色浅、较细、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气生菌丝:放线菌的基内菌丝生长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丝。孢子丝:气生菌丝成熟以后分化出的可以产生孢子的菌丝,起繁殖作用。并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无性孢子)。孢子丝是鉴定放线菌的依据。

放线菌繁殖方式:借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无鞭毛、有鞭毛),借菌丝--基内菌丝断裂、任何菌丝片段(各种放线菌)

17.蓝细菌细胞的几种特化形式:①异形胞,固氮功能;②静息孢子,休眠细胞;③链丝段,繁殖功能;④内孢子,繁殖作用。光能自养微生物。

2.真核生物

1.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 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菌物界”:是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3 类。

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 —酵母菌,丝状真菌— —霉菌,大型子实体真菌— 蕈菌。

3.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类,低等真菌细胞壁成分:纤维素;酵母菌:葡聚糖;而高等陆生真菌:几丁质。10.酵母菌具有以下5 个特点: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②多数营出芽繁殖;③能发

酵糖类产能;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⑤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细胞壁外层:甘露聚糖;内层:葡聚糖;中间:蛋白质。酵母菌细胞膜上含有丰富的维生D 的前体— 麦角甾醇,它经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化成维生素D2 ,故可作为维生素D 的来源。

无性繁殖方式:芽殖(最常见)、裂殖、产生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

芽殖在母细胞上留下一个芽痕( bud scar ) ,而在子细胞上相应地留下了一个蒂痕( birth scar )。任何细胞上的蒂痕仅一个,而芽痕有一至数十个。有性繁殖方式:产子囊孢子。

12.不同酵母菌的生活史:①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也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S .cerevisiae,酿酒酵母);②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八孢裂殖酵母);③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 (路德类酵母)

13.霉菌:无隔菌丝:Mucor(毛霉属)和 Rhizopus(根霉属)等低等真菌所具有。

有隔菌丝:Aspergillus(曲霉属)和Penicillium(青霉属)等高等真菌所具有。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分类: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营养菌丝体;而伸展到空间的气生菌丝体。

3.病毒和亚病毒

1.病毒:是指含有DNA或RNA或蛋白质,能在活细胞内增值,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性,能以亚显微的大分子状态存

在,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也可以当做遗传物质的非细胞型微生

物。

2.病毒粒子: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它是任

何 “真病毒”都具有的基本结构。动物病毒核衣壳外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等附属物。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多角

体。

3.螺旋对称的代表— 烟草花叶病毒TMV;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动物病毒,没有包膜,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包涵体。

复合对称的代表— T 偶数噬菌体E .coli 的 T 偶数噬菌体共有 3 种,即T2、 T4 和 T6

T4 由头部、颈部、尾部3 部分构成。尾部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5 部分组成。

4.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的繁殖阶段为: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6.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5 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8.溶源性或溶源现象: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温和噬菌体:指凡是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其宿主就称溶源菌,基本特征为:①自发裂解;②诱发裂解;③免疫性;④复愈性;⑤溶园转变。

9.温和噬菌体(如λ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有3 种:①游离态,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②整合态,指已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状态; ③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

10.当λ噬菌体通过尾部感染宿主时,线状dsDNA 通过两端粘性末端间的配对并在宿主的连接酶作用下发生环化。接着可进入裂解性循环或溶源性循环(即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以前噬菌体形式长期潜伏)。λ噬菌体特点:都是dsDNA;具有整合能力;具有同步复制能力。12.植物病毒大多为ssRNA 病毒, 脊椎动物病毒可分为dsDNA 和ssDNA 病毒以及 dsRNA和 ssRNA病毒。

13.亚病毒:只含核酸和蛋白质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具有侵染性的RNA 组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目前只在植物体中发现。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只含不具有侵染性的RNA 组分。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4.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1.微生物的 6 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2.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生长因

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碱基(嘧啶和嘌

呤)

3.单纯扩散:又称被动运送,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载体蛋白借助自身构象的变化,在不耗能的条件下可加速把膜外高浓度的溶质扩散到膜内,直至膜内外该溶质浓度相等为止。

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基团移位主要用于运送各种糖类(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和 N - 乙酰葡糖胺等)、核苷酸、丁酸和腺嘌呤等物质。

3.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高氏一号;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霉菌:查氏合成培养基。H O > C+ 能源 > N源 > P、S > K、 Mg > 生长因子

5.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1.生物氧化的形式: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失去电子;生物氧化的过程:脱氢、递氢、受氢3 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有:产能(ATP)、产还原[ H]、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而生物氧化的类型: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 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2.底物脱氢的四条途径。EMP糖酵解途径(净6ATP)以1 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 10 步反应而产生 2分子丙酮酸、 2 分子 NADH 、 H+ 和2 分子 ATP,可概括为两个阶段(耗能和产能)、 3 种产物和 10个反应。HMP戊糖磷酸途径(净35ATP),其特点是葡萄糖不经EMP 途径和TCA 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 并能产生大量NADPH + H+ 形式的还原力以

及多种重要中间代谢产物。总反应:

6葡糖 - 6 - 磷酸 + 12NADP+ + 6H2O =5 葡糖 - 6 - 磷酸 + 12NADPH + 12H+ + 6CO2 + Pi

ED 途径:这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 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特点是葡萄糖只经过4 步反应即可快速获得由EMP 途径须经10步反应才能形成的丙酮酸。C6H12O6 + ADP + Pi + NADP+ + NAD+ =2CH3COCOOH + A TP + NADPH+ H+

+ NADH + H+ 特征性酶— KDPG 醛缩酶;

TCA 循环,即三羧酸循环,是指由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循环式反应而彻底氧化、脱羧,形成 CO2、 H2O 和 NADH2 的过程。

3.根据递氢特点尤其是受氢体性质不同,可把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4.氧化磷酸化: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 的作用。递氢、受氢即氧化过程造成了跨膜的质子梯度差即质子动势,进而质子动势再推动ATP 酶合成 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 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

的生物氧化。这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

6.紫膜光合磷酸化:嗜盐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的紫膜蛋白上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驱至膜外,从而在膜两侧建立一个质子动势,再由它来推动 ATP 酶合成 ATP,此即光介导 ATP 合成。7.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固氮菌:自生、共生、联合。1.生物固氮反应的 6 要素

(1)ATP 的供应 (2)还原力[H]及其传递载体 (3)固氮酶:固二氮酶和固二氮酶还原酶

(4)还原底物N2 (5)镁离子 (6)严格的厌氧微环境

8.次生代谢物:是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次生代谢物的种类:抗生素,色素,毒素,生物碱,信息素,生长促进素、生

物药物素。

6.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1.同步培养技术, 即设法使某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 然后通过分析此群体在各阶段的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来间接了解单个细胞的相应变化规律。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

状态, 称为同步生长。

2.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Ⅰ .延滞期 , Ⅱ .指数期 , Ⅲ .稳定期 , Ⅳ .衰亡期

4.连续培养: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5.两种连续培养器:①恒浊器:这是一种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 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 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器。

②恒化器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 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pH 和氧气。

生长温度三基点: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7.好氧菌: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好氧菌。厌氧菌:耐氧菌,厌氧菌。

1.现代常用厌氧培养最有效的“三大件”技术:厌氧罐技术、厌氧手套箱技术、亨盖特滚管技术。

1.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例如高温灭菌、辐射灭菌等。灭菌实质上还可分杀菌和溶菌两种。

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化疗即化学治疗,是指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2.干热灭菌法:把金属器械或洗净的玻璃器皿放入电热烘箱内,在150~170℃下维持1~2 h 后,可达到彻底灭菌(包括细菌的芽孢)的目的。干

热可使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变性和原生质干燥,并可使各种细胞成分发生氧化变质。灼烧是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法,可是因其破坏力很强,故应用范围仅限于接种环、接种针的灭菌或带病原菌的材料、动物尸体的烧毁等。

湿热灭菌法是指用100℃以上的加压蒸气进行灭菌。在同样温度和相同作用时间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原因是湿热蒸气不但透射力强,而且还能破坏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氢键,从而加速这一重要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变性。在湿热温度下,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细胞在60℃左右处理5~10 min 后即被杀死,酵母菌细胞和真菌的孢子稍耐热些,要在80℃下才被杀死,细菌的芽孢最耐热,一般要在120℃下处理15 min 才被杀死。

巴氏消毒法:因最早由巴斯德用于果酒消毒,故名。这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湿热消毒方法。分为低温维持法(LTH) ,高温瞬时法HTST) 3.化学治疗剂:抗代谢药物(磺胺类等)、抗生素、生物药物素。

抗代谢药物、又称代谢拮抗物或代谢类似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由于它们具有良好的选择毒力,因此是一类重要的化学治疗剂。种类:磺胺类、氨基叶酸、异烟肼、6 - 巯基腺嘌呤、5 - 氟代尿嘧啶等。

磺胺的作用机制:磺胺的结构与细菌的一种生长因子对氨基苯甲酸PABA高度相似,是它的结构类似物,因此两者间会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磺胺被错当作底物,结果合成了无功能的“假二氢叶酸”。因此,凡能利用二氢蝶啶和PABA 合成叶酸的细菌就无法合成叶酸,于是生长受到了抑制。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生物药物素:具多种生理活性比抗生素疗效更为广泛的微生物次生代谢物。

7.遗传变异和育种

1.证明了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3 个实验: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2.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 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 分子, 即cccDNA, 就是典型的质粒

(plasmid)。

3. F 质粒( F plasmid) 又称 F 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 是 E .coli 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4.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类, 泛指细胞内( 或病毒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可自发或诱导产生。狭义的突变专指基因突变( 点突变) , 而广义的突变则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5.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 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它们可在加有相应营养物质的基本

培养基平板上选出。

6.基因突变一般有以下7 个共同特点:①自发性②不对应性③稀有性④独立性⑤可诱变性⑥稳定性⑦可逆性。

7.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平板实验。突变是自发产生的,且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

变的原因之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8.碱基置换的三种突变类型: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同义突变。9.转座:DNA 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 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上另一部位或其他染色体上某一部位的现象。凡具有转座作用的一段 DNA 序列, 称转座因子。

2.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 个环节。①诱变剂处理。②淘汰野生型: 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 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 通常只有百分之几至千分之几。通过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

的野生型菌株, 从而达到“浓缩”极少数营养缺陷型的目的。③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用一个培养皿即可检出的, 有夹层培养法和限量补充培养法; 要用两个培养皿( 分别进行对照和检出) 才能检出的, 有逐个检出法和影印接种法, 可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室具体条件加以选用。④鉴定缺陷型:可借生长谱法进行。生长谱

法是指在混有供试菌的平板表面点加微量营养物, 视某营养物的周围有否长菌来确定该供试菌的营养要求的一种快速、直观的方法。

3.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 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 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4.真核微生物重组中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以及原核生物中4种主要遗传重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等。

5.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 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 或 RNA ) 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 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 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 DNA 携带到受体细胞中, 通过交换与整合, 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0.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 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这是一种表面上与上述的局限转导相似, 但本质上却截然不同的特殊遗传现象。

11.接合:供体菌(“雄性”) 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 直接接触, 把F 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 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通过接合而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 称为接合子。

14.Hfr 菌株:在Hfr 菌株细胞中, 因F 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成在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上的整合态, 故Hfr 菌株与F -菌株相接合后, 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要比单纯用 F + 与 F - 接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 故名。15.F′因子:当 Hfr 菌株细胞内的 F 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 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 称F′质粒或F′因子。凡携带F′质粒的菌株, 称为初生F′菌株。

17.有性杂交, 一般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 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 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 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 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因此, 可以认为准性生殖是在自然条件下, 真核微生物体细胞间的一种自发性的原生质体融合现象。

8.微生物的生态

1.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含量10 倍系列的递减规律:

细菌> 放线菌> 霉菌> 酵母菌 > 藻类> 原生动物

2.在自然界中, 存在着一些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 诸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环境。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

3.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 当它们在一起时, 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 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

一起, 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 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 包括细胞内) 或体表, 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 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拮抗又称抗生, 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4.碳素循环, 其中微生物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大气中低含量的CO 2只够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约20 年光合作用之需。由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或甲烷形成作用, 就可使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尽快分解、矿化和释放, 从而使生物圈处于一种良好的碳平衡的环境中。据估计, 地球上 90% 以上有机物的矿化作用都是由细菌和真菌完成的。

氮素循环:在氮素循环的8 个环节中, 有6 个只能通过微生物才能进行,特别是为整个生物圈开辟氮素营养源的生物固氮作用, 更属原核生物的“专利”, 因此, 可以认为微生物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核心生物。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微生物复习资料汇总题库

微生物复习题库 1. 细菌属于(B)。 A.非细胞型微生物 B.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 细胞型微生物 2.病原菌是属于(D )。 A.自养菌 B.光能异养菌 C.腐生菌 D. 化能异养菌 3.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B ),青霉素能阻止该物质的合成。 A. 磷壁酸 B. 粘肽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4. 细菌在代谢能的推动下,需要有膜内特异性的载体蛋白参加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D )。 A. 促进扩散 B. 基团转位 C. 被动扩散 D. 主动运输 5. 细菌的基本结构中,能控制遗传性状的是(C) A. 细胞质 B.菌毛 C.核质 D.细胞膜 6. 下列各种物质交换过程中,输送到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D ) A. 简单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基团转移 7.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C )大杆菌,在动物的()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形成荚膜。 A. 阳性、体外 B. 阴性、体外 C. 阳性、体内 D. 阴性、体内 8.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B )。 A. 细菌 B. 霉菌 C. 放线菌 D. 螺旋体 9. 螺旋体是介于(C)之间的一类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A. 细菌和真菌 B.细菌和病毒 C. 细菌和原虫 10. 寄生于动物内脏的病原性真菌,其最适温度为(C )℃。 A. 22 B. 28 C. 37 D. 55 11. 与细菌的致病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和物质有(C ) A. 鞭毛、芽胞、毒性酶和毒素 B.荚膜、菌毛、色素和细菌素 C. 荚膜、菌毛、毒性酶和毒素 D.细胞壁、核质、细胞质、色素 12. 细菌运动性检查常用的培养基为(C ),常用()接种法。 A.固体培养基、平板分区划线 B. 半固体培养基、斜面划线 C.半固体培养基、穿刺 D. 固体培养基、穿刺 13.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最重要的区别是(C ) A.以纳米为测量单位 B.结构简单 C.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 D.在活细胞内生长 E.对干扰素敏感 14. 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D )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 C.核衣壳+包膜 D.核酸+衣壳 E.核酸+蛋白质 15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E ) A.磷酸 B.蛋白质 C.类脂 D.肽聚糖 E.核酸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 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型。 2. 鞭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单生鞭毛)、(丛生鞭毛)和(周生鞭毛)。 3. 从应用角度,把真菌分为(霉菌)、(酵母菌)、(蕈菌)三类。 4. 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共生关系)、(拮抗关系)、(互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猎食关系)。 5.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主要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4种方式。 6. 真菌菌丝体形成各种特化结构,主要有(假根)、(吸器)、(菌核)、(菌环)等。 7.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的过程分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装配)等步骤。 8. 纤维素酶分为(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等3类。 9. 无隔膜菌丝产生(孢囊孢子),有隔膜菌丝产生(分生孢子)。 10.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少一般规律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11. 真菌的有性孢子分为4种,即:(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2. 培养基的类型按成分不同划分成(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三大类。 13. 霉菌菌丝从功能上划分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

菌丝)。 14. 病毒的结构主要有(衣壳粒)、(衣壳)、(核髓)、(核衣壳)。16.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受(土壤类型)、(深度)和(季节)的影响。 17. 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划分为(延迟期)、(对树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等4个时期。 18.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根据生理作用划分为:(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六大类。 19. 原核生物的三菌是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0.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无性孢子)和(菌丝断裂)。 21. 通常根据宿主范围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微生物病毒)。 22. 微生物的特点有:(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 21. 放线菌为分枝状细菌,宽度和(细菌)类似,但(长度)和(分支)则是无限制的。 22. 杀虫真菌侵入寄主的过程有:(附着)、(萌发)、(侵入)、(增殖)等4个过程。 23. 根据产物的不同,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性乳酸发酵)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 24. 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中(C)、(H)、(O)、(N)、(P)、(S)等6种元素占菌体细胞干重的97%。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期末考试汇总

简单题: 1.列举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非科学的。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托儿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体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求。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的。标准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美国孟禄。它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知道下行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2.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③教育的国际化一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是音符关系。云词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的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念走向实践。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带便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行程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教育存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和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的规范性。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有哪些? ①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行程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微生物复习题

填空题 1.三域系统包括: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五界系统包括: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2.菌种鉴定工作三部曲:a.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b.测得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c.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 3.卡尔文环三阶段包括:CO2固定,固定CO2的还原,CO2受体的再生。二氧化碳受体:1,5二磷酸核酮糖。 4.菌种工作三方面:选种,育种,复壮和保藏 5.从丙酮酸出发的物种发酵类型包括:同型酒精发酵,同型乳酸发酵,丙酸发酵,混合酸发酵,丁酸型发酵。 6.细胞壁缺陷菌包括:原生质体,球形体,细菌L型,支原体 7.微生物三种产能方式: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8.生物合成三要素:能量,还原力,小分子前体物。 9.反馈抑制包括:协同反馈抑制,合作反馈抑制,同工酶,顺序反馈抑制,积累反馈抑制。 10.细菌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诱变时采用对数期微生物,收获菌体应在稳定期收集。 11.机体对损伤DNA修复的主要方式:光复活修复,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 12.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硝化,反硝化,氨化,氨同化。13. 13.真核生物基因重组包括:有性杂交,准性生殖。

14.微生物特点: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15.生物氧化三个阶段:脱氢,递氢,受氢。 16.烈性噬菌体繁殖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繁殖,成熟,裂解。 17.物质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同扩散,基团转运。 18.微生物主要营养物: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能源) 19.检出营养缺陷型的方法: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逐个检出法,影印培养法。 20.证明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是: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病毒的拆开与重建实验。 21.从研究者能否从巨大群体中迅速检测和分离出个别突变体的目的来看,则只有两类突变:选择性突变和非选择性突变。 22.化能异样微生物底物脱氢的四条主要途径:EMP,HMP,ED,TCA 多项选择题 1.发酵过程中合成ATP的方式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大肠杆菌肽聚糖合成中,载体是:UDP,细菌萜醇。 3.以5-磷酸核酮糖和ATP为前体合成的氨基酸是组氨酸。 4..能够进行放氧型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是蓝细菌。 5.两个性状不同的菌株或变种之间进行细胞结合,遗传物质交换重新组合成新的性状,称为杂交。 6.遗传的功能单位是基因。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