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本节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及产液结构出发,让学生对区域的基本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1.业结构等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2 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3 【教学难点】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概念及其主要动力。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在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通过观看“中国区域划分图”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板书:区域的基本含义

提问: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通常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地域空间。那么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的主要特征.

提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

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提问:区域的主要特征和含义是什么?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新疆长绒棉基地。

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优势、特色与功能,如北京的政治文化功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色。

开放性,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承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看到课本第4页的活动1,请同学们从交通

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板书:区域产业结构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还没有形成网络;区域发展中期,发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以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域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线状逐渐变为网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提问:通过这个活动,大家是否了解了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些因素组成呢?它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它的组成要素包括五大自然要素、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状况等社会经济状况。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对外联系等所影响。.

提问:从总体上讲,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它们各有何特征?

承转:了解了区域空间结构,我们继续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那么首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范围: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服务的地质勘探设计等),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等。

提问: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请同学思考一下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有何异同?如何运用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来判断区域的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工业经济比重首先超过第三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一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一、二、三”再到“二、一、三”的格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首先超过第一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二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格局,尤其是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的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区域地理学的新知识,掌握了区域的基本含义。通过读图、收集资料,我们分析了解到了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并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功能。

◆教学反思

略。

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教师归纳】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和构架

. . . . 第二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和构架 第一节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1)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1)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 三、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 (2) 第二节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3) 一、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3)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4)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6) 四、借助传播理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6) 第三节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架 (7) 一、传统的地理备课 (7) 二、传统地理教学备课示例 (9) 三、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架 (9)

第一节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地理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所作的教学准备。没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 教学是通过信息传播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特定学习目标的活动。 ● 设计是指为了解决某种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种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过程。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梅里尔在《教学设计新宣言》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 ● 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无疑应当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以保证地理课堂教学运作的有效进行。这里所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地理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订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结果做出估价。实际上,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 因此,我们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 由于各学科课程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的对象、内容、任务、性质不同,教学设计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地理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的特征,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综合性体现在地理环境由四大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域性则阐明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地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执教者临平三中周莉敏[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否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产生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探究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四个内容中的一个,合作完成相关题目。 1、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观察《南非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法判断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势特点。 2、气候特征 在对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后,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型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南非的气候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3、主要河流 在图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说出其流向,引导学生认识地势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4、自然资源 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联系到南非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归纳认识区域的方法 经纬度位置 位置和范围(地图、地球仪等) 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河流(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 自然资源 五、区域位置大挑战 在课本附录《世界政区图》中,选择一个国家,挑选一位班上的同学,请他(她)说说这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本节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及产液结构出发,让学生对区域的基本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

业结构等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 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 能力; 3、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2 、 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 3、 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其主要动力。 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在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通过观看“中国区域划分图”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板书:区域的基本含义 提问: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通常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地域空间。那么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的基本含义》word精品学案2

山西省长治市第八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 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3、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习重点 1、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2、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三、学习难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预习导学】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 2、、、资源配置状况、等。 3、三次产业的划分 4、区域结构的差异 三次产业占的比重 〈1〉表现三次产业的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 〈2〉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 〈3〉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重呈现“”格局 【合作探究及活动题解析】 1、在下表的4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综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3、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课内训练巩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据中央电视台记者报道,浙江省某乡历时5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环境治理整体方案 A.淡水养殖业 B.林业 C.旅游业 D.食品加工业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的意义、步骤(教师必读)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

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讲授】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 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高二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记住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基本特征(2)记住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记住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说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记住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学习重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学法指导研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学习的重难点,精读教材,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学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各小组的展示及质疑对抗,共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 四、知识链接知识要点1 区域的主要特征 1、什么是区域? 。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特征表现界线有虚有实内部一致差异明显有一定特色区域之间联系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文)区域之间自然界线: 降水量与干湿区的界线800mm400mm200mm 2、气候区域界线气温与温度带界线1月份0亚热带与温带 3、水文界线内外流区域长江与黄河长江与珠江

4、四大海域的界线渤海与黄海黄海与东海东海与南海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知识要点2 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形成是的结果影响因素 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地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或者小)产业活动联系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形状结论农业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知识要点3 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和影响因素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我国三个产业划分:产业内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区域产业比重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低区域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 3、区域结构的变化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中期晚期 五、达标训练 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和构架

第二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和构架 第一节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1)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1)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 三、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 (2) 第二节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3) 一、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3)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4)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6) 四、借助传播理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6) 第三节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架 (7) 一、传统的地理备课 (7) 二、传统地理教学备课示例 (9) 三、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架 (9)

第一节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地理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所作的教学准备。没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 教学是通过信息传播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特定学习目标的活动。 ● 设计是指为了解决某种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种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过程。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梅里尔在《教学设计新宣言》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 ● 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无疑应当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以保证地理课堂教学运作的有效进行。这里所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地理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订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结果做出估价。实际上,所谓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 因此,我们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 由于各学科课程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的对象、内容、任务、性质不同,教学设计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地理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的特征,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综合性体现在地理环境由四大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域性则阐明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地理教学设计,要把探寻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和阐明人和

区域教育学

区域教育学 一、概念界定 区域的基本含义是指地理学上的空间概念,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按自然地理特征而划分的地域单元,该地域单元在内部构成上总是具有均质性。 与“区域”有关的含义都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区域是按照同质性和内聚性,或按照某类特征来划分的;二是“区域”和“地区”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三是区域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差异性;四是区域分析是一种空间分析。 与区域教育研究直接相关的划分概念是“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根据“文化型式”)的不同而区分的地域。同一文化区的不同地方尽管还会存在其他一些差异,但却具有大量共同的文化特质。一般来讲,文化区内部都有文化高峰,即文化特征最丰富的地方,强度较大的文化是那种文化特征清楚、制度和关系明确的文化。一种文化的高峰是该文化区内的中心,这个中心向四周释放影响,一直达到该区的边缘,而强度也逐步减弱。文化的强度可以通过计算社会群体中离散的文化要素的数目来测定,要素数量越多,强度越高;反之,则强度越低。 1、区域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发展的,按空间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国际教育、国民教育和区域教育三个层次。 国际教育是在世界教育资源的范围内,由各个国家分别实施和控制的教育。 国民教育是以一国的领土为界,一个主权国家对本国国民实施的教育。 区域教育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之内,各个区域在国家教育制度约束和中央政府干预之下对本区域实施的教育,或者是一定区域范围之内所形成的有着某种共同特征的教育。 在国民教育研究中,区域教育是一个个的质点。国民教育具有国家层面的教育利益和发展规律,并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 区域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区域政府的特殊影响及其对上级政府的对策行为,有着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区域教育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区域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通过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来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同时,把国民教育视为区域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调动区域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作为教育制度化的一个代表,学校直接标志着教育发展的规范程度和水平。因此,学校的设立和分布状况,就可以成为评价特定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物,并且也是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比较的一项指标。 但当学校教育在制度的保障下推广于国家范围的时候,对教育区域分化所进行的研究就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活动之形式上的设施(如学校的设置),而更要关注这种制度形式在该地区被推广时所受到的限制或影响。 区域教育的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梯度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和模式,区域经济迅速形成和发展。受其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比如教育的结构和发展的规模、效益等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差异分析是研究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状况的核心。 各区域内部的教育发展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在最初的区域划分上,就只能预先假定某些或某类特征较有可能显示和区分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从而据以划分出一些研究领域。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就是以一定空间的区域教育为对象的研究。 目前,“区域教育”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因素的考虑: 一是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因素;二是学校网络覆盖范围的因素;三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管理权限的因素; 四是东、中、西部的传统因素; 区域教育:以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为依据的、以一定行政区划为空间范围的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教育。 区域教育存在两大矛盾运动。 一是区域内部的发展间题,即区域内教育与其它社会部门,如经济、政治等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内部矛盾运动可能推动区域内教育发展走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 二是区域外部矛盾运动。包括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国民教育与区域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外部矛盾运动的可能导致区域教育差异化发展。 区域教育发展可以体现在时间、空间及区际三种维度。 ?在时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规模或量的增长,这种增长是教育线性累积的过程; ?在空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体现为教育结构、教育功能质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中观教育结构与功能的空间优化过程; ?在变革动力的推动下,区域教育空间结构与功能不断衍化直至推动微观革新,形成有效的区域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产生漂移,从而在区域间形成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 二、区域教育研究的特征 1、整体性 从研究对象来说,区域教育研究是将某个区域的教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研究与之相关的要素。当今社会科

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本节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及产液结构出发,让学生对区域的基本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1.业结构等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2 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3 【教学难点】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概念及其主要动力。 ◆课前准备 ◆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在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通过观看“中国区域划分图”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板书:区域的基本含义 提问: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通常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地域空间。那么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的主要特征. 提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 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提问:区域的主要特征和含义是什么?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新疆长绒棉基地。 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优势、特色与功能,如北京的政治文化功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色。 开放性,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承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看到课本第4页的活动1,请同学们从交通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一、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 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

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材分析:?“区域”就是地理学最常用得基本概念之一,也就是地理学得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就是地理学得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得历史一样久远。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就是讲述具体得某一区域得地理环境特征,而就是从“区域”得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得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得影响,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得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得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 ?了解区域得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得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得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得影响。?课时安排 第一节区域得基本含义(2课时)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 备课笔记: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得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得概念与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得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得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与分析教材中得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得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得旅行,描述在 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得主要地理景观与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得主要生 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得地理环境与学生得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得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得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得合作意识与与人共事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得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得划分及其演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得主要特征 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与地区、各种地形区与气候区、农业区与工业区等等,

《区域的基本含义》拓展提升B

《区域的基本含义》高考通关题组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该方案中,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这说明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地理条件 B.城市化水平 C.区域的开放程度 D.区域的对外联系 2.从总体上看,该城镇()。 ①没有农业活动 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③是周围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④带动了周围乡村地域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2019年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图(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产业产值大于美国 B.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美国

C.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大于中国 D.美国的产业结构更合理 4.与美国相比,中国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技术先进 C.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D.工业基础雄厚 读某年我国①②③④四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下图),回答5—6题。 5.该年某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0.1:55.3:40.6,图中与该地区产业结构最类似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陆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受此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 A.第一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产值迅速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第三产业不会受任何影响 D.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7—9题。 7.澳大利亚相邻气候区()。

①界线是明确的②界线是模糊的③表现出明显相似性④具有显著差异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从空间分布形式看,悉尼在区域中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状()。 A.面 B.网络 C.点 D.岛 9.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中一般表现为岛状的是()。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路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 B.④② C.③① D.③④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 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1.区域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分类。 2.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差异。 3.学会利用各种统计图表比较分析区域的差异及发展变化特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界线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有的是明确的,也有的是模糊的 异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主要类型 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形式 区域农业交通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 形式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产业内容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1)含义: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主要表现???? ?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2)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 产业比重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1)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结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深化] 1.理解区域特征 特征 作用 备 注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 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实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 虚 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 植被区等 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 依据 不同区域之间也有相似性,区域内部也有差 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