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区别和联系。

3、能熟练运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 mol物质所含粒子的个数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总个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引入]教师取一杯水,对同学说:“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能数得清吗?”

回忆初中有关水分子的知识: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称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

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

“下面,就让我们来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推导并板书] 二、1mol物质的质量

微观一个C原子一个O原子一个Fe原子?

↓扩大6.02×1023 ↓扩大6.02×102 ↓扩大6.02×1023

1 mol C 原子 1 mol O 原子 1 mol Fe 原子

↓ ↓ ↓

质量 0.012 kg=12 g x g y g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56

[讲解] 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若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学生计算]得出x=16 y=56

[设问] 要是1molNa原子或1molH原子的质量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

[设问]那么,对于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1 mol的质量是多少呢?离子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 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1 mol 任何分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

1 mol 任何离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板书] 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投影练习]

1molH2O的质量是 g;1molNaCl的质量是 g

1molNa+的质量是 g;1molS的质量是 g

2mol NaOH的质量为 g,其中Na+为 g

[讲解] 由以上我们的分析讨论可知,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比。

[板书] 三、摩尔质量

概念:1mol 物质的质量叫做物质的摩尔质量。

符号:M 单位:g·mol-1或kg·mol-1

3. 2g AO32-中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了3.01×1023个,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32)

4. 某固体仅由一种元素组成,其密度为5g·cm-3,用X射线研究该固体的结果表

明:在棱长为1×10-7cm 的立方体中含有20个原子,则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32

B.65.

C.120

D.15

物质的量物理教学-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物理教学-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二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 物质的 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 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个钠离子,是23g。 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 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 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 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 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 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 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 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 氢气和71g 氯气反应生成73g 氯化氢。 点燃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为×1023 mol-1。 符号为N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1 mol H 约含氢分子。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1)×1024个H 2 (2) 5 mol O 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2

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复习中溶液混合的几个 规律以及其应用 (郑州一中 刘善超 450006) 一、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转化规律 C=1000ρW/M 其中ρ代表溶液的密度,单位g/cm3,w代表溶液的质量百分数。 二、物质的量浓度和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换算关系 C=1000ρS/(100+S)M 其中S为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三、一定质量百分比浓度溶液的混合 1. 小规律 对于ρ>1 g/cm3(如NaCl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等)的溶液,溶液的质量百分数w越大,则ρ越大;对于ρ<1 g/cm3(如氨水溶液、酒精溶液)的溶液,溶液的质量百分数w越大,则ρ越小。 2. 质量百分数为w1和w2的两种溶液 ⑴若等质量混合,混合后质量百分数 ⑵若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数要考虑溶液密度的大小 当ρ>1 g/cm3,混合后质量百分数满足 当ρ>1 g/cm3,混合后质量百分数满足 四、稀释定律 c浓V浓=c稀V稀 五、典型试题解析 1.把70%的HNO3(ρ=1.4 g/cm3)加入到等体积的水中,稀释后的硝酸溶液的质量百分数是() A 35% B <35% C >35% D≤35% 解析: 对于ρ>1 g/cm3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因此C正确。 注意:水可以认为是0%的该溶液(硝酸溶液)。 2.已知98%的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则49%的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9.2 mol/L B <9.2 mol/L C >9.2 mol/L D不能确定 解析:设98%的浓H2SO4的密度为ρ1,49%的H2SO4的密度为ρ2 则 ρ1>ρ2(ρ>1 g/cm3的溶液,w越大,则ρ越大) 根据 有 18.4=1000ρ1×98%/M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5.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讲解、比较、练习、实验、归纳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运算。第二课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与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第三课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容量瓶(500 mL)、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托盘天平、滤纸、Na2CO3固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引言]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使用溶液。溶液的浓稀程度我们用浓度来表示。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便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 板书] 第一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一课时) 一、物质的量浓度 [ 问] 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55 页第一部分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后回答。 [ 学生阅读,总结] [ 师] 请大家用准确的语言叙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说 出它的符号是什么?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 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检测(五) 物质的量浓度 A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将40 g NaOH 溶于水中,配制成1 L 溶液,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 -1 B .0.5 mol·L -1 C .4 mol·L -1 D .1 mol·L -1 解析:选D n (NaOH)=40 g 40 g·mol -1=1 mol ,又因溶液的体积是1 L ,故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1 。 2.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 ②使用前要先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③容量瓶可以用来加热 ④不能用容量瓶长期贮存配制好的溶液 ⑤可以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250 mL 溶液 A .①③ B .①②④ C .除了③ D .除了⑤ 解析:选B ③容量瓶不能加热,错误;⑤配制250 mL 溶液应用250 mL 容量瓶,错误。 3.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 ) A .0.5 mol 的K + B .3.0 mol 的O 2 C .1.0 mol 的NO -3 D .1.0 mol 的OH - 解析:选C A 项,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n (K + )=2 L×0.5 mol·L -1 =1.0 mol ,错误;B 项,KNO 3溶液里没有O 2分子,错误;C 项,n (NO - 3)=2 L×0.5 mol·L -1 =1.0 mol ,正确;D 项,KNO 3溶液显中性,OH - 的量很少,远远小于1.0 mol ,错误。 4.V L Fe 2(SO 4)3溶液中含Fe 3+ m g ,溶液中SO 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56 V mol·L -1 B.3m 56V mol·L -1 C.m 56V mol·L -1 D. 3m 112V mol·L -1 解析:选 D n (Fe 3+)=m g 56 g·mol -1= m 56 mol ,c (Fe 3+)=m 56 mol V L =m 56V mol·L -1,SO 2- 4的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 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物质的 式量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知道它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那么,1 mol 粒子的数目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其数目约为多少? [生]是以0.012 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目为标准得来的;其数目约为6.02×1023。 [问]我们初中所学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12C 原子为标准得出来的,它是怎样定义的? [生]以12C 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师]很好!假如一原子的质量为m 1,12C 原子的质量为m C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1,怎样表示?请大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请一学生上黑板表示] [学生板书]A 1=) (1212 )(11C m m C m m [师]大家表示的都很正确。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m 2,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A 2又该怎样表示,请大家口答。 [生]A 2=) (122C m m 。 [问]A 1比A 2与m 1、、m 2的关系是什么呢?请大家推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结果]A 1∶A 2=m 1∶m 2。 [师]很正确!这也就是说: [讲解并草板书]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 [师]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为N A ,那么,它与物质的量n ,粒子的总个数n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草板书]n =A N N [新课引入] [教师举起一杯水] [师]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是否能数得清呢? [生]数不清! [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所学水分子的知识: 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算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这杯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

第3节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标)】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摩尔体积的微观意义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影响因素,进而延伸至宏观物理量对摩尔体积的影响,理解从微观到宏观的辩证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建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基本模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理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利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 教学重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一瓶氢气,我们应该如何得到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呢? 【设疑】我们在上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两个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A N N =n 和M m n =,应用上面的公式能不能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呢?(不能,因为既不可能得到氢气的分子数,也不可能称量出氢气的质量)那么我们能得到氢气的什么物理量呢?(体积)如果已知氢气的体积,能否求解氢气的物质的量? 二、讲授新课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设疑】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同学们觉得摩尔体积的概念是什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体积)

【讲解】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 m ,单位为L/mol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也能得到公式m V V n =,V m 代表摩尔体积,即物质的量等于该物质的体积除以其摩尔体积。但是这个公式的应用依然取决于物质的摩尔体积是否容易得到。那么,怎么才能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设疑】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例如,铁的摩尔体积就是指每1molFe 的体积,那么1molFe 的体积为多少呢?(1mol 铁的质量为56g ,其体积可以用质量除以密度得到:56g ÷7.874 g ·cm -3 = 7.112cm 3) 【讲解】根据上述的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计算摩尔体积的公式ρM V m =,即物 质的摩尔体积等于其摩尔质量与密度的比值。但是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不是很方便,因为物质的密度并不容易得到,如何才能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过渡】如上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无法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了,下面我们换一个思考的方向,从微观粒子入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 【设疑】宏观上讲,一个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该物质在空间上占据的体积,同学们能不能从微观上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摩尔体积?(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指N A 个物质粒子在空间上所能占据的体积)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学生活动】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或者说是大约6.02×1023个粒子在空间能占据的体积,这么多的粒子在空间上能占据多大的体积由什么决定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讲解】通过讨论我们能得到,从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大小,首先受到粒子堆积方式的影响:如果是固体或者液体,其粒子之间的间距很小,所以影响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因素就是粒子大小。例如,铁和铜的摩尔体积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铁原子和铜原子的大小不一样。显然我们不可能再根据粒子的大小来取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所以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摩尔体积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 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 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 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 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五、教法方法 教法:实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媒体与课型 教学媒体:完全相同的回形针若干(300枚以上)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 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检测(五) 物质的量浓度 A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将40 g NaOH 溶于水中,配制成1 L 溶液,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 -1 B .0.5 mol·L -1 C .4 mol·L -1 D .1 mol·L -1 解析:选D n (NaOH)=40 g 40 g·mol -1=1 mol ,又因溶液的体积是1 L ,故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1 。 2.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 ②使用前要先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③容量瓶可以用来加热 ④不能用容量瓶长期贮存配制好的溶液 ⑤可以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250 mL 溶液 A .①③ B .①②④ C .除了③ D .除了⑤ 解析:选B ③容量瓶不能加热,错误;⑤配制250 mL 溶液应用250 mL 容量瓶,错误。 3.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 ) A .0.5 mol 的K + B .3.0 mol 的O 2 C .1.0 mol 的NO -3 D .1.0 mol 的OH - 解析:选C A 项,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n (K + )=2 L×0.5 mol·L -1 =1.0 mol ,错误;B 项,KNO 3溶液里没有O 2分子,错误;C 项,n (NO - 3)=2 L×0.5 mol·L -1 =1.0 mol ,正确;D 项,KNO 3溶液显中性,OH - 的量很少,远远小于1.0 mol ,错误。 4.V L Fe 2(SO 4)3溶液中含Fe 3+ m g ,溶液中SO 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56 V mol·L -1 B.3m 56V mol·L -1 C.m 56V mol·L -1 D. 3m 112V mol·L -1 解析:选 D n (Fe 3+)=m g 56 g·mol -1= m 56 mol ,c (Fe 3+)=m 56 mol V L =m 56V mol·L -1,SO 2- 4的

《物质的量浓度》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量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组成,深化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溶液组成的简单模型,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结合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通过探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案,认识精确配制溶液浓度的操作步骤的依据,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及误差分析。学习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溶液配制的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知道溶液的质量,就很容易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但是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取用溶液时,人们会感到量取液体的体积比其称量质量更方便,因此,在实验时一般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度量溶液浓度的单位,即物质的量浓度。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新课讲解 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浓度一般是指溶质与溶液之间的量的关系,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是通过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请同学们回顾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如何表示的? [学生活动]主动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其表示式为:溶质的质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区别和联系。 3、能熟练运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 mol物质所含粒子的个数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总个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引入]教师取一杯水,对同学说:“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能数得清吗?” 回忆初中有关水分子的知识: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称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 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 “下面,就让我们来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推导并板书] 二、1mol物质的质量 微观一个C原子一个O原子一个Fe原子? ↓扩大6.02×1023 ↓扩大6.02×102 ↓扩大6.02×1023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二课时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Al2O3、Al(OH)3的两性和Al3+、Al(OH)3、AlO2-之间的相互转化 【知识梳理】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1. 氧化铝 (1)物理性质: 氧化铝_____溶于水,熔点_______, 铝制品表面的氧化铝薄膜具有_______作用. (2)主要用途: 氧化铝是冶炼_______的原料,也是比较好的_______________,可用来制造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化学性质: 两性氧化物: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写出Al2O3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氢氧化铝 (1)制备: [实验3-7]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8]分别向Al(OH)3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和NaOH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l(OH)3+ 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l(OH)3+ NaOH -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 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1:.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会产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发生反应的总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2: 制备Al(OH)3的适宜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铝的两性 Al(OH)3既能与__________反应,又能与____________反应,所以Al(OH)3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点燃

质量关系:每2g氢气和71g氯气反应生成73g氯化氢。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表示为×1023 mol-1。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约含氢分子。 1 mol H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溶液(第二课时)

溶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 学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相关计算。 3、 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梳理】 知识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 1. 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 数学表达式 %100?=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 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知识点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考点一: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30克氯化钠投入100克水中完全溶解后,求此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二: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1、20℃时,将50g NaCl 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NaCl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 )

考点三:若溶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 1、向4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充分反应后, 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8g三氧化硫加入到92g水中完全溶解,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四: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 1. 将25g胆矾[CuSO4·5H2O]全溶于100g水中,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五: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溶质或溶剂,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80g15%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钠全部溶解,求此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六:同一种溶质的两种不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10%的硝酸钠溶液100g,与25%的硝酸钠溶液200g混合,求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七:多种溶质型 1、在常温下向100g 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必修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一新概念,并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需要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受新概念,掌握新技能。 一、新课引入 1.通过问题1:你知道有哪些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回顾初中知识: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可用溶解度来表示浓度。 2.通过PPT1展示一组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照片,其中一幅绿豆烧酒中酒精度:39%(V/V)---体积分数;龙九绿茶中含糖量: 3.6%---质量分数来让学生们对溶液的浓度表示有一个更全面且贴近生活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实验室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新的浓度表示方式。紧接着通过让学生们观察PPT2中的图片---某医院血液检验报告单中再一次出现mol/L的单位,引导学生们推测该浓度单位的意义? 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c=n/V 二、教學展开 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提问】你能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说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吗?【学生回答】表示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引导思考】你觉得在使用这一物理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回答】(1)单位体积的溶液不是单位体积的溶剂。(2)对于组成一定的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所取溶液体积无关,溶质物质的量与所取溶液的体积有关【归纳补充】(3)“B”表示任意溶质,其组成可以是分子、离子、阴阳离子组成的结构单元。分析溶质时要注意有关化学变化,如与水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Na、Na2CO3·10H2O等)但NH3、Cl2等物质溶于水后成分复杂,求浓度仍以NH3、Cl2为溶质(4)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且溶液体积无加合性 教学环节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在医药卫生事业和科学研究中是常用的物理量,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就可以在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板书】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学生计算】n(NaCl)=c(NaCl)V(NaCl)= 0.50molm(NaC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浓度及其应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物质的量浓度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 Ba(NO3)2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 L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总数为1.2 N A B.500 mL溶液中NO3-的浓度为0.2 mol/L C.500 mL溶液中Ba2+的浓度为0.2 mol/L D.500 mL溶液中NO3-的总数为0.2 N A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L水中溶解了58.5 g NaCl,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B.从1 L 2 mol/L的H2SO4溶液中取出0.5 L,该溶液的浓度为1 mol/L C.配制500 mL 0.5 mol/L的CuSO4溶液,需62.5 g胆矾 D.中和100 mL 1 mol/L的H2SO4溶液,需NaOH 4 g 3.20℃时,饱和KCl溶液的密度为1.17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4.0 mol·L-1,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25℃时,饱和KCl溶液的浓度大于4.0 mol·L-1 B.此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为 C.20℃时,密度小于1.174 g·cm-3的K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时,溶液密度一定大于1.174 g·cm-3 4.在无土栽培中,需配制1L含0.50 mol·L-1的NH4Cl、0.16 mol·L-1KCl、0.24 mol·L-1K2SO4的混合溶液,但当时没有K2SO4固体,若用(NH4)2SO4固体代替,需用KCl、NH4Cl、(NH4)2SO4三种固体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分别为() A.0.40、0.50、0.12 B.0.66、0.50、0.24 C.0.64、0.50、0.24 D.0.64、0.02、0.24 5.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 g·cm-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该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A.0.37 mol B.0.63 mol C.0.74 mol D.1.5 mol 6.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的K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水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的溶液80 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5 mol·L-1B.6.25 mol·L-1 C.7 mol·L-1D.6.75 mol·L-1 7.将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 (g)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a/22.4 mol·L―1B.ab/22400 mol·L―1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单位以及应用。 3.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游戏。通过学生数粉笔的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为接下来的课题的引入做准备。 ⑵质疑。游戏后,对游戏结果提出质疑,结合生活分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⑶分析总结。在“物质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的能力,运用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学情学法分析 ⒈学情分析 ⑴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物质的量是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比较抽象,以高一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要完全理解,并懂得运用比较困难。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挖掘化学知识,并能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比来理解记忆新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