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认识、了解、解读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草原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感谢自然的情怀。通过展示草原沙化的图片,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牧民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优美的旋律,迷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讲授新课)师问1:刚才歌曲优美的旋律、迷人的画面赞美的是哪一个地方?(内蒙古草原)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看看他们有哪些独特之处?(课件显示:草原风情)

师问2:那内蒙古草原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的位置)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我们学到过哪些知识:跨经度最大的省区、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承转)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你知道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吗?(课件展示:走进内蒙古)学生回答,教师从衣、食、住、行、乐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师:牧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呢?(课件展示:解读内蒙古)分小组探究。

衣:民族服装——蒙古袍(课件展示:蒙古袍)

设问1:你觉得蒙古袍有何特点?蒙古袍的特点有:

①袍身肥大②腰带宽长③领高袖长

设问2:这种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能不能结合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及其生产生活谈一谈。(课件展示:1月平均气温图)

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可以看出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

袍身肥大,其一,天冷时可以加衬毛或棉里,抵御严寒的天气。特别是古代的牧民常以马背为家,逐水草而居。夜里往往和衣而卧,穿着这样的服装,下可铺身,上可当被,抵御风寒。其二,牧民们以放牧为生,袍身肥大,可以在马背上活动自如。

腰带宽长,既可以抵御严寒,还可以保持腰部的垂直稳定,减少腰部的疲

劳。

领高袖长,领高可以给颈部御寒,袖长可以给勒缰绳的手保暖。

由此可见,蒙古袍是蒙古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而创制的一种古老服装。探究衣形成的原因,在自然环境上主要突出气温低。

食:传统饮食——牛羊肉,奶食(课件展示:手把肉、奶茶)

设问1:为什么草原上的许多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而以粮食为蔬菜为副食?

这个问题学生们基本上都会回答。

①牧民们生活在高寒地区,吃肉可以补充能量。②这里畜牧业发达,盛产牛羊。

设问2:为什么那里适合长草放牧,而我们这里却是种水稻呢?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来寻找答案。

①数一数:有哪几条等降水量线穿过内蒙古地区?从这三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内蒙古地区的降水有何特点?和我们武汉相比是多还是少?

②稀少的降水,再加上严寒的天气,这里适不适合水稻的生长?水稻的生长需要什么?(水、热、沃土)这里比较适合耐旱、耐寒的牧草的生长。

③内蒙古地区是不是都适合牧草的生长?为什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这里的降水除了少以外,还有何特点?你觉得牧草的主要生长在哪里?

这里的降水不仅少,而且还分布不均,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由于各地降水量不同,自然景观也不同,东部降水丰沛的地方,草高大茂密,到了中部,草越来越稀疏低矮,到了西部,地表则是戈壁,沙漠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判断出蒙古大草原主要位于的东部。

因此牧民们在饮食上以肉食,奶食为主。探究食形成的原因,在自然环境上主要突出降水少。

住:草原上的白帆——蒙古包(课件展示:蒙古包)

有人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那蒙古包就是那海洋里的点点白帆。

设问1:你觉得蒙古包与我们住的房屋有何不同?

①蒙古包呈圆形②蒙古包使用方便,便于拆装和搬运。

设问2:这种不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①牧民们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蒙古包便于拆装和搬运。

②圆形的蒙古包耐风吹,阻力小。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十级大风。包顶圆中有尖,搭成斜坡状,冬天不易积雪。

从以上可能看出蒙古包是蒙古人民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

草原文本解读 (1)

《草原》文本解读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我仔细研读,甚有收获。 这是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美,语言美,语言传达的风景也美。但一个笼统的“美”字,总觉得不能作为解读意义上的鉴赏。第一个问题是:老舍笔下的草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辽阔、绿、宁静、生机……应该说都言之有理,但是,总觉得停留在表面,对一个熟知古典文学的名家而言,其思维绝非如此简单,他的写作一定是有意无意和古代经典构成“互文”的,所以,这个“并不茫茫”,一定是和“天苍苍,野茫茫”构成互文的,是对古代经典诗歌的解释学意义上的“背叛”,通过这个“背叛”,文章试图从语言和草原这两个方面,创造出新的涵义来,在网上查了老舍原文,其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

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与原文一比,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了。因此上课时我作了如下调整:1、“天苍苍”与这些语句相对: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2、“并不茫茫”后用冒号,表示其后语句全是对此四字的解释。将三个句号改为分号,表示这“并不茫茫”体现于三个分句之中:小丘与绿色为一层;羊群点缀为一层;小丘线条又一层。即: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通过这次深入地思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中,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确需要下翻功夫,对文本的解读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文本解读,切忌臆测,一切以文本为据。细读文本,不依赖一切不可靠的凭据。千万不要故意求“新”,而要努力求准。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 ──“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

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

内蒙古的大草原风情

青青草原,源于你无尽爱 ——寻觅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源泉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想起那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古歌谣。从此,在人们的心中,青青草原就成了内蒙古的代名词。 而当我们放身于这片绿的外沿时,望着这片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我们难免会发出一声疑问,这样的绿是源自何方呢?经我们调查了解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形成不仅得益于天然的气候、地质地理等条件,还包括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从气候方面看: 首先,内蒙古大草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主要位于北纬40—45度之间,所以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并且全年的太阳辐射量从内蒙古的东北方向逐渐向西南方向递增,在这种条件下,内蒙古年平均日照时数基本在3400小时以上。而充足的日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更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适合独特的饲草类的植物,,尤其是羊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这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在大草原上形成了一条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 其次,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非常显著,大部地区的气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而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是我国气

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而且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干物质的凝结,能够让草原植物生长得更绿,更加茂盛。 从地理位置方面看: 内蒙古大草原海拔虽然高达1000多米,但是地势起伏微缓,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都非常的充足,非常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 当地传承的生活习惯: 最初当人们提及内蒙古大草原,附带着总会有草原上的牛羊群、草原上的白带(河流)、草原上放牧的牧民等等,此类无不成为青青草原上一大靓丽的风景,为什么这些都与“草原”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原因是内蒙古牧民都知道回归自然,让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和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也可以说这片绿是源于这些牧民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 另外,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大草原所赋予当地居民的经济价值就是这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据数据显示,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占全国国土很大一部分,其中有效的天然牧场面积也十分广阔,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 这样天然的绿色宝藏就使得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源泉就由此而源远流长。

首届草原风情文化节活动方案

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青白江分会场暨首届成都青白江草原风情文化节 活 动 方 案 2009年8月 1

前言 2009年10月1日,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欣逢盛世,九州同庆,青白江拿什么向祖国生日献礼?近年来,青白江区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要求,提出“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新战略, 坚持把“生态立区”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战略,用最短的时间摘掉了污染的帽子,走出了一条生态区建设的成功之路。 “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青白江破解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命题,青白江人这种前所未有的胆略和魄力正是最好的献礼。 活动背景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北麓乡村草场上的小草正在秋风的牵引下尽情地舞动着。国庆60周年大吉将至,北麓乡村俱乐部特献大礼,让您提前领略、目睹到广阔草原的美丽、模特的风采、篝火的神韵以及童年大幕电影的快乐;还能品尝到草原的美味四川的特色小吃以及烤全羊的风味。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餐饮、菜品,将成为此次活动最大的亮点。 在此盛邀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一起感受草原的风情文化,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近青白江的生态文化。 活动目的 2

本次活动旨在突出青白江创新思维和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效,展示青白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树立青白江生态文化品牌,促进青白江乃至成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借助祥福毗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北麓乡村生态草场的独特魅力,把这次活动打造成青白江乃至成都的重要文化节日,充分展示青白江人民奋进、时尚、健康、活力的形象,使其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逐步把“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品牌推向省市及全国。特别是在庆祝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面,俱乐部浓郁的生态气息,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大众提供一个体验草原风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歌颂和弘扬和谐社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美丽乐章。 活动宗旨 本活动的宗旨是——全民休闲、共同娱乐!此次文化节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综合平台,让人们共同分享休闲娱乐生活的乐趣,充分展示青白江独特的生态魅力,提升青白江形象、美誉度、影响力。 活动主题 体验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各民族美食汇川,百姓共享草原风情。 活动时间:2009年9月26日——10月10日(暂定) 活动地点:华绿农业生态园——北麓乡村俱乐部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四川省人民政府 3

草原》课文梳理含习题训练答案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课文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草原风情》练习题

6.32 草原风情自编练习于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地势平坦,起伏较小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内蒙古牧区 D.华北地区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牧区的景观() A.澳大利亚大草原 B.内蒙古草原 C.天山山地牧场 D.青藏高原 3.暑假期间,小红一家一起去外地旅游,在那里他们喝到了新鲜的牛奶和奶茶,还参加了那里的“那达慕”盛会。请问,小红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 A.江南地区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天山牧场 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是十分好客的,当你到牧民们家里去做客,他们会热情招待你。据此回答第4—6题。4.牧民们会端出好茶、好酒、好肉款待客人。这茶、酒、肉很有可能是() A.西湖龙井茶、绍兴老酒、猪头肉B.铁观音、茅台酒、牛肉 C.奶茶、奶酒、羊肉D.乌龙茶、汾酒、羊肉 5.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表示内蒙古草原是最恰当不过了。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A.热带草原 B.温带草原 C.高山草甸草原 D.亚热带草原 6.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特点是( ) A.冬冷夏凉 B.冬暖夏凉 C.降水较少 D.降水丰沛 7.下列关于蒙古族民族文化特点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 A.以粮食、蔬菜为主食,以牛羊肉为副食 B.泼水节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娱乐活动 C.住房是便于拆装和搬运的蒙古包 D.衣服是体大袖长细薄的藏袍 8.关于下图民居与生产方式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适合于游牧畜牧业生产方式 B.适合于养殖畜牧业生产方式 C.适合于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生产方式 D.适合于高寒地区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9.居住可以拆卸的毡房里的民族主要是:()

草原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认识、了解、解读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草原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感谢自然的情怀。通过展示草原沙化的图片,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牧民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优美的旋律,迷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讲授新课)师问1:刚才歌曲优美的旋律、迷人的画面赞美的是哪一个地方?(内蒙古草原)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看看他们有哪些独特之处?(课件显示:草原风情) 师问2:那内蒙古草原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的位置)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我们学到过哪些知识:跨经度最大的省区、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承转)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你知道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吗?(课件展示:走进内蒙古)学生回答,教师从衣、食、住、行、乐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师:牧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呢?(课件展示:解读内蒙古)分小组探究。 衣:民族服装——蒙古袍(课件展示:蒙古袍) 设问1:你觉得蒙古袍有何特点?蒙古袍的特点有: ①袍身肥大②腰带宽长③领高袖长 设问2:这种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能不能结合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及其生产生活谈一谈。(课件展示:1月平均气温图) 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可以看出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 袍身肥大,其一,天冷时可以加衬毛或棉里,抵御严寒的天气。特别是古代的牧民常以马背为家,逐水草而居。夜里往往和衣而卧,穿着这样的服装,下可铺身,上可当被,抵御风寒。其二,牧民们以放牧为生,袍身肥大,可以在马背上活动自如。 腰带宽长,既可以抵御严寒,还可以保持腰部的垂直稳定,减少腰部的疲

第1课 《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抄写黑字,其他小字不用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猫》、《母鸡》。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生字(全抄) 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 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 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 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 “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 三、词语(抄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 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羞涩 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 四、主要内容(抄写)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展示了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五、句子(在课本标注即可,不用再抄了) 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草原旅游形象推广语

草原旅游形象推广语 口号,草原旅游形象推广语 1、草原明珠,避暑胜地,张北坝上。 2、呼吸清风,拥抱阳光,情系张北。 3、张北草原,京畿之恋。 4、游览张北美景,领略草原风情。 5、绿美草原风,天下乐游人。 6、寻梦天然氧吧,乐游醉美张北。 7、绿色天原,北京之邻。 8、坝上草原,我的家园。 9、来张北,爽天下。 10、星座课堂,草原坝上。 11、摆脱城市喧嚣,畅游人间天堂。 12、心随碧草动,策马张北行。 13、盛夏爽都,中国张北。 14、昔日帝王秋游地,今朝坝上好风光。 15、张北草原,让心灵不再荒芜。 16、张北草原,景无限,乐天年。 17、离北京很近,离自然很近。 18、清爽的夏天,美丽的张北。 19、草原之游,张北乐行。 20、张北草原,北京城外的世外桃源。 21、张北坝上,带您寻找草甸式草原。 22、深草卧羊马,最美张北坝上草原。 23、发现更多美丽,乐享绿美生活。 24、张北草原——首都心边的绿洲。 25、张北坝上,草原明珠。 26、爱她,就带她来北京骑马吧。

27、中国张北,原居京北。 28、京城休闲天堂,张北草原名扬。 29、游张北草原,赏北国风光。 30、策马奔腾,豪情张北。 31、马骏羊肥景色美,坝上草原选张北。 32、最美草原,诗情四季。 33、蒙古风情,避暑仙境。 34、马踏张北,心驰八荒。 35、美轮美奂,风景无限。 36、坝上草原,魂牵梦绕的圣堂。 37、蓝天白云骏马,坝上草原人家。 38、张北草原游,京城味更优。 39、张北草原——洒脱休闲人的三里屯。 40、草原,我们共同想念张北。 41、看草原,去坝上,张北张开双臂迎。 42、清凉一夏,张北草原。 43、浪漫的张北,凉爽的草原。 44、策马放歌处,张北天地行。 45、世界看北京,草原看张北。 46、坝上草原风,天下看张北。 47、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快乐。 48、家门口的草原——张北坝。 49、佳爽天下,张北草原。 50、携家出京口,策马游张北。 51、苍茫天地景,悠悠草原情。 52、张北草原,草原之家。 53、坝上风情,张北美景,心近北京。 54、张北草原,田园牧歌的世界。 55、原始草原,舒爽张北。

首届草原风情文化节活动方案

首届草原风情文化节活动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青白江分会场 暨首届成都青白江草原风情文化节 活 动 方 案 8月 2 2020年4月19日

前言 10月1日,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欣逢盛世,九州同庆,青白江拿什么向祖国生日献礼?近年来,青白江区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要求,提出“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新战略, 坚持把“生态立区”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战略,用最短的时间摘掉了污染的帽子,走出了一条生态区建设的成功之路。 “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青白江破解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命题,青白江人这种前所未有的胆略和魄力正是最好的献礼。 活动背景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北麓乡村草场上的小草正在秋风的牵引下尽情地舞动着。国庆60周年大吉将至,北麓乡村俱乐部特献大礼,让您提前领略、目睹到广阔草原的美丽、模特的风采、篝火的神韵以及童年大幕电影的快乐;还能品尝到草原的美味四川的特色小吃以及烤全羊的风味。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餐饮、菜品,将成为此次活动最大的亮点。 在此盛邀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一起感受草原的风情文化,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近青白江的生态文化。 活动目的 3 2020年4月19日

本次活动旨在突出青白江创新思维和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效,展示青白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树立青白江生态文化品牌,促进青白江乃至成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借助祥福毗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北麓乡村生态草场的独特魅力,把这次活动打造成青白江乃至成都的重要文化节日,充分展示青白江人民奋进、时尚、健康、活力的形象,使其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逐步把“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品牌推向省市及全国。特别是在庆祝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面,俱乐部浓郁的生态气息,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大众提供一个体验草原风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歌颂和弘扬和谐社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美丽乐章。 活动宗旨 本活动的宗旨是——全民休闲、共同娱乐!此次文化节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综合平台,让人们共同分享休闲娱乐生活的乐趣,充分展示青白江独特的生态魅力,提升青白江形象、美誉度、影响力。 活动主题 体验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各民族美食汇川,百姓共享草原风情。 活动时间: 9月26日——10月10日(暂定) 活动地点:华绿农业生态园——北麓乡村俱乐部 4 2020年4月19日

《草原》课文解读

《草原》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