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点汇总

专业理论知识点汇总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

【知识点顺序跟从书的目录顺序】

1、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为颜料绘制装饰花纹,入一千多摄氏度的窑烧制,在胎底上形成黑色或深红色的图案的一种陶器。陶质细腻、表面有光泽、彩绘不会脱落。它既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是我们研究史前时代绘画的重要依据。根据其时间先后、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到达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品种为水器,饮食器、储盛、炊器等。

①器型:呈圜底盆、卷唇盆等是常见的陶器。而以卷唇圆底盆为典型。此外,还有小口尖底瓶,瓶口成“葫芦”形。色彩以彩绘最具特色。以在赭红色陶胎上施以黑彩为流行。装饰方法为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

②纹饰:鱼形花纹、人面花纹、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等几何图案。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③代表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它是半坡型彩陶的杰作之一。多数人都认为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与半坡氏族的某种原始信仰有关。但对其具体含义的解释,则各不相同,有崇拜图腾说,有祈求捕鱼丰收说,或者祈求生殖繁盛的祝福说。

(2)庙底沟型:庙底沟型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得更广阔,东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西达甘肃院东、院西、院南以及青海东部。

器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色彩上在赭红色陶胎上施以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进行装饰。其装饰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有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等几何纹,也有花瓣纹、羽状叶纹等。鸟纹的应用更多。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3)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由庙底沟型分化而来。

①器型:马家窑型彩陶的造型有壶、罐、瓮、钵、豆、碗等。陶器多为小口的壶、罐之类。

②纹饰:装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的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结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器物里面的装饰业十分丰满。采用大片的网格纹,技法熟练,线条工整,细网格纹和粗网格纹形成对比。装饰纹样多布满器皿全部。

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④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

(4)半山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

①器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器体较矮,器腹的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

②纹饰:用旋涡纹(或称螺旋纹),组成装饰,这种旋涡纹有的排成单独的个体,有的彼此钩连。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

③艺术特点:半山型彩陶,从造型和装饰上说,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它精巧繁密,饱满凝重。造型的品种多为壶类,圆而微扁的壶身,较短而又略向外张的直颈,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壶体的宽度和高度又形成恰当的比例。大量运用红色彩绘,红色和黑色交替或间隔的处理,获得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效果。在装饰纹样中,锯齿纹的应用,是这时期新的特色。它的艺术风格,可用富丽、精巧来形容。

(5)马厂型:分布在青海乐都县马厂沿,分布地区向西直达河西走廊西端。

①发展阶段:早期:以双耳罐为主,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用红黑相间的画法。锯齿纹因显得粗钝,已不再流行。中期:彩陶壶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流行。晚期:彩绘流于简化,多用波折纹。

②器型:罐的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罐是其典型。有提梁罐、双连罐、带流罐、鸭形壶、豆、勺等多种。

③纹饰:折线纹、回纹、人形纹、四大圈纹。这些纹样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別。早期为有头、有身、有双手和双足,手和足还有五指,双手伸举,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大体是从繁逐渐演变为简。而直线的运用,是马厂型彩陶的特点。由半山型演变来的四大圈纹,这时突出的是在图纹中加以装饰,各种不同的填饰达200多种。

④艺术特点:简练、刚劲、粗犷、庄重、豪放,注重大效果,常见的有简练的直线纹、回纹、旋纹、网纹等。旋纹发展成为简单的大圈纹。色彩上先用黄褐色衬地,再绘黑色图案,以加强装饰的色彩对比效果。

2、彩陶的装饰艺术特点

(1)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例如,彩陶罐大都装饰在罐体的肩部,彩陶钵大都装饰在钵的内侧,注意视线的接触面。

(2)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例如口缘部分,为了适应向外倾斜的斜面,多采用锯齿纹;在腹部的下段,为了适应器体的向内收缩,多采用垂幛纹;而在腹和肩的主要部位,则以较大的圆圈纹、葫芦纹、网格纹等作为主花纹。

彩陶罐的侧面看,是一种有变化的连续图案,而从俯视面看,则构成一个圆适合图案整体。这种图案构图手法,大大丰富了装饰艺术效果。

(4)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水纹以及人形和鱼、鸟、马、犬、鹿等动物纹,还有少量形象并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瓣纹。这些花纹,大都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概括,达到了图案的样式化。这些装饰图案的创造,是我们劳动祖先对于当时生活的反映。

3、彩陶装饰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

对比法、分割法、开光法、双关法、多效装饰法。

4、黑陶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1)龙山文化四个类型:

①黄河流域早期龙山文化。

②河南、陕西龙山文化。

③典型龙山文化。

④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黑陶工艺四大特点:

①黑:色彩乌黑。②薄:器体薄,亦称“蛋皮陶”。③光:器表光泽。④纽: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3)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盉等彩陶工艺的造型外,还出现了大批鬲、甗yǎn、豆、斝j iǎ、鬶g uī、簋g uǐ、杯、甑zèng等品种。鼎在仰部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大都

是三条实足,这时已渐定型为盆形或罐形鼎。

①鬲:鬲足由陶鼎的三足改进为三条肥大的中空的款足,是为了在火上使用时扩大受热的面积,缩短烧煮的时间而设计的。

②瓶:是为了使器物的下部能煮、上面能蒸,使蒸和煮结合的器皿。

③豆:豆是把盘子加一个高足,既便于取食物,又便于挪动。

④簋:簋是陶碗加上一个方形的座,圆和方的造型产生对比的美,而在使用上是更加稳重安定。

⑤鬶:鬶是黑陶工艺中最为出色而有代表性的器物,它的独特的造型,体现了陶器制造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大汶口时期的鬶,最早为圆度,小颈,口在腹的上部,和一般瓶的造型差不多,口部捏出小流,底有三足。以后变为扁形,口部渐移至器体的前侧,成为鸟喙状。再后,口部逐渐扩大,由三实足变为三空足,把手也作绳纽状。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演变为颈和腹不分的“冲天流”,宛如一个挺胸扬首、举止傲慢的大鸟。

5、几何印纹陶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制陶工艺,除了早期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的彩陶工艺。和继之而起的以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黒陶工艺外,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又发展了另一种陶器,被称为几何印纹陶。

6、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工艺美术的装饰,是适应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彩绘和刻划的装饰,多数是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往往大于审美的意义。器皿的立体装饰,最先是作为器体的部件,如盖纽、流、把手、耳等,都是为了提高器物的实用价值。有的经过压捏、堆贴,也是为了增加其车固度。所以,原始工艺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地统一的。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石器的制作,从打制进化为磨制,使它更为精美实用。陶器的制作,由手工到轮制,可以达到胎薄、规整。所以,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当然,技术的精进是提高艺术的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是以本国人民和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与传统为先决条件的。但充分运用技术条件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体现其艺术效果。

(3)形式感的应用。在原始社会的石器制作中,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而节奏,即规律的变化,则又是产生力量的形式。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认识。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当人们在技术条件受到限制,或者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识别的作用,通常运用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其形象的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

7、彩陶艺术特点比较

8、青铜器(青铜时代)

夏商周统称“青铜时代”,是因为这个时代诞生了非常重要的器物—青铜器。

青铜是和红铜比较而言的。天然的铜色红,所以叫作红铜。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

商代青铜器特点:早期的青铜器,不论是炊食器或酒器,大都仿自陶器。当时的青铜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作锥柱状。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也较简单,多为单层组织。常见的有饕餮、夔、龙虎以及人形纹等,一般不用回纹作地纹。商代后期的青铜器的器体较厚,装饰花纹也变得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一般均用回纹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夏代开始出现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商代青铜器种类: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9、陶范法(泥模法)

首先制范,根据所要求制作的器型,先用泥土塑出一个样子,称为模。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将模烘干再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型并显出花纹,这就是外范。外范分片的多少,视器型的不同而定。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一个内范。内范与外范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内范与外范之间用许多支钉或子母榫相扣以免错列。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就可以浇注铜液了。

10、蜡模法

蜡模法。是用蜡作原料,作成铜器的模型。蜡模法的创造和使用约在商代以后,根据近年的文物出土说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时代,已经有了这种蜡模法的青铜器实物。

11、司母戊鼎

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安阳武官村,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78厘米。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份量最重的青铜器。这个鼎呈长方形,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又起到坚固的作用。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从鼎的铸痕看,鼎身的每边需8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用3块外范构成。鼎足是空心的,只在最末端有一段实心,这是使与鼎身保持相似的厚度,使在冷却过程中,不会因收缩不一而产生开裂现象。鼎耳也是空心的,由于这样一个大鼎,必须用鼎足朝上浇铸的办法,所以鼎耳是单独铸造,然后再与鼎身合铸在一起的。这种方法称为“分铸法”。

yǎn

12、妇好三联甗

商代妇好墓发现的一件炊煮器。它有一个长方形的器身,上面有三个圈口,圈口的距离相等。腹足都有烟迹,应是实用之器。其上有三个甑置于圈口上。三联甗的装饰,器身的案面三圈口,均为三条龙纹圈绕着。两条龙身相接,一条龙的空间处饰以夔纹和兽面纹,使在规则中又显出变化。龙身均饰以回纹,这种纹样,和当时丝织物图案相似。器身侧面用夔纹和圆涡纹相间。下有三角形饰纹,甑的口缘用夔纹相对装饰。甑底部饰三角形纹,与三联甗器底相呼应,以取得统一的艺术效果。

13、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回纹

14、饕餮纹

饕餮纹是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而且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有许多学者曾对比作过不同的解释。有人把它作为怪兽纹;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的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饕餮即虎,有人认为是牛头;而更多的则以兽面纹来称它。它的含义,有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被称为饕餮的兽面纹,应是牛、羊、猪等作为祭祀牺牲的形象的表现,且加以象征化、抽象化,或予以综合处理。以后又演变而具有其他的含义,如虎头与人头在一起,表现出虎食人等。总之这类纹样是富有宗教意义。

15、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

(1)图案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这种单独纹样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以双夔纹成一个饕餮。而饕餮则又是以头部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对称的格式的应用,一方面是由于特定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容的要求,在图案格式上,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兽面的正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祭器的肃穆威严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而以回纹作为地纹。这不仅反映商代后期青铜制作的精美,也是商代后期装饰的艺术特征。

(4)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朐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而这种刻花,在后期已达到细致精巧的程度,且多用三层花纹,增加了层次感。所谓三层花纹,就是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这种方法,有人又称为“三叠法”。

总的说来,为了适应奴隶社会的生活要求,青铜工艺反映了一种神秘的、威严的庄重的气氛,也体现了奴隶社会的人们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的精神面貌。

16、商代工艺美术的社会文化特点

(1)商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往往具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支配人的异己力量,除了自然之外,还有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因此,商代统治阶级的宗教观念,已由原始社会的多神教,转而成为一神教。商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也就表现为宗教迷信的思想。

(2)商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的反映。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奴隶主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随意将奴隶用作殉葬品或祭祀品。因此,商代的造型多运用安定而又庄重的直线,装饰也是采用对称而又规整的格式。这是服务于祭祀的要求,也是适应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需要。

(3)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根据不同的用途,创造出不同的品种。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的制作十分发达。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青铜器的组合,乃是酒器的组合。酒器的造型,饮酒用和祭祀用有所不同,如爵、斝和尊、彝的区别。盛美酒和盛普通酒也有所不同,如罍与卣的区別等。在商代,基本完备了酒器的各个使用品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4)商代的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虽然许多制品,在装饰的艺术处理上是极为精巧卓越的,但这种审美的要求,必须服从宗教意义的要求。只有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才摆脱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要求,将商代的工艺品看成是纯粹欣赏的传统工艺,从而获得更多的美的精神享受。

17、《考工记》

《考工记》成书于周代,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著。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最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考工记》也载有都城设计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全书共71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6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将商周以来积累的治金知识归纳为“金有六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法则,它揭示了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变化的规律。《考工记》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关于设计类的典籍,对于了解古代工艺美术和科学技术水平都起到重要作用。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8、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内腹部的499个的铭文,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

19、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环常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重器。

20、周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窃曲纹、鸟纹、环带纹、重环纹、垂麟纹、瓦纹。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的饕餮纹已退居次要地位。周代装饰的格式,也与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形式不同而运用了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它常是用一个母题,组织成带状的连续反复,产生一种秩序感。而铜器的花纹则用反复的连续,来表达其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这种秩序,和周代的礼治要求有一种间接的联系。也反映了古代图案艺术的形式法则,是用以恰当表现思

21、窃取纹

是周代的一种重要的装饰纹样。又有称穷曲纹,认为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的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纹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S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维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22、十二章

“十二章”:《书经?益稷篇》:“帝日: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年、藻、火、粉米、黼、裁,緇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就是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它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采用。直到民国初年,也以十二章制定服式。对十二种纹样的含义,有如下解释。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日月的形象,在汉代以前,日为圆形,月为弦月。汉代以后,日月均为圆形,而在圆中饰以乌代表日饰以蟾或玉兔代表月。星辰则多以北斗七星表示。山,作山形,取其镇,取其人所仰,也具有能兴雷雨的意义。龙,取其变。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文。宗,即虎堆,品鼻岐尾是一种智兽。藻,即水草,取其洁。火,作火字形,取其明。粉米,作谷粒形,取其养。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为两己相背,黑青相次,有背恶向善之意,也有君臣离合之义。总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含义,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23、商代工艺美术

商代特别迷信,表现为宗教迷信思想,同时也崇尚武力。而周代则提出了“德”的观念,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同时也比较看重现实,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它反映在周代的各个方面。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是反映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因而工艺制作的式样,常有固定的规格,而在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24、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

(1)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和商周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从制作和实用的目的看,如前所述,商代是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则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应用,则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而向生活日用器物方面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2)在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并新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这种装饰,采用模印的方法,使之更为省工简便,但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刻划和镶嵌的装饰。从艺术风格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

(3)在制作上,由商周时期的浑铸,发展到分铸,又采用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新方法,使青铜器的式样更加丰富多彩,玲珑精巧,其技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25、商周战国青铜器艺术特点比较

26、青铜器社会文化特点比较

27、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件壶高122厘米,宽54厘米,以龙为耳,以兽为足,盖上有两层向外开张的莲瓣,莲瓣中有一立鶴振翅欲飞。这种设计意匠,开创时代的新风格,使人感到清新瑰丽。

28、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这种铜壶用镶嵌进行装饰,画面用带状分割的组织方法,将题材分为三层六组。上面第一层右面表现采桑,妇女们坐在树上采摘桑叶,枝上挂着篮子。左面描写射击和狩猎。第二层右面有一楼房,楼上的人们在举杯宴饮,楼下在奏乐歌舞,编钟、编磬悬挂在长架上。左面数人在弋射。第三层右面是攻防战,有的在城上坚守,有的正在用云梯攻城。左面描绘了水战,两只船上的战士那种奋力前倾的划船姿态,表示战斗已进入紧张阶段。河里的鱼整在受惊窜游。这三层画面,每一层都用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割,使画面处于变化而又统一的构图之中。

29、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纹样

蟠螭纹、目羽纹、绳索纹。

30、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演变

31、青铜器的加工

焊接、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

32、金银错

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装饰的一种新创造。

33、鎏金

鎏金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即熔化成为液体。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这种方法称为鎏金,或称火镀金。

34、失蜡法

也称蜡模法、拔蜡法、出蜡法等。失蜡法的创造,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失蜡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会要》《洞天清录集》等古籍。1977年,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和铜盘上那玲珑透剔的装饰,就是用失蜡法制作的。1979年,又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出土了铜禁和铜盏,其盖组及腿足也是采用失蜡法制作的。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型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35、铜镜

铜镜是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梳妆照面。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花纹或字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持点,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铜镜一般为圆形,或圆形的变体葵花形和菱花形。方形较少,包括方形的变体亚字形。因此,在圆形或方形的形式中,装饰以各种、各种题材的图案花纹,格式繁多,丰富多彩。在1976年河南安阳殿妇好墓出土了几面早的铜镜,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铜镜。

36、战国铜镜特点

(1)薄胎。它的胎体很薄,不如汉唐铜镜的厚重。

(2)卷边。铜镜的边缘卷起,比镜身略高。

(3)川字纽。或称弦纹纽。纽座较大而纽梁较细。以后,汉镜、唐镜的纽,都系圆的乳钉形。

(4)双层纹。战国铜镜的装饰花纹多作两层,即有主花,并村托地文。

37、战国铜镜花纹

四叶纹、山字纹、双菱纹、夔凤纹、长尾兽纹、蟠螭纹、连弧纹、地纹。

38、暗纹陶

(1)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为砑花陶。

(2)暗纹陶的产生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较大发展。暗纹陶流行在中原地区。胎质灰黑,多用细泥制成。陶器的品种有壶、鼎、豆、罐、盒、盆等,装饰花纹常见有弦纹、锯齿纹、栉齿纹、山形纹、螺旋纹以及S纹等。

39、彩绘陶

(1)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因而在名称中加一“绘”字以区別之。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它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发展,一直延续到两汉时代。

(2)彩绘陶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

(3)彩绘陶大都采用轮制,也有用模制的。烧制的火度都很低。

(4)彩绘陶系泥质陶,陶胎有灰色和褐色两种。彩绘陶的造型,几乎包括了战国时期所有的各种生活器皿。除了仿铜器外,也仿制各种日常陶瓷器。如鼎、敦、豆、壶、碗、盘、杯、画、盒、罐、炉等。

(5)彩绘陶的装饰纹样,常见有以下几类:①几何纹。主要有弦纹、三角纹、菱形纹、方格纹圆圈纹、锯齿纹、三角云纹等。②云纹。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两种。③花瓣纹。有梅花纹、柿蒂纹、卷草纹等。④鸟兽纹。有风纹、龙纹、铺首纹等。

(6)彩绘陶的图案组织,一般为适合纹样,较多的是二方连续的带状纹祥。在纹样的采用上,器盖多用规则对称的或旋转的形式,如柿蒂纹等,而三角形则多用于器物的颈部或脚部。在色彩上,黄和黑、白、灰的交替使用,形成对比而又统一的艺术效果。

40、几何印纹硬陶

战国时期的几何即纹陶在浙江绍兴等地发现,胎骨坚硬,呈紫色或紫黑色,用泥条圈叠法成型,器体外面拍饰各种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米字纹、回纹、编织纹、粗布纹、筛网纹、田字纹等。有的还在肩部划出细密的波浪纹。

41、瓦当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的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建筑的美观。战国瓦当一般呈半圆形,上面用印模印有装饰花纹。主要有涡状纹、r形纹、对鸟兽纹、树木纹、几何纹、星云纹、饕餮纹等。以河南洛阳、河北易县燕下都、山东齐临淄所出最有代表性。

42、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装饰

(1)装饰方法很多。①描绘。②针刻。③银扣是用银片镶口或嵌成花纹。④描金。(2)漆器的装饰纹样有:①动物纹。有龙、凤、鹤、虎、鹿、猴、鱼、牛等。②云气纹。③几何纹④社会生活题材,包括车马、舞蹈、狩猎等。

(3)漆器纹样的图案组织有:①适合纹样,此类又可分为散点式、旋转式、不规则式几种。多用于圆形的盘,或椭圆形的羽筋。②带纹,这类组织较多,有用反复、穿插、交替等艺术手法来表现的。③四方连续,多用不规则的云气纹。

43、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

(1)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这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也有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各国的各自独立生产和发展,因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制作的地方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城所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等特色。

(3)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改变了商代的中心对称,单独适合纹样的图案组织,也改变了周代的反复连续,成为带状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而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即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要骨骼,它布满全身,不分主次,而以蝠螭纹、蝠虺纹为其主要装饰花纹。

(4)工艺美术在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在工艺美学园地里,露出黎明的光。在诸子百家中,关于用与美,关于文与质,关于美的客观性,关于美的社会性等,都有涉及和论述。如孔子,主张“文质兼备”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否则,便会形成或则是略粗俗,或则是浮夸的史宫。孔子也是主张美的社会性的,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墨子则是主张“先质而后文”,所谓“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就是实用第一性。而且,他以实用作为美的评价的基础,“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抽”。老庄的虚无观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扩大的空间的概念,也是适应现代设计要求的。所谓“延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以为屋,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的证关系,丰富了我们对设计的思维,这是无的用,也是无的美。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和他的“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联系的。韩非子则是反对“以文害用”,主张“好质而恶饰”,这与墨子的观点有相同处。他的“去涩丽”是正确的,但“去智巧”则具有片面性。

(5)而直接总结工艺制作原则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其中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所谓天有时,可以认为是指时间的概念。所谓地有气,可以认为是指空间的概念。所谓工有巧,是指制作条件。所谓材有美,是指材料性能。这四个方面,就现今来说,也是工艺设计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即时、空、工、材,也可以说是季节、环境、技术、材料四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制作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他的伟大成就,至今仍在艺术和学术领域中闪烁着光彩。

44、秦陵兵马俑

(1)秦陵兵马俑

陶俑陶马,体形高大,形态生动,用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的武士俑昂首挺胸,凛然伫立,神态威严勇猛,具有典型的古代中国人的气概。他们身穿铠甲,腿挂行滕(裹腿),足登方口齐头尖履。战袍和衣裤的衣褶贴体,圆润无皱。有的作按剑状,有的作持长武器状。有轻装也有重装,轻装可以远行,重装利于近战。而战马则是体态劲健,似静立以待命。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然后进行加工刻划着彩。色彩有朱红、枣红、绿、粉绿、紫、蓝、湖蓝,中黄、橘黄、赭、黑、白等多种,其中以朱红、粉绿、赭色为主。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色彩以体现其质感。例如面部和手用红,以表示肤色。铠甲用红色,而甲扣则用朱红。战袍和行縢则用同一色,以便在对比的色调中取得统一的效果。陶俑、陶马的头、身、腿都是分模制作,然后接。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后烧。这些兵马俑的烧制,火候匀,色泽纯硬度大,不裂、不变形,如此规模安大的制陶工艺,反映了秦代烧窑技术的高超水平。

(2)秦陵兵马俑艺术特点

①总体布局上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②崇尚写实,手法严道。兵马俑的形象是类比秦代军队的形象而创作的,俑的形状大小与真人真马差不多相等。兵马俑的服饰也是完全按照当时的情况设计的。

③兵马俑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形象生动。从已发现的兵马俑看,无一雷同,人物表情丰富,个性突出,或威武刚毅、或沉着冷静、或憨厚朴实。

④妆彩粉饰,俑最初是着色的,如铠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祆,领口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显得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绘塑结合,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呈现出张口嘶鸣的效果。这种设色方法使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又雄壮。

(3)秦陵兵马俑意义

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势。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废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历史功业的纪念。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验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5、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46、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器,1968年出チ河北省满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长信宫灯设计力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蔵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堪称“中华第一灯”。

47、薰炉/博山炉

①烧香料用,又名香薰。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因此又成博山炉。秦汉时期,都相信海上有仙山这类神话。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常饰以飞禽兽,穿插在运气之间。

②山间有空,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气可从镂孔冒出。炉座成盘形,用以盛水,以助蒸香气。

③汉代和西域相通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输入了国外的名贵香料,燃之香气弥漫,因而汉人有用燃香薰住屋及衣衾的习俗,这种习俗,又和宗教意义联系起来,烟雾缥缈,如同仙境。香炉有鎏金的,也有金银的。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炉柄镂空,炉体饰以错金云气纹,造型庄重饱满,线条优美,是一件典型作品。

48、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体、平边、圆组、装饰程式化。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前期(西汉时期):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略,或用连纹作边饰。铜镜的种类主要有形镜、草叶镜、星云镜等,汉武帝以后又有日光镜、昭明镜等。形镜,镜纹用s状的螭龙组成,中间配以四乳丁。星云镜,星云实际是由璃纹演变而来。因乳丁甚多,又称百乳镜。有人认为星是蟠螭的骨节,云是场的体躯的简化。此镜均用连弧纹作边饰。多在北方出土。草叶镜,组座为方形,四周配以图案化的草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叶片,外缘用十六个内向的连弧纹作边饰,富于装饰美。日光镜,主要是一圈字铭,内区为连弧纹,外区间以绳纹,作同心的重圈组织。昭明镜,有两圈字铭,间以绳纹或圆圈纹,作同心的重圈组织。日光镜和昭明镜均以字铭作为主要的装饰。

(2)中期(西汉末至王莽时期):主要流行规矩镜规矩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LV 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这时期在镜缘上有着复杂的装饰,常见的有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方座组,八乳丁。由于方与圆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图案结构。规矩镜在汉镜的发展中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

(3)后期(东汉时期):此期的镜面微凸,便于照出人面的全部,圆组大之光”选光镜并多柿纹组座。主要的有双襲纹镜、云雷纹镜、蝙蝠纹镜、画象镜、方铭镜(神兽镜)、阶段式镜(建安式)等。

49、各式铜镜花纹的图案组织

(1)四方式(2)放射式(3)旋转式

(4)同心圆式(5)对称式(6)阶段式

50、釉陶

釉陶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陶器,因而又称铅釉陶。陶瓷釉的成分一般是以硅酸为主体,以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铅等为媒熔剂。以铅为釉的盐基分的叫作铅釉,它的特点是熔点低,约在700800℃就可烧成、并且可以薄薄地匀挂在胎上。铅釉陶是汉代陶瓷工艺的一种创造,最早生产于关中地区。

西汉时,多为黄、褐、绿等色。釉面泛出银色光彩,因而又称为银釉。代表器物有釉陶壶,鼓腹、长颈、盘口,通常在壶肩浮雕狩猎纹或铺首环或弦纹一类装饰,早期有盖,晩期无盖;早期多褐色,晚期多绿色。

51、画像砖

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空心砖,又称圹砖。流行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空心砖是一种大型的长方形陶磁,它是用模印出上、下两面及前后两侧四片泥坯上的花纹,然后加以粘合,两头再加封泥片,并各开一孔,以便烧制。这种荷由于中空,因此易烧,体轻,并可防潮。河南南阳地区出土最多。

人物、楼阁等。或在砖的中区用方块模印作棋格状的连续花纹。一种花纹用同一个模印出。花纹作阴线状。也有表现主题内容的,其内容大体与汉画象石相同。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所产。它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内容,像一幅装饰小品画。其装饰题材可分以下几类:生产劳动、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园建筑等,而以表现生产劳动的最有特色。其著名的有弋射收获砖、盐井砖、桑园砖、采莲砖以及丸剑舞乐砖、庭园砖等。

52、戈射收获画像砖

戈射收获画象砖出土于成都凤凰山。是在方形砖面的三分之一处,用横线分割画面,使代射和收获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上层是表现弋射。代射、是一种带绳箭的射术,也称缴射。画面上两人一向上射,一向右上方射。天空的飞鸟成左右两道斜线向外飞逃。水里的野鸭、游鱼和荷花将画面点级得十分丰满。下层有五人在举镰收获,两人一组和三人一组,构成均衡的动态。最左方还有一人挑担提篮送饭。这是一幅优美的歌颂射猎农耕劳动的装饰小品画。

53、采莲画像砖

采莲画象砖出土于四川德阳黄浒镇。表现了一个宽广的莲塘,塘里荷叶点点,真是“莲叶何田田”。荷叶间有游泳的水鸭,一支采莲船在莲塘中,船尾一人正在采莲。莲塘前方有远山杂树,空中还有展翅的飞鸟。这是一幅优美的劳动图,也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起伏的远山在画面的上方三分之一处,小船虽在画面中心,但由于远山的画面分割,和人在船尾的右侧,使人感到虽在中心点而又不在中心点,取得了均衡的变化,富于节奏美。

54、秦代瓦当

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主要流行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几种

(1)卷云纹。

(2)动物纹。

(3)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在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汉代把四神看成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这四种动物,以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汉代四神瓦当,在圆形中表现出几种动物的形象,适合圆的要求,但无拘谨之感,既生动自然,又劲健有力,是图案设计中的佳作。

(4)文字。大多是吉祥语。这种用文字作装饰的表现方法,在汉代织锦、漆器、铜镜、铜洗等工艺中也应用较多,这是汉代装饰上较突出的一种时代特色。

55、说唱俑

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它十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说唱艺人的表演形象。艺人左手抱鼓,右手拿着鼓棒、面上表情是有声有色,似已进入故事高潮,连右足也情不自禁地翘了起来。

56、汉代丝织的花纹

(1)云气纹。也称流云纹,它以线条的舒卷起伏为表现形式,在汉代染织工艺中是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在其他工艺如漆器、金银错、石刻、壁画中,也是一种重要纹样。在染织工艺的丝织、刺绣中,云气纹往往作为纹样组织的骨骼,在云气纹舒卷起伏的空间,布置各种飞禽走兽。它在图案构图上,具有分割画面的作用。云气纹是以它的形式而称的,有的云气纹在局部出现鸟头,有的出现兽头。

(2)动物纹。动物纹有孔雀、鸟、虎、鹿、羊、怪兽等。走兽的身躯多有翅膀。在汉代,具有祥禽瑞兽的含义。

(3)花卉纹。有柿蒂纹、茱萸纹等。

(4)几何纹。几何纹中以双菱纹最流行。这种纹样是由一个大的菱形两角附以小菱形,因为它像耳杯的样子,所以也称杯纹。这是战国以来常见的一种传统染织图案。在丝织物上,菱形纹和织造方法有关,织物采用经纬线交织点形成斜线的斜纹组织,所以适于表现由各种斜线组成的菱形图案。此外还有波纹、八角花纹等。

(5)文字。用文字作为丝织的装饰图案,是汉锦一个突出的特点。多运用成句的吉祥语。有织出“延年益寿”“万世如意”“长乐明光”等。

57、汉代漆器

(1)汉代漆器的装饰花纹

①云气纹。这是一种主要的纹样,ル形式的变化有十几种之多。

②动物纹。有虎、羊、、鹿猪、猫、鼠、鸟、、鱼、龟、蛙、龙风以及怪兽纹等。

③人物纹。有狩猎、舞蹈、仙人等。湖北襄阳鼓台西汉早期墓曾出士一漆奁,是人物纹装饰图案的代表作。

④植物纹。这类题材较少,主要有卷草、四瓣花纹等。四瓣花纹,也称柿蒂纹、四叶纹。

⑤几何纹。有圆圈纹、涡纹、方连、锯齿、棋格、圆壁、B字纹等。B字纹多表现在器物的外缘,可能是动物纹的变形和三鱼耳杯(汉)简化。总的来说,汉代的装饰花纹,不如战国时期以描写为主,而是更加程式化、图案化,注重装饰效果。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工整、精致而又富有韵味。四川成都凤凰山汉墓出土的漆盘,描绘的龙风只用单纯的线条,形象已经抽象化,使人见到的是线的动感。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要点过比较全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商代),有了原始青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的饕餮。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采用对称格式的原因:A、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可以强烈地烘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B、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回纹为地花,制作精美层次丰富。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10分)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 面向对象:本科 开课单位:艺术系 总学时数: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依托大量文献史料和相关图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按时间和工艺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作品,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及其作品。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介绍陶瓷工艺,丝织工艺的篇幅较多,内容较为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1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述 1.2石器玉器骨器 1.3制陶工艺 1.4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2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2.1概述 2.2青铜工艺 2.3玉石工艺 2.4陶瓷工艺 2.5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本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3.1概述 3.2青铜工艺 3.3漆器工艺 3.4陶瓷工艺 3.5玉石工艺 3.6染织工艺 学习目标:掌握本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4.1概述 4.2青铜工艺 4.3陶瓷工艺 4.4玉石工艺 4.5漆器工艺 4.6染织工艺 4.7画像砖画像石工艺 学习目标:对中国此时的工艺美术发展有较为宏观的认识,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第5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5.1概述 5.2陶瓷工艺 5.3织绣工艺 5.4金属工艺 5.5漆器工艺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笔记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着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2 新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 3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 4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5 铜镜以青铜铸造的鉴容用具。正面光滑明亮,背面常有装饰图案。中国早期的铜镜已见于齐家文化遗址,经战国两汉、唐两个高峰后,艺术转向衰落,入清,为玻璃镜取代。 6 带钩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物品的器具,形如微曲的长条或琵琶等。因展示性强,往往制作考究、装饰华丽,材质虽以青铜居多,但也常见金银、玉石。出现于西周晚期,战国秦汉风靡。 7 夹纻一种轻巧漆器胎体的制作方法,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1)再于麻布壳上髹漆。(1)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1)魏晋以来,多用于制作塑像。(1) 8 玻璃中国古代,常称“琉璃”等,(1)入清,又称“料器”。(1)曾长期属于铅钡玻璃,(1)其透明度及耐热性都不及西方的钠钙玻璃,(1)这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改变。(1) 9 《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着作。(1)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1)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1)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1)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感的装饰,构成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①熔点比较低;②硬度可以增高;③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①图腾标记;②神灵崇拜;③驱神辟邪;④装饰作用。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 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类,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成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额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明代其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的目的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器歌颂周王的美德对贵族的赏赐④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 6、六器为:壁、琮、圭、琥、璋、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是用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5、铜镜的发展演变,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6、战国铜镜的工艺特点是:①薄胎;②垂边;③川字纽;④双层纹。 7、带钩是古代人扣按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的器具。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1、汉代的丝织图案主要有:①云气纹;②动物纹;③花卉纹;④几何纹;⑤文字。 2、中国的棉织物起步较晚,约在东汉时才出现。 3、汉代的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还有少量的竹胎。 4、青铜艺术的颓势已无可逆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漆器和陶器的发展大量挤压青铜器的适用空间;其二,社会的进步致使青铜器所象征的礼乐制度步入没落也是致其式微的重要原因。 5、虹管灯:其灯体没有吸烟管道,能将烟气导入灯身,而灯身常贮水,以使得烟气溶入水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名称:】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截取内容:】 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 第一部分知识提要与学习任务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政治上看,此时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给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承秦制”,西汉王朝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面。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给汉代的手工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兴旺发达,使手工业的艺术设计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生产,虽已逐渐进人尾声,仍然产生了不少设计精美的实用青铜产品;织物是汉代手工业艺术设计的重要产品,其品类繁多,设计优美,制作精湛;作为实用品的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在汉人的生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汉代艺术设计新的景观。 一、时间、地域概念的掌握 1.汉代青铜产品的著名设计家,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丁缓。 2.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马踏飞燕”。 3.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 4.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以“丝国”驰名世界。 5.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丝绸衣服――湖南长沙马王堆 二、几组重点概念的掌握 1.汉代刺绣的三种代表性纹样: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2.汉代印染工艺中的印花敷彩纱。 3.彩陶和汉代彩绘陶的区别。 4.汉代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5.汉代的画像砖和瓦当,尤其瓦当的装饰纹样需要注意。 三、难点分析 1.博山炉。这个知识点要注意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博山炉的出现跟当时汉人的流行习尚和审美思潮有关,不仅具有熏香的实用功能,而且满足了汉人羽化登仙的精神需要和富于浪漫的审美追求。 2.汉代青铜灯具的艺术成就。这个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都是重点关照对象,关于其艺术成就,这里归纳集中为四个方面:(1)功能合理;(2)结构科学;(3)造型生动;(4)装饰富丽。据此四点展开分析,那么面对可能出现的论述题就能迎刃而解。 3.汉代铜镜的特点。根据其不同时期不同的特色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解答:(1)前期,包括西汉时期,这时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略,或用连弧纹作边饰;(2)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3)后期,即东汉时期,此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人面的全部,更接近科学原理。 四、小结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设计的第一个高峰,但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工艺品不多,所以秦朝不作为考查的重点,只需掌握兵马俑即可。但是汉代是我国历史上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文字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 课件 教材编著:尚刚 课件制作:尚刚韩倩 序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 一、性质与分类 ●古代工艺美术定义: 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生产形态,等同手工业,文化形态,属造型艺术 ●讲授时段: 自远古至1911年(原始社会~清亡) ●起源 后起词,历史不足百年 涵盖门类广,历史早(8000年前) 与原始美术比较,原始工艺美术更成熟 分类和主体?a?a ●分类(按材质):织物(丝棉毛麻)、陶瓷、玉石、金属(金银铜)、漆木、杂(竹牙角玻璃)

●主体:日用品为主,也含欣赏品。日用和欣赏无断然界线二、适用的原则 ●造型、装饰体现适用(功能) 造型与适用:联系密切 ●装饰与适用:联系稍弱,仍常表现明确 日用器皿装饰:立体→平面 ●造型装饰评价标准?a?a美观适用统一 一般尺度:不妨于用;更高标准:有助于用 三、材料与技术的制约 材料的制约?a?a ●材料与造型 金属、漆木:可方可圆,大小皆宜 陶瓷:圆,尺度适中——粘土特性

材料与装饰?a?a ●主料: 青花图案发色 ?a?a氧化钴成分 技术的制约 ●材料借助技术,技术引出差异 四、造型、装饰与其主导 造型装饰演进的差异?a?a ●造型较稳定(变化慢):使用联系生活方式 ●装饰较活跃(变化快):欣赏联系审美观念 碗的相似造型和不同装饰 材质与造型装饰?a?a ●材质的低贱仿高贵 金银器:总为漆木、陶瓷取法 丝绸:装饰影响最大 ●反例 高档模仿低档:较少 玉器:等级最高,影响不大——材料珍稀且易损坏五、认识功能与审美意义 认识功能?a?a ●制作宗旨:官府?a?a秉承上命 民间?a?a迎合主顾 ●使用对象:特定阶层——共性 ●认识功能:最能反映审美时尚 ●不及纯艺术震撼感人

018-741-设计史及设计概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1] 考试科目名称:设计史及设计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工艺美术史:约60分 工业设计史:约60分 设计概论:约3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题:3小题(选做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分析题:2小题(选做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工艺美术史 考试目标: 1、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风格演变的基本线索。 2、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脉络,把握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相关的知识,包括每个朝代的基本风格倾向和演变,并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考试内容: 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工艺美术的起源 (二)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制陶技术、著名陶文化遗址,陶的种类、器型与代表作。原始时期陶器造型图案风格的演变与生产环境的关联。 (三)原始时期的玉器 原始时期玉器的器型、种类及著名遗址。原始时期玉器的发展过程、社会功能及风格特征。 (四)原始时期的其他工艺品 二、先秦时期工艺美术 (一)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形态与时代背景。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造型特征。 (二)夏、商、西周时期玉器、陶瓷及象牙器具 夏、商、西周时期玉器、陶瓷及象牙器具的形态特征。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工艺及装饰形态。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风格及时代。

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笔记

2014<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重点 一.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原始社会几何纹, 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二、影响清代工艺美术的外来因素主要是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 三、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异同: 不同点: ①工艺美术的个体制作、手工产品与现代设计的大工业化、批量化产品的对比。 ②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明显,而现代社会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发达、艺术潮流国际化、流行趋势泛化等原因,尽管某些民族特质性的审美倾向还存在,但设计作品的地域性差别越来越淡化。 ③工艺美术的技术传承以纵向形式为主,在农业社会环境中,行业竞争相对平和,高档工艺美术品(宫廷用品)的制作反映出一种不计工本的制作观念;现代设计的技术性要素大多是公开的,处在机械文明和商业社会中,行业竞争广泛而激烈,经济效应和功能被视为现代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④工艺美术的贵族化、政治性、鲜明的等级性与现代设计的大众化、文化性之间的差异。一致性:

①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具有事先规划性。 ②工艺美术制作和现代设计制作都在继承前一时代的形式、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造,并都必须具备技术可行性前提。 ③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产生、发展都以社会经济为基础,并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作品都既具有实际功用、又具有审美特性,是社会物质生活中完善 的功能和美的形式的结合。———————————————————————————————————————三.陶瓷工艺 ·陶和瓷的区别: (1)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粘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 (2)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3)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4)吸水性:陶器可以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 ·人面鱼纹盆出土于西安半坡,它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文字等。 ·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代到六朝以

中国工艺美术史大纲1

专业理论部分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代码: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色及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共性与个性相兼顾。 2、结合实际,讲授、分析与观看资料相结合。 3、温故知新,老课与新课相交叉。 4、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内容 (一)课时分配表

(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认识其中保留着人类史前艺术的原始状态和蕴涵着心灵深处对于自我超越的向往。 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 重点与难点: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彩陶中所体现出的权力的炫耀、图腾的崇拜,具有鲜明的氏族标识的特征。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第三节石器工艺 第四节陶器工艺 一、彩陶 二、黑陶 三、几何印纹陶 第五节其他工艺 一、牙骨雕 二、染织 三、编织 第六节结语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及装饰风格。 基本要求:了解商代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熟悉各类器物基本的纹饰及装饰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1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7日第一周星期一第7-8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原始时期的石器与陶器的发展了解原始文化。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原始石器与陶器的发展史难点:石器和陶器的各种形式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石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陶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3. 原始社会的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了解当时鼎的作用及意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2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14日第二周星期一第7-8 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掌握青铜时代文化发展,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青铜器的各种作用及用途分类难点: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补充鼎的发展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青铜时代与青铜器 (1)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2)青铜器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演变 (3)青铜器的造型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4)青铜器的纹饰风格的演变及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二、课外作业: 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预习下节 四、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尚刚第六章隋唐五代

第六章隋唐五代 隋:公元581~618年 唐:公元618~907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 第一节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唐是核心: ●原因:时间长、成就高、影响大 分期:755年、756年 ●原因:755年末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于工艺美术 ●与西方交流多寡 萨珊波斯、大食、拂菻与中亚(粟特) ●主要产区转移 地域差异: 黄河中下游地区:吴越地区,扬州、益州(成都) 二、生产格局 格局—— ●官府 少府监:管理工艺美术主要官署 中尚署,祭祀用品和帝后器玩服饰 左尚署,车舆伞盖 右尚署,御马鞍辔及刀剑 织染署,君臣等冠冕 掌冶署,铜铁器 将作监:皇家、政府建筑 甄官署?°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唐三彩) 地方官府作坊:以丝织居多 ●民间:家庭、作坊 两位著名工艺美术家 何稠:字桂林,祖籍应在中亚何国 ●北周至唐初著名工艺家 ●隋,任守太府卿兼领少府监等职,长年主持宫廷制作营造 ●中国已知确曾织造织金锦的第一人,隋,仿造波斯金线锦袍,比原作更精美。又以绿瓷仿制玻璃,效果酷似 窦师纶:字希言,扶风平陵(今咸阳西北)人 ●初唐著名丝绸纹样设计家 ●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设计的瑞锦、宫绫?°章彩奇丽?± ●题材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因爵封陵阳公,被称为?°陵阳公样?± ●至少流传到9世纪中叶 第二节织绣印染 一、引言

地位: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 国家重视:禁断总有糜费最多的锦绣,对其他工艺品,仅限于品种或工艺方法,在丝绸,又常加纹样 材质分类:丝、麻、棉、毛 织物规格:宽1尺8寸(一尺约合今30厘米),丝绸4丈为匹、布5丈为端 分工细密:唐少府监织染署25作 二、著名丝绸产地 益州——供奉宫廷锦绣器玩 ●品类:蜀锦、单丝罗 ●装饰:“十样锦” 扬州—— ●品类:锦 ●装饰:洋风(寄寓西亚人) 定州—— ●品种:绫 吴越—— ●中心:润州(江苏镇江)、宣州(安徽宣州)、越州(浙江绍兴) ●品种:缭绫、线毯 三、著名丝织品种 纱—— ●特点:平纹方孔,轻薄 ●代表:轻纱(亳州) 罗—— ●特点:经丝互相缠绕绞结,表面呈椒孔 ●代表:单丝罗(益州) 绫—— ●特点:平纹或斜纹地上起暗花(唐有少数无纹绫) ●地位:黄金时代——唐 ●代表: 定州绫 缭绫:润州、越州 技术:织成后碾砑 装饰:御用题材 锦—— ●技术:西方的纬线起花——纬锦 较之经锦,色彩更繁丽、花纹更精美 ●代表:益州锦、扬州锦、西北锦 ●特殊: 繝:色彩丰富与热烈 织金锦:金线显花 线毯: ●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总结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一) 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 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在应用角度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装饰题材,逐步摆脱宗教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手法采用模印、刻划和镶嵌;制作工艺的分铸、焊接、镶嵌(金银错)、腊模(失腊法)、鎏金等新技术,使青铜工艺达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性质:考试 3.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 4.学时/学分:2 二、课程考试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1.了解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2.理解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3.掌握磨制石器在形制的演化,彩陶装饰纹样的演化。 第二章 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2.理解商周青铜器的发展脉络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3.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其由审美功能向实用功能的转换。 2.理解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种类及其艺术特征。。

第四章 1.了解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较稳定,经济发展为手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理解这一时期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3.掌握汉代的文化思想对漆器、青铜器、纺织等工艺的影响。 第五章 1.了解佛教的全面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影响。 2.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民族融合对工艺的影响。 3.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金属工艺、雕刻工艺等方面在其特点历史时期里的发展历程和具体特点; 第六章 1.了解隋唐工艺美术的发展熔铸南北、渗用古今、糅合中外的特点。 2.理解隋唐工艺美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掌握汉代末期至隋唐时期家具在形制上的变化趋势。 第七章 1.了解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工艺美术,在这段政权更迭,民族大融合时期,分析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2.理解宋代的瓷器及其特点,金银工艺的发展状况。 3.掌握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代表性工艺美术种类。 第八章 1.了解元代的工艺美术,从民族融合对工艺的影响 2.理解景德镇瓷器工艺、棉纺织工艺者黄道婆。 3.掌握从元代艺术品本身的特色两个方面阐释少数民族工艺特点。 第九章 1.了解明代不同门类艺术特色的分析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_田自秉

1.影响清代工艺美术的外来因素主要是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 2.陶瓷工艺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瓷包括陶和瓷两种互有区别的品类,在陶和瓷之间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陶和瓷两种性质。 陶和瓷的区别: 1)陶器的制作材料是粘土,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 2)瓷器的制作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制作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的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因为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常见的彩陶是以生活用器为主。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灰陶的出土量占商代全部出土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有:烹食器,食器,盛器。装饰简朴粗略,主要以绳纹和弦纹作装饰。 ·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用高岭土制成,装饰上基本与青铜器相似,刻有饕餮纹、夔(kui)纹、回纹等。·战国陶瓷以灰陶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又发展出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如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纹深度不大,隐约可见,所以称为暗纹陶,又称砑花陶。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陶瓷,以陶塑和瓦当最为出色。陶塑是作明器的,又称为陶俑,最早的陶俑制作是在商代。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汉代的砖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有特色的是画象砖和瓦当。 1)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空心砖又称圹砖,多流行于河南和山西,南阳地区出土最多;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所产。 2)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多流行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09年填空)。 ·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代到六朝以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题材已近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以后以植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这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黑瓷,汉代黑瓷已形成,产地在浙江,到六朝时期,浙江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 ·六朝的画象砖较汉代富于人间生活情趣,也渗入了佛教的宗教色彩。汉朝画象砖多为一砖一画,六朝时期的画象砖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河南邓县画象砖表现出一种特殊风貌的装饰效果,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时代艺术风格。 ·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反映了以下两点:A以名士为主题。B山石树木的题材已经显出它的装饰地位。 ·隋代时期白瓷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绩。在我国陶瓷史上开创了新纪元。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 ·唐代的工艺美术,陶瓷工艺向多色釉发展。陶瓷的分类: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其中最著名而有具代表性的是越窑。浙江唐时称越州,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青瓷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础和传统技术力量,被称为“诸窑之冠”。 越窑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清脆莹润。唐时以越窑作茶具之风气兴盛。越窑青瓷除了作茶具还作酒器,另外还可作乐器,这也反映了越窑瓷器的胎体坚薄,瓷化程度很高。并且,唐代陶瓷工艺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风格。唐代的越窑曾为宫廷用品,成为后来历代御器厂或者官窑的前身,当时这种窑所出的产品称为秘色。·唐至北宋时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当时中国陶瓷生产的最高成就。其中最值得赞誉的是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赢得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有一个重要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是刑窑,与越窑齐名,形成两大体系。隋唐时期中国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除了北方,南方的成都,景德镇,广州在唐时也烧制白瓷。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2006-2014-2015考研真题(100万份真题笔记课件期末试题)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中外设计史论(611)考研精华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考研真题 1-1本科目暂时没有收集到真题 第二部分:学校内部考研资料 2-1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全年专业课复习计划,指导考生科学时间分配,提高备考效率,免费赠送 2-2世界现代设计史重难点串讲辅导讲义。打印清晰版。针对指定参考书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融合本科生课堂笔记,充分解决考生在独自复习中重点知识无法掌握、无人讲解的难题,对易考、易错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把参考书变薄,更有针对性。¥78 2-3世界现代设计史本科生课堂授课讲义。完整详细授课讲义,准确把握本校该科目教学重点,少走弯路,打印版独家¥78 2-4世界现代设计史本科生教学重点提纲。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复印版¥20 2-5世界现代设计史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内部编写,打印版,强化练习绝佳资料,独家¥48 2-6世界现代设计史期末试卷。近年本科生期末试卷,有效把握出题侧重点,复印版独家¥25 注:以上收集资料均为本校本科生考研内部使用资料,目的是帮助跨校跨专业考生把握内部重难点,和本校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全套资料包含上述所有,套餐优惠价:¥175 指定参考书目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东方出版中心 《设计艺术概论》李砚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四川美术学院中外艺术史论(612)考研精华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考研真题 1-1本科目暂时没有收集到真题 第二部分:学校内部考研资料 2-1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全年专业课复习计划,指导考生科学时间分配,提高备考效率,免费赠送 2-2影视艺术概论期末试卷。近年本科生期末试卷,有效把握出题侧重点,复印版独家¥25 2-3动画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近年本科生期末试卷,有效把握出题侧重点,复印版独家¥25 注:以上收集资料均为本校本科生考研内部使用资料,目的是帮助跨校跨专业考生把握内部重难点,和本校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全套资料包含上述所有,套餐优惠价:¥40 指定参考书目 《影视艺术概论》袁玉琴谢柏梁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动画概论》贾否路盛章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年 《世界摄影史》顾铮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 《电视美术概论》叶建新刘大宣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四川美术学院文艺理论(810)考研精华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考研真题 1-1本科目暂时没有收集到真题 第二部分:学校内部考研资料 2-1考研复习规划指导。全年专业课复习计划,指导考生科学时间分配,提高备考效率,免费赠送 2-2艺术概论本科生课堂授课讲义。完整详细授课讲义,准确把握本校该科目教学重点,少走弯路,打印版独家¥78 2-3艺术概论本科生教学重点提纲。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复印版¥20

(完整word版)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SJ

中国工艺美术史 教案 一课程说明 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4 所属专业:视觉传达景观设计 (二)课程简介、目标和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程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先修课程:设计概论;后续课程为宁夏民间美术;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80 分钟)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 石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 .陶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3. 原始社会的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了解当时鼎的作用及意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80 分钟)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 青铜时代与青铜器 (1)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2)青铜器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演变 (3)青铜器的造型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4)青铜器的纹饰风格的演变及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二、课外作业: 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预习下节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 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3、形式法则的创造 4、经济原则的发明 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夏商西周工艺美术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大约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此时,甚至直至战国,青铜器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的光辉代表。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 商代青铜器-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 商代:与夏代相比,青铜器不仅数量大大增多,而且种类也大大丰富。在众多的器物中,酒器数量甚多,其他还有炊煮器、食器、水器和兵器等。 从商王武丁开始,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伟厚实,风格华美,器形多变,花纹繁缛精致,并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制作开始精进,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的体系已全面形成,当时采用合范技术,将纹饰与铸造相结合。 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是商早期文明的代表,此时青铜礼器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饕餮纹也称为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李泽厚语)。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大型器物多。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狞厉美。 装饰通常追求满密繁缛,强调立体效果,渲染神秘诡异气氛。动物纹是装饰主体,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