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1), 93-99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10.12677/tcm.2018.71014

Progress of TCM Research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Qianqian Wan1,2, Yu Zheng1,2*

1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Received: Jan. 11th, 2018; accepted: Jan. 22nd, 2018; published: Jan. 29th, 2018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 have reviewed the recent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both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

Gastritis, Atrophic, TCM, Review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万迁迁1,2,郑昱1,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1月11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9日

摘要

从中医病因病机、宏观辨证论治及微观辨证论治等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万迁迁,郑昱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中医药,综述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反复损害胃黏膜上皮,导致黏膜固有层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其中伴有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CAG是胃癌的癌前病变[2]。CAG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闷、嗳气、纳呆等,属中医“痞满”、“胃痞”、“虚痞”、“胃痛”、“嘈杂”等范畴[3]。CAG是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病因较复杂,病情较顽固,目前西医治疗方式主要有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抑酸以及保护胃黏膜等保护胃黏膜、抑酸等治疗[4]。使用中医药治疗CAG时常结合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做方药加减,故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萎缩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使部分病人的萎缩出现逆转[5]。以下为近年来CAG中医药研究进展。

2.病因病机

CAG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痞闷者,属于“痞满”、“胃痞”或“虚痞”范畴,《黄帝内经》称为“痞”、“满”、“痞塞”和“痞隔”等。《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等是其主要病因。《素问·太阴阳明论》有所描述,如:“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亦有所描述:“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描述如下:“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可见饮食起居及寒邪亦可至痞满。《伤寒杂病论》首次将痞满作为病名提出,书中曾提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半夏泻心汤主之。”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至隋朝,巢元方提出“八痞”、“诸痞”之名,把病机概括为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

其论著《诸病源候论·诸痞候》论述为:“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宜,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CAG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者,属“胃痛”范畴,《黄帝内经》最早对该病进行了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举痛论》中提出了寒邪可导致气滞血瘀,是引发胃痛的主要病机。在唐宋以前,众医家多将胃脘痛称作“心痛”,与心自身疾病—心痛混淆。

比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其中的“心下痛”就是指胃痛。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论其病机多是饮食劳倦或寒邪所伤。如《兰室秘藏·胃脘痛门》曰:“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则反出,腹中常痛,心胃作痛,胁下缩急,有时而痛”。胃脘痛亦有属热者,如《丹溪心法·心脾病》曰:“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综上所述,如果因为饮食不节、表邪内陷入里、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均可发生痞满或胃痛。脾胃虚弱会导致水谷失于运化,久则气血生化不

万迁迁,郑昱

足;肝郁气滞亦会导致胃失和降,久而久之则脾胃虚弱;脾胃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不畅,亦会导致胃络瘀阻;脾胃虚弱导致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常。故虚证主要为中焦脾胃虚弱,实证常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现代临床医生关于CAG的病因病机又有自己的认识。张声生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湿阻会导致CAG,因脾胃虚、气滞均可导致瘀阻,瘀热互结。因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及肝气郁结均可令气机不畅,故而出现肝胃失和、肝脾不调、气滞血瘀等不同证候类型[6]。张迎泉等[7]认为痞满初起在气分,病久由气及血,渐致气滞血瘀,胃络瘀阻,甚至产生癥瘕积聚,渐至胃络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马贵同[8]认为素体脾胃虚弱、外邪侵犯、饮食失节、情志过极、劳倦损伤等均可导致CAG;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脾失健运,中焦气化不利,久因气滞致血瘀。韩文等[9]认为高原地区的环境多低温低氧,居民常多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种情况下CAG病机以气虚血瘀、胃失所养为本,阴亏、痰湿、寒凝、郁热等为标,以益气活血为主法治疗高原地区CAG,在改善患者血瘀证方面有明显效果。

3. 辨证分型

3.1. 宏观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辨证分型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但CAG的病因病机复杂,各医家对其辨证论治意见仍不统一,现仍缺乏规范化的证型及辨证分型准则。陆世风[10]认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胃络瘀阻是CAG的三种主要证型,在治疗上从疏肝、健脾、化瘀三方面来着手。朱慧渊等[11]认为CAG当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血阻络及胃阴不足,分别予逍遥散、六君子汤、三仁汤、血府逐瘀汤及麦味六君汤治疗。严光俊认为本虚标实为CAG病机,以脾胃气虚为主,因病程较长,导致气滞血瘀、食积湿阻、火郁痰结常相因为患,最终表现为血瘀津亏等各种复杂证候[12]。

3.2. 微观辨证

1986年沈自尹先生首次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也就是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医学中的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可以在较深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能够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微观辨证奠定基础[13]。在中医整体辨证的同时,利用胃镜、病理等现代先进检查方式,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更深入的说明病变的本质及变化[14]。中医辨证CAG方案各不相同,现仍缺乏规范化的证型及辨证分型准则,应尽快制定并量化微观辨证分型的标准和治疗总则[15]。

3.2.1. 参照胃黏膜相辨证

CAG胃镜下常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可变平甚至消失,部分胃黏膜血管可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16]。胃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采用对病变局部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使观察更接近于病变的本质,是对“证”的科学化和微观化,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准确认识和定性[17]。陶秀良等[18]对231例胃镜病理确诊的CAG病例进行研究,发现胃镜下所见胆汁反流多见于肝胃不和证,黏膜下出血或出血点以胃络瘀阻为主,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脾胃虚弱、脾虚气滞或胃络瘀阻等证型。蒋晓玲[19]对26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发现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者证型多见于脾胃湿热型,以白为主者多见于脾胃虚寒型;胃黏膜呈红斑改变者以脾胃湿热证多见;胃黏膜水肿者以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型多见;胃黏膜糜烂者以脾胃湿热型多见,胃黏膜非糜烂者以肝胃郁热型多见;胃黏膜出血者以脾胃湿热和肝胃郁热型多见。辛芳对208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多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其次为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患者最少。另外他发现各中医证型与镜下黏膜表现有显著相关性,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表现以黏膜水肿为主,肝郁气滞证胃黏膜多出现黏膜红斑、水肿;脾胃湿热证及肝胃

万迁迁,郑昱

郁热证者胃黏膜表现常见出血点或糜烂,胃阴不足证者多见黏膜粗糙[20]。

3.2.2. 参照组织病理学辨证

CAG的确诊有赖于胃镜与病理检查,内镜肉眼观察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尚有待进一步提高[16]。郑进敏[21]通过对90例CAG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胃黏膜病理改变进行研究,发现胃为CAG肠上皮化生的危险病位,病性在气虚、湿、热、血瘀。胡晓平[22]对26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这些患者胃镜下胃黏膜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改变,发现萎缩性胃炎者证型以胃阴亏虚证和脾胃虚寒证多见,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者多见胃阴亏虚证。

3.2.3. Hp感染相关辨证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感染几乎都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23]。Hp感染后一般难以自发清除而导致终身感染,除非进行根除治疗[24]。

许多学者进行了Hp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杨洋等[25]对97例CAG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与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研究,发现Hp感染在CAG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且对CAG治疗有影响。其中Hp 感染率为脾胃湿热证82.3%,肝胃郁热证76.9%,肝胃气滞证65.0%,胃络瘀血证53.3%,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40.9%,胃阴不足证40.0%。刘兴山[26]等对287例经内镜诊断为CAG的病人的辨证分型、舌象及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提示287例患者辨证分型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 肝胃不和> 脾胃虚弱> 胃阴不足> 胃络瘀血;其中Hp感染的比率以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居多,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次之。冯玉彦等[27]观察100例CAG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情况,发现胃络瘀血证Hp 感染率为86.17%,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为83.13%,肝胃不和证Hp感染率为73.19%,胃阴不足证Hp 感染率为50.10%,脾胃虚弱证Hp感染率为45.15%,可见以胃络瘀血和脾胃湿热为最高。

4. 临床治疗

4.1. 宏观辨证论治

中医药辨证论治来治疗CAG,在重视整体治疗的同时,方药因人而异、随证加减,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萎缩的进展,而且不良反应少,甚至可以逆转萎缩。治法上以行气活血、温中补虚为治疗要点。中医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医学真传·心腹痛》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故应正确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谨守行气活血、温中补虚之法。李学军[28]认为,CAG的病因主要跟饮食、劳倦、情志等方面相关,病机主要为脾胃气虚、气滞血瘀,故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瘀为治疗大法。周学文[29]认为以痞论治CAG应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攻补兼施的方法,治疗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肝胃同治、通达气机,消导和中、活血通络为治则。贾浩[30]等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CAG 40例,总有效率为95.00%。肖跃敏[31]使用调和气血法(自拟方:柴胡9 g,丹参9 g,赤芍

9 g,炒白术15 g,黄芩9 g,白芍9 g,白英15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9 g。阴虚口干者加石斛、

沙参,胃脘嘈杂者可加扁豆、陈皮,胃脘痛者酌加延胡索,泛酸嗳气者加乌贼骨、旋覆花,纳差者加半夏,腹胀者加枳壳)治疗CAG48例,总有效率为89.80%。熊云华[32]用健脾益胃汤治疗CAG54例,发现中药健脾益胃汤组方治疗CAG疗效显著,症候总有效率96.3%,胃镜总有效率83.3%。

4.2. 微观辨证论治

内镜下观察的胃黏膜是胃病的最直接反映,结合胃黏膜相微观辨证可以更好的指导治疗。李学军等

[17]对120例慢性胃炎进行研究,这些病例均经胃镜明确诊断,他们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万迁迁,郑昱

组,其中治疗组做微观辨证,对照组进行传统的中医临床辨证,两组各60例,均采用成方加减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发现慢性胃炎内镜下微观辨证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0%)优于中医临床辨证(总有效率71.6%)治疗效果。

CAG常合并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少数出现上皮内瘤变,经历长期的演变,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胃癌[33]。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能够起到改善萎缩、肠化生的作用,具有明显优势。王君[34]等用中药慢萎颗粒(主要成分:太子参、黄芪、红景天、石斛、天花粉、莪术、白花蛇舌草等,主要功效:益气化瘀,健脾和胃)治疗证属气虚血瘀的患者共80例,证实慢萎颗粒能较好的缓解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病理组织异型增生及肠化生。赵军艳等[35]观察化湿和胃法治疗120例CAG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患者,发现化湿和胃法治疗CAG疗效显著,可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张燕等[36]用经验方四白化瘀解毒汤:白花蛇舌草30 g,炒白术12 g,白及15 g,白芷15 g,黄连6 g,乌梅15 g,丹参12 g,三七粉3 g,治疗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确切。程炼骅等[37]观察肠化方治疗CAG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发现肠化方(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制香附、广郁金、姜半夏、陈皮、丹参、莪术、白花蛇舌草、蛇莓和延胡索等)治疗CAG伴肠上皮化生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王志坤等[38]用仲景原方当归芍药散合小陷胸汤制成小归芍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119例,总有效率为90.76%,发现其可逆转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

西医通过根除Hp来治疗Hp阳性的CAG患者,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可停止或减缓萎缩和肠化生;部分萎缩可以逆转,但肠化生不能逆转[39]。金亚弦等对中医药根除慢性浅表性胃炎Hp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分析后发现,关于根除Hp,中西药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与西药根除Hp的疗效相当[40]。马健等[41]使用健脾益胃汤联合抗Hp 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CAG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健脾益胃汤联合抗Hp疗法,对照组采用抗氧化联合抗Hp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例中医临床症状和病理疗效的变化。发现健脾益胃汤联合抗Hp疗法对脾胃虚弱型CAG的疗效优于抗氧化联合抗Hp疗法。其中健脾益胃汤联合抗Hp疗法总有效率为93.33%,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积分下降明显,Hp转阴率73.33%。

5. 讨论

近年来,相关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正在逐年增加。中医药治疗CAG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逆转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目前,中医药治疗CAG时常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结合现代检查技术为中医诊疗所用。中医药结合胃镜下黏膜表现、病理表现及Hp感染等进行微观辨证,在治疗CAG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表明了中医药治疗CAG具有优势。随着中医辨证相关性研究的深入,CAG的中医微观辨证正在不断向客观化、规范化发展,但现在仍没有统一公认的CAG微观辨证分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主观判断,凭经验下定论;2) 样本量少,实验结论不可靠;

3) 观测指标不全面,统计分析缺少多因素关联;故应设计一套大样本的CAG微观辨证研究方案,从胃黏膜相、病理组织学、Hp感染等多个指标多角度研究,并予以全面多因素分析,加快中医微观辨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并早日能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ugge, M., Correa, P., Dixon, M.F., Fiocca, R., Hattori, T., Lechago, J., Leandro, G., Price, A.B., Sipponen, P., Solcia,

E., et al. (2002) Gastric Mucosal Atrophy: Interobserver Consistency Using New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

ing.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6, 1249-1259.

[2]Dinis-Ribeiro, M., Areia, M., De Vries, A.C., Marcos-Pinto, R., Monteiro-Soares, M., O'Connor, A., Pereira, C., Pi-

mentel-Nunes, P., Correia, R., Ensari, A., et al (2012) Management of Precancerous Conditions and Lesions in the

万迁迁,郑昱

Stomach (MAPS): Guideline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European Helicobac-

ter Study Group (EHSG), European Society of Pathology (ESP), and the Sociedade Portuguesa de Endoscopia Diges-

tiva (SPED). Endoscopy, 44, 74-94.

[3]张声生, 李乾构, 唐旭东, 王萍, 李振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0(5): 345-349.

[4]张万岱, 李军祥, 陈治水, 危北海, 唐旭东.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6): 738-743.

[5]周阿高, 李琰.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文献荟萃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1): 120-123.

[6]陈剑明, 崔超, 张声生. 张声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 北京中医药, 2010(3): 180-181.

[7]张迎泉, 耿峰. 基于脾阴虚论对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34): 178-179.

[8]洪原淑. 马贵同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7(8): 11-13.

[9]韩文, 王津慧, 吴萍, 张广梅, 徐达宇, 刘占厚, 范仲麟. 益胃活血颗粒治疗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临床

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8): 627-628.

[10]陆星宇, 张小军, 杨平. 庆阳地区名老中医陆世风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J]. 光明中医, 2016(23): 3493-3495.

[11]朱慧渊.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 128-129.

[12]王雪梅. 严光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 湖北中医杂志, 2010(6): 24.

[13]沈自尹.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 中医杂志, 1986(2): 55-57.

[14]杜明, 张丽娟, 张锦明, 林宪华, 祖季铭, 王秋萍, 李琳.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近况[J]. 河北中医2013(3):

459-461.

[15]朱方石, 姒健敏. 对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论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03(8): 45-46.

[16]房静远, 刘文忠, 李兆申, 杜奕奇, 纪小龙, 戈之铮, 李延青, 姒健敏, 吕农华, 吴开春, 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

意见[J]. 胃肠病学, 2013(1): 24-36.

[17]李学军, 马骏. 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7): 115-116.

[18]陶秀良, 李国成, 王艳, 罗树星. 胃镜和病理诊断对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10(5): 59-60.

[19]蒋晓玲. 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及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中医

药大学, 2015.

[20]辛芳.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21]郑进敏.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素及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5.

[22]胡晓平. 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8): 1013-1015.

[23]Asaka, M., Sugiyama, T., Nobuta, A., Kato, M., Takeda, H. and Graham, D.Y. (2001)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Japan: Results of a Large Multicenter Study. Helicobacter, 6, 294-299.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10.1046/j.1523-5378.2001.00042.x

[24]刘文忠.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解读[J]. 胃肠病学, 2015(8): 449-456.

[25]杨洋, 刘华一. 幽门螺杆菌与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J]. 江西中医药, 2014(2): 25-35.

[26]刘兴山, 郝筱倩, 杨斌. 中医舌诊、辨证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中的意义[J]. 中医研究, 2010(1):

32-34.

[27]冯玉彦, 杨倩, 刘建平, 白海燕, 胡冬菊.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

杂志, 2005(8): 754-755.

[28]李永帅, 李学军. 李学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J]. 国医论坛, 2017(1): 23-24.

[29]张雪梅, 周学文. 周学文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6): 235-237.

[30]贾浩. 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22): 114-115.

[31]肖跃敏. 调和气血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 当代临床医刊, 2016(1): 1856-1857.

[32]熊云华. 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16(10): 2012-2015.

[33]Correa, P. (1992) 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First American Cancer So-

万迁迁,郑昱

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Cancer Research, 52, 6735-6740.

[34]王君, 杨如意, 杨永成. 慢萎颗粒对高原地区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及肠化生患者氨基己糖、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6(6): 192-195.

[35]赵军艳, 赵蕊, 赵瑞红. 化湿和胃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25):

121-123.

[36]张燕, 郑艳. 治疗萎缩性胃炎验方[J]. 中国民间疗法, 2016(9): 22.

[37]程炼骅, 沈遐君. 肠化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1):

65-66.

[38]王志坤, 刘启泉, 杜艳茹, 白海燕. 小归芍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119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08(1): 28-29.

[39]Wang, J., Xu, L., Shi, R., Huang, X., Li, S.W., Huang, Z. and Zhang, G. (2011) Gastric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

lasia before and afte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 Meta-Analysis. Digestion, 83, 253-26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10.1159/000280318

[40]金亚弦, 吴泰相. 中医药根除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评价[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3): 3-5.

[41]马健, 李勇, 刘春燕. 健脾益胃汤联合抗Hp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

结合临床, 2009(3): 31-32.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6-6067,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tcm@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 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 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 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 年Waarre 和Marshll 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 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 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 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分布超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早在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认识到CA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此病被定义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胃固有腺体萎缩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肠腺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更被视为是胃癌最为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AG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AG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时治疗,1/3将发展为CAG。据报道,80%的中重度CAG患者体内可检测到Hp抗体。由于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可达50%~80%,我国CAG患者中Hp感染率可达58%,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因此,Hp感染对CAG患者的影响尤为重要。 2、胆汁反流。反流入胃的胆汁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出现腺体萎缩。用20mmol/L的脱氧胆酸钠对SD大鼠进行灌胃模拟胆汁反流,成功制备大鼠CAG模型证实了胆汁反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3、血管活性因子及细胞因子改变。血管活性肠肽(VIP)在CAG患者中明显减少,且随萎缩严重程度呈递减趋势。

李汉文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李汉文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王玉娟 邓华亮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势缠绵,迁延难愈三李汉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立足于脾胃气阴两虚,胃络瘀阻,气滞痰凝的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病证结合,圆机活法,通过采用和中消痞二宣畅气血二寒热并用二祛瘀生新等治疗大法,以和为圣度,奏扶正祛邪之功三举隅典型病案,以反映李汉文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三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李汉文; 中医药; 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10.023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HM051) 作者单位:250012济南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王玉娟);山东中医药大学科技处(邓华亮) 作者简介:王玉娟(1971-),女,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三E?mail:yujuanwang2004@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 通讯作者:邓华亮(1971-),博士,副教授三研究方向:证候规范化研究与中医临证实践三E?mail:dhl1002@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 慢性萎缩性胃炎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常伴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或中二重度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病情缠绵难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属临床多发病二疑难病三中医文献中对本病并无独立的病名记载,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而散见于 胃痞” 胃脘痛”等病证范畴三 山东省名老中医李汉文主任临证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认为本病或寒凝气滞,或寒热并存,或虚实夹杂,多呈复杂之势,临证立足于脾胃气阴两虚,胃络瘀阻,气滞痰凝的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强调圆机活法,辨证施治,通过病证结合,采用和中消痞二宣畅气血二寒热并用二祛瘀生新等治疗大法,共奏扶正祛邪之功,以和为圣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三笔者有幸侍其左右,现谨对李老治疗该疾病的经验作一总结,与同道共勉三1 圆机活法,和为圣度 李主任结合本病长期慢性胃病的病程,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可以概括其发病机理,而脾胃气阴两虚是其根本机 转,胃络瘀阻二气滞痰凝则贯穿了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三 李老认为任何一种致病因素破坏了人体 内稳态”,引起脾胃功能紊乱,影响水谷腐熟与运化,导致气机不畅,血络失调,均可形成痞满二脘痛等病症三临证中要善于立足于整体观念,正确分析病因病势与邪正消长,圆机活法三施治以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三升降之气得调,阴阳相和,‘素问四生气通天论篇“中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言极是三2 条畅气机,脾胃兼顾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失 调是疾病发生的渊薮[2]三脾与胃经络相属相关,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上相互影响三华岫云评注‘临证指南医案“有云 脾宜升为健,胃宜降则和”三脾胃为全身气机之枢纽,胃主通降,脾升清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运化和输布,二者互为必要条件三 李老强调升清与降浊之间,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病理条件下,二者常常相因为病三脾虚则清阳易于下陷,胃弱则浊阴之气易于上逆,因此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条畅脾胃气机升降的基本治则,兼顾脾胃,升清降浊,祛疾为安三 临证遣方组药时,常遵叶天士 忌刚用柔”之旨,慎用辛香温燥之品,多以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化裁,胃阴不足则酌加木瓜二乌梅二芍药二甘草等以酸甘化阴,以求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诚如吴鞠通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谓三 当然,虽然升阳降逆贵为治疗脾胃疾患之大法,但在临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1234人已访问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 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张老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脾胃与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 经脉闭塞,为痞为积。胆失疏泄,胸满胁痛,口苦,呕吐。当脾胃虚弱时肝木可趁虚而克土,当肝木升发太过时即可出现木乘土,导致气机横逆犯脾犯胃,肝与胆病变时又有侧重的不同。临床上在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虚实、寒热、夹瘀、气滞等气机升降失常、横逆犯土,并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上掌握疾病发展中虚实次序的不同而决定用药的侧重点。调理气机,辛开苦降, 开结散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老师的独特治法。每以六郁汤(苍术、川芎、香附、神曲、山栀、甘草) 临床化裁加减,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老师认为萎缩性胃炎虽是难治之证,但非不治之症,只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注意饮食起居,一定能够治愈。具体治法整理于下。 1 调理气机,活血化瘀调理气机贯穿整个治疗大法,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胃气一伤,初则壅滞,无论外感、食积、情志均可发病。其次是肝胃气滞,即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的气机阻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郁日久,必致血瘀,也即久病入络之意。老师依据胀在气分,痛在血分的病理,在六郁汤的基本方上加入佛手、台乌或香橼,或青陈皮、或柴胡、郁金等。疏理肝气和胃降逆止痛。若伴便秘腑气不通者可加入槟榔、大黄炭等,以导滞通腑。肝气郁结日久化火,邪热犯胃又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胃脘胀痛、泛酸、嘈杂,肝热夹胆火上乘出现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老师加入丹皮、焦栀、黄连、吴茱萸等。因内热最易伤阴,也可加入香橼,佛手或乌梅、白芍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解郁止痛。痛甚加元胡、川楝子、三七等以活血理气止痛。验案举例任某, 男,43 岁。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烧心、纳差1 年余,伴有晨起口苦、口干、恶心,查:舌紫暗、苔薄黄,脉沉小弦。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郁气滞,肝胃郁热,治以疏肝泄热,活血化瘀。处方:苍术、神曲、生麦芽、生山楂、枳壳、金铃子、佛手各12g ,香附、元胡各10g ,焦栀、川芎各9g ,白豆蔻、甘草各6g ,吴茱萸3g ,代赭石20g ,三七5g (冲服) ,服1 2 剂后,诸证消失,以原方为基础,配为散剂,每服9g ,1 日2 次,饭后开水冲服,连服1 月,临床治愈。 2 辛开苦降开结散痞在临床上并不是每一型都表现的那么典型,比如复合型胃病,寒热错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老师在治疗此类病时,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治疗,如左金丸热象重者重用黄连,寒象重者重用 吴萸,不可教条使用。验案举例罗某,女,40 岁。胃脘隐痛2 年余,1 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次于2月前生气后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呃逆、烧心、嘈杂、泛酸、恶心、饥饿时胃痛加重,进食后缓解,食道烧心感明显,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大便色黑,苔薄黄腻,脉弦滑。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处方:党参、厚朴、苍术各12g ,川芎、黄连各6g ,香附、半夏、红豆蔻各9g ,茯苓、佛手、生麦芽各15g ,吴茱萸3g ,代赭石18g ,元胡10g。服15 剂后诸症见好较稳定,以散剂嘱服40 日巩固疗效。 3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得食则减,喜温喜按,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此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老师仍以六郁汤加左金丸加党参、茯苓、半夏、川朴、肉桂、元胡、炮姜、红豆蔻,或公丁香等,采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验案举例陈某,女,48 岁。胃脘隐痛3 年余,3 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HP( + ) ,此次发病1 月余,胃脘胀而隐痛,遇寒或饥饿时胃痛加重,得温或进食后减轻,喜温喜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便溏,伴头晕、恶心、气短、舌淡、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3)养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4)虚寒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 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 (5)三九胃泰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6)猴菇菌片 药物组成:猴头菌。 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 (7)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9)养胃冲剂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 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 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2T11:03:27.0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左胜军[导读] 我们认为使用瑞巴派特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增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减少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左胜军 (孝昌县陡山乡卫生院内科湖北孝感 432912)【摘要】目的:观察莫沙比利以及瑞巴派特联合治疗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CAG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莫沙比利以及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分别为88.00%和84.00%,均高于对照组(68.00%、66.0%) (P<0.05)。结论:莫沙比利与瑞巴派特联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莫沙比利,可以有效增加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减少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瑞巴派特;莫沙比利;幽门螺杆菌【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158-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内科中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以胃黏膜腺体局限性萎缩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功能下降,伴随组织增生以及肠道上皮细胞病变,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状态[1]。因此阻断CAG的进展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本研究分别选用莫沙比利单独或者与瑞巴派特联合对于CAG患者进行治疗,比较疗效差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确诊,金标准使用胃黏膜活检,内镜检查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加血管显露、黏膜不平、粗糙、皱襞萎缩等。排除胃部恶性肿瘤以及非萎缩性胃炎、并发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经知情同意,选取100例CAG患者进入研究。 患者平均年龄为(43.22±6.19)岁,男41例,女59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给予常规检查,行抗酸及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莫沙比利(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5mg/次,3次每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巴派特片(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100mg/次,3次每天。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禁烟酒以及食用生冷辛辣,保持规律作息,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现炎症和腺体萎缩化生消失;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胃镜检查下其炎症减轻,腺体萎缩、化生病变区域消失或者减少2个级度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明显好转,或者出现病情恶化,腺体萎缩以及化生无明显变化。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进行检验,检查Hp抗体阳性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 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来描述,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布不同(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8.00%,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28,P =0.016 <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 3.结论 CAG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胃黏膜退行性萎缩性的病变,与年龄、饮食习惯、Hp的感染等多因素有关[1],可依靠胃镜检查以及活检手段对患者进行确诊。CAG的长久发展可能会引起患者发生胃癌等恶性病变,已于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状态,因此采取积极手段治疗CAG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的一个手段[2]。现有对于CAG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病因寻找、饮食习惯改善,以及以抗酸、促进胃蠕动、减少胆汁肠液返流、保护胃黏膜等为主的药物治疗[3]。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表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等,无特异性。 肉眼特点 胃粘膜薄而平滑 皱襞变浅或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类型 A型萎缩性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指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在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尚不明了。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10.其他 如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粘膜受损,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古方谓崧茶能帮助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缓解胃内淤血导致的刺痛,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胃溃疡癌变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但大多数患者在饭后会出现严重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而且患者多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中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1)胃脘部胀满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有的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到胀满,嗳气频频。 (2)胃脘部疼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1), 93-99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511859397.html,/10.12677/tcm.2018.71014 Progress of TCM Research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Qianqian Wan1,2, Yu Zheng1,2* 1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Received: Jan. 11th, 2018; accepted: Jan. 22nd, 2018; published: Jan. 29th, 2018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 have reviewed the recent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both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 Gastritis, Atrophic, TCM, Review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万迁迁1,2,郑昱1,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1月11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9日 摘要 从中医病因病机、宏观辨证论治及微观辨证论治等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3-15T14:25:58.70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2月作者:苏靖1 周晓虹2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1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级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79-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癌前疾病,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或)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则被公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国内已经开展了诸多关于中医药治疗CAG 及PLGC的研究,相关实验研究报道逐年增多,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此部分内容稍少,应作补充并有总结性意见)蔡淦教授[1]通过对多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痰湿热毒、气滞血瘀为标。张声生教授[2]则通过西医病理演变,用中医理论诠译,认为脾胃虚弱在胃粘膜病发生、发展至癌前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湿热邪毒易伤阴,则损气伤阴,煎灼营血而成。具体讲湿盛易伤脾,日久不愈,扰乱气机,影响脾胃转输水谷津液功能;毒邪久稽于胃,则毒腐成疮,瘀结成积,从而导致异形增生甚至癌毒的产生。周琴[3]认为,根据“肾为胃之关”,肾元不足,火不暖土,脾胃健运失调。因此,脾肾两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才是本病的病理所在。2治疗研究 2.1辨证治疗方面:柯莹玲等[4]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78例,辩证分为5型,分别论治:中虚气滞型,治宜温养脾胃,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桂枝、酒白芍药、大枣、生姜、炙甘草、广木香、吴茱萸);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理气,方选一贯煎加减(沙参、麦门冬、石斛、当归、香附、川楝子、香橼);脾胃湿热型,治宜清化湿热,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加减(藿香、苏梗、半夏、茯苓、佩兰、葛根、白扁豆、川黄连、甘草、滑石、车前草);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枳壳、旋覆花、白术、赤芍药、白芍药、半夏、川黄连、香附、丹参、代赭石、当归);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止痛,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延胡索、白芍药、白术、郁金、厚朴、薏苡仁、砂仁)。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0.8%,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69.2%,胃黏膜萎缩积分、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积分治疗后均有下降。张子明[5]通过总结张继泽老教授经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异型增生分四型论治, 以中虚气滞为主要病机和证型, 其余依次是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证,分别采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饮、沙参麦冬汤或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治疗,经临床证实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后CAG 可以逆转。高富贵[6]将本病中医辨证分为胃阴虚、胃阳虚和胃阴阳两虚3型。胃阴虚用自拟三酸汤加味;胃阳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胃阴阳两虚用益胃汤加减,结果治疗CAG或伴肠化及异型增生108例,总有效率93.5%。2.2专方治疗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病是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兼有气滞、血瘀和热毒为患的本虚标实证,治疗采用健脾养阴、活血理气、解毒散结等方法多取得了确切的疗效。针对胃黏膜之病理改变进行固定专方的研究已逐渐形成趋势,如胃安泰胶囊[7](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莪术、丹参、茯苓、甘草),阻癌胃泰冲剂[8](黄芪、莪术、党参、白术、丹参)及仁术健胃颗粒[9]等(黄芪、白术、莪术、薏苡仁、黄芩等)。还有在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微观黏膜变化相结合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药物组成固定专方,并研制成固定剂型,对癌前病变进行治疗。如莫剑波[10]用加味枳实消痞丸(枳实、厚朴、党参、茯苓、白术、麦芽、郁金、白芍、半边莲等炼蜜为丸)以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为法,治疗胃癌前病变30例,总有效率达86.7%。此外,根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合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临证选药的依据。沈洪教授[11]在治疗本病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酌加清化湿热、抑酸护膜药:如薏苡仁、参三七、白芨、乌贼骨等;粘膜呈颗粒增生状增生,色泽灰暗,或疣状隆起,可酌加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如三棱、莪术、丹参等;病理检查见小凹脓肿者,可加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山栀、生薏苡仁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黄连、黄芩等清热化湿药;肠化或异型增生,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仙鹤草、藤梨根等防癌抗癌药;黏膜血管显露,白相为主,可加益气滋阴、养血活血药,如黄芪、当归、麦冬、丹参等,以提高临床疗效。3治疗机理研究 3.1 直接修复胃黏膜损伤 胃癌前病变直接表现为胃黏膜的损伤,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及局部胃黏膜修复,增加局部的血供,有利于增强胃黏膜抗损伤修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吕志刚等[12]采用综合造模方法(MNNG灌胃及饥饱失常法)建立PLGC的大鼠模型。预防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灌服胃安泰胶囊(组成: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茯苓、莪术、丹参、甘草等),20周造模成功后,将参与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胃安泰给药组、维酶素给药组和病理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用药12周后,结果预防组、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大鼠胃壁血流量高于病理对照组(P<0.05),病理对照组大鼠胃壁血流浓度高于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P<0.05)。提示胃安泰胶囊可以益气健脾、理气消痞、化瘀解毒,增加胃黏膜局部血流,改善局部细胞营养缺乏状态,促进局部细胞恢复正常,对胃癌前期病变有很好的预防和逆转作用。李春婷等[13]观察仁术健胃颗粒(组成:黄芪、白术、莪术、薏苡仁、黄芩等)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癌胚抗原(CEA)、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显著改善患者胃黏膜CEA、COX-2的水平,与对照组胃复春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前期研究[14],提示仁术健胃颗粒具有益气活血清热之效,治疗PLGC机制可能与减少COX-2表达,通过改善HP感染,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等机制有关。 3.2抗氧化作用 白海燕等[15]用小归芍颗粒(当归芍药散与小陷胸汤和方即:黄连、半夏、瓜蒌、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治疗胃癌前病变53例,症候疗效92.45%,提示有较好疗效;张伟等[16]通过研究小归芍超临界提取物(组成:当归、白芍、白术、瓜蒌)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提示小归芍提取物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及胃黏膜中SOD(超氧化歧化酶)含量,同时降低血清及胃黏膜中MDA (丙二醛)含量,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抗能力,对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 3.3对细胞增殖和凋亡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导语: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 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来对人们胃部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患上这个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而这个疾病很少被人们所知,那么这个疾病该如何来治疗?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三类;浅表性(非萎缩类),萎缩性,特殊类型 .浅表性:病变表浅,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粘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轻中度异性增生是可逆的,重度发生癌变的几率比较大,目前你还没有异性增生的改变所以不要担心)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多灶萎缩性(B型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型胃炎)多灶萎缩性: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多发生在胃窦部自身免疫性:有自身免疫引起,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壁细胞减少,使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和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恶性贫血,此类型多发生在胃体部,较少见根据你的病理回报分析:应该是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由于目前此项治疗需消费大量医疗资源,而且会引起细菌耐药,所以建议有下列情况者应用:1.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胃粘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及早的治疗,越早越好,如果拖得时间越长,给自己的身体还有健康也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千万不要放弃对自身的治疗,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可以痊愈,平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多去运动,

你好名老中医堂著名中医专家徐振盛教授谈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精)

你好名老中医堂著名中医专家徐振盛教授谈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 “徐老,我是不是得了癌症了,某某医院的某专家说我的病是癌症前期,治不好了,只能定期检查” 近几年由于大环境的恶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几乎每个到你好名老中医堂就诊的患者刚到时就会和徐振盛教授这样诉说自己的病情,言语中难以掩饰自己对疾病的恐惧和无奈。 萎缩性胃炎到底能否治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是现代医学的病理诊断名称。由于国内纤维胃镜的普遍应用,本病的病理诊断有所增多。其临床表现,是以胃脘痞满胀痛,病程迁延日久,缠绵难愈,形体消瘦等全身症状为主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中“胃痞”和“胃脘痛”的范畴。 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均减少,甚至完全无游离酸,其机理与中医胃阴不足,津液缺乏相通。先贤唐容川说:“胃燥不能食,食少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胃阴不足乃是本病之根本所在。然临床中,由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肝郁气滞,血瘀络滞,湿热阻滞者亦不少见,故要全面分析,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著名中医专家、北京北医三院上地门诊部(你好名老中医堂)特约出诊专家徐振盛教授,以他从医60年的丰富经验,结合8个病例来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方法的谈话内容: 胃阴不足型宜益胃养阴法: 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胃气的强弱又与胃阴密切相关,当胃阴充足,胃才能得以顺降,能化生水谷,并游溢精气输津液。若胃阴不足,临床上可见纳呆不化,胃脘痞满,嘈杂不舒,如烧灼感;饥饿而不欲食,食则胃脘胀满,甚则作痛;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液不下施则大便燥结;阴虚内热则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21T10:56:08.55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5期作者:贾圣喜1 傅志泉2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 2.浙江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本文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新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分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尤其是80年代以来,纤维胃镜作为望诊的延伸和深化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胃镜的直接观察和开展病理活检,以深入探索胃粘膜的病损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中医的病理基础与探讨发病机制,从而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本文就笔者掌握的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研究的资料作一综述。 1.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随着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和发病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化,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江华鸣【3】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等范畴。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所谓“正虚之处,即受病之所”。发病机制为病邪阻滞,脏腑失调,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饭后饱胀,噫气,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口中乏味或干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变薄,皱襞变细或平坦,苍白或灰白色,或白多红少。病理活检常见过形成结节处肠腺化生。傅志泉【4】等认为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萎缩性胃炎以痞满为主证,病位在胃。萎缩性胃炎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均说明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辩证依据。王钢【5】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变薄,胃酸减少,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这些病理改变当属气血不荣所致。CAG 患者胃粘膜的这些颜色、形态及组织学改变,与中医理论中气血不荣肌肤而致肌肤颜色少华、或粗糙、或萎缩等之理相同。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分型 2.1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发病机理分型 近年来对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分歧。如张滨【6】认为络病理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亦适用: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因病机为多种病因日久则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证蜂起。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胃液减少,腐肉败血,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日久成萎。雷作汉【7】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多因脾胃素虚,外邪乘虚袭之,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血失和所致,病久则气滞血瘀,使胃体失其濡养,甚则痰瘀内阻胃络。其病机枢纽可归纳为“脾胃虚弱,痰瘀互阻”。脾胃虚弱是CAG发病和转变的根本内因,痰瘀互阻是CAG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且二者互为影响。并认为Hp是广义的毒邪,毒邪为患,久致毒腐成疡,瘀结成积,深入胃络。周学文【8】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同痞满等病的发生因素有一定的相似性;病机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为变。赵凌杰【9】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而致,其病机有湿、滞、虚、瘀四个方面。 2.2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型 近几年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辨证论治观点和方法却不尽相同。如苑述刚【10】等认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心下痞”、“胃脘痛”等病证范畴。临床上辨证主要从阳虚寒凝型、阴虚气滞型、寒热错杂型三种来把握,治疗分而治之,疗效满意。徐清喜【11】等指出,胃病诊治大要,当首辨虚实寒热,次以辨病施治。并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肝胃郁热型、湿热内蕴型、寒热错杂型、瘀血阻络型等六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良金[12] 结合多年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将萎缩性胃炎归纳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湿热、气滞痰阻、瘀阻胃络六种常见证型。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治法特点,据此立方选药,临床单用、复用均可取效。柯莹玲【13】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因与辨证分型。通过对入组患者收集详细的四诊资料,分析四诊结果,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和病因归类。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五种证型。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 3.1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进行中医分型 近年来各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像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观察与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如董惠萍【14】等通过182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纤维胃镜检查,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各项比较,浅表性胃炎肝胃郁热较多(P < 0.01),其中萎缩性胃炎脾胃郁热型、瘀血型较多(P < 0.01),二者肝气犯胃、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四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家和【15】等从361例慢性胃炎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发现: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占总例数的15.51%,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型最多,21例占37.5%,脾胃虚弱型19例占33.9%,脾胃湿热型和胃阴不足型均为8例,各占14.3%。王启章【16】等,对252个病例进行观察发现:证型与胃镜像:脾胃湿热型的胃粘膜充血、水肿、血管显露的比脾胃气虚型的多;脾胃气虚型的胃粘膜苍白的多。证型与胃粘液糊状;从胃镜中窥见,脾胃气虚胃粘液糊量少,且色多清白;脾胃湿热型则胃粘液量偏多,多呈浓绿色。经U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郑锦锋【17】等对经胃镜确诊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慢性胃炎341例,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其中萎缩性胃炎中脾胃虚弱型占49.2%(29/59),胃阴不足型44.1%(26/59),两者占萎缩性胃炎的绝大多数(93.3%)。 3.2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进行中医分型 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与其胃粘膜的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董慧萍【18】等用双盲法对144例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关系进行观察: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和肠化与实证和虚证的关系:40例萎缩性胃炎,实证16例,包括轻度5例,中度8例,重度3例,7例伴肠化;虚证24例,包括轻度2例,中度14例,重度8例,24例均伴肠化。统计学处理,固有腺体萎缩的程度与实证和虚证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肠化与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涂福音【19】等对1049 例中医辨证分型慢性胃炎患者按不同病理类型及各项伴随病变编制成表格,进行统计学Lo 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