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原版

教育学基础原版

教育学基础原版
教育学基础原版

教育学

1.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

3.据古籍记载,我国早在虞舜时代就有被称为“庠”的类似教育机构。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教育学还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或教育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一些政治、哲学、伦理学、宗教甚至文学著作中。(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式教学”(3)孟子,所著《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仅1229字(4)在西方,罗马的昆体良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家,《雄辩术原理》(5)中外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仍然只是他们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其中的论述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在更多问题的分析说明上,由于时代的局限,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识或简单的形式推理上,简洁、直观、朴素是其共同特征。他们这种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还未形成系统的教育学理论。

5.教育学形成阶段:(1)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他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他的“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3)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思想体系,“白板论”(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5)瑞士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裴斯塔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6)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起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先后进行了4学期(7)赫尔巴特不仅继承了康德的哲学和教育学讲座,而且第一个进行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普通教育学》,他以伦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目的论,以心理学为根基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赫尔巴特本人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6.教育学理论的发展:(1)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人的教育》,第一个创办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幼儿园(2)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识教育的对象》(4)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5)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主要理论代表杜威,首次提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劳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6)布鲁纳1960年出版《教学过程》,强调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发现法”学习(7)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主导作用”的教学三原则

7.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1)在中国,教育学作为独立的科学体系是从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译介开始的,最早是1882年颜永京的《肄业要览》(2)1901年王国维翻译的日本樱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3)1929年由杨贤江(笔名李浩吾)首先写出了第一部以《新教育大纲》为书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4)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界必备的教科书和指南,其影响之深和影响时间之久,还没有一本其他教育学专著可以与它相比拟。

8.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中最一般性的问题

9.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如阶级性、综合性等特征(2)教育学还具有理论性的特点(3)教育学具有实践性特点

10.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3)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4)“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二)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历史法、比较法

1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教育学的知识是每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每位未来的教师步入教育领域时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教育学既是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是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2)教学上我们现在还常提到“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理论就是由孔子总结他的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是他首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意义:首先,学习教育学有助于理解教育事业在社会整体系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通过学习教育学,提高对教师的认识,增强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兴趣;再次,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及时总结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学科课程。1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

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更新(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3)教育能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科学知识的更新,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供支持。

1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集中表现在决定教育的性质,即培养什么人和培养的人为谁服务上(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通过颁布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目的,通过选择和任免教育执行长官、管理人员及教师,以及控制教育经费等手段,把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谁能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决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原因,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何确定,也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通过传播文化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3)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应该指出,尽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着相当大的反作用,但总的来说,是不起决定作用的)

1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教育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1)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2)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向科学提出了成果转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内容(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1)极大地改变着教育者的旧有观念(2)促成教育者确立新的教育理念(3)促成教育中介的新变革

15.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2)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3)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传承与传播文化(2)保存与活化文化(3)选择与整理文化(4)交融与创新文化

1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1)就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而存在;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种超越既有政治经济制度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2)就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来说,教育的发展要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已成为当代经济振兴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平行性(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17.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水平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乃是人发展的内在因素或内因

18.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作用:遗传是指人通过遗传物质从上代继

承下来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反对“遗传决定论”)(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

对个体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部因素的总和(反对“环境决定论”)(1)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2)环境制约着

人发展的性质和程度(3

(1)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能加速

人的发展(3)学校教育能开发人的才能和发展人的个性(4)学校教育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殊功能(六)

19.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特殊作用:(1)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能加速人的发展(3)学校教育能开发人的才能和发展人的个性(4)学校教育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殊功能

20.教育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要切实发挥在促进人身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要为提升人的地位做出贡献,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教育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教育无视这些规律,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标,还会给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造成戕害,因此,一切教育工作,都必

须依照规律而开展:(12

34)教育要

5

21.教育对人的关怀与对于人地位的提升:(1)教育要着眼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给人以充分的尊重(2)教育要着重于对人生意义的关照,给人以健全的人生(3)教育要着手于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给人以切实的关爱(4)教育要着力于对人的力量的发挥,给人以完整的关注(5)教育要着意于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给人以切身的关心

22.教育目的:就是指通过教育所要实现的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在人才质量和数量方面的总体要求。

2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教育的无目的论这种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性。综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教育的目的始终反映着社会对其教育的要求,教育以其所培养的人来达到为社会服务之目的,教育的目的性表现的十分明显。因此,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教育没有其目的性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同时,杜威认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的概念并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将其视为“教育无目的论”者。实质上杜威有着明显的教育目的,即他强调教育应该为其所谓的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24.教育目的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预见性、终极性

25.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是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南(3)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6.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区别:(一)联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确定依据;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二)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2)适用的对象范围不同(3)所提出的人才规格不同

27.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与生产发展相一致的社会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的变革而引发的,工厂手工业使人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确立教育目的社会依据:(1)教育目的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2)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约束(三)确立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确立教育目的,应当首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四)教育目的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等(五)确立教育目的的时代背景:要求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结合时代的需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努力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切实使素质教育体现出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为核心,实现知、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昌盛培养合格的人才。(1)面临的问题:人文价值的失落、环境危机、人口爆炸、资源危机(2)未来挑战:知识经济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挑战、学习化社会与网络化时代的挑战。

28.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9.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涵义:(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其主要的理论依据(2)“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4)“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30.智育:(1)含义:是指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养成学生能力的教

育(2)意义:第一,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第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3)任务: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31.体育:(1)概念:广义的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狭义的体育即学校体育,是指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其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活动(2)意义: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体育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32.美育:(1)概念:美育即美学教育,是指教师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2)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劳动技术教育:(1)概念: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活动(2)意义: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和专业的选择。

34.教师的作用:(1)从人类整体的宏观层面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延续有拓展和桥梁作用(2)从学生成长的中观层面看,教师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关键作用(3)从微观的教育过程的具体层面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5.教师的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想品德工作、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

36.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7.教师的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有集体协作精神(4)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四)教师的哲学素养

38.学生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人或事物内在的、反复出现的联系的规定。学生的本质属性是指学生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重复出现的联系及其性质的范围。(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动主体(3)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中的人

39.学生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40.现代儿童的特点:(1)掌握事物迅敏的一代(2)对过去(人生)已有“了解”的一代(3)和父辈共同成长的一代(4)没有钱就借着花的一代

41.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2)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3)内容:第一,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第二,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第三,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4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43.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44.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健康的品德45.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公德教育

4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2)德育过程是组织教育性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具有自觉主动性和适应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内部矛盾与冲突的发展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与再教育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第一,个体道德品质的完善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历程,需要个体不间断地加强道德修养;第二,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无论是新的品质的形成还是不良品质的矫正,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需要教育与再教育的有机统一;第四,个体思想品德不断接近德育目标,是一系列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7.德育的基本原则:(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三)知行统一原则(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七)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8.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其方式主要有:讲解与报告、谈话与讨论、指导阅读、参观访问(2)榜样示范法:通过典型示范,以他人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主要有: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家长和教师、优秀学生(3)情感陶冶法:是教师自觉地利用一定的教育情境及自身的教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其方式主要有:以情育情、以境育情、艺术陶冶(4)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其受到实际锻炼,培养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侧重于意志锻炼和行为学习。其方式有: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实施德育的方法。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和惩罚、操行评定(6)自我教育法:在教室的启发影响下,学生主动向自己提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进行自觉的思想提高和行为转化的方法。如: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与动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拟定和执行自我教育计划

49.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遵循的原则:(1)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适应性原则(2)教育对象的适应性原则(3)运用过程的综合性原则

50.德育途径:是实施德育的具体组织形式

51.德育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团队活动、会议及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52.现代西方主要德育思想:(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柯尔伯格。基本德育观:(1)了解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使其道德向更高级阶段发展(2)用“道德两难法”引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3)发挥道德生活情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4)不能用权威影响向儿童灌输道德观念(二)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班杜拉、米切尔、希尔斯、沃尔特斯等人。基本德育观:(1)强调观察学习对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2)注意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3)强调个体的自我调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4)强调道德教育中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三)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有拉斯思、西蒙、哈明、凯饮鲍姆等。基本德育观:(1)道德教育以帮助学生澄清混乱的价值观为要旨(2)引导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问题进行理性思考(3)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观(4)对学生的价值澄清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四)体谅关心道德教育模式: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学校道德教育家麦克

(1)道德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2)菲尔和美国著名女教育家诺丁斯等人。基本德育观:

道德教育必须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倡导道德教育的母爱式关心途径(3)反对唯理主义道德教育方式

53.我国的德育改革,趋势:(1)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2)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3)强调树立全面的德育观念(4)充分发挥现代科学对现代德育的理论基础作用

54.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或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55.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课程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尺度

5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外部因素:科学知识、社会需要与条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2)内部因素:课程的历史传统、课程论观点、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

57.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及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制定的原则:教学为主,合

理安排;相对完整,注意衔接;突出重点,加强联系;确定标准,灵活应用(二)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联系原则;稳定性与时代性结合原则;系统性与可接受性结合原则;实用性和趣味性统一原则(三)学科课程标准:“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其他

58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之分为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

59.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课程论:也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代表是英国的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2)活动课程论:主要倡导者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3)结构课程论(4)人本主义课程论

60.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1)课程管理的多元化:分权国家对课程加强了干预;集权国家对课程实施分权管理(2)课程设置现代化(3)课程设置个别化(4)学科之间的综合化(5)课程价值的统整化

61.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4)综合化的趋势(5)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6)管理三级分化的趋势(7)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8)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6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2)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63.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64.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双边性、认识性、实践性

6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1)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2)学生的品德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3)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4)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开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

66.教学原则:(一)民主合作原则(1)创建和谐融洽的氛围(2)在平等协同的师生关系下,广泛开展教学合作(二)系统有序原则(1)坚持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3)指导学生系统循序的学习(三)(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2)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四)灵活施教原则(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2)把握契机,适时而教(3)测析动态,因势随教(五)质效统一原则(1)确保教学质量(2)努力提高教学效率(3)追求教学的质效统一(六)审美愉悦原则(1)教学中渗透审美的因素(2)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3)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七)“教”“学”转化原则(1)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2)由“教”向“学”转化要有计划、按步骤实现(八)综合创新原则(1)综合利用、协调互补(2)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67.教学方法的作用:(1)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2)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效率(3)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观点等具有重要意义

6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启发式和注入式:关系:(1)在学生观方面:注,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容器;启,学习活动的主体(2)在学习观方面:注,注重死记硬背;启,重视独立思考(3)在教师观方面:注,教学过程的权威和领导;启,把教师看作向导和引路人(4)在教学观方面:注,单纯灌输;启,启发诱导(5)在人才观方面:注,培养知识型人才;启,培养创造型人才(6)在价值观方面:注,(死)知识价值;启,智力价值。

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不同思想的指导下,既可以具有启发作用,也可能会出现注入式的情况,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单纯从形式上加以判断。

69.教学方法的种类:(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发现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70.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3)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5)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7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二)班级授课制:(1)基本特征: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以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学年、学期和学日课业的起止时间和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2)优缺点: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72.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上课制或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由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7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4)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5)有利于保障是师生的身心健康;缺点:(1)不利于因材施教(2)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3)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74.最早对班级授课制理论进行阐述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

7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的是京师同文馆。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逐步地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6.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7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制定教学计划(2)上课:注意: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教态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于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8.备课:(三备三计划)备老师、备学生、备教材;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79.如何上好一堂课:节奏感、成就感、参与感、相关性、娱乐性、灵活性

指标:目标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教育性指标、双边性指标、质量性指标、时效性指标、创造性指标、审美性指标

80.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现代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试卷一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得直接与首要目标就是( A ) A、影响人得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得素质 D、促进人类与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得著作( D )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3、教育得出发点就是( D )。 A、社会 B、学校 C、家庭 D、人 4、在一定得前提下,对个体得发展中起着相对得主导作用得就是( A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影响 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得前提就是( A )。 A、认识教育规律 B、认识客观事物 C、利用教育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得问题就是关于( D)问题。 A、教育政策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7、为实现一定时期得教育目得而规定得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 A )。 A、教育方针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得 8、雅典教育中“缪司”就是指( C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与美育 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强大动力就是( B )。 A、教育需要 B、教育理论得创新 C、学校发展 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得主要实施者就是(B )。 A、领导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得开始得文件就是( D )。 A、《关于教师地位得建议》 B、《国家为21世纪得教师作准备》 C、《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 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得核心就是( B )。 A、教师 B、课程 C、学生 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得就是( A )。 A、教学 B、领导 C、实践活动 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得理论体系得构建者就是( B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得实质就是( C)。 A、空间结构 B、三维结构 C、时间结构 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得基点就是( A)。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得教学方法就是( C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得核心应该就是( A ) A、道德价值培养 B、青春期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得核心就是( A ) A.集体教育 B.个体教育 C.正面教育 D.反面教育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洪梅孙景龙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篇完整的教育学文献。在教育理念 不断更新的今天重温《学记》,我们发现,《学记》所构建的教育理论, 体大思精,要言不烦,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 启示。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未失实践指导意义。今就《学记》教 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略作论说。 一、尊师莆教。审慎选择教师的基本标准 《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学之道,严师为 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 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 望的民族。《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把教师摆在了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为此,《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 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学记》认为,教育有“四 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 师也。”二是知学者之“四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了 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三是知 “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 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 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四是能“听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 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 等表达出来的渴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善于从学生的质疑|’廿J难和独 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 预设的教学作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不断 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常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f}{来的各种各样的信 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文化研究2010.01.B 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2,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二、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素质 我们今天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州”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记》一开头就提出了教育要“化民成俗”的见解,明确提出了建寺教育的视学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的“小成”“大成”是评价等次,或者说培养目标,有阶段性目标,有终极目标。具备了独立的治学能力,能够与他人愉快合作,可以说是基本成材,“谓之小成”。只有达到“知类通达”,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才可以说是最终成材,“谓之大成”。“离经辨志”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敬业乐群”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能力:“博习亲师”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治学兴趣;“论学取友”是培养和考查学牛的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强立而不反”,是说学生形成娴熟地处理各种I'口J题的能力和稳定的人格。一个人的学问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有识见,敬业,能与他人愉快地合作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这里提出的对学生的考核就不单是知识的考查,而是包括了知识(博习亲师)、品格(敬业乐群)、识见(论学取友)、能力(知类通达)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考核,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虽然论述稍嫌简括,但对我们今天建立全面的评价系统,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自主发展.提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课题。许多人都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最现代的教学理念,因为这种学习 说的基础上进而指出:“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心者,性情之主。”为道学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了详尽的发挥。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就是说,无论天道人道,诚都是一样的,故天人可以相通,可以合一;天与人诚的途径有别,天道之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即不须努力,不须思虑,自然天成,而人道之诚则须通过勉、思达到;人中之圣人特殊,与天相同,诚可以不勉不思而成。亦即《中庸》另处所言“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人。《中庸》按照天道之诚给人道之诚描述}{5修养的途径。第21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诚而至于明善,是天命之性使然,属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圣人一类。 圣人以下的君子贤人一类不能“自诚明”,而须“自明诚”,他们要“明善”并“择善而固执之”,为此务必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学、问、思、辨、行务须造其极,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诚”字便沟通了天人之际,将“天之道”与“人之道”紧紧地贯穿在一起,因而具有了天人的双重性质,即“天命之为性”。牟宗三先生认为“成之者性也”的性是道体下来的,道体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你的性。道体要不断继续下去,就是好的,这是本体论的讲。牟宗三先生注重中庸的工夫论理路,并且特别提出“纵贯系统”,认为是儒家的特别之处。这也从天人贯通的角度阐明了成性功夫的路径。 朱熹将《中庸》所谈的种种工夫均纳入到《大学》修己治人的八大纲目中去,他说:“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朱子语类》,卷19)。可见,《中庸》的工夫论也被纳入到儒学“修己治人之术”的大框架之中。当然,《中庸》提出了更加多样 159化、系统化的修身工夫论,这些工夫论成为朱熹等宋儒反复探讨、躬行实践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纲.论《中庸>卜----兼析朱熹呻庸”说之谬M.孔子研究,1994(02). 【21陈进坤.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f3】降大任.“中庸”的变通性【J】.社会科学战线,1997(05). 【‘1胡念耕.孔子“中庸”新解【J】.社会科学战线,1997(02). 【5】田永胜.中庸伦理思想新探【J】.齐鲁学刊,1998(06). 【6】张牧童.略论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影响【J】.平原大学学报,2000(01). 【-/]陈赞.论朱熹关于中庸的语义辩证【J】.中州学刊,2000(05). 【8】徐刚.《大学》、(《中庸》与朱熹自然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砌,Z001(03). 作者简介: 倪凤英(1979一),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长安大学 汽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研究。 魏立明(1980一)男,哲学硕士,讲师,长安大学汽车 学院,主要研究哲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万方数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70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我校为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一、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5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四、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学基础考试提纲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对“教”的理解:“教”是一种上者、长者对下者、幼者进行规范灌输的过程。教的内容以道德的养成为主。 ·在西语中教育的本义意味着要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受教育者潜在的心理能量。 ·定义的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填空) ·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便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一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是否发展成熟,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看它是否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的萌芽和创立、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授学》) ·康德---哥尼斯堡大学开设的由哲学教授轮流教授教育学的讲座,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特拉普---德国第一位也是世界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探讨》---这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完成了教学与教育的结合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4点浏览就好 第二章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 ·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出现。进入奴隶社会后:学校产生。 ·学校产生与下列条件有关: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2、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时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从形式上看,人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学制的定义: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

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江苏教师考试: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江苏教师考试群: 248628080 江苏省教师招聘(https://www.doczj.com/doc/6511926603.html,/)考试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其它综合知识。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面试采取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发布中公教育最新研发成果,历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014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中公教育讲师侯婷婷从《学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等几方面进行剖析。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最新 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最新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

育口号 D教育隐喻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的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参考答案】A 【考研解析】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即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

现代教育学原理答案

01任务: 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 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 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1)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 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 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 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 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 育。 02任务: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2分)(2)顺序性(1分)(3)阶段性(1分)(4)不均衡性(1分)(5)个别差异性(1分)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03任务: 1、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现代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 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 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 (5)融合性; 2、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答出 以下任意5点即可得10分。(1)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 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 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 应性 04任务:1、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 些?答题要点:(1)三种教育力 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 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 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 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 互补作用 2、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 可能性)是什么?答题要点:(1) 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 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 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 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 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 教师职业规范。 3、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 方面?答题要点:(1)主体意识 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 辈群体影响较大。 05任务: 1.简述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与其 特征有哪些。答:①根本原因是 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 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 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 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 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 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2.简述教学的任务:答:答:1)培 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 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答:人的身心发展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 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 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 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 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 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如果能得到以 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 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独特作用。 4.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答:(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 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 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 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 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 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 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 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 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完整版)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 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语文、英语、 适用专业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音乐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 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 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 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 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 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 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二、多选题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着,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

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第五,启发诱导。《学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2017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现代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考试大纲 模拟试题集 大纲说明: 识记:填空题、名词解释 领会:简答题、综合题 简单应用:论述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2)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额,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领会 (1)给“教育”这一概念下定义的意义 (2)对“教育”这一概念含义理解的多样化的原因 A.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认识和解释也不同,他们总是从某一角度提出对于教育的理解。 B.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人们对某一概念下定义主要根据事实和历史事实。 C.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群对于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D.根本原因:有事人给“教育”下定义时没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而是采取了“定义性陈述”的方式,导致了“教育”定义的混乱。 (3)谢弗勒有关教育概念的三种定义性陈述。 1、规定性定义:指创造的定义,也就是下定义者用自己的语言对于有关概念或术语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对于下定于本身并无特殊的规定,而只是要求被定义的概念或术语在著作或文献中始终保持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 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在这类定义中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或规定,定义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定义者的主观意图的和知识、语言水平。优点:避开了繁琐的逻辑规则,缺点:随意性太大,对下定义者的知识水平依赖性太大。 3、纲领性定义:旨在说明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即“事物应该是什么”。 (4)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形式逻辑是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有着明确的规则:吧被定义的概念放在它邻近的属概念里,并且指出它和同一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公式:(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5)按照逻辑规则给“教育”下定义的基本思路。 第一,教育做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教育活动的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他有别于其他以物质或精神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第二,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并不仅仅只有教育一种,如还有医疗,美容等。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在所有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则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第三,很多社会活动都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那么,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其他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首先,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意义的。其次,其他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亦可能是有意识的,但却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再次,正如有些社会活动并非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但却会产生教育效果和教育影响一样,教育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