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地理知识与技能。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热带沙漠地区,阿拉伯人传统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头带长纱,主要是适应本地炎热干旱的气候。爱斯基摩人习惯穿毛皮做的衣服主要是适应本地寒冷的气候。我国的藏民的长袍腰间,主要总是喜欢把一只袖子挂在是为了适应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在热带沙漠地区墙厚窗小,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房屋顶尖,多高脚楼。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房屋多是窑洞,南方的房屋尖顶,北方地区的房屋多平顶。

一、服饰与地理

.我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

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与服饰

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高寒牧区的服饰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

得多.

()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饰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饰.

至今,热带丛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编制的服饰.如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几内亚岛上的新几内亚人,用草叶编制衣裙,树皮制带子,成为当地时髦的装束.

菲律宾人每逢菠萝丰收,都用菠萝叶制衣裙.

()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还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兽类的毛皮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狍皮,熊皮等兽类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裤,皮鞋,皮帽为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兽类的眼,耳,鼻,口,在狩猎时作为伪装诱惑猎物.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鱼为生,善于鞣制鱼皮,兽皮,过去冬天多穿鱼皮,狍皮,鹿皮大衣.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逐渐得到控制,现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也逐步地汉化.

二、饮食与地理

、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

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