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生活第十课

经济生活第十课

经济生活第十课
经济生活第十课

经济生活第十课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编号10

编写人杨天云审核人任景红时间

2011.10.11

【学习目标】

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科学发展观内涵,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感受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成就,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案

一、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熟练掌握知识体系并能默写,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重点原理(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20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点原理,自查组内互查老师抽查)第一框题:

1、总体小康的特征和表现是什么?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第二框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知识拓展

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1.合理配置资源。资源具有有限性,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国家: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②要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4.企业: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纺型发展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②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源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④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节约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5.个人: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增强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把节约资源落实到实处。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和保护环境的风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价值规律的要求。要求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

○3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

3

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培育自主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4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5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和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2)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2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

○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⑥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⑦加快科技研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探究案

一、重点原理检查(6分钟:自查、组内互查、老师抽查)

1、总体小康的特征和表现是什么?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规范,总结思路方法)

探究一:

材料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占全国80%以上人口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材料二:东西部GDP和人均收入比较。

4

5

(1)材料反映什么问题(3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14分)

探究二:

材料一 中国与其他国家单位GDP 能源消耗比较表

材料二 中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之比 注:今后若干年内,我们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

材料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

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探究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12分)

课后延伸案

单项选择题(ABC必须做)

《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状况是()

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

C、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D、殷实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②人民生活同步富裕③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②③④]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6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下列属于协调发展的有()

①统筹城乡发展②统筹区域发展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⑥统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5、我国GDP的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基础上的。据分析,我国每创造万元GDP 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

6倍,这启示我们()

A、要尽量减少能源消耗

B、要加快发展工业

C、必须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D、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的原因是()

A、农村社会还处于封闭原始的发展水平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农民增产就能增收

7、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理解正确的是()

①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7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④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非典”疫情过后,国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国家正在致力于()A、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9、连续多年保持GDP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深圳今后将不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而钭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研究和制定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工作已被列为市委、市政府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这意味着()

A、GDP已不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B、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

C、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D、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10、“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温总理以清代郑板桥的诗句,比喻自己担任总理后的心境。他坦承:“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的农民同胞还没有解决温饱……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总理心怀天下,让人敬佩.这主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A.坚持全面发展B.坚持可持续发展

8

C.坚持协调发展D.坚持以人为本

1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这一重大任务的是

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③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④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

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参考答案

探究一:

(1)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1分)但城乡居民收入还有较大差距;(1分)不同区域之间GDP和人均收入存在较大差距。(1分)

(2)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措施)(2分)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分)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2分)④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5分)⑤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分)

9

探究二:

(1)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2分)

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经济发展面临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2分)

(2)必要性: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能源利用率较低;能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3分)重要性:②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③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④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⑤有利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⑥有利于公民(企业)树立科学消费观,做到厉行节约,科学消费。

(3)国家:①要以市场为基础,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能源生产与利用的宏观调控。

②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③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⑤加快科技研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企业: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模式

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10

公民:要树立科学消费观,增强节约意识,做到厉行节约,科学消费。

课后延伸案答案

1——5ACDAD 6——10BACCD 11D

政治图表题的做法:

(一)“看”。看设问,浏览资料

1、首先主要看设问。审设问,不同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学生在答题时一定把问题看三遍,把问题当作一道作文题来审,把握是从哪个方向来答题

2、其次浏览资料。

(1)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它会告诉你图表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2)审图表(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关键是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

(3)审附注(解释性的和补充性的)这是考生最容易忽视的。它往往提醒图表内容的关键。

(4)注意特定年份的意义如78年(改革开放)、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奥运经济、金融危机、我国通胀)

(二)“比”。比数据,找结论。

1、纵向比较,前后数据之间比较,主要找成就。

2、横向比较,左右数据的比较,主要找差距与不足。

3、同类比较,即同类数据之间比较,可把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看成一类公有制经济,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看成另一类即非公有制经济。

4、整体比,即表与表之间的比较。

第二步比数据,学生一定要运语言来概括数据,不能用数据说明题目,也就是把数字用文字表达出来,别外除了描述数据的变化规律之后,一定要得出结论。(三)“析”。分析原因,找措施。

数据呈现的是现象,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到了第二、三问一般都要进一步深层次的分析。大家在进一步分析时,一定要找到课本知识点与材料的结合点,还可引用社会热点、联系实际问题加以发挥创造。

11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2018年高中《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

【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经济生活 第10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建设

【精品】2019年高中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2018版教材) 一 ★★党的十九大★★ 会议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 ★★★历史性的变革★★★ 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②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③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三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 内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说出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确定)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4 原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水平根本上是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⑤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5 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 开启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和“两个阶段” A 两个一百年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 两个阶段 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②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8新教材经济生活第十课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征程, 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 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 念, 端正发展观念,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 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 性进 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 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 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 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 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 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 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 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 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 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开启新征程(第三目)

第十课新编经济生活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变革 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 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出境旅游人次从8300万增加到1.3亿。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

2018年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编教内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 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出境旅游人次从8300万增加到1.3亿。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

《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核心提示】 1.一个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两个阶段:“两步走”战略。 3.一条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一个理念:新发展理念。 5.一个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必背术语】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知识梳理】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开启新征程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坚持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十课经济生活(新教材)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版《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

最新版《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培训讲学

精品文档 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 精品文档

最新版《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梳理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取得的伟大成就) 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总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我国总体小康水平的不足(特点) 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但这种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特点: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平衡 (2)目标:(教材第86页第二自然段。了解)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从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进展,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GDP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吗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 (1)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2)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3)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最新版《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电子教案

最新版《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措施: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高一政治教案《经济生活》第十课教学案.doc

《经济生活》第十课教学案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内容目标: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提示与建议:市场能指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 讨论: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二、教材梳理 1、知识结构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常见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调节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市场规则的内容 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建设 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发性 市场调节的弊端盲目性 滞后性 2、知识要点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及其手段 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资源配置主要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2)、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价值规律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理、高效。

(二)、市场秩序 (1)、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应有相应的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市场规则 ①市场规则的形式: 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 行业法规:如《企业诚信经营自律守则》 市场道德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等。 ②市场规则的内容: (3)、规范市场秩序的根本措施——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不能调节的领域 ②不让调节的领域 (2)、市场调节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3、解疑释难 (1)、市场配置资源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者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而价格是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供求关系。生产经营者通过观察价格了解市场供求行情,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使劳动力和生产活动由供过于求的行业流入供不应求的行业,实现不同行业间的合理配置。 第二,市场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哪个企业生产条件好,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哪个企业获利就多。因此,同部门同行业间必然存在竞争。同部门内资金、技术劳动力通过市场竞争流向经营好效益好的企

《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它有哪些基本手段?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2、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3、良好的市场秩序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市场交易原则?①自愿(违反:强买强卖、搭售);②平等;③公平(违反:缺斤短两等);④诚实守信4、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规范、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以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内容,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①国家角度: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②社会角度: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③个人角度: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5、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弊端)?①自发性:为 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

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 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我国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 很不平衡的小康。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 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 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三步战略目标: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 生产目的,提高综合国力。 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内容 (1)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 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新要求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角度(记忆) 阐释(理解) 生产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 就。 生活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1、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3、合理 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可再生资源、 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特别提示】 (1)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是使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失,并非使所有贫困人口都过上 小康生活。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不 同 点 标 准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生活质量 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偏重于物质消费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 除注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还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 全面进步。 社会发展 状态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 发展比较平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相同点 1、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2、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